财务杠杆效应是指由于
固定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也就是指在企业运用
负债筹资方式(如
银行借款、
发行债券)时所产生的
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
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
含义
计算
所谓
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是指
负债筹资经营对
所有者收益的影响。
负债经营后,企业
权益资本所能获得的
净收益公式为:权益资本利润=(
资本利润率X总资本-
负债利息率X
债务资本)×(1-
所得税率)=资本利润率X(权益资本+债务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1-所得税率)=(资本利润率×权益资本+)资本利润率-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1-所得税率)
以上的企业资本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
资本总额,即
息税前利润率。因而可得权益资本利润率的
计算公式为:
权益资本利润率=(
资本利润率十(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或=((资本利润率×总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1-所得税率))÷权益资本
可见,只要企业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
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使得权益
资本收益由于
负债经营而
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大于企业投资利润率。且
负债比率(债务资本/资本总额)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而若是企业
投资利润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
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
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利用二期的
动态资料反映的财务杠杆系数是指企业权益资本利润
变动率相对
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利润变动率/
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通过数学变形后,只需要利用一期的静态资料反映的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
息税前利润-负债资本×
利息率)
根据这两个公式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后者揭示息税前利润、负债资本以及负债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前者可以反映出权益资本利润率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企业利用债务资金不仅能提高权益资本利润率,而且也会产生使权益资本利润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正负效应。
综上所述,财务杠杆效应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额外的损失,这就构成财务风险。财务杠杆利益并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是既定财富在投资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财务风险也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风险,是
经营风险向投资人的转移。财务杠杆效应和
财务风险是企业
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财务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最终达到提高投资人利益的目标。
实质
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质是:由于企业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上升。而若是企业投资利润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息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
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负效应带来的损失。
实际运用
假定企业的
所得税率为25%,则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的计算表如表一:
项目行次
资本总额①其中:负债 ②=①×负债比率 0 500 800
权益资本 ③=①-②
息税前利润 ④
税前利润 ⑥=④-⑤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 ⑨=⑧÷③ 11.25% 16.90% 33.84%
假定企业没有获得预期的
经营效益,息税前利润仅为60万元,其他其他条件不变,则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计算如表二:
项目 行次
负债比率 0% 50% 80%
资本总额 ① 其中: 负债 ②=①×负债比率 0 500 800元
息税前利润 ④
利息费用 ⑤=②×7.47% 0 37.35 59.76元
税前利润 ⑥=④-⑤
税后净利 ⑧=⑥-⑦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 ⑨=⑧÷③ 4.5% 3.40 % 0.09%
财务杠杆系数 ⑩=④÷⑥ 1 2.65 250
通过表一我们可以发现,在息税前利润相同的情况下,
负债比率越高,权益资本的的
净利润率就越高,企业获得
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但是在表二中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为60的时候,情况则相反。企业的
负债率越低,权益资本
净利润率就越低,财务杠杆同样也越高。以负债比率80%为例,全部资本
息税前利润率比
负债成本每提高一个
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就会提高2.51个百分点[(33.84%-11.25%)÷(150-60)],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则下降2.51个百分点。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
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此时,使用财务杠杆,反面使得企业的收益不尽如人意,而且越是使用财务杠杆,损失就越大。在表二中,息税前利润为60,负债比例为80%的条件下,
财务杠杆系数高达250,也就是说,如果息税前利润在60的基础上每降低1%,
权益资本净利润就将以250倍的速度下降,可见其中所暴露的
财务风险。如果不使用财务杠杆的话,企业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掉这部分的财务风险,即使
经营状况好也无法取得杠杆利益。
三种形式
财务杠杆效应的三种形式:
财务杠杆效应包含着以下三种形式:三种方式为:
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
复合杠杆。
经营杠杆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的杠杆效应。
经营杠杆的计量
对经营杠杆的计量最常用的指标是
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杠杆度。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
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
计算公式为: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经营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为:
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经营杠杆系数、固定成本和经营风险三者呈同方向变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
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其关系可表示为:
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基期固定成本)
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的概念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的存在而导致
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的计量
对财务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
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的
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
计算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
对于同时存在银行借款、
融资租赁,且发行
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
财务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融资租赁积金-(
优先股股利/1-
所得税税率)]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取得
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
负债资金时,增加了破产机会或
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变动的机会所带来的风险。财务杠杆会加大财务风险,企业举债比重越大,财务杠杆效应越强,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
资金结构下普通股每股利润及其
标准离差和
标准离差率来进行测试。
复合杠杆
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
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的杠杆效应。
复合杠杆的计量
对复合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
复合杠杆系数或复合杠杆度。复合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
变动率相当于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
其计算公式为:
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由于复合杠杆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波动而造成的风险,称为
复合风险。复合风险直接反映企业的整体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复合杠杆系数越大,复合风险越大;复合杠杆系数越小,复合风险越小。通过计算分析复合杠杆系数及
普通股每股利润的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可以揭示复合杠杆同复合风险的内在联系。
效应表现
正面
一方面,负债相对于权益资本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可以给企业带来减少上缴税金的优惠。即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
应纳税所得额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规定负债免征所得税。我国《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在
生产经营期间,向
金融机构借款的
利息支出,可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负债利息抵税效用可以量化,用公式表示为:利息抵税效用=
负债额×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所以在既定负债利率和所得税税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负债额越多,那么利息抵税效用也就越大。另一方面,由于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减少了企业上缴所得税,也就相对降低了企业的
综合资金成本。
2.高额收益效应
债务资本和和权益资本一样获取相应的投资利润,虽然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
求偿权在先,但只能获得固定的
利息收入和到期的本金,而所创造的剩余高额利润全部归权益资本所有,提高了权益资本利润率,这就是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用。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杠杆是一种税后效用,因为无论是债务资本产生的利润还是权益资本产生的利润都要征收
企业所得税。所以,财务杠杆的最终效用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财务杠杆效用=负债额×(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l-所得税税率)。在负债比率、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效用就越大;资本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财务杠杆效用为零;小于负债利率时,财务杠杆效用为负。所以,财务杠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
负效用,企业能否获益于财务杠杆效用、收益程度如何,取决于资本利润率与负债利率的对比关系。
负面
负债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固定的
成本费用,给企业增加了定期支付的压力。首先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
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还会面临
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又会增加企业额外的成本,减少企业所创造的
现金流量。
财务危机成本可以分为
直接成本和
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企业依法破产时所支付的费用,
企业破产后,其
资产所有权将让渡给债权人,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
诉讼费、
管理费、
律师费和
顾问费等都属于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宣布破产之前企业可能已经承担了巨大的间接财务危机成本。例如,由于
企业负债过多,不得不放弃有价值的
投资机会,失去期望的收益;消费者可能因此会对企业的
生产能力和
服务质量提出质疑,最终放弃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拒绝向企业提供
商业信用;企业可能会流失大量优秀的员工。
所有这些间接成本都不表现为企业直接的
现金支出,但给企业带来的
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并且随着企业负债额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甚至破产。企业的
负债总额过大,资不抵债,或者是无力归还到期的
流动负债,都会引起债权人催要债务,甚至向法院起诉,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
即过度的负债有可能会引起所有者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的风险程度要处于预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所有者往往喜欢投资于
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额利润均归所有者,于是就实现了财富由债权人向所有者的转移;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则损失由所有者和债权人共同承担,有的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所有者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赌输债权人的钱”。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得新的债务资本,往往会给新债权人更优先的索偿权,也会损害原债权人的利益,使原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加大。而债权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把风险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往往会要求在借款协议中写人
保证条款来限制企业增加高风险的投资机会;为了防止发行新债,债权人也会在契约中加人回售条款,即如果发行新债,允许原债券
持有者按面值将证券售还给公司。这样就限制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和融资,给企业带来一种无形的损失。
企业研究
诠释
《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
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负债是现代
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
资金来源,是构成
企业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债,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
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进行经营的。企业负债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通过借款、
发行债券、租赁等方式向债权人筹集的
债务资本;二是企业由于
信用关系而形成的
应付款项等。
负债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厚利,又可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
经营活动具有
双重作用和影响,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因为负债是一把“
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不好,负债过少也不意味着好。若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
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相反,若负债过少,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举债投资是神奇的工具,但务必妥善运用。这时应坚守借贷的两大原则:(1)
期望报酬率必须高于
贷款利率;(2)在最坏的情况下,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还本付息。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识财务杠杆的存在及其影响。
所谓杠杆,简言之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小搏大的工具。阿基米得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整个地球撬起。”延伸到财务杠杆上,可以这样说:“借我足够的钱,我就可获取巨大的财富。”具体来说,财务杠杆就是指在企业运用负债
筹资方式(如
银行借款、
发行债券、
优先股)时所产生的
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由于利息费用、
优先股股利等
财务费用是固定不变的,有一项投资,需要10万元的资本,预估会有30%的报酬率,如果我们全部以
自有资金来投资,那么这10万元的自有资金报酬率就是30%.但是,如果只拿出6万元,另外4万元是利用借贷获得的,借款
年利率为15%,虽然表面的报酬率也是3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6万元,因此这6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3万元(100000×30%),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6000元(40000×15%)之后所得,这样财务
杠杆操作的报酬率高达40%(24000/60000×100%)。
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1)负债是财务杠杆的根本,财务杠杆效用源于企业的
负债经营;(2)在一定条件下,
自有资金愈少,财务杠杆操作的空间愈大。利用财务杠杆操作,看起来
获利率很高,但是必须操作得当。如果判断错误,
投资报酬率没有预期得高,甚至是负的时候,再加上需要负担的借贷利息,就变成反财务杠杆操作,反而损失惨重。
由前述可知,财务杠杆对企业的
资金运用有一种
放大效应,当企业运用了负债,财务杠杆的效应就会显现。但是负债并非越多越好,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筹集资金后资金的
利润率是否大于利息率,如果是,则负债的运用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
每股利润,负债体现的是一种正杠杆的效应;反之,负债的运用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每股利润,负债体现的是一种负杠杆的效应。当然,这仅仅是对单种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进行阐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筹资的渠道很多,财务杠杆效应往往是通过组合的
筹资结构体现的。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资本结构是指长期债务资本和
权益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从
净收入的角度来考虑,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
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加大了
股东权益的风险,会使
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内,权益资本成本的上升不会完全抵消利用
资金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此,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过度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以后,
债务成本也会上升,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转折时的
负债比率就是企业的
最佳资本结构。
企业筹资有
负债筹资和
权益筹资,这就呈现
债务资本和
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即
资本结构。企业筹资必须达到
综合资金成本最小,同时将
财务风险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使
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就是最佳资本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合理确定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比例,把握资本结构的最佳点呢。
1.从企业的
营业收入状况确定:营业收入稳定且有
上升趋势的企业,可以提高负债比重。因为企业营业收入稳定可靠,获利就有保障,
现金流量可较好预计和掌握,即使企业负债筹资数额较大,也会因企业
资金周转顺畅、获利稳定而能支付到期本息,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相反,如果企业营业收入时升时降,则其现金的回流时间和数额也不稳定,企业的负债比重应当低些。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决定企业的负债
临界点。负债临界点=
销售收入×
息税前利润率/借款
年利率。企业
负债筹资规模若超越这个临界点,不仅会陷入偿债困境,且可能导致
企业亏损或破产。
2.从企业财务管理技术方面确定:
长期负债大都是用企业的
固定资产作为借款的
抵押品,所以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可以揭示企业
负债经营的安全程度。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以2∶1为安全。只有固定资产全部投入正常营运的企业,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维持1∶1的比率关系。
3.从所有者和经营者对
资本结构的态度确定:如果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愿使企业的
控制权分落他人,则应尽量采用
债务筹资而不采用权益筹资。相反,如果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太愿意承担
财务风险,则应尽量降低
债务资本比率。
4.从行业的竞争程度确定:如果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较低或具有
垄断性,营业收入和利润可能稳定增长,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可较高。相反,若企业所在行业竞争强烈,
企业利润有降低的态势,应考虑降低负债,以避免
偿债风险。
5.从企业的
信用等级方面确定:企业进行债务筹资时贷款机构和
信用评估机构的态度往往是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的信用等级决定了债权人的态度,
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应以不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为限。
从以上筹资的定性分析中可概括出:(1)如果企业处于新建或不稳定和低水平
发展阶段,为了避免还本付息的压力,应采取偏重
股东权益的
资本结构,包括
内部筹资、发行
普通股和
优先股筹资等;(2)如果企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则可通过发行
企业债券或借款等
负债筹资的方式,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偏重于负债的资本结构。
财务结构是指企业各种
筹资方式的组合构成,通常用
资产负债率表示。财务结构的类型有3种:(1)资产负债率为100%,
股东权益比率为0,全部为
借入资金;(2)资产负债率为0,股东权益比率为100%,全部为
自有资金;(3)资产负债率与股东权益比率均小于100%,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各占一定比例,比例的不同又会衍生出若干种具体的财务结构。企业全额
负债经营,风险全部由债权人承担,不仅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会严重干扰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明确规定
公司设立必须要具有
最低限额的
注册资本,由
股东出资形成,也即实践中不允许上述第一种
财务结构存在。企业全部依靠
权益资金经营,无负债,虽不受法律的制约,但权益资金成本高,不能根据需要作灵活的调整,且在
市场经济中,由于交易的
结算关系和临时性资金需要,第二种财务结构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第三种财务结构才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也就是如何安排和调整负债与股东权益资金的比例,使之更趋于合理。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财务结构呢。
1.
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借入
资金成本小于
权益资金成本,流动负债成本低于
长期负债成本,所以提高
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将使公司实际负担的资金成本下降。
2.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杠杆效益是指企业
负债经营能使
权益资金获得的额外利益。在企业全部资金
息税前利润率高于
负债利息率时,负债经营会使权益资金利润率超过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并且负债比率越高,这种财务杠杆效益越大。但若企业
获利能力很差,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经营或高负债比率将使
权益资金利润率下降,甚至无利可图或发生
资本损失。这种财务杠杆
负效益应尽量避免。企业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息率,这是
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前者大于后者,提高
负债比率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
3.
财务风险适度。企业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高,虽然能够降低
综合资金成本,并能为股东带来财务杠杆效益,但加大了财务风险。如果风险过大,以至于债务到期不能偿还的概率很高,企业就可能陷入破产的境地,持续经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应根据预计的
现金流量,合理安排债务的数量、种类和期限,降低财务风险。
讨论
企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就得有投入,在企业
自有资本私有制的情况下,举债投入无可非议。那么,怎样才能在
企业发展和控制负债风险之间寻求一条最佳途径。在一般情况下,负债成本必须低于
投资项目预期回报额,否则,经营无利可图,任何优惠的筹资条件、诱人的投资项目都是不可取的。
(一)确定适度的
负债结构企业一旦确定应进行负债经营,随之一是要确定举债额度,合理掌握负债比例;二是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耗结构。企业在举债筹资时,必须考虑合适的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举债方式由过去单一向银行借款,发展到可多渠道筹集资金,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
筹资方式。(1)向银行借款。这仍然是企业借款的主渠道。但由于银行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主战场,
银行贷款既要受
资金头寸的限制,又有贷款额度的制约,双向钳制,所以贷款难度较大。如果国家
紧缩银根,最先遭到调控的就是那些借债大户。(2)向
资金市场抗拆借。它是通过金融机构,对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通过资金市场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这种渠道得到的资金,一般使用时间不长,而且
资金成本较高。(3)发行
企业债券。向企业内部
发行债券,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起来,为企业的兴衰存亡而共同奋斗,但能筹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向社会公开集资,虽然可以筹集到数额较大的资金,但资金成本高,稍有不慎,会带来很大的
财务风险。(4)稳妥地使用
商业信用。它是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
融资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
背书转让; 在资金紧张急需现款时,可以在银行贴现取款。它是解开
三角债的最佳选择。但使用商业信用,要有健全的经济法规和良好的
商业道德,即商业信誉好,才能稳妥地为我所用。否则,再好的办法,对信誉太差的人来说也是一纸空文。(5)
引进外资。即通过种种渠道(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从国外借贷资金。引进外资时,则需要考虑汇兑风险。虽然国家
利率政策宏观控制较严,但社会拆资成本化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在选择
筹资渠道时不能盲目,要努力降低
资金成本。同时要考虑借入资金的
期限结构。企业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短,企业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就大;使用期限长,风险小,但资金成本高。所以企业对不同期限的借入资金要合理搭配,以保持每年还款相对均衡,避免还款过于集中。
财务管理中涉及的杠杆主要有
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复合杠杆,并对应着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企业总风险及有关的收益。财务管理利用杠杆的目标是:在控制企业总风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收益。
1.经营杠杆及经营风险。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的存在所产生的息税前利润
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固定
生产经营成本为零或者
业务量无穷
大时,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将等于产销量变动率,此时不会产生
经营杠杆作用。从另外的角度看,只要有固定生产经营成本的存在,就一定会产生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
经营杠杆系数=基期
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营业收入-基期
变动成本)/基期息税前利润。(1)在
其他因素不变(如营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2)如果固定成本不变,则营业收入越多,经营杠杆系数越小,并且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2.
复合杠杆与企业总风险。复合杠杆是
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
连锁作用的结果,反映
营业额的较小变动导致
普通股每股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现象。(1)
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2)复合杠杆系数反映企业的总风险程度,并受经营风险和
财务风险的影响(同方向变动)。因此,为达到企业总风险程度不变而企业
总收益提高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
经营杠杆系数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适当提高负债比例来提高
财务杠杆系数,以增加
企业收益。虽然这样会使财务风险提高,但如果经营风险的降低能够抵消财务风险提高的影响,则仍将使企业总风险下降。于是,就会产生企业总风险不变(甚至下降)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好现象。
总结
综上所述,要提高企业筹资效益,就必须把握好企业财务结构、
资本结构,按照企业预期合理搭配各种
筹资方式;同时,合理安排企业的负债规模、期限、结构,达到财务杠杆效益优化,从而解决财务杠杆与企业筹资效益的问题。
财务杠杆效应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分析[3]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
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指的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也常用负债率表示。在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结构财务杠杆效应的理论和
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要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必须维持一个相对合理稳定的资本结构或者说负债水平。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1.
融资结构不合理。从现有
融资环境来看,我国上市公司
长期资本来源有
利润留存、长期负债以及
股权融资三种渠道。通过对历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可以得出上市公司
内部融资比例甚少,而
外部融资的比重占
绝对优势。其中股权融资比重平均达到55%-60%,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不超过5%,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主要依赖内部资金(约占资金来源的50%-97%),其次是负债(约占11%-57%),最后才是发行的
新股(约占9%-33%)的
融资顺序截然不同。
2.资产负债率水平偏低。2000-2005年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2.77%,43.05%,48.72%,50.11%,52.53%和54.28%,
平均值为48.58%。低于全国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60%。
3.流动负债水平偏高。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75%以上,约比全国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一般而言,
短期负债占
总负债一半的水平较为合理,若比率偏高,会增加上市公司的
信用风险和
流动性风险。
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选择而对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影响。
MM理论认为,有负债公司的权益成本等于无负债公司的权益成本加上一笔
风险报酬,而风险报酬的多寡视
负债融资程度和公司所得税率大小而定。根据这一原理,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便可用下列公式加以定量描述: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总
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负债利率)负债/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
由上述公式不难看出,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适当地多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正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企业如果不缩减负债规模,就会降低权益资本净利润率,侵蚀股东权益,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负效应。
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什么危害,但由于借入的资金无增值,企业如果不尽快地采取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财务杠杆也会产生负效应。因此,举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而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前提是,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是否大于
利率水平。
通常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是普通股
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明其对财务杠杆利益的影响也最强,承担的财务风险也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财务杠杆系数等于1,不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也不承担
财务杠杆风险。
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财务杠杆效应实证分析
根据中信建设信息系统提供的上市公司(剔除
金融公司)公开披露的2000-2004年度
会计报告,并经过简单平均计算,得出2000-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1.64%、46.66%、49.25%、50.23%、54.63%,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其平均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6.59%、5.88%、5.00%、5.01%、3.93%,只有2000年、2001年略大于我国商业银行年贷款率。
为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作用,对1348家样本公司2002—2004年的财务杠杆系数进行一个分段分析,如下表:
表: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系数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财务杠杆系数普遍不高,特别是高负债的企业系数更低。为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对1348家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息税前利润率进行一个分段分析,如下表:
表:资本结构与息税前利润率的关系
计算结果表明:从各年来看,资产负债率50%以下的公司,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要提高财务杠杆效应,就应该采取较高负债的资本结构。由此可见,对于有较高盈利水平的行业来说,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处于不合理状态,从而丧失了可能获得的财务杠杆利益。
从各年来看,资产负债率70%以上的公司,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普遍低于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要提高财务杠杆效应,就应该采取较低负债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处于不合理状态,从各上市公司来看,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过低的不合理现象非常明显。2004年的1348家公司样本中,其中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的公司有661家,占49.04%,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的公司有181家,占13.43%。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当前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的公司有608家,占45%,而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的公司有740家,占55%,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没有利用好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
由此可见,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作用处于不合理状态,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在盈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忽视了通过借入资金来提高权益资本的获利能力,从而丧失了可能获得的利益;
第二,在盈利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却不顾使用负债资本的风险而保持较高的负债水平,从而造成了财务杠杆损失。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财务杠杆应有的积极作用,影响
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财务杠杆和资产负债率
通常长期债权人分析企业
财务报表时都会将资产负债率作为报表分析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
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形成的,也可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同时也
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从债权人的角度分析,都希望债务比例越低越好,企业偿债有保障,贷款不会有太大风险。由于存在财务杠杆效应,其实这个比率并不能说明贷款的风险程度,只有将资产负债率与财务杠杆系数结合起来分析,才能真正知道
资产负债比率结构的优劣,才能真正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程度,使债权人全面了解企业
抗风险能力。只要
DFL接近1,即使资产负债率很高(80%)债权人也不必担心,因为此时企业赚取的利润比其所承担的固定债务利息要大得多,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很小,企业是有能力归还债务利息的。反之,即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高(40%),也并不能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程度高,因为此时企业可能正面临很大的风险(DFL很大),企业可能只有很少或几乎没有利润,甚至企业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固定利息或企业亏损(DFL为负数)。
己获利息倍数指标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
长期资金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我们可以发现己获利息倍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资料来源是同样的,只要知道息税前利润和利息费用就能分别求出
已获利息倍数和财务杠杆系数。通常认为已获利息倍数越大越好,说明偿还债权人的利息有保障,但这个数大到多少才好,只能和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才有
可比性,才知道它相对于同行业来说是好或不好。如果我们在分析已获利息倍数的基础上分析财务杠杆系数,就能知道这个企业在现有利息倍数下的风险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