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思诚
后黎朝第五位皇帝
黎思诚(越南语:Lê Thánh Tông,英语:Le Thanh Tong;1442年-1497年),对明朝称“黎灏”,安南东都(今越南河内市)人。越南政治家、诗人,后黎朝第五代君主(1460年-1497年在位),黎太宗黎元龙第四子,母为光淑皇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黎思诚(Lê Thánh Tông)生于大宝三年(1442年)农历七月二十日,父亲是黎太宗黎元龙,母亲是婕妤吴氏(追谥为光淑皇太后)。
太和三年(1445年),黎思诚被皇兄黎仁宗黎邦基封为平原王,在京师升龙学习,“日与诸王同经筵肆学”。
早年的黎思诚,在学习当中已展现才华,《大越史记全书》称他“惟以古今经籍圣贤义理为娱,天性生知,而夙夜未尝释卷,天才高迈,而制作尤所留情,乐善好贤,亹亹不倦”,深得黎仁宗及宣慈太后(仁宗之母)的欣赏,“宣慈太后视若己生,仁宗推为难弟”。延宁六年(1459年),黎思诚的长兄黎宜民弑杀仁宗,自立为帝,改封黎思诚为嘉王。
幸运得位
黎宜民登基称帝后,杀戮旧臣,施政不良,得不到民众支持,因而出现反对势力。天兴二年(1460年)六月,廷臣阮炽(又作黎炽)、丁列(又作黎列)等合谋,铲除了黎宜民及其亲信。
当帝位悬空之际,阮炽等人商议新君人选。《大越史记全书》提供了两种说法,一说是黎宜民派系被推翻后,阮炽等一众廷臣便拥立黎思诚为帝。另一说则是廷臣最初想迎立恭王黎克昌,但恭王坚拒,便改立嘉王为帝。黎思诚即位后,听信谗言,致使恭王被杀。
天兴二年(1460年)六月初八日,黎思诚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光顺,并随即采取措施安抚人心,如大赦天下,赠与官员田地,又惩处协助黎宜民夺位的禁军将领黎得宁。
患病而逝
洪德二十七年(149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思诚得风肿疾。洪德二十八年(1497年)正月三十日,黎思诚病逝于升龙的宝光宫(又作宝光殿),时年五十六岁。其子黎鏳即位,是为黎宪宗
关于黎思诚病死的内情,据当时史官武琼所说,是由于黎思诚女宠甚多,到患有重病时,长期失宠的长乐皇后在此时才获许可为黎思诚侍病,但皇后竟用毒涂手,摸黎思诚发疮处,使他病情加剧。
景统元年(1498年)农历三月初八日,宪宗安葬黎思诚于蓝山昭陵,并由朝臣申仁忠、覃文礼、刘兴孝等撰文,刻于碑石,“以昭先帝之业于来世”。
为政举措
政治
黎思诚在位时,对原有的朝廷架构进行所调整。后黎朝开创后,沿袭陈朝官制,设左右相国,下有礼部吏部内阁密院、中书黄门三省门下等部门,黎宜民时期设立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及六科中书科、海科、东科西科、南科、北科)。黎思诚保留六部六科制度,于1465年(光顺六年),改中书科为吏科、海科为户科、东科为礼科、南科为兵科、西科为刑科、北科为工科,作用是“审驳百司”,属监察机构,负责修正及驳回六部过失,每科以“都给事中”和“给事中”为首长。黎思诚还增设六寺,分别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尚宝寺,各寺官则有寺卿少卿寺丞
黎思诚又参照中国官制,让文武官员拥有一定的土地,并给予岁俸钱。如贪污者必加严惩。此外,制定了官员退休之制,为官至65岁,为吏至60岁,便准许退休。
后黎朝初年,全国领土分成五道,但辖地较广,管理不易,政令难以下传,所以黎思诚将五道分成十二道,区小易治。十二道分别为:清化乂安顺化天长(后改称山南)、南策(后改称海阳)、国威(后改称山西)、北江(后改称京北)、安邦、兴化、宣光太原谅山。每道设都司(设有正副都总兵,管军务)、承司(设有承政正副使,管政务)、宪司(设有宪察正副使,管司法)等架构。又设监察御史,查察各道官员工作,以防违纪行为。
洪德元年(1470年)攻破占城国后,黎思诚又将十二道改为十三处,即清化、乂安、山南(原为天长)、山西(原为国威)、京北(原为北江)、海阳(原为南策)、太原、宣光、兴化、谅山、安邦、顺化、广南(原属占城)。处以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为府、县、州。府县以下则为乡、、社、村、庄、、峒、原、场。在十三处当中的险要之地,设守御经略使一职,负责防务。
对边境少数民族的管理,黎思诚设立团练守御知州、大知州等职,是为少数民族区域的酋长。有功于黎氏朝廷的酋长,可封赐官爵,如司空平章事、上将军大将军等等。
在越南法律史里,黎思诚颁行了封建时期较重要的《洪德法典》(又称《洪德律例》、《黎朝刑律》)。该法典以中国唐代律令为蓝本,结合越南自身风俗习惯及旧法而成,于洪德元年(1470年)颁行。它的内容,包括刑法、婚姻、家庭法、民事法、诉讼法等等。此一法典成为后黎朝的法律基础,一直沿用到18世纪后期。
经济
对于农业生产,黎思诚相当重视,经常下谕,各府县官员务必竭尽全力,指导百姓勤于农务。他又设置河堤官及劝农官,主理国内农业事务;下令户部及各地承政官员,向朝廷上报荒地数目,以便让各府县政府督促百姓开辟耕种。
黎思诚设立了“屯田”四十二所,委任相关官员,管理开垦之事,以减少出现饥馑之患。
黎思诚时规定人丁税,每人每年交钱八陌。此外有田地税、土地税、桑洲税,按亩数多少而缴纳。
因应到税制方面,除用谷物、丝等实物缴纳,黎思诚时又用钱缴税,加上当时农、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经济繁荣,货币亦须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上。而黎思诚也很重视铸造货币,他认为:“泉货之用,贵于上下流通,府库之储,贵于长久无币”,因此牢牢掌握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每年都铸造一定数量货币在市面流通。
在光顺年间(1460-1469年),黎思诚铸造大量的“光顺通宝”。该货币素质甚好,然而因有奸商及不法之徒私下利用民间铜器及旧铜钱,掺合其他金属,以偷工减料的方式,铸造素质粗劣的“光顺通宝”伪币,以牟取暴利,故此黎思诚下令“严禁废弃铜钱”、“偷铸铜钱者治罪”,以及“禁止携带伪币”。
1470年(洪德元年),后黎朝廷铸“洪德通宝”。该货币素质较高,被货币研究者誉为“越南有史以来铸造方孔圆钱最为成熟的时期”,“是越南钱币的优秀代表”。
军事
黎思诚有意于武事,积极整顿武备。他曾下令国内各地区的军事长官,要勤于向部队教习战阵,训练士卒,保持战斗能力。黎思诚又整顿军队架构,设五府军,分别为中军府、南军府、北军府、东军府、西军府。每府有六卫,每卫有五或六所,每所军队人数约为四百人。五府之军,合共约六七万人。黎思诚又颁令练习水阵的军令三十一条、象阵军令三十二条(或作二十二条)、马阵军令二十七条、步阵军令四十二条。
为提拔军事人才,黎思诚规定武试三年一次,将士中试者获赏,落弟者受罚,使人人积极从事武备。
文化
黎思诚重视儒学,采取儒家思想和经典作为治国工具。他以德治的方式,规定科举制中的乡试由“有德之士”应试,凡不睦不忠不孝不义乱伦者,虽有具有大志及学识,亦不准应试。在会试上,以中国的《论语》《孟子》及“五经”等儒家典籍的内容出题。对于国家教育机构国子监,黎思诚置五经博士,各人专治一经,教授监生。为表尊孔,黎思诚下令修建文庙大成殿、更服殿、明伦殿、东西讲堂等,用于祭祀孔子。此外,黎思诚还制定三年丧礼,以表明儒家中的忠孝,是仁之本。
对于当时盛行的佛教,黎思诚采取压抑政策,将之列入社会最下层。凡是寺田、寺院领地,均收归国有,令大批僧侣还俗,剩下的亦必须参加佛教经典考试,合格者方可继续为僧。
对于当时的越南风俗,黎思诚加以改革及规范化。如限制佛教发展、禁止修建新寺庙外;对当时丧、婚礼俗,多有违反常情之举,如办丧事之家大摆筵席、演戏唱歌以作观娱的情况,黎思诚便禁止办丧事时演戏唱歌;婚俗里则有收取娉礼之后,过三四年后才迎娶新妇至夫家,黎思诚下令纳聘后便要择日行迎亲礼,次日见父母,第三日见于祠堂。为确保封建秩序和道德规范,他制定《二十四条伦理》,作为对民众道德的指引。
为免全国民众受到疾疫之苦,黎思诚设立“济生堂”,收容病人。如当某地爆发疫情,则派官员带药前往医治。
黎思诚对于越南本国史相当重视,据后黎朝史官范公著所说,这是由于其抱着“拓土开疆,创法定制”的需要,所以“尤能留意史籍”。其中较重要的有黎思诚于洪德十年(1479年)下令史官吴士连编纂的《大越史记全书》(十五卷),这次编纂的内容始于传疑时代里的鸿庞氏,至黎太祖为止,到后黎朝的中晚期,该书再获其他史官的增补编订。
此外,黎思诚朝廷还有其他历史著作,如申仁忠、杜润等奉命撰修《天南余暇集》一百卷,叙述黎思诚时的重要事件和刑律;黎思诚又编《亲征记事》一书,记录了亲征占城、老挝及各芒族部落的事迹。
在地理典籍方面,黎思诚以前,越南未有较完善的本国地图。黎思诚下令各地官员踏勘治所内的山川险要地带,并将古今事迹,绘图详述,然后呈送户部,是为当时的全国舆图
黎思诚有意推动文学。1494年(洪德二十五年),他成立“骚坛会”,该会有成员二十八人,包括黎思诚本人及其近臣,称为“骚坛二十八宿”,黎思诚自号“骚坛元帅”。该会成员写下不少诗篇,主要内容是颂赞君主及朝廷的政绩,以汉文或字喃创作。当中较重要的作品,为汉文写成的《琼苑九歌》,由黎思诚依九题写诗九章,再由申仁忠、阮仲懿等二十八人依韵奉和。另外又如《洪德国音诗集》,收有诗约三百首,内容为吟咏天地、吟咏大自然、抒发人们情感、描绘各种物品、清闲逍遥的自我吟唱等等。
黎思诚的“骚坛会”带有政治色彩,学者王晓平批评它是“皇帝御制,近臣无不称好;近臣唱和,下属莫不叫绝”,但亦认同它“对汉诗艺术水平的提高,对诗歌的钻研和提倡,确实造成了汉诗文兴盛一时的局面,从长远来说,文学风气的形成对于民族诗歌、民族文学的崛起,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外交
黎思诚被拥立为帝后,便寻求中国明朝认同其国君地位。1461年(光顺二年),圣宗以“安南国故王黎濬弟”的身份,遣使到北京要求册封。明廷乃于1462年(光顺三年),派钱溥、王豫为正、副使节,封圣宗为“安南国王”,保持了中越两国间的宗藩关系。
但在黎思诚时期,因边界纠纷而与明朝出现外交风波。1468年(光顺九年),越方“聚兵千余,立栅挑堑,占据广西凭祥县地方”。对此,明廷命边疆官吏加紧边防,“计议长策,严督所属,整兵防御”。此后又发生边民犯事的问题。1471年(洪德二年),中国广东官员向明廷报告:“有交人(指越南人)驾使双桅大船,越过海面,偷捞珠池,劫掠客货。”明廷乃向黎思诚要求“禁国人勿越境为寇”。黎思诚回复自己已“差人方询境内,拘集海堧官吏,里老究问”,但未能查获结果,唯有希望明廷“俯赐恩怜”。
1472年(洪德三年),广西的上冻岗陇委、龙州等地,被越方民众霸占土地,须由明廷派员到广西边境处理土地纠纷,“履勘明白,设二界址,永为边守”。但黎思诚不满“广西会勘官何多”,认为“我尺山寸河岂宜抛弃”,又派员与明朝官员交涉,叮嘱应采取强硬态度,“勿许渐侵,如他不从,尚可差官北使,详其曲直”。1474年(洪德五年),越方在云南边境“以军民啸取窃掠为词,辄调夷兵万众越境,攻扰边寨,惊散居民”。对此,明廷采两手准备,一方面下令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官员加强边备,“各守境土,以备不虞”,另一方面透过外交途径,向黎思诚声明“不许辄调夷兵,越境侵扰,惊疑良民”。
此后,中国边境仍有越方意图入侵的警报。1480年(洪德十一年),云南官员向明廷报称“今复闻(后黎朝)练兵,欲攻八百(兰纳)。内侵之患,不可不虑”。明廷为此向黎思诚朝廷交涉,黎思诚反驳自己并不知道八百是在何处,“八百地之所在且不知,况欲往征之?”明廷只好下令云南治下的车里元江木邦(今属缅甸)、广南、孟艮(今属缅甸)等地土司官员互为保障。1483年(洪德十四年),云南临安建水州又发生中越民众冲突,“累相争讼”。明廷对黎思诚朝廷多次骚扰边境,加以得悉占城被黎思诚所灭,相当不满,明朝兵部尚书马文升曾向越方使节提出严正指责:“朝廷(指明廷)一旦赫然震怒,天兵压境,如永乐故事,得无悔乎?”经此指责,黎思诚才“有所畏”,中越间的边境磨擦乃告一段落。
黎思诚在位的早期,便与南邻占城国(即占婆国)发生磨擦。占城亦为中国明朝朝贡国,因而要求明人参与交涉越占纷争。据中国史籍《明实录》记载,明天顺八年(1464年,光顺五年),占城王盘罗茶全遣使入明,控诉“安南国(指后黎朝)侵扰本国,求索白象等物”,并“乞照永乐年间,遣使安抚,置立界牌碑石,以免侵犯,杜绝仇衅”。明廷希望越占两国保持和平,答复占城使节“谨守礼法,保固境土,以御外侮,勿轻构祸”。但未能平息越占之间的争斗。1467年(光顺八年)农历三月,占城遣使到黎氏朝廷,黎思诚乘机命人向占城使节,可否按照“事大之礼”向后黎朝朝贡,以索取犀、象、宝货等物,但占人不从。
此后,越占关系日益紧张。1469年(光顺十年)三月,占城出军进攻后黎朝治下的化州(在今顺化)。黎思诚乃向明廷申诉“屡被攻围化州”,坦言要“饬兵与战”,明廷虽劝谕越方“解怨息争”,但越占的交战已如箭在弦。1470年(洪德元年)八月,占城王盘罗茶全亲率水步象马十万攻化州,化州守将告急。然而占城国却于此时出现内哄,“茶全为人凶暴淫政,慢神虐民,占人民叛”,黎思诚看准这一点,乃于十一月征集军队二十六万人,亲征占城。进入占城边境前,黎思诚作出周密部署,“诏顺化军出海以试舟师”,演练水军,又“虑占国山川有未易知,乃命顺化土酋阮武图其险易以进”,深入敌国前先了解地形要道。在战事里,越军行进相当顺利,1471年(洪德二年)正月进入占城边境时,得到占城官员蓬莪沙、琴绩、道贰等“进献方物”及投效。其后越军节节胜利,三月初一日,攻破占城国都阇盘,生擒盘罗茶全而回。
当占城被攻破后,占城国将领斋亚麻弗庵(或即越南典籍里的逋持)在宾童龙(即藩笼)自立为王,然而须向后黎朝入贡。此外,黎思诚把所得的阇盘、大占、古垒等占城故地,设置广南道以作统治,辖三府九县,选当地十五岁以上聪明好学者,录取为生徒,教以礼义。但占城遗族仍经过一番挣扎,盘罗茶全之弟盘罗茶悦(又作盘罗茶遂)逃入山中,派人到明朝要求册封为王。黎思诚得悉后旋即派兵,擒获茶悦。明廷虽呼吁黎思诚归还占城故地,但黎思诚不从。
洪德十年(1479年),黎思诚发动对盆蛮(又作盆忙,即老挝川圹)的征讨。盆蛮在之前向后黎朝廷要求内附,因而改为归合州,但该地酋长琴氏仍可世袭管治权,黎氏朝廷派人员驻守监察。黎思诚在位时,盆蛮获得老挝人协助,驱逐后黎朝驻守人员,以图反抗。黎思诚出兵征讨,歼灭酋长琴公,盆蛮余众只得请降。战后,黎思诚封琴冬为宣慰大使,并设置官员管治。
洪德十年(1479年),因盆蛮反叛黎氏朝廷,与老挝人联合,侵扰越南西部边境。黎思诚便命黎寿域、郑公路、黎廷彦、黎弄、黎仁孝等率兵,分五路从乂安、清化、兴安等地反攻,追击老挝军,最后得胜而回。据越南史籍所载,越军在此役中“入老挝城获宝物,其国王遁走,虏其民,略地至长沙河(或作金沙河)界,夹偭国(或作缅甸国)南边”,亦即从老挝人手上夺取不少财物、人口和土地。
历史评价
黎思诚曾向朝臣评论自己的统治:“朕有二失,一曰政令施为违道干誉,二曰素尸在位,扰乱天工。”
在越南,后世一般对黎思诚有相当高的评价。撰写《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的史官赞扬他“创制立度,文物可观,拓土开疆,昄章孔厚,真英雄才略之主,虽汉之武帝、唐之太宗,莫能过矣”,但同时批评他“土木之兴,逾于古制,兄弟之义,失于友于,此其短也”。越南史学家武琼认为他“崇尚儒术,振拔英才,取士之科不一而定,三年大比之举,自帝始之。其得人之盛,振古有光,文武并用,各随所长,故能修政立事,制礼作乐,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又虑占寇世尝为吾患,今日不剪,将何其为,乃南征茶全,而复其封疆,西拔雅兰,而扫其巢穴,山蛮有征,而威扬乎北,盆忙(又作盆蛮)有征,而地辟乎西”。到近现代的越南史家陈仲金称赞黎思诚“改革政治,兴办教育,整顿武备,平定占城、老挝,拓土开疆,使当时我南国更加文明昌盛,显赫于一方。自古至今,我国从未达到如此之强盛”。
中国清修史籍《明史》评价黎思诚“雄桀,自负国富兵强,辄坐大”。中国现代学者郭振铎张笑梅称黎思诚是“安南黎氏王朝中较有作为的帝王”,指出他“好大喜功,野心勃勃”,其建树除了对内文治和对外武功,又“发展工农商业,奖励中越文化交流。”
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赞黎思诚为后黎朝“最伟大的统治者”。
人际关系
父母
父亲:黎太宗
母亲:光淑皇太后吴氏
兄弟
长兄:黎宜民,1459年夺位黎仁宗帝位,1460年被朝臣捕杀,立黎圣宗。
次兄:黎邦基
三兄:黎克昌,黎太宗封为新平王,后来为恭王。《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提到,黎宜民倒台后,朝臣一度欲立黎克昌为帝,但黎克昌推却,便立黎圣宗,后来黎圣宗听信谗言,黎克昌死。
子女
黎圣宗生皇子十四人,皇女二十人:
长子:黎宪宗黎鏳
次子:梁王黎铨
三子:宋王黎𫓩
四子:唐王黎镐
五子:建王黎镔,黎昭宗追崇为德宗建皇帝
六子:福王黎铮
七子:演王黎鏓
八子:广王黎鐰
九子:临王黎锵
十子:应王黎(金昭)
十一子:义王黎(金耿)
十二子:镇王黎鋞
十三子:荆王黎键
主要作品
黎思诚爱好文学,曾自号“骚坛元帅”,以汉文或字喃创作诗歌。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4: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