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周形同一个小国,加上平王弑父之嫌,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
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
周天子地位渐失,各诸侯相互征伐,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
战国时代”。中原诸侯对
四夷侵扰则以“
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诸国环境
楚国
西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
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韩、宋、郑接壤,东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
百越。楚国国都是郢。
之后楚国攻灭了越族的
扬越,即
南越,夺取了今广东、广西以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一带。在公元前447年,灭亡了蔡(今
安徽省寿县)。公元前445年,灭亡了杞(今山东安邱东北),并且后来还吞并了越国,宋国,成为战国最大的诸侯国。
在楚国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长城,东半部建于春秋时期,从鲁关(今河南鲁山西南
鲁阳关)起,向东经过今
鲁山东南,到亲水,在折向东南,到达沘阳,形成矩形,这是一道利用山脉高地连接亲水和
沘水的堤防筑成的。到战国
楚顷襄王时期,又开始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
翼望山,南向到达
穰县,又形成一个矩形,所以称为楚方城。
另外,在楚国北部边境设有冥阨、
大隧、直辕三座要塞,东部设有昭关,西面设有扞关,东北部设有符离塞,南方设有无假关,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此外还在
郢都以南靠近长江地带设有木关。
地方郡县
宛郡:
楚悼王时期设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东南到息县。
汉中郡:
楚怀王时期设置,丹阳之战被秦国夺取,因汉水得名,辖有今陕西东南、南到湖北西北。
新城郡:原为韩国地区,后为楚国夺得,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地名新城得名,辖有今河南
伊川一带。
江东郡:楚怀王灭越后设置,因地区名江东而得名,辖有今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浙江北部。
黔中郡:
楚威王时期设置,因黔山得名,辖有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
巫郡:楚怀王时期设置,因
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北部。
越国
自今山东的
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地区、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北面和齐、鲁及
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国接界,东边靠海,南和
百越相接。
在越王勾践灭吴后,国都曾迁琅琊(今山东
胶南西南琅琊台),公元前378年(
越王翳三十三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
赵国
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
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东北和
东胡、燕相接,东面和中山、齐相接,南和卫、魏、韩交错相接,北和林胡、
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424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的南长城,于公元前333年所筑,是由漳水、滏水的堤防扩建的。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河北
武安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
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
肥乡南。
赵北长城,建于赵武灵王破
林胡、
楼烦之后。从留存的遗迹来看,北长城大体上有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
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
乌拉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北,沿
乌拉山向东,沿着
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北、
卓资和集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
为了防御的完善,赵国在东北设有无穷之门、
句注塞和鸿上塞,在西北设有
高阙塞和
挺关,在
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地名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和顺、
榆社等县以南,南面与韩的上党郡相接。
雁门郡:因
雁门山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北部
神池、
五寨,
宁武等县以北到内蒙古一带。
云中郡:因地名而得名,管辖今
内蒙古大青山以南,
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
代郡:因代国得名,管辖着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一带。
齐国
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东边靠海,南和越、莒、杞、鲁等国相接,北和燕接界,西和卫、赵交接。国都在临淄(今山东临博西临淄北)。
齐较早的修建了自己的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公元前350年,齐又曾“筑防以为长城。”
齐长城西端起于防门,防门早在春秋时期就扩建为
防御工程。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历泰沂山区,一直到小朱山入海。
秦国
自今甘肃省的东南部,沿
渭河两岸而有今陕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到达
黄河沿岸。有一小部分土地由今陕西省的东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的灵宝。全境东和魏、韩以及
大荔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
绵诸、
乌氏等
戎国相接,北和
义渠、
朐衍等戎国交界。
国都原在雍(今陕西
凤翔东),
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公元前383年
秦献公迁都
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了公元前350年
卫鞅第二次变法时,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沟到柏家咀一带)。
秦长城建立于昭王破义渠后,是沿
陇西郡、
北地郡的北边修建的。西端起于临洮,沿洮水北上,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
狄道,又北到今
皋兰,沿
黄河,经今兰州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秦统一全国后,把秦、赵、燕的北边长城连结起来。
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北边有焉氏塞;后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东边设有函谷关,还利用自己原有的淆塞,在东南面设有
武关。函谷关和武关是秦防御东方六国重要的关口。在黄河沿岸还有
临晋关,在函谷关西设有湖关。
地方郡县
燕国
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全境东北和
东胡相接,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
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
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
易县南)。
燕国的长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称为“易水长城”。这条长城从长城门起,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沿着南易水和
滱水而走向东南。另有一条燕国北长城,建于燕将
秦开破东胡后。在今内蒙古赤峰一带,全长约30里。
地方郡县
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辖有今河北张家口,
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延庆以西以及北京昌平以北。
渔阳郡:因在渔水之阳而得名。管辖着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县、怀柔以东及天津以北地区。
辽东郡:因在
辽水以东得名,管辖着今辽宁
大凌河以东地区。
辽西郡:因在
辽河以西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
迁西以东地区。
右北平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管辖着今
河北承德、
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
六股河以西地区。
魏国
在今陕西境内,沿
黄河仅有今
韩城的南部;在
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南的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
冠县地。领土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
河内,以及今山西省东南部的
上党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
国都原在
安邑(今山西
夏县西北
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后,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长城依靠洛水的堤防建立的,南端起于郑,越渭水和洛水,经历今
大荔、
澄城、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在中原一带,为了防备秦国,还建立了魏中原长城,从黄河边的卷开始,东向到阳武,折往西南行,到达密。这是公元前358年魏国建设的。
地方郡县
河西郡:因在黄河之西得名。管辖着今陕西
华阴以北,黄龙以南,
洛河以东,黄河以西。
上郡:因方位得名,管辖着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
河东郡:因在黄河之东得名,管辖着今山西
沁水以西,
霍山以南地区。
方与郡:因地方名方于得名,管辖着今山东嘉祥以南金乡等地,还包括今江苏丰县一带。
大宋郡:因宋国得名,管辖着今河南商丘和安徽砀山等地。
韩国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
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相传
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了
韩景侯时又迁都
阳翟(今河南
禹县)。公元前375年
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在
上党地区得名,管辖今山西
沁河以东一带。
三川郡:因有
黄河、
洛水、
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辖着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及
北汝河上游地区。
其他诸国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今河南郑州)。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今河南濮阳)。
5.
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东
莒县)。
6.
邹国:有今山东省费、
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市之间,国都在邹(今山东莒县南)。
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
偃师、巩、汝阳以及过
黄河今温县一带。国都
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
8.
杞国:在今河南省杞县,后迁往山东省安邱东北地。
9.杨国:有今陕西山西东等地。
12.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5.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
17.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
18.缯国:在今山东省
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
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公元前405年又被越灭亡。(参见杨宽《战国史》)
19.
邳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南部,宋国的东面,
郯国的南面。 各国名称
齐、晋、秦、楚、陈、吴、越、宋、鲁、卫、郑、钜、邾、杞、杨、蔡、剡、任、藤、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
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魏、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九十六国。
国君年表
东周
周平王——宜臼(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20年)
周携王——余臣(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60年,或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50年)
周桓王——林(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周元安王——骄(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376年)
周夷烈王——喜(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69年)
周显圣王——扁(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21年)
秦国
▪ 非子 ( 约前900—前858年 )
齐国
吕氏齐国
次序 谥号 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齐太公 吕尚 前1046年—前1015年 32 即
太公望,小说俗称姜太公、姜子牙
11
齐成公 吕脱 前803年—前795年 9 其名一作说
12 齐前庄公
吕购 前794年—前731年 64
13 齐釐公
吕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33 一作
齐僖公14
齐襄公 吕
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12
16
齐桓公 吕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43
春秋五霸之一
23
齐顷公 吕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17
26
齐景公 吕
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58
32
齐康公 吕贷 前404年—前379年 26 前391年,被田和放逐于
临海的海岛上
田氏齐国
次序 谥号 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齐太公 和 前404年—前384年 21 前386年,被周安王列为诸侯
4
齐威王 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37 前334年,称王
6
齐湣王 地 前300年—前284年 17 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
8 齐王建 建 前264年—前221年 44 前221年,秦灭齐
燕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燕后文王 前361年-前333年 29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3
楚国
(至西楚)
次序 习惯称法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4
楚熊绎 熊绎 前1042年—前1006年 37 被
周武王册封为诸侯,子爵
7 楚熊胜 熊胜 前969年—前946年 24
8
楚熊杨 熊杨 前945年—前887年 59 又作熊锡、熊炀
19
楚厉王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 又作
楚蚡冒20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
22 楚杜敖 熊艰 前676年—前672年 5 又作堵敖
24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
25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
春秋五霸之一
26
楚共王 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
28
楚郏敖 熊员 前544年—前541年 4 即
芈熊员29
楚灵王 熊虔 前541年—前529年 12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
30 楚王比 熊比 前529年 1
31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
32
楚昭王 熊轸 前516年—前489年 27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卲王
33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 又作献惠王
34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 又作柬大王
35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声
桓王38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
40 楚前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41
楚顷襄王 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 36
42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 25
45
楚王负刍 熊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灭楚;
昌平君被拥为楚王
46 楚昌平君 熊启 前223年 1 兵败身死,秦灭楚
47 (秦治12 年) 前223---前208 16
48
楚后怀王 熊心 前208——前205 4 又称作熊心,
楚义帝 , 前205年为
项羽所弑
49 西楚霸王 项羽 前206——前202 5 字羽,前205年弑君,前202年自刎于乌江
晋国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即位时间 退位时间
晋武侯 武侯 姬宁族
晋釐侯 釐侯、僖侯 姬司徒 18 前840 前823
曲沃武公(前678年受王命称
晋武公,纪年沿用曲沃武公纪年) 武公 姬称 39 前715 前677
晋哀公 哀公、懿公、敬公
姬骄 18 前451 前434
晋孝公 孝公、桓公 姬颀 32 前388 前357
鲁国
序 谥号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周公 姬旦 前1041年 1
周武王姬发弟,文王子
2 鲁公
姬伯禽 前1040年-前997年 43
周公旦长子;平淮夷、徐戎;作《
费誓》
3
鲁考公 姬酋 前996年-前993年4
伯禽子;其名《
世本》作“就”
4
鲁炀公 姬熙 前992年-前987年 6 伯禽子,考公弟;一名怡
5
鲁幽公 姬宰 前986年-前973年 14 炀公子
6 鲁魏公 姬沸 前973年-前924年 50 炀公子,幽公弟;弑幽公自立,当年改元
7
鲁厉公 姬擢 前923年-前887年 37 魏公子
8
鲁献公 姬具 前886年-前855年 32 魏公子,厉公弟
9
鲁真公 姬濞 前854年-前825年 30 献公子
10
鲁武公 姬敖 前824年-前816年 9 献公子,真公弟
11
鲁懿公 姬戏 前815年-前807年 9 武公子,周宣王擅立武公少子戏为鲁太子
12 鲁公
姬伯御 前806年-前796年 11 武公孙,太子括子;与国人杀懿公后自立
13
鲁孝公 姬称 前795年-前769年 27 懿公子;周宣王率诸侯伐鲁,杀伯御后立
14
鲁惠公 姬弗湟 前768年-前723年 46 孝公子
15
鲁隐公 姬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11 惠公庶子;摄政行君事;被公子翚弑
16
鲁桓公 姬允 前711年-前694年 18 惠公子;前694年在齐被公子彭生所害
17
鲁庄公 姬同 前693年-前662年 32 桓公子
18
鲁闵公 姬启方 前661年-前660年 2 庄公子,斑弟;
庆父立其为君
19
鲁僖公 姬申 前659年-前627年 33 桓公子,庄公弟
20
鲁文公 姬兴 前626年-前609年 18 僖公子
21
鲁宣公 姬馁 前608年-前591年 18 文公子
22
鲁成公 姬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18 宣公子
23
鲁襄公 姬午 前572年-前542年 31 成公子;亲朝
晋平公25
鲁昭公 姬裯 前541年-前510年 32 襄公子,野弟
26
鲁定公 姬宋 前509年-前495年 15 昭公子
27
鲁哀公 姬蒋 前494年-前468年 27 定公子
28
鲁悼公 姬宁 前467年-前437年 31 哀公子
29 鲁元公 姬嘉 前436年-前416年 21 悼公子
30
鲁穆公 姬显 前415年-前383年 33 元公子;摆脱了
三桓专政
31
鲁共公 姬奋 前382年-前353年 30 穆公子
32
鲁康公 姬屯 前352年-前344年 9 共公子
33
鲁景公 姬匽 前343年-前323年 21 康公子
34
鲁平公 姬旅 前322年-前303年 20 景公子;《史记》载其名“叔”
35 鲁湣公 姬贾 前302年-前280年 23 平公子;《史记》作“文公”
36
鲁顷公 姬雠 前279年-前256年 24 文公子;
楚考烈王灭鲁,迁顷公于
下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