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
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
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
发展历史
崇文门
崇文门经历元、明、 清三朝古都,它位于今
崇文门内大街南口处,距
正阳门约3公里。其
城楼面阔5间,约39.1米宽,通进深24.3米;楼台
连台高35.2米,重楼重檐,
歇山式城楼,屋顶是灰色筒壮绿琉璃瓦檐边。崇文门是
京师九门之一,元代称文明门。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南城墙南扩0.8公里,仍辟文明门,为舟车客商往来的枢纽之地,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成。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筑
瓮城,其得刚健而文明,寓意崇尚文德之意,与
宣武门相对称,左文右武。崇文门还有一个俗称,叫”哈德门”,因元代哈达王府建在崇文门内。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呵呵。清末的
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
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
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
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
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
北京城的平安。另外古代的统治者在思想和形式上都追求和谐统一讲究“风水”中间为“正阳”左首为“崇文”右首为“
宣武”形成有名的“
前三门”大街。
北京四大城区之一的崇文区,无疑是由崇文门而得名的。崇文门原为
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当时名文明门),是南城三个门最东的一个。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但改名为崇文门。清朝沿用此名,直到现代。这中间有许多遗闻轶事。
历史特色
用土夯成的崇文门
元
大都城是用土夯成的(上古叫做“
版筑”),下宽上窄,巍然屹立。开始建筑于1267年(元
至元四年),完成于1276年(至元十三年),整整十个年头。因为是用土夯成的,于是产生了如何防止雨水冲刷城土的问题,后来用千户(官名)王庆瑞建议,“以苇排编,自下彻上”。就是用
苇帘子自下往上覆盖,像人穿蓑衣一样,简称苇城或蓑城,并在文明门外设立了阴场。《
析津志》载:每年都要“收苇以蓑城”,达“百万”(担)之多。崇文区内的
草厂头条到十条,南、北、中芦草园(原名芦苇园)等地名,都与元朝的收苇场有关。后来由于元朝发生皇位之争,守城一方恐怕对方用火攻城,乃撤去苇帘。
开十一个门
元大都为什么开十一个门,南三北二,东西各三,正史上无记载。元末明初写成的《农田余话》(著者不详)说,“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
哪吒城三头六臂两足”的形状。稍后的张昱也写道:“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似此,十一门是采用传说中哪吒形象的象征了。进城三门是“三头”,北城二门是“双足”,东西各三门是“六臂”。“幢幢十一门,车马如云烟”(清
乃贤著《
金台集》),可见大都是非常热闹的。至于把大都设计为十一个城门的“刘太保”就是
刘秉忠。他当过和尚,法号子聪,做官后改名刘秉忠。
元朝最高统治者是信佛教的。刘由一个叫海云的和尚介绍,见到了还未继承皇位的忽必烈。刘跟着忽必烈打云南,伐
南宋,很受忽必烈重视。忽必烈夺得皇位后,封刘为太保,参与国家大事。刘秉忠虽是
佛教徒,但精心研究
道家的学说,对于《
易经》的太极、
两仪、四象、八卦,宋代
邵雍《经世书》中的“先天
象数”都津津乐道。建筑大都城时,尤其在
规划设计方面,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所以,他为迎合元朝最高统治者“国运绵长”的狂妄、
迷信心理,为发挥自己的理论,施展自己的抱负,从城门数目的设计上,来宣扬毫无根据的“神道设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刘死后葬在
卢沟桥。
文明门
元朝的文明门,在当时又叫哈达门。《
日下旧闻考》引《晰津志》说:“
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大王为何许人,已不可考。“哈达”又讹传谐音为“哈大”、“哈德”,直到解放前还有哈德门牌香烟。在元朝,哈达门这种称呼,已超过了文明门。一些知识分子在写作时,认为“哈达”、“哈大”不够文雅,一方面利用它的谐音,一方面利用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
地理位置,写成“
海岱门”。明朝人
蒋一葵写的《
长安客话》说:“
泰山、渤海俱都城东尽境,元时以‘海岱’名门取此。”海,即渤海、东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唐大诗人
杜甫《
望岳》就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这两个地方都在东方,解释的较有道理。到了清
乾隆时,杨从清著的《北京形势大略》又说:(崇文门)“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纳贡,
税课司在焉。”这只是从明朝人史玄《
旧京遗事》上“
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一语而来。由于崇文门有个总课税司,就把“海岱”解释为“山陬海耀”,这是极为牵强的。但不管对“海岱”二字的解释如何,明清的
文人雅士,甚至最高统治者都往往不用“文明”、“崇文”、而用“海岱”。如明人
卓明卿《登崇文楼》诗:“城头初夜净氛埃,海岱分明望眼开,紫气半空时入座,秋声万里此登台。”登上海岱门,秋高气爽,紫气东来,眼开万里,何等雄壮!清人著的《白华堂诗录》:“海岱瞻门高,风尘苦身贱。”以自己的“身贱”衬托、歌颂海
伤门的高耸。因而从元到清不断有达官名士,居住在崇文门一带。如《
宸垣识略》载:元朝御史王俨在文明门外东南里许,筑有别墅,“园地构筑,甲诸邸第”,更有一座“水木清华亭”,尤为出众。当时人
许有壬记云:登上此亭“北瞻闉(城门),五云杳霭;西望舳舻(指
通惠河上船只),泛泛于烟波浩渺、云树参差之间”。可见当时文明门附近的盛况。死后被赐谥为“
文正”的雍正进士、
东阁大学士加
太子太保的
刘统勋(按清朝的
谥法,“文正”最难、最少),乾隆赐他御制诗是“海岱高门第”,意思说刘是住在海岱门的一户高贵人家。《水曹清暇录》又记有名书法家张照(字得天)也住在崇文门外,“展宇宏深,有楠木厅”,极为讲究。不过,清朝时代的崇文门,已不是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和明朝初期的都城最南端,而是变成较为热闹的内城了。
经过是这样的:
明燕王朱棣原来封在北京,在夺取了他的侄儿
建文帝的皇位以后,年号永乐,决定把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于是从1406年(永乐四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1420年(永乐十八年)建成。改建后的北京城,第一,把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向南移了0.8公里。原来大都南城城址,约在今天
天安门广场北段,南移后成为而今的样子。同时把北城拆去,东西城也拆了一部分,另建了北城。安定门外和
蓟门桥附近,还有元大都
土城的遗迹。第二,把土城改为砖城。元大都的土城虽然披上“蓑衣”,但苇帘子终不能抵挡雨水,所以在元朝一代,部分“城崩”的事经常发生,只在忽必烈时代的至元二十年到三十年之内,就“城崩”八次。每次修理,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所费不货。明朝改建的砖城也略呈梯形,下宽上窄,每行砖与每行砖之间,往上稍有凹进,以利雨水下流。第三,把元大都的十一门改为九门,南城三个门照旧,只把城门的名称改了,如文明门改为崇文门,直到今天。
内城
到了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为了防止北方
少数民族的入侵,计划在整个北京城外,再建筑一道
外城,结果困于财力物力,只在南城外筑成一条东西狭长的城墙,就是现代的东起
广渠门、西到
广宁门的外城,又叫
罗城。这样一来,昔日北京城最南面的崇文门,就成为内城。街道店铺,住户人家,出人此门的官吏商人,日益增多。
清朝入关以后,在城建上沿袭明制。它为了调剂在京满人官吏的收入,“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见明史玄《
旧京遗事》)。起初在《户部税则》中规定,行李不在纳税之列,“然而外吏人都,往往
有应纳税之物,如续绸缎布等”。于是“征私钱以为免税之资”,甚至“虽无货亦征之矣”。关吏“又四出巡逻,得之指为漏税,加倍罚之”(以上均见《
天咫偶闻》)。清朝陈康棋《
郎潜纪闻》载:“吴江陆
中丞以山东
布政使陛见,关吏(指崇文门税局)所索过奢,公实不能与,乃置衣被于外,携一仆前行,曰:‘我有身耳,何税为!’既入,从故人借衾褥,事竣还之而去。”课税时,手续繁多,盘问备至,延误时日。一般小商贩,也须排队等候。天长日久,小商贩想出一个办法;根据自己货物多少,把税款插在
帽沿上,走到关口,关吏取下银钱,立即放行。清人
查嗣瑮曾有一首诗说:“九门征课一门专,马迹车尘互接连。内使自取花担税,朝朝插鬓掠双钱。”这
钱即归关吏私有。崇文门税局收入甚多,为了防止其他官吏忌妒,以“献鲜”为名,每年三月。向皇帝及大臣送
黄花鱼,十月送
冬笋和
银鱼,成为变相的分赃。当时又规定城内不许开“烧锅”,凡外来
酒类皆由官方指定的酒商出售,在崇文门指定了十八家,由它们统一收售,统一纳税,俗称“十八家酒店”。
酒税是很重的,一般酿酒小作坊,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在夜间胸前挂着装满酒的猪尿脖,偷偷爬过城墙,以避交高税。这就是“背
私酒”的。背私酒是非常辛苦和危险的。他们用
脊背贴着城墙,用双脚和双手紧紧蹬着和扒着每行城砖微凸出的地方,一点一点往上“爬”,到了城上再用绳子把身体系下去。封建统治者的严重剥削,逼得人民九死一生地去谋取生路。所以当时称崇文税局是“鬼门关”。
明末以来,崇文门外是比较热闹的,大小商贩,车水马龙。护城河水清滢,河上架有桥梁,河中游有画舫,两岸种着树木花草。绿柳迎风,红花邀月,秀丽非常。明人董喧有《夏日出文明门》诗:“文明城外柳荫荫,百啭黄鹏送好音。行过御沟(护城河)回望处,凤凰楼阁五云深。”过桥不远为花儿市,“每月逢四日有市,日用及
农器为多。其北四条胡同,则皆闺阁装饰所需,翠羽明珰,假花
义髻之属,累累肆间”(见《天咫偶闻》)。沿护城河往东,为太平宫,俗称蟠桃宫,每年三月,“都人治酌呼从,联镳飞鞚,游览于此”,“人眠芳草地”,“箭洒(
投壶游戏)绿杨坡”(见清初人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清末人震钩也说“太平宫庙市最盛”,“地近河埂,了无市聒,春波泻绿,
软土铺红,
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扬春风,凡三里许”。冬天,护城河上又是一番风景:“寒冬冰冻,以
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积雪残云,景更如画。冰上
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都人于各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拖床代步。
更将拖床连接一处,治酌陈看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如飞。较之坐骥乘车,远胜多矣”(见《帝京岁时纪胜》)。后来护城河水日渐淤塞,
清政府及
民国军阀又不加倍浚,往日
胜景,一去不返。崇文门到蟠桃宫的交通,则改为骑驴;驴识道,不乱走,不用人牵,到目的地自有驴将行人接去,绝无差误。这种情况,一直到解放前夕。
崇文门城墙被拆
崇文门城墙已经拆除,护城河水改为暗沟流通。沿着城墙墙址,地面上铺成宽阔清洁的柏油马路,车马行人,昼夜不息;马路两旁,高楼耸立,绣帘翠幕中住着万户人家。地下筑有环城铁路,四通八达,电掣风驰,每天吞吐着几十万人次。这里与七百年前的元大都时相比,那是天壤之别了。
崇文门附近楼群
崇西小区 仁发大厦
新怡家园 新世界
汇置通大厦 太华公寓
宝鼎中心(宝鼎广场)
都市馨园 新中驿 金伦大厦(
搜秀城) 内蒙古大厦
北京汇商界
新世界家园 台南大厦
正仁大厦 大康大厦 海诚
商务会馆 国瑞城 人杰
商务楼 华诚大厦崇文门内大街简介
崇文门内
大街位于
东城区东南部。北起
建国门内大街,南至
崇文门西大街。因位于崇文门内,故称。崇文门内大街,明时称崇文门里大街。
宣统年间称崇文门大街,无“内”字。
民国沿称。1949年后改今称。
崇文门内大街路东地铁五号线工地的南面,数块破旧的深蓝色金属板将一片废墟三面围起,旁边进进出出的居民都知道,这儿以前是内蒙古驻京办事处,今后将建成一栋十几层的蒙泰大厦。
崇文门内大街和
宣武门内大街,是贯穿内城东西两侧的两条城市主干道,是内城南北方向最长的大街,古代叫做东大市街和西大市街。
景点一
崇文门
基督教堂位于崇文门内大街路东侧的
后沟胡同,也称亚斯礼堂,是
北京市内最大的一所基督教堂。教堂的建筑古色古香,院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每天用汉语,
朝鲜语做弥撒。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到中国访问时就来到这里做弥撒。也是
文物保护单位。
行车路线 乘地铁到
崇文门站下车,或乘106、108、110、111、807路到崇文门站下车,路东
所在区县
东城区 景点位置 北京市东城崇文门内大街后沟胡同丁2号
景点二
北京邮政博物馆所在区县:东城区景点位置:北京市崇文门内大街
小报房胡同7号票价(元):3元行车路线:乘39、8、3、41、116、110、108路
东单下车,乘地铁在崇文门站下
景点描述:北京
邮政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崇内大街西侧小报房胡同。1905-1907年这里曾是
大清邮政北京总局的办公地。1914年改称第一邮务支局。1996年按“第一邮局支务”的原貌进行修复,建立起邮政博物馆。1997年2月20日北京邮政一百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交通状况
29,103电,104电,104快,204内夜,204外夜,208夜,209夜,211夜,434,673,674,827,829,957,8路
居住情况
附近楼盘:新怡家园、国瑞城、新景家园、
冠城名敦道、新域家园,牡丹园等
区内交通:公交:108路、111路
轨道交通:崇文门站(5号线、2号线)、
东单站(5号线、1号线)
中小学:新怡小学(
前门小学分校)、
回民小学、
新景小学、96中、116中、
50中、汇文中学、
东交民巷小学幼儿园:打磨厂幼儿园、
前门幼儿园、
回民幼儿园、
大地幼儿园、
东交民巷幼儿园
商场:新世界商场一期、新世界商场二期、搜秀商城、
崇文门菜市场、乐天马特、顺天府
医院:普仁医院、
北京医院、同仁医院、
同仁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