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重型肝炎(急重肝)相当于国外报道的暴发性肝炎或暴发性
肝功衰竭。急重肝系指因
肝细胞功能损害在起病10天以内出现
肝性脑病,严重
凝血机制障碍,具有起病急、
预后差、
病死率高等特点。
中医病名
中医病名也叫急黄候。
现代医学病因
引起急重肝有很多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药物诱导、代谢及
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在急重肝病因中以肝炎病毒为主,甲、乙、丙、丁、
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但以HBV为最常见。与HBV有关的急重肝中,可以是单独
HBsAg阳性,也可以是HBsAg与抗-HB-cIgM同时阳性;可以是
急性感染HBV,也可以是HBV慢性
携带者发展而成。
血清学检查证实,在急重肝发展过程中,同时
HDV阳性率可达33.8%,而在非急重肝人群中仅4.4%,提示HBV、HDV
重叠感染易引起急重肝。HBV基因突变与急重肝发生有明显联系,常为
HBV-DNA前C区突变,产生
终止密码,停止产生HBeAg。HBeAg的缺失可提高宿主对受感染肝细胞的
免疫应答,引起急重肝,这种变异株可
通过性传递导致急重肝。
HCV也是引起急重肝的重要病原。 HCV也可发生变异。其变异基因与病情加重有关。
HEV也可引起急重肝,特别是
妊娠期妇女。感染HEV更易发展为急重肝。
HEV极少引起急重肝,但与HBV
重叠感染时易发生急重肝。
在使用
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
疱疹病毒、
腺病毒感染可引起急重肝。
发病机理
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
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
急黄之病因病机主要为热盛发黄。
急重肝的肝细胞病变随病因不同而异,但最后形成肝细胞大块坏死。病毒引起的急重肝很可能与
免疫功能有关。免疫过强的机理虽尚不清楚,在某种情况病毒可直接引起
肝细胞损伤,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产生的
细胞因子如
白细胞介素-I(interlekin-I,LK-I)、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内毒素及病毒显露抗原反应均可引起
肝细胞坏死。
在急重肝病人中,因
凝血机制太差,不经常进行
肝活检。死后尸检光镜下有2种组织模式,一是由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大块
肝细胞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大灶性的肝细胞坏死伴肝细胞的
重度水肿,几乎无残留肝细胞。残留的
肝细胞形态也异常,网状支架塌陷,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及
淤胆;另一种是酒精性肝炎。Reye’s 综合征等诱导的急重肝以
肝细胞空泡状脂肪变性为特征。两种
组织学类型均可能有播及全小叶的
炎性细胞浸润。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阳明腑实证:
主证:面红,气粗,
口臭,唇燥,
神昏谵语,手足躁动不得安卧,大
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糙或焦黑,
脉数(弦大或弦细数滑)。
湿浊蒙蔽(痰):主证:神志昏糊,困倦呆钝,
身重不语,或
语声低微,面色暗黄或如蒙尘垢,目黄,舌苔黏腻,
脉滑,胸闷腹胀,下肢肿,
小便短赤或淋沥不爽。
血结瘀阻:主证:
身热狂躁
谵妄,
腹满而痛,大便色黑,小便尚清;妇女多因
产后恶露不尽,或病后月经停闭。因感受外斜,热盛于里,热血相搏,扰于心神;妇人经血内留。恶露不尽,瘀阻不通,或水血互结,经络壅塞,心神独亢,心主语言,故喋喋不休,低声而重复某一语言。
气阴两竭:主证:神疲气怯、肢冷,甚则汗出釉冷,嗜卧昏睡,颜面苍白,唇色指甲苍白或青紫,脉细无根或如鱼翔。
西医诊断
诊 断: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天内迅速出现
神经精神症状(按V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同时有
肝浊音界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T Bil (>171μmo1/L)、PA (<40%)而排除其它原因者。或通过病毒指标及(或)
肝脏病理可以确诊。
病 史:起病急骤
症 状: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黄疸迅速加深,明显厌食,频繁恶心呕吐,极度乏力,少数病人病情进展迅速,黄疸不深,病人进入深昏迷。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起病10天内,出现肝性脑病的精神神经症状,如性格改变,睡眠节律倒置,行为异常,
计算能力减退,逐渐发展至
定向力和理解能力丧失,最后嗜睡加深,
浅昏迷时对各种刺激尚有反应,进入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少数病人可出现抽搐。
体 征:
典型病例应包括两部分:肝脏疾病及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查体除
黄疸、肝脏缩小外,不同病期有不同体征,早期轻度腹胀,进入肝昏迷则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肝昏迷的分级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与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精神神经表现及
脑电图检查有4级和5级分类法。国内一般采用5类分级法。
Ⅰ级:患者嗜睡,性格轻度改变,欣快或物欲,无
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Ⅱ级:明显性格改变,嗜睡或睡眠节律颠倒,定向和理解能力减弱,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其中
扑翼样震颤最具特征,脑电图出现异常电波。
Ⅲ级:较重的精神紊乱和定向障碍,木僵、四肢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脑电图明显异常,出现Q波和三相慢波。
Ⅴ级:深昏迷,对临床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肝性脑病合并
脑水肿发生率可达70%,约25%~30%的脑水肿患者可形成脑疝。这是
重型肝炎的直接死亡原因。脑水肿单纯临床指征,早期有血压特别是收缩压持续或阵发性升高,收缩压常超过20kpa,肌张力增加,伴有磨牙;晚期为去大脑强直,过度换气,瞳孔异常变化,对光反射迟钝,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阵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恶心、头痛,
心动过缓、视乳头水肿等。但凭这些指征认识脑水肿尚有一定困难,应及时观察颅内压(intracrania1 presum, ICP))当有ICP升高时,除神志改变外、还可因脑干受损而产生各种症状。但有ICP升高的急重肝患者,如果存活,一般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影象诊断:B型超声波。
实验室诊断:肝炎病毒指标检查
血液生化指标 包括T/D Bi1、PA、ALT、AST、A/G、血脂(TC、TG)、乳酸脱氢酶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与特殊检查,需与代谢性(
肝豆状核变性、妊娠脂肪肝、 Reye综合征、
镰状细胞病、
半乳糖血症)、药物性(扑热息痛、异烟肼、苯妥英钠、三氟溴氯乙烷、甲基多巴、四环素、烟酸及其它)、
自身免疫性肝病(Amanita phal1oides、Budd-Chaiari综合征、静脉闭塞病、高热等)及肿瘤所引起的急重肝相鉴别。
预 后
本病预后与某些症状有关。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并发症
急重肝主要死于
肝功衰竭及
肝肾综合征、
脑水肿、
脑疝、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与
特殊检查,需与代谢性(
肝豆状核变性、妊娠脂肪肝、
Reye综合征、
镰状细胞病、
半乳糖血症)、药物性(
扑热息痛、
异烟肼、
苯妥英钠、三氟溴
氯乙烷、
甲基多巴、
四环素、烟酸及其它)、
自身免疫性肝病(Amanita phal1oides、Budd-Chaiari综合征、静脉闭塞病、
高热等)及
肿瘤所引起的急重肝相鉴别。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阳明腑实证:
治则:急则治其标,以釜底抽薪、清心开窍,
清营解毒。
方药:
牛黄承气汤(清心开窍,釜底抽薪),
安宫牛黄丸(每4小时1次,每次2丸,加
牛黄0.5g),大黄10g煎汁送服
丸药。
注意事项:安宫牛黄丸量要大,时间要长,服至清醒后再减量继续服,防止再昏迷。有反复者再用,疗程较第一次要长。服安宫牛黄丸可加牛黄以助其效。应用大黄为釜底抽薪,保持大便每日2~3次。
方药:
犀角地黄汤加减或与
局方至宝丹并用。
水牛角、生地、白芍、甘草、茵陈、
丹皮、
川连、
生石膏、知母、柴胡、黄芩、栀子、黄柏。
安宫牛黄丸2丸,3/日。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神;犀角治
热毒,珍珠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郁金和
梅片为草木之香,
雄黄为金石之香,麝香系
精血之香,合四香使热毒一齐向外透出。
若有燥屎加大黄10~20g
煎汤送服(牛黄承气汤)。
阳明腑实不通,有消失肾液之虞,用牛黄开于少阴(心)之闭,大黄急泄阳明,救少阴(肾)之消,此为两少阴合治之法。
若有严重狂躁可选加朱珀汤:朱砂(补心体泻心火)、琥珀(镇心安神)、牛黄(清心山神,熄风
止痉)
冲服(朱砂不宜久眼)。
蝎子尾粉(末节为黑色者-又称蝎子梢,祛风镇痉力强,毒性较大,如蝎尾分不清,可以用七条蝎子研细末内服)。
全虫、僵虫、白芍煎水送服
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全虫-
全蝎、僵虫祛风止痉,白芍
平肝泄
肝火)。
玳瑁粉、牛黄粉、水牛角粉冲服,熄风止痉,清心安神。
谵语严重者,重用安宫牛黄丸。
兼有昏迷者加牛黄粉、水牛角粉、栀子、郁金煎服,
清血凉血,治痰热蒙心窍。
兼有抽搐者加
羚羊角粉、玳瑁粉或犀角粉送局方至宝丹开
经上述处理,如病人仍无大便,狂躁加重,
舌起芒刺,苔黄或焦黄,脉滑实,当利胆通便,救阴泻热,急下阳明,用
大承气汤:大黄、
川朴、枳实、
元明粉。
如
肝风已平,而心包胃腑肝胆热势仍盛,为防止昏迷,要集中力量保护心包,加大牛黄安宫丸的用量。
方药:清热用
黄连、黄芩、生地、
山栀、知母、赤芍等。若腑气
内闭、脉实有力者加大黄、元明粉、
全瓜蒌、枳实。若舌红而干,阴虚液少而火重者,宜加
元参、麦冬、
沙参、石斛、
芦根。
涤痰用
方药:人参,气脱者用甘草、五味子、附子、龙骨、山药等。
偏于阴虚者用生地、麦冬、阿胶、
鸡子黄、山萸肉、枸杞、白芍等。生附子敷脚心,并灸关元、
气海亦有回阳救逆之功。
按病期论治:中医对于急性、亚急性肝坏死引起的
肝昏迷,常根据在气宜清气,入营犹望其转气,入血则须清血凉血的治疗原则,按不同病期进行治疗,为了便于和西医的分期结合起来。按
肝昏迷前期、昏迷期、
恢复期进行论治。
肝昏迷前期:
治则:清营解毒、凉血平肝,用苦寒之剂以直折其热而解毒。
方药:
白虎汤,可
清气分热。因这个时期气分热未解或未
完全解,
清气分热有两个意义:一是清除气分热,二是保存津液。故
清气分热的重点是“清热保津”。旨在使“热
邪外散”。
黄连解毒汤:使
热邪从下泄,热去则津液得复,故清热又常常相互为用,这就是苦寒直折其热。 犀角地黄汤:
清营凉血育阴。
由于引起昏迷的原因是
气血两燔,
内热炽盛,
牛黄丸虽能清热开窍,但在病邪发展的严重阶段,特别是阴液随着内耗,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必须注意养阴、凉血、清肾解毒。
清宫汤:用于深昏迷,无气分证者。
若药后仍大便秘结者,还须
急下存阴,用
黄龙汤或大承气汤。
肝昏迷期:
恢复期:
这一期内应注意防止死灰复燃,影响
心包而再昏迷,故安宫牛黄丸应用时间要长,清醒后半个月再撤除。在这期内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黄疸:此时病人黄疸未退,治疗上容易作为主要矛盾处理,用苦寒清热利胆,这样会使病情恶化。因为这种病人发黄固然是由于肝胆受热熏灼,或
湿热内阻,但多兼有
热盛伤阴,此时再用清利之剂,加重伤阴,故当用苦辛寒法,一般用
杏仁石膏汤加减:杏仁、石膏、栀子、枳实、赤芍、黄柏、姜夏、
姜汁、茵陈、
葛根、茜草。
呕吐:在恢复期或早期胃肠症状较多见,如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也有频繁呕吐,饮食难进,兼见呃逆,本来苦寒之品中有
清胃和降作用,可以不必照顾,如很重,难以控制,要看大便,如系
胃肠实热,大便秘结,甚至几日或十几日不大便,此时
浊气不降,火势愈炽,伤津耗液,因
阴液耗伤而火势更烈,造
成一片燎原之势,当采取急下存阴之法,为治疗之关键,当用大承气汤。若系小陷胸证,当用
小陷胸汤加减。
发斑:
方用:安宫牛黄丸,以保心包,每次另加牛黄0.5g;清营汤合化斑汤加减。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静脉输入
葡萄糖、
支链氨基酸、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特殊治疗包括
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
前列腺素E、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G-I)、
N-乙酰半胱氨酸、肝细胞生长
刺激物(
hepatic stimu1etory substance, HSS)、
人工肝、肝移植(0LT)等。
并发症治疗:
①脑水肿的治疗: ICP升高时可用20%
甘露醇0.5~1.0g/kg快速静滴。应当早用,当ICP>8kpa则难以奏效。 肾功能正常者可重复使用。甘露醇的作用机理在于提高
血浆渗透压,在血-脑及血-
脑脊液之间形成渗透梯度,将脑实质、间质及脑脊液中部分水摄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ICP。但当
血浆渗透压增高达320m Osm/L,甘露醇则失去作用。有肾功衰竭患者采用
血液透析或
腹膜透析,但当ICP降低时不宜采用。因为持续透析可能发生ICP反跳性增高。对顽固性ICP增高,可以用
巴比妥类药物诱导昏迷。开始用
戊巴比妥5mg/kg静注,之后以每小时1~3mg/kg静脉输入,其间应严密监测ICP和动脉压。因为动脉压是
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关键因素。虽然保持ICP在3.0kPa之下是重要的,但维持CPP在7kPa左右更为重要。因此
应将ICP维持在2.7kPa以下,CPP即
平均动脉压与ICP之差,维持在6.7kPa以上。此外应尽量减少促进ICP增高的因素,如
呼吸道吸引、呼气未正压呼吸、
咳嗽、呕吐、打喷嚏、
颈静脉受压、动脉压升高、
血管扩张剂、频繁变动体位、躁动、发热、严重
低氧血症和
高碳酸血症。
②出血的防治: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应给予
维生素K1 10mg/日静推,输入
新鲜冰冻血浆及
血小板。为避免导致
脑水肿,可采用
血浆交换疗法。应用
凝血酶Ⅲ有助于拮抗
H2受体,预防消化道出血。避免使用
凝血因子浓缩物而促进
DIC的发生。
③感染的治疗:约80%急重
肝血、痰、
尿培养有细菌生长,1/3有
白色念珠菌或其它真菌。因此对急重肝患者应预防
肺部感染,至少72小时更换一次血管内导管,有可疑感染时,可选用
广谱抗生素防治。
④
肾衰的治疗:
尿量减少时,可用小剂量
多巴胺;当有
高血钾症、
尿素氮、
肌酐明显升高、液体过多和酸碱失衡
时应进行血透或血液超滤。
⑤
呼吸系统并发症:保持呼吸道清洁非常重要。
理疗、插管、
支气管抽吸及移动病人均可使ICP升高,宜给氧。新的机械性通气可使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和
肺顺应性下降的
氧合作用得到改善,还可用高频喷射
通气法、神经肌肉
阻滞剂;
心律失常应补充
晶体、胶
体制剂。但应避免用过多的
血管收缩剂,以免力,重组织缺氧。用小、剂量多巴胺可选择性扩张
微血管,防止发生
低血压。对
心律失常可用常规药物治疗。
总之,对急重肝宜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治疗。
其他治疗
①对
重型肝炎一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及有针对性的西药治疗。如用HGF、
凝血酶原复合物、
肝素、
激素等。
②对有合并症者,宜针对不同情况应用中医药,如发生
腹膜炎宜用抗生素,加服中药(以黄芪、双花、
穿心莲等为主)以达到菌毒并治;有
电解质紊舌,宜用静脉;腕与纠正电解质。
③对
重型肝炎恢复阶段,宜用
中西药调理,达到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历史考证
中医认为
本病起病时主要表现为热盛,如大渴,喜凉饮,大便干结,身目轻黄或不黄,舌苔焦黄或黑;脉洪大,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衄血、躁动等。如《
伤寒论》(111条)中所述“
阳盛则欲衄,
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
手足躁扰,
捻衣摸床…”《内经》中曰“火气内发,上为口渴,咽烂者,火热上蒸也”。热气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谵语。”《内经》又曰“病深者其声吵,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哕”。又曰“四肢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火热大甚,故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扰乱也。”《广济》中云“疗
急黄,身如金色,
瓜蒂散”。《延年秘录》中“疗
急黄,心下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但有一候相当,即须服此瓜蒂散”。《必效》中“疗急黄疸内等,大黄汤”。《近效》中“疗急黄方,取蔓青子油一盏,顿服之,临时无油,则以蔓青子捣取汁,水和之吃亦得。候颜色黄,或精神急,则是此病”。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重肝)包括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是肝炎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其
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凡出现
重型肝炎的患者,都需要得到及时治疗,否则后果很严重。
病理改变
重型肝炎是各种肝炎里比较严重的一种,凡出现重型肝炎的患者,都需要得到及时治疗,否则后果很严重。
重型肝炎分为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这三种
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各不相同。 1.急性
重型肝炎: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边缘变薄,质软、包膜皱缩。镜下见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消失,遗留细胞网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
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存的
网状结构中可见小
胆管淤胆。有的病例严重的
弥漫性肝细胞肿胀为主,细胞相互挤压呈
多边形,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 2.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脏体积缩小或不缩小,质稍硬,肝脏表面和切面均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镜下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的
汇管区集中现象。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3.慢性
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或肝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有新鲜的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重型肝炎饮食注意
重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应以适量蛋白质、糖和丰富的维生素为
基本原则。避免食用粗糙、坚硬、油炸和
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道粘膜诱发出血,因重症肝炎肝脏功能多严重损伤,清除氨的能力下降,故蛋白质饮食要适当控制,特别是含芳香
氨基酸多的鸡肉、
猪肉等,以防诱发
肝昏迷,出现肝昏迷时,应严禁蛋白质饮食,
同时控制钠盐和水的摄人量。
重型肝炎症状体征
典型病例应包括两部分:
肝脏疾病及
肝性脑病的
临床表现。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查体除
黄疸、肝脏缩小外,不同病期有不同体征,早期轻度
腹胀,进入
肝昏迷则以
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肝昏迷的分级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
治疗反应与
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精神神经表现及
脑电图检查有4级和5级分类法。国内一般采用5类分级法。
Ⅰ级:患者
嗜睡,性格轻度改变,欣快或物欲,无
扑翼样震颤,
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Ⅱ级:明显性格改变,嗜睡或睡眠节律颠倒,定向和理解能力减弱,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其中扑翼样震颤最具特征,脑电图出现异常电波。
Ⅲ级:较重的精神紊乱和
定向障碍,
木僵、四肢
肌张力增高,
锥体束征阳性。脑电图明显异常,出现Q波和三相
慢波。
Ⅴ级:
深昏迷,对临床无反应,各种
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肝性脑病合并
脑水肿发生率可达70%,约25%~30%的脑水肿患者可形成
脑疝。这是
重型肝炎的直接
死亡原因。脑水肿单纯临床指征,早期有血压特别是
收缩压持续或阵发性升高,收缩压常超过20kpa,肌张力增加,伴有
磨牙;晚期为
去大脑强直,
过度换气,
瞳孔异常变化,
对光反射迟钝,
局灶性或全身性
肌阵挛,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恶心、
头痛,
心动过缓、
视乳头水肿等。但凭这些指征认识脑水肿尚有一定困难,应及时观察
颅内压(intracrania1 presum,
ICP))当有ICP升高时,除神志改变外、还可因脑干受损而产生各种症状。但有ICP升高的急重肝患者,如果存活,一般无神经系统
后遗症。
血液生化指标 包括T/D Bi1、
PA、
ALT、AST、
A/G、血脂(TC、TG)、
乳酸脱氢酶等可作为辅助
诊断指标。
预后因素
首先与年龄有关。小于2岁或大于60岁的
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较差。而2岁以上和60以下的各
年龄组间的病死率差别不大。 患者
血清胆红素入院时>513微摩/升(30毫克%)预后极差。因为在
重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浓度与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成正比。入院时肝昏迷II度者50%左右死亡,昏迷IV度者80%以上死亡。
重型肝炎合并消化道出血者死亡率可达95.5%。因此认为,
重型肝炎患者发生较严重
消化道出血者
预后不良。
凝血酶原活性如在0.30(30%)以下者预后较差。定期单项测定凝血V因子,如迟迟不恢复正常者,预后较差。
血氨浓度如>88微摩/升(150微克%)的患者91.4%死亡。
血清白蛋白在暴发性肝炎时一开始就低于30克/升(3%救治过程中未见升高反而降低)者预后较差。 如
重型肝炎患者实验室指标“三低一高”,即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
血清胆固醇低,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而胆红素剧增,是发生
肝功能衰竭进入晚期和预后不良之兆。 确诊肝功能衰竭后4日内测定血清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计算两者比值,如一直为0.31 ~ 0.63者,则
预后良好;当其比值为1.20 ~ 2.26以上者则预后极差。肝功能衰竭时对内毒素的
灭活发生障碍,因此如果用
鲎试验测定
重型肝炎患者,鲎试验值持续阳性者,说明肝细胞已丧失灭活内毒素能力,提示
预后不良。另外
重型肝炎需要及时发现低血糖,如果其低血糖及时处理后无好转,常是
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肝活检肝细胞大块坏死容积总量超过30%以上,常提示
预后不良。检查肝昏迷患者的
脑电图如在D级时,出现三项波,表示预后不佳。如超过D级而达到E级时,提示患者不可能再苏醒,达到F级时患者可迅速出现脑死亡。 在用药上,大剂量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是否影响预后尚有争论,我们主张,对部分
重型肝炎患者具有
适应症时用短程中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宜。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增加
继发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造成
预后不良。 另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变异
病毒感染,肝容积和残存肝细胞量的多少,出现各种并发症和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病期,以及诊治是否及时恰当,对
重型肝炎的预后亦有很大影响。
急性肝炎的病因
甲、乙、丙、丁和
戊型肝炎分别由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
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HAV和HEV以粪-口为主要
传播途径,如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和
食物传播。HBV、HCV和HDV主要通过
体液传播如输血及血制品、
预防接种、药物注射、
针刺等,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途径。婴幼儿的乙型肝炎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喂养造成
母婴传播。HCV主要通过输血传染。HBV、HCV可通过唾液、精液和
阴道分泌物而导致
性传播。
在日常的诊断中,医生都会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急性乙肝或者是
慢性乙肝。那么好多人都不明白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区别是什么?都会问医生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区别是什么?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区别
(1)急性肝炎:其中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均可能引起急性肝炎。一般起病急,病初可有
发热,病症较明显,病情
转归快,一般无
肝掌、
蜘蛛痣,肝脏肿大,边缘钝,
脾脏肿大,但质地柔软。急性肝炎患者只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在两个月内
肝功能就可以
恢复正常,然后经过
积极休息可以痊愈。
(2)
慢性肝炎:主要是指病情超过6个月不见好转的肝炎,多见于乙型及
丙型肝炎,一般认为甲型、戊型肝炎不会转为慢性。有时,患者肝炎病史虽短,起病相对较急,但仍属于
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
慢性肝炎发病起病可急可缓,但病初一般无发热,症状可轻可重。但病情归转较缓,可有面暗、面颊部
毛细血管扩张、
肝掌、
蜘蛛痣等表现。
肝脾肿大,质地可软可硬,
脾脏肿大,质地也可软可硬。它的病程较长,一般在一年左右,甚至几年都达不到痊愈。
急性肝炎的有哪些危害
急性肝炎具有
传染性。各型急性
肝炎患者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尤其是甲型和
乙型肝炎。但如为急性重症肝炎,则病死率很高,可达60%-70%,即使恢复,也往往发展为
肝硬化。
甲肝演变为
慢性肝炎,
肝硬化者很少。但
急性乙肝约15%左右转变为
慢性肝炎,国内报告一组1357例急性
乙肝,经2-10年随访,发现为
慢性肝炎和
肝硬化者分别为16%和2%,约0。6%发生
肝癌。
丙肝演变为
慢性肝炎者更高,约26%-55%,现已证实有些
肝硬化和
肝癌是由丙肝演变而来。故乙肝和丙肝的
危害性很大,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由慢性肝炎演变为
肝硬化和
肝癌。
急性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一系列的
并发症。
急性肝炎若治疗不当,易转换成慢性肝炎,进而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
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症状
1.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起病后迅速出现高度乏力、高度
厌食、高度腹胀、频繁恶心等症状。
2.黄疸迅速加深:每天
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微摩/升,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皮肤巩膜黄染,有
浓茶样的
尿色改变。
3.肝脏绝对烛音界缩小或进行性缩小:
叩诊肝脏绝对浊音界普遍在3个
肋间隙内,个别病例可出现叩空现象。
4.肝脏绝对烛音界缩小或进行性缩小:叩诊肝脏绝对浊音界普遍在3个肋间隙内,个别病例可出现叩空现象。
5.肝昏迷: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多数患者病发后表现为性格改变、
行为异常、
多语、答非所问、狂躁。随后进入昏迷状态,表现为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对疼痛刺激无反应。若出现为头痛、恶心、呕吐、
球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全身肌张力增高、
伸肌强直、阵发性痉挛等,可能已出现
脑水肿。并发脑疝,可突然出现血压下降或
呼吸停止而死亡。
肝炎能喝酒吗
肝脏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器官,是人体的
物质代谢中心,担负着复杂的生理生化功能,肝脏除合成
血浆蛋白、
糖原、
脂质与维生素外,还对
内源性及
外源性物质如胆红质、激素、药物、毒物进行代谢、灭活与解毒,上述种种复杂的生理生化功能均在结构完善,功能精细的
肝细胞中进行。因此,在各种类型的肝炎患者中,由于都有不同程度的肝
实质损害,肝脏的这些生理生化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为什么肝炎病人不能做酒?饮酒后,酒的主要成分——
乙醇在胃肠道内很快地吸收。2%一10%从肾脏及肺排出,90%以上要在肝脏内代谢,经过
乙醇脱氢酶、
过氧化氢酶等的催化,氧化成
乙醛。乙醇及乙醛有
直接损害肝细胞的
毒性作用,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及坏死。根据观察,肝损害与饮酒量和时间的长短有关,
酒精性肝炎病人每天饮酒精80克以上,相当于两瓶
啤酒,一瓶
葡萄酒或三两白酒,80%的病人有5年或5年以上饮酒史;大量饮酒几
周至几个月可造成明显的酒精性
脂肪肝或肝炎。每天饮酒精超过180克,连续15年,则有8一15%发生洒精性肝硬化。每天持续饮酒比
间断性饮酒易致
酒精性肝病。每克乙醇
产热7.1卡,饮酒时降低食欲可加重乙醇的毒性作用,且引起胃肠道
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有人观察到食物中
蛋白质的热量低于总热量的25%或乙醇占总热量的36%以上时,都使乙醇的毒性增加,饮酒同时进高脂肪食物,特别是脂肪中含
长链脂肪酸多时易发生脂肪肝。
总之,正常人如果少量饮酒,肝脏可将其
代谢解毒,不会引起
肝损伤,但对患有各型肝炎的患者来说,由于肝实质的损害,肝脏功能已受到影响,特别是乙醇代谢所需的各种酶的活性减低,影响了肝脏对乙醇的解毒,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导致病情加重,所以肝炎病人是不应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