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莲花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凉州莲花山(Liangzhou Lotus Mountain),古称姑臧山、紫山,位于谷水源头,祁连山国家公园冷龙岭一脉,海拔2700米,山底海拔是1800米,距离市区十三公里,位置在凉州区松树乡科畦村三组刘家沿沟境内,山势雄伟,奇峰环列,层峦叠嶂,四面险峰,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是河西唯一修在海拔1800米的古迹,始建于西汉,兴盛于东汉东晋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隋朝唐朝西夏元朝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毁于建国以后。
历史沿革
先秦
秦汉时期(前221~前174),月氏与匈奴部落属地,主要是姑族部落,姑臧山也因此得名,位于谷水源头,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即姑臧城、休屠城。姑臧山又名南上,其名来自匈奴语,匈奴语已无可考。兽文石作为古羌族的图腾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吸收日月精华,向世人展示着莲花山鬼斧神工的魅力。山上玉虚宫,奉天承运道统,总领万仙镇八方。
曹魏
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前后,高僧佛图澄在凉州莲花山大修扩修寺庙,当时莲花山的庙宇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在北方已经有很大影响力,这也是最早记录莲花山扩建寺庙的记载,有古树十万零八棵。
西晋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导致生灵涂炭,洛阳、京兆郡尽毁,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凉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于凉州地区“祥瑞四起,”兽文石出现《晋书·张轨传》有大量记载。兽文石为一奇。
东晋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在这十七年里莲花山每年水陆法会鸠摩罗什都会主持。
唐朝
唐代高僧道世(668 ~683),所著《法苑珠林》载,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国,此处就是史书记载的凉州姑臧故塔,又名镇魔塔,其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文昌宫之铁钟,索巴让摩之铁像,金顶之铁冠,称之三铁。铁钟穿山,书声朗而学子立。铁像静穆,佛音稀而行者冥。铁冠摇铃,莲瓣开而杨柳飞,为二奇。
唐朝开元二年(714年),仅十岁被称为四大译经师的不空三藏法师随舅父周游凉州莲花山学习一切有部,不空三藏法师后来成为了密宗的祖师之一,唐玄宗赐号“智藏”。五龙宫侧,半石斧削,形肖棋盘。石繁而形密,画精而曽众,之为三奇。
唐朝开元二十四(736年),诗人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到武威后游历莲花山,作《凉州郊外游望》,题诗:“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传之后世,现存时代最为久远的一首,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诗人高适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驻足武威与朋友窦侍御游览莲花山,作《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题诗:“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唐朝天宝十二年(753),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奏请玄宗,玄宗又降敕将在韶州的不空追回。他到长安保寿寺休息月余后,即又奉诏令往河西。不空遂到凉州,住凉州莲花山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天宝十三年(754),又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一称礼言,有《梵语杂名》一书传世)来参加译事。
元朝
元朝开庆四年(1244年),西凉王阔端以汗国名义颁发诏书,邀请西藏高僧萨班来凉会谈, 吐蕃高僧萨班毅然率侄儿八思巴和恰那多吉等僧人赴凉州经过将近两年的跋涉于1246年8月到达凉州。1247年萨班与西凉王阔端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凉州会盟”。大元帝师八思巴的姑姑、萨迦班智达之妹索巴让姆在这里出家修行,长期在静修处坐禅。圆寂后将其灵骨舍利、两颗牙龄,装入用生铁铸成的佛像里,供奉于殿内。索巴让摩之铁像,铁像静穆,佛音稀而行者冥,之为四奇。
元朝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凉州莲花山随造八思巴帝师殿。藏历木鼠年(1324年,元泰定帝元年)八月,“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行各行省,俾塑祀之。”追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板的达巴思八八合失。
明朝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广西参政戴弁《咏塔诗》,题诗:“不省何年结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高临北极天光回,低压南山地势雄。风送铃声归碧落,雨落虹影入晴空。安能平步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其描写气势宏伟,规模可见一斑,论景色,论规模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北那都是屈指可数的佛道二教的圣地。
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凉州莲花山善应寺重修,《重修善应寺记》碑言:“名山之古刹,山川之幽静,姑臧之雄镇也。”。莲花山大寺,周遭无坡,山如斧劈。寺有凉台,塑三宝佛于其上,佛大且威严,通身金装,口传佛肚子中有金心、银肠。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莲花山皇帝成化五年农历三月敕赐重修,明朝乙丑夏五月望日动工,明朝乙丑十月落成,皇帝御赐重修的第一次记载。老君洞,洞前修有5间大殿,殿前有5间卷棚,修造华美。殿前卷棚平房墙上画有八仙过海的故事,台上塑老君像,台下有供桌一个,桌腿为六个,中间两腿埋地一尺,桌上有一石,呈方形,色白红纹,名曰炼丹石。
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莲花山立《明重庆上应寺碑》,晋阳姚文奎撰文。乙酉三月全部重修, 已丑十月重修完毕。善应寺是藏传佛教从西藏、青海传入河西最早的寺院及凉州四大古寺之一。
清朝
清朝雍正年间,号称“凉州三征士”的张昭美作有《夏五游莲花山四首》诗,题诗:山色遥看近却无,招提处处缀璎珠。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点苍入画图。宗室卧游辜胜景,匡庐结社得吾徒。归来四载婴残疾,刚到壶天气象殊。未到灵岩意已闲,踏苔们壁闯松关。悬崖绀宇云封径,断涧红桥石作斑。
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凉州大才子李蕴芳考取陕甘两省第二名,名动西北,乾隆十七年(1752),考取二甲三十三名进士。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李蕴芳之死,震惊西北。凉州士子们恐遭连累,同年六月凉州地方官员把李蕴芳留在凉州莲花山建筑上的墨宝、题匾全部涂抹或销毁,李蕴芳家族逼迫外迁往南山。
清朝嘉庆年间,两江总督牛鉴三次去游玩捐赠数目巨大,三次去他的恩师处(科畦村二组)拜谒,并题写下大量匾额,清代前期、中期、后期大量增修扩建,寺庙道观体系更趋完善。
民国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丁美如作《莲花山画》 一幅观存,题诗:“叠嶂重峦翠屏开,莲峰金顶映楼台。虹梁例挂悬飞瀑,羊肠曲径带环回。烟霭晴云接霄汉,钟产乐韵天半来。偶兴绘成可卧游,以免跋涉碌形骸。
中华民国时期(1941年),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的画师张大千携妻子两次登临莲花山,赞美山势雄奇壮观,画有《莲花山飞瀑图》图一幅 。其画题跋云:“凉州西南莲花山梵宫琳宇,犹多之元明结构,一览之胜,两登绝顶,此大痴樵,方家法写之,用作游记,乙酉七荷月爰。”。此幅画尺寸:111x54cm,于2005年08月01日在中国北京被北京盘古拍卖,后不知所踪。
中华民国时期(1941年),画师张大千第二次莅临凉州莲花山,观赏莲花山风景后,挥毫泼墨作《莲花山图》,款识:凉洲城南莲花山善应寺,境绝幽邃,高崖悬瀑,梵宇出云,南中诸胜或且不逮,况此边徼耶?予游河西,两止其地,晨夕瞻眺,良豁美襟。爰用山樵法写此,以代游记。癸未秋日,大千张爰。先流失台湾由台湾私人珍藏,尺寸:99.5 x 47 cm.(39⁄4x 18⁄2)2013年04月06日在中国香港被保利香港拍卖,后不知所踪。
中华民国时期(1927年),5月23日清晨5时20分,武威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地震烈度为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位于古浪县(北纬37.6度,东经102.6度),使得山上建筑部分震毁,塔也被震毁。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土匪占山,解放军解放大西北时,上山将土匪剿灭。(1966),至1976文革时期打到牛鬼蛇神,把凉州莲花山在1927年地震中残存下来的古建筑全部拆毁,将河西走廊最大的宗教古建筑群拆毁,实属可惜,这是造成古凉州古城非古的人祸。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78),莲花山重修,虽然修缮,但是几乎都是民间捐赠修筑,其规模有限,这个河西最大的宗教遗址,缓慢的在恢复其原有的雏形,直到2015年。
历史传说
古时传说,上古时期,巍巍祁连山白雪皑皑,人迹罕至。接引道人元始天尊(一说是白衣菩萨)要造一处人间仙境,就把灵山上的一朵千年白莲花抛向红尘(白莲下凡,万民翻身)。莲花久在佛界,早已具有灵性,它随白云飘浮,选择着理想的安身之处。最终,莲花落在祁连山北麓,化作了奇峰环列的莲花山。随同元始天尊不甘示弱,便在莲花山上撒下了千姿百态的鲜花草木。山清水秀的莲花山,引来了凤凰、孔雀、百灵鸟和虎、鹿、猿等各种禽兽,一时鸟语花香,虎啸鹿鸣,成了佛道两家的人间仙境。
相传,释迦牟尼佛和元始天尊相约,驾云同去天宫与玉皇大帝共商三界事宜,他二人来到凉州地界的祁连山中端,见这里山势雄伟,奇峰环列,层峦叠嶂,周围险峰有序排列,犹如盛开的瓣瓣青莲,山上草木葱茏,山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清静幽雅,风光无限,山下沃野千里(袈裟本就是一片一片的田野缝补而成),阡陌纵横,麦黍飘香。二人不约而同地发出:“真乃人间仙境也”的感叹。三日后,议事结束,如来佛祖元始天尊从原路返回,都想再睹“人间仙境”,他们来到凉州地界后正在极目寻找,只见一座山头上砖瓦成摞,木料成堆,像要大兴土木。他们按落云头一打听,才知道这座山是凉州南边的老爷山,山头上堆放的砖、瓦、木料是当地佛、道的信士弟子所筹,欲建寺庙、道观于一山。
如来佛祖对元始天尊说:“与老爷山毗邻的莲花山形似莲花,山清水秀,山川相连,若建寺庙、道观还是选址于莲花山最宜。”元始天尊说:“寺庙、道观乃佛、道清静之地,老爷山山峰突兀,无草无木更无水,十分荒凉,实不宜选作佛道圣地。”。
二人不谋而合,决定将老爷山堆放的建材移至莲花山,以引导佛、道弟子将寺、观移建于莲花山。当晚四更,元始天尊在老爷山施展法术输送建材,如来佛祖在莲花山接引寺堆放。并分别按用料计划堆放于层层“莲花瓣”上,然后将多余材料堆放于“花瓣”以外的山头。四更未尽,他们把老爷山上的建材全部移放于莲花山之后,便分别驾云回灵山和昆仑山去了。次日,天蒙蒙亮,凉州佛、道弟子带着工匠上老爷山准备开工,却发现前几日兴师动众搬运到这里的砖、瓦、木料都不翼而飞,于是四散寻找,直到红日当头,才在莲花山找到了所有材料。大家一致认为:数量如此繁多的建筑材料一夜之间从老爷山移放到莲花山上,且堆放有序,绝非人力而为,定是天意。
于是当即举行了开工议式,进行修建。奇怪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如需削平某一山头,或在半山腰拓出一平台,只要白天未完成的工作量,到第二天一早都能按设计要求自行完成,若遇岩石坚不可摧或巨石挡道,经过一夜则坚岩铲除,巨石搬家。所有工程按原来设计的造型、结构建造,耗时两年半,工程完工。建成了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于一山的超大型建筑群。
历史过程
凉州莲花山气势雄伟,气象深邃,周围有8峰环列,形如莲瓣,原名姑臧山,又名南山,东有潴野泽、赤水。山上建筑依山而建,始建于西汉西域佛教主要是古印度从古道即后来霍去病打通的古丝绸之路传到长安的,其实在公元前1年已经有了古道,后来匈奴人阻道,汉武帝才派卫青、霍去病打通古道即丝绸之路,其实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遗址比中原地区的寺要早至少200年,刘秀批准建立的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承认的官方寺院,摄摩腾竺法兰是第一任祖师)。要看巍巍凉州城的全貌,莲花山是必去之地,因为姑臧城与姑臧山本就是一体。
西汉没有寺院这个称谓,西汉时期名灵岩陀,东汉改天竺寺,两晋改灵岩寺,十六国大寺隋唐时期改名莲花山大寺、莲花山开元寺等,北宋改西竺寺西夏凉州做陪都时改名多次,元初改莲花山寺,后来又改正光寺,大明改善应寺,清朝多次改名,而今山下寺院叫接引寺(1978年-2014年),山上的遗址叫莲花山大寺。东汉凉州马超小时候喝奶的母虎就在这里被抓,凉州城内,马超府拴虎之石,解放前仍在,后不知所终。东晋伟大的翻译家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每到五月十三都会来此做水陆法会,唐代的佛图澄在此大修扩修寺庙,三藏法师不空10岁来武威,一年后11岁就来莲花山学习一切有部,后还有初唐时期的惠威法师都在此修行,这里的名人很多,因为很多寺庙的功德簿被毁,所以其资料所剩无几。
据当地刘家沿沟人讲在这八座孤峰中这中间的三座孤峰可不得了。在佛教里此处象征西方三圣,中间有故塔的孤峰象征阿弥陀佛,左手边孤峰象征观世音菩萨,右手边孤峰象征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可见大乘佛教在凉州魏晋时期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而在道教里此处又象征着三清,中间有故塔的孤峰象征玉清元始天尊,左手边孤峰象征上清通天教主,右手边孤峰象征太清太上老君,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三清是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大神。可见魏晋时期凉州的道教神仙已经有了排序。如此说来此处真与传说有关系,是佛道二教之圣地。
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重修善应寺记》碑言:此为“名山之古刹,山川之幽静,姑臧之雄镇也。”明成化五年(1469)农历三月敕赐重修,乙丑夏五月望日动工,乙丑十月落成。《五凉全志》载:“善应寺,在城西莲花山。”《陇右金石录》与《武威县志稿》也记载:“明重庆上应寺碑”在莲花山,明正德二年(1507)立,晋阳姚文奎撰文。该寺是藏传佛教从西藏、青海传入河西最早的寺院,明代成化乙酉三月全部重修, 已丑十月重修完毕。
清朝前期、中期、后期大量增修扩建,寺庙体系更趋完善,尤其是嘉庆年间两江总督牛鉴三次去游玩捐赠数目巨大,三次去他的恩师处(科畦村二组)拜谒,并题写下大量匾额。民国时期又有修缮,后来土匪占山,解放军解放大西北时。上山将土匪剿灭。如今其可见的庙宇遗址多达72多座,1000多间,历朝历代的匾额不计其数;有寺庙宫观,殿阁楼塔、庭院堂舍等建筑,是古丝绸之路上佛道二教的胜地,其位于山下始建于战国的旱滩坡古墓群更是庞大宏伟。
唐朝道世《法苑珠林》称,阿育王建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有十九所在中国。分别为:1.西晋会稽鄮县塔(浙江宁波)、2.东晋金陵长干塔(江苏)、3.石赵?青州东城塔(山东)、4.姚秦河东蒲阪塔(山西)、5.北周岐州岐山南塔(陕西法门寺塔)、6.北周瓜州城东古塔(甘肃)、7.北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甘肃)、8.北周洛州故都西塔(河南)、9.北周凉州姑臧(甘肃莲花山塔)、10.北周甘州删丹县故塔(甘肃)、11.北周晋州霍山南塔(山西)、12.南齐代州城东古塔(山西)、13.隋益州福感寺塔(四川)、14. 隋晋源县塔(四川)、15.隋郑州超化寺塔(河南)、16.隋并州净明寺塔(山西)、17.隋怀州妙乐寺塔(河南)、18.隋并州榆杜县塔(山西)、19.隋魏州临黄县塔(山东)。
这十九处阿育王塔系西晋至隋代陆续修建完成,一千多年来曾经过数次毁佛、灭佛及无法计数的战乱、地震破坏,更经历了文革浩劫,塔基多已残毁,但是凉州姑臧(金顶)的塔基还在,从老照片看塔基中的佛骨舍利可能已经被盗,此处是世间十九所释迦牟尼佛祖舍利供奉的其中一处,塔高十三层,六棱六角,角系风铃,层层有门,从塔门入内,可上至塔顶,以观四城景色,毁于1927年大地震,寺旁有藏经阁。
历朝历代的大肆扩建造成的后果是山上大量的、长了上千年的松树柏树被砍,山越来越光秃,环境恶化严重。历代流传,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是诸神诸佛的狂欢日,是各行各业人集会祭拜自己祖师爷的日子,,莲花山上举办盛大庙会法道会,河西地区城乡群众纷至沓来,烧香拜佛,求子还愿,游山玩景,经营生意。
山上建筑群历朝历代屡遭损毁,灾后均得到善士们的资助维修,直到50年代后期,建筑物仍保持原有大部分,1960年前后,为号召破四旧打到牛鬼蛇神,将山上1000多间庙宇人为拆除破坏,大量的木料被当劈柴烧或者盖了房子(主要是柏树冯良),而今好多民居都有从山上拆下来的木料,就这样毁于一旦,至今山上山下,留有残垣断壁等殿宇1000多处。2000多年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毁了修,修了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量的祁连山松柏被砍,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山上山下全部光秃秃的,在建国前山下山上还是有大量树木的,建国后大肆砍伐已经面目全非了,尤其是1958年、1960年饥荒时期庙宇废弃损毁开始,主要在1966年毁坏最多数量庞大无从知晓,到1970年全部毁坏,1978年重修直到2014年。西汉扬雄的《凉州箴》中如是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历史有了这一笔,武威便为这个世界、为这个历史奉献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
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
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
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
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这是唐朝天宝年间,高适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僚,驻足凉州。与朋友窦侍御游览莲花山,作《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一首。这是一首工稳的五言排律,诗中运用了诸多佛教名词和凝练的词语。浮图即佛塔,七级浮图即七层高的佛塔。化塔,高僧或者佛祖去世被火化,化塔为埋佛骨所建的塔。屹,即高地。跻,上升的意思。铁冠,指塔顶是铁铸的。金界,即金刚地,指佛寺所在地。招携,犹招邀之意。空色,佛教用语,意指僧人。鼓鼙,古代军中的乐器。地豁,地势开阔。清兴,意为清明盛世。才彦,有才学的人。端倪,事物从微小开始。阳春,温暖的春天。具物,万物。筌,捕鱼器,蹄,捕兔器。诗的大意是,建在莲花山山顶上的佛塔,独立高耸指向云天。七层的佛塔和铁铸的塔顶,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这佛地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从佛殿窗户传出僧人们抑扬顿挫朗读佛教经典的声音,漫山野遍,人声鼎沸,还有那军队练武的鼓声铿锵。站在这西部景点莲花山,放眼望去,土地广阔,使人豁然开朗,但北方初春的凉州大地,仍然有些天寒。政治开明、社会太平,就会尊重人才,春天虽然有些寒冷,但这是万物萌生的开端。温暖的春天过后,所有的植物都将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诗中,高适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希望的,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感到盛唐莲花山的辉煌。诗中使用大量的佛教词汇,显示了高适先生对佛教的谙熟和高超的写作水平。古往今来,咏写莲花山的诗作不少,但全国知名的诗人,只有高适先生所写的这一首,也是时代最为久远的一首,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到凉州莲花山所做的《凉州郊外游望》。印象中,唐诗,给人的是美感,王维,给人的是清丽;这一首却好象不是唐诗,也不象唐诗中的边塞诗。
莲花寺(2014年接引寺)名字的由来:莲花山寺藏语称努瓦姆岱,是萨班广授显宗佛法之道场。大元帝师八思巴的姑姑索巴让摩,在这里出家修行,长期在静修处坐禅。萨迦班智达在百塔寺患病期间,她经常去探视,并询问永别的时间。—次听到法王圆寂的消息,她说:“藏族的后代今后躺着死,索巴让摩站着死”。话音刚落便圆寂了。圆寂后将其灵骨舍利、两颗牙龄,装入用生铁铸成的佛像里,供奉于殿内。
不省何年结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
高临北极天光回,低压南山地势雄。
风送铃声归碧落,雨落虹影入晴空。
安能平步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
这是明代戴弁所做的《咏塔诗》,其描写气势宏伟,规模可见一斑,论景色,论规模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北那都是屈指可数的佛道二教的圣地。
山色遥看近却无,招提处处缀璎珠。
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点苍入画图。
宗室卧游辜胜景,匡庐结社得吾徒。
归来四载婴残疾,刚到壶天气象殊。
这是《武威县志.文艺志》中所载清朝张昭美《夏五游莲花山四首》诗之三。莲花山是祁连山一个分支,位于凉州城西南十三公里处(今武威市凉州区松树乡科畦村三组境内)。晴朗之日,登临山顶,引颈西南极目而望,但见大山环列,层峦叠障,似龙腾虎跃,莽莽苍苍,险峻雄伟。纵目于东北,则是一马平川、麦黍飘香的武威绿洲。因山上旧时建筑规模宏伟,殿宇相接,山泉秀丽,景物宜人,历来为武威游览胜地。据清代张昭美修《武威县志》载;“莲花山层峦合抱,叠起如莲,泉水萦寺,驾椽为览灌园。又有水可疗病,俗号‘药泉’。”又记;“善应寺,在城西莲花山。成化年救赐重修。兼有西竺、弥勒、观音、准提、三官、无量、灵官、黑虎等寺观;山腹有塔,在诸寺巅。”山下旱滩坡古墓群出土有大量西汉中期的文物,《重修莲花山无量殿功德薄》载:该殿元、清时曾两次毁于山火。可见莲花山上诸多寺观始建最早西汉初期,最迟建成于宋元时期。据考证,明时亦有重修,至今只有一砖塔高入云霄,此塔就是大名鼎鼎的凉州姑臧故塔,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数十里外也可明辨,除此之外,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清代张昭美与友人登临莲花山,即兴赋诗云:“未到灵岩意已闲,踏苔们壁闯松关。悬崖绀宇云封径,断涧红桥石作斑。”写出了当时莲花山的景色。
历代文人墨客多到莲花山抒情咏诗作画,以赞山势之奇巍壮观。唐朝诗人高适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唐朝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莲花山开元寺讲经灌顶,元朝西藏佛教领袖萨班法王在莲花山讲经灌顶,萨班之妹、八思巴之姑坐禅修行,明朝戴弁作有《咏塔诗》及清朝凉州人张召美作有《夏五游莲花山四首》诗,陈炳奎作《兽文石歌》。
民国著名画师张大千两次登临莲花山,赞美山势雄奇壮观,画有《莲花山飞瀑图》图一幅 (此画现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其画题跋云:“凉州(武威)西南莲花山梵宫琳宇,犹多之元明结构,一览之胜,两登绝顶,此大痴樵,方家法写之,用作游记,乙酉七荷月爰。”凉州满族人丁美如于民国二年作《莲花山画》 一幅观存,题诗:“叠嶂重峦翠屏开,莲峰金顶映楼台。虹梁例挂悬飞瀑,羊肠曲径带环回。烟霭晴云接霄汉,钟产乐韵天半来。偶兴绘成可卧游,以免跋涉碌形骸。”这两幅诗画佳作,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莲花山自然与人文的奇妙景观,使探胜者读后有一种身临回其景之感。
塔侧拉强沟里有一眼清泉,称药王泉,泉水清凉。农历5月13日的庙会,数万人畜上山,均饮用此水,传说水能治病。泉边有一磐石,相传此处原无水,是索巴让摩用脚踏动了磐石后,出现了泉水,石上留下她的足迹。至今塔身裂缝,但仍巍然耸立于山腹之上,站在城内高地,向西眺 望,天气晴朗时,塔身可见。莲花山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寺庙、道观70多处,亭榭、楼阁、僧房、塔、庭院等建筑1000余间,寺庙依山而建,殿宇相望,规模宏伟,环境优美,山泉秀丽,景色宜人;佛、道塑像壮严,栩栩如生;壁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自如;门柱匾额,书法挺拔俊秀,艺术价值极高。
佛教遗址有:接引寺、莲花寺、开元寺、莲花殿、达摩庵、极乐宫、西竺寺、药师佛殿、弥勒殿、燃灯古佛殿、准提殿、无量殿、观音殿、眼光殿、转轮殿、大势至殿、三圣殿、韦驮殿、百塔寺、大观音殿、小观音殿、大悲阁、白衣洞、佛塔殿、接引寺、文殊洞、普贤洞、小须弥洞、五百罗汉殿、比丘殿、八思巴帝师殿等。
道教遗址有:玉虚宫、玉皇阁、长生大帝阁、天皇大帝殿、北极太皇大帝殿、后土地祇殿、五龙宫、上台子殿、药王殿、华陀殿、南斗六星殿、三教殿、牛王马祖殿、三皇殿、三山五岳殿、雷部殿、火部殿、瘟部殿、北极四圣殿、玄坛真君殿、四大天王殿、三宫殿、孤魂殿、四海龙王殿、娘娘殿、七星殿、土地殿、十二元辰殿、鬼王殿、土地祠、黑虎财神殿、三星殿、油驮殿、春秋阁、痘部殿、木帮殿、三霄殿、新百子阁、旧百子阁、文昌宫、魁星阁、五方五老殿、王母殿、无生老母殿、地母殿、分水将军殿、灵宫殿、老君洞、功德殿、三官大帝殿、四大天师殿、八仙阁等。
其余遗址有:上朝阳洞、下朝阳洞、哼哈二将殿、上天桥、玉带桥、关煞洞、头天门、二天门、上天门等设施建筑。现存文物古迹有金顶塔、上天桥、玉带桥、(兽文石,青质白文,上有虎、狼、鹿、马、牛、羊诸形,故名兽文石。当地人又称之为玄石或瑞石。据说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凉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于凉州地区“祥瑞四起,”兽文石出现(《晋书·张轨传》有记载)。自此,兽文石作为古羌族的图腾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吸收日月精华,向世人展示着鬼斧神工的魅力)、药王泉及古钟一口、石碑一通。
著名人物
在凉州众多的殿堂、庙宇、宫观、园林等古迹中,有一大批各具特色、制作精良的彩绘、雕塑、壁画、纸扎等民间工艺品,它们与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相映媲美,显示出古城厚重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容丰富、品类多样的民间民俗作品,出自武威民间工艺家之手,李墉、李福如父子正是民间工艺家之中的佼佼者。
李墉,1892年出生于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一儒医之家。少时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学问功底深厚,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后参加科考成为清末秀才。此后家道中落,不得已以字画为生。他的书法正草篆隶皆精,绘画花鸟山水人物全通,临摹名家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他一生的艺术活动和成就主要在于彩画庙宇宫观、塑造佛像上,凉州许多著名的古迹中都留有他的墨宝和作品。
他在庙宇的彩画雕塑上既有严谨的传承,又有大胆的创新。他曾在武威莲花山上塑了一尊“药王坐虎针龙”像,药王骑在虎背上,为凌空飞来的巨龙针刺舌头治病,构思奇特,气势宏大。他的壁画尤其画墨龙堪称一绝。他在大云寺后面的海子影壁上画的一对墨龙,张牙舞爪,凌空欲飞。影壁下是碧波荡漾的海子,微风吹过,水石浮动,波光龙影,交相辉映,观者莫不称妙。
1941年,张大千西去敦煌路过武威时,曾和当地书画界人士多有交往,他对李墉格外看重。他认为李墉在古建筑彩画图案与佛像塑造、古人均画像方面造诣较深,且对石色颜料的炮制、配备身怀绝技,欲邀他同往敦煌千佛洞,作为他的助手。李墉因家贫子幼,未能成行。
1953年,李墉病逝于家乡,享年63岁。
李福如是李墉的长子,从小受其父耳濡目染,严教真传,深悟他的艺术真谛。他从8岁到19岁,追随其父彩绘了武威城10余座庙宇。白天,他时刻不离老父左右,在高架上描画涂抹,一干就是十多个时辰。晚上还要在沙盘中练字练画,直到深夜。这样,他苦干苦学了11个年头,学到了古建筑的线描图案,石色炮制到彩绘各种图案以及水缯子、神佛图像、花鸟博古等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福如在担任县建筑公司经理期间,担任了武威主要古建筑的修葺工作。他爬高上低,画线描摹,彩绘油漆,使这些古建筑在两年内焕然一新,为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之后,他又在民俗绘画、民间工艺品制作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使这些民间艺术大放光彩。
李墉、李福如父子,如同《丝路花雨》中那个呕心沥血、挥笔作画、耗尽生命的“神笔张”,用他们的艺术劳动,为大好河山增色,为名山胜景添彩,他们和千千万万个“神笔张”式的无名工匠的丰功,将永远镌刻于祖国千古不泯的青山绿水之间。
诸神诸佛
接引殿
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 ,是西方二教主准提道人的师兄,天道圣人之一,其原型为宝幢光王佛。宝幢光王佛在大乘佛教中被尊称为释迦摩尼如来的“接引导师”,这就是“接引”二字的由来。此人身高丈六,金身,面皮黄色。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封神演义》中多次受阐教门人之约,攻克封神之路上的阻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太上老君、元始共破通天诛仙阵;其后又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燃灯道人、陆压道人以及阐教众门人共破万仙阵,并在万仙阵中用乾坤袋收了截教通天教主的很多门人,渡他们到西方。
接引(先天金庚之气化形)、准提(先天菩提灵根化形)自鸿蒙初开,便初开灵智,二人自化形来,结友而行,见西方贫瘠,故发下四十八大宏愿“度尽世人”,建立西方教,天道感其慈悲之心,降下无边功德,二人借功德成就万劫不坏之身,不堕红尘之苦,成就混元大罗金仙,圣人之尊。可惜后来二人偏离本心,叛道立佛,妄图截取东土气运,仅大兴一量劫,还惹下无边业力。
十二品功德金莲:端坐莲台,无物可破,为西方教镇教气运之物。原为极品先天灵宝,后在封神中被蚊道人食去三品,变为九品莲台,使其品质下降。法宝:接引宝幢:后天灵宝。
准提殿
道教准提道人是出自《封神演义》。与“混元大罗金仙”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不相伯仲。身份是西方教的教主之一.。佛教准”为不空,绢索为“胝”,“准提”不空绢索菩萨也,或为多罗菩萨、金刚藏菩萨,是六道中救度天道及人道之观世音菩萨,是释迦如来之化身。准提法为密宗独部,且通五部之殊胜密法。每一灌顶修持准提法之人,必增二十一年之寿命,长短悉自知。
接引(先天金庚之气化形)、准提(先天菩提灵根化形)自鸿蒙初开,便初开灵智,二人自化形来,结友而行,见西方贫瘠,故发下四十八大宏愿“度尽世人”,建立西方教,天道感其慈悲之心,降下无边功德,二人借功德成就万劫不坏之身,不堕红尘之苦,成就混元大罗金仙,圣人之尊。可惜后来二人偏离本心,叛道立佛,妄图截取东土气运,仅大兴一量劫,还惹下无边业力。
极乐宫
如来,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后来从接引、准提手中接管西方大兴佛教。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丈六金身。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历史上确实有如来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后外出修行,终成正果,创立了佛教。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父亲是加比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净饭王为了想让悉达多继承王位,不让他出家,给他找了很多美色,悉达多在19岁的时候娶妻并生下一子。后离家修行,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佛。
释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他们是:一、大迦叶(头陀第一),二、舍利弗(智慧第一),三、目连(神通第一),四、须菩提(解空第一),五、富楼那(说法第一),六、迦旃延(议论第一),七、阿那律(天眼第一),八、优波离(持律第一),九、阿难(多闻第一),十、罗侯罗(密行第一)。大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
弥勒殿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释尊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世尊 ,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
无量殿
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梵amita^yus)、无量光(梵amita^bha),故阿弥陀佛亦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惟密教则以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无量寿经卷上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观无量寿经亦谓,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观音殿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武威待了16年)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在《西游记》中抢走朱紫国国王爱妃的正是麒麟山獬豸洞的大王赛太岁金毛吼,观音的坐骑。
在《封神演义》攻打万仙阵的时候,文殊广法天尊{就是现在的文殊菩萨}收了截教的青狮,普贤真人{就是现在的普贤菩萨}收了截教的白象.而那时候的慈航道人,收了截教的金毛吼.当时的慈航道人,就是后来的观音菩萨。(这段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封神演义》要晚与《西游记》成书,作者写这个更像是佛道两家互相贬而已,所以放到一起说,有些不合适。)
眼光殿
眼光娘娘为我国道教之神。眼光娘娘是碧霞元君的化身之一。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供奉了五位: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还有碧霞元君。眼光,俗称眼光娘娘,《道藏陀罗尼经》称眼光能治一切眼病。泰山南麓有东西眼光殿,各元君庙有其旁祀。来源与送生相仿,雅称是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敬拜眼光娘娘》佛土有光辉,送我乾坤赤。安心修正果,今生又转世。魂灵得清净,醒眼看世界。颂佛万千遍,躲过千万劫。轮回有根缘,皈依入佛门。弟子拜娘娘,洗我龌龊心。心正眼光明,来世又转人。转人心善好,是非明辨勤。是非得明辨,安我清净魂。清净非吾有,人间正义亲。
转轮殿
按转轮圣王多出现于太古时代,诸经论举其名者颇多,有顶生王、大善见王、民主善思王等,皆系实际于印度太古出世之王。此外,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载,当来弥勒出现时,儴伽转轮圣王将出现。悲华经卷三大施品载,于删提岚界善持劫中,有无量净转轮圣王出现。如来智印经载,月髻佛出世时,慧起转轮圣王出现。又俱舍论卷十二载,转轮圣王出现于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时。然法华经玄赞卷四则谓金轮王一定在人寿八万岁以前出世,银轮王乃至铁轮王则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铁轮王,而于人寿百岁时出世。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诸经论将佛陀与之比拟之处甚多。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即以转轮圣王之七宝及其治化,与佛之七觉支等并举。或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比拟转轮圣王之转轮宝。又大毗婆沙论等称转轮圣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分别有其轮王。
韦驮殿
韦驮菩萨现天大将军身时,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
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之意)。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韦驼菩萨现天大将军身,担当佛教中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重任,为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相传,浙江临安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韦驮天,佛教护法天神,二十四诸天之一。直译意为“阴天”。韦驮天梵名韦驮尊天菩萨,又称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
大悲阁
大悲阁又名佛香阁、天宁阁。在隆兴寺内。是主体建筑之一,,五檐三层,面阔七间,深五间,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外形庄严端正。北宋开宝四年,宋太祖驻跸正定,于七月在隆兴寺建大悲阁,并铜铸大悲菩萨像于阁内。铜佛有42臂,故又千手千眼观音,通高22米余,下有2.2米高的石须弥座,是我国现存铜像中最高的一座。像体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饰流畅,腰部以下尢佳,富有宋代艺术风格。须弥座的上枋,壶门内刻有纹饰图案、伎乐、飞天、盘龙等精美宋代雕刻。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纵览正定古城风光。
地藏洞
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谛听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传说是地藏菩萨的坐骑,谛听的原身是一条白犬,因为地藏法门以孝道为基,狗性忠诚,就如同文殊之狮子表智慧,普贤之白象表大行一样,地藏之谛听表忠诚不二之心。《诗经·隰桑》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以此来表示心地之法要。谛听的来历据认为,唐·开元末年,古新罗(今韩国)王子24岁的金乔觉,看破红尘,携白犬一只浮海来华,削发为僧。白犬伴金乔觉一路颠簸,卓锡九华。在共同苦修的75载中,白犬与金乔觉昼夜相随,处处使其逢凶化吉。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金乔觉坐化,白犬亦随之傍息。三年后,金乔觉尸身开缸,见其面目如生、骨如金锁。根据佛经曰:“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众人都为金乔觉而
感叹——金乔觉乃是地藏菩萨化身,故建寺连白犬同请供奉。金乔觉被佛门认定为地藏菩萨之应化,称金地藏。这只神犬也因是金乔觉的信物、爱物、宠物和护身之物,被佛教尊称为神犬。后人更缘神犬谛听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 据说善听具有“坐地听八百,卧耳听三千”的能力,又称“地听”,“地”蕴涵心地的意思。如地藏偈赞云:“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所以,能用心听者为“善听”。地听能辨别世间万物的声音,尤其善听人心,能顾鉴善恶,察听贤愚。“地听”谐音“谛听”,在佛理中,真俗二谛表示世间、出世间的佛法义理,所以“谛听”有用心聆听真实佛理的意思。佛经中常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的辞句。后来谛听成了九华山的镇山之宝,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而其形象也大为改观,集众瑞象而成为具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的瑞兽。简言之,独角表公断力,如《论语》中孔子认为子路说一不二,“片言可以折狱”。龙身表吉祥,虎头表示智勇,犬耳表善听,狮尾表有耐性,麒麟足表四平八稳,以善为宝。
文殊洞
文殊广法天尊,元始天尊的第七位弟子,修行于五龙山云霄洞。收徒金吒,后由道入佛。成为佛门三大士中的文殊菩萨,号为“大智”。破天绝阵,杀秦天君;设计擒拿马元;破太极阵,收虬首仙;决战万仙阵,联手普贤、慈航,斗平金灵圣母。此仙法力高深,有悟性强、根行好、气运也高。是昆仑十二仙在九曲黄河劫数后最早恢复实力之人。也是昆仑十二仙中拥有法身能力的三大高手之一,纯粹靠本身法力来渡过神仙杀劫。道场:五龙山云霄洞。弟子:金咤。法宝:遁龙柱(七宝金莲)等。
文殊菩萨为诸佛智德之总集,诸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道教将其吸纳,称是其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之一,叫“文殊广法天尊”。道教在发展中吸收佛教神祇予以改头换面的同类的事情比较多,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威灵感应,道教也多供奉,称其是原始天尊的弟子天道十二仙之一,叫“慈航大士”或“慈航真人”;摩利支天菩萨属佛教密宗的天部护法,威力甚大。道教则将其吸纳入道教称为斗姆元君,如《道藏》收录的《先天斗姆奏告斗姆元君玄科》中,称呼斗姆的名号时,称:“虚无妙道十极高真梵龙汉天君紫君紫光金尊至德天后摩利支天大帝” 又称:“九天雷祖大帝大梵先天乾元巨光斗姆紫光金尊圣后天后圆明道母天尊”,《道藏》中的《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则有讲述了斗姆元君的起源,斗姆告真人曰:“吾语汝。吾即,摩利支天万泰阳也。天皇之前,吾已出世,地皇之先,吾住西洲天竺国,运大神通,往来印度,继见北周郁,单越周御国王辰祭从,心慈好善,因往助之;觅净土,筑垣阙,持书戊己之宫,实养金胎之室,一团神气,三次超脱。
普贤洞
普贤真人,元始天尊弟子,十二金仙之一,破寒冰阵,杀袁天君;破两仪阵,收灵牙仙;决战万仙阵,联手文殊、慈航,斗平金灵圣母。此仙法力高深、悟性、根行也是极好。是昆仑十二仙中拥有法身能力的三大高手之一,也纯粹靠本身法力来渡过神仙杀劫。封神中一个性格最为单纯,同时也最为复杂的人物。跟太公望同期上山修行,所以两人感情很好,可说是最了解太公望的人。昵称太公望为小望。木咤的师傅,和平主义者;相信谈判可以解决问题,认为太公望单为乐趣而钓鱼,对鱼太残忍,便送给太公望自制的鱼钩(其实是针)。有控制物理学定律的能力。
大势至殿
武威莲花山是全国为数极少单独来供奉南无大势至大势至菩萨的地方。摩诃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无上尊佛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尊称 大精进菩萨,与无上尊佛阿弥陀佛 尊上观世音菩萨(无上尊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弟子合尊称为“西方三圣”。
大势至菩萨,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大势至是梵文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那钵”。据《悲华经》卷二称,删提岚世界的无诤念王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后无诤念王成佛为阿弥陀如来,不眴太子为观世音菩萨。而尼摩太子则成了大势至菩萨。菩萨跟随佛学法修菩萨行,经过许多阶段之后,才可成佛。菩萨中经历所有的阶段达到最高位的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只要结束菩萨生涯,在下一阶段的生涯中就定可成佛。若以三尊的形式表现佛陀时,必有一生补处菩萨随侍左右,且组合是一定的。阿弥陀佛其左右胁侍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位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大势至菩萨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影响要远逊于观世音菩萨。坐骑大白猪,大势至菩萨几乎没有单独供奉的。其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载,身放紫金色光,法相与装饰皆同于观音菩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观音菩萨头上的宝冠有一小化佛为标志,而大势至菩萨头上的宝冠则以定瓶为标志。作为阿弥陀来迎时的随侍,,大势至菩萨手拿金莲台,观音菩萨则合掌。
莲花殿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
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
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小须弥洞
灵吉菩萨是《西游记》八菩萨之一。住在小须弥山,法力广大,手使飞龙宝杖,并有如来赐给的定风珠等宝贝。多次帮助唐僧师徒取经途中降服妖怪。
关于泉眼篇
相传,如来佛祖和元始天尊相约,驾云同去天宫与玉皇大帝共商三界事宜,他二人来到凉州地界的祁连山中端,见这里山势雄伟,奇峰环列,层峦叠嶂,周围险峰有序排列,犹如盛开的瓣瓣青莲,山上草木葱茏,山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清静幽雅,风光无限,山下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麦黍飘香。二人不约而同地发出:“真乃人间仙境也”的感叹。
莲花山腰的药王宫现已无存,但宫前的药王泉仍从石罅中款款流出,叮咚作响,汇集成一个水潭。潭水清澈见底,用之煮茶,清香无比。古人有诗曰;“药泉汲水供茶社,松石点苍入画图。”据说,药王泉水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寿,喝了之后,一年内万事如意,百病不生。因而,游莲花山的人必来此畅饮,并想方设法带回家中,视如“神水”,供家人品评。喝了药王泉水之后,再围仙人树转一圈,更是吉星高照,万事顺心。相传,莲花山下住着一户人家,母子三人相依为命。老大出外摘生意;老二在家务农种田,侍奉老母。接连几年,风调雨顺,新开荒地连年丰收。老二娶了一个俊俏端庄的媳妇,针线茶饭出众,但生性刁野,待人奸诈苛刻,还时常打骂丈夫、虐待婆婆。天长日久,婆婆积劳成疾,病情日益忍化。这节骨眼儿上,出外搞生意的老大带回一些银两孝敬母亲。不料银两落到了老二媳妇手里,她亲自找医生给婆婆看病,去药店抓药,熬好后,亲亲热热地说:“妈妈,待晾温了,就及时喝下,药到病除。”媳妇刚出门忽然一个老翁出现咕嘟咕嘟把药喝个一千二净,然后飘然逝去。
媳妇进屋一看碗底朝天,婆婆躺在炕上纹丝不动,便跪下假装悲伤地对丈夫说:“快给妈妈准备后事吧,我看她不行了。”老二便找木匠做棺材,这时,老大赶回家来了。 母亲听到日夜思念的儿子回来了,马上睁开了眼睛说:“我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父亲说,村南莲花山上有一眼药王泉,我喝了这泉水病就会好。”老二媳妇一看婆婆末死,吓得不敢吭气,连忙做了一串锅盔让兄弟俩带上去找药王泉水,并附在丈夫耳朵上吩咐了几句。
兄弟俩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药王泉。哥哥在路上吃了弟媳妇做的锅盔,到泉边时已头晕眼花、神志不清了。朦胧中,一个老翁舀起一瓢药王泉水说:“孩子锅盔里有毒药,赶快把这水喝下去!”老大喝后毒性解除,连忙背上药泉水,给母亲送来。
母亲喝了药泉水后,面色渐趋红润,病情大为好转。老二夫妇一看这药泉水如此神奇,使用一瓢涝坝水换来母亲房里的药泉水,各自盛了半碗品尝。老二刚喝下两口,感到味道不对,叫了一声“苦—”,双腿一软,跪在地上,浑身僵硬了。老二媳妇咽下半口,喊一声“麻啊——”,也跌跪倒地上,不能动弹。这时,那个老翁又出现了,说;“孩儿,你多次投毒谋害你母亲与兄长,天理不容。”。
后来,老二夫妇变成了两尊跪在地上的石像,药王泉也改道从这两尊石像前流过。从此,不孝敬老人和心怀叵测的人,不敢饮用药王泉水,民风也因此而好转。药王泉至今是凉州人心中的神泉。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莲花山上出现了两眼泉,一眼叫龙泉,一眼叫药泉。这两眼泉从山涧流 出,顺依山势而下,汇集成一潭。据说,这药泉水与西藏布达拉宫的井泉相连,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寿。因此,每年的五月端五、五月十三日、九月九日,来此取水者成群结队, 络绎不绝。
山名解读
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 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 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象征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其姿挺展,日艳且鲜;其貌熙怡,傲然独立; 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 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 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 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可见佛祖的舍利放在莲花山也有其必然性。
游玩路线篇
其美景以春季农历五月端午,五月十三,夏季七月十五(暑假),秋季最美十月国庆节,冬季1月15(寒假)左右下雪最美,游玩免费。
自驾游骑行路线:第一条路线西关武威职业学院——黄台酒厂——新建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柏树小沙河桥——到中国石油加油站——(上九条岭)S211——柏树宏达气体公司——凉州区玻璃厂——柏树右三坝村——柏树冯家小庄——柏树幼儿园——柏树电信十字路口朝西走——刘家四个塔——小寨村左拐——南沙河——冯家寨中间的十一支渠路上去就是莲花山(百度地图)。最近路线(有收费站):第二条路线风景优美、适合十月去。路线是西关武威职业学院——黄台酒厂——新建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柏树小沙河桥——到中国石油加油站——上(九条岭)S211一直走——中联煤业——松树乡农村信用社——松树乡幼儿园——上二畦——六公里路口左拐——松树中学——陈家松树庄——松树村一直走到头——到科畦九组上十支渠——科畦七队(六队)——科畦四队——科畦三组(到山1公里)——你直接能看见莲花山(百度地图)。
自己坐车路线:到新西凉市场车站、或者西关消防支队旁边——坐走松树牌照的小面包——科畦四组下车——步行到科畦三组——波沿沟子——旱滩坡古墓群——莲花山接引寺(路线二)。
公交坐车路线:到新西凉市场车站、或者西关消防支队旁边——坐柏树到头坝牌照的公交——终点站科畦七组下车——科畦村三组——莲花山宝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9 09:3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