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世纪发明的长身管、
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很快被仿制。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
历史沿革
十六世纪中后期发明于欧洲的一种常用于战舰的长身管、
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被中国人称为红夷大炮。所谓“红夷”者,
红毛荷兰与
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引进欧洲的长款
纺锤形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对“夷”的避讳,因此改称红衣。据考证,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是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时任
肇庆推官的邓士亮在广东沿海沉没的
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独角兽号”打捞上来的22门,根据与当时欧洲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原型之一就是英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
滑膛加农炮。而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明朝的红夷大炮则是从被当作
海盗、
倭寇击沉的小股荷兰舰队里打捞上来的荷兰舰炮,或是在
菲律宾的
西班牙殖民地铸炮的工匠带来的“吕宋炮”(两者均属于西班牙式纺锤形加农火炮)。
十七世纪中期,明朝因长时间的战争与内部腐败、工匠缺失而急需大量的优质火炮,因此以增长葡萄牙夷目(明朝对葡萄牙人聚集地的称呼)本为每年五百两白银的租金来威胁澳门的葡萄牙人来长期进行对火炮的代工,并派出官员进行监造。澳门有当时远东最好的炮厂“
卜加劳铸炮厂”,与明朝交易的火炮大部分来自这个炮厂。
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
八旗官兵血肉横飞,
尸积如山,是
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1627年,在
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明代后期,明军引进了欧洲在公元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并开始仿制,仿制成功后,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统称为红夷大炮。
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在
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
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
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
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ujenchooha,
乌真超哈),后来
佟养性任
总兵官,
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
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
潼关,
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
通山县被害。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
清军调集红衣大炮轰击
扬州城,
史可法血书告急,
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
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轻型大炮“神威将军”型,中型大炮“神功将军”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将军”型。载入清朝官书《钦定大清会典》。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和威力依然不及英舰的
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备废弛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
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
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可以对火炮内膛进行
精密加工;更标准化、精密化的各种配件、炮弹生产;连早已被所有国家掌握的
黑火药加工工艺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
拿破仑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因此让当时火炮的威力、射程与射速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最传统的手工铸炮工艺,因为管理和工艺等等原因,使当时清朝自产大炮的炮身大量
沙眼,
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缺少
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英军。两百年前的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再,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武器构造
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炮更偏向于早期枪炮不分时的火器款式。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
火铳在基本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皆为前装
滑膛火门点火式。明朝前期火炮多用铜铸造,中后期出现锻造
铁炮与铜铁复合型火炮,虽然制作技术先进、综合工业发达,但是款式却相较落后,大部分款式的内膛呈喇叭型,炮管单薄,炮管长度与口径不匹配,这是早期火器的通病,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
碗口铳”和宋朝“
突火枪”相同。而明中期引进的弗朗
机炮则是一种追求
射速的小口径近战火炮,虽然子铳的设计大幅度提高了射速,并且口径在明朝的仿制下被大幅度增加,但闭气极差的问题让弗朗机对于重目标和远程目标缺乏威胁能力。这些火炮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炮体气体密封差,加速距离短,因此射程太近威力太小,即使在明朝改良后加大了口径和炮管长度,使其更像是火炮的样子,但是款式上依旧偏向于枪炮不分时的款式。
红夷大炮主要是铜、铁两种材质,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不容易出现气孔,甚至寿命也比较长等等优势,但是费用太高与重量过重均是致命问题(铜是铸币金属,中国总体而言也属于
缺铜国家),因此有相当大比例的火炮采用了铁铸。
除此之外,中国在明朝时期还将钢铁铸造
火炮技术反向输出至
葡萄牙、
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当时只有
英国和
瑞典等极少数欧洲国家初步掌握铸铁工艺与铁炮技术)。在中国,明朝还创造性的发明了铁芯铜体的设计,这种铜铁复合金属铸炮技术在
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保持了相当高的
技术指标。
技术特征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欧洲的中型舰用
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
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以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为主,在野战或
水战时也可以发射
空心爆炸弹。也可发射
链弹、
霰弹等弹药,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炮弹直接撞击目标的物理破坏为目的。但是红夷大炮由于倍径大、膛压高,因此无法发射
开花弹,也不能发射后面出现的
榴霰弹,当时的开花弹都是由口大身短的
臼炮发射的,但后来改良后可以发射开花弹和爆炸弹。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
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
铸造工艺比较复杂,采用整体
泥模铸法,如果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
质量提高。
(3)作为陆用长炮使用,红夷大炮属于偏重型的火炮,有青铜、
生铁和
铁芯铜体三种材质,自重数百斤至万斤不等。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
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比较高。红夷炮由车运载,需要大量牲口拖运。
引进仿制
红夷大炮可分为两种形式相同的款式,分别是来自英国、葡萄牙的“英制红夷大炮”和来自西班牙、
荷兰的“西制红夷大炮”,最早的“西制红夷大炮”是由
万历间年的福建地方所尝试仿制,而“英制红夷大炮”最早由
天启年间的
闽南工匠所仿制,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大炮为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用于宁远城与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加农长炮。现
中国军事博物馆仍藏有此炮。
明末引入的红夷大炮实质上应该有四个来源,即
英国、
荷兰、
西班牙、
葡萄牙。根据史料记载,红夷大炮一词最早是在明朝天启二年,是以徐光启为首的西法党通过教会从葡萄牙人手里引入的从英国沉船上打捞的火炮,被首次叫做红夷大炮,其形制接近英制长炮中的寇菲林(
Culverin)炮。而明末引入的西方火炮显然不仅仅是英制的铸铁长炮。事实上,因为英国与明朝接触甚少,其后明朝所自行仿制的红夷火炮与英国反而没有多大关系。
相对于徐光启为首的西法党对红夷大炮的引入,事实上在东南
沿海地区更早的就已经在使用这些欧式
纺锤形火炮。天启元年,协理戎政
李宗延言:“
雷州府海康县有
红毛番大炮二十余位
肇庆府阳江县有东南夷大炮二十余位俱堪取用”。
雷州府和
肇庆府均在广东,这里所言的“红毛番”即指
荷兰,东南
夷则指
吕宋,吕宋即
菲律宾,当时已经沦为
西班牙的殖民地。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早在天启元年,广东沿海已经事实上装备了“红毛番大炮”“东南夷大炮”(吕宋炮)这两种来自荷兰和西班牙的西制火炮,而同时期英制与西制的纺锤型火炮并没有本质上的差距,只不过在此时的明朝,“红夷大炮”一词并没有被正式使用。
同是天启元年,“壬辰
刑部尚书黄克缵疏请演神器并收遗兵言:“臣任协理戎政时,曾募能铸吕宋大
铜炮之匠人来
京铸完大炮二十八位,遣援辽守备黄调焕,同壮士陈有功、顾应泰等三十人解去辽阳七位,其一位重三千余斤,为李秉诚请去奉集,一发击毙建夷七百余人、将官二人。此道臣
高出之所目击,其余重二千余斤及一千斤者,分守辽阳、
山东。”
黄克瓒为有记载的第一个尝试仿制西制红夷大炮的官员,他在天启元年前即铸成二十八尊铜制的西制火炮。
黄克瓒是万历八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两度出任
兵部尚书,对中国的火炮历史有着不菲的贡献,他通过寻找在民间的会铸造吕宋炮的工匠(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
马尼拉铸炮,雇佣了很多华人工匠)仿制了很多西式火炮,并带到京师(今北京)。万历四十七年,
户科给事中应震就上疏说过他的事迹:“
戎政尚书黄克缵业捐多金,购闽人之善造者十数人辈至京,同
泰宁侯造炮于
京营,已造成大炮一位,铜重三千斤。”
天启三年十月,一支荷兰武装商队(
地理大发现时期,
武装商船、
私掠船等与正规海军舰队的军舰和武器并无差异)曾闯入
厦门、
金门一带,数艘军舰被明军当作
海盗击沉,明朝官员派人打捞沉船获得了数十门铜制火炮。根据相关资料,早在万历年间,一些福建官员就曾向荷兰商人索要金银和火炮以换取他们在中国海域进行贸易的权利。由此可证,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收藏的天启四年制造的红夷铁炮(残炮)与
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收藏了另一门同批制造的火炮的款式来源为荷兰的西制铜炮,明朝所仿制的红夷大炮的主要来源也并非来自英国。
而对于“西制红夷大炮”即吕宋炮或发熕炮的仿制,则有更早的历史。相传隆庆、万历年的海盗集团头目,
潮州饶平人
林凤曾购买西制红夷大炮并对其仿制。而根据
地方县志等史料记载,早在
万历三十一年,福建地方就已经尝试铸造了一批三千斤(约为3580市斤)的吕宋铜炮,在之后
黄克缵曾雇佣这些工匠进京铸炮。英国皇家
炮兵博物馆则收藏了一门约为1700市斤的万历四十八年所铸的铜制吕宋大炮,根据博物馆的介绍此炮是由英军在鸦片战争时所缴获,是现存的较为完整的万历时期的火炮。
相关史料
17世纪初,
明军和后金的战事正酣,一批率先学习了西方先进科技的
中国知识分子如徐光启等,将扭转战局的目光投向了西洋枪炮。1619年,明将
杨镐四路丧师,成就了努尔哈赤军事天才的顶峰辉煌的同时,也让在通州练兵的徐光启重提引入西洋枪炮的动议。他委托一些朋友从
澳门购买了新式火炮,并配备四位炮手,准备一同送往北京。但在广州,地方官员拦阻了炮手入境,只有大炮被一路送到了北方的边境线上。
这四门大炮是葡萄牙人按照荷兰炮的技术仿制的,所以被明朝人称为“红夷大炮”。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后金铁骑大举犯关,名将
袁崇焕在宁远以四门大炮中的第二门狂轰后金骑兵,取得了
宁远大捷。后人多传努尔哈赤因炮伤而死,但
根据历史记载,他在宁远之役后8个月才去世,并且在此期间远征了蒙古,可以推断并非炮伤。有人推测,他可能是死于
抑郁症,因为宁远之战的失败,对这位军事天才来说,实在是太深的伤疤。
认识到西洋火器威力的明政府
破天荒第一次向澳门派出了钦差,并要求他们提供大炮和火炮技师。但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的隔膜和猜疑,澳门出发的洋人们总是要经过很麻烦的手续才能到达北方。尽管如此,到了1630年,一支由100名葡萄牙人和200名葡萄牙籍澳门人组成的炮队还是来到了北京的
涿州。此时清军刚刚攻占了良乡,但得知这支精锐火力部队的到来,遂闻风而去。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西洋炮队开始进入内地。”历史学者王熙指出,“西洋炮队作为一个
军事组织在中国出现,把西洋火器的输入推向了高潮。”这支小小的炮队后来转入了
登莱巡抚孙元化的麾下。孙元化借他们的帮助,开始在山东
登州等地铸炮。登州也因此成为中国早期火器史上的一个重要地点。
在清军方面,宁远的失利也让他们开始仿制红夷大炮,因为忌讳“夷”字,所以用红衣大炮来命名。1631年的锦州之战中,红衣大炮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见此时的西洋火器技术,已经传到了关外。之后在多位明朝降将的帮助下,到皇太极时期,
八旗部队已经拥有了30余门红衣大炮,同时比较多地装备了三眼枪、
鸟枪和
佛郎机铳。但随着日后
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逐渐收紧,西洋火器就不再输入了。因此到了两个多世纪以后,当欧陆的军队装备着升级版的“红夷大炮”和“佛郎机铳”再一次在中国的沿海登陆时,中国的军队火力却比他们的前辈们还远远不如了。
注:红夷大炮也就是红衣大炮,只不过自
清军入关后,因为忌讳“夷”字,便将“夷”改成“衣”。
社会评价
优点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有其明显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
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可以以此为轴调节仰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
准星和
照门,依照
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比较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0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
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依据当时西方同类型炮数据,宁远之战所用最早的这一批红夷大炮,
有效射程(仰角不超过5度的直射)为500米以上,
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
后又不断改进,使有效射程达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里。
局限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
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的远近不等、弹丸的重量来看,其威力着实惊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因为过于笨重,没有合适的陆用炮车,导致
机动性极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红夷大炮是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
再装填,再次设定
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
红夷射速比较慢,因为发射一次以后,首先要把火炮复位,然后必须用带钩的刷子先把没有燃烧完全的
碎布等东西钩出来,再用沾水的毛刷伸进炮膛清洗并熄灭火星,然后用干布包裹的炮杆伸入炮膛去擦干,这才能再填入火药,放入炮弹,有时候还需要塞一些东西固定,最后用烧红的铁钎插入火门点放,这些动作非常烦琐,还不包括修正
炮位。 这是那个时期前装火炮的通病,能两分钟一发就不错了。所以红夷大炮的特点是射速偏慢,炮体过于沉重,但射程远,威力大,适用于攻城战和防御战。
当代仿制
2022年5月,
山东一
废品站发现两门疑似
康熙年间的“红衣大炮”,经当地文物专家现场鉴定为真品,并入藏当地博物馆。5月23日,记者从
莒州博物馆了解到,
莒县发现的两门“康熙八年制”的红衣大炮经过山东省文物专家的鉴定为当代仿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