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制度是企业整体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
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
价值。
术语简介
薪酬制度:xīn chóu zhì dù
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使用的方法。它是企业对员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和答谢。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
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
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
分类
薪酬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
经济性报酬。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薪酬分为两类:
一类是外在激励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
另一类是内在激励性因素,如员工的个人成长、挑战性工作、工作环境、培训等。如果
外在性因素达不到员工期望,会使员工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甚至招聘不到人员等现象。
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
岗位工资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制、
岗位薪点工资制、
岗位等级工资制。”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
岗位工资制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凡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作出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绩效工资制度强调员工的
工资调整取决于员工个人、部门、及公司的绩效,以成果与贡献度为
评价标准。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强调以目标达成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认为绩效的差异反映了个人在能力和工作态度上的差异。绩效工资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入,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刺激员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的目的。然而,由于影响绩效工资的因素很多,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操作性困难。首先,绩效工资可能对雇员产生
负面影响。有时候,绩效工资的使用会影响“暂时性”绩劣员工的情绪,甚至会将其淘汰,而这种淘汰会引发企业管理成本的大幅上扬。其次,
绩效工资的效果受外界诸多因素制约。第三,绩效工资的评判标准必须得到劳资双方的共同认可。第四,员工对绩效工资具体方案的真正
满意度。有时
绩效评价难免会存在主观评价。这些困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工资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降低了激励效用。
三、对混合工资制度的评价
“混合工资制也称
结构工资制,是指有几种职能不同的
工资结构组成的工资制度。”结构薪酬的设计吸收了
能力工资和
岗位工资的优点,对不同工作人员进行
科学分类,并加大了工资中活的部分,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要素,因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按岗位、按技术、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
生产经营的发展和
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对技能薪酬制评价
技能薪酬制的特点是每人都从最低薪酬出发,按照一定职务的执行能力划分
薪酬等级,并以员工工作或考试显示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加薪。实行技能工资制,能鼓励员工主,钻研业务,减少骨干职工的流动性,促使职工自发提高技能和多岗位适应性。缺点是员工要求和追求强化培训,推动
企业培训费用与薪酬开支互动增长,而且这种制度也无法考核真正的
培训效果和
学习效果。
五、年功序列薪酬制
年功序列薪酬制的特点是企业根据员工在该企业的工作年限、年龄、学历和经历等因素确定薪酬。这种薪酬制度在日该企业使用最为广泛,其设计指导思想是在该企业工作年限越长、资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贡献也越大。这种薪酬制度的优点是能稳定员工队伍,有利于培养员工的“
归属感”和“忠诚心”。缺点是助长论资排辈的风气,不利于调动员工的
主动性。
年薪制很早前在
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年薪制一般作为
高层管理人员使用的薪资方式,是一种“完全
责任制”薪资。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年薪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对提升绩效有很大作用。年薪制突破了薪资机构的常规,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年薪制代表身份和地位,能够促进人才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年薪者的积极性。年薪制对国企普遍存在的“
59岁现象”有一定程度上的
抑制作用。
年薪制虽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弊端。体现为:
第一,
高级管理人员年薪最高多少,最低多少为合理,无客观标准。我国是低收入的
发展中国家,与美、英发达国家不能攀比。就是在国内,不同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甚至同一地区,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造成
企业效益差距的非经营性因素也很多,因而也不具备太大的参照性。
第二, 建立企业家职业市场和利益
风险机制是推行
年薪制的
基本条件。在企业家职业市场化条件下,企业高层经理人才的收录、登记、评价、推荐和跟踪考察工作,由权威的社会
中介组织负责。年薪制的普遍推行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相配合。具备条件情况下,年薪制可能利大于弊,不具备内外条件强行推行弊大于利。
七、对项目包干薪酬制评价
项目包干薪酬的特点是以项目的大小、重要性和经费来源等作为
薪酬标准。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指考核项目成果,因此管理和
监督成本少。对承担项目的人而言,也有很大的
自主权。这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薪酬制度,比较适用于科研单位和
科研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不同的薪酬制度在不同的企业中实施,激励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合理的
薪酬激励制度。
岗位关系
不同的岗位的薪酬制度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营销人员
营销人员的
底薪设定遵循的是MSW销售
系统原则,主要根据当地
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销售的
技术要求、回款周期等因素来制订营销人员底薪标准。
一、业务员底薪设定:
(一)杠杆工资确定:
此杠杆工资指的是企业所在当地当年度的
最低工资。如某企业所在当地最低保障工资为770元,则杠杆工资为770元。
此数据每年都需根据政府公布信息予以调整。
(二)企业销售类型
完全自然营销的企业,如店铺的店员,甚至可以无销售额提成,采取
绩效工资或者按件数提成方式。
一、 杠杆工资是指当地最低保障工资
三、 一个
月平均销售回款客户数开发不低于三个,并回款量利润数为三万元以上,可以无底薪
四、 无技术性销售,杠杆工资的1-1.5倍
六、 销售平均周期为三个月以上,杠杆工资的2-4倍
七、 电话销售,可以全绩效工资,无底薪,无奖金
九、 签单后续型销保为减产式提成,12个消费期或一半的消费期
十、 工程销售可以为工程分红
十一、 直销,杠杆1-1.5,高提成
十二、 代理式销售管理者奖金高,下级
固定工资占一定比例
十三、 会议式销售,后续单的递减式
(二)销售管理人员的底薪设定
销售管理人员包括
销售经理、
销售总监等,他们的底薪与业务员的底薪间有一个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体现的就是岗位间的价值比例。
比如销售员底薪为800元,
岗位价值评估得分为200分,
销售经理岗位价值评估得分为400分,其岗位价值评估得分比为2倍,则可将销售经理的底薪定位为销售员底薪的2倍,即1600元。
高管人员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靠什么呢。有人说靠财富,靠土地,靠产品,靠营销。其实都不对,经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人力、制度力极度缺乏,也就是说,企业在竞争时现在最缺的就是
软实力,也就是缺人才、缺制度、缺用人的机制,缺用人的方法。
而所有的人才竞争中,最核心的又是中高层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有具决策力的、
领导力的高层,有敢于担当、敢于要求的中层,这样的公司,才具备抗击竞争的中流砥柱。
所有人才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
高管人员的机制。一家企业,如果连高管都不投入,不认真,怎么能要求员工投入和认真呢?
一、高管人员的特征
高管人员多指企业决策层人员,包括企业总裁、总经理、常务副总、营销副总、地区分子公司总经理等,普通的
营销总监或地区营销总经理一般不列入此列。
高管人员具备的特征是:权力大、责任重、对企业的经营影响深远,是属于风险大收益也大的一类群体, 所以其薪酬设定具备以下特点:
与企业整体目标实现挂钩
侧重年薪,收入以提成或奖金为主,固定月薪主要起保障作用
对企业盈亏平衡负责
二、高管人员的使用
高管人员的使用,一方面企业要显示出用人的气度。对于优秀的人才,如果企业不将其挖过来,就会为其它
竞争对手所用或自己创业,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所以企业要显示出用人的气度,招不来也可以合作的形式请过来,甚至可以让他当总经理、董事长。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要有博大的胸怀,高瞻远瞩的眼光,要
站得高,看得远。
另一方面,要制订清晰的规则。很多企业,在挖人时做出过多的承诺,最后这些承诺都变成了企业的负担。有家
医药代理公司,成立了一个事业部,该
事业部总经理带着一批价值一百多万的货加入,要求企业给其10%的股份,老板当时为了吸引人才答应了,但事实上,该事业部销售
毛利润大约只有1%,也就是说一百多万的货最多也只能赚几万元;而这个企业该年度的总体销售额将近2个亿,毛利润约为10%,也就是说一年大约赚2000万左右,如果按10%的股份算,这个新加入的事业部总经理可以拿到200万左右,很快就冲抵了带过来的货物价值。最关键的是,企业的总体销售额绝大部分不是由这个新事业部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个新的事业部总经理坐享了企业的其它收益,这个规则无疑是不合理的。所以,在高管人员正式入职前,必须约定清楚相应的规则,尤其是关于股份、分红的规则一定要说明清晰。
在高管人员的使用上,我们往往推荐一种做法,就是划战区。
设计步骤
①企业付酬原则与策略的拟定;
⑥薪酬制度的管理和控制.
影响因素
2。薪酬的制定是否与员工的绩效挂钩;
3。薪酬的制定是否与员工能力挂钩;
4。薪酬是否做到公平公正。
五大原则
设计薪酬要遵循五大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遵守
法律原则、效率
优先原则、激励限度原则、适应需求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1、对内公平
(1)员工工作努力,所作贡献,取得业绩与所获得报酬对等;
(2)与内部相同工作或能力相当人员之间,报酬对等。
2、对外公平
员工会将自己的报酬与本地区同行业的其他人或同学、亲戚相比,从而产生公平感。企业的薪酬要确保对外公平,即要有相应的竞争力。当一定时间内,员工工资待遇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时,员工会产生满意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获得较强的人力资源
竞争优势。
二、遵守法律原则
三、效率优先原则
四、激励限度原则
五、适应需求原则
科学制定
企业薪酬制度是引导员工行为因素集合与
企业目标体系最佳的
连接点,即达到特定的
组织目标,员工将会得到相应的
奖酬。
制定健全科学的薪酬制度,是管理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因此,需要有一套完整而正规的程序来保证其质量:
(1)确定企业薪酬的原则与策略
这是
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诸环节的前提,对后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有关分配政策与策略,如分配的原则、拉开差距的标准、薪酬各组成部分的比例等。
职位分析是确定薪酬制度的基础。结合企业的
经营目标,企业
管理层要在
业务分析和
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职能和职位关系,规范
职位体系,编制企业的
组织结构系统图。
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主管合作编写
职位说明书。
职位评价重在解决薪酬的
内部公平性问题。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
职位等级序列;二是为进行
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
职位评估标准,消除不同企业间由于职位名称不同,或即使职位名称相同,但实际工作要求和
工作内容不同所导致的职位难度差异,使不同职位之间具有
可比性,为确保薪酬的公平性奠定基础。它是
职位分析的自然结果,同时又以职位说明书为依据。职位评价的方法有许多种,比较复杂和科学的是计分
比较法。它首先要确定与薪酬分配有关的评价要素,并给这些要素定义不同的重和分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如HAY模式和CRG模式,都是采用对职位价值进行量化评估的办法,从三大要素、若干个子因素方面对职位进行全面评估。
大型企业的职位等级有的多达17级以上,中小企业多采用11—15级。国际上有一种趋势是“减级增距”,即企业内的职位等级正逐渐减少,而薪酬
级差变得更大,呈现出宽幅化的特点。
市场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
外部公平性问题。
薪酬调查的对象,最好是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或同行业的类似企业,重点考虑员工的流失去向和
招聘来源。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上年度的薪酬增长状况、不同
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
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走势分析等。
通过
薪酬结构设计为不同的职位确定的
薪酬标准,虽然在理沦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若企业中每一职位都有一种独特的薪酬,就会给薪酬的支付和管理造成困难和混乱,也不利于对员工的管理与激励。所以,实际上总是把众多类型的薪酬归并组合成若干等级,如200分以下的职位薪酬水平为第一级,200至400分的为第二级,以此类推。
薪酬等级数目应视企业的规模和行业的性质而定,其多寡并没有的对的标准。但若级数过少,员工会感到难以晋升,缺少激励效果。相反,若数目过多,会增加管理的困难与费用。
另外还要给每一等级都规定一个薪酬变化的范围,或称为
薪幅,其下限为等级起薪点,上限为顶薪点。各等级的薪幅可以一致,但比较常见的是随等级上升而呈累积式的扩大。相邻等级的薪幅之间会出现重叠,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可以使员工在某一等级内获得较高的薪酬,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但重叠的部分不宜过多,否则可能会造成员工在晋升后薪酬反而降低的现象。
(6)薪酬的实施与修正
薪酬制度一经建立,就应严格执行。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还应随着
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
薪酬水平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
生理需要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所以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给员工们提供一套令他们满意的
薪酬体系。这对全面使用各种激励方法具有奠基作用。
目的
员工对于薪酬的不满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人们总是存在看重自己价值、抬高自己能力而贬低他人价值贡献的倾向,所以不是觉得自己的付出与薪酬获得的
绝对值不匹配,就是觉得与他人的薪酬差距没有体现出
相对价值的大小。对于薪酬实行“救火式管理”的企业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薪酬水平越来越高,
人工成本直线上升,员工的
工作积极性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薪酬的抱怨却越来越多。尤其是
核心员工,当他们感觉公司并不能真正以对公司的
价值创造大小为给付薪酬时,作为在职场中颇具竞争力的这些精英,就会率先萌生离职的念头。这种“应急式”的
薪酬管理折射出企业在薪酬管理中所存在的两大失误:一是没有考虑企业到底应该为谁支付高额薪酬,二是没有针对如何实现薪酬公平性进行深度思考。
一、薪酬制度的政策性倾斜
有效率的薪酬制度所吸引的人才、倡导的行为以及奖励的技能一定是与企业战略发展导向一致的。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确认组织中薪酬最高的那部分员工(相对于市场上的
薪酬水平,而不仅是与企业内部相比)所具有的性格特征、表现出的行为与能力是否与实现
战略目标需要的相一致来判断薪酬制度的
有效性。
薪酬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使企业能够将组织的
有限资源聚焦于对组织
核心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能兼顾企业多数人的公平与感受,从而达到激励留住
核心员工,支撑
组织战略实现的目的。组织的核心人力资源可以用概述图的
三维模型来体现:
首先是
岗位价值高。岗位的价值在不同的
战略导向下会存在较大差异,以生产制造企业为例:如在市场领先战略模式下,
市场开发及销售岗位就成为企业关键增值岗位,而
差异化战略要求员工具有更加敏锐的市场嗅觉与营销能力,
新产品开发岗位也就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其次是业绩好。具备组织核心人力资源候选资格的人才必须要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业绩水平,在岗位上持续为组织提供高质、足量的稳定产出。
最后是能力强。能力强是承担高价值岗位责任的前提,也是保持良好业绩的基础,但现有
能力水平只是能力强的一个方面,想成为组织的核心人力资源还必须具备进一步开发与提升的潜能。
岗位价值高、业绩好、能力又强的人才对组织的贡献度明显高于
其他人员,企业要能够及时将组织的
薪酬政策向这些
核心人才倾斜。
2、激励关键行为
不同的战略导向对各岗位的绩效要求、行为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处于
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
薪酬设计中会侧重于短期行为指标;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则更加侧重于员工的长期行为,侧重于对长期指标的奖励。因此,企业在对以上岗位明确
薪酬定位的同时,还要合理设计其
薪酬结构及岗位绩效指标,以最大限度的、最长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保证各岗位
绩效指标对组织战略的支撑作用。
刚刚谈到的是薪酬定位的倾斜,但是否对
核心人才倾斜就能够达到保留人才的目的呢?根据多次在企业开展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经验,员工对薪酬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绝对值的偏低,而在于
相对值,引发
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薪酬的相对不公平。
员工对薪酬的公平感源头是员工与自己所选择参照系的比较。根据员工选择的
参照群体不同,可分为
外部公平和
内部公平。管理者的
薪酬决策就是在外部公平与内部公平之间的权衡。
1、外部公平
注重外部公平,选择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酬,在
人力资源市场上就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外部公平为导向的
薪酬策略主要通过分选效应和激励效应两种方式促进
组织效率。分选效应是指高
薪酬水平吸引高素质或更尽职的员工来到企业,通过提供高于市场的薪酬水平,可以迅速从市场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激励效应是指高薪酬水平能够激发任职人员付出更高的努力水平,其主要体现在员工害怕失去较高薪酬水平的就业机会,会提高努力程度,加倍工作,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很多企业面对
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会采取低于
市场工资率的薪酬水平以
降低成本,谋求在
产品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但是,却要付出较高的员工离职率和招聘成本的代价,并在保持
产品质量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为了降低
成本负担,企业可以只针对对战略目标贡献大的核心岗位实施高
薪酬策略,而对于其他相对次要的岗位则采取较低的
工资水平。当企业面临薪酬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采取这种策略一方面吸引并留住了对组织至为关键的
核心人才,另一方面也不会导致过高的人工成本。
内部公平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
薪酬水平比较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公平感与
员工技能、资历、绩效、职责、
工作负荷、工作量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员工的
价值判断准则不同,以上因素在不同企业
薪酬决策中的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
注重内部公平的组织往往具有较低的薪酬差距,以激发员工之间的协作与
知识共享,进而对
组织绩效产生
促进作用。内部公平为导向的
薪酬策略获得成功至少应解决好两个问题:
组织战略与员工价值判断的共识 企业的
战略重点与员工的价值判断之间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统一,会存在一定的冲突,甚至
可能发生员工的价值判断准则与企业战略重点背离。比如,在改制前的国有企业中,大部分员工认为薪酬决策中应该充分考虑资历、员工对企业的累计贡献等因素。但是,由于企业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为实现战略目标需要对具有高学历、
创新精神的员工增加激励。如果以大部分员工的判断准则作为确定薪酬的依据,追求
内部公平,虽然会获得较高的
员工满意度,但就会与组织战略目标相违背。
不同岗位群体员工之间价值判断准则的共识 不同
利益群体都会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主张采用对自己最有利的指标作为确定薪酬的关键要素。生产人员强调应加大工作环境、工作负荷等指标的权重,而研发人员则会认为技能水平才是决定薪酬最为重要的因素;年龄大的员工强调资历的重要性,年轻员工则认为绩效才是决定薪酬的依据。在这种组织情景下就需要以掌握企业关键资源的那部分员工的价值判断准则作为
薪酬设计的主要依据,并对公司倡导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使员工将之内化于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效率与和谐,确保薪酬管理为战略服务。
薪酬制度对企业背景具有极强的
依赖性,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薪酬制度。明确的
战略定位是薪酬制度设计的前提,兼顾
内部公平是薪酬制度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关注
企业价值链增值点的转移是薪酬制度设计成功的关键。
作用
实施不一样的薪酬管理,让企业的
人力资本标杆动态调节。
尊重付出与回报对等的
农场法则。让高能力者得到
高收入,让高付出者有高回报。用制度保证员工的高收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1) 用宽带型
薪酬结构取代以往较狭窄的薪酬结构。
(2) 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其核心从工作转向人。
(3) 在重视
内部公平的同时,更强调外部
市场调节。
(4) 扩大和强化与集体或
团队绩效相结合的
可变薪酬的作用。
(5) 强调认可和奖励个人成就或绩效。
上述要点反映了
薪酬策略中重要的变革,即更果断地使用薪酬作为激励和改进
企业组织和个人绩效的工具。
与宽带型和基于能力相呼应的还有金钱激励的多样化与拓展。在重视短期激励为主的同时,也重视长期激励。相对于一般人力资源,一方面人力资本的绩效和成果具有
滞后性和延期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更具有流动性。因此,
长期性报酬作为短期性报酬的补充,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和保留非常必要。
长期激励报酬方案诸如持股计划、期权计划和
利润分享等,将人力资本的薪酬与
企业绩效相联系,作为年度现金报酬的补充。这些计划反映了一种
管理文化,即强调以“公司大家庭的成员关系”为基础的计划参与,它创造一种强调绩效和所有权的文化氛围。
影响条件
职工工资报酬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内外许多因素
(一)企业外部因素
1、全
社会劳动生产率。
国民收入分配必然要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制约。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拉卡对1899~1957年美国制造业的统计数字进行分析,发现在这59年中,工资含量几乎始终保持为
附加价值的39.395%,
相关系数为0.977。一个国家要想保持长期增长势头,必须使
消费基金的增长率低于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低,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比发达国家低,而且
工资收入比与劳动生产率比大致相当。例如我国
机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1/26,台湾的1/10;在棉纺业,国外先进水平1万纱绽只需7个工人,我国需要300个职工。因而我国职工工资收入只相当于人家的1/10,甚至更少。
2、
国家政策和法律。不同时期国家的
经济政策会有所不同,有时刺激消费,有时为抑制通货膨胀,甚至下令冻结工资。许多国家对于职工最低工资从法律上予以规定。此外,有的国家还规定同工同酬等
法律条文。
3、居民
生活费用。职工的
正常收入至少应能支付家庭的
基本生活费用,而这个费用又与居民
消费习惯(常呈现某种刚性)及当地
物价水平有关。有的国家规定
公职人员的工资根据物价水平每年调整一次,以保证生活水准不下降。
4、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求职困难,职工可以接受较低的报酬水平。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企业为了吸引人才,竟相提高待遇。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与职业
需求弹性、劳动力可替代性有关。某些职业
社会需求的弹性较大,如裁缝、修理工、
快餐业等,如果工资过高使顾客无法接受,顾客就会转向买成衣、买新的电视机、手表或
自己动手做饭.有些劳动力可以由机器代替,如职工工资过高,企业会倾向于实行自动化,购买机器人。
5、当地通行的收入水平。人们总是在作各种
横向比较,尤其是与当地就业者的收入水平
作比较,同一行业在不同企业的收入不能相差太多,否则收入低的企业就不稳定。
(二)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
支付能力。职工收入水平的第一制约因素就是企业的支付能力。企业的支付能力就是企业所能负担的
劳务费用的限度,它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收入,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必要的资本费用、购买原材料等方面的费用及为保持竞争力而必要的投资。显然,企业经营状况越好,职工增加收入的希望也越大。
2、工作本身差别。职工从事的工作,在所负责任、工作环境、
劳动强度、工作复杂程度方面存在差别,
个人收入自然也有所不同。
3、职工自身的差别。担负同种工作,其工资也可因年龄、
工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甚至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
4、企业文化。业主及
管理当局对职工利益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
劳动报酬状况。在有些公司中,收入相对平均,而另外一些公司则
收入差距较大;有些企业工资水平不高,但
集体福利不错;反之,另外一些公司倾向于增加个收入而几乎不搞集体福利如此等等。这些都可看作企业文化的影响。
良好架构
一个良好的薪酬制度架构,必须能达到下列几项功能目的,才能算是健全的制度:
2.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能公平酬偿员工辛劳付出之贡献。
5.具有维系员工地位功能。
6.满足员工需求。
7.遵守相关法令规定。
要达到上述的功能目的,薪资制度的
规划设计要尽可能做到三大公平:个人公平、
内部公平及
外部公平。个人公平是指让员工感受到他的付出与报偿回馈是合理的;内部公平是指“同工同酬”的概念,也就是组织内部员工间的贡献大小反应出薪资高低差异,贡献一致时薪资应是一致的;外部公平是指组织的薪资水平与外界同产业属性的组织其薪资水平一致。
设计法则
一、遵守法律
薪酬政策必须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如我国颁布的《
劳动法》、《最低工资保障法》,在
深圳经济特区还有《劳动合同条例》、《劳动用工条例》等规定。
有一些企业在
劳动用工、工资制度和支付方面出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损害了员工的
劳动权益,另一方面破坏了企业的社会形象。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企业因拖欠员工工资、工资结构不合理、
工资支付不及时、违反最低工资标准或不按照政府规定缴纳
社会保险而引发的
劳资纠纷。
有一个生产家具的民营企业,公司效益较好,雇佣的多数是外来员工。公司有一个政策,就是每周六天工作制,而且周六上班没有
加班工资。员工对公司的薪酬政策不满意,甚至有一些将要离职的员工联名向政府劳动部门上告该公司违反劳动法规。
其实该公司的做法进行一些调整就可以,如降低
工资标准,但依照法律要求,为员工计算加班工资。这样既保护了员工的
合法权益,又不会增加
经营成本。问题就出在企业管理者不了解有关法规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伤害了员工积极性,企业和个人都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二、效率优先
企业都希望花最少的钱,产生最大的效益。但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就因为将问题简单化而“因加得减”,“花钱买难受”。员工也会因企业操作不当而“吃肉骂娘”。
如何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在操作策略上要把握“恰到好处”的妙处。如充满人情味的小额福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花钱不多,突出个性,人情作足,效果非常理想。
我所在的公司就有许多值得提倡的作法。如每月为员工积极庆贺生日,公司领导主持一个简单的酒会,把公司当月过生日的员工集中在一起,既表达了公司对员工的重视,又是一次难得的沟通机会。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并不值多少钱,但这种温馨的关爱会让员工感受企业对他们的认同和尊重。其实际效果比发大额奖金或其它福利更加有效。此外,当员工家属生病时,公司会特意为他们订鲜花送到家里或医院。
三、激励限度
有些财大气粗的公司,不惜成本,不讲策略地把钱给多了也会坏事,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的
利润空间,也起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有一位职业经理人,被
猎头公司从某外资企业挖到深圳一家民营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该公司对他特别信任,完全授权他人、财、物的
控制权。原来该公司管理不善,
人事制度不健全,薪酬政策基本上是老板说了算,没有一个完整的
管理体系,更缺乏业绩评估机制。该总经理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增加了员工工资,购买了社会保险,部分骨干人员还购买了
商业保险。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多项特色福利,
员工士气大涨。
但好景不长,不足一年时间,公司
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度上升,
增长率超过了40%,而同期
经营业绩虽然有所增长,却仅10%。这就意味着,虽然业绩增长了,而利润反而在下降,无法完成董事会下达的经营目标。
该总经理立即采取措施,减少福利,对工资也进行了相应下调。结果可想而知,员工感觉失落,表现不满,优秀人才在年底大量外流。
问题何在?他违背了激励限度的原则。
工资、福利的增长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增加才能取得激励效果,另外,工资增加还要有一个周期,以确保薪酬政策的延续性。
因此,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同一个岗位等上面,一般要设定若干级,以保证员工在同一岗位上具有上升空间。新入职员工设计一定时期的试用期,除了需要时间了解企业、了解岗位外,更为重要的是体现激励限度,让员工进入企业后有成长感、认同感。
还有一个问题,工资、福利上升要预测企业的经济实力,确保公司正常的利润周期,不能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才来调整。在制定方案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可以提供给大家,即“两个低于”的薪酬增长原则:
“企业员工
工资总额的增长,要低于同期
营业收入的增长”;
“企业员工人均工资的增长,要低于同期公司利润的增长”。
四、适应需求
马斯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我们在制定薪酬政策时,一定要针对员工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员工设定相应的薪酬。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出员工的需求点(兴奋点),然后“对症下药”,激励的效果才能最好。
经济互济型员工;
组织归属型员工;
情感交融型员工;
理想献身型员工。
无论你是否承认自己所处的层级,这种定位在企业是
客观存在的。员工究竟处在哪个层面?这与他们的岗位和
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地要看他们的心态和对企业的认同。我们的研究从一个层面上提出了看法,更深入的还有待开发和
实践检验。
由此可见,不能用“大而全”的方法,千篇一律地制定我们的薪酬政策,而是要考虑层面的区别,采取灵活多样的薪酬模型来服务企业的目标,从而获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