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分为
曹魏、
蜀汉、
孙吴,这三国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或
州牧。郡设
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三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地方官员往往兼领军队,指挥作战,所以他们的权力较
前代膨胀了很多。相对于地方官员的强势,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
约束力并不总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国边境和反复争夺的地区。
三国时代,
曹魏、
蜀汉、
东吴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简介
三国
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三国行政区划制度与东汉末年极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权利进一步增大,三国机要人物诸如
刘备、
曹操、
诸葛亮等都曾担任
州牧。
州的划分,以
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
州郡的情况。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
司隶西部合成
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226年,东吴从
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总计三国共有十五州。
蜀汉灭亡后,晋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又在南中设立
宁州,从雍、凉、梁中又分出
秦州,从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后加上东吴的交州、广州,形成统一初年的
十九州格局。
沿革
三国分为曹魏、蜀汉及
孙吴三国。这三国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三国又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划分了一些地区。
三国也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个国家都号称是正统,且名义上的目标都是统一天下。其中蜀汉虽然偏居中国的西南部,但是其势力的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乡都在中国北方。于是他们被封侯时,其封地很多是其
籍贯所在地,实际根本不可能获得曹魏境内的封邑的收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虚封”、“遥领”的
列侯。最著名的如丞相
诸葛亮被封“
武乡侯”,
武乡是其故乡
徐州琅邪郡的
侯国。此外,蜀汉还有为侯设县的情况,如
关羽曾被东汉封为“汉寿亭侯”,
刘备入蜀后改
葭萌县为汉寿县。
张飞的“西乡侯”封邑
汉中郡西乡县,也是因侯而名。
州牧
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十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
南乡、江夏、
襄阳、等四郡65县。扬州的九江、
庐江等二郡十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
南郡、武陵、长沙、
零陵、
桂阳等五郡102县。扬州的丹阳、
会稽、建安、
吴郡、
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交州的全境。
划分
司州(
司隶校尉部):分置河东、平阳、
河内、弘农、
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约于今
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幽州:分置
涿郡、代、
渔阳、
上谷、
辽西、玄菟、乐浪、
右北平、燕国、
辽东等十郡一国,下辖69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北、
辽宁与北朝鲜。
冀州:分置
魏郡、
广平、
钜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
九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
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于今
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
齐郡、济南、
乐安、北海、
城阳、东莱、平原等七郡,下辖62县,属魏地。约于今
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兖州:分置
东郡、
济阴、山阳、泰山、
济北国、陈留国、
任城国、
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属魏地。约于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豫州:分置
颍川、
汝南、
弋阳、
陈郡、
谯郡、
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南省。
徐州:分置彭城、
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属魏地。约于今
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雍州:分置
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
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武都、阴平等十二郡,下辖70县,属魏地。约于今陕西省、
甘肃省东部。
凉州:分置金城、
西平、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于今甘肃省。
荆州: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属魏地;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属吴地。约于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
益州:分置
蜀郡、
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
永昌、
汉中、
广汉、
梓潼、
巴郡、
巴西、巴东等十三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于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扬州:九江、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属吴地。约于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
交州:分置
交趾、
九真、曰南、南海、苍梧、
合蒲、
珠崖、郁林、桂林、等九郡,下辖104县,属吴地。约于今广西、广东二省与
越南国。
制度
魏、蜀、吴三国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或州牧。魏文帝
曹丕即位后,分境内为十二州: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雍、凉、并、幽。221年(
黄初二年),孙权遣使称藩,魏封以
吴王。次年,魏以荆、扬江南八郡为荆州,孙权领
荆州牧,荆州江北诸郡为
郢州。当年孙权叛魏,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226年(黄初)中,分
陇右置秦州,不久省入雍州。于西域设四域
长史府,治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和
戊己校尉,治高昌。蜀于境内仅设益州,又于益州南部设
庲降都督,治
味县(今云南
曲靖),统辖南中建宁、朱提、越嶲、牂柯、永昌、
兴古、云南七郡,但仍隶属于益州。吴初于境内设扬、荆、交三州,226年(吴
黄武五年)分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梁四郡置广州,不久省入交州。264年(吴永安七年),复置广州,治
番禺(今广东广州),统辖南海、苍梧、郁林、桂林、
高凉、高兴诸郡。
郡设太守。魏制,
河南郡治洛阳,为京师所在,则称河南尹;又设王国,置相,与郡同等。蜀汉蜀郡治成都,为国都所在;东吴丹阳郡治建业(见建康),为国都所在,仍称为郡。蜀、吴两国州统郡,惟吴设毗陵
典农校尉,治毗陵(今江苏
常州),领三县,比郡。吴在一些辖境辽阔的郡,分设都尉,冠以东、西、南、北部之名,并有驻所和领县,而仍隶属于郡,如:
会稽郡东部都尉治
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章安),领六县,西部都尉治长山(今浙江
金华),领八县;
零陵郡南部都尉治
始安(今广西
桂林),领七县,
北部都尉治
昭陵(今湖南
邵阳),领六县,等。
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魏末,又有公国、侯国、
伯国、子国、男国之封,相当于县。蜀、吴两国郡所辖为县和侯国,吴又在丹阳郡设
溧阳屯田都尉(今江苏
高淳东固城)、湖熟
典农都尉(今江苏江宁
东南湖熟)、江乘典农都尉(今江苏句容西北),于湖督农校尉(今
当涂),相当于县。
郡县
郡制方面
曹魏河南郡治洛阳,为京师所在,称河南尹。蜀汉蜀郡治成都,为国都所在。曹魏又设王国,置相,与郡同等;孙吴丹阳郡治建业,为国都所在。另外孙吴于毗陵(今常州)设有典农校尉,管辖三县,等同郡。孙吴在一些辖区辽阔的郡下设都尉,冠以东、西、南、北部之名,并有驻所和领县,其中有不少在后期正式成为郡。
县制方面
曹魏有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之封,蜀汉和孙吴则为侯国,这些皆相当于县。孙吴又在丹阳郡设有一些都尉,皆相当于县。
疆域
三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虽然不大,但是由于唯一的正史《
三国志》并没有地理志书,以致长期以来留下了很多疑难问题。而《
晋书》的
成书又远在近四百年后,其中很多行政区划的内容出现过不少与《三国志》矛盾的情况而成为后世
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
曹魏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
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
南匈奴、
鲜卑及
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
淮河一带及
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
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占东汉荆州北部)、扬州(占东汉扬州北部)。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的
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蜀汉
蜀汉为
刘备所建,他早年颠沛流离,直到赤壁战后才在
诸葛亮协助下,夺取荆州南部,并以
夏口从孙权处‘借’得重镇江陵,开始向西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东汉荆州南部,后内迁至
湘水以西)、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加强了云南一带的统治,至此渐渐稳定。
蜀汉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
岷江、南中,与羌、氐及
南蛮相邻;共22郡,仅限益州全境,另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今云南曲靖),专辖益州南部。
孙吴
孙吴的疆域在
孙策时即拥有扬州大部。孙权在位时,又陆续获得交州和荆州南部,疆域就此稳定。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最南达
越南的中部。孙吴下辖扬、荆大部,交州全境,共32郡。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曹魏
州制度
曹操以
司隶校尉所辖地区置
司州,这是十三州中最后
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辖三辅、三河、以及
弘农等七郡。司隶校尉的属官有参军、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
录事、门下
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司州的设置在
曹丕称帝之后延续了下来。
司州之外,沿汉制将所控制的幽凉兖冀并徐青豫雍九州,再加上只占据部分郡县的荆、扬二州,合司州为
十二州。设刺史(间改
州牧),作为州的最高
行政长官。内地诸
州刺史不加将军号、无节,第三品,俗称
单车刺史(带假节、持节、
使持节衔的刺史出巡另备一车以载皇帝赐予的节)。边地诸州刺史根据本地区军事重要性和刺史本人的身份,分别授予假节、持节、使持节、督某州诸军事、都督某州诸军事的头衔,节与督、都督可以分别组合。节衔的不同表示权力的轻重、督、都督的不同表示官阶的高下。假节者,战时可以不经
上请直接处人死刑;持节者,不论战时平时都可以不经上请直接将没有官位的人处死;使持节者,不论战时平时都可以不经上请直接将二千石以下官民处死。加督者,官位进一品;加都督者,进二品。至于加将军号者,权势尤重,往往为方面统帅,统领边地诸州。例如
司马懿出御东吴时,以
骠骑将军领荆州刺史、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击败
孙权进攻后,转镇长安,备御
诸葛亮,此时的官阶为骠骑将军领雍州刺史、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说明因功升迁了一级。至于239年(景初三年),受
魏明帝遗诏辅政,加侍中、
都督中外诸军事、
录尚书事,这里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统领全国军队的总司令了。
曹魏对于蜀汉控制的
益州、梁州(自益州析置)与东吴控制的扬州、荆州、
交州也分别任命刺史,史称
遥领。遥领的制度蜀汉、东吴也存在。
刺史的属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
簿曹从事、兵曹从事、
郡国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督邮、主簿、帐下督、
门亭长、
书佐、计吏等。另置
大中正一人,掌品评人物,以定其高下。
郡制度
曹魏定都洛阳,特置河南尹,第三品,具体职掌与太守同。
州以下为郡。郡置太守一人为行政长官,第五品。边郡太守往往加将军号以
领军。郡以
郡丞为副长官(边郡称长史),第八品,兼本郡中正。
郡都尉为本郡
军事主官,第五品,
内郡置一人,边郡、大郡置二人并增置司马一人第八品。
太守属官有功曹掾,五官掾、
上计掾、门下掾、
文学掾、文学祭酒、督邮、主簿、主记、门下书佐、纲纪、循行等。都尉属官与太守同。
县、乡制度
郡以下为县。县按所辖人口多寡分三等。高者置县令一人,第六品,丞一人,第八品,尉二人,第九品;次者置县令一人,第七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低者置县长一人,第八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县的属吏有各类掾史祭酒。
县之下置乡,乡置有秩、
三老各一人,第八品。较小的乡置啬夫一人,第九品。
蜀汉
蜀汉置
司隶校尉,但仅为加官虚衔,遥领
司州,无具体职责,张飞本兼此职,后由
诸葛亮继任。
益州初置牧,管辖益州范围内军民政务以及下属各郡县,由诸葛亮兼任。诸葛亮死后,废牧置刺史。后主建兴七年(229年),
东吴蜀汉相约预分天下,曹魏之兖、冀、并、凉四州分属于蜀汉,也置刺史
遥领。荆州、雍州刺史时置时废。主要的地方官也就是益州刺史,其属官最多,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议曹从事、
劝学从事、典学从事、部郡从事、督军从事,前、后、左、右部司马、主簿、
书佐等。
州以下置郡、郡置太守、都尉。
犍为郡置
属国都尉,
牂柯郡置
五部都尉,
阴平郡有
关都尉,
巴东郡置江关都尉。郡吏可考者有功曹掾、史、
五官掾、
师友祭酒、
督军从事、门下
书佐、主簿等。县乡建制等与东汉无异。
孙吴
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
师友从事、
大中正。
郡设太守、
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
门下循行等。县以下制度略
如东汉。东吴
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