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前实现了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对于逐步缩小
城乡差距,缓和
社会矛盾,维护
社会公平意义重大。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中存在
政策宣传不到位、保障水平偏低、激励性不强、制度转移衔接问题缺少具体规定、基金保值增值形势严峻等问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障标准、完善
激励机制设计及转移衔接的制度规定、扩大基金
投资渠道,以期制度能够顺利推广,并有效实现其预定目标。
基本介绍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chéng xiāng jū mín shè huì yǎng lǎo bǎo xiǎn)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社会结构的加剧转型,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养老保障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现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2009 年 9 月1 日,国务院印发了《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部分地区在“新农保”制度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制度安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起全覆盖的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界限,使得社会养老保险向着
城乡一体化转变,朝着社会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转变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正确认知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从制度层面推进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制度在大规模推广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期待着为其他地方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建立必要性
缓解不断加剧的养老压力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我国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3.26%,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8.87%。与 2000 年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93 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人口学家预测,2010- 2049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9 年将达到 22%,2055 年将达到 25%。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代际养老压力增大。另一方面,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婚育观念的变化,导致我国
独生子女增多,
人均寿命增长,
家庭结构出现“4- 2- 1”甚至“8- 4- 2- 1”现象,不可避免地削弱了
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城乡居民越来越需要通过制度化安排,解决其老年生活保障问题。
促进制度公平
基本社会养老制度在我国
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多年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1997 年,国务院发布《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
制度改革的总体架构和主要思路,并在后期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从制度上覆盖到所有的
正式职工。在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在总结自 1991 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及 2003 年以后部分地区“新农保”经验的基础上,2009 年国务院通过了《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制度架构、
筹资方式、资金管理等重要内容,真正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步入正轨,目标是2009 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 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 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至此,从制度覆盖面上讲,仅有不符合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
城镇居民还未被纳入到制度
保障范围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前实现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促进了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权利的平等。
同时,对于逐步缩小
城乡差距,缓解
社会矛盾,维护
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
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期看,拉动经济增长,必须积极地提升
居民消费水平和
消费结构,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城乡居民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调节功能。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被纳入到制度化的保障体系中,减少了由于对未来
经济保障的
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压力,有利于稳定其
消费预期,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变,从而改善低收入群众的
生活质量,对整体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制度特征
在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的基础上,
北京市、
天津市、
重庆市、
浙江省、
河南省等地出台了全省(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纵观各省(市)出台的制度可以发现,其在制度设计上与“新农保”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和
政府补贴相结合,
社会统筹和
个人账户相结合,
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综合部分省(市)的制度发展历程及政策内容,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制度发展超前,整合度高
从制度发展进程上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均是在国务院出台“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之前就已经在探索实施“新农保”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对正在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最终出台了与国家指导方针相一致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 2011 年 7 月颁布实施的《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
时间节点上提前 2 年以上,较早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由此可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发展超前,制度基础牢靠,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从
制度体系上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
养老保险的地区
制度整合程度较高,体现出
城乡统筹的特色,既避免了部分群体在城乡间的转移问题,又有部分省(市)在政策中提出了解决不同
群体转移接续问题的方案。以
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从一开始就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这避免了分别建立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农民工养老保险、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碎片式”
养老保险制度,人人平等地享有
社会保险权利。
应保尽保,坚持广覆盖原则
公平是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理念,要求所有国民的养老保障权益都能得以实现,以维护
起点公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于参保对象的规定体现了
公平性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制度的
覆盖面。各地制度仅以参保对象的户籍、年龄和未参加其他形式的
基本养老保险为限制条件,适应了人口“城—乡”、“乡—城”大规模流动和部分群体就业状态难以明确界定的局面,从而真正覆盖到农村居民、城镇
灵活就业人员、城镇退休但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等许多被忽视的群体。
普惠性和保险性相结合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统筹部分主要由
基础养老金支付,基础
养老金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养老保障权益的承担,完全由
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参保对象在年龄达到 60 周岁以后,即使不缴费,也可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主要强调个人的缴费义务,同时政府也进行缴费补贴,在符合城乡居民社会
养老保险待遇享受条件后,与基础养老金一同发放给参保对象,体现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险性质。由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普惠性与保险性结合的制度设计内涵与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结合实际,制度设计弹性化
弹性化的制度设计能够确保制度的
有效性。通过比较各地的实施办法可以发现,各地均是结合当地的
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等多种因素,对缴费、
财政补贴、待遇
调整机制等实行差别化设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在居民自愿参保前提下制度的广覆盖,保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譬如,在缴费标准方面,北京市、天津市等少数几个地区根据上年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或)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平均值或其一定比例作为缴费基数,而现在更为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确定不同档次的缴费金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增设或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建设探究。如郑州市将其缴费基数由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算术平均值调整为固定金额的缴费档次。浙江省规定缴费标准设为每年 100 元、200 元、300 元、400 元、500 元五个档次,按不低于地方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的标准,增加和调整若干绝对额缴费档次。各地实施办法鼓励参保人
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并根据财力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
存在问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刚刚建立起来,制度本身及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政策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城乡居民对该制度的了解程度极其有限。一些有保障需求且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不知道如何在当地办理该类保险。还有一些已经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居民对自己参加了何种保险、今后享受的待遇状况及相关
管理制度的理解程度与实际规定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这些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府对制度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仅当做是一项行政任务或政绩指标强势推行;另一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时期,在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各省、市、区(县)也会多次根据自身状况对原有制度加以调整或出台新的办法,群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单一,导致对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误读。
保障水平偏低,逆向选择现象明显
从各地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看,保障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郑州市为例,根据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办法,一位参保人即使按照最高档次 1500 元的年缴费标准缴纳
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为 15 年,那么该参保人月领取
个人账户养老金为 161.87 元,加上基础养老金,他能够领取的养老金合计为 226.87 元。
多数
调查对象反映缴费档次太少,待遇水平过低,参保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意义较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与其他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相差悬殊。2011 年,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 1531 元,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又不及退休公务员的
退休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每月 226.87 元的城乡居民
社会养老金,仅仅是企业退休金的 14.8%,更不到公务员退休金的 4.5%。另一方面,年轻人参保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即使参保也倾向于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较低的费率、较短的投保年限进行投保,还有些年轻人持观望态度,想等到 40 岁以后再参加。相反年龄在 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参保热情很高,造成逆向选择。
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尽合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些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制度实施偏离预定目标。如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到
养老保险体系中来,关键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在
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各地财政既补“入口”,又补“出口”。
山东省青岛市规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 55元,对于缴费超过 15 年的,每超过一年加发 1%的基础养老金,也就是每月会多得 0.55 元的基础养老金,一年才多得到 6.6 元,很显然激励作用不大。同时部分地区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一般为每人每年 30 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常表述为给予适当鼓励,并没有作强制性规定和具体说明。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参保人员选择高档次缴费标准得到的钱,基本上类似于
储蓄型保险,根本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这也是造成参保人员倾向于选择低档次缴费标准的重要原因。在待遇享受条件上,要求年满 60 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需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需参保缴费。这种捆绑缴费的制度规定违背了参保的自愿性原则,同时违背了普惠价值理念。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城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政策给予老年群体的一项享受社会养老的福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应受其他人或因素的影响。
制度的转移衔接问题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我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部分群体的养老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碎片化的制度安排严重阻碍着制度间的相互衔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例如“新农保”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等。
特别是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往往呈现出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较为密集,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等特征。因此,明确的制度衔接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纵观各省(市)的政策规定,我们发现仅有天津、
郑州等少数几个地区出台了具体的办法,其他地区均未作较为详细的说明。同时尽管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规定流动就业劳动者无论在何地参保,符合条件时均可在全国任意地方的社保机构或银行领取养老金。但对异地单位缴费的资金划转能否到位,
流动人员能否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在操作上和具体
经办上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这也是覆盖城乡各类群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运行中面临的难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广泛展开,其积累的基金总量会急剧增加,如何利用现有基金滚存结余的运营来达到保值与增值的目的,以便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允许
地方社保基金“入市”和
直接投资,使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通过
购买国债、
银行存款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从长远来看将影响到基金的
支付能力。
制度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制度实施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
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落实并加大宣传解释的力度,必须使广大城乡居民从传统的
家庭保障意识向现代保障意识转变。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各种现代传播工具进行制度宣传,提高
基层工作者和城乡居民对制度建设重要性和优越性的认识程度,准确把握制度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政府应定期对本地社会保险执行情况向居民公示,鼓励广大居民对本人在参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和投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群众参保积极性,实现应保尽保。
加大财政投入,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鉴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的状况,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各项财政投入,中央、省级政府在全面推进全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应继续加大中央与省级的
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和统筹层次,逐步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与调整的
长效机制,让广大城乡居民共同
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
家庭养老、
补充保障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形成以社会养老为核心、家庭养老和其他形式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
养老模式,以真正解决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激励力度
坚持制度的普惠
价值观念,对年满 60 周岁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必须要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的规定进行完善,避免将父母的养老权益与子女的缴费捆绑在一起。在地方政府可承受范围内,可以考虑基础养老金按不同的缴费档次差别给付,与缴费档次呈正
相关关系。同时也可增设高档次缴费标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收入水平人员的参保需求,加大缴费激励,调动城乡居民对较高档次养老保险的投保积极性,激励和引导他们早参保、多缴费、多得益。
妥善解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
社保政策的转移接续
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将走向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然趋势,更多的人将加入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来。为此,尽早制定明晰的衔接转移办法显得尤为紧迫。办法中应充分考虑制度的可携带性和转移性,体现城乡居民非缴费型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既得
受益权。如城乡
养老保险待遇衔接可选择改革
缴费年限规定,实行“累计缴费年限 + 分别计算待遇 + 累计养老保险权益”的待遇衔接政策,即参保人合计缴费满 15 年即可获得养老金权益,基于权益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分别计算两种养老保险待遇。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保值增值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基金管理,建立健全
基金风险控制制度和
投资管理机制。各级财政和
劳动保障部门都要建立健全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基金的
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及
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在投资管理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放松投资管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创造更多的
投资渠道。建议效仿
全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模式进行市场营运,根据
市场信号和基金效益选择进退,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减少
政府财政负担,实现基金供给的
可持续性。
国务院文件
国发〔2014〕8号
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
直属机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
收入分配、促进
城乡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任务目标
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
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
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等其他
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依据城乡
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二)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
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
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
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社会
经济组织、公益
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补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当地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三)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
中央财政对
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
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对选择最低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养老保险待遇及调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一)基础养老金。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
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在本意见印发之日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自本意见实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
停止支付其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
丧葬补助金制度。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每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行核对;村(居)民委员会要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工作,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领取记录进行比对,确保不重、不漏、不错。
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
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优抚安置、城乡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五保供养等
社会保障制度以及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按有关规定执行。
基金管理和运营
将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
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
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
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
独立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
虚报冒领。各地要在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
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
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
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控和检查,并按规定披露信息,接受
社会监督。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
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
积极探索有村(居)民代表参加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经办管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
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
能力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科学整合现有
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
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做到精确管理、
便捷服务。要注重运用现代
管理方式和
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
行政成本,提高
工作效率。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
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共
服务水平。社会保险
经办机构要认真记录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按规定妥善保存。地方人民政府要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
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基层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省市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各地要在现有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管理系统基础上,整合形成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信息管理系统,纳入“
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要将
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实时联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到行政村;要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
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
组织领导;要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
政策制定、
统一管理、综合协调、
监督检查等工作。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政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政策,正确把握
舆论导向,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
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城乡居民踊跃参保、持续缴费、增加积累,保障参保人的
合法权益。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国务院 2014年2月21日
国内现状
2023年12月报道,截止2022年末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9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5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46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