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姓,为中国少数姓氏之一,来源多样,多以
回族、
蒙古族人居多,但是也见于朝鲜、
达斡尔、锡伯、满、苗、侗、傣等民族中。撒姓人聚居地几乎广布于中国各地。也有从蒙古族汉化成汉族的,多居于山东
宁津、
庆云、
无棣。其中蒙古族撒姓与托是一家,是为始祖托脱后裔,像撒兴涛。
基本介绍
撒[撒、攃,读音作sǎ(ㄙㄚˇ),亦可读作sā(ㄙㄚ)]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
突厥族,出自古西域古突厥族分支
回纥族支系,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据《撒氏回族家谱》记载:“撒氏始祖居西域,为回纥人,后为唐皇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回纥,是古代
突厥语“团结”、“联合”的意思,是古代唐王朝时期回纥民族的自称,
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唐王朝初期,古突厥族的一个分支为
漠北九姓铁勒,回纥即其中之一。公元745年,回纥民族建立了
回纥汗国,汗国的疆域包括
贝加尔湖以南,阴山以北,
兴安岭以西和
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草原地区。在回纥汗国存在的近百年中,草原上各游牧部落以回纥部为核心,逐渐融合团聚成为统一的回纥族。从那以后,回纥一称已经成为一个包括草原各游牧部落的
古代民族的名称了。回纥汗国建立伊始,即向
大唐王朝称臣,此后的历代可汗都接受唐王朝的册封,成为唐王朝在西域的一个
属国。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在天灾和吐蕃族政权的夹击下崩溃。部众分数支向西、向南迁徙,其中一支沿
弱水南下到达了
河西走廊的甘州(今甘肃
张掖)一带,被称为甘州回纥,也就是日后裕固族人的祖先。这支回纥人在公元895年占领甘州城,建立了独立政权。
公元1208年,甘州回纥政权在
西夏政权的进攻下崩溃,各部四散。其中一支退处敦煌以南,
柴达木盆地以北,西到
罗布泊、
若羌一带,自称为“撒里畏兀尔”。在
突厥语里,“撒里”是“黄色”的意思,因此以后的汉文史籍又称其为“
黄头回纥”。到公元1226年,撒里畏兀尔人被
蒙古军队征服。
自唐玄宗
李隆基天宝十四年开始(公元755年),唐王朝爆发了“
安史之乱”,前后达七年之久。唐天宝十四年农历11月甲子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
范阳、
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
安禄山发动节度之士兵及同罗族、
奚族、
契丹族、
室韦族、突厥族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在
范阳起兵。于唐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面对将倾之朝,
唐肃宗李亨即位,起用
郭子仪、
李光弼为大将军,联络回纥军击败安禄山之子
安庆绪主力。之后唐朝宗李豫即位,李光弼再借回纥军力量,消灭
史思明之子
史朝义,在唐朝宗李豫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在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在唐肃宗李亨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回纥
葛勒可汗(公元747~759年)应征遣其子叶护率领精兵四千余人出发,龟兹回鹘智海汗也派长子阿连撒罗率军应调参加。回纥军队来到陕西
凤翔、
扶风一带部署队伍,准备出击,
唐军大将郭子仪先留宴三天,以慰辛劳。
叶护当即说道:“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暇食为?”这种以国为先,灭此朝食的精神,非常令人钦佩和崇敬。阿连撒罗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加之白马白刀白缠头,被号称“银风将军”,他率军应调平叛,在消灭
安庆绪主力的战役中立有大功,被唐朝宗赐封为斌王,以示“文武双全”,留任唐王朝,不过,龟兹回鹘自此后便无可汗了。
在阿连撒罗的后裔子孙中,先以汉字复姓“撒罗氏”自称,后省文简化为
单姓撒氏、
罗氏,皆世代相传,其撒氏的姓氏读音作sà(ㄙㄚˋ)。
第二个渊源
源于
契丹族,出自
辽国时期北院乙室王耶律·撒哈,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乙室王撒哈,为
北汉政权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亡后,宋、辽两国开始交战时期的辽国王室宗亲,在
辽景宗耶律·贤时期隶属
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统辖,主要负责驻兵护卫辽国之南京
幽州(今河北北部及
辽宁,治所在
蓟县,今北京
广安门一带)。
在公元978年5月宋、辽两国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中,耶律·撒哈在耶律·休哥的指挥下,内外夹击,使
宋太宗赵匡义亲率的数十万宋军大败,
北宋王朝首次攻辽以试图“收复
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农历9月,
女真族首领
完颜旻(
完颜·
阿骨打)决意起兵反辽,以区区军士二千五百人在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间
拉林河)誓师,经过十年半的艰苦战争,逐次消灭七十万辽军,终在辽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农历2月,在
应州新城(今山西
应县)东三十公里处将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追获,辽国灭亡。
辽国灭亡后,耶律·撒哈的后裔子孙为躲避
金国的迫害,遂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撒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字
汉姓撒氏、哈氏等,世代相传,其撒氏的姓氏读音作shà(ㄕㄚˋ)。
第三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撒氏,源于古阿拉伯族,如今为“
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回族在姓氏称谓上,有“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下还有撒拉哈”之说,甚为传神。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汗国十六年(宋嘉定十四年,金兴定五年,大辽保大元年,西夏光定十一年,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蒙古大军占领了
布哈拉(今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回回人苦鲁马丁和他的儿子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率骑兵千人归顺。因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聪明英武,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重用,任为帐前侍卫,南征北战。窝阔台汗和蒙哥汗时期,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出任
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
平章政事,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调任云南省平章政事(宰相,元朝时期,行省的平章政事为地区最高
行政长官)。赛典赤执政期间,兴屯田、修水利、置驿道、办教育,改革
行政制度,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功绩显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觉地为他树碑。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逝世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相传,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三十一世孙。“赛典赤”
阿拉伯文原意为“荣耀的
圣裔”,即伟大的贵族。“
赡思丁”的含义是“宗教的太阳”。“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后裔,多取赛典赤称号之首音“赛”
立姓。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拉丁,官至云南省
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
哈散,官至
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
忽辛,官至
云南行省右丞、
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
回族撒氏,主要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次子、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哈散·赡思丁,取其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撒氏,读音作sǎ(ㄙㄚˇ);亦有称萨氏、散氏者,皆世代相传,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国大臣
哈散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将领哈散纳,怯烈亦氏。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怯烈亦·哈散纳从征
王罕有功,成吉思汗大喜,命与同饮班朱尼河之水,且曰:“与我共饮此水者,世为我用!”其后,怯烈亦·哈散纳管领
阿儿浑军,跟从成吉思汗征西域,
下薛迷则干、
不花剌等城。
至元太宗
孛儿只斤·贵由时期,仍命其领阿儿浑军,并征集回回工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今河北
张家口)。后授予平阳、太原两路
达鲁花赤,兼管诸色人匠,后病逝。怯烈亦·哈散纳之子捏古伯袭其职,从元宪孛儿只斤·宗蒙哥攻
钓鱼山(今江苏
溧阳太公山),有功,后亦病逝。由怯烈亦·捏古伯之子撒的迷失袭其职。
在怯烈亦·哈散纳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撒氏、哈氏、散氏、纳氏等,其撒氏的姓氏读音作sā(ㄙㄚ)。
第五个渊源
源于
契丹族,出自大蒙古汗国大臣
昔儿吉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昔儿吉思(撒吉思),是
西辽末期任高昌畏兀儿
国相的契氏后代克直普尔的孙子,幼从元太祖征回回、河西诸国,俱有战功。
元太宗孛儿只斤·贵由时期,从
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西征,师次
京兆府,适逢亦来哈䴙率诸部兵作乱,昔儿吉思挺身斫贼阵,下马搏战,贼众莫不披靡。他冲杀太快,以至于连所乘之马都丢了,步行回
至元睿宗军中。贼退,元睿宗嘉其勤劳,妻以侍女唆火台。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时期,尤爱之,军旅田猎,未尝不在左右。当时,昔儿吉思之妻为皇子的乳母,于是
皇太后待以家人之礼,得同饮白马湩。当时
元朝廷旧典,白马湩非宗戚贵胄不得饮也。昔儿吉思之子为塔出,是宝儿赤、迭只斡耳朵的千户。塔出之子有二:一为千家奴,一为
撒里蛮。撒里蛮年十六岁时,跟从元世祖征讨
阿里不哥,战于失门秃,有功,赐号拔都儿,赏赉尤厚,授
光禄少卿,仍袭为迭只斡耳朵千户,改同佥
宣徽院,进佥院事。后以管军千户从征
乃颜有功,赏金盏二、金五十两,复入为
同知宣徽院事。到
元成宗时,撒里蛮晋拜
宣徽使,加大司徒。撒里蛮逝世后,其子帖木迭儿袭为迭只斡耳朵千户,累迁宣徽院使,遥授
左丞相。
撒里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的汉字谐音为姓氏者,单字
汉姓为撒氏,读音作sā(ㄙㄚ)。
第六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
元睿宗大臣
忙哥撒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察哈
札剌儿·忙哥撒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撒氏,世代相传,姓氏读音作sā(ㄙㄚ)。
第七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元顺帝大臣玉里伯牙吾·撒敦,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该支蒙古族撒氏、托氏二姓一同起源于元顺帝时期,传说当时为臣者是兄弟二人,一名托脱,一名撒敦,分姓受氏各居一方。蒙古族撒、托二氏起源于元顺帝时期,传说当时为臣者是兄弟二人,一名托脱,一名撒敦,分姓受氏各居一方。玉里伯牙吾·撒敦,为蒙古钦察部族人,元朝宰相玉里伯牙吾·燕铁木儿之弟。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
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逝世,宰相玉里伯牙吾·燕铁木儿谋取立元武宗之子,发动了著名的“两都之战”。当时玉里伯牙吾·燕铁木儿命玉里伯牙吾·撒敦驻守
居庸关,从征
上都(原
内蒙古开平,今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有战功。到了
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即位,玉里伯牙吾·撒敦晋拜
中书左丞相,封
荣王。
在玉里伯牙吾·撒敦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其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撒氏,世代相传,姓氏读音作sā(ㄙㄚ)。而其兄弟玉里伯牙吾·托脱的后裔子孙,则汉化称托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撒铲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
满洲八旗姓》记载,金国时期女真族撒铲氏,亦称沙岔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成为满族萨察氏,
满语为Saca Hala,汉义为“头盔、战盔”,
以姓为氏。撒铲氏世居瓦尔喀(今黑龙江
图们江流域)、浑春(今吉林浑春)、长白山等地,属于
建州女真。后大多冠以
汉姓谢氏、隗氏、
白氏、魁氏等,亦有维护老满洲之姓者,称撒氏,读音作sà(ㄙㄚˋ)。
第九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撒勒只兀惕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
撒勒只兀惕氏,是古
狄族山只昆氏的后裔。
明末清初时期,改为萨尔图氏,世居
敖汉部(
漠南蒙古,今内蒙古
敖汉旗古鲁板蒿乡)、扎鲁特(今内蒙古
扎鲁特旗)、叶赫(今吉林
四平)等地。
后在后金政权时期,满族、
锡伯族、
达斡尔族中亦有引为姓氏者,
满语为Sartu Hala,后多冠以
汉姓撒氏、萨氏,但受锡伯族早期文化的影响,读音作sà(ㄙㄚˋ)。
注:
文萃网站有
署名文章说:“撒”无论读sà还是sā,都不是姓氏读音,姓氏读音应是sǎ。更值得注意的是,“撒”根本就没有sà这个音。本书在这里特别指出,上述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撰文者仅从
汉族姓氏用字的角度出发,来评判姓氏用字的读音,忽略了各民族姓氏在汉化
演进过程中重视保留本
民族文化特征的问题。而且,今众多版本的
汉语字典、词典、
辞海中失缺斟误多矣。实际上,即便是汉字读音,“撒”字作为姓氏,亦有两个不同的读音,即sā(ㄙㄚ)和sǎ(ㄙㄚˇ),这是出于历史文化源流所带来的古读音,而古老的原始读音就是桑葛切,即sà(ㄙㄚˋ),是从汉朝时期就一直具有如此读音的。怎么能说“根本就没有sà这个音”呢?
契丹族撒氏的正确读音是山戛切,即shà(ㄕㄚˋ),是金国时期至元朝时期的汉语读音,契丹族人后大多融入汉族,保留了这个读音。
而蒙古族撒氏的正确读音就是sā(ㄙㄚ),典型的阳
平音,在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一带,和内蒙古
赤峰市一带的蒙古族族人也多读这个音。
回族撒氏的正确读音的确是sǎ(ㄙㄚˇ),但满族撒氏的正确读音受古
契丹族的辽国文化影响,读音作sà(ㄙㄚˋ)。
要注意的是,许多
少数民族的
汉姓之前,都保留冠有本民族姓氏的文化习俗,其汉姓读音必须能够在其本民族姓氏读音之后还能开口读出,这就是许多姓氏用字读音多元化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文论都说撒氏为回族独有,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应当予以更正。在今汉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
锡伯族、满族、回族、
苗族、
侗族、
傣族等民族中,都有撒氏。
得姓始祖
阿连撒罗、耶律·撒哈、哈散·赡思丁、怯烈亦·哈散纳、撒吉思(昔儿吉思)、察哈札剌儿·忙哥撒儿、玉里伯牙吾·撒敦。
迁徙分布
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
台湾省也名列第七百十九位。
如今,回族、
土族、
裕固族撒氏族人主要分布在
云南省、
河北省、
河南省、
青海省、
甘肃省以及
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蒙古族撒氏族人(现为汉族)主要分布在
山东省
庆云县的
尚堂镇东西撒家村、西白村、
严务乡的姜家屯、
庆云镇的撒家庄、
宁津县相衙镇的撒庄村、
无棣县城关镇张家庄,以及河北省
盐山县王可忠乡的东托家庄等地。
满族撒氏族人的分布则比较分散,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在台湾省亦有分布,人口还不少。
其他撒姓分布地:
北京市,天津中心城区.
宁河、
武清,河北
石家庄、
景县、青县.
辛集、
宁津、沧州、
盐山,
吉林集安,
上海中心城区、
浦东新区、
青浦、
松江,江苏南京,
常州、
无锡、
扬州、
兴化、
高邮、
宝应、
淮安、
涟水、
阜宁,浙江
嘉兴,安徽
合肥、
肥东、
淮南、
长丰、和县、
马鞍山、
铜陵市、
巢湖,福建
建宁,江西
贵溪,山东
济南、
潍坊、
无棣、
烟台、
沾化、
庆云、
青岛,
河南封丘、
清丰,湖北
武汉,湖南
长沙市,广东广州.湛江,四川
米易、冕宁、
西昌、
自贡,贵州
安顺、
普安,云南昆明、澜沧、
嵩明、
晋宁、
剑川、
兰坪、
彝良、
泸水、安宁、
昌宁、大关、
宣威、
永仁、富民、
昭通、祥云,陕西
西安、
咸阳、宝鸡、
陇县、
勉县、
千阳,甘肃
兰州、
徽县、
庄浪、
灵武、
静宁、
会宁、
渭源、中间层,宁夏
银川、
吴忠、
海原、
西吉、
固原、彭阳、
泾源、
隆德,新疆
呼图壁、
布尔津、
昌吉、
霍城,台湾台北、
新北、
苗栗、新竹等地。
家谱文献
回族撒氏宗谱,(明)撒仲谦等纂修,明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木刻
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安徽省和县城西门响水沟清真寺。
蒙古族撒氏、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
德州市庆云县尚堂镇
东撒村、西撒村撒氏宗祠。
历史名人
撒仲谦
(生卒年待考),回族,陕西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朝
洪武年间中举人,为安徽和县回族撒氏始迁祖。
撒 伟
(公元1953~今),蒙古族;河北
沧州人。著名
机械工业专家。高级工程师。
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
1970年在
试验机厂工作;1975~1978年毕业于
河北工业大学;1978~1980年,在机械研究所工作。
1981~1983年,任
沧州法律顾问处律师;1983~1990年,在沧州技术监督局工作。
1989年在中国标准化协会
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试论农业标连化发展重要趋势将是农业
综合标准化”,被评为优秀论文;在
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建立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问题的探讨”、“
商品经济与标准化”。
1989~1990年,参加研制了国家科委下达1989年国家级计划项目:“多维
高蛋白活性
饲料酵母”,此产品在95全国
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撒贝宁
(公元1976~今),回族;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广东
湛江。著名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撒赛渊源
基于这一条渊源,撒氏为赛氏的一个支系;郑和(原名马和,云南
昆明人,
其姓为开花马)也是
赛典赤的子孙,并且是他的第六代子孙。
按照云贵两省回族的习俗,同祖同宗之间的男女是不能结婚,家门之间应该同荣共辱,不能一个取笑、侮辱另一个,要相互尊重。回族十三姓之间在解放之前都没有相互通婚,但是,解放后十三姓之间除了撒赛两姓之间没有相互通婚外,其余姓之间已经相互通婚。 不过,民间还有赛氏出自撒氏的说法。《撒姓纪念碑》源自《撒氏家谱》。《撒姓纪念碑》记载“撒氏祖先,原是
西域人,由国师(公元651年8月25日,伊斯兰历二十九年)奉命统领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在广州创办广州
光塔寺(中国最早的
清真寺),后到
泉州、杭州、
扬州、
长安等地,定居陕西
西安府固原洲撒家台。……”这说明撒氏并非起源于赛氏,而是伊斯兰教正式以官方形式进入中国时就存在。 某撒姓族人推断,撒氏祖先是一个伊斯兰教传教士,而且是穆罕默德的儿子或者孙子,他来到中国对
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取“撒种于东土”中的“撒”为汉语姓氏,“撒”带有传教的意味在里面。他统领伊斯兰教教徒在中国传教,在广州创办广州光塔寺,后到泉州、杭州、扬州、长安等地,定居陕西西安府固原洲撒家台。一个地方要以姓氏来命名,要么这个家族声名显赫;要么这个家族在那个地方非常繁荣,人口有一定的规模。撒氏祖先作为驻中国的“外交官”,声名应该是显赫的,所以他定居的地方就以他的姓氏来命名为撒家台。唐王朝中后期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如安史之乱),撒氏祖先没有一个稳定环境进行传教活动,于是他的族人返回了西域并受封土地于
布哈拉。
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因被邻国侵略,布哈拉国适宋,为宋的一个
诸侯国。
宋末元初,布哈拉国归顺铁木真并随之南征北战,进入中国,从此才有赛典赤的历史,也才有了
回族十三姓。阿拉伯人以祖先的名字来起名是对祖先的尊敬,赛典赤之所以以撒姓给子孙们起名字,是因为他想要子孙们记住祖先中曾有一个以撒为
汉姓的传教士曾来到中国建功立业。
这一推断说的是撒姓自唐代来华到清代的撒国梁,中间有近一千年的空缺史,这一段空缺史只能有赛氏的历史来填补。
赛姓源自撒姓的证据有是:第一,撒姓祖先自唐代就曾在西安一带定居过,这说明撒姓的历史要比赛姓长远;第二,撒氏祖先在西安一带曾留下过坟墓,1993年立纪念碑之前,撒姓族人曾到过西安寻找根源,他们到撒家台只看到一片废墟和两座坟墓,历史上赛典赤曾到西安祭扫过祖陵,传说郑和也曾到西安祭扫过祖陵,这说明赛典赤的祖先曾来过中国并且死后埋在了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