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疱疹(HerpesSimplex)是一种由病毒性
疱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
皮肤病。分
单纯性疱疹和
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herpessimplex)是一种
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
皮肤病,好侵犯于
皮肤粘膜交界处,表现为局限性簇集性小疱,带状疱疹(herpeszoster)则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沿一侧
周围神经带状分布的密集性小
水疱及
神经痛,局部淋巴肿大为主要特征的急性
病毒性皮肤病。
病因学
HSV属
疱疹病毒科α亚科。依据抗原性不同分为I型(HSV-I)和Ⅱ型(HSV-Ⅱ),两型均含脂质包裹的双链DNA,外有包膜,形成直径约150~200nm的砖形结构。HS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和生殖道分泌物中。HS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分钟、紫外线照射5分钟或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
病毒颗粒中病毒蛋白至少由30种多肽组成,其中位于包膜的多肽有gB、gC、gD、gE、gC gl、gK、gM等,它们与病毒的吸附、入侵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有关。其中 gB和gD与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有关,gD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gG是型特异性蛋白,诱导产生的抗体可以用于检测并区分HSV-I和HSV-Ⅱ感染。两型病毒基因组在核苷酸序列、框架结构、编码蛋白及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同源性,故感染后可产生交叉保护性免疫。
发病机理
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
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引起,人体是其唯一
自然宿主,当机体
抵抗力下降时,促进本病发生,病理上表现为表皮内
水疱、表皮坏死、
多核上皮巨细胞、
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显著中性
白细胞及
淋巴细胞炎症浸润。
带状疱疹是由于体内潜伏的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这种病毒自首次感染患者后,长期潜伏于机体
神经细胞中,
免疫功能低下时诱发,其组织病理与前者相似,但后者炎症较前者重。
临床表现
单纯疱疹在临床上分为原发型和
复发型两种,原发型表现为疱疹性
齿龈口腔炎、疱疹性外
阴道炎、
接种性单纯疱疹,
疱疹性湿疹、
播散性单纯疱疹、新生儿疱疹等, 复发型有
口唇疱疹(颜面疱疹)、
生殖器疱疹、疱疹
病毒Ⅱ型感染症、
复发性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等。
带状疱疹起病突然或先有
痛感,损害为炎性红斑上发生群集性
绿豆大小
水疱,间有出现
丘疹、
大疱或
血疱,各群之间皮肤正常,
皮疹常沿外周神经作带状分布,单
侧性多见,以
肋间神经和
三叉神经区多见,其交是上肢
臂丛神经和下肢
坐骨神经区,偶可影响眼部,引起
角膜炎、
虹膜炎、
全眼球炎等,病程2~3月或更久,
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严重者可发热,并有不同程度
疼痛感。
HSV后能迅速产生免疫力,病变只局限于
皮肤粘膜表面,而
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新生儿及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人(如
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剂和抗
肿瘤治疗的病人)发生HSV感染时,病变常扩散至全身,如脑、肝、肺、眼、
肾上腺和皮肤粘膜等部位,病情重,病死率高。在皮肤有
广泛性损伤如湿疹、
烧伤时,HSV感染常表现为
皮肤粘膜的泛发性疱疹,并能引起全身性播散病变,病情严重。患
生殖器疱疹的孕妇,HSV通过
子宫颈上行感染传给胎儿,造成
先天性感染,引起死胎、流产、早产和
先天性畸形,在分娩时
病毒亦可通过产道造成
新生儿感染。HSV感染的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天,不同的临床类型可有不同的
临床表现。
诊断方法
根据皮肤粘膜交界处的簇集性
水疱群,自觉症状轻,
皮损片面有灼热感。病程短、重复再发,在发热或胃肠功效紊乱时发生,即可诊断。
治疗原则
单纯疱疹全身治疗当采取对症,抗
病毒和
免疫治疗,局部治疗以干燥、收敛、预防感染为原则,
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因可抑制血清中
干扰素。
带状疱疹亦应采用全身和局部疗法,原则为
抗菌素病毒、消炎、止痛、保护局部,防止
继发感染、缩短病程等。
常用药物
单纯疱疹
局部用药
抗
病毒剂:40%
疱疹净
二甲亚砜溶液、
阿昔洛韦、酞
丁胺、疱立消等。
抗菌止痒剂:
樟脑、
龙胆紫、
炉甘石洗剂等。防感染药抗生素类
内用
带状疱疹
全身用药
外用
止痛剂:1%达克罗宁、5%
苯唑卡因、1%磷
乙酸、疱立消等。
治疗方法
对于
病毒性疱疹的治疗,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治疗还不能彻底
清除病毒,阻止疾病的复发。目前治疗分一般性治疗、抗
病毒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这些治疗都是必要的。一般性治疗事实上是
对症治疗,而抗
病毒治疗是
对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多通过辨证施治,标本兼治,有效地阻止复发。
⑴口服,0.2g/次,1次/4小时或1g/d,分次给予。疗程据病情而定,几天到半年不等。
肾功能不全者酌减量。
⑵静滴,5mg/次,加入5%~10%
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时间1小时,每8小时1次,连续7天,12岁以下儿童一次按0.25g/m2用量
给药。肾功能不全者减量;肌酐
清除率每分钟10~25ml/m2者减为每
24小时1次;清除率每分钟0~10ml/m2者减为2.5mg/kg,每24小时给药1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静滴给药,偶见
药疹、恶心、出汗、
低血压、
血尿及
肌酸酐水平上升,停药后恢复正常。口服无明显不良反应,并用
丙磺舒可使该品的排泄减慢,
半衰期延长,体内
药物蓄积。
剂型与规格]片剂:0.2g/片,0.4g/片。
胶囊剂:0.2g/粉。
粉针:(冻干钠盐),0.25g/支,0.5g/支。
滴眼剂:0.1%,8ml/瓶。
作用与用途:进入人体后,在细胞内磷酸化,生成一、二、三、
磷酸盐,继而
竞争性抑制病菌毒
DNA聚合酶活性。
全内动态:静滴后,在体内迅速
去氮成为
阿拉伯糖次黄嘌呤,并 迅速进入一些组织中。按10mg/kg剂量缓慢静滴,阿拉伯糖次黄嘌呤的血浆峰值为3~6ug/ml,阿糖次苷为0.2~0.4ug/ml,阿拉伯糖次黄嘌呤形式为主自尿排泄,
母体化合物只有1%~3%。肾功能不全者,阿拉伯糖次黄嘌呤在体内蓄积,其血浆浓度可为正常人的几倍。阿拉伯糖次黄嘌呤的平均T1/2为3.3小时。
给药方案:静滴,10~15mg/kg.d,用5%
葡萄糖注射液溶解,稀释成0.7mg/ml滴入,8~12小时滴完,疗程5~15天。
带状疱疹:10mg/kg,连用5日,亦用葡萄溏注射液溶解。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有胃肠系统反应和
神经系统反应,对肝肾功能有影响,抑制骨髓且可致
畸胎,孕妇禁用,突出的不良反应为
肌痛,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无力、体重减轻、震颤。
别嘌呤醇有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使用权阿拉伯糖次黄嘌呤的消除减慢而蓄积,可致较严重的神经系统
毒性反应。
剂型与规格:
注射剂(粉针):0.2g/瓶,0.5g/瓶,1g/瓶。注射液:1g:5ml。
生活常识
单纯疱疹中医称为“
热疮”,好发于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特别以口角、唇缘、鼻孔周围等部多见,特点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的小
水疱,多为一簇;疱液先透明后混浊,擦破后糜烂、出滋水、结痂,也可
继发感染。病程1-2周左右,愈后还可在原处复发。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令前儿童,尤以一二岁婴幼儿最多。
水疱如芝麻大小,疱液呈珠白色,周围绕以红晕。主要发生在指(趾)的屈面、
侧缘及手掌足底;口腔粘膜及舌部小
水疱易破溃形成
溃疡,自觉疼痛而影响进食,婴幼儿常
流涎。整个病程约一周,很少复发。
带状疱疹先有1~5天的局部皮肤刺痛,而后在面部或胸背部腰腹部出现多簇群集性的小
水疱,其分布仅限于身体一侧,排列成带状,疼痛往往剧烈。一周后
水疱开始干涸结痂,然后脱痂而愈,一般需2~3周时间。老年人可后遗
神经痛。愈后可有永久的免疫力,故不再复发。
水痘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
水疱如绿豆大小,分布以头面部、躯干、四肢近端为主;水疱初清澈如荷叶上的水珠,后变混浊,疱壁薄易破,常有
瘙痒。经2-3天后水疱逐渐 干涸结痂,1周后脱痂而愈。成人水痘全身症状显著,皮疹数较多,也更痒。
单纯性疱疹
单纯性疱疹(herpessimplex)是小儿时期常见
病毒性感染,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可见于局部如皮肤、口腔粘膜及角膜等处,也可引致
全身性感染,威胁生命。
病因
病原体为单纯疱疹
病毒(herpesvirushominis),含有
DNA,与
巨细胞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和
EB病毒形态上类似。许多小动物如兔、
豚鼠、
棉鼠、
小白鼠和田鼠均可发生感染。接种于兔角膜可致角膜
结膜炎。可用
鸡胚、人
羊膜细胞、人
肾细胞、兔肾细胞及兔
角膜细胞等进行
组织培养,看到典型的细胞病变,以细胞的变性、凝集,典型的核内
包涵体和巨细胞为其特征。已查明两型抗原:① 单纯疱疹
病毒1型(HSV-1),主要感染口、唇的皮肤和粘膜以及
中枢神经系统,偶可见于
外生殖器。
② 单纯疱疹
病毒2型(HSV-2),一般与外生殖器感染和
新生儿感染有关,偶见于口腔病变。此
病毒广泛寄生于人体,体表微伤和密切接触为播散感染的主要因素。从患者的唾液、
皮肤病变和大小便都能分离出
病毒。特别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或
托儿所中感染容易传播。好发年龄为1~4岁,尤以生后第2年为发病高峰。无明显
季节性。
发病机制
易感者体内无本病特殊抗体,可得
原发性单纯
疱疹感染。
病毒初次侵入人体后,发生暂时性
病毒血症,但绝大多数患者(约90%以上)仅为
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只有极少数出现临床症状,包括龈
口炎、
皮肤疱疹、角膜结膜炎、外阴
阴道炎、
脑膜脑炎及内脏疱疹感染。由于
病毒持续地存在体内(一般认为存留在
周围神经内),同时又有特异抗体,无论隐性或
显性患者,均成为人口中大部分
带病毒者。这些带
病毒者平时没有病态,但当体力衰弱时,环境不良因素如
发热、
日照、受伤、着凉、不消化、月经、精神烦恼或应用
免疫抑制剂时,都可引起
口唇、颊内和外阴部疱疹或反复出现此类症状,并播散病毒于易感
接触者。再发时一般缺乏全身症状。
6个月以下的婴儿,除早产婴外,血清中常递传
母体抗体,因而很少发病,即使发病,症状也不显著。1岁后此病较多,大都继发于
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
肠炎或其他
急性传染病的过程中。到了
青年期,约90%都有
血清抗体。
临床表现
⒉常见症状龈口炎(herpeticgingivostomatitis)是小儿时期原发性感染中常见病型,大都见于颊内、口唇或牙龈,也可侵及口唇周围的皮肤。起病时局部先呈充血,随即发生圆形
滤泡,其直径约2mm,迅速破裂后成浅表
溃疡,内含微量
纤维性渗出物。有时涉及舌和
软腭,亦可出现颌下及前颈
淋巴结肿大,有
压痛。由于
局部疼痛,往往表现烦躁和
拒食。此外,一般症状较少,但在原发性病例,特别在
营养不良儿和
免疫缺陷儿,病情较重,可出现脱水、
酸中毒,热度可高达39~40℃,热程2~3天。经过3~4天后
痛感大都减轻,再过2~6天自愈。局部淋巴结肿大持续较久,有时可延长2~3周。
⒊较少见症状原发性感染也可在下列地点发生,但较少见。
肺部感染非常少见。
⑴角膜结膜炎(
keratoconjunctivitis):先见眼睑
红肿,出现小水泡。涉及角膜时出现树状的溃疡及
耳前淋巴结肿大。如病变限于结膜,大都在2周内恢复,但如角膜受损则可影响视力,甚至出现
瘢痕,可致失明。
⑵外阴阴道炎(
vulvovaginitis):外阴部一般红肿,出现3~4mm的浅平溃疡,经过2周后形成干痂。
⑶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疱疹性脑膜脑炎较少见,症状可轻可重,轻者颇似良性
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参阅柯萨奇和
埃可病毒感染章),重者出现
言语困难、
定向力障碍、
共济失调和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些病例可见
惊厥及一侧瘫痪,往往发生
视神经乳头水肿,诊断上有时可与
脑肿瘤混淆。
⑷
疱疹性湿疹(eczemahepeticum,kaposi′svaricelliformeruption):这是在婴儿湿疹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
病毒,可致
弥漫性水痘样
皮疹,其典型症状为急性
高热起病,烦躁不安,继以局部分批出现疱疹和
脓疱疹,在数日内疱疹破裂,自发病后第8日左右结成干痂,发热
自然消退。延至3周后痂盖脱落,而原有的
湿疹则继续存在。以前,此症常需与
湿疹痘鉴别。
⑸全身性感染:初生
早产儿,
营养不良婴儿或
细胞免疫缺陷病儿(包括
白血病、其他
恶性肿瘤病儿,或内脏移植病儿)均可发生疱疹
病毒全身性感染。一般在出生后5~9天开始出现发热(或体温低下)、进行性
黄疸、
肝脾肿大、呕吐、
嗜睡,继以
呼吸困难和
循环衰竭。同时可出现惊厥等神经症状。由于
肝功能低下或
血小板减少,可发生紫瘢。此类病例可以不侵犯身体表面,缺乏皮肤或粘膜疱疹,故诊断容易延误。严重病例的病程短促,可在2~4天内死亡。还可并发
绿脓杆菌败血症。可从内脏分离出病原毒。
新生儿时期所见播散性疱疹感染,主要由于HSV-2型,HSV-1型比较少见。新生儿病例可于通过母亲
产道时得此感染,也可由家庭疱疹患者接触传染。
⑹再发性疱疹感染:体力衰退时出现的再发性病例远较原发性者为多见,主要见于口唇,亦可见于其他皮肤及粘膜,一般不伴发热或其他全身症状,仅偶感不适或局部
神经痛。
皮疹从水泡转成
脓疱及结痂,发展迅速,并较原发性病例的病变为轻,局部淋巴结肿大亦少见。出现再发性病变时,血清
特异性抗体一般保持原有水平,只有少数病例可见
滴度增高。
实验室检查
⒈
血象发生较重的龈口炎、脑膜脑炎或疱疹性湿疹时,
白细胞总数略见增多。
⒉
脑脊液检查脑膜脑炎患者的
脑脊液显示
淋巴细胞增多,蛋白量增加,而
糖量正常,与其他类型的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相似。
诊断
诊断原发性单纯疱疹,根据下列几点:
① 发热及表现其他全身症状的小儿,如同时出现小泡状皮疹,应疑及本病。特别要重视口唇及其附近的皮肤和粘膜,如见颊内和牙龈发生小滤泡或小溃疡,更属可疑。
② 可从局部病变(包括水泡液、
咽拭子、
脑脊液等)在4天内分离病原毒。如无条件作
病毒分离,可将水泡
内容物接种于兔的角膜划痕,如检查角膜细胞
涂片时看到典型的
嗜酸性包涵体,可证实诊断。
③ 从疱疹或溃疡采取刮除物标本,涂片作镜检,以苏木紫和
伊红染色可见典型的核内包涵体和
多核巨细胞,也可利用
免疫荧光技术或电镜检查证实病原体。
④ 双份血清检查抗体对原发性感染很有帮助,一般可见痊愈期
抗体滴度超过
急性期水平四倍或更高。
单纯疱疹性口炎须与
肠道病毒所致的
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流行于夏秋季,以骤起发热、拒食、
流涎与吞咽时疼痛为主,偶见呕吐与腹泻,其口腔病变主要出现在
咽峡及软腭,不象单纯疱疹那样涉及颊内粘膜、舌及牙龈,因此鉴别较易。此外,还要与波及口唇和鼻孔口的
传染性脓疱病、局限于外阴部的白色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等相区别。
治疗
⒈
一般治疗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状态,必要时局部可涂抹中药
锡类散,偶可给全身性止痛剂,发生脱水、酸中毒时应考虑适当的
液体疗法。抗生素并不影响疱疹感染的病程发展,但在继发
细菌性感染时可短时期应用。曾用大剂量
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病例,未见确效。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疱疹性角膜结膜炎,不论全身或局部使用,均可加重病情。
⒉特异治疗
⑴疱疹净:将0.1%疱疹净(idoxuridine,IDU)溶液治疗角膜结膜炎,白天每小时滴眼1次,夜间每2~3小时1次,每次1~2滴,奏效迅速。在局部症状消失后,仍应继续用药数日。IDU虽不能杀灭
疱疹病毒,但可阻碍DNA的合成,阻止病毒繁殖。
角膜炎的
自然恢复期为2周,经IDU治疗后约在3天内见效。疱疹净不能预防感染复发。
⑵
阿糖腺苷:对疱疹病毒性
脑炎或新生儿
疱疹病毒感染的早期病例使用阿糖腺苷(adeninearabinoside,vidarabine,ara-A),疗效显著,但必须在脑炎病例发生昏迷之前方可见效。其剂量为15mg/(kg·d),静脉点滴,每日滴12小时,连续10日。如在神经症状开始出现后3天之内随即
给药,对播散型病例亦能控制,可减低
病死率和神经
后遗症。此
药对新生儿病例,可明显减少病死率。对
疱疹性角膜炎亦有效,但以此药对再发性唇部疱疹病例作局部治疗并无功效。阿糖腺苷比
阿糖胞苷(cytosinearabinoside,ara-C)为优,后者有
免疫抑制作用,并对骨髓有
毒性反应,而前者很少副作用。但阿糖腺苷治疗晚期病例均无效。还应注意有时全身症状在皮疹前出现,不宜等待典型皮疹才开始治疗。
⑶
无环鸟苷(acyclovir,acycloguanosine):比ara-C疗效更高,早期病例仅有嗜睡而无昏迷者使用无环鸟苷〔30mg/(kg·d),分3次静注,连用10~12天〕可降低单纯疱疹
病毒脑炎的病死率。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一种病毒性感染,又称腰缠火丹、串疮、
蜘蛛疮等。
本病是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ZV)所引起的。目前认为带 状疱疹和水系同一病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初次感染VZV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儿童多见)或呈隐性感染,此后
病毒侵入感觉末端,再经过移动并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
神经节的
神经元中。
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某些
传染病、
恶性肿瘤、全身
红斑狼疮、外伤、
放射治疗、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免疫抑制剂等),尤其是
神经系统障碍时,均可导致
病毒的再活动,激发本病。
临床表现
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不振等
前驱症状,经1-3天后,患处皮肤潮红,进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至绿豆大的
丘疱疹,迅速变为
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内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皮疹沿皮神经分布,单侧发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常见于
肋间神经、颈部神经、
三叉神经及腰骶
神经支配区,如颜面、颈、胸背、腰腹部,亦可侵犯眼、耳、口腔及阴部粘膜、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于发疹前或伴随发疹出现。疼痛沿受累神经去配区域放射。
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病程约需1-2周,愈后可后遗暂时性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亦可因
水疱破溃破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少数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的有:
⒈不全型
带状疱疹(顿挫型),仅出现红斑、
丘疹、不发生典型水泡。
⒋
坏疽型
带状疱疹,皮疹中心发生坏疽,结成黑色痂不易剥离,愈后遗留疤痕。
⒌播散型
带状疱疹,在恶性肿瘤或年老弱的患者,在局部发疹数日内,全身出现类似水痘样发疹,常伴有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性严重,可致死亡。
主要种类
眼带状疱疹为散发,以9-11月分发
口香糖多见。临床所见
眼带状疱疹伴有同侧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可见眼睑红肿、
结膜充血、
水疱及痂皮,可累及角膜形成
溃疡性角膜炎,后因疤痕形成失明。严重者可发生全眼球炎、
脑炎、甚至死亡。
又称Remsay-Hunt综合症,是由于VZV侵犯
面神经及
听神经所致,临床特点为耳部急剧疼痛和同侧
面瘫,间伴重听、
眩晕等。可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胀和肋
腺炎。
系
病毒直接从
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逆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大多见于颅神经颈、或上胸脊髓
神经节段受侵的患者。表现有头痛呕吐、惊厥或其它进行
性感觉障碍,尚可有共济失调及其它
小脑症状等。
病毒由脊髓后根侵及
交感神经及
副交感神经的内脏
神经纤维,引起胃肠或泌尿症状,当侵犯胸膜、
腹膜时,则发生刺激症状甚或出现积液。
相关介绍
单纯疱疹好发于
皮肤粘膜交界处,不沿神经分布,常有反复发作,多见于
发热性疾病、胃肠功紊乱及
月经不调等患者。
带状疱疹起病突然或先有痛感,损害为炎性红斑上发生群集性绿豆大小水疱,间有出现
丘疹、大疱或血疱,各群之间皮肤正常,皮疹常沿外周神经作带状分布,单侧性多见,以
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区多见,其交是上肢臂丛神经和下肢坐骨神经区,偶可影响眼部,引起
角膜炎、
虹膜炎、全眼球炎等,病程2~3月或更久,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严重者可发热,并有不同程度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