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泛指赣地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赣文化总体看,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
定义
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
近代以来,新淦出土的
青铜鼎、余干出土的陶器、
靖安挖掘出的古剑
古扇这些在江西现已出土的文物表明,江西或许在
殷商时期,就已经拥有了一个独立于
中原的文明体系!从而形成了江西特色的赣文化体系。她是以江西人民的生产实践为基础、以赣鄱农业文明为核心,历经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文化。万年仙人洞文化见证了江西上万年的水稻耕作历史,自然条件的优渥使得江西农业非常发达,随着人口的繁盛也就有“万点青山万户烟”的江南景致。但也因为如此,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
临江的江西地理使得赣地人民恋于温饱、安分守故。江西人的“
官本位”意识浓重,但又好于争讼。北宋袁州(今
宜春)知州杨侃就说,如果官员不“自紊其法”,那么“民知法是易治”。这也得利于江西
书院教育兴盛、科举文化强势的历史传统,“
耕读传家”被公认为处世准则。
注重自身修行是江西人的重要思想。儒学的纲常道德历来都是江西人最为的标准价值取向。历史上江西官吏一经上任,即刻便要礼祀孺子祠、祭扫孺子墓。南宋文人
李道传就评价说:“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
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此八九公所以光明
俊伟,著于时而垂于后者,非以其文,以其节也。盖文不高则不传,文高矣,而节不能与俱高,则虽传而不久。”
江西文人一生都以研究品学道德为炙求。
朱熹爱“道问学”,
陆九渊好“尊德性”。鹅湖寺一辩后,二者都觉悟到要“去短集长”,在书院讲书以开晓世人。而优良的道德情操在乱世表现的尤为突出,
晋朝的
陶渊明便不为
五斗米而折腰。唐朝的
卢肇即便熟识当朝宰相
李德裕也不愿在科场上走后门。北宋
王安石在阻力重重的政治压力下依然执着施行变法改革。南宋永新八子弟(刘、颜、张、段、吴、龙、左、谭)在抗元兵败的情形下毅然率3000随众跳潭殉节。明初
朱棣夺政,
黄子澄等江西士人“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如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清初“
易堂九子”、
星子的“髻山七子”持节坚不出仕。
自隋唐以来,江西的
书院教育昌盛,儒学研究盛行。
曾巩便说世人慕学发愤,读《诗》《书》
六艺,“其人入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君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而对于哲学道理,
陆九渊更有见解,他强调“自立、自重”,主张“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一生立志“求道、
明道、践道”。他认为读书人应该与师友问难辩诘,但个人主见就“思则在己”,同时一并指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以陆九渊为首的江西
心学如此发达,
黄宗羲便指明说“姚江之学,惟江西得其正传”。
江西文人的哲学思想带动其他学术领域的一并强盛。
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的新天地,
欧阳修领军古文革新运动,
王安石率先倡导道德性命之学,
刘敞等带动宋人评议汉儒之风,
黄庭坚的“脱胎换骨、
点石成金”之诗风更发展出
江西诗派的惊然出世,
杨万里文采活脱之特色使其远超同辈,
汤显祖的戏剧更是建立元曲之基础。治史方面,江西人更是卓有巨功,欧阳修独撰《
新五代史》、合撰《
新唐书》,编写《
集古录》。
乐史的《
太平寰宇记》、
徐梦莘的《三朝北盟汇编》、
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都是开创治史新风重要典籍。
刘恕、
刘攽更是同时贡献了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的编撰工程。地理学方面,
汪大渊的《
岛夷志略》是中西交流史上的史诗巨篇,
朱思本绘制的《
舆地图》精确度远胜前人。科技方面,
张潜的《
浸铜要略》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炼铜专著,
曾安止的《
禾谱》是惊世的水稻品种巨作,
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成为当世最全的农业手工业百科全书,
赵友钦的《
革象新书》把
天文历法知识投入人类生活试验中,科学说明“
小孔成像”的原理。此外
洪遵的《
泉志》、
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
雷发达(
样式雷)的建筑工艺,
董奉的药学理论,都在不同的领域诠释了江西文化的多元性。
明中后期以后,赣文化开始逐渐衰弱。尽管如此,仍然诞生了如
八大山人、
蒋士铨、
陈寅恪这样的文化大家,更有着一批产生了相当影响的文化流派。现
北京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均设有赣文化研究机构,南昌
红谷滩新区的
秋水广场有展现赣文化煌煌千年的赣文化长廊。
赣地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文、章、节、义”。可以说自古以来文章与节义并重,不仅是对赣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
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
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
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
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
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
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咤风云,开宗立派,引领潮流,
晏殊、
晏几道、
欧阳修、
李觏、
曾巩、
王安石、
黄庭坚、
陆九渊、
杨万里、
姜夔、
周必大、
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无疑是江西人文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极盛之期,并且为华夏文化之登峰造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
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余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产的著名文化名人有
马端临、
虞集、
揭傒斯、刘时中、
吴澄、
罗钦顺、
解缙、
魏良辅、
汤显祖、
宋应星、
王猷定、
魏禧、
朱耷、
蒋士铨、
陈三立、
文廷式、
李瑞清、
陈寅恪、
萧公权、
傅抱石、
梅汝璈、程懋筠、
胡先骕、
黄秋园、古龙、公刘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极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应该占据其中之一席。
赣派学术
江西产生,并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称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学
江西诗派是由南宋理学家
陆九渊创始,因其为江西人,故称之为江西
心学,江西心学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典型的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后来被
王守仁加以扩充和发挥,便推向了高峰。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发生过重大作用。
至明代又有“王门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响最大,江西派,王畿派,
王艮的
泰州学派,而江西派,恪守师说,保持王学的基本观点,故也称王学正统派。
江西诗派
吕本中于崇宁元年(1102)至二年之间,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选入
黄庭坚、
陈师道等25人之诗,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称
江西诗派。元初方回以
杜甫、黄庭坚、陈师道、
陈与义为
一祖三宗。诗派中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杜甫、韩愈、
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
明初
江西派,代表人物为
刘崧(江西
泰和人),标榜
唐音,实际对他影响最深是乡先贤
虞集、范德机,
揭傒斯等。而后来的
台阁体又是
江右诗派的直接产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刘崧“大底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迨
杨士奇等嗣起,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
作为台阁体创始者的杨士奇历任四朝内阁大臣,为太平时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诗风正宜于奉敕颂圣、歌咏升平之作。因此
钱谦益说:“
江西诗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至清末
同光体又分三大支派,赣派即其中之一派,以
陈三立为魁首,学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
江西派,后继者
夏敬观、
华焯、
胡朝梁、
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梅尧臣、陈师道
诸家。
江西词派
五代
南唐冯延巳、宋初晏殊、欧阳修的词打破了从晚唐到五代前期以
花间派为代表的
香艳熟软、无深意寄托的词风,赋词以较深邃的思想蕴含和更诚挚的情感寄托;在艺术上引入诗歌的
比兴手法,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对宋词日后的繁荣昌盛起到开先河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流派,这就是以二晏一欧为骨干的北宋
江西词派。另有:宋末元初以
刘辰翁为翘楚的江西词派,
厉鹗绝句言:“送春苦语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不读
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
豫章社
“明之末年,
中原云扰,而江以南文社乃极盛,其最著者:
艾南英倡
豫章社,衍
归有光等之说而畅其流”,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推崇“
唐宋派”归有光。豫章社中有陈、艾、章、罗四大家之说,他们还致力于
八股文的写作,与继起江苏
金坛娄东派江西画派
简称“江西派”,又称“西江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
罗牧为代表。罗牧系
宁都(今属江西)人,居南昌(今属江西),画山水初得魏石床传授,后学
黄公望,笔意空灵,在江淮地区颇有学之者。
书院文化
古代书院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称人文之乡,在书院建设方面因其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而颇负盛名。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唐玄宗在长安设
丽正书院、
集贤书院,校刊、收藏经籍。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大约始于中唐时期,约在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至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江西的
桂岩书院即创建于这一时期。桂岩书院在唐洪州
高安县境内,地处县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岩,即今江西高安县
华林乡。桂岩书院的创始人为高安人
幸南容。幸南容于贞元9年(793)中进士,曾官为
国子监祭酒。814年告老还乡,创建桂岩书院,“开馆授业”。这是江西书院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书院之一。
除桂岩书院外,江西建于唐代的书院还有
皇寮书院、虎溪书院、
李渤书堂、
东佳书院、
景星书院等。此后,江西书院代有增置。据清雍正《江西通志·书院》统计,江西共有书院368所,其中创建于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131所,元代36所,明代166所,清代28所。另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
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它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
赣派宗教
道教
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
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中国道教创始人,他是道教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天师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道为最高信仰,符录
斋醮为手段,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
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
符箓三山为江西龙虎山、茅山、江西
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
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禅宗
江西则是佛教禅宗的隆盛之地,禅宗在江西
一花开五叶成为了佛教第一大宗。
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
云门宗和
法眼宗,是为禅宗五宗,其中临济宗又分化出
黄龙派与杨歧派两家,是为五宗七家。
禅宗七祖青原行思(671-740),俗姓刘,唐佛教禅宗高僧,庐陵(吉安)人,
惠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州
青原山静居寺,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是为青原法系,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则成为了云门、曹洞、法眼三宗祖庭。
临济宗
祖庭黄蘖山黄蘖寺在江西省
宜丰县境内,始于
希迁禅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于唐
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
黄檗山驻锡, 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其僧徒
义玄(?-867)从
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
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
黄檗禅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986年-1039年)门下,又分出
杨岐派、
黄龙派。
杨岐派开宗者为方会,因住
杨岐山(在今
江西萍乡北)而得名。
黄龙派开宗者为
慧南(1002年-1069年),因其住
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而得名。
曹洞宗
祖庭洞山位于江西省
宜丰县东北方向,公元857年,高僧
良价禅师(右侧)于此创建普利寺,开堂宣讲他的禅学新义,四方僧侣纷达学阖,日本瓦室能光和尚也来此拜师,
良价弟子
本寂最得真传,后于曹山阐发良价旨义,于是创立了曹洞宗。
祖庭江西
仰山栖隐禅寺,该寺古称
仰山寺、栖隐寺、太平兴国寺、兴国古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
明月山风景区洪江乡东南村殿上组,它作为禅林
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
净土宗
净土宗,
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
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
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发源于江西省
九江市
庐山东林寺。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
日、韩、越等地,其“净土崇拜”的观念对
民间宗教白莲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与禅宗一样,净土宗的历史渊源传自古
印度佛教,不过,在
古印度净土信仰和
念佛法门并未成为一个专门宗派。在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中,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经典中有近百种佛经专门或者兼带谈到净土念佛法门。
净土法门在中国起步于汉晋时代的
东林寺之
慧远大师,始于北魏
昙鸾,经唐代善导法师(613年-681年)发扬光大。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
净业三福、
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
慧远在
庐山东林寺建立
莲社,提倡专修该
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
洪州禅
天宝元年(742),道一住
建阳(今属福建)佛迹岭,开始聚徒教化,开堂说法。不久,迁住
临川(今江西
抚州)西里山,旋移
南康(今属江西)龚公山。郡守河东裴某“躬勤谘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
慧解之能。”(《
宋高僧传》卷十《道一传》)。大历(766-779)中,移住
洪州(今江西南昌)
开元寺,此后便以洪州为中心展开创宗立派活动,直至
入灭。其时,“
连帅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坐下。”(《
景德传灯录》卷六)禅宗史上著名的
洪州禅即形成于此时。
马祖道一门风盛极,弟子众多。《
祖堂集》谓,“大师下亲承弟子八十八人,出现于
世及隐遁者莫知其数”;《
古尊宿语录》及《
景德传灯录》称,“师
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概观道一及其弟子之世,洪州禅已在南方形成一大系统。《宋高僧传》卷十一《太毓传》说:“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这当是事实。洪州禅是
中国禅的典型,它的代表人物是开创者马祖道一和其弟子
百丈怀海。
净明道
道教教派之一。又称净明忠孝道。始创于中国南宋初。相传东晋时江西南昌西山道士
许逊修道有灵验,举家拔宅飞升。隋唐时当地 出现神化许 逊的信仰。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加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许逊信仰在南昌西山一带更为盛行。元初 ,西山隐士
刘玉(1257~1308)又自称数遇许逊等仙真,降授
净明道要,遂开创净明道派,以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一时从学者甚众。刘玉所创新净明道奉许逊为教祖,自称为第二代祖师。
净明道教义以融合
儒释道为特点。该教自称净明忠孝道,“盖其说以本心净明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而已”。所谓净明,即正心诚意,教人清心寡欲,使本心不为物欲所动,不染物、不触物,清静虚明而达于无上清虚之境,此之谓净明。其说盖有取于佛家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倡言净明 ,旨在使修道者心念和行为皆符合封建伦理规范,自觉遵守忠孝
廉慎宽裕容忍之道,做
忠臣孝子良民。净明道极力强调忠孝大道,维护封建纲常,因而得到元明两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称赞。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赣派文艺
赣剧是江西的一个兼唱
高腔、
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它有俗称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这两派于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
江西省赣剧团。改名为赣剧。赣剧起源于明代的
弋阳腔。
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
二凡〕、〔
西皮〕、〔
文南词〕、〔
秦腔〕、〔老拨子〕、〔浙调〕、〔
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弋阳腔剧目有《珍珠记》、《
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等;
青阳腔戏《
双拜月》、《
百花赠剑》;
弹腔戏《梁祝姻缘》、《借女冲喜》、《
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等;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
弋阳腔戏尚有根据史籍改编的《西域行》,根据汤显祖《
牡丹亭》改编的《
还魂记》;青阳腔戏有改编的《西厢记》上、下集等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记》、《还魂记》拍成
舞台艺术片;《
借女冲喜》摄为连环画。
石凌鹤董解元、
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被誉为“石西厢”。
剧的口白以
中州韵为基础。表演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
正旦、
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
赣剧,著名演员有严有源、
杨桂仙、
潘凤霞、卓福生、童庆初、肖桂香、陈桂英、祝月仙、
胡瑞华、段日丽、万良福等。
附:南四腔之首的
弋阳腔: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弋阳腔诞生在江西弋阳。弋阳腔一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
洪武二十四年,弋阳户数,19,718户,人口51,653人。至清顺治六年,
弋阳县人口仅有11,801人,人口锐减五分之四。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
弋阳腔锻造成了“
高腔”。弋阳腔是
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明代弋阳人口急剧减少,“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著汔土也著于世矣。”由此,对于嘉靖年间“弋阳之调绝”,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陶瓷文化
景德镇御窑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汉代起,景德镇就开始了制瓷历史,据文献记载已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制瓷历史进程中,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景德镇瓷器,并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
景德镇古称
新平镇,唐天宝元年改称
昌南镇,
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宋以来,历经千年风雨保持瓷器产销经久不衰。景德镇瓷器是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和蕴含着浓郁
陶瓷文化氛围的产品,世界因瓷器而认识中国,英语中的CHINA是代表中国,也是瓷器的称呼。景德镇又是因瓷而名。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
宋真宗命
进御瓷器的底部要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据《宋会要辑》(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载)记载“江东路饶州
浮梁县景德镇,(宋)景德元年置。”明确记载景德镇的置镇时间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
景德镇瓷器就成了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统治后进一步在景德镇设立了“
浮梁瓷局”,专门监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并为官府机构
枢密院定烧印有“
枢府”铭文的
卵白釉瓷。元代时期的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
瓷石加
高岭土的“
二元配方”法,提高了
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并采用了还原焰烧成,使
景德镇瓷器的特色充分显示出来了,使中国画技巧和制瓷工艺的结合更加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
釉下彩瓷器的出现,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温烧成的卵白釉、
红釉和兰釉等等
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它标志着景德镇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从而结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在叙述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产量时是这样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指景德镇),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明代以后,朝廷专门在景德镇设立了
御窑厂,
烧造的瓷器专供朝廷之用。将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
民窑两种,在当时形成了“官民竞市”的繁荣局面。此时
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是“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景德镇在明万历时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了。当时的景德镇在全国处于制瓷业中心的地位,它不仅担负着宫廷
御器和明政府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的全部
官窑瓷器的制作,而且还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清王朝对景德镇的陶政设施,大致沿袭明代遗制。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并设立了
督陶官,监造瓷器。景德镇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
乾隆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
高温颜色釉“晶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康熙时期的青花、
三彩、五彩风格别致,雍正时期的
墨彩朴素清逸,乾隆时期的
青花玲珑和仿古
瓷雕等特种工艺瓷
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惊叹。
景德镇瓷器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近代全面继承历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而今,瓷器已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
吉州窑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宋代十大名窑之一,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
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
东昌窑、
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
黑釉瓷(亦称
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
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历史。宋时,永和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条花街”。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
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瓷形有120余种。按
胎釉可分为
青釉瓷、乳白釉瓷、
绿釉瓷、黑釉瓷、
彩绘瓷、
雕塑瓷和玻璃器等。
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它善于学习当时
定窑、
磁州窑、
龙泉窑、
建窑、
景德镇窑的艺术,又独具风格,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名贵产品。
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
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东昌志》记载:
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资城的风貌。
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
吉州窑的名贵产品。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
鹧鸪斑和
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
日本国珍藏的
剪纸贴花盏被誉为国宝。1976年,在新安海域发现一艘开往朝鲜、日本的中国元代沉船,从沉船中打捞出1.5万余件中国的古陶瓷,不少属吉州窑烧制。韩国中央
博物馆陈列的42件吉州窑瓷器被视为稀世珍品。
英国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产凤首白瓷瓶堪称瓷中尤物,木叶
天目盏则被列为国宝。自1982年成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厂”后,吉州窑的名贵产品逐步得到恢复,有的仿古瓷、陈设瓷相继进入了美、英、法、日等国。
赣派建筑
以乐安
流坑、
安义罗田等江西古村落为代表的
赣派建筑文化: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
民居建筑。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
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
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
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
木构穿斗式
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
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彩画和墨绘,其风格明快,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
天人合一”的崇尚,对伦理道德的尊重。“理学名家”宅门
前和大宗祠遗址上的元明时代的
红石狮子,
文馆享堂内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明代民居
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更是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
融于自然的山村环境,独特别致的村落布局,典雅古老的建筑群落,完善实用的
排水系统,那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文情脉脉的匾额楹联,怡目激思的家藏文物,积厚流广的家庭遗存,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无不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相融洽的环境空间。
可以说赣派建筑,既是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极其华美一章,又江西大地上赣派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赣门风俗
万寿宫与许真君信仰
万寿宫,或称旌阳祠,数以千计,遍布全国各地城乡,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亦是中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故亦称
江西会馆、江西庙、
江西同乡会馆、
豫章会馆等。
万寿宫,为纪念江西的
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
许真君而建。许真君,原名
许逊,字敬元。东汉末,其父许萧从
中原避乱来南昌。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生于
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他天资聪颖,五岁入学,十岁知经书大意,后立志为学,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炼之术。真君二十九岁出外云游,曾拜
吴猛为师,得其秘诀。后又与当时的大文人
郭璞结交,访名山福地,觅修真炼丹之所。
晋武帝
太康之年,真君四十二岁,被迫去乡就官,任蜀郡旌阳县令。他居官清廉,政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晋武帝死后,政局不稳,惠帝
昏愚,
贾后独擅朝政,引起
八王之乱。任旌阳县令十年之久的许逊,毅然弃官东归。
东归后,又与吴猛同往
丹阳(安徽当涂县),向谌母学道。此后云游江南许多地方,为民除害、根治水患。据记载,他在136岁时去世,传说一家四十二口“
拔宅飞升”。
许逊死后,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
和族孙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南北朝时改名“游帷观”,宋真宗赐名并亲笔提“
玉隆万寿宫”。历经许多朝代,宫中香火不断,而且江西人在外地建立了许多“万寿宫”,数量不下几百座。在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明清时期,江西经济发达,经营瓷器、茶叶、大米、木材和丝绸的赣籍商人行走全国,并在全国其他地方都修建了万寿宫,万寿宫也成为外地江西同乡的“
江西会馆”。
傩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
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
巫傩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巫傩活动在赣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文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文化遗存众多、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广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据 1995 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 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
傩舞傩戏节目 247 各;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文化的“
活化石”,倍受瞩目,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赣菜
赣菜作为
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数千年饮食文化的积淀。《
后汉书》中的《豫章记》称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
王勃赴滕王举办的盛宴,兴奋之
余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代
袁枚的《
随园食单》中曾记载江西名菜“
粉蒸肉”。赣菜,正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
特色
赣菜由南昌、九江、赣南三大流派互相渗透交汇而成。赣菜虽然不在
八大菜系之列,但独具特色。赣菜选料广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制作精细,在烹饪中突出“原汁原味”:
⒈在
烹饪技法上,注重火候,以烧、焖、炖、蒸、炒为主。
⒉在原料选取上,崇尚绿色、生态、健康理念。江西生态环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绿色健康的,如
鄱阳湖的
藜蒿、
井冈山的竹笋、
军山湖的大闸蟹、
余干的辣椒等。
⒊在味型上,以辣为主。与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赣菜的辣是香辣、鲜辣,辣味适中,南北皆宜,具有广泛的适应群体。
赣菜在技术上大同小异。取料以地方特产原料为主,配制上讲究精选严实,刀工精细,突出主料,分色配料。烹饪方法上讲究火工,擅用烧、炒、炖、焖、蒸等法,其中粉蒸是一特色,比如
粉蒸肉、
粉蒸大肠,须放入酱油、辣椒末、白糖、料酒、葱末、姜末、味精、胡椒粉等,即原汁原味、又香味别具。在质感上,讲究原汁鲜味,酥、烂、脆,油而不腻,味重偏辣,接近湘菜和川菜体系。其中南昌菜是
赣菜菜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讲究配色、造型。其中
三杯狗肉、豫章
酥鸡与
五元龙凤汤等都是菜中精品,
藜蒿炒腊肉、
瓦罐汤、
米粉蒸肉、
南昌炒粉、
凉拌粉都极具地方特色,
煌上煌烤卤出窑于现代口味。
烹饪技法
赣菜制作颇讲求程序。在刀工处理上,有三法十八种,要求厚薄均匀,长短一致,不能藕断丝连。配料时注重营养成分的搭配和利用药膳的营养原则,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效果。上浆
挂糊采用面粉和生粉均可,但必须在加热前上浆。
烹调时注意调味和火候。菜成后,还要选好盛具,讲求装盘的造型美,并适当选用异形盘,直奔主题,引起人们的食欲。上桌时还有顺序原则,比如先冷后热、先味轻后味重、先淡后咸、先咸后甜等,都蕴含了相应的科学道理。
风味菜点
赣商
江西在两宋以后,由于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历元至明,江西继续保持这一经济优势。在明朝,江西人口仅次于浙江,居全国十三个
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于地产丰富,盛产粮食、茶叶、陶瓷、纸张、布匹、木材……缴纳
税粮在明孝宗
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万历年代却居全国第一。
明代江西商帮的兴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较为有利的经济基础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经济环境,得益于当时明朝的
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
流民运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扩张,使江西商帮在当时能够发展起来,才有了“无江西人不成市场”之说。
赣商的兴起,为江西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贸易的繁荣造就了江西当时的辉煌:“
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九江雄踞
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在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至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垂涎;商业繁荣,促进了江西各业的迅速发展,素有“江南粮仓”美名的江西,真是百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