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钢集团,简称首钢集团或首钢,是以生产
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
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
所有制、
跨国经营的特大型
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
新钢、京唐、迁钢、首秦、长治、通钢、高新技术、机电等海外企业。为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基于中国
钢铁工业整体发展现状,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
曹妃甸的方案。2010年首钢将搬迁完成。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
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上,首钢获颁“功勋首钢”纪念牌。当日,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举行。
发展历史
中国首钢集团(简称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
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
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最早采用
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高炉。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
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
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
所有制、
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
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
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上市公司,在
南美洲有
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2007年集团
销售收入1090亿元,
实现利润水平43亿元,钢产量1540万吨,职工近8万人。在
中国企业联合会按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0位;在
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6位。揭开了中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
钢铁企业之一。2012年财富
世界500强排名第295位。
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获得了巨大发展。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
放权让利”的改革。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
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1981年到1995年实行
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承包制突破了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
经营自主权,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二号高炉综合采用37项国内外
先进技术,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通过购买国外
二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设了第二
炼钢厂、第三炼钢厂、第二线材厂、第三线材厂、
中厚板厂、3万立方米
制氧机、自备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使首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2006年12月23日轧制出首钢发展史上第一卷
热轧卷板,实现了首钢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3月7日首钢第一卷高磁感
取向硅钢顺利下线,标志着首钢的
冶金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79年到2003年,首钢集团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费358亿元;
资产总额从21.45亿元增加到626亿元,增长28.1倍;销售收入从15.55亿元增加到479亿元,增长29.8倍。2003年首钢集团实现利润10.3亿元,
社会贡献总额82.5亿元,
工业增加值70亿元;集团在职职工13.51万人。
立足科学发展 实施搬迁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要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要举办2008年
奥运会,对环境保护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首钢在环境治理上处于全国钢铁企业的领先水平,但是北京地区自然形成的大气污染
本底值很高,
环境容量非常有限,首都的
特殊地位,不适合再继续发展
钢铁冶炼工业。首钢必须搬迁,重大历史选择和严峻考验摆在了首钢人的面前。要将一个8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搬迁,这在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搞好当前的
生产经营,又要压缩北京地区钢产量、安置富余人员,还要在外地建设新钢厂,多条战线同时推进,其实施难度、时间的紧迫性、资金投入的强度和技术的
先进性、职工队伍稳定工作的艰巨性,都是史无前例的。
首钢坚持从大局出发,不等不靠,主动进取,在争取国家批准首钢发展规划的同时,先期启动搬迁,2004年在河北
迁安市依托首钢矿山基地建成了
首钢迁钢公司,在河北
秦皇岛市与首钢中板厂配套建成了首秦公司,为首钢更大规模的空间布局和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练兵厂、试验厂,积累了经验。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以此为契机,首钢走上了一条“创新、创优、创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迁钢、首秦、冷轧,首钢京唐钢铁厂相继建成投产,新钢厂总体
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标志着首钢搬迁调整的新钢厂、新布局、新优势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
2024年5月,中国科幻大会新产品新技术新场景发布会暨重大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石景山区首钢园举行。签约仪式上,石景山区、首钢集团、中关村通力共同签署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二期建设合作协议。
2024年5月29日,北京市经信局公布了包括首钢集团在内的北京第一批工业遗产认定名单。7月15日,上交所债券项目信息平台显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状态更新为“已受理”。8月22日,上交所债券项目信息平台显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状态更新为“提交注册”。
改革成绩
审时度势
不断完善首钢发展战略,推进结构调整。
首钢地处首都北京的
特殊环境,使企业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保压力,面临着国内外钢铁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面临着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在此情况下,首钢提出“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的一切”,“把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变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苦干三年,为首钢新的大发展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奋斗目标,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和完善首钢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集中力量抓好钢铁主业的结构调整,同时发展有优势的非钢产业,更好地兼顾国家、北京市和企业及广大职工等各方面的利益。部分钢铁生产能力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项目和北京地区结构调整项目已经展开,为首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再创首钢辉煌的信心和积极性。
经济效益
钢铁业按照“质量、品种、效益、环境”的发展方针,深入开展增收节支、扭亏增盈和对标挖潜活动,消化大量外部减利因素,每年实现利润保持了平稳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开发
高技术含量、
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双高产品产量2001、2002、2003分别完成192万吨、209万吨、321万吨,三年递增率达到66.86%,2004年1-9月达到324万吨,超过了上年全年的产量。2004年8月以来,双高产品占钢材产量的比例、拳头产品占双高产品的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双高产品高于
普通钢材价差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普通钢材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双高产品成为首钢经济效益增长的有力支撑。2003年首钢集团销售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24.16%,实现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29%,钢铁业实现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50.6%,均创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不断深化改革
首钢从1995年开始实行集团化改革,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单位分立为子公司,建立母子
公司管理体制和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1999年9月由钢铁主流程优质资产组建为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2000年8月钢铁主流程
中非上市公司资产和特钢公司生产部分实施
债转股,同华融、东方、信达三家资产公司共同组建了北京首钢
新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劳动、分配、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工作;通过集团内部企业的托管、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
优秀管理者转移,实现
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子公司
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新项目、新体制、新机制;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2003年7月钢铁主流程ERP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标志首钢
管理思想、
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创新进入历史性新阶段。积极推进
减员增效工作,集团
职工人数从1995年的24.64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13.51万人。首钢坚持以发展
主导产品、主导项目、主导业务为龙头,以改革为
突破口,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系列
改革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治理
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努力为改善
社会环境做贡献。
首钢坚持以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995年以来,首钢累计投入15.54亿元,先后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89项,使
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2003年
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无组织粉尘
排放量,分别比1995年降低74.22%、85.98%、73.43%和83.53%。在搞好自身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利用焦炉系统处理城市
废塑料;利用高新技术对钢铁固废资源进行深加工;利用日本绿色缓建
项目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干熄焦工程;用新技术建设了
污水处理厂;在特钢建设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与北京环保企业
合作开发汽车
环保产品、“噪声与震动控制”产品和服务业务;正在探讨引进世界领先的
地源热泵技术这一可再生的能源,为室内供暖和制冷等。还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处于国际前沿的溶融还原技术,有利于实现钢铁清洁化生产的根本变革。还利用
二次能源为首钢周边居民供暖;在
门头沟山区二十多年义务植树;美化北京百里长街,建设大型
文化广场,实施亮丽工程等,为改善社会环境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学出境界,学出思路,学出胸怀,学出目标,学出动力,促进企业改革发展。通过
基层党委“六好”班子建设、党支部“达晋创”活动和“党员责任区”活动等有效载体,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带领广大职工加快首钢的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2001年首钢党委被中央组织部评为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的首钢精神,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敢于创新的思想文化、开放合作的思想文化、人才为本的思想文化。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坚持和完善
职工代表大会和
厂务公开制度,保证
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加大协调
劳动关系力度,维护职工
合法权益。全面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加强
职工培训,
积极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青年新世纪成才计划和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使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
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协调发展
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
协调发展一是在分步压缩和转移北京地区钢铁冶炼部分的生产能力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
适用技术改造钢铁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依靠科技进步相继完成了一系列
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了无污染的、高附加值的
彩涂板、
镀锌板生产线,在河北迁安市建设了200万吨新型
钢铁厂。规划建设
冷轧板生产线、
热轧板生产线,生产国内紧缺的高级建设用板、家用电器板、汽车用板等;开发工业用钢新产品,大力发展钢结构制造产业,为北京市发展
现代制造业的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服务。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钢铁生产能力,也不是简单地“搬迁”和复制,而是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适用技术,促进首钢和整个国家钢铁
产业布局的调整和
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
优势产业,提升拓展海外事业。首钢
高新技术产业和非钢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首钢与日本大企业合作,发展了
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汽车空调器等高技术产品。又与国内高科技企业合作,投资触摸电脑、
钕铁硼永磁材料等。首钢在香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
光掩膜项目。首钢非钢产业总体上还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下一步要充分利用
社会资源和首钢
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电子机电制造业要提高
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
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整合电子整机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制造
薄板坯连铸设备、冷轧配套设备、
工程机械、
变电设备和电站设备的配套产品;发展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建筑业要发挥首钢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北京奥运场馆、市政改造、城铁建设,打造精品工程。各建设公司逐步成为
工程技术和
工程承包的技术管理型公司,
房地产业要努力打造优秀开发团队,通过广泛合作,开发新的大项目,带动首钢
相关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要是发挥首都
区位优势,形成
社区服务、
餐饮服务、宾馆服务、
旅游服务、保育幼教等
多种经营实体,重点发展
现代物流业、物业管理、
金融服务、工程
技术服务、
教育服务、
医疗服务等。
矿产资源业要通过以矿办矿、合资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
生产经营能力,做好矿产资源接替,提高盈利水平。同时,与国内外优势
资源企业建立长期的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海外事业要以香港地区资源为主体,对香港上市公司进行
结构重组和
产业升级,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和拓展资本运作的能力。
三是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环保产业,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环境治理工作重点实施四个转移:即由控制有组织排放转向控制
无组织排放;由污染物的单项达标治理转向
次生污染物的综合治理;由水污染达标治理转向水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由企业内部的环保治理转向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降低
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清洁化;加大节水工作力度,进一步降低
水耗;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加快实施环保治理步伐,实现钢铁生产全过程清洁化。继续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消纳
城市废弃物,为改善社会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四是在北京大力发展首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北京地区形成无污染的、高附加值钢铁业,各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和研究开发体系组成的首钢总部经济,在北京形成一定规模的新的经济载体,引领首钢集团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发展首都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实现人与企业
共同发展。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是坚持和完善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加强
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二是通过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新制度、新办法,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
高级技工人才
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创造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环境。加强全员培训,建立
学习型组织,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经济创新工程等,进一步形成人人争先、万马奔腾的浓厚氛围。
实现科学发展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观。首钢坚持通过发展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发展进行结构调整,通过发展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首钢要继续深化
产权制度、
分配制度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
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用开放的思维创建
开放式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保证。2003年首钢通过发展使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各级党委做了大量工作,是近年来稳定形势最好的一年。2004年继续保持企业稳定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加强稳定工作责任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把各种
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首钢和首都的安定稳定。
坚持精神文明
坚持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一起抓,实现协调发展。建立学习型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是单纯的培训学习、不是一个单项活动,而是要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一切
智力资源,通过
团体学习、系统思考、改善
思维模式、建立
共同愿景、实现
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是建立每名干部职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的制度和氛围,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把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善于用先进的理念为各项工作开路,善于挖掘蕴藏在职工中的
高尚精神和先进思想,善于总结和表彰各种先进典型,使
先进文化成为首钢的主旋律,形成强大的感召力,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为完成改革创新
发展任务,建设21世纪的新首钢而努力奋斗。
该企业在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
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六。
发展机遇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
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钢紧紧抓住机遇,围绕发展战略,历经“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
系统实施国务院批复的首钢搬迁
调整方案,实现了首钢新的历史性发展。
面对市场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挑战,把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
调结构、攻指标、降消耗、增效益、创一流”上来,坚持不懈地开展
对标挖潜、增收节支和“五算清、五精细”活动,每年消化大量减利因素,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90亿元,
同比增长31%;实现利润43.6亿元,同比增长60%;钢产量1540万吨,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拳头产品713万吨,占钢材比例达到53.1%,板带比达到37.4%,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与2000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12倍,实现利润增长3.27倍,钢产量增长91.2%。非钢产业从2000年整体亏损3.44亿元,到2004年扭亏为盈,2007年整体盈利5.5亿元。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产销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2007年完成
专利申请52项,获得国家
专利授权30项。积极做强优势产品,抽油杆钢、合金焊线、82B优线三大产品占到全国
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2007年,逐级完成了管线钢开发,实现批量生产,成为国内首家X80石油管线钢符合“西气东输二线”
技术协议的企业。推进
品牌战略,初步形成了以
船板、
管线钢、
冷镦钢、
耐腐蚀板、高强度机械用板、高层建筑用板等系列品牌集群。首钢牌
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荣获
中国名牌称号,
螺纹钢筋通过
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验审核。在全国438家技术中心评比中,
首钢技术研究院名列全国第七位,冶金行业第三位。
2001年以来累计
投入资金12.06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项目155项,停止了部分工厂和设备生产,大幅度减少了污染物排放;2007年与2001年相比,
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总量分别降低54.6%、45.6%和45.2%,
化学耗氧量降低91.2%,石油类降低95%,
吨钢综合能耗从883.5千克下降到658千克,吨钢耗新水从8.51立方米下降到4.31立方米,节能减排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贯彻中央决策和北京市部署,搬迁调整取得重要突破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一是逐步压缩北京
石景山厂区钢铁生产能力,2010年底钢铁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二是结合唐山地区
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体现循环经济要求,联合唐钢,在河北
曹妃甸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三是在北京发展首钢总部经济,建设顺义冷轧项目,发展优势非钢产业、
环保产业、研发体系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落实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华北和
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
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有利于为中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提高中国钢铁业的
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首钢通过新的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钢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加以推进。首钢股份公司20亿元
可转换债券发行、转股成功,并在北京市率先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香港上市公司开展一系列资本市场运作,市值得到大幅度提升。首钢列入市国资委辅业改制计划的108家单位,累计完成和基本完成92家。在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首钢先后有12家外埠企业划归地方管理,北京辖区7家企业划归区县管理。实施管理
信息化建设,ERP一期工程上线成功,二期建设顺利推进,北京地区
设备管理、
项目管理、
资金管理、
数据仓库四大模块上线运行;迁钢、首秦、顺义冷轧ERP及MES系统上线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总公司
OA系统投入运行,使首钢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扩大开放合作,与148家国内外优势企业和
科研机构全面开展资源、技术、资金、
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长期
战略合作,完善了供应和销售产业链。首钢在册职工从2000年底的19.58万人下降到2007年底的7.92万人。多年困扰首钢的历史问题绝大部分得到了解决,为首钢搬迁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
坚持党管人才,建立
经营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
高技能人才成长的“
绿色通道”,制定了40多项人才建设的新制度、新办法。加大干部
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干部交流、末位淘汰力度,每年调整交流干部占总数的20%以上;设立了2000万元的
人才开发培训基金,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对有突出贡献的
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累计评选首钢技术专家172人,技术带头人297人;钢铁业高级工从2002年的1300人增加到2007年的13767人,占技工人数的比例达到28.3%,首钢荣获“国家
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收入,2007年集团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4.28万元,比2000年增长2.1倍。实施了三期
职工住宅建设,新建住房4296套,为10058户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对首钢
居民区、单身宿舍、职工食堂进行
设备改造和综合治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累计有25个居民区被评为“首都
文明社区”。职工子女幼儿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完善各项帮困救助措施,建立
长效机制。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健全和落实稳定工作
责任制,做好排查调处工作,保证了企业稳定。通过举办
职工文化体育节、
月季园赏花会、建厂85
周年庆典等一系列
文化建设活动,提升了首钢形象,增强了
凝聚力。
5.2011年进入世界500强
“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
201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首钢位列325位。”在首钢集团新一批高端
板材的产品手册,而新手册里只加了这样一句话。
2005年2月,首钢搬迁调整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位于河北的迁钢、首秦、京唐相继开工,在北京顺义,不会产生污染的冷轧项目顺利动工。每个新企业,肩负一个新使命生产宽厚板、
热轧薄板、
冷轧薄板等高端板材。2010年,依托
钢铁主业、非钢产业和兼并重组企业三大体系创新升级,首钢销售收入220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41%。在2011年7月发布的《财富》500强中,首钢成为上榜的首家市属国企。
发展战略
首钢“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集团钢产量、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十二五”期间,产业和
产品结构更具优势,
竞争能力更加明显,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人与企业更加和谐,企业
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向国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迈进。
首钢京唐钢铁厂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成为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
节能减排和发展
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迁钢公司成为同类型国际一流钢厂。首秦公司成为“专精深强”的国内一流的宽
厚板生产厂。
顺义冷轧成为国际一流的
冷轧板材生产厂。2010年,集团钢产量达到2500万吨,
板带比达到75%、冷热比40%。“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高档
汽车板、
家电板产品比重,创出若干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生产规模、产品结构、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际钢铁业先进行列。
2.非钢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
发展质量,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电子机电业重点打造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冶金
成套设备和大型电机、汽车空调器等
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47倍;“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一批具有
竞争优势的
名牌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筑业要完善机制,提升资质,创立品牌,扩大
工程总承包,发展高端技术、专业化设计和施工;
房地产开发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22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不含划转单位);“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参与首钢工业区改造建设,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的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综合实力。
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物业、餐饮、旅游、
教育培训、
医疗卫生、生产协力服务,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77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参与首钢工业区改造开发,打造商贸、物流、
中介服务、
会展博览等服务
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业要巩固做强
迁安矿区、秘鲁铁矿等原料基地,加快开发
外部资源,扩大控制规模,2010年成品矿产量达到1900万吨;自产煤炭620万吨,钼精粉4000顿,合计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以上;“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经营规模、综合实力、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海外事业要成为首钢发展的重要一极,做强做大海外企业、
进出口贸易、海外工程、物流等
核心业务,提高
资本运作和上市公司运营水平,2010年销售收入和海外
营业额达到456亿元,比2005年增长71%;资产控制额达到10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市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3.实施首钢石景山工业区改造规划,在转型中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
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业停产后,工业区改造关系北京发展大局,关系首钢在北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北京市政府已审定《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明确由首钢作为工业区改造的主体。按照有利于解决首钢人员安置及遗留的社会负担等问题,符合北京市及
石景山区总体发展定位,有利于土地价值最大化和产业最优化的原则,推进8.08
平方公里工业区改造工程,建设总部办公区、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
总部经济;建设
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发展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高端写字楼、酒店、
综合商场、中
高档住宅、滨水
游乐设施等,发展商贸、金融、物流、旅游、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同时加快现有非钢产业的发展,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
4.体制机制充满活力。
以首钢北京总部经济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
产权结构多元化、
法人治理结构健全、
风险防范和
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激励与
约束机制更加有效、对外开放合作更加广泛的
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架构,既能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综合优势,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内外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子公司的潜能和积极性,实现整体最优发展。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集团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建设具有首钢特色的先进
企业文化,
职工素质全面提高。到2010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50%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分别达到100人、1000人;高级、中级、
初级工比例达到40:50:10,达到
发达国家企业水平。“十二五”期间,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人才队伍,为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公司领导
公司产品
拥有从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到
轧材,前后
工序能力配套的生产体系,主体
生产设备达到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成品钢材年
生产能力在320万吨以上,其中普通热轧
盘条120万吨,高速无扭控冷热轧盘条200万吨。主要产品是线材,可生产∮5.5-14mm规格的线材产品。按含碳量可分为
低碳钢、
中碳钢和
高碳钢,以及
特殊用途钢,包括
冷镦钢、
焊条钢、
预应力钢筋、
弹簧钢等。还可以生产钢窗线、
钢丝线、
钢铰线、
钢钉、
电焊条等。
发展历程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首钢9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
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
2003-,:立志“三创”,再铸辉煌。
一、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解放前30年,首钢历经了
北洋军阀的战乱、
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在此期间,
工程建设缓慢,生产几度陷于停顿,30年累计生产
生铁只有28.6万吨,尚不及首钢炼铁厂半个月的产量。30年的沧桑历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
黑色冶金工业的悲惨状况,是
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史,也是一部首钢文化饱经苦难的沧桑史。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
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东麓筹建名为“
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兴建了一座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高炉。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石景山炼厂,将其改名为“石景山炼铁所”。1945年8月
日本投降,由国民党接管后,于1946年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
石钢),至1948年,经过3年多的时间,只部分恢复了生产,产量少得可怜。
在这一时期,厂内野草丛生,满目荒凉,工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但是广大工人并不甘心被奴役,他们不仅利用怠工来进行反抗,而且还多次进行索粮请愿和罢工斗争。
二、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
1948年12月17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
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解放后的石钢获得了新生,石钢工人发扬
主人翁精神,谱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
文化史。
解放初期,首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首钢人靠大锤、
扁担和箩筐,仅用半年时间使高炉重新流出
铁水。以“顶破
天花板,才能见青天”、“
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
创业精神,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劳动热潮。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1年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年产30万吨小型材
轧钢生产线,标志着石钢轧钢开始起步;1964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中国
转炉炼钢新的一页;1965年,石钢
高炉喷吹煤粉、
入炉焦比、
高炉利用系数等
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石钢炼钢技术居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1967年9月13日,经
冶金工业部批准,石钢改名为“
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
三、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钢迎来了改革腾飞的新时期。1979年,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承包制。在管理上坚持从严治厂,严格执行“三个百分之百”,即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各项
规章制度;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百分之百地扣除违规违制者当月全部奖金。树立了“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则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制度讲效益”的“
五种精神”,发扬“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密切协作、恪尽职守、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六种作风”。在五种精神和六种作风的指导下,首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一时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三敢”精神,不断争一流、创最佳,有力地推动了首钢自我改造、加速发展的步伐。1979年12月15日,首钢二号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成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炉。
上世纪九十年代,首钢提出“做
四有职工、创一流产品”的企业口号。在这期间,首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第三炼钢厂建成投产。同期建成投产的首钢第三
线材厂,加上原有的第一、第二线材厂,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到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从1978年的179万吨扩大到824万吨,超过
鞍钢,名列全国第一。在不断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首钢向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四跨”企业发展,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从1995年到2002年,首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社会上关于“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议论,首钢人陷入了“向何处去”的迷茫之中。
四、2003—今:立志“三创”,再铸辉煌
2003年初,首钢党委提出“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的号召,确立了“苦干三年,打好思想文化基础、
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指导思想。7月首钢党委颁发了《中共首钢总公司委员会关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方法途径,明确了首钢
企业文化体系。
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首先要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
持续发展的最深层次的
驱动力。首钢人牢牢把握思想
文化创新这条主线,紧紧围绕首钢改革发展的
战略目标,年年有新主题、新突破,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全面深入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2003年声势浩大的“八破八立八做到”、2004年全面深入的企业创新工程、2005年丰富多彩的创建学习型企业,使首钢人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活力,提高了认识、升华了境界、改善了心智。
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规划。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首钢
“十一五”规划制定实施。首钢率先进行的都市大型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的搬迁调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先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首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
历史使命,要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钢人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强思想文化创新,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
2006年初,一场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的企业文化
全员培训首先拉开了首钢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帷幕。“更新、更快、更精、更强”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着力点,“创新、创优、创业”成为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一轮思想解放使广大干部职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2007年,在史无前例的战略性搬迁调整中,首钢党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创优创业,建设21世纪新首钢”为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首钢把弘扬长征精神与首钢搬迁调整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知难而进、争创一流,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拼搏奉献,博采众长、学习创新,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新长征五种精神”。同时通过开展
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达到了“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激情”,深入推进首钢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首钢
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从
承包制阶段提出“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到新的
发展阶段推进“创新、创优、创业”,首钢文化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发展,“三敢”“三创”已成为首钢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优秀文化的引领下,首钢的新思想
新观念犹如桃李逢春、花争枝头:“做精每件事,创新每一天”;“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持续超越,赢在执行”;“打造精品,制胜未来”;“理念引导行为,精细铸就精品”等思想文化的火花异彩纷呈,燃遍首钢各行各业。同时,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内容也是层出不穷:“一业多地”的建设发展中,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局,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实施
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板材文化、
品牌文化的持续打造,推动了首钢文化的整体提升;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中,内容更深入,形式更多样,广大干部职工的热情更加高涨;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新时期首钢人的价值追求应运而生;廉洁文化建设生动活泼、深入有效;等等。
2018年10月31日,
中国联通和首钢集团在首钢园区举行
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双方将携手把首钢园区打造成国内首个5G示范园区。
企业文化体系
一、 品牌标识
品牌标志是企业个性化的视觉符号,体现企业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标志释义:
产融结合 兼容并蓄—从整体上看,品牌标志犹如置于灿烂星空之中,像是
太阳系中一颗动感十足的行星。寓意百年首钢缘法自然、基业长青,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世界眼光 战略思维—“G” 形如生机勃勃的地球,“S” 形如环绕的人造卫星。寓意首钢运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打造全新的资本运营平台,实现钢铁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
国之担当 敢为人先—中华之脊梁巍峨矗立,民族之复兴群情振奋。寓意首钢百年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企报国、再创辉煌,勇于承担、国之重任的决心。
从山至海 创新未来—首钢率先完成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示范者和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寓意首钢科学发展蓝图抓到底,智造精品,服务社会 共享价值。
以人为本 强企报国
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首钢服务 首钢品牌 首钢创造
智造 服务 共赢
七、企业品牌性格
山容海纳——首钢从山到海,容纳万物,胸怀博大。
德厚流光——首钢国之担当,奉献社会,德行天下。
革故鼎新——首钢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宁静致远——首钢目标远大,专心致志,追求卓越。
文化是企业灵魂的文化理念;
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的学习理念;
安全、顺稳、环保,低成本生产高端高效产品的生产理念;
自警自律、公开公正的廉洁理念;
人人是企业形象的形象理念;
九、主题实践活动
主题实践活动:创新 创优 创业
企业荣誉
2019年7月,《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首钢集团位列第402位。
2020年5月10日,“2020
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首钢集团排名第89位。
2020年8月10日,首钢集团(SHOUGANG GROUP)名列
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429位。
2021年8月31日,通过
2021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
2021年9月25日,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入选“
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114位。
2021年10月,入选
福布斯2021
全球最佳雇主榜,排名第576位。
2022年3月,首钢集团冬奥
服务保障青年团队入选“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候选名单。
2022年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2021年(第28批)新认定及全部国家
企业技术中心名单的通知显示:该企业技术中心具有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2022年4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2022年4月,首钢集团冬奥服务保障青年团队被评为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2年4月,首钢集团冬奥城市
志愿服务队被表彰为北京
冬奥会、冬
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2022年8月,入选
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位列第328名。
2022年9月,以27149655万元
营业收入位列2022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第96位。
2022年9月6日,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大
企业创新100强”榜单,排名第87位。
2023年6月6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和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入选2023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2023年7月,位列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第114位。
2023年8月,以36852.7(百万美元)营收,入选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410位。
2024年7月,位列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第128位。
领导视察
1992年5月22日,国家领导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集团。
上午8时,邓小平在北京市领导的陪同下,坐面包车来到首钢。在
首钢月季园门口处,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工厂委员会主任周冠五等领导同志,早早就在这里迎候。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市长陈希同也赶到这里。人们喜气盈盈,热切等待着小平同志的到来。见面后,邓小平说,来首钢是我的一桩心愿,我一直关心着首钢的改革。在谈到首钢取得的成绩时,邓小平说,主要是解放思想,换了脑筋就行。脑筋不换,怎么推也推不动。邓小平在听取首钢负责人汇报中讲,路啊,是历来明摆在那里的。走得快,走得慢;走得好,走得坏;那就要看走的路,第一是方向对不对,第二是走得好不好。你们两条路都对了,我赞成你们。邓小平在谈话中强调,
国民经济要高速发展,钢要有年产1.1亿到1.2亿吨的目标。邓小平还说,一个人政治上再强,不懂经济是不行的。朱镕基同志是抓经济的。我不懂经济,但是我听得懂哪些对哪些不对。凡是思想开阔的,能领导我们向前发展的,我举双手赞成。冒风险也要冒一冒,没有什么大风险,看不对头,你就收嘛!
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以后,国务院不仅赋予首钢更大的投资立项权和外贸
自主权,而且还赋予首钢
资金融通权,批准首钢仿效
中信集团建立银行,按照
国际惯例经营金融业务。同年12月22日,由首钢集团投资10亿元兴办的
华夏银行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