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家具
家具种类
中国古典家具是一段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分为广作、京作、苏作三派;它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具有深刻历史社会性
概念简述
中国古典家具是在生活、工作或社会实践中供人们坐、卧或支承与贮存物品的一类器具,泛指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家具种类,包括旧式家具和仿古家具民间家具和宫廷家具、软木家具和硬木家具、漆木家具和雕刻家具。就是近现代制品,只要具有中国古典风格,均可称为中国古典家具。
中国传统家具历史悠久,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等级森严,尊卑明显的古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谈举止以及各种习俗文化都深深的烙上封建等级的痕迹,不论是绘画、陶器、诗歌以及家具都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家具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的起居方式和文化。
中国传统红木家具设计理念以“尊严”为本
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尊严的国家,在古代尤其如此,在家具的设计上,通常以显示人的尊严为主,而不是以人为本,由明清时期的家具就可以看的出来,比如清朝的宝座,椅面设计宽大,类似一张婴儿床,宝座的靠背和扶手分别垂直于椅面,上面雕刻繁复精美,这和清朝追求奢华之风是分不开的,喜欢用一些镶嵌、彩绘、镂空等技法来显示皇室的帝王之气,皇帝坐在上面威慑朝野,官员无不俯首朝拜,显示了皇帝一统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试想皇帝坐在如此宽大的宝座上,无所依靠,靠背和两边的扶手形同虚设,在古代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皇帝必须正襟危坐在上面,实际上一点也不舒服。家具在古代首先是一种身份、尊严和权势的代表。
中国古代的审美层次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影响着家具的设计,在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审美层次分为艳俗、含蓄、矫情和病态。其中以艳俗为最低层次,以病态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中国人比较含蓄,在家具设计中也是如此,比如黄花梨木的结疤之处形成的类似脸谱的纹理,被当时的文人称之为“可爱的鬼脸儿”,并且以这种有鬼脸的木材为上乘,在家具的制作工艺上,中国传统家具尽量保持木质的原色,一般是榫卯结构,没有一枚铁钉,而且尽量不使用胶。这样制造出来的家具木质天然,清新秀丽,结构精巧,历经百年而不变形。
新设计理念
在保留中国传统优良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流行时尚元素,使之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
高档优良的新中式红木家具在制作工艺上保留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和打蜡、生漆和雕刻技法等,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对古典红木家具的款式、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的改良创新,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和生活需要。由传统的“以尊严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更加强调舒适感和美观。
主要包括加大缩小和变高变低,将传统家具中的大小进行调整。例如,现代的红木沙发就是由古代的椅子改良而来,传统的椅子只能坐一个人而且比较高,经过加长和变低就成了现代的沙发样式,有两人位、三人位,还有的红木茶几是有古代的桌子变低而来,比较适合现代人的起居生活。
传统的家具功能和现代人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柜子,在古代柜子多用来储物,但是现代的柜子分类更加明确和细致,有书柜酒柜吧台鞋柜等,例如红木鞋柜和吧台,都是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才专门设计出来的。
传统家具中许多款式雕刻繁复,结构复杂,而现代人们追求简约时尚,因此,新中式红木家具的设计去除古代红木家具繁复的部分,使之结构更加简洁,例如床系列,古代的架子床拔步床,结构复杂,而现代的新中式红木床则相对简单,而且三面都可以上下,摒除了古代男尊女卑的设计理念。
除此之外还有正反、颠倒、替换和改造等方式,对传统红木家具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起居要求和生活需求。
历史沿革
中国早期的家具始于夏商,兴盛于战国、两汉。其家具造型为适应“席地而坐”的习俗,家具普遍低平稳重、简便实用。直至唐宋,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和较为宽阔的居住环境,导致高足家具日渐流行。明代中期至清前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式样质朴而不俗,具有独特的美学个性和实用价值,被称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基本上继承了明式家具风格,乾隆后期开始,装饰过于繁复,失去了简约流畅的风格。
中国家具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大致分七个阶段,在其不同时代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家具。在以下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漫长的5000年文明演变,看到家具的成长过程,第一阶段家具的形成从一个婴儿(家具的雏形)成长到第二阶段底矮家具的诞生,学前班的小朋友,还得成长第三阶段高型家具的出现,象小孩子一个个子长高了,第四阶段注重装饰,情窦初开,喜欢打扮了,第五阶段品种增多,年轻充满活力,该成家立业了,第六阶段古典家具成熟,使其达到完美,事业成就最辉煌的时候。第七阶段中西混合,逐渐衰老。
夏商周
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这个时期是人类刚从野蛮过度到文明,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家具雏形。不过此时,家具还不是生活必需用品,这个阶段大家都还是席地而坐。当时是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奴隶的辛勤劳作,是贵族的私有财产,统治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和畜牧业占重要地位,饲养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手工业比较发达,青铜铸造(青铜时代),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和漆器制造,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漆器的国家,夏朝开始使用,到商代时期创造青铜文明。由于统治着把祭祀作为至高无上的地位、产生了放置祭品的家具,受青铜器铸造的影响,家具出现了纹饰,漆器的出现,使得家具的有了完美装饰。
下面讲几个在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家具形态。
1、 席地而坐的习惯。
我们要了解这段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我们这个民族是惟一改变过起居习惯的民族,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没有改变过。以专业说法,人类的起居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席地坐,一种叫垂足坐。所谓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着的状态。那时我们是席地而坐的民族。
两千年前,亚洲地区基本上都是席地坐,比如日本、印度、尼泊尔泰国、韩国和朝鲜,都坐在地上。我们看韩剧和日剧,主人回到家就坐地上了。坐办公室不算,那是非常西化的一件事情。欧洲则是垂足坐。
我们很多习惯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都是从起居习惯的改变而开始的。那么,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究竟给我们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今天的语言上还保留了很多席地坐的痕迹。比如,我们说席位、出席、筵席。筵席,这个词很有意思。筵,是铺在地上的大席子;席,是铺在正面的小席子,小席子的地位比大席子高。《礼记》中也有这样一个规定:群居五人,则长者必有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词汇:主席。主席的原始含义是指:主要席子上的那个男人,或者席子上的那个主要男人,词汇跟我们的起居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当时是坐椅子的民族,那么今天的词汇一定发生变化,主席一定叫“主椅”,出席一定叫“出椅”,席位一定叫“椅位”。因为我们是一个席地而坐的民族,才有今天这样相关的词汇。
2、“塌”第一个家具。
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无栏杆、无围子、一个平面、四足落地的坐具,就是榻。榻是狭长而较矮的床。我们为了更近一步了解榻,解释一下今天还在使用词,叫做“下榻”。这个词我们都听习惯了,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比如常说:“您在哪里下榻啊?”一般来说,XX宾馆下榻。这个词很值得说一下。榻是床的一种,是睡觉用的。下榻,是指人在什么地方休息。但我们上床就表明要睡觉了,我们说“下床”就是不睡觉了。照这个逻辑,为什么叫“下榻”,而不叫“上榻”呢?我们在这里讲一个历史典故:东汉有一个名叫陈蕃的官员,性情耿直,是一个廉洁的官员。陈蕃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他分人,看不上的人,根本不见;看上的人,他就设专榻招待客人。这个榻,平时挂在墙上,一旦来了重要的客人,是他看重的人,就把这个榻从墙上拿下来,让客人休息,所以叫“下榻”。如果当时他要挂一张床在墙上,那就叫“下床”了。
3、青铜器对家具的纹饰产生影响。
夏商就有了青铜器,青铜器代表着当时高超的技术与文化。商代青铜器就出现纹饰,常见纹饰有饕餮纹蝉纹等等,它的纹饰对家具的修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具上也出现了纹饰。
4、祭祀的礼器。
在当时的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礼器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有部分器物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如“禁”这个礼器,是商周时期放置酒器的台子,造型浑厚,纹饰多为恐怖的饕餮纹。龙生九子,老五饕餮,贪图食欲,也是战争的象征,伴随着战争杀戮。由于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俎案的使用日益普遍,俎案更多的还是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为了有所区别,把祭祀用的称为“俎”,日常使用的则称为“案”。
5、髹漆的出现 。
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榻、俎案类家具的装饰上。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的纹饰,其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6、 屏风的使用。
商周时期开始有使用屏风的记载,说明社会在文明、社会在进步,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 。私密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雏形家具的出现,主要家具有:榻、俎、禁、屏风等。
春秋战国及两汉
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这一时期(公元前770~前221)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 “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文化最具有影响力,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家具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色彩十分艳丽,在贵族阶层低矮家具已比较普遍。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也有较大的提高,汉代时期贵族们使用床榻已经普及,民族之间平凡交流,使得少数民族的家具进入中原,高形家具开始萌芽状态。
它表现那里呢?表现在以下几点:
1、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家具的制造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由于冶金、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也是加速家具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位对家具发展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鲁班生于公元前五零七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大师,杰出的创造家、发明家,就拿他发明锯子来说吧。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的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拿起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这产生了锯子。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依然是坐、跪于地上,所以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等。几和案的区别,凭几—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供人依靠的家具。案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几比案的腿短。几在汉代是等级制度的象征,皇帝用玉几,公侯用木几或竹几,几置于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着重要作用。案的作用相当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为饮食用桌,也用来放置竹简、伏案写作等。
2、汉代 床榻非常发达
汉代依旧席地而坐,室内生活以床、榻为中心,床的功能不仅供睡眠,用餐、交谈等活动也都在床上进行,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都体现了这样的场景。床与榻略有不同,床高于榻,比榻宽些。而且这个时代有了帐幔的使用,设置于床上的帐幔也有起重要作用,说明社会在文明进步,夏日避蚊虫、冬日御风寒,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显示身份、财富的标志,同时也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3、东汉 胡床传入中原
游牧民族带给我们很多耳目一新的东西。当时我们坐在地上,游牧民族的兄弟们翻身下马,从马背上打开一个扎捆的东西,坐下休息,这就是胡床。就是马扎。
我们在去理解一下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重新解释一下已有定论的历史。就说李白这首《静夜思》,他说的“床”,他的语境非常清晰,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李白躺在床上是没办法举头和低头的,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说得非常清楚,床以坐为它的主要功能。胡床的传入对以后出现高型家具奠定的基础。胡床促使了家具的增高,使得中原的原有低矮家具有了变化。如“睡眠”的床在逐渐增高,床的上面有床顶和蚊帐,可垂足坐于床边。
这个时代的家具主要是:床、榻、几、案、马扎等。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交换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由于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包受战乱之苦,容易接受宗教信仰,战乱频发说明封建割据很多,个个想称帝当王,等级制度的森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利欲望,使得高型家具的出现。在这个阶段高型家具的出现彻底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大家从席地而坐逐渐转入垂足而坐。
1、佛教
从魏晋六朝至宋元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佛教日益盛兴,促进了大规模地建设庙宇、石窟,大型寺庙500余家,小寺院不计其数,汉代以后的佛教,成为新思想新潮流,许多印度和西域的高僧涌进中原,出家的中原人也逐渐增多,更有不少中原僧人前往西域和印度求经。其中的陈设、用具也都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墩、椅、凳等高型家具,在家具装饰方面,浮雕配件或绘画图案也都与佛教有很大关系。
2、 高型家具的代表作—交椅雏型
这个时期是交椅的雏型,隋朝忌讳说“胡”床,改命交床南宋才命名为交椅。
特点就是腿部交叉,可折叠,便携。交椅的形状有很多,圆背交椅是最基本的形制,也是最高等级的形制。另外一种直背交椅,有点像躺椅,容易用来休息。交椅是权力的象征,有凌驾四座之势。俗语还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都说明它的尊贵和崇高。在等级森严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正因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
我们通过交椅,了解了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我们知道了这种起居方式对中国人的影响,帝王已垂足而坐,受封建制度的约束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的观念中规中矩,符合规矩,家具也受此影响,我们的家具都是讲究对称,协调,没有个性化家具,家具的发展使我们民族由席地而坐逐渐转为垂足而坐。
这个时期家具没有多大变化,沿袭上代形制,床的种类较多,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独立榻为主。高型家具的出现,使得家具发展,已初步完善,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墩、交椅等高家具,完整简洁的形式也为中国古典家具最完美阶段打下了基础。
顾恺之名垂千古《女史箴(zhēn)图》顾恺之 (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画家。出身名门望族。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
这个时代的家具特点是:高型家具墩、椅、凳、交椅等。
隋唐及五代
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型家具的发展和底矮家具并存。
在这个阶段出现过二个盛世,都出现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这都说明帝王的贤明和政策的得体,使得这个阶段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对家具有什么的影响呢?反映在高型家具的品种增多和普及,人们追求家具装饰效果。
1、隋代
隋朝时间仅仅三十七年,在家具方面没有什么变化,还是沿袭了魏、晋、南北朝家具的型制。
2、 唐代家具有了变化,大致高低并存
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代家具特点也显示出:宽大 厚重 丰满 华丽。唐代初期就出现了蓬勃进取的精神风貌,人们的生活热情得以爆发,“贞观之治”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上的繁荣。唐代的家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浑厚、丰满、宽大、稳重的特点,体重和气势都比较博大,但在工艺技术和品种上都缺少变化。豪门贵族们所使用的家具比较普遍,尤其在装饰上更加华丽,追求繁密的彩饰,唐画中多有写实体现。这一时期的家具出现复杂的雕花,并以大漆彩绘,画以花卉图案。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在家具装饰上的面貌,,装饰常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图形,金银绘、木雕、雕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等高档装饰工艺。唐代家具对日本家具产生过重要影响。唐代家具特征是流畅柔美,雍容华贵,唐式风格是造型华美,宽大舒展。
一直到五代时,家具造型和装饰发生了改变,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rù繁密的彩饰)修饰的倾向,家具造型向简练方向发展,许多家具在结构上借鉴了中国建筑木架结构的做法,形成框架式结构,构件采用圆形断面,线条流畅明快;腿与面之间加有牙子和矛头(榫头)。这种形式为日后成为梁柱式家具打下基础。也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3、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
这一时期的家具体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和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4、家具向成套化发展
表现在高型家具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功能分类。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屏风也逐渐增高,增宽。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中绘描了成套家具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这个时代的家具主要特点是:高矮并存,一起发展。品种增多,往成套化发展。
宋元
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这个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稳定,清明上河图可以表明这个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化上也空前繁荣,体现在活字印刷的发明,瓷器业的发达,表现在瓷器上有花纹就始于这个时代,元代宫廷用的瓷器都是景德镇出产的.由于社会稳定,家具的使用空前普及。为适应儒家的礼制观念,高形坐具出现多种形式。从现存各种资料表明,有太师椅(即交椅)、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靠背椅、大方凳、小方凳、条凳绣墩等。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定型时期,我们看到的一些家具款式,在这一阶段基本上都已成型,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家具的形制决定了今后的家具的发展方向.以下几点加已说明.
1、品种多样化
宋代是中国家具史中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家具空前普及的时期。宋代家具品种比较齐全,有床、榻、桌、案、凳、箱、柜、衣架、巾架、盆架等,家具形式也多种多样。宋代还发明了燕几(古时一种用以宴会的组合家具),当时的王臣贵族们为装饰庭院,竞相仿造,燕几由7件组成,有一定的比例规格。它的特点是可以随意组合,可聚可散,可长可短,纵横离合,符合了上层社会使用的要求。
2、高型家具逐步取代低矮家具
宋时供垂足坐的高形家具占绝对主导地位,高案、高桌、高几也相应出现,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中国历史上的起居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坐姿而定。宋代家具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趋于朴素、雅致,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求画龙点睛的效果。
宋代家具多数以直线部件交结而成。外观挺秀刚直。这些直线部件之间,又常以刻意推敲过的严谨的尺度位置组成优美的比例,取得内在隽永的审美效果。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家具,因受南方竹文化的影响。往往构件断面尺寸极其细小,
整体比例优美、文雅、清秀。简约、也就是说工整、雅致、秀丽,是宋代家具的主体风格,但过多的规范和保守意识制约了宋代家具的发展,使其显得理智有余而热情奔放不足。
宋代家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造就了完美、精湛的明式家具发展。
3、元代蒙古人对家具的影响
蒙古人喜欢用“枨”“ 曲线” 造型。这充分说明了起居生活影响家具的发展,由于蒙古人住帐篷,帐篷必须要用木制品顶起枨开,才能够居住,它的这个原理逐步应用家具上。元代立国时间短,统治者采用的政策是汉制,所以,不仅在政治、经济体制上沿袭宋、辽、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禀承宋制,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上都没有大的改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发明了抽屉桌,抽屉作用是方便储物,方便开取,美观大方,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家具的使用效果,而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归功于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元朝蒙古人对中国家具舒适性和适用性起到一种创造性的贡献。
4、出现梁柱式家具
中国古建筑的“梁柱式”框架木制结构,具有“侧脚”( 建筑物的一房檐柱柱脚向外抛出)和“收分”( 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的造型特征,这种造型特征使得家具自身在不同的侧面都可形成“四杆件”的刚性框架。在这种框架的基础上再施以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各种装饰形式;同时使用了牙板罗锅枨、矮佬、霸王枨托泥等各式结构部件。
5、丰富化、美观化
宋代以及稍后的辽、金历时300余年,家具发展经历了一个高潮时期,高档家具系统已建立并完善起来,家具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按用途愈分愈细,比如桌类就可分为方桌条桌琴桌、饭桌、酒桌以及折叠桌。这个时期的椅子已经相当完善,后腿直接升上,搭脑出头收拢,整块的靠背板支撑人体向后依靠的力量。几类发展出高几、矮几、固定几、直腿几、卷曲腿几等各种形式。
这个时代的家具主要特点是:高型家具逐步取代低矮家具。民族大融合使得家具出现“枨”和“抽屉”,这使得家具美观、牢固、使用。
明清
明清:中国古典家具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时期。封建经济逐渐发展,它不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产生一种新制度的萌芽——资本主义, 在长期而较稳固的统一局面中,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在继续发展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巨匠和带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徐光启《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宋应星《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家具在明嘉靖万历到清康熙、雍正这二百多年间,特别是海关开禁,海运业的发达, 引进许多优良木材,创造出不朽的红木家具,不论是数量上来看,还是从艺术价值来看,称之为古典家具的黄金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因社会长期而较稳定和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出现了整套家具的概念.
一、明代家具特点: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他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
明代家具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其方法是把“心板”装入采用45°格角榫构合的带有通槽的边框内)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家具竖料与横料均成的方框内,安装四根牙条,形成完整的周圈装饰件,叫“圈口”。)、券口(家具竖料和横料构成的方框内,常安装上、左、右三根通长的牙条,使框内空间形成变化,民间工艺术语称之谓“券口牙子”。)、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的手法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象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产生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以上四句话,也可说四个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
明式家具是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鸡翅木、花梨木等进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虽然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生产,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因此,人们公认苏式家具
总结明式家具就是用料名贵,作工考究是艺术价值,简洁明快,不加装饰是其家具工艺艺术达到了顶峰。
这种细木家具具有经久耐用的实用性和隽永高远、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的审美趣味,它以一种出类拔萃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一颗艺术明珠。
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世襄写的《明式家具研究》。
二、皇帝、文人的推动。
天启帝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明熹宗不务正业,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明熹宗不仅贪玩,而且还玩得很有“水平”,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份,史书记载;明代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明熹宗经自己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明熹宗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都是惟妙惟肖。熹宗还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价购买,天启帝更加高兴,往往下到半夜也不休息,常令身边太监做他的助手。
每到冬季,西苑花园封冻,冰坚且滑。明熹宗便命一群太监随他一起在冰上玩。他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拢,仅容一人,涂上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明熹宗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两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雍正年代要求底下人要根据“万方安和”的意思来做家具,所以一工匠就设计出来一种“万字锦地”,整个桌面满铺“卍”字,非常漂亮,再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在其上面再装饰各种图案,就叫万字锦地。这就是皇帝精神上的一种追求,他不仅仅要求做张桌子,而且要求跟环境、文化相吻合。
由于文人的参与,总结各种工艺技术经验的专门书籍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专业家具设计制造的行业组织,工艺的改进,制作家具的专业工具增多,如刨子。对家具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三、清式家具的特点。
清初还是延续明式家具的风格,中国传统家具工艺发展到清朝的雍正、乾隆时期,形成了有别于明式家具的清式流派,清朝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在当时社会文化上出现了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雕琢的奢靡颓废风气。和明式家具有了强烈对照,故在我国家具史上称之为“清式”家具。清式家具用材厚重,品种、装饰追求创新 清式家具的装饰,求多、求满、求富贵、求华丽。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
清式家具用材厚重,以广式家具最为突出。清式家具的主体构件无论弯曲度有多大,很少用拼接作法,而习惯用一块整木制作完成,通常所见到的清式家具,紫檀或鸡翅、或酸枝,皆为清一色的同一木质制作。
据史料记载,清式家具的品种繁多,有许多家具都具有前代所没有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就主张几案多设抽屉,橱柜多加搁板,从而开启了清式书案多宝格之先河。还有的清式宫廷家具更是标新立异,比如有八步床,床上不仅有帽架、衣架、瓶托、灯台等,甚至还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
1、选材广泛 材质讲究
清中期以前的宫中家具,选料最为讲究。如用料讲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红木,各种木料互不掺用,有的家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制成;选材时要求无疖无疤,无标皮,色泽均匀,稍不中意,就弃之不用,绝不将就。在制作上,为了保证外观的色泽和纹理的一致,也为了坚固牢靠,往往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不少宫廷紫檀家具透雕的花牙,往往与腿足和牙条一木连做。这样一来,用料很大,浪费极多。
2、做工精细 装饰丰富
注重装饰,装饰上使用各种金属,各种玉石、玛瑙、青金绿松蜜蜡、沉香、象牙和各色瓷,各种羽毛画、刺绣品等,可谓在装饰上无所不用,为了达到绚丽多姿、珍奇无比、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清式家具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几乎使用了当时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了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尽显示富丽豪华是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清式家具还以各种龙的图案进行装饰,龙形图案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而龙成为通天神兽又体现着中国神圣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古往今来,龙形图案都寓意驱邪避灾、祈福祝祥。文化气息也在大型的家具体现.比如顶箱柜博古架上,制作清式家具的工匠们大都选用各式历代名人画、松石、花鸟、梅竹兰菊等题材进行装饰,既丰富多彩,又拓宽了家具艺术上的表现形式。
3、艺术风格上中西融合。
从传世的清式家具中,人们很容易感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艺术的浓浓气息。清式家具不仅继承了明式的优点,而且,对西方文明也进行了大胆借用。从现存的清式家具来看,采用西洋装饰图案或装饰手法占有相当的比重。
社会稳定,才能够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加速家具的发展.到了清朝康(熙)乾(隆)盛世,尤其是乾隆时期,全国的收藏热再度兴起。这时,多宝格就出现了,它已经不是只有一个层面的柜子了。我们从雍正《十二美人图》上面,可以看见当时多宝格的形象。我们推测多宝格是雍正年间发明的,就是当第三次收藏热达到高峰的时候,,这也是社会富足的一个标志。
多宝格专门用来陈设古董,是专属家具。一般情况下,多宝格都是对称的设计,左边有一个空间,右边也有一个同样的空间,并不一顺边,这是多宝格的一个特征,多宝格一般都是成对出现,对称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基本原则
4、家具的衰退期
清式家具的形成是继承了历代的工艺传统,并有所发展的。清代匠师们使用各种手段,各种材料,想尽各种办法,都是为了达到他们预想的华丽,稳重的目的。因而,清代家具在装饰手法上多种材料的应用,多种工艺的结合,构成它自已独具特点和风格。它和明式家具一起,以其不同时代,不同特点,代表着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国际市场上,亦占有重要位置。清代中后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阶级的腐败,农民起义风踊而起。国内战乱频繁。人民动荡不安。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民族手工业等各项传统文化艺术也随之衰落下去。清末皇宫也曾制做过一批家具,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到技艺高超的工匠师了。这时期生产的家具大多制作粗俗,雕刻臃肿。造型呆板,毫无艺术性可言,没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它们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恶果。不能代表清式家具,更不能与清式家具相题并论。
总之,清式家具的问世以及其特有风格的形成,与清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满人对本民族文化、审美情趣的难以割舍,加上对先进的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向往,使满人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最大限度地调和起来。可以不夸张地说,清代各类工艺品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无不打着多种文化交融的烙印,清式家具也不例外。中国古典发展史就是民族大融合的缩影。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阀混战的时候,战火连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大家都忙着逃命,更不要去说发展家具了.古典家具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衰颓,但这个时期由于大量的洋人租界的出现,也带动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家具向舒适性转变,同时使用了一些新的材料,如玻璃,海绵等.出现了一些新型带欧美风格软体家具,沙发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新型家具.
民国时期提出城市家具这个新概念,是相对于民间世代相传的乡村家具而言。虽然明清年间,大量乡村人集结城市居住,从乡村带过来的家具,样式依然如旧,依然是民间农村使用家具老样式。也就是说人迁移到城市,家具也搬迁到城市。固有的家具观念却没有改变。直到大都市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出现洋人的租借地,大量的洋人相对集中居住在租界地。为适合洋人日常居住的生活习惯,洋人先从本国运来一批原装洋式家具,再请中国工匠依样模仿制造。至此,明清家具传统观念才真正被打破。从本质上来讲,民国洋式家具是殖民地文化的产物,民国洋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变革的缩影。整体上欧化的民国家具,适应了城市日常生活所需,是名副其实的新型的城市家具。
1、民国家具材质的变化
一种是传统家具,民国广式、京式、苏式家具仍以泰国红木、印度红木为最高档用材,但花梨木家具也多见,其中以红木材质为贵。另一种是洋式家具,天津、上海、青岛洋式家具主要以柚木(木材暗褐色,坚硬耐腐蚀,适于制造船舰、车辆等,亦供建筑用)为主,西洋家具柚木为最高档用材。通常也包括一部分用榉木(坚实,耐水湿,为优良家具用材)、榆木等木材制成的洋式家具。此外,上海等大城市里,因工业的发达也出现了铜床、铜凳等铜制家具,以铁为腿,桌面为木板的铁木家具等。
2、民国家具样式的变化, 软体家具的出现.
传统家具也分客厅家具书房家具卧室家具等,但长方型餐桌、牌桌、玻璃门陈列柜休闲椅、沙发等为新样式家具,这就是西式家具,西式家具餐桌多为长方形,而椅子多为八把、十把,还有专供打牌用的牌桌,供陈列用的玻璃柜,休闲椅有软椅、躺椅、摇椅以及沙发等,材料多为柚木。
3、民国家具玻璃的使用,玻璃是工业化的产物
虽然我国汉代以前早有玻璃料器工艺品,清中期西洋玻璃镜子传入中国宫廷,当时极其珍贵,不可能在家具上使用,但玻璃与玻璃镜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国家具上的玻璃为进口玻璃,边沿均磨成坡口,经抛光,有水晶质感。民国年间,镀水银的镜子普遍在西式家具使用、海派家具上使用最多,海派家具上指在1843年—1949年间上海出现和生产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家具,如梳妆台、红木大衣柜内门的穿衣镜、陈列柜上的玻璃门等,这也是鉴赏民国家具的要点。
4、民国家具瘿木镶嵌装饰手法
明清家具中主要只有整块瘿木镶嵌工艺,把瘿木镶嵌在桌面上,或嵌在柜门上作为装饰,多为雕刻手法。民国家具模仿欧洲家具装饰工艺,其中镶嵌工艺是其代表性工艺,是有品味的标志。工匠们不遗余力精心把颜色不同的珍贵木材,用镟切、半圈镟切或刨切而成的小薄木片,拼成花卉图案,镶嵌在家具表面上,甚至雕花和镶嵌工艺并用,使之家具更显得华贵富丽,具有异国情调,此类洋式家具价格不亚于普通的红木家具。受此影响,民国红木家具为节约日趋枯竭的珍贵红木原材料的成本,也在白木家具表面上,贴上一层薄薄的红木板冒充红木家具,古玩界俗称“贴皮”,工艺虽然来源于镶嵌工艺,但“贴皮家具”与“镶嵌家具”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仿冒的赝品家具,后者属于追求精湛工艺的华丽家具。
5、民国柜类家具的增大及“穿靴戴帽”的风格
民国家具的床、桌、椅子与明式家具相似,结构体积都较为灵巧。唯有民国的柜类家具体积较大。这充分说明起居对生活和清式家具的影响,当时的住宅面积普遍增大,柜类家具也相对较大,由于民国柜类家具体积大,为便于搬运,多设计成分拆结构,将家具的顶部、底部、柜身分别制成独立的构件。“穿靴”是指柜类家具底座,底坐雕有纹饰,如洋式漩涡纹、垂花纹、草纹、夹穗纹、西番莲纹等。“戴帽”是指柜类家具顶部,顶部雕有华丽的纹饰,故又称“帽子”、 “花帽”。清式柜类家具满地雕花,民国柜类家具头脚雕花,此即为民国家具的“穿靴戴帽”风格。
总之民国家具的特点,中西文化结合的混血儿,软体家具的使用,工业化的产物玻璃镜面在家具的使用,西洋手法的装饰工艺,都体现了这个时代属于新城市家具.
古典家具通过漫长的5000年历史变化,从人们起居变化、生活变化逐步影响家具的发展,社会体制的不同,社会稳定的差异,影响家具的发展速度,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体现在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文明演变,漫长的过程中, 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发展的方向。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 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给高型家具奠定了基础,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人所使用,中国垂足家具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鉴定各历史时期的演变,而且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在现存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
主要种类
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种类已经齐全,根据家具使用功能, 大致可以分为: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其他类等。
桌案类
方桌、炕桌香几、炕几、炕案、案桌(如书案、画案)、酒桌。
椅凳类
宝座、交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长凳、圆凳、马扎、绣墩。
床榻类
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
柜橱类
亮格柜、圆角柜、方角柜、闷橱。
架具类
架格、镜架、镜台、衣架、面盆架、灯台。
其他类
如屏风、衣箱、印匣、药箱、枕凳、滚凳、甘蔗床等。
制作工艺
干燥处理
新鲜木材含有大量的水分,在特定环境下水分会不断蒸发。水分的自然蒸发会导致木材出现干缩、开裂、弯曲变形霉变等缺陷,严重影响木材制品的品质,因此木材在制成家具之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将开好料的板材成材堆装入干燥室,采用科学的除湿干燥方法,分别进行预热、中间、平衡和终了处理,让木料含水保持量达到科学标准,提高木材的力学强度,改善木材的加工性能,延长使用年限,保证家具的经久耐用,防止开裂变形。再经过精选,剔其糟粕,杜绝虫蛀等劣质木材进入生产流程
榫卯结构
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木作工艺的精髓。依据家具设计图样,科学考虑榫卯的粗细紧密和力学平衡的合理性,运用巧妙的构思,采用精巧准确的榫卯结构将家具的各个部件紧密组合连接在一起,成为结合牢固的一个整体。榫卯结构的红木家具,榫本身即是家具部件的联体,材质一致,榫和家具寿命相同,结构紧密,不易松弛,扎实稳固,经久耐用。
雕刻工艺
每件古典家具,都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雕刻是一种“旨在意会,不可言传”的手艺。雕刻技师们将工艺步骤和工具使用技法结合紧密,以凿、雕、修、刮、磨等精妙艺术手段,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创造出构图生动,形象鲜明,线条流畅、技艺精湛的家具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富含传统家具特有的艺术气质。各类雕刻图案,表达着各种美好的寓意及祝福,完美呈现手工雕刻的意韵。
打蜡工艺
中国明清硬木家具进行木材表面处理的一种装饰工艺,它不仅很好地展现了木材优美的自然纹理,而且在木材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很好地防止了外界环境对木材的腐蚀。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层保护模由于不断受到空气的氧化,人手的抚摸、抹布的试擦等因素的影响,使家具的表面、棱角、边线等处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透亮的、温润如玉的表面形态即所谓的“包浆”。在众多硬木家具表面形成的“包浆”当中,唯黄花梨的包浆最惹人喜爱。
生漆工艺
这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涂料,来自原始森林和自然树科类,是人工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漆树液,而天然生漆漆液内主要含有高分子漆酚、树胶质及水。天然生漆具有防腐蚀、耐水性、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性等功能,至今没有一种合成涂料能在坚硬度、耐久性等主要性能方面超过它。红木家具经由粗至细的反复刮磨后,采用中国优质生漆进行反复擦拭,臻至家具木纹清爽、平滑流畅、色泽清澈光莹,气质高贵典雅。
术语
开门
成语“开门见山”的腰斩,用来评价一件无可争议的真货。也有呼作“大开门”的,那就更富江湖气了。
爬山
原来用于评价修补过的老字画,过去旧货行的人将没有落款或小名头的老画挖去一部分,然后补上名字的题款,冒充名人真品。而在老家具行业,特指修补过的老家具。
叉帮车
就是将几件不完整的家具拼装成一件。此举难度较大,须用同样材质的家具拼凑,而且还要照顾到家具的风格,否则内行一眼就能看破。
生辣
指老家具所具有的较好的成色。
包浆
老家具表面因长久使用而留下的痕迹,因为有汗渍渗透和手掌的不断抚摸,木质表面会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
皮壳
特指老家具原有的漆皮。家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木材、漆面与空气、水分等自然环境亲密接触,被慢慢风化,原有的漆面产生了温润如玉的包浆,还有漆面皲裂的效果。
做旧
用新木材或老料做成仿老家具,以及在新家具上做出使用痕迹,以鱼目混珠。
年纪
老家具的年分。
吃药
指买进假货。
掉五门
这是苏作木匠对家具制作精细程度的赞美之语。比如椅子或凳子,在做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置于地面上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距离,不差分毫。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况,就吃“掉五门”。
后加彩
指在漆面严重褪色的老家具上重新描金绘彩,一般多用于描金柜。
蚂蟥工
特指家具表面的浅浮雕,因浅浮雕的凸出部分呈半圆状,形似蚂蟥爬行在木器表面,故得此名。
玉器工
特指家具表面的浅浮雕参照了汉代玉器的纹饰和工艺,在硬木家具上比较多见。
坑子货
指做得不好或材质有问题的家具,有时也指新仿的家具和收进后好几年也脱不了手的货色。
叫行
同行间的生意,也称敲榔头。
洋庄
做外国人的生意。
本庄
做国内人的生意。
鼓腿膨牙
指家具的腿部从束腰处膨出,然后向后内收,顺势作成弧形,足部多作内翻马蹄行。
三弯腿
将桌类家具的腿柱上段与下段过渡处向里挖成弯折状,弯腿家具的足部多为内翻成蹄形。
落膛
指闷户柜、圆角柜等家具抽屉或门下面的空间,因不易被发现,可用于存放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
束腰
指在家具面沿下作一道向内收缩、长度小于面沿和牙条的腰线。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分,束腰线也有直束腰和打洼束腰之分。束腰家具是明式家具的重要特征。
托泥
指家具的腿足之下另有木框或垫木承托,可以防止家具腿受潮腐烂,这一木框或垫木就是托泥。供桌和半月桌一般会有托泥。
硬屉与软屉
硬屉指家具椅面、榻面用木板镶作,软屉则指用藤面编制成面芯。
抱肩榫
指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所用的榫卯。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夹头榫
这是案形结体家具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四只足腿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的卯眼相对拢。腿足的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使外观腿足高出牙条及牙头之上。这种结构能使四只足腿将牙条夹住,并连结成方框,能使案面和足腿的角度不易改变,使四足均匀地随案面重量。
插肩榫
也是案类家具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虽然外观与夹头榫不同,但结构实质是相似的,也是足腿顶端出榫,与案面底的卯眼相对拢,上部也开口,嵌夹牙条。但足腿上端外部削出斜肩,牙条与足腿相交处剔出槽口,使牙条与足腿拍合时,将腿足的斜肩嵌夹,形成表面的平齐。此榫的优点是牙条受重下压后,与足腿的斜肩咬合得更紧密。
罗锅枨
也叫桥梁枨。一般用于桌、椅类家具之下连接腿柱的横枨,因为中间高拱,两头低,形似罗锅而命名。霸王枨霸王枨上端托着桌面的穿带,并用梢钉固定,其下端则与足腿靠上的部分结合在一起。榫头是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然后向上一推就挂在一起了。“霸王”之寓意,就是指这种结构异常坚固,能支撑整件家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21:12
目录
概述
概念简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