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2002年12月3日,是武汉市政府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
技术管理与服务、
卫生监督技术支撑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是武汉地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与控制、
疫情报告与
信息管理、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卫生检测与评价、卫生
技术服务与质量控制、健康教育与
健康促进、科研与专业技术指导培训中心。其宗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保护经济建设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武汉。
中心简介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负责武汉地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中心现有在职职工243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51人。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人,其中享受省、市级津贴专家13人,
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28人。中心结合专业特点和
社会需求,设立“六所一部”,即:传染病防制所、
社区卫生与
慢性病防制所、
艾滋病防制所、健康教育所、
血吸虫与
地方病防制所、
卫生检验检测所和预防性健康
体检中心。其中
分子流行病学、慢性病防制、消毒与
病媒生物防制、卫生检测检验4个专业被市卫生局评定为市级
重点学科。中心建有百级实验室、
生物安全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卫生检测检验实验室和
流感监测、
艾滋病监测、病媒
生物监测等
专业实验室,其中近300项化学和微生物检测项目获《
国家认可实验室》认证。
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
预防为主,科学防制”的宗旨和“履行职能,服务大众”的理念,秉承“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质量至上”的
发展战略,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无论是在2003年
抗击非典战役中,还是在应对武汉地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疫情处置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政府和群众誉为“人民健康的保护伞”。
多年来,中心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
两条腿走路方针,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先后与美国、日本、
丹麦、
芬兰、德国、
加拿大、
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
科研成果。
机构职能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经市政府批准建立、市
卫生局主管、负责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技术管理与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具体职能为:
1、疾病预防与控制:制订全市疾病预防
控制策略与措施,组织实施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开展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
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
信息管理:管理全市疾病预防
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
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
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食源性、
环境性疾病监测与调查处置,对影响
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
人体健康的危害。
5、
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
化学因子的实验室检测、分析、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
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
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
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
健康促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普及
卫生防病知识,对公众进行
健康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良
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开展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业务与
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指导、
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开展
应用性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指导和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绩效考核与评估。
历史沿革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身为
武汉市卫生防疫站,于2002年12月3日正式挂牌成立。有着50年光辉历程、为武汉市民健康作出卓越贡献的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带着半个世纪汗水洗礼的光荣功成身退。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武汉市卫生防病工作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后,始终将“政府的防病目标就是我们的重点,百姓的健康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作为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将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努力完成政府的
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主动做好卫生监督的技术支撑服务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这“三个服务”上。在实施疾病控制和
卫生管理工作中,强化政府公共卫生
服务职能,加强同各部门的协作,抓好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充分发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辐射作用,积极推进疾控工作进社区;加强疾病监测和
卫生宣传教育;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与紧急疫情
应急反应处理;积极开展
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科研技术,提高疾病防治能力;树立
市场观念,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不断拓展疾病预防控制新领域,开发和培育新的
卫生服务市场。
与此同时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加强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机遇快速发展,
人才梯队逐渐形成,专业特色更加显现,公共卫生
信息网络逐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体系、应急体系、公共卫生
危险因素评价体系、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承载着新时期武汉市疾病预防工作重任的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忠实地履行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能,保障公众健康,为建设和谐武汉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5月,武汉疾控中心项目竣工。7月,武汉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投用。
专业队伍
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
专业技术人才,现有在职职工247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3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4.8%。
高级职称47人,享受国家、省、市级津贴专家12人,博士1人,硕士35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6人,是武汉地区6所高校的
实习基地。中心现有慢性病防制、分子流行病学、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卫生检测检验4个市级重点学科。多年来,先后与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丹麦、芬兰、日本、德国、俄罗斯、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地区的
高等学府和
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与
WHO合作的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誉为“武汉模式”,二十世纪末,中心首次分离出甲三亚型
流感病毒毒株,作为当年的
流感疫苗组分,全球共享“武汉标本”。
业务介绍
业务实力
中心建有百级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国家级流感监测、艾滋病检测、
病媒生物等专业实验室。拥有一批能满足科研和日常检验需要的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精湛的检验技术人员,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卫生检测能力。2005年中心实验室通过了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检测范围涉及食品、化妆品、饮用水、消毒杀虫产品、卫生用品、建筑
装饰材料等相关卫生产品的卫生质量检测和公共场所、
居住环境、作业环境及涉及市民衣、食、住、行的卫生检测。
机构设置
传染病防制所由疾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管理科、
免疫规划管理科、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科、病毒
检验科和微生物检验科五个科室构成,承担着全市各类
急性传染病防制和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重任,是全市
传染疾病研究和技术指导中心。拥有分子流行病学和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
拥有国家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
HIV抗体确证实验室、细菌性
传染病检测实验室、公共卫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湖北省
非典型性肺炎平行检测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级
认可的实验室。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人,实验室拥有
荧光定量PCR仪(实时)、
梯度PCR仪、电泳系统、凝胶
图像分析系统、
二级生物安全柜、
全自动核酸提取仪、Nanodrop 2000核酸浓度测定仪、菌毒种冻干设备、荧光倒置显微镜、
超速冷冻离心机、梅里埃核酸定量
检测系统、流式细胞
计数仪等一系列先进的
检测设备。
在
SAR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
手足口病等重大
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查明致病病原,在疫情
处理过程中屡建战功。应用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
PCR)、Real-time PCR、分子克隆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等,可检测的项目涵盖了
呼吸道病毒、
胃肠炎病毒、
肠道病毒、
虫媒病毒、
肝炎病毒及其它
血液传播病毒等20余种病毒。在完成监测和检测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检验技术和水平平,在2010年艾滋病、
轮状病毒研究方面喜获两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围绕全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控制中心工作,建立了科学、完备、快捷、准确的
流行病学、
病原学、
血清学调查体系和传染病信息网络,能为上级
行政部门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和突发传染病
应急处理及时提供调查数据和实验室数据。为采取正确的防制对策、及时控制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全市应对突发紧急疫情以及对新发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反应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职责
1、制订全市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2、对
传染病疫情开展网络实时监控,并定期开展分析评价及预测预报;
3、开展对相关传染病的监测,
暴发疫情的
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
效果评价;
5、负责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供应、应用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6、调查和掌握我市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
生态习性和
季节消长情况;
7、组织开展消毒监测工作;
8、开展
病原微生物和卫生微生物的检验,进行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9、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各项传染病防制工作, 如
传染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监测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
计划免疫、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以及实验室检验工作。
武汉市
血吸虫病防治所是全市血吸虫病、
碘缺乏病、
疟疾及其他
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培训的权威专业机构。
1、负责全市血吸虫病、碘缺乏病、疟疾及其他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规划、防治策略、
技术方案及相关工作项目
技术规范和
管理办法的制订;
2、负责全市防治工作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检查督导、效果评价和技术培训;
3、开展
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健康教育及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和
流行趋势预测,预防和处置重大疫情;
4、开展本领域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和
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相关防治技术服务及咨询
1、负责制订全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
防治规划、年度计划和技术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
2、督导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与预防和控制效果的考核评估;
3、负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和流行趋势预测及其他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开展防治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提供防治技术服务及咨询;
4、负责全市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
业务培训,积极宣传、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5、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和重大疫情的处置。参与
大型建设项目血吸虫病
卫生学评价及全市
血防重点项目的规划、技术指导和论证评审;
6、开展血吸虫病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防治和技术培训项目;
7、负责全市与血吸虫病相关疑难杂症的鉴别诊断,承担市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工作。
地方病防治科工作职责
1、负责制订全市碘缺乏病、疟疾等其他寄生虫病防治策略、防治规划、年度计划和技术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
2、督导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与预防和控制效果的考核评估,进行全市地方病、疟疾及其他寄生虫病业务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
3、开展虫种分布调查、流行情况调查和流行趋势预测及其他专题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及咨询;
4、进行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和重大疫情的处置。
5、开展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防治和技术培训项目;
6、向社会提供疟疾、
丝虫病、
蛔虫、
钩虫、饶虫、
鞭虫等
寄生虫和碘缺乏病的鉴定及防治知识咨询;
7、开展儿童甲状腺检测、人体碘
营养状况评价、
盐碘监测、儿童智商水平测试等各项工作。
艾滋病防制所科
艾滋病防制所科是承担全市艾滋病监测管理、防治工作组织实施、质量控制、
专题调查、科学研究、业务指导、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以及为
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任务的业务科室。艾滋病防制所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监测管理科、干预指导科、确证实验室、
中盖艾滋病项目办公室、湖北省100%安全套项目办公室。
一、主要工作职责:
(1)协助市卫生局组织制订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政策、法规,并提供科学依据。
(2)参与艾滋病全市防治规划的制订、实施与评价,
组织协调制定有关技术策略与措施,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
(3)对全市艾滋病的监测和艾滋病实验室检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组织制订有关
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案,并督导检查实施。
(4)组织开展艾滋病疫情和危险因素的调查、
分析和预测,承担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负责收集、交流全市有关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信息。
(5)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艾滋病防治培训及有关部门开展宣教培训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制作有关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培训教材和宣传教育资料。
(6)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策略、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干预、治疗与关怀、艾滋病病原学、
免疫学及实验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7)组织开展中盖艾滋病项目工作。
(8)承担武汉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承办武汉市有关政策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的组织安排及上级单位交给的其它任务。
(9)组织指导开展湖北省100%安全套项目工作。
中盖艾滋病项目工作职责
湖北
武汉中盖艾滋病
项目目标是减少
高危人群中的
高危行为和HIV新发感染数量,并将有效的艾滋病预防策略推广到其他地区。
目标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者和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项目拟通过促进疾控、医疗等部门与
社会组织(小组)之间的合作,针对目标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动员检测与咨询)和阳性管理(
流调、随访、关怀、
抗病毒治疗等),尽可能多的发现HIV阳性并强化干预与管理,从而
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省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工作职责
在全省范围内的娱乐场所中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
性病的宣传,对娱乐场所
服务人员实施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的行为
干预措施、实现在100%的娱乐场所、100%的
营业时间、100%的从业人员使用安全套。
二.业务概况
一艾滋病监测管理
1、常规疫情监测。根据疫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不同对象进行监测和检测,以及时掌握艾滋病流行情况。
2、突发疫情处理。对突然发生的艾滋病疫情,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摸清发生原因和
传播方式,提出相应对策,阻止疫情扩散。
1、根据艾滋病疫情发展和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制订相关的防治方案或技术工作规范,以提高防治能力,并使防治工作得以规范化、程序化。
2、根据已经制订的防治方案或工作规范,组织落实全市各项防治措施,督促实施进程,协调、解决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三艾滋病防治质量控制
1、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防治方案和具体措施实施情况进行
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效益―效果分析,为防治策略制订和调整提供依据。
2、根据有关工作规范和实验室评价体系,参与实验室
质量评价。对艾滋病筛选实验室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核发
资格证书。
3、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制订相关的方案和规范,修正原有措施,以适应防治工作需要。
四艾滋病防制专业队伍建设
1、专业人员
知识更新。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继续教育,举办学术讲座,参加
学术交流及专题研究,不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能力,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2、先进
技术引进吸收。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掌握最新的各种技术手段,服务于防治工作,提高现有的技术和
服务能力。
慢性病防治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NCD)简称慢性病是指以
恶性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
肺部疾病、
糖尿病等为代表的,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学病因证据,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的疾病的
概括性总称;从预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来看,慢性病就是针对那些符合具有迁延性、无自愈性和很少完全治愈性等特点,具有可预防性,并且在死亡、发病与经济损失上呈现显著性负担的疾病。
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任务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慢性病
防治体系,积极推行以健康促进策略为依据、公共卫生措施为主导、社区综合防制为平台的慢性病预防控制战略,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水平,遏制慢性病发病率和
死亡率的
上升趋势,减少早卒,提高
生命质量,延长
健康期望寿命,达到控制慢性病的总体目标。
社区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简称
慢病所)承担着武汉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武汉市卫生局慢性病预防控制重点学科,包括三个科室:监测评价科、实施指导科和
学校卫生科。主要工作为:居民死亡、重点慢性病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慢性病
综合防治、学校卫生和伤害控制等,通过监测、干预和评估以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保护人民健康。
主要工作职责:
1. 制订全市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及技术规范;
2. 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
医疗卫生单位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3. 开展居民死因监测和评价工作;
4. 开展伤害和重点慢性病监测和评价工作;
5. 定期开展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工作;
6. 开展慢性病综合防制和评估工作;
7. 对社区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工作进行指导与评估;
8. 开展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9. 开展青少年健康监测和常见病防制;
卫生检测检验所
卫生检测检验所由
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放射防护三个科室构成,负责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技术
管理职能和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技术服务。主要承担武汉市食品、
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化妆品、室内空气、放射相关的卫生学监测检验、评价及卫生技术咨询服务。
卫生检测检验所的卫生检验检测实验室是湖北省首批
计量认证合格单位,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家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L)
实验室认可,卫生检测检验专业于2007年被评为市级重点学科。
卫生检测检验所拥有完善的学科队伍,现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3人,占职工总数的33%,拥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占职工总数的22%。四百余项检测项目通过了
资质认定和
国家实验室认可,并拥有价值1000余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主持了多项卫生检验相关
国家标准方法制订和卫生检验相关的
科研课题,在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生活饮用水监测、
洁净厂房检测、粮食及蔬菜中的
农药残留分析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卫生检测检验所工作职责
1、组织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的卫生学监测检验、评价及卫生技术咨询服务;
2、建立
食物中毒、环境污染、
放射污染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指导和参与全市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3、组织开展对全市
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环境意外污染、
放射性污染、食物中毒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控制对策研究;
4、组织开展全市各人群营养与
食品安全、环境
卫生质量与人体健康等公共卫生专题调查研究;提高公共
营养水平和环境
安全水平;
5、开展国内、外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检测检验和评价水平;
6、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
7、组织全市公共卫生相关从业人员的
健康体检和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
武汉市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健康教育所
健康教育所承担全市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业务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估工作,承担本单位
对外宣传和健康
教育传播材料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市健教所下设二个科室:健康促进科、宣传科,现有在职人员12人,具备公共卫生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6人,占50%,其中硕士学历3人,本科学历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
中级职称4人。主要设备有
数码摄像机、非线编辑机、计算机、
激光打印机、
复印机、
速印机、
投影仪、
彩色打印机、
彩色扫描仪、数码照相机等满足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设备。
健康教育所工作职责及内容
1.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
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等提供技术咨询与政策建议。
2.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计划、方案和考核评估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
负责辖区内
医疗卫生机构、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媒体及下级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有关人员的培训。
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领域的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探索不同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策略,总结科学、有效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适宜技术,并进行推广、交流。
1.开展辖区内健康教育
需求调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辖区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
2.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组织现场活动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转播。
3.设计、制作和使用传播材料。
五、信息管理与发布
1.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健康相关信息,形成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为媒体和相关机构提供
信息源。
2.围绕辖区内主要
健康问题,制作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利用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向辖区公众发布。
六、监测与评估
开展
健康危险因素和
健康素养监测,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需求与效果评估,及时发布监测与评估结果。
预防医学门诊部
预防医学门诊部由体检中心和
预防接种门诊两个部门组成。负责履行从业人员预防性
健康检查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以及各类
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医学门诊部拥有完善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有本科学历以上人员14人,占部门
职工人数的56%。拥有
副主任医师4人,占部门职工人数的16%。体检中心实验室通过了计量认证,并拥有价值近百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以供体检的血液及肠道检查。
体检中心承担了全市食品、公共场所、药品及饮用水等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并为检查合格者办理
健康证;同时负责全市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健康体检并出具检查结果与评价。
预防接种门诊负责实施
人用狂犬病疫苗、
乙肝疫苗、流感疫苗、
肺炎疫苗等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咨询服务。在
国家制定、实施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接种的
诊疗规范前,我预防接种门诊部率先制定并实施了狂犬病暴露后的诊疗规范,并在全市进行了推广应用,随后参与了国家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接种诊疗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预防接种门诊还与传防所的计划免疫科和病毒科等相关科室合作,参与了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多项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
预防医学门诊部工作职责:
1.负责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并为体检合格者办理健康证。
2.负责全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并出具检查结果与评价。
3.实施人用狂犬病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咨询服务。
4.开展省内外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检查、评价水平和诊疗效果。
5.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
6.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质量方针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愿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公正、科学、规范、准确”的
质量方针,竭诚为社会与公众健康服务,为武汉市的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21日,获得“
湖北省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23年2月,入选拟确认保留武汉市文明单位称号名单。
徽标解读
徽标是一个团队精神文化的象征,它凝聚着全体成员的力量,是引导团队实现事业腾飞的
精神支柱。
湖蓝色作背衬,象征着洁净的生存环境与生命蓬勃的朝气。黄鹤是武汉市的象征,图案中央腾飞的黄鹤紧紧地咬住意喻疾病的毒蛇,表明了我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驱除病魔、保民平安的信念;两侧的
橄榄枝象征着武汉人民生活在一个和谐、安逸、幸福的
社会环境之中。
一个徽标就是一面旗帜,代表着团队奋斗的目标和肩负责任的神圣,蓝色的地球和腾飞的黄鹤象征着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蓬勃向上,开拓进取,增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走向世界,为人类疾病预防和控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联系方式
现任领导
主任:王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