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
语法术语
句法(英语:syntax),是短语句子的结构方式,表现为词在其中的排列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词义源流
按规则组词造句的意识则是人脑共同具有的。从人们关注语言问题开始,就关注语句中词语的排列,句法其实是人们对语言结构一种本能的关注。只是世界上语言千差万别,有的具有易于观察的句法表现,有的则不易观察到。
汉语使用者早就注意到句法和语义的使用是有其抽象规律的,古代的文字训诂学论著和文章学论著中不乏有关虚词用法、语句组织等问题的论述。然而系统的句法研究多是在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中率先发展起来的,但并非形态不发达语言的使用者缺乏句法意识,只是不太容易形成较为系统的句法论述。
现代汉语的「句法」一词是用历史词形对译英文syntax而赋予了新的概念,英文syntax来历是希腊语的syntaxis,本来的意思是「排列」。词与词在句子中的排列,排成不同的词序方式,以表达不同的意思。2011年,《语言学名词》出版,「句法」的定义是「短语句子的结构方式,表现为词在其中的排列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句法」的古义源流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一直在词序虚词的研究,对句法的研究关注较少,一般所谓的「章句之学」「句读之学」考察的都是断句,主要为的是疏解经义。现存文献中,汉代王充(27年—约97年)首次讨论句法:
文字以立,句有以连,章有以成,篇则章句之大者也。(《论衡·正说》)
这里主要讲的是字(词)与句、句与章、章与篇的关系,但没有出现「句法」术语。
现存文献中,「句法」一词只能追溯至晋朝,始见于汉译佛教戒律书。
②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说句法。(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祗律》卷十三)
③句法者佛所说声闻所说仙人所说诸天所说。(耶舍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十一)
④佛在阿罗毗国,尔时阿罗毗国比丘,于寺内以句法教未受具戒人。(弗若多罗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卷九)
在这些汉译印度佛教戒律书中,「句法」是什么意思呢?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以为,是指佛经偈颂句子的念法。荆亚玲《论「偈颂体」制约下的汉译佛经语言特征》
李舒宽认为,梵语」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被高僧译为汉文「」,这种偈颂为了迎合本土信众、读者,往往采用齐言的形式,类似于诗,很容易诵读,所以在「念法」方面,似不存在「教」的必要。
相反,由于偈颂受到句式字数的限定,以及重视节奏韵律的倾向,译经者们有时候甚至不惜割裂语词以凑足句式,因此,语义逻辑、语法停顿与语音停顿不尽一致的情况在偈颂中时有发生,这在早期译经中尤为明显。比丘是精通梵语的僧人,所谓「教未受具戒人说句法」,当是为了恢复因形式制约而造成语法支离的偈颂的语义逻辑,让人更好理解偈颂的意义。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李舒宽认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⑤摄字表法,说以为名;拘挛名字,共相属著,以成文颂。说之为句,直说音声,表法便足,何用字等?若直音声。不与字法和合相忘,不成言语,与风铃等音声无别;要与字合方成言语。虽与字合得成言语,若当不与名法相应,不得以此表呼前法。良以与彼名法相应,故曰表法。虽得表法。若当不与句法相应,名字分散,不成文颂。良以与彼句法相应故,摄字等得成文偈顺差别。(隋·慧远大乘义章》)
张荷瑶认为这里的「表法」是指逻辑上直接表明名称、言词、文句的准则,与「句法」形成呼应。这里的「句法」是指造句之法,但源自梵语的佛经中的句法主要是指「句中的词在性、数、格、人称、时态方面的一致」(罗世方《梵语课本》),与现代汉语语法中认为「句法」是「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表现为词在其中的排列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语言学名词》)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诗学意义上的「句法」可以追溯到杜甫。
①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唐·杜甫《寄高三十五书记》)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按曰:「《新唐书》:『适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之。』赵云:『汉蔡邕瞽师赋》:咏新诗以悲歌。句法本是佛书有法句经侚,而诗句之有法亦然。故公于诗句,问其法如何。』」
李舒宽认为「佳句法如何」其实蕴含了杜甫的法度思想,即佳句是有法可循的。然而,按照五言诗句读,这里的「句法」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语,而是分属上下两个语意单元(佳句/法如何)。杜甫以「佳句」评诗,曾评李白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称赞岑参则有「故人有佳句,犹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还自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至宋朝流行「句法」说法以来,古人已对句子长短、句式问题有所注意。
北宋黄庭坚常常以「有句法」来表达自己对后学诗作的欣赏:
②清丽有句法(《与徐师川书四》之二)
③所寄诗醇淡而有句法(《答何静翁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庭坚所谓「有句法」与杜甫的「佳句之法」遥相呼应。黄庭坚尊崇杜甫,他常常告诚后学:
④请读老杜诗,精其句法(《与孙克秀才》)
⑤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答王子飞书》)
这都说明「句法」能够通过学习、模仿而获得。着眼于下字对偶声律句式形而下的基本语言规范。
南宋吴子良有「句法盖祖《史记·老子传》」「句法亦祖《史记·西南夷传》」之语:
①退之《获麟解》云:「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也,惟麟也,不可知」,句法盖祖《史记·老子传》云:「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鱼,吾知其能游。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罾。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子厚《游黄溪记》云:「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溪之源,南至于瀧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句法亦祖《史记·西南夷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荆溪林下偶谈》)
吴子良的「文法」「句法」,即指「文章作法」「造句之法」,或行文之程式。
②(诗)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
③《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也。(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此「句法」指的是此诗中频频使用叠字(叠音词)的这一语言现象,即叠音词重复。
④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姜白石扬州慢》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南宋·张炎《词源(卷下)·句法》)
「词中句法」,说的是创作所讲究的句法,「平易中有句法」,说的是写词所使用的词语都很平实,但词本身不俗,即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俗。在今天看来,这些「句法」当指作文中的词语之选择及锤炼。
⑤「错综句法」。老杜云:「红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舒王云:「缫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以事不错综,则不成文章。若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残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以「红稻」于上,以「凤凰」于下者。错综之也。言「缲成」则知「白雪」为丝,言「割尽」则知「黄云」为麦也。(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句法》)
这里所讨论的「错综句法」指的是,创作词时,词语的选择与组合力求有变化,包括语序,句子长短、整散等。
⑥作文旨意句法,固有规仿前人、而音节锵亮不嫌于同者。如《前汉书·赞》云:「竖牛奔仲叔孙卒,郈伯毁季昭公逐,费忌纳女楚建走,宰嚭谮胥夫差丧,李园进妹春申毙,上官诉屈怀王执。赵高败斯二世缢,伊戾坎盟宋痤死,江充造蛊太子杀,息夫作奸东平诛。」《新唐书》效之云:「三宰啸凶牝夺辰,林甫将蕃黄屋奔,鬼质败谋兴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刘梦得《因论做舟篇》云:「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白公厉剑子西晒,李园养士春申易。」亦效班史语也。然其模范,本自《荀子·成相篇》。(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九)·作文句法》)
这里的「句法」,指的是文章中所使用的句子在句式结构上比较统一整齐。从《荀子·成相篇》到《前汉书·赞》(班固语)再到刘梦得《因论做舟篇》,其中的句法都属此类,其前后一脉相承。故此「句法」当属指作文时句式之选择的规则。
⑦「少陵坡谷句法」。前人文章各自一种句法。如老杜「今君起柂春江流,予亦江边具小舟」「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如此之类,老杜句法也。东坡「秋水今几竿」之类,自是东坡句法。鲁直「夏扇日在摇,行乐亦云聊」,此鲁直句法也。(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句法》)
这里的某某「句法」,指的是某个文人所作的文章的句法,含有语言风格方面的要素。
黄鲁直《学优斋铭》曰「学哉身哉!身哉学哉」,句法使班孟坚《典引》曰「唐哉皇哉!皇哉唐哉」;其祖出《益稷》曰「臣哉邻哉!邻哉臣哉」。杜子美《南郊赋》曰「九五之后人人自以为遭唐虞,四十年来家家自以为稷契」,句法使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曰「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其源出崔骃《达旨》曰「家家有以和乐,人人有以自忧」及扬雄解嘲》曰「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退之《进学解》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句法使夏侯湛《抵疑》曰「志不辍著述之业,口不释雅颂之音」。李白《上斐长史书》曰「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挥长剑乎」,句法用邹阳《上吴王书》曰「何王之门不可挥长剑乎」。(南宋·孙奕示儿编(卷七)·句法同》)
这里的「句法」不仅指的是形式上相类似的句子,而且在内容意义的表达上也相类似。也可理解为,首先是某个前人造出了某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句子,然后后人就模仿前人造出另一个很相似的句子(适当变换一些词语,但结构及关键词基本保持不变)。这样一类的句子的句法大体相同。
⑨《诗》举物,多华而后实,实而咨叶(按:据前「灼灼其华」「有背其实」「其叶蓁蓁」句);不然,亦以丰约别深浅。不惟记时,亦句法当尔。(南宋·王质诗总闻·周南·桃夭三章》)
这里的「句法」,指的是「《诗》举物,多华而后实,实而后华」这种有关事物的表达顺序。属于文章之法,即文章的如何表达之法。
⑩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应。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宜,以成文也。(南宋·陈昉《颍川语小》卷下)
这里的「句法」指的是文章语言的运用特点和文章的结构特色。「正、奇」指的是句子的长短整散方面,「呼、应」指的是篇章段落的结构安排。总体上当属于文章之法。
⑪「楚狂接與歌」,《史记》作「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比《论语》多二字(按:原文在《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宛是《楚辞》句法。(南宋·陈昉《颖川语小》卷上)
这里的「句法」指的是楚辞中多有使用语气词」这样的语言特点。
至满清时期,文字狱下,万马齐喑,众多知识分子为避险而埋首在故纸堆中,考据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其中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解释经传史书时,可以利用同样的句式分析、比较、解释语句问题:
①「祭公拜手稽首曰:『允乃诏』(句,《大开武篇》:王拜曰:『格乃言』,句法与此同)。(清·王念孙《读书杂志》)
②能求士□者智也。念孙案:「能求士者,智也」与「民利者,仁也」,句法上下相同,则上句不当有缺文。(同上)
这里的「句法」指句式或句子的意义。
③「三哀:一要不羸,二丧人,三摈厥亲。」念孙案:「丧人」本作「丧民人」。今本脱「民」字,则句法参差。(同上)
④「尔乃聩祸玩灾,遂弗梭。」念孙案:「遂」下有「非」字而今本脱之。「聩祸玩灾,遂非弗悛」,皆四字为句。若无「非」字,则文义不明而句法亦不协矣。(同上)
这里的「句法」指句子的长短。
⑤念孙案:《吊屈原文》「世谓随夷为混兮,谓跖蹻为廉」,本无两「为」字,今有之者,后人以下文云「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故加之也。不知此二句言「谓」不言「为」,下二句言「为」不言「谓」,互文也。若此二句有「为」字,则不成句法矣。《史记/汉书·贾谊传》俱无「为」字。(同上)
这里的「句法」指的是上下行文中的「互文」的修辞表达。
⑥「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念孙按:此本作「谷子云之笔札,楼君卿之唇舌」,后人删去两「之」字,则句法局促不伸。(同上)
这里的「句法」指的是这两种句式及其修辞效果,前两种句式的语气较为短促。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可从古书中归纳出一些语句条例,然而均未对「句法」一术语进行界定或下定义,含义会随「句法」一术语的使用而不同。纵向比较算是句法研究的相当进步,然而横向比较同时期欧美的句法研究,则讨论界限不明,与修辞、构词多有混淆,不成体系。
syntax的词义源流
印欧语中有「句法学」的概念始自二世纪上半叶的阿波罗尼乌斯(Apollonius Dyscolus, 80-160),他写有《论句法》(Peri Syntakseos)一书。阿波罗尼乌斯Syntakseos是Syntaxis的复数形式,在现代英语中写成syntax,就是今天通常所指称的「句法」。
不过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的是,《论句法》并没有包含现代句法学所包含的主语补语状语等各种句法成分,该书主要讨论的是「词与词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主从构造」。古希腊语的Syntakseos与当今英语的syntax,蕴含的概念并不一致,现代的syntax概念是后来逐步发展而来的。
古希腊语法学成熟于亚历山大。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Thrax, 前170-前90)在《文法技艺》(Téchnē Grámmatiké, 前100)中关注的是言辞成分(λόγου μέρη)即词类分析。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lógos)和词(léxis),句子由词构成,并未涉及句子成分研究。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后期的代表,阿波罗尼乌斯(Apollonius Dyscolus, 80-160)在《论句法》(Peri Syntakseos)中继承了古希腊学者将句子区分为名称和陈述的做法,由于狄奥尼修斯已建立了希腊语的词类体系,因此阿波罗尼乌斯提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是名词动词。句法就是研究名词格变化和动词屈折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部分与这二者的关系。
依据名词(代词)的格形式,阿波罗尼乌斯将动词分为主动(及物)、被动和中性(不及物)三类,这为后来划分主语宾语、提出句子成分的支配-从属关系开辟了道路。
然而,阿波罗尼乌斯重视的是词与词之间的一致关系(katallēlótes),如定式动词形式与名词主格人称上的一致性。他还提及一些抽象句法概念:
组合(paralámbanesthai),如分词和主要动词结构、名词(代词)和动词结构;
替代(anthypágesthai),如代词替代名词
双向组合(symparalambánesthai),他在分析tachý elthòn paidíon ōnēsen hēmās(男孩很快地走上来帮助我们)时指出,tachý(很快地)直接与分词elthòn(走上来)组合,而该分词又与主要动词ōnēsen(帮助)组合。
阿波罗尼乌斯还试图建立主动动词和间接格名词之间的支配关系,提出「根据动词调整名词的格」(charízesthai ten ptṑsin tṑi rhemati)等说法。显然,阿波罗尼乌斯是基于意义和形态变化解释希腊语句法结构,不可能建立一般的句法理论。
总体而言,柏拉图已经认识到句子由名称成分和陈述成分两部分构成。亚里士多德命题陈述句)分析采用了主词和谓词这对术语。狄奥尼修斯更关注希腊语的词类划分,通过词类分析来实现句子结构分析。阿波罗尼乌斯基于意义和形态变化解释希腊语的句法,提出了一些抽象的句法关系。
从学术史上看,柏拉图的名称成分和陈述成分可视为主谓二分的雏形,亚里士多德的主词和谓词则成为后世主语和谓语的蓝本。此外,在很长时期内(直到19世纪),语法学家沿用的是阿波罗尼乌斯把句子的主要部分分析为名词和动词的方法。
(一)马提阿努斯(410—420)论主语和谓语
五世纪的410-420年间,西罗马帝国阿非利加的迦太基学者、拉丁语作家马提阿努斯(约360一约428)撰写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语文学与墨丘利的婚礼》 ,不但要为百科知识及其认识论恢复地位,而且要以神话形式重组这些技艺使之世代相传。
该书描述的是,马提阿努斯给其子讲述墨丘利(神使)和「语文学」(凡人,爱知者)的婚礼盛会。墨丘利语文学的嫁妆是代表「七艺」的七个伴娘
第一卷讲述阿波罗提议墨丘利与好学不倦的凡人「语文学」结婚。第二卷讲述语文学从地球飞升众神等待的银河,墨丘利提供七个伴娘。七卷(第三到第九卷)中,她们依次阐述语法、论辩、修辞、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的内容。
其中,第三卷「语法」反映了4—5世纪的语言知识,除了研究词源词法,还研究读写的要素和特点。
在第四卷「论辩」中,马提阿努斯讨论了「何为谓语和何为主语」(Quid sit Declarative et quid Subjective):
从而说出来的话语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名称成分,称之为主语;另一部分是陈述成分,称之为谓语;谓语服从于主语,并将主语描述为可理解的内容。因此,当我们说「西塞罗论辩」时,如果这句话中应添加「在图斯库路姆」 ,则添加在谓语部分;如果添加「罗马人」,则添加在主语部分;同样,如果添加「谨慎而流畅地」,也是添加在谓语部分。与之相同,如果说到「卡托」 ,则应以谓语方式添加。无论如何,由此添加到主语部分的都是主格;添加到谓语部分的都是各种格变和语态。因为无法要求在主语部分添加其他情状;而如果不是由于主格的需求,谓语部分也绝不会有各种变形。然而应该注意到,动词有可能出现在主语部分,名词也可能出现在谓语部分。出现在谓语中的名词,它可以容许一些动词填补其主语上的空位。比如说「无论谁争辩就是西塞罗」时,「争辩」成为主语,「西塞罗」则用于说明。但「西塞罗」引出了主语部分的代词「谁」,而「西塞罗」则相当于谓语部分的动词。
这段论述显示,在语法学史上,马提阿努斯最早明确区分句法主语(subjective)和谓语(declarative)。主语部分是关于所说的某事,谓语部分是对主语的描述。除了定义,屈折语型的拉丁语还有形式上的制约,添加到主语部分的都是主格,添加到谓语部分的都是各种格变化语态
在马提阿努斯之后100多年,东罗马帝国普里西安(Priscian, 512-560)撰有《语法原理》(Institutiones Grammaticae, 约525),其句法结构描述仍然基于词类形态范畴。卷一、卷二讨论语音词素;卷三到卷十六讨论词类及其形态变化,卷十七和卷十八讨论结构,包括名词和动词结构、特定词和代词结构、动词顺序、陈述、命令、祈愿、虚拟语气及被动语态等。
在其语法体系中,并没有主语谓语的概念,从句也未析为两部分;相反,从句分析依赖于作为实体的名词及其作为偶性表达的动词。除了这些逻辑概念,普里西安服膺阿波罗尼乌斯,其句法描述主要依靠及物性概念,他以动词为中心对从句形态和语义加以描述,并分析名词性的参与者有几个。
(二)加洛林学者(9—10世纪)的主语和谓语
九世纪西欧,寓居法国加洛林王朝列日爱尔兰学者斯科图斯(Sedulius Scottus,840-860),在评论罗马帝国语法学家多纳图斯(Aelius Donatus, 320-380)的《语法技艺》(Ars Grammatica,约350)时,用「实体」概念定义了句法上的主语和谓语:
无论是物体还是事物,那些表示第一实体的都称之为主语。主语(subiecto)即所说的实体本身,主语心照不宣地以这种方式存在,以至于句子中不能没有它。例如,「西塞罗」是主语,即第一实体(prima substantia),它并非一个名字,而是该名字的所指。「人是理性、会死的生灵」,这些属于西塞罗这个主语,也就是说,它们是所说第一实体的第二实体(secunda substantia)。「修辞是善于说话的学科或科学」,这两者都不是指西塞罗本身。然而,人们了解他拥有这些特性,尽管不能这样称呼他。
斯科图斯借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用「第一实体」(所说实体的本身)和「第二实体」(用以说明第一实体的实体)阐述了马提阿努斯的主语-谓语说。
《语文学与墨丘利的婚礼》是9世纪在法国加洛林王朝学者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约10世纪圣加尔修道院保存的一篇佚名作者的论文《阅读时如何编排事物的七种情况》(Quomodo VII circumstantie rerum in legendo ordinande sint),提出句子的可能成分有七种:
人物(persona)、事情(rés)、地点(locus)、时间(tempus)、原因(causa)、方式(modus)、材料(materia)或资源(facultas)。
这些成分通常以疑问形式谁(quis)、什么(quid)、何地(ubi)、何时(quando)、为何(cur)、如何(quomodo)、何种资源(quibus facultatibus)提出。这七种成分似乎与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说相似。不过,这位佚名作者是以句子成分提出的,因此更像句子的语义成分分析。卢塔拉(A. Luhtala)认为:
该论文作者认识到人物和事情是句子的两个必要部分,并进一步结合主词和谓词的逻辑概念识别它们,把它们称为主语和谓语。这是根据他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即马提阿努斯·卡佩拉的术语。马提阿努斯在传统术语中区分了命题(西塞罗争论)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语是关于所说某事,而谓语所说的是关于主语的内容。
据卢塔拉的阐述,该论文中的人物(persona)即相当于主语(subiectivum),事情(rés)即相当于谓语(declarativum)。
(三)思辨语法(12—13 世纪)的主谓二分及句法研究
十二世纪中期,法国卡佩王朝经院哲学家、思辨语法学家赫里亚斯(Petrus Helias, 1100—1166)在《普里西安〈语法原理〉校订》(Summa super Priscianum, an updated textbook on Priscian's Institutiones grammaticæ, 1140—1150)中用suppositiō(替代,某一特定的词可充当某一特定事物、事件的替代,即名词所代表的事物)表陈述句中作为主语名词代词,用suppōnere(支持)表示作为谓语动词
十三世纪思辨语法或摩迪斯泰学派中,相当于主语和谓语的常用术语是suppositum(本义替代,指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和appositum(本义支持,指用于支持名词所指称的事物)。
虽然这些学者的术语不尽相同:马提阿努斯用subjective与declarative(5世纪初),斯科图斯用prima substantia和secunda substantia(9世纪中期),佚名作者用persona/subiectivum和rés /declarativum(10世纪),赫里亚斯用suppositiō和suppōnere(12世纪中期),思辨语法用suppositum和appositum(13世纪),但是都指句法层面的主语和谓语部分。
虽然这些句法术语都以命题分析的主词(subiectum)和谓词(praedicātum)为参照,但是与逻辑术语存在严格的区分—它们用于分析日常表达中的句子,而不仅仅是命题。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对句子内部结构的句法关系有了新的探索。所用术语和概念,比如依存关系、支配关系等,超出了多纳图斯普里西安传统。
结构内部的依存-被依存关系。
早期思辨语法已经区分主语(主格)-动词结构、动词-宾语(间接格)结构,摩迪斯泰学派则提出根据依存关系分析句法。
作为该学派最有影响力的代表,常在巴黎德国学者埃尔福特的托马斯(Thomas of Erfurt, 13—14世纪初)撰有《论意指模式》(De modis significandi,约1310)。
托马斯提出:「一个结构中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相对,或者依存于另一部分,或者满足另一部分的依存。」据罗宾斯注解所引托马斯的拉丁文,其含义是「一个构造物依存于另一部分,或决定另一部分的依存」。
所谓依存关系,包括以下情况:
名(主格)+动(谓),如:Sōcratēs currit(苏格拉底+奔跑);
动+名(宾格),如:legit librum(阅读+他=他阅读);
实名+形名,如:Sōcratēs albus(苏格拉底+白发的=白发的苏格拉底);
副+动,如:currit bene(出色地+跑步);
名+名(属格),如:filius Sōcratis(儿子+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的儿子)。
依存关系的分析价值在于,除了认识到词形变化的一致性,还认识到了词与词的句法或语义结构关系。
介词与间接格名词的支配-从属关系。
赫里亚斯用术语「支配」(regere)表示介词间接格名词的关系以及格形式所显示的各种关系,由此提出「要比较一个词被置于其位置的特定格」。而托马斯则从相反的角度,采用的术语是「从属于、受支配」(dēservīre)。
作为中世纪大学拉丁文标准教科书,法国摩迪斯泰学派学者维尔迪厄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Villedieu, 1170-1250)编撰的《教学手册》(Doctrinale, 1199)也用过支配(regere)和支配关系(regimen)的术语。当然,他们的「支配关系」与现代语法学所说的动词对名词的支配关系不同。
及物句法结构和不及物句法结构。
摩迪斯泰学派用及物结构(constructiō transitīva)和不及物结构(constructiō intransitīva)表示两种句法关系。在Sōcratēs legit librum(苏格拉底读书)中,第一名词Sōcratēs与动词legit是不及物结构,与Sōcratēs currit(苏格拉底奔跑)关系相同。而动词legit(读)与第二名词librum(书)则是及物结构。动词legit与前后两个名词都有依存关系。
这种区分的根据是,不及物结构只涉及一个表人或物的词,而及物结构则同时涉及两个名词代词
此外,具有一致关系的名词形容词和名词也认为是不及物结构,例如Sōcratēs albus(白发的苏格拉底)。而名词和名词(间接格)则是及物结构,例如similis Sōcrati(像苏格拉底一样)。当然,他们所谓的及物与不及物结构,与现代语法学所说的动词及物与不及物有所不同。
有联系模式和独立模式。
根据意指模式与句子结构的关系,摩迪斯泰学派区分了两种模式。一个词与其他词的范畴具有直接联系,称为「有联系模式」(modi respectivi);没有直接联系的则称为「独立模式」(modi absoluti)。名词(持久存在模式)和动词(变动存在模式)的意指模式,可在句中构成主谓关系,所以是「有联系模式」。一些学者甚至把「有联系模式」视为句子结构的基础。
对句子构造的理解。
托马斯认为,可接受的句子遵循四条原则:
实质上,词是可用于构造的单位(constructibilia);
形式上,词在各种结构中结合;
效能上,通过意指模式表示由结构要求且由说话者意识决定的不同词类之间的句法关系;
结果上,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
中世纪后期已经运用词序判定句子成分。他们认为正常词序罗曼诸语言的词序:「名-动-名」(主-动-宾),而不是古典拉丁语的「名-名-动」(主-宾-动)。
狄奥尼修斯的《读写技巧》开篇阐明:「语法是诗人和散文家通常使用的经验性知识。」后人多为重述,或加上「正确说话和写作的知识」等说明。普里西安则觉得没有必要通过说明或定义来介绍这门学科。到中世纪后期,研究者的认识有所改变。
库特雷的西热尔(Siger de Courtrai, 1283-1341)提出:「语法是一门语言科学,其研究领域是句子及其变型,其目的是用结构良好的句子表达心智的观念。」据罗宾斯注解所引西热尔的拉丁文,其含义是:「语法是关于交谈式语言及其一般情感的科学,主要研究通过词形变化的语言所表达的心智观念。」由此观之,摩迪斯泰学派已将语法的性质从「经验性知识」提升到「表达心智观念的科学」。
(四)普遍语法(17世纪)重返亚里士多德的命题二分
十七世纪的欧洲语法进入普遍语法阶段。
1660年,法国波旁王朝哲学家阿尔诺(Antoine Arnauld, 1612-1694)和语言学家朗斯洛(Claudc Lancelot, 1615-1965)刊行《普遍唯理语法》。
该书第一部分是「语音和文字」;第二部分是「词义的各种形式及其所据原理和法则」。第二部分共有25节,仅最后一节「论句法或词的组合」讨论词法形态的一致关系和词语的支配关系,以及句法构造的兼用、省略、重复、倒置等方法。在第14节《论动词和动词的特性》中提到:
动词的性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例如我说「I.a terre est ronde」(地球是圆的),这一判断必然包含两个项,一个项称作主语,即我们所断言的对象,在此是terre(地球);一个项称作谓语,即我们所断言的内容,在此是ronde(圆的)。此外,还有这两项之间的联结,实际上也就是用于断定谓语的精神行为。
此处关于主谓二分的说法,几乎就是亚里士多德命题二分的重复。此后刊行的普遍语法论著,大体上也是如此,并非进一步探索句子成分分析
中世纪学者提出的主谓分析法沉寂了几个世纪。18世纪在英国学者的研究中复苏,19世纪中期才在美国学者的研究中得到充分发展。
英语语法研究起步较晚。
790年,英国学者约克阿尔昆(Alcuin of York, 735-804)撰有拉丁文的《语法技艺》(Ars grammatica),第一卷讲解多纳图斯的八种词类,其他三卷是正字、修辞和方言。
1534年,里利(William Lyly, 1468-1522)用英语撰写的拉丁文《语法基础》(Rudimenta Grammatices),参照的是普里西安的八种词类。
1586年,第一部英语语法书《简明英语语法》(A Brief Grammar for English)出版,作者布洛卡(William Bullokar, 1520-1590 年居于伦敦)把英语单词纳入拉丁文词类体系。
1640年,琼森(Ben Johnson, 1572-1637)的《英语语法》(The English Grammar)注重英语事实,仍以传统词法研究为主。
进入十八世纪,各种英语语法著作层出不穷,被喻为「仲夏语法狂热」(Midsummer madness of grammar)。据统计,十八世纪英国出版的英语语法书多达503部(包括修订版)。下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部,追寻英语语法学家关于句子成分研究的线索。
(一)莱恩(1700)的主谓论述
1700年(满清康熙三十九年),英国学者莱恩(Archibald Lane, 生卒不详)出版《学识技艺之钥》。该书不分篇章(也无目录),只是将相关语法问题归纳为若干标题,然后采用问答形式逐一展开讨论。
问:什么是语法?答:语法是一门讲授说话和写作正确方式的技艺,这种技艺要根据每种语言的特定形式展开。
在「前言」中,莱恩说明,为何要使用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当时的「不常见术语」,但他却想当然地提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术语借自语法。
如果我不得不使用一些语法中的不常见术语,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我希望博学者能原谅我。这些我不是出于虚荣,而是必须使用,以防止技艺术语的累赘,或避免不同技艺术语的空洞或混淆。如果我从逻辑中借用了这些术语,那么我要提出的是,亚里士多德首先从语法中借用了它们,这些术语比其逻辑要早得多。我认为(服从更好的判断)逻辑除了语法别无他物,不包括他附加发明的三段论和其他一些不太有用的东西,他将这些东西塞进语法库存中(the Stock of Grammar)。而我的浅见是,思维和说话的技艺不是两种,而是一种技艺。就语法而言,首先教我们如何按照自然秩序思考事物,然后教我们如何通过说话或写作表达我们的概念—因为如果我们不能说好或写好,则无法正确地思考。说话不过是发声的思维,思维不过是无声的说话,而书写它们两者的是图符或文字。
莱恩的理由是思维(逻辑的)和说话(读写的)的技艺就是一种,而不知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古希腊还没有成熟的语法学。罗马学者在五世纪提出说话的主语和谓语,参照了亚里士多德命题分析并借用了其逻辑术语。当然,当时的莱恩不可能了解语法学史,他只能认为自己首先「从逻辑中借用了这些术语」。
在正文中,莱恩有9次(p. 79, 80, 81, 90, 92, 96, 97, 102, 109)提及谓语。在「关于谓语的主格」中问答:
问:一个人怎么能知道谓语的主格来自主语的主格?答:按照自然顺序,谓语的主格出现在系动词之后。但是,谓语的自然顺序经常发生变化,因此作者的感觉和意思经常被误会和曲解。然而,谓语可以很容易地从主语中得知,无论它在动词之前还是之后,它总是比主语级别更高或更为一般性的实体,或者至少等同于主语,从不会是级别更低或不具一般性的实体。
问:谓语何时对等于主语?答:谓语对等于主语,是在它们可以相互肯定,并且一个不能说成比另一个更多的事物时。如:「每个延展的物质都是一个实体,每个实体都是一个延展的物质」,「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生物,每个理性的生物都是人」。
在「关于词的自然顺序」中问答:
问:如何划分每个句子?答:每个句子都可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的主格和所有依存于它的东西,无论间接或直接,都属于句子的主语,并且必须首先出现。动词和所有依存于它的东西,无论间接或直接,都属于句子的谓语,并且必须随后出现。如下例所示,「马其顿国王菲利普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主语)在十二年时间里征服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谓语)」。
莱恩的书中没有出现「定语」(Attribute)、「状语」(Adverbial),讨论的还是形容词副词的用法。
有时同一个词有不同的词性,必须通过意义来区分。例如,这个句子I will sound the Trumpet(我会吹喇叭)中,单词 sound是一个动词;在这个句子I bear the sound of the Trumpet(我忍受着喇叭的声音)中,单词 sound是一个实体词;在这个句子He is a Man of a sound Judgment(他是一个有健全判断力的人)中,它是一个形容词。
比较级副词和最高级副词,不过是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与动词和分词一起当作副词使用……正如I write slower or more slowly(我写得更慢或更慢地写)、Solomon spoke wisest or most wisely of all Men(所罗门在所有人中说话最聪明或最聪明地说话)。
也许,在英语语法学史上,是莱恩首先把逻辑的主谓术语引进英语句子分析。除了句子成分分析,还有必要同时考察对句子构造类型的识别。莱恩书中出现了简单句和合成句的划分:
关于构成的句子,分为简单句(simple sentence)和合成句(compound sentence)……简单句是指只有一个动词和一个主语的主格,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合成句是两个简单的句子,由一个连接词或连接形容词结合在一起,正如:我读书,你玩耍;这是打破窗户的男孩。
对于英语的复杂句,莱恩笼统地称为合成句。到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语法学家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并列关系的并联句;一种是主从关系的复合句。李葆嘉将笼统的compound sentence译为「合成句」;当区分出complex sentence(主从复合句)时,才将compound sentence译为「并联句」或「并列句」。
(二)洛思(1762)的主谓概念
1762年(满清乾隆二十七年),英国牧师和语法学家洛思(Robert Lowth, 1710-1787)出版《英语语法简论》(下引1774年版)。与莱恩一样,这本书也不分篇章(没有目录),将相关语法问题归纳为若干标题,然后逐一讨论。在「动词」这一节提及主谓概念:
既然主语和谓语可以简单地、也可以带上某种限定地连接在一起;并且相应地,这些模式有主要的或次要的……主要模式被语法学家称之为陈述和命令。当事情是这样,或者至少说话人似乎有能力让它这样时,就像主语和谓语的直接结合所暗示的那样,那么系动词(Copula)直接地表达,没有任何变化—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陈述模式(Indicative Mode)……次要模式是这样的,例如,当系动词受到主语和谓语中的任何一个影响时,使句子成为(逻辑学家称之为)模态命题(Modal proposition)。
该书中仅在此处提及Predicate谓语),洛思的主谓分析似乎与逻辑命题相联系。实际上,洛思对简单句的分析还有如下方法:
简单句的主要部分是施事Agent)、认定(Attribute)和对象(Object)。施事是主要谈论的事物;认定是肯定或否定其事物或行为;对象是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事物。
这种分析方法,似乎很像现在的语义句法成分分析法。
对句子构造类型的划分,洛思与莱恩一样,也是二分:简单句和合成句。
句子是词的集合物,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和按适当的顺序排列,这些同时发生以成为完整的含义。句子的结构主要决定于词的一致或协同关系(Concord or Agreement)和规定或支配关系(Regimen or Government)。当一个词要求格、数、性或人称相同时,就说它与另一个词一致。当一个词引发另一个词的某种格或模态时,就说它支配另一个词。句子或者是简单的,或者是合成的。简单句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限定动词,即表达陈述式、祈使式或虚拟式的动词。短语是两个或多个词的正确组合,以构成句子的一部分;有时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两个或多个简单句,由一个或多个连接词结合在一起,成为合成句(compounded Sentence)。连接句子的词有两种:1. 关系词;2. 连词。
根据其「一致关系」「支配关系」以及上面的句子语义成分分析,洛思似乎受到思辨语法或摩迪斯泰学派的影响。
(三)沃德(1765)的主谓概念
1765年(满清乾隆三十年),英国学者沃德(William Ward, 生卒不详)出版《语法探索:因它可能适用于英语》(下引1779年版)。沃德采用了主谓概念,书中有10次(p.150, 151, 165, 166, 262, 272, 375, 376, 382, 527)提及谓语。第四篇动词第4节「关于动词的限定性」(Of the verb definitive)专门论述了主语和谓语。
正如已经观察的,一个句子由两部分组成,逻辑学家称其为主语和谓语。主语始终是概念的表达,心智能将之作为思考的单一或特定对象—因此任何单一的实体词,或任何单一的目的动词都可成为句子的主语。并且,任何包含完整意义的一系列词,同样可以被认为是心智使之成为思考的特定对象的复合名称—因此任何这样的一系列词,都可以成为句子的主语。
很明显,每个句子的谓语都从限定的动词(definitive verb)本身开始。因为动词的语法形式,被认为是独立于其意义之外的其余部分,实际上是关于句子主语表达的宣告。这种表达停止于更远成分处,包含在动词意义中的分词状态,影响句子主语的整个宾语。无论宾语是用一个词或一系列词表达。
沃德认为,主语、谓语是逻辑学家的说法,借用到语法研究的句子分析中。谓语包括限定动词和宾语。根据沃德的相关论述,英语的句型也是简单句和合成句:
在普通场合使用的简单句中,如果没有提及表达思想的人,则这些思想被认为是说话者的思想,即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或复数的对象……在合成句(compound sentences)中,如果实际提到被确定—命令—规定的词,或其他类似含义的词,并且包含未来状态的句子依赖于这些词,则应用shall(将要)。
(四)库特(1788)的主语-动词分析
1788年(满清乾隆五十三年),英国学者库特(Charles Coote, 生卒不详)出版《英语语法原理》。该书分为四篇(book):第一篇正字法(3章);第二篇词源(13章);第三篇句法(12章);第四篇韵律(2章)。
库特对句子成分分析,采用的术语是「主语」(subject)和「限定动词」(finite verb)。书中没有出现predicate一词,仅有一例「is predicated」,出现于脚注中:
约翰逊博士有言:「无论文字还是话语都是仍未理解的(Neither character nor dialogue were yet understood)。」虽然was在这里更可取,但似乎有更多理由将一个复数动词与两个单数主格用nor分开,而不是用or;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肯定只对单独提及的一个或另一个加以断言,但在前一种情况下,虽然分开提到,但对两者都是宣称否定。
库特划分的句型,也是简单句和合成句:
由几个词组合而成一个句子,句子有两种,即简单句(simple)和合成句(compound)。前者有一个主语和一个限定动词,无论明示的还是隐含的。后者包含两个或多个主语和限定动词(finite verbs)。短语组成整个简单句或其部分,或者是组成合成句的一部分。
(五)默里(1795)的主语-动词分析
1795年(满清乾隆六十年),美国语法学家默里(Lindley Murray, 1745-1826)刊行《英语文法:适用于不同等级的学习者》(The English Grammar,Adapted to the Different Classes of Learners,引文引自 1848 年版本)。该书在英美学校广泛使用,成为19世纪初最有影响的英语语法教材。全书分为四卷:正字、词源、句法、诗学。正文第一页说:
English Grammar is the art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with propriety.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viz. Orthography,Etymology,Syntax,and Prosody. This division may be rendered more intelligible to the student,by observing,in other words,that Grammar treats,first,of the form and sound of the letters,the combination of letters into syllables,and syllables into words;secondly,of the different sorts of words,their various modifications,and their derivation;thirdly,of the union and right order of words in the formation of a sentence;and lastly,of the just pronunciation,and poetical construction of sentences.( Murray 1848) 7
(译为:英语文法是使英语的说和写如何得体之技艺。它分为四部分,即正字、词源、句法和韵律。通过观察,该划分可使学生更易理解。换而言之,文法讨论这些内容:首先,字母的形体和发音,字母组成音节,音节组成词;其次,不同种类的词和各种变体,及其派生词;再次,词在句子构成中的结合与正确顺序;最后,关于恰当的发音和句子的诗意构造。)
「句法」与「词在句子构成中的结合与正确顺序」有关。
该书中出现了「主语」:
在这里,动词或断言通过很长的情状成分与其所指的主语分开。只要把情状成分放在动词之前,就可以很容易地避免这种情况。
首先,在句子表达过程中,场景应尽可能少地改变。我们既不应在人物之间,也不应在主语之间仓促地突然转换。通常在每个句子中都有一些人物或事物是主控词,如果可能应从头到尾保持一致。
默里的主语(subject)或主控词(governing word),与动词(verb)或断言(assertion)相对,书中没有出现谓语(predicate)这一术语。此外,默里提到主语和动词之间的「情状成分」(circumstance),相当于后来的「状语」。关于英语句子的结构类型,默里仍是分为简单句和合成句:
我们必须区分不完整的短语、简单句和合成句(compound sentence)……简单句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明示或暗示的限定动词……合成句有不止一个主语或一个限定动词,无论明确表达或心照不宣。它由两个或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简单句组成。
18世纪的英国语法学家开始使用主语-谓语分析句子,似乎是从逻辑中直接引进,而非借鉴更早的语法传统(如思辨语法)。
前三位英国语法学家,对主谓的理解都是基于逻辑的参照:或者像莱恩那样,揣测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术语借自语法;或者像洛思、沃德那样,认为主语和谓语是逻辑学家的说法。
后二位语法学家,书中都没有出现「谓语」这一术语,库特采用的是主语-限定动词,默里采用的是主语-动词(或断言)。
十八世纪的英语语法研究主要在英国,到十九世纪,美国学者的研究大幅度上升。据统计,1800年之前美国编印的语法书约30本,而从1800至1850年则多达265本。日益扩大的美国英语教学促使语法书大增,基于英语分析的需要,美国学者的研究也从词法为主转向关注句法。
(一)科贝特(1833)的主语-动词分析
首先提及的还是一位英国学者,1817-1819年避难美国期间在长岛农场撰写的语法书信集。1833年,科贝特(William Cobbett, 1763-1835)的《英语语法书信集》正式刊行。他是1783年在英国步兵团服役期间自学的英语语法。该书信集中出现了「主语」:
在说完这些之后……关于动词的主语,几乎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副词、介词和连词的词尾从不变化。它们的用法已在讨论名词、代词和动词的句法的书信中举例说明。
与默里一样,科贝特的主语和动词(verb)相对,没有出现predicate这一术语。对于英语句子的结构类型,科贝特也是划分为两种:
也就是说,在每个词语集合结束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和已完成的意义,不一定再要与其他词语集合发生联系。但一个句子可能由几个成员(members)或分句(divisions)组成,那么则称为合成句(compound sentence)。当一个句子没有分句时则称为简单句。因而「百姓苦不堪言」(The people suffer great misery)是一个简单句。但是「百姓苦不堪言,日日饥寒而亡」(The people suffer great misery, and daily perish for want)则是一个合成句,即由两个简单句合成造出。
根据以上查考,直到科贝特时代,英语的主从关系复合句仍未独立。
(二)克拉克(1847)的主要和附加成分
1847年(满清道光二十七年),美国语法学家克拉克(Stephen Watkins Clark, 1810-1901)刊行《实用语法:词、短语、句按职分类,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用完整图表系统解说》,用图表解析句子结构。该书增订多次,1847-1877 年间共出版 63 个英文版本。此外,克拉克还著有十几种英语语法书,在19世纪下半叶的英语教学界影响极大。
该书分为四部分:第一卷「语言」;第二卷「词源」( 词类);第三卷「句法」;第四卷「韵律」(诗学)。在第一卷「句子的分析」这一节,克拉克提出:
一个句子由主要部分(Principal parts)和附加成分(Adjuncts)组成。句子的主要部分是:主语、谓语、宾语。句子的主语,即关于所断言的某事物。句子的谓语,是表达主语被断言的一个或多个词。句子的宾语是谓语所断言行为涉及的一个或多个词,句子到此结束。
关于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克拉克的定义是:
一个附加成分是一个词、短语或句子,被用于限定或描述另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主要附加语(Primary Adjunct)用于限定句子的主要部分。次要附加语(Secondary Adjunct)用于限定另一个附加语。附加语一般是形容词或副词,或者是用为形容词或副词的短语和句子。
克拉克已经注意到附加语的层叠性,主要附加语可以再有次要附加语。对于附加语的具体构成,在第三卷「句法」中列表展示(现改为叙述方式)。
附加成分分为形容词副词。形容词附加语包括三类:1. 限定性的(Qualifying):最高级、比较级、原级、微小级。2. 指定性的(Specifying):单纯的、数、所有格。3. 动词性的(Verbal):及物、不及物。副词附加语包括:时间、地点、程度、方式、原因等。
附加语包括形容词性、副词性两种。附加语隶属于它们所修饰或描述的词语
由此可见,克拉克实际上区分了五种句子成分:主要成分三种(主语、谓语、宾语)、附加成分两种(形容词附加语、副词附加语)。
关于英语句子结构的类型,克拉克明确划分的是两大类:简单句和合成句。但在合成句的论述之后出现了主要句(Principal)或辅助句(Auxiliary)、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这样的术语:
有些句子只断言一个事实,另外的句子则断言更多事实。有些句子断言一个独立的或主要的命题;另外的句子断言一个次要的或限定的命题。因此,句子被区分为—不及物句或及物句,简单句或合成句,主要句(Principal)或辅助句(Auxiliary)。
合成句(Compound Sentence)断言两个或多个命题……因此,合成句包含两个或多个主语、谓语或宾语……合成句的组成部分称为子句(clauses)……合成句具有一个或多个及物子句和一个或多个不及物子句,是混合的句子(Mixed Sentence)。
主要句断言一个独立的或主要的命题。辅助句表达的是一个修饰性断言。辅助句(Auxiliary Sentence)分为实体词辅助句(Substantive)、形容词辅助句(Adjective)和副词辅助句(Adverbial)。主要句与其辅助句一起构成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
克拉克的论述比较明晰,但并未把Complex sentence明确列为第三种句子结构类型,反映了「主从复合句」还处于从笼统归属于合成句到独立为第三种类型的过渡状态。
克拉克发明了英语句子结构图解法,主张主语谓语宾语为主要成分并区分了两种附加语,但是尚未提炼成句法术语「定语」和「状语」。当然,现代读者可以把Adjectives、Adverbs 视为「定语」(Attribute)、「状语」(Adverbial)概念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三)格林尼(1848)的五种基本成分
在克拉克刊行《实用语法》的次年,即1848年(满清道光二十八年),美国波士顿菲利普文法学院院长格林尼(Samuel S. Greene, 1810-1883)出版了《英语结构论集,或句子及其组成部分的分析和分类》(A Treatise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Or th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ntences 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
格林尼在该书中两次提到 English grammar 的教学内容。
English Grammar teach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se principles refer to the formation of words or the formation of sentence. The first department embraces orthography and etymology,— the second,syntax and prosody. Note. Prosody relates to the formation of sentences into verse. Orthography treats of letters and their various combinations. Etymology treats of the different classes of words and their various modifications. Syntax trea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entences. Prosody treats of the laws of versification.(Greene 1848) 203
(译为:英语语法讲授的是英语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指词的构成或句子的构成。第一个部门包括正字法和词源,第二个部门是句法和韵律。说明:韵律涉及使一般句子形成诗句。正字法讨论字母的各种组合。词源学讨论不同类别的词及其形态变化。句法讨论句子的结构。韵律还讨论作诗的法则。)
作为英语语法史上一部创新著作,格林尼第一次提出了任何句子的不同基本要素或成分不超过五个:
正如书名所示,本论集包含一个句子分析系统(a system for analyzing sentences)。作者在撰写本书时,首先要确定可以进入句子结构的成分(elements)的数量和性质,其次,要确定它们的各种形式和条件。尽管语言中的句子几乎花样百出,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句子中不同成分的数量不会超过五个(the number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 any sentence can never exceed five)。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分执行的职能十分简明且始终一致,尽管它们可能具有无穷无尽的形式。
在第一章「第一类成分」中讨论句子的五种基本成分。其目录如下:
III. 主语的变型(Modifications of the Subject):1. 主语的数;2. 主语的性;3. 主语的人称;4. 主语的格。
IV. 谓语的变型(Modifications of the Predicate):1. 名词谓语的变型;2. 形容词谓语的变型;3. 动词的变型(动词的数和人称;动词的语态;动词的时态)。
V. 定语成分(The Adjective Element):1. 形容词;2. 名词或代词。
VI. 宾语成分(The Objective Element):1. 单宾语;2. 双宾语。
VII. 状语成分(The Adverbial Element):1. 表地点副词;2. 表时间副词;3. 表原因或来源副词;4. 表方式副词;5. 表比较副词。
格林尼还讨论了感叹词、独立格、复合成分(Complex Elements)、合成成分(Compound Elements)、同位语。在附录「句法」中列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以及感叹词、独立格和关联词。
作为英语语法史上一部创新著作,格林尼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英语句子类型的三分:
至于成分的形式,起初看来,尝试对其分类似乎毫无希望,然而人们发现它们仅在三方面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成分可以是没有其他连词联接的词,可以是通过介词联接的词—两者一起构成短语,或者可以是一个从属命题,即由连词联接而构成的子句(clause)。任何成分可能受制于三种不同的状态或条件。它可能是简单的,即非修饰或非合成的;它也可能是复合的,即被另一个简单成分所修饰;或者可能是合成的,即由两个或多个绝不相互修饰的简单成分组成。在所有句子中,占主导地位的区别也与之相同。只包含一个命题的句子是简单句(simple),包含两个命题的,其中一个修饰另一个的句子是复合句(complex),包含两个绝不相互修饰命题的句子是并联句(compound)。
英语句子的构造类型,由此明确三分:简单句复合句(主从关系)、并联句(并列关系)。此外,复合句的从属子句(Subordinate Clauses)有三种:实体词句(substantive sentence)、形容词句(adjective sentence)和副词句(adverbial sentence)。
综上所述,格林尼提出的细化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五种)和明确的句子构造类型说(三分),为现代英语语法开辟了道路,成为英语语法学史上的里程碑。
(四)福勒(1850)的主谓分析
1850年(满清道光三十年),美国学者福勒(William Chauncey Fowler, 1793-1881)刊行《英语语法:英语的成分和形式》(下引1855年版)。福勒在「词性分类」中讨论了主-谓分析法:
1. 一个词可以单独与所有限定动词构成命题的主语,并且可以与动词「是」构成命题的谓语,这种词称为名词或实体词。如「人死了」,在这个简单命题中「人」是主语。
2. 一个词不能单独构成命题的主语,但带上动词「是」可构成命题的谓语,这种词称为形容词。如「上帝是仁慈的」,「仁慈的」是谓语。
3.一个词可以用来代替名词,担任命题的主语或谓语,这种词称为代词。如「这个人是快乐的;他是乐善好施的」(The man is happy; he is benevolent) ,这里用「他」代替「人」担任命题的主语。「我就是他」,这里的「他」与动词「是」一起用作命题的谓语。
福勒在讨论「及物动词」时提及宾语
术语「及物」表示传递到。「他打了那个男孩」(He struck the boy),这里应有一些东西从主语传递到宾语。动词struck是主动态及物动词。「那个男孩被他打了」(The boy was struck by him),这里以被动态表达同样的断言。前一句动词的宾语,是后一句的主语。
福勒181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毕业前已任纽黑文霍普金斯文法学校校长。1838年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学院修辞学教授。福勒是韦伯斯特(Noah Webster, 1758-1843)的女婿,1843 年辞职,1845 年编辑出版大学版《韦氏词典》。此后撰写《英语语法》。福勒采用主-谓(动宾)结构分析英语句子,但是没有使用 「定语」这样的术语,只是在「属性」意义上使用attribute。福勒也没有「状语」这样的术语,但有讨论「副词短语」(Adverbial Phrases)的内容:
副词的主要作用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的意义,次要作用是修饰副词。相同的作用,可以由某些短语或单词组合来执行。如:「他随意攻击」(He struckat random),这里的「随意」(at random)修饰动词「攻击」(struck)……这些副词短语,因为执行单个词的作用,可能会归入单个词的形式,就像已在词语heretofore(迄今为止)、howsoever(无论如何)中所做的那样。
对于英语句子的结构类型,福勒还处于简单句与合成句的二分状态:
句子用词语表达思想。一个陈述句与一个命题相同。句子可以由一个命题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连接在一起的命题组成。包含一个命题的句子称为简单句,如「我学习我的功课」。包含两个或多个命题的句子称为合成句(Compound Sentence),如「勤劳获得收入,而节俭保存它」(Industry procures a competence, and frugality preserves it)。
在福勒书中,也出现了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这样的术语:
在那些合成句中,有些被称为复合的,它总有一个从属句。
可见,福勒只是把复合句视为合成句中的一种。此外,福勒书中还有「合成(复合)句」这样的术语,并且指出这类句子的从属句可以分为三种:
6. 构成一个合成(复合)句[ compound (complex) sentence ],其中应有一个从属的实体句。7. 构成一个合成(复合)句,其中应有一个从属的形容词句。8. 构成一个合成(复合)句,其中应有一个从属的副词句。
从属句可以代替实体词、形容词或副词,因此必须视为实体词、形容词或副词扩展而成的句子。与之相应,存在三类从属句,即实体词句(Substantive sentences)、形容词句(Adjective sentences)和副词句(Adverbial sentences)。
福勒的合成句包括复合句,或他所谓的「合成(复合)句」,并没有把主从复合句、并列合成句区分为不同的两种类型。也许,他没有看到在此前两年出版的格林尼的《英语结构论集》。
(五)布朗(1851)归纳三种分析方法
1851年(满清咸丰元年),美国语法学家布朗(Goold Brown, 1791-1857)出版《英语语法的语法,附有历史和批评的引论》,全书共1102页。该书正文分为四卷:正字法、词源、句法、韵律。在第三卷「句法」第一章「句子」中,布朗归纳了句子的三种分析法:
句子的分析。分析一个句子,就是把它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但最恰当地分解成单词—它首要的重大元素,并指出它们在给定联系中的几种关系和力量。句子的组成部分是成员、子句、短语或单词。有些句子短小简单,只能分解为词;另一些句子,又长又复杂,可能一次又一次地分解成可分的部分。适用于句子分析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并且,就其差异可以协调地帮助语法科学不同原则的应用而言,各种方法在特定场合使用可能各有优势。
第一种分析方法。并不简单的句子,可以简化为其组成成分、从句或简单句;这种手段可以揭示这些合并的单位。
第二种分析方法。简单句或者合成句的简单成员,可以分解为其主要部分及其从属部分;首先指出作为主要部分的主语、动词,以及置于其后或由动词支配(governed)的格;然后根据含义,将其他的词细述为这些主要部分的附加语,或作为附加语的附加语。
第三种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分解为主语和谓语,从而对句子加以部分分析,这是晚近的一些语法学家从逻辑学家那里借来的方法。语法主语及其附加语,被视为逻辑主词;而限定动词,被称为语法谓语,*being及其后续的格和两者的附加语,被称为谓语或逻辑谓词。
第一种方法是将复杂句分解为组成成分、从句或简单句;
第二种方法是将简单句分解为其主要部分(主语、动词、宾格)和从属部分(附加语);
第三种方法是将句子分解为主语、谓语两大部分(再分析各自的附加语)。
布朗并没有引入「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术语,他可能也没有看过格林尼的《英语结构论集》。
(六)十九世纪晚期的六分法和四分法
关于英语的句子成分,从莱恩(1700)引进主谓分析,洛思(1762)、沃德(1765)接受主谓概念,而库特(1788)、默里(1795)、科贝特(1833)返回主语-动词分析,再到克拉克(1847)区分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最终格林尼(1848)提出英语句子的五种成分。
关于英语的句子类型,从莱恩(1700)、洛思(1762)、沃德(1765)、库特(1788)、默里(1795)到科贝特(1833)都是二分法(简单句、合成句),克拉克(1847)在二分法中提出主辅复合句(但未明确为第三种),可视为过渡状态,格林尼(1848)最终确定句子类型三分法(简单句复合句、并联句)。
晚于克拉克和格林尼的福勒(1850),虽然识别了主、谓、宾,但没有提出附加语;虽然认识到某些合成句有从属子句,也只是提出「合成(复合)句」。布朗(1851)归纳的三种句子分析法显得粗疏。
一种新方法提出后,接受者并不一致,通常会根据其想法修改。
美国语法学家里德(Alonzo Reed, 生卒未详)和凯洛格(Brainerd Kellogg, 1834-1920)合撰的《英语高级教程》(1880),采用的是:
1. 主要成分,包括主语、谓语(仅指动词)、补足语;补足语包括三种:宾语、属性补足语(Attribute Complement,相当于表语)、宾语补足语(Objective Complement,相当于补语)。
2. 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副词、分词、名词或代词、短语、小句。
3. 关联成分。
4. 独立成分。
排除关联和独立,《英语高级教程》将句子成分为六种: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属性补足语、宾语补足语和修饰语。修饰语分为六小类,像「状语修饰语」(adverbial modifier)这样的术语,在该书中仅出现一次。
《英语高级教程》对句子类型采用的是三分法:
简单句是仅包含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词的句子,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是并联的。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是由一个自主子句(independent clause)与一个或多个从属子句(dependent clauses)组成的句子。并联句(Compound Sentence)是由两个或多个自主子句组成的句子。
其后,英国语法学家纳斯菲尔德(John Collinson Nesfield, 1836-1919)出版的《英语语法》(1898),对句子成分采用的却是四分法。纳斯菲尔德在第十章「句子分析」中提出:
一个简单句可以由四个不同的部分或成分组成:1. 主语;2. 主语的附加语;3. 谓语;4. 谓语动词的附加语。在这四个成分中,主语和谓语对句子必不可少。但是主语或谓语动词的附加语,都不是必需的。
II. 主语的附件或附加语(如有),必须是形容词或具有形容词效力的词。因此它们被称为修饰附加语(Attributive Adjuncts,它们有时也被称为主语的扩大)……IV. 谓语动词的附件或附加语(如有),必须是副词或具有副词效力的词。因此它们被称为状态附加语(Adverbial Adjuncts,有时它们也被称为谓语的扩展)。
纳斯菲尔德在第十章「句子分析·谓语」中提出,谓语可以再细分为限定动词、宾语(Object),或者补语(Complement):
谓语必须是一个限定动词或必须包含一个。如果动词具有这样的性质,它本身不会有完整的意义,为此就必须在其后面放置一些词或话语,任何这样的词或话语必须认为是谓语的一部分……在(3)中,我们首先有一个带单宾语的及物动词,然后是一个带双宾语的及物动词。其中的每个在谓语完成之前,都需要表明宾语(单或双)。在(4)中,我们在主动态中有一个使役动词,因此它需要宾语和补语。
纳斯菲尔德的句子成分分析要分两次进行,实际上包括六种成分。
不过,他所理解的宾语,与如今理解的宾语不尽相同。在第十二章「句法·宾格」中列出的是:动词的宾语、动词的宾语补语、名词或代词宾格的同位语、介词的宾语、副词的宾语、形容词之后的宾语、感叹词或惊叫短语后的宾语。
纳斯菲尔德在第十章「句子分析」中对句子类型采用的是三分法:
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有限动词(表达或理解)称为简单句。表达或理解为有一个以上限定动词的是并联句(compound)或复合句(complex)。
复合句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依存于主句的子句组成的句子。整个复合句中由主要动词构成的子句称为主句。复合句中的子句分为三种:名词子句、形容词子句、副词子句。
六分法反映了美国学者19世纪晚期的思路,四分法(谓语要做二次分析,实际上也是六分)反映了英国学者19世纪晚期的思路。这些都是为了服务于日益扩大的英语语法教学。
syntax的翻译源流
(1)字成句论。
1823年,英国人马礼逊出版《英国文语凡例传》(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将syntax解释为「字成句论」,即「详言一句之各字如何放得着用得正之例」。他给的概念已经算是与现代对「句法」的理解比较接近了,给出的译词更像是对syntax的解释。
(2) 文法。
1866年,德国人罗存德出版《英华字典》,给出了「文法,连字之法」的解释,说明在当时syntax与「文法」是对译的。而罗存德将grammar(语法)译成「文法书」,可以理解为他更看重grammar是对句法的讲解。
(1)成句论。
1862年,堀达之助出版《英和对译袖珍辞书》,将syntax译为「成句論」,像是借鉴马礼逊的「字成句论」,从字面意思看也确实是对syntax的解释。
(2)作文学。
1873年,柴田昌吉、子安峻出版《附音插图英和字汇》,将syntax译成「作文学」,说明他们认为现代意义上对句法的理解,即「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表现为词在其中的排列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在当时是一种写文章的方法,毕竟汉语长期以来还没有以句为单位来研究语法的情况。
(3)句法。
1877年,冈三庆出版《冈氏之支那文典》,出现「句法」一词。
《冈氏之支那文典》是日本第一部对汉语文言语法体系进行建构的著作,在日本影响极大。这本著作是冈三庆写《開卷驚新作文用字名弁》时,因为涉及了汉语文言的分析而产生了写一部文言文典的想法、前后历经十年才完成。
《冈氏之支那文典》虽然是他对汉语文言语法的思考,但是在编次中,他还是介绍道:
此書ヲ作為スルノ粉本ハ、日根尾先生ノ英文典也、然レモ英ハ自ラ英語ノ語法有リ、支那ハ自ラ支那ノ語法有リ、二者大ニ同シカラズ、是故ニ其大體ノ如キハ、彼先生ノ式ニ從フモ、而モ其小體ニ至テハ、專ラ支那ノ語ニ由リ、以テ之ガ分晰闡發ヲ為シ、必モ粉本ニ拘々セザル者ハ、盖ッハ支那ノ文典ナレバ也。(《冈氏之支那文典·编次》)(译为:此书之蓝本,日根尾先生《英文典》也。然英语有英语之语法,支那语有支那语之语法,二者大不相同。是故大体上从日根尾先生体式,而具体内容专讲支那语,分析阐发不必拘于蓝本,因此为《支那文典》也。)
「日根尾先生」指的是有涅氏(Timothy Stone Pinneo)。 当时日根尾的《英文典》(Primary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Beginners,1868)一书作为英语语法的初级读物在日本风行,所以冈三庆的著作虽描写的是汉语文言语法,却同样借鉴了英语语法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将书中「品词」体系加以改造。
《冈氏之支那文典》在结构上既有大量对词类的讨论,也涉及了「文章、句法、句读」,在第十七节「文章的关系」中,讲的就是句法的关系。
不过,冈三庆虽然提到了「句法」一词,却没有给出定义,只说「句法有几种,为短句法、长句法、四字句法、对句句法」,也并未对这四种句法作进一步的解释,大致可以判断他的「句法」是对句子长短、句式的统称,与传统「句法」的意思相近,而与现代意义还有出入,与syntax的现代概念还无法对等。
(4)文章论,章句法。
1902年,神田乃武出版《新译英和词典》,将syntax译为「文章论,章句法」。
1904年,广池千九郎出版《支那文典》,将syntax译为「文章论」。
二者都从侧面反映在这段时间内,日本学者是将现代意义上的「句法」与「作文章」相联系。
广池千九郎的《支那文典》就解释说:
文章論とは文章を組織する各成分の関係を講究する方法にして、実に文法学の最終目的というべきものです。(文章论就是研究组成句子各成分关系方法的东西,是语法学的最终目的。)
从句法理论上看,广池的观点更进一步,确实发展了冈三庆的观点,但从语法术语名称上看,冈三庆才是最早提到「句法」的学者。
(1)文法。
1878年,广东郭赞生出版《文法初阶》,将syntax译作「文法」,表「连字之法也」,与罗存德的译法完全相同。
此为中国人编译的第一本英语文法书,底本是《英语学校文法》(An English School Grammar)。
据检索,英国艾伦(Alexander Allen)和康威尔(James Cornwell)合著的《英语学校文法:含有大量练习及词语形成和派生的系统图》(An English School Grammar:With Very Copious Exercises and A Systematic View of The Formation and Derivation ofWords. London:Simpkin,Marshall,& Co.,1866),在当时富有影响。
(2) 造句之法。
1879年,江苏汪凤藻出版《英文举隅》,将syntax译为「造句之法」,从字面上看已经很好地解释了syntax的意思,与现代意义上理解基本一致。
《英文举隅》是据美国喀而氏(Simon Kerl,1829—1876)《普通学校英语文法》(ACommon School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866)编译,该书主体讲单词的词类和组合、短语和造句,以及改错和润饰等。
(3)造句法。
1904年,福建严复出版《英文汉话》,将syntax译作「造句法」,在著作中有两处解释,一个是:
「造句法,英文谓之syntax,其字从希腊来,syn合也,tax排比也,故造句之事,在于排比文字而得其当云耳」
一个是:
「字与句之相系,句与句之相属,著其法例,析其条理,是谓成文syntax」
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造句之法、造句的方法」。
(4)文句构造法。
1907年起,上海群益书社陆续推出由赵灼、陈嘉 、陈文祥等人据英国语法学家纳斯菲尔德(John Collinson Nesfield, 1836-1919)的Nesfiled's English Grammar Series,译述、编著 《纳氏英文法讲义》各册版本。
赵灼将syntax译作「文句构造法」,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但是在《纳氏文法讲义第四》第十二编「文字构造法及解剖表」中,内容包含了「字之相互关系」和「字之位置」,这里的「字」对应的是words(词),所以赵灼的「文句构造法」就是讲的词在句中的排列关系,与现代意义基本一致。
徐铣的著作中没有出现syntax及译词,而是将第一章The Sentence译作「句法」,但究其内容,讲得正是句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倒是符合「句法」这个标题。
(5)文章论。
1905年,章士钊入东京正则学校进修英语。从「英文文法之精严」中受到启发,在实业女校用英文文法知识给 12 名湖南籍留日女生讲解《古文词类纂》,因病住院期间把讲稿整理为《初等国文典》,1907年商务印书馆改名《中等国文典》出版。
章士钊称syntax为「文章论」,与倔达之助等日本学者用法一致。不过,章士钊在书中没有解释什么叫「文章论」,因为他说「文典不外词性论、文章论二部。今以初级之故,专分词性,文章论暂未涉及也」所以全书只讲了词类,未涉及句法。
杨树达中国语法纲要》(1920)、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22)都基本不涉及句法的内容。
只有金兆梓Principle of Style译作「文章论」,与传统理解的「文章论」概念不一致,只说「文法这一种科学,和中国向来所谓文法一都并不相干。因为这种研究,都是属于修辞学(Rhetoric)和文章论(Principle of Style)的范围,不是文法内所当讲的」。
金兆梓的这个观点是有背景的,他在前文提到从前欧洲文法家规定的文法范围是包含了(1 ) Orthography ,( 2 ) Phonology,( 3 ) Etymology, ( 4 ) Syntax , ( 5 ) Prosody,但是近来只有(3)和(4)才算文法,故有此一说。他的观点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对grammar理解的变化。
早年的英语语法著作基本包含金兆梓提到的五个部分的内容,但是在翻译成汉语时,有些译者删去了部分内容,而到了汉语语法著作,则基本只保留了词法和句法的内容。这既与当时欧洲文法学家的观念变化保持一致,也预示着中国学者语法思想的改变,或者说是他们吸取了现代语言学思想后,对汉语语法的重新认知。
(6)句的组织法,句法。
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出版,采用了「句的组织法,句法」的说法,解释为「是一个完全思想在言语中依照着民族形式表示出来的共同规律」,从宏观层面进行了解读。
「句法」的今义源流
二十世纪早期汉语学者提出「句本位」的汉语句法观,是对汉语特点的一种关注:「汉语的语法,因为不影响到一个汉字『字形』的变化,但有组字成词和『词序』的讲究,所以首先要讲『造句法』,这是和西洋语法不同的地方。造句法是中国语法的『核心』,从『造句』讲到『用词』,拿『句法』来控制『词类』。」(黎锦熙、刘世儒,1953)
到了80年代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则着眼于汉语自身,提出了四方面的特点:1.没有形态变化;2.常常省略虚词:3.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的影响;4.汉字对词形的影响。
真正从句法结构角度论述汉语语法全局性特点的,是朱德熙语法答问》(1985)表述的两点:1.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2.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汉语不同于印欧语系,语法系统中句法内容较为丰富。汉语语法著作一般都以句法为主体建立体系。所谓「句本位」语法、「短语本位」语法,即是汉语语法观念的具体表现。80年代以来,短语教学与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将短语结构与句子结构联系起来探讨,揭示其间的一致关系。李子云的《汉语句法规则》(1991)应运而生,他认为:
语法一般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包括词的分类、词的构造,以「语素」作为基本单位;句法包括短语结构、句子的类型,以「词」作为基本单位。在一种语法系统中,这两个部分是属于不同层级的,并非平列的。
这就是说,词法和句法是处于两个不同平面上的东西,但又是相互联系的,语法即是这两个部分的统一体,图示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词是词法和句法的交叉点,即是词法的上限,句法的下限。语素是词法的下限。句子是句法的上限(包括句子的组合体)。
词法和句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本身也各自成为一个系统。从汉语语法实际看,「词法是依附于句法的」(史存直《语法新编》),因为词法研究是把词置于句法结构中考察的。
句法学也叫结构学,以语言的句法构造为主要论述内容。
「词」是句法的基本单位,在句法结构里,我们能分析出的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就是「词」;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是由句法的基本单位或句法结构加上语调构成的。在语段里,我们能分析出的最小表述单位就是「句子」。
在词和句这两个语法单位之间有一个中间站,即「短语」。短语是词与词的组合体,它是由句法的基本单位—「词」组成的一种句法结构。
在句法系统里,短语是承上启下的枢纽,在词和句之间起中坚作用,它一头接词,一头接句,由词构成,又是句子的「构件」,大多数短语加上语调可以独立成句。
句与句的组合构成「句群」。「句群」是比「句子」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它也属于句法研究范畴。
上述情况说明,句法本身是一个层级系统,它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短语、句子、句群等形成一个系列,构成一个结构层级系统。
其中,词和短语之间的关系是组成关系,即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短语是由词组成的,词是部分,短语是整体,词、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关系,词或短语加上语调即可构成句子,即由静态的备用单位实现为动态的使用单位。
可见,词、短语和句子之间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是抽象的句法结构或句法结构单位同具体的言语使用单位的关系。
句子和句群之间的关系是组成关系,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句群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是部分,句群是整体。
句法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心课题,是汉语语法著作的主要内容。不管是早期的语法著作还是近期的语法著作,其内容都以句法为基础,并以句法为重点建立体系。
这种情况取决于汉语语法实际,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句法是汉语语法的中心,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靠词形变化,而是靠语序虚词意合法和关联法是词语组合的两种主要方法。
词语组合的灵活性、句法结构的多样性显示了汉语句法系统的特点。因此,描写汉语语法一般都以句法为重点。可以说,把汉语句法系统描写明白,即可揭示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展现汉语语法的基本面貌。
描写汉语句法以什么为基点?这是汉语句法研究中的个重要问题。一般语法著作描写汉语句法都以句子为基点,把一切句法分析都附丽在句子上。这实际上是模仿印欧语的语法著作的做法。
描写汉语句法应当注意到这样一种语法事实,即句子的构造原则跟短语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句子不过是独立的短语而已。短语具有一定的语调即实现为句子,这跟印欧语法显然不同。
鉴于这个事实,「我们就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建立一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朱德熙语法答问》)。即把各类短语作为抽象的句法格式,描写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而不把句法分析纳入到句子模型里,附属于句子成分上。这样,短语即成为汉语句法的中心,短语研究即成为汉语句法学的主要内容。
汉语句法系统以短语为核心。短语在句法系统里处于中心地位,起枢纽作用。短语规则与词和句的规则相联系(倪宝元田小琳主编《中学教学语法基础》:「短语具备汉语各级语言单位组合中的组合方式和组合关系。」),揭示短语规则有助于认识词和句的规则,描写语法系统,建立句法体系。
句法的基本单位
任何句法结构都是由词构成的,词是句法的基本单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每一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在句法结构中能作为最小的表义单位独立运用,如「」、「」各有固定的意义和语音形式,可组成「山与水」(并列结构)、「喝水」(述宾结构)、「开山」等句法结构,可见,词是句法结构的基本「构件」。
语音形式分类
根据词的语音形式的不同,可以把词分为单音词复音词两种:
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人」、「好」、「说」等;
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如「民族」、「讨论」、「生产力」等。
单音词是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复音词有的是由一个双音节语素构成的,如「蝙蝠」、「咖啡」等,有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如「说明」、「老师」、「合作社」等。
结构形式分类
根据词的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把词分为单纯词合成词两类: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人」、「大」、「看」、「芙蓉」、「托拉斯」等。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如「农民」、「光荣」、「研究」、「自行车」,「拖拉机」等。
词的语音形式分类和结构形式分类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现代汉语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基本一致。
合成词构成成分的性质看,由语素构成合成词主要有两种组合情况:
1、自由语素自由语素的组合。如:公民、道路、解放、伟大,根据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种合成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并列式:几个语素平等并列地相联。词义构成是几个语素义的融合。如:群众、学习、斗争、思想(由同义语素构成)、开关、矛盾、是非、忘记(由反义语素构成)。
(2)限定式:前面的语素修饰限制后面的语素。词义构成是以后面的语素为主。如:飞机、红旗、铁路、深入、面授
(3)补充式:后面的语素补充说明前面的语素。词义构成是以前面的语素为主。如:提高、说明、识破、改正、推翻。
(4)支配式:前面的语素支配后面的语素。如:注意、放心、动员、主席、理事、司机。
(5)陈述式:后面的语素陈述前面的语素。如:年轻、胆怯、心细,肩负、地履、霜降。
有些合成词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自由语素逐层地构造起来的,其中包含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关系,可以说,这是合成词的一种综合构造方式。如:「收录机」,其中「」和「」之间是并列关系,「收录」和「机」之间是限定关系。
2、黏着语素自由语素的组合。根据黏着语素合成词中的位置,这种合成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粘附语素在自由语素之前的,如:老师、阿哥、初一、第三、可靠、非常。
(2)粘附语素在自由语素之后的,如:胖子、桌子、钳子、活儿、石头、苦头、作者、忽然。
(3)粘附语素在两个自由语素之中的,如:来得及对得起吃不消土里土气胡里胡涂
(4)粘附语素在自由语素前后的,如:可靠性、可变性、非马克思主义者。
语法功能分类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的不同,可以把词分为若干语法类型。
一般所谓词类,即指词的语法分类,「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的类」(朱德熙《语法讲义》)。
所谓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充任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如:
名词,「数—量—名」可以组合,「副—名」一般不能组合;常充任主谓短语主语述宾短语的宾语。
动词,「副—动」可以组合,「数—量—动」一般很少组合;常充任主谓短语谓语
形容词,「副—形」可以组合,「数—量—形」一般很少组合;常充任名词性偏正短语定语
由此可见,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不同的。
词的语法功能同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词的功能一殷是同词的意义相适应的,功能反映意义,意义也体现功能。词是意义和功能的统一体。
汉语的词,首先可以按其功能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充任句法结构成分,加上语调能实现为句子。虚词则不具备这些功能(个别虚词除外),虚词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实词组合,构造句法结构,表示结构关系语法意义
实词虚词都可以按词的功能分为若干小类。如:
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可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各小类内部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继续分类。
词的语法分类也是一个层级系统。大类为第一层级,小类为第二层级,小类内部为第三层级。掌握汉语词类系统有助于句法分析
汉语词类系统简述:
1、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如:
教师、经理、英雄、工人(人的名称)
毛巾、文章、飞机、水稻(事物的名称)
精神、品德、友谊、思想(抽象事物名称)
早晨、下午、今天、晚上(时间)
上海、四川、东边、里头(处所、方位)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以及存在、始终、能愿、趋向、判断的词。如:
看、写、学习、调查(表示行为动作)
生长、消失、发展、演变(表示发展变化)
爱、想、喜欢、讨厌(表示心理活动)
有、存在、开始、终止(表示存在、始终)
能、要、敢、应当、情愿(表示能愿)
来、去、进、上来、出去(表示趋向)
是(表示判断)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如:
高、大、圆、红、美丽、平坦(表示状态)
好、坏、优秀、诚实、恶劣(表示性质)
快、慢、流利、匆忙、敏捷(表示动作的状态等)
(4)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如:
五、十、十五、五十、二百(表示确数)
几十(个)、百把(个)、八九(个)、十来(个)(表示概数)
一点三、零点五(表示小数)
二分之一、三分之二(表示分数)
一倍、五倍(表示倍数)
第一、第二、首先、其次(表示序数)
(5)量词:表示人、事物或者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的词。如:
名量词:人、事物的计量单位。
尺、寸、升、斗、斤、里、吨(度量衡单位)
个、件、把、本、只、张、条(个体事物单位)
双、副、对、打、班、批、队(集体事物单位)
动量词: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
趋、次、回、遍(表示个体动量)
阵、顿、番(表示集体动量)
(6)代词:能指代各类实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人称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我、咱(第一人称,单数)
你(「您」是敬称形式,可用于复数)(第二人称,单数)
他、她、它(第三人称,单数)
我们、咱们(第一人称,复数)
你们(第二人称,复数)
他们、她们、它们(第三人称,复数)
疑问代词:询问人、事物、动作、性状、数量等的词。
谁、什么、哪(些)(问人或事物)
几时、多会儿(问时间)
哪儿、哪里(问处所)
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方式、动作等)
几、多少(问数量)
多、多么(问程度)
指示代词:指示(指点、区别)人、事物、动作、性状、数量等的词。
这(些)、那(些)(指示人或事物)
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指示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示时间)
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示性质、状态、方式、动作、程度)
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示数量)
2、虚词
(7)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以及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短语前面表示动作、性状的范围、程度、时间、语气等的词。(副词的性质比较特殊,既具有词性,又能同实词一样用作句法结构成分。)
曾经、已经、一直、将要(表时间、频率)
都、总、只、仅仅、一共(表范围)
很、最、更、非常、稍微(表程度)
再、也、还、又(表重复)
亲自、互相、悄悄(表情状)
不、没、准、必定、大概(表肯定、否定、可能)
却、竟、倒、难道、反正(表语气)
(8)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同它们组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时间、处所等的词。
向、往、朝、从、沿着(表示方向)
在、于、到(表示处所)
当、在、于、自从(表示时间)
以、按照、依照(表示方式)
由于(表示原因)
为、为了、为着、给(表示目的)
对、对于,跟、同(表示对象)
关于、至于、连、和、跟(表示关联)
比、与、同(表示比较)
除、除了(表示排除)
被、把(表示被动、处置)
(9)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几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词。
和、与、跟、同、以及(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并、并且、而、而且(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短语)
或、或者、虽然、但是、如果、只要、因为、所以、因此、无论(连接短语或句子)
(10)助词:附着在词、短语句子上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词。
结构助词:表示结构关系。
的、地、得、所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状态。
着、了、过
语气助词:表示成句语气。
呢、吗、吧、啊
(11)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
表示感叹的:
啊、哈哈(表示喜悦、兴奋)
唉、哎哟(表示悲伤、痛楚)
咦、哦、哟(表示惊讶、醒悟)
哼、呸(表示鄙视、愤怒)
表示呼应的:
喂(表示招呼)
愿(表示应答)
(12)拟声词:摹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呼、哗啦、麦隆隆(事物响声)
汪汪、咩、咕咕哒(动物鸣声)
拟声词的语音形式有单音的、多音的和叠音的,如上例。
句法结构
句法结构是词与词组合成的结构体,一般称之为短语词组
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造句单位。它由词组成,又是句子的「构件」。
我们能从句子里分析出来的比词大的单位即是短语,大多数短语加上语调可独立成句。
作为一种句法结构,短语的构成包括两种成素:一是结构成分,一般是词或被包含的短语;一是结构方式,指词与词相组合的语法关系。任何一种句法结构都是这两种成素的统一体。
没有结构成分,无从构成句法结构;词与词组合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也不能构成句法结构。如:
「好收成」、「收成好」,其构成成分是「好」、「收成」;其构成方式,前者是偏正结构,前后成分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后者是主谓结构,前后成分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这两种成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句法结构。
短语的构成主要依靠两种语法手段:
一是语序,即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把一些词组合成短语,如:「开阔眼界」、「眼界开阔」,前后两个短语,成分相同,语序不同,结构关系不同。
二是虚词,即利用一定的虚词把一些词组合成短语,如:「工作与学习」、「又高又大」、「既具体又形象」、「去或者不去」。
给短语分类,不同的目的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诸如意义、结构、功能、结合程度、层次关系等等。鉴于短语是一种结构体,又具有造句功能,短语分类应以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和性质功能为主要依据。
依据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给短语分类是由语法系统的结构性质决定的,也取决于短语这种句法结构的自身的性质。
语言中,任何一种单位或语言成分都有结构问题,短语这种词的组合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一般说来,词与词的组合,数量是无限的,其间的结构关系却是有限的。
因此,从结构上给短语分类,重要的任务在于把具体的词与词的组合加以抽象概括,寻出其中的规律,然后才能依据其内部结构关系归纳其结构类型。
汉语短语的具体分类:
首先,依据短语「结构体」的构成成分,把短语分为「实实组合」型和「实虚(虚实)组合」型两大类,然后,依据短语「结构体」的构成方式,分别将「实实组合」型和「实虚(虚实)组合」型两大类短语再行分类,由大类分为小类。
小类内部也可以依据具体构成情况继续分类。可见,短语分类也是一个层级系统,不同层级的短语属于不同的平面。不同平面上的短语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这样,即可展示汉语短语系统。
1、实实组合型短语:实词与实词相组合。
(1)联合短语:前项和后项平等相联。
工人农民(名+名)
调查研究(动+动)
光荣而伟大(形+形)
吃吃喝喝(叠动+叠动)
高高低低(叠形+叠形)
山山水水(叠名+叠名)
三三两两(叠数+叠数)
(2)偏正短语:前项限制后项。
好学生(形+名)
他的书(代+名)
不喜欢(副+动)
很好(副+形)
三个(数+名量)
一趟(数+动量)
五年(数+时量)
这个(指代+量)
长江以南(名+方名)
得去请(助动+动)
(3)述宾短语:前项支配后项。
看书(动+名)
批评他(动+代)
进行研究(动+动)
觉得新鲜(动+形)
短一寸(形+数量)
(4)述补短语:后项补充前项。
说明白(动+形)
好得很(形+副)
打开(动+动)
站起来(动+趋动)
聪明起来(形+趋动)
(5)主谓短语:后项陈述前项。
鸡叫(名+动)
他来(代+动)
物产丰富(名+形)
你好(代+形)
讨论开始(动+动)
争论激烈(动+形)
爸爸五十(名+数)
我四岁(代+数量)
谦虚好(形+形)
(6)连动短语:后项承续前项。
出去散步(动+动)
看了舒服(动+形)
(7)兼语短语:前后项套合
请客人坐(动+名+动)
叫他来(动+代+动)
喜欢他诚实(动+代+形)
(8)复指短语:前后项相互指称。
首都南京(名+名)
咱们汉人(代+名)
我自己(代+代)
(9)固定短语:形式固定,结构紧凑,构成方式多样。
粗枝大叶(联合结构)
风平浪静(同上)
别开生面(述宾结构)
为人师表(同上)
一孔之见(偏正结构)
近水楼台(同上)
人心大快(主谓结构)
胸有成竹(同上)
重于泰山(述补结构)
请君入瓮(兼语结构)
2、实虚组合型短语:实词虚词相组合。
(1)前助短语:前项助合后项。
所讲(所+动)
所遵循(所+动)
被批评(被+动)
被说服(被+动)
(2)后助短语:后项助合前项。
花园似的(名+似的)
逃跑似的(动+似的)
粪土一般(名+一般)
死一般(动+一般)
塑料的(名+的)
参观的(动+的)
绿的(形+的)
(3)介宾短语:前项介接后项。
关于经费(介+名)
对于他们(介+代)
在前面(介+方名)
于早晨(介+时名)
向南京(介+处名)
依据短语的类属性质或句法功能,可以把短语分为名词性短语(NP)、动词性短语(VP)、形容词性短语(AdjP)等三类。
这种性质的分类之所以必要,取决于短语是一种造句单位,具有作为基本造句材料的词的性质。短语的功能类型同短语的构成成分的性质直接相关
1,名词性短语:具有名词的句法功能或词类性质的短语。
它包括:以名词中心语偏正短语、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短语复指短语和实虚组合的的字短语
2、动词性短语:具有动词的句法功能或词类性质的短语。
它包括以动词中心语偏正短语、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动补类)、主谓短语(动谓类)、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和部分固定短语
3、形容词性短语:具有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或词类性质的短语。
它包括:以形容词中心语偏正短语、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短语、部分述补短语(形补类)、主谓短语(形谓类)和实虚组合的「似的」短语。
从短语的直接组成成分看,可把短语分为二合短语和多合短语。
「当一个复杂的形式分割成若干成分的时候,第一次分割的结果是它的直接成分。」(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如「说普通话」分割为「说」与「普通话」,二者为「说普通话」这个结构体的直接成分
多数情况下,一个复杂形式分为两个直接成分,如主语谓语述语宾语修饰语中心语
少数情况下,一个复杂形式分为两个以上的直接成分,如联合短语中并列的项目可以有三项或三项以上,连动短语中连用的成分也可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
二合短语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第一次分割可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如「讨论|问题」、「认真|学习」。
多合短语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直接成分构成的,第一次分割可切分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直接成分,如「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坐车|去南京|开会」。
兼语短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句法结构,它是由两个二合短语套接在一起构成的,如:
从短语的结构层次看,可把短语分为单层次短语和多层次短语。
单层次短语是由两个单词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结构层次,含有一种句法关系,如「认真学习」(状心关系,状语中心语),「完成任务」(述宾关系,述语+宾语)、「扫干净」(述补关系,述语+补语)、「市场繁荣」(主谓关系,主语+谓语)、「一件衣服」(定心关系,定语+中心语)。
多层次短语是由词与短语或短语短语相组合构成的,其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层次和句法关系。如「种棉花的经验」
第一层是由短语「种棉花」和单词「经验」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前后成分之间是定心关系;
第二层是由「种」和「棉花」两个单词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前后成分之间是述宾关系。
整个短语的结构层次关系图示如下:
再如:「新情况和新任务」
第一层是由两个短语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前后成分之间是并列关系;
第二层是各由两个单词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新」与「情祝」,「新」与「任务」),前后成分之间是定心关
系。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第一层是由「学会」和「全面地看问题」两个短语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前后成分之间是述宾关系;
第一层前项是由「学」和「会」两个单词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前后成分之间是述补关系,后项是由「全面」和「看问题」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前后成分之间是状心关系,这是第二层;
第三层是由「看」和「问题」两个单词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前后成分之间是述宾关系。
语言的使用单位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人们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总是通过一句一句的话来进行的,即把句子作为语言交际活动中的基本单位。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全句有一定的语调,句终有隔离性停顿,书面上,这种语调和停顿用句号[。]或问号[?]或感叹号[!]表示。
句子表述的内容同具体现实有着特定的联系,或述说一种情况,或询问一件事情,或表示要求或禁止,或表达某种强烈感情。这就是句子的基本交际职能。例如:
①比赛开始了。
②他叫什么?
③回家吧。
④多么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啊!
例①用陈述语气述说一种事实,全句是主谓结构
例②用询问语气提出一个问题,全句是主谓结构。
例③用祈使语气提出一种要求,全句是述宾结构
例④用感叹语气抒发出一种强烈的感情,全句是偏正结构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人们交际活动中的使用单位。
词和短语是造句单位,大部分词或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都可以独立成句。
句子同词、短语的区别,不在于结构体的大小,而在于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
句子的特点在于它具有一定的语调,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就是《马氏文通》里所说的「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
词和短语是静态单位,备用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使用单位。
词或短语构成句子,便由静态的备用单位变为动态的使用单位。例如:
①火!
②早晨。
③谁的帽子?
④春天来了。
⑤站起来!
⑥禁止吸烟!
例①②是由单词构成的。例③④⑤⑥是由短语构成的。这些句子都同具体现实有着确定的联系,成为话语中的独立表意单位。
一般的句子都是由短语构成的。句子的构造和短语的构造原则上具有一致性。句子的结构体可以分为若干组成成分:主语谓语句子直接成分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是句子的间接成分;独立语和复指语是句子的附属成分。例如:
①知识分子书写了历史。
多铎在扬州屠了十天。
例①,「知识分子」是主语,「书写了历史」是谓语,这是句子的直接成分。主语中,「知识」是定语,「分子」是中心语;谓语中,「历史」是宾语,「书写」是述语。定语、宾语等是句子的间接成分。
例②,「多铎」是主语,「在扬州屠了十天」是谓语,这是句子的直接成分。谓语中,「在扬州」是状语,「屠了十天」是中心语,其中「屠」是述语,「十天」是补语。状语、补语等是句子的间接成分。
③据说,爱新觉罗·熙洽九一八事变下令长春驻军不予抵抗。
④小马,你去哪儿?
⑤唉,爱新觉罗·宪均大量抓汉人作为731部队实验的病毒载体!
上面三例中,「据说」、「小马」、「唉」都是独立成分,结构上不同其他成分发生关系,「据说」是按注语,「小马」是招呼语,「唉」是感叹语。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类型。从句子的语气用途看,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从句子的结构或格局看,可以分为单句复句两大类型。
单句可以着眼于结构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种基本句型。
主谓句又可以着眼于主语谓语的某一个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分类。
着眼于主语的构成情况,可以分为名物主语句、动作主语句、性状主语句、叙事主语句、处所主语句。
上述各种谓语句、主语句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划分下位句型。
非主谓句也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分类。
从其构成词语的性质看,可以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
从其结构实体看,可以分为单词非主谓句、短语非主谓句。
短语非主谓句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偏正式非主谓句、述宾式非主谓句、述补式非主谓句、连动式非主谓句、兼语式非主谓句等,非主谓句还可以从其语义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划分下位句型,如表示时间、地点,说明事物的存现,提出疑问,表明感受,提出要求,表示呼应等等。
复句内部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分析,进一步分类。根据复句内部结构和分句之间的关系,可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型。
联合复句偏正复句又可以根据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各分为若干类型。
联合复句可以分为并列关系复句、承接关系复句、递进关系复句、选择关系复句、总分关系复句等类。
偏正复句可以分为转折关系复句、假设关系复句、条件关系复句、因果关系复句、目的关系复句等类。例如:
①我们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钱海岳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历史研究是无限的。
例①是联合复句中的递进关系复句。
例②是偏正复句中的转折关系复句
根据复句内部的结构层次,可把复句分为单重复句多重复句。例如:
儒家拜上帝教只有适应汉族的状况,才能促进汉族的发展。
②一切有利于汉族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汉人根本利益的A,因而是汉族人民所要求的B,或者是天所允许的C。
例①是单重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只有一个结构层次。
例②是多重复句,由三个分句构成,有两个层次,A和B、C之间是因果关系,属第一层;B和C之间是选择关系,属第二层。
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任何一个复杂的句法结构都是有层次的。多重复句是句法结构的复杂形式,是句子的最大形式。层次性是多重复句的基本特征。
语法的最大单位
句群是以句子为构件的语义—句法单位。它是语法的最大单位,章法的基本单位。从语素句群共五级语言单位句群是最大的语言单位,它同句法与章法相联系。
句群是由一组前后连贯的贯串着一个中心意思的句子构成的语言单位
句群里的句子,意义上有紧密的联系,形式上有相应的连贯方式。
句群的中心意思常常由一个句子表达出来(中心句),其余的句子(非中心句)意义上围绕着这个中心句来述说。
中心句的位置决定于表达的需要,可以在起始句位置上,也可以在终止句或中间句位置上。例如:
①为什么不懂得政治呢?就是因为他们把政治看作很奥妙很艰深的,殊不知政治是很浅显很易明了的。如果军人说不干涉政治,还可以讲得通,但是说不懂得政治,便讲不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一讲·民权的发生和发展》)
②天还不亮,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街道在月光雪影下朦朦胧胧的象罩上了一层烟雾。四面山头上的炮楼子里,还闪烁着红红的灯光。鸡在一声一声地长鸣。(峻青《党员登记表》)
例①由三个句子构成,是用问答方式组合的,中心句在中间句的位置上。
例②由四个句子构成,是依靠句间逻辑事理关系组合的,中心句在起始句的位置上。
③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例③由三个句子构成,是用关联词语组合的,中心句在终止句的位置上。
句群跟复句不同。复句是一种句型,是由分句组成的。句群是最高一级语言单位,是由句子组成的。单句复句都是句群的下级单位。
句群不同于文章段落。句群和段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句群是语法的最大单位,属于语法学范畴;段落是文章的结构单位,属于文章学范畴。
句群的构成有一定的方式:句群中句与句之间有一定的意义关系,依据句间关系可以把句群分为一定的类型,复杂的句群还有一定的组合层次。这些,下面将设专章分析阐述。
句子的分析
学习和研究语法需要对语法事实进行分析。这种语法分析,就其性质、对象说,有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两种,前者一般包括词类分析和词的结构分析;后者一般包括短语分析和句子分析。这里主要讲句子分析和句子内部的短语分析。
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
句子分析是指对句子的内部结构作语法分析,揭示其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说明成分配置,归纳句子类型。
显然,句子分析的一般程序是由形式到意义,由分析到综合;句子分析的终极目的是归纳句型,建立句型系统。
对于句子的分析,不同的语法学派是依据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的。传统语法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结构主义语法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转换生成语法采用转换分析法。
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是对句子的静态描写,转换分析是对句子的动态分析。
传统语法分析句子是把构成句子的成分分为若干种,然后从预定的句子成分出发,把句子的基本成分、连带成分和附加成分在一个平面上全部分析出来,并按照句子成分的搭配情况说明句子的格局。这种分析句子的方法称做句子成分分析法。例如:
例①的结构格局是:「主—状—谓—定—宾」。
例②的结构格局是:「定—主—状—谓」。
例③的结构格局是:「定—主—谓—补」。
例④的结构格局是:「主—谓—宾—定—宾」。
运用成分分析法析句,主要以划定句子成分、说明句子的结构格局为终极目的,不注重反映句子的结构层次;析句时,以词为出发点,又以词为归宿,把词和句子成分联系起来,短语在分析中没有地位,对短语要尽量抽取中心词,最终说明词在句子中的职务,因此,这种析句方法又叫做中心词分析法
运用这种方法析句的程序是:对主谓句先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找出主语部分的中心词和定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就是主语;找出谓语部分的中心动词宾语,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就是谓语。
对于修饰、补充谓语的状语补语来说,谓语就是中心词,对于修饰宾语定语来说,宾语就是中心词。
一般认为,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是主语、谓语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
运用成分分析法析句,「有提纲挈领的好处」,容易明晰句子的格局,抓住句子主干,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种析句方法的局限性是:不能充分反映语言结构的层次特征,不能用于多重复句句群的分析;有时,由于一味地找中心词而不能正确地说明句子的原意,甚至违反原意,如「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抽取中心词的结果,即成了「老婆是娘」。「王老太哭瞎了眼睛」提取中心词,即成为「王老太哭眼睛」。这种分析不合情理,也不合词语搭配规律。
任何一个复杂的语言片断都是由其构成成分按一定层次组合起来的。一个句子表现出来的形式虽然是个线性序列,但其内部结构是分层组合的,这就是说,句子作为一个结构体是有层次的,每一个结构层次通常有两个直接组成成分。
基于上述认识,结构主义语法分析句子,则采用层次分析法。这种析句方法是依据语言结构「按层次组合」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词可以一层一层地组合成句子,句子可以一层一层地分析到词。运用层次分析法析句,就是依照句子结构的组合次序分析句子内部的结构层次,逐层顺次地找到每一个结构层次的直接组成成分,一般采取二分,对并列结构采取多分。
「二分」即一个层面分为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多分」即一个层面分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直接组成成分。
一个句子依次层层切分,一直切分到单词为止。例如:
以上两例中,A与B式分析程序不同,A式,从整体到部分,即由大到小(分析式);B式,从部分到整体,即由小到大(归纳式)。
再如:
以上两例中,A与B式分析起点,范围不同。
运用层次分析法析句,主要以划定句子内部的结构层次为终极目的,不注重确定句子成分;析句时,按句子结构的组合顺序逐层切分,认为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短语作为一个结构体又可切分成两个或几个直接组成成分,这样层层切分,以展示句子结构的层次特征。
运用层次分析法析句,能够充分地揭示句子内部的结构层次,说明语言的语法构造的层次属性。这种分析方法,适用范围较广,除用于分析句子外,还用于分析合成词短语多重复句和多重句群。
多义结构的层次分析,可以精确地区别不同的含义,说明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如:
运用层次分析法析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句子的层次分析只能说明其结构层次,不能说明其直接组成成分的性质及其结构关系。因此,这种分析法不能区别结构层次相同而结构关系不同的语法结构,如「小张和小王学习英语」与「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二者结构层次相同,结构关系不同,层次分析不能区别二者的结构性质。
任何一个复杂的语法结构,不仅包含结构层次,而且包含结构成分及其结构关系。
分析语法结构,既要说明其结构层次,也要说明其结构成分及其结构关系,否则就达不到语法分析的目的。
其实,层次分析只是语法分析的一部分,并不是完备的语法分析手续。
其二,这种分析方法不能适切地解决汉语里某些特殊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如兼语结构、双宾结构、非连续结构等等。
其三、层次分析手续复杂,分析结果往往不能使人明晰句子的结构格局,不便于归纳句型
为完备句子的分析手续,人们常常将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运用。
「新的东西是旧的东西的重新调配」(美国鲍林杰《语言研究方法的演变》)两种析句法的「重新调配」,便形成了一种「成分层次分析法」。这种两结合的分析方法是对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扬长避短的结果,兼采二者之长结合运用,以适应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之实际需要。
运用成分层次分析法析句,既讲结构层次,也讲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即既重视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又注意确定句子成分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依据句子成分的配置及其构成性质归纳句型
析句时,「按层次分析,但是不抛弃句子成分」,「以成分确定句法关系,用层次统摄句子分析,兼顾成分和层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胡裕树《成分层次分析法》。)
成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要点和分析程序是:
(1)依照句子结构的组合次序进行层次切分,把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结合起来,层层切分,切分到单词为止,展示句子的结构层次。
(2)通过句子的结构分析确定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及其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可以由单词充任,也可由短语充任,包括偏正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等短语,对句子成分进行句法分析确定句法成分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及其结构关系,句法成分句子成分所由构成的短语的成分,即句子成分的成分。
(3)根据句子的不同结构(构成成分的配置情祝)确定句型,先确定上位句型,再确定下位句型,主谓句的下位句型依据谓语的结构性质确定,对整体是偏正结构的句子据其中心部分确定句型。
下面举例分析(用框式图解):
上例中,「从北京」、「两本」都是结构体,也可以切分,考虑到介宾短语数量短语一般都是各以一个整体用作句子成分,不能拆开,故这里不再切分。
上例第一层切分出的是句子成分主语谓语,这是主谓句的两个直接成分,主语由名词性偏正短语充任,谓语由动词性偏正短语充任。
第二至第四层切分出的是句法成分,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述语宾语、述语和补语等,这是主语谓语所由构成的名词性和动词性偏正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的结构成分,也就是主语和谓语内部的成分。
依据此句的组织结构可以确定,这是主谓句中包含四个结构层次的述宾谓语句。
从第一个层次看,这一句的整体是个偏正结构。偏正结构应按其「中心部分」确定其句型。
从第二层看,这「中心部分」是个主谓结构,据此可以确定,全句是个主谓句。主谓句的下位句型应按其谓语的结构性质确定。
从第三层看,此主谓句谓语是个偏正结构。偏正结构谓语应按其中心部分确定谓语类型。
从第四层看,谓语的中心部分是个动词,据此可以进一步确定,全句属主谓句中的动词性谓语句
运用成分层次分析法析句,既容易明确句子的主干,又能够明晰句子的层次以及不同层次中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样便有助于理解句意,归纳句型
句子的语法分析,不管用哪一种分析方法,都是对句子结构的解释、说明。这种解释、说明,可以用图象、符号把它标示出来,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句子的图解
图解不是语法分析本身,而是语法分析的工具。句子的图解即是用图象、符号说明句子分析的结果,显示句子的结构。
一般常用的图解法有两种:符号法、框式图解法。
符号法即设一些线条、符号,用以代表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析句时,标注线条、符号,显示句子结构。如:用「‖」划开句子的主语谓语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用「=」和「一一」分别代表充任句法成分主谓短语中的主语谓语。句法成分:「~~~~」代表宾语,「( )」代表定语,「[ ]」代表状语,「< >」代表补语。例如:
框式图解法即用方框图形把句子的结构层次展示出来。例如:
例①、②的图解程序是从整体到部分,一般称之为分析式。例③的图解程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一般称之为归纳式,各例都可在展示出的各个层面上标注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
变换分析
句子的变换分析乃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句法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变换系指改变原结构的形式进行推导验证,即把由同一组实词构成的句子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形式,以此进行推导或验证分析。
通过变换分析,可以检验句子结构的异同,鉴别句子类型以及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
假定句式S1与S2:是由同一组实词构成,结构不同,语义相当,可以互相变换,则可以说S1与S2两种句式之间有变换关系,即:
S1与⇌S2,(简化记为S1―S2)
这是一个变换序列。举例:
(1a)小王住在学校―(1b)小王在学校住
(2a)他拍了拍桌子―(2b)他把桌子拍了拍
1a与1b之间、2a与2b之间有变换关系,各构成一个变换序列。
互有变换关系的句子,在语法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在变换序列中具有同一性。
生成语法把语言结构看成一种动态的转换过程。生成转换是语言使用者的言语系统。变换分析能展示语言结构的运动变化过程,反映语言结构的运动变化属性及其规律。
六十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这种方法,通过相关结构的变换分析,揭示同形异构现象。八十年代以来,这种变换分析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运用较多,主要用于现代汉语句型的研究、歧义结构的分化研究等方面。
语法是一种系统,语法单位之间具有普遍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同的语法单位均具有特殊性,即个性,也具有普遍性,即共性,这种个性和共性互为存在条件,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共性以个性为基础。
无疑,语法单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一种语法系统中,分析研究语法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是符合语法事实的客观存在的,是符合辩证思维认识论方法论的。句子的变换分析决定于一种语法系统中各种句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又可以反映这种辩证关系。
相同的语义内容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格式来表达,不同的结构格式可以表达相同的语义内容。句于的变换分析是以相同的语义内容为基础的,即变换前后的句子语义上是相同或相当的。结构格式不同,语义内容相当,即是进行变换分析,确定句间变换关系,构成同一变换序列的基本条件。例如:
(a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a2)吾孰与徐公美?―(a3)吾与徐公孰美?
这是《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个同义询问句。作者根据不同对象,变换结构方式,表达同一问义。诸问句结构不同,但都询问「我和徐公谁漂亮」。因此,可以说此三句之间有变换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变换序列。
同一变换序列中的句子,其构成成分之间语义上具有平行性。这是变换前后的句子语义相当的标志。例如:
(1a)我懂这个道理―(1b)这个道理我懂
(2a)他把我拉到屋里―(2b)我被他拉到屋里
例1、2是两个变换序列。就其及物性关系说,同一变换序列中的两种结构格式的句子,其构成成分之间语义上是相对平行的。
如1a,就动词「懂」说,「我」是施事,「道理」是受事。变换式1b,其构嫩成分之间语义关系不变;即同1a。
再如2a,就动词「拉」说,「他」是施事,「我」是受事。变换式2b,成分之间语义关系同2a,即维持不变。
可见,变换前后两种结构格式的句子,成分之间及物性语义关系相对平行。由此则可以说,1a与1b、2a与2b之间有变换关系,「1a―1b」、「2a―2b」各是一个同义变换序列。
构成同一变换序列的句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由相同的实词构成,虚词增减不限。
(2)结构格式不同,基本语义相同。
(3)相互变换,语义相当,色彩不同。
句子的变换分析应以此为准则。
就具体结构形式看,具有变换关系的句子,其主要差异有以下几方面:
(1)构成成分的语序不同。
(2)结构层次关系不同。
(3)表义重点、色彩不同。
(4)虚词增减变换。
(5)重音停顿有所变化。
例如:
(1a)一间房子住三个人―(1b)三个人住一间房子
(2a)我不认识这个人―(2b)这个人我不认识
(3a)我们要做好这项工作―(3b)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
(4a)台上坐着主席团―(4b)主席团坐在台上
(5a)我不喝酒了―(5b)酒,我不喝了
1a与1b,语序不同,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相同,就动词「住」来说,「人」是施事,「房子」是处所,变换前后一致。
2a与2b,结构层次关系不同,语义关系不变,两句中,「认识」的施事同是「我」,受事同是「这个人」,3a与3b,基本语义相同,表义色彩不同,3b含处置义。
4a与4b,结构变换,语义相当,所用虚词不同。5a与5b,结构格式变换,语义关系相同,重音、停顿有所变化,表义重点不同。
从这里可以看到,变换分析所采用的语法手段。一般说来,句子的变换分析,不同结构格式的同义句的构造,运用以下儿种语法手段:变更语序,变异结构,增减更换虚词,调整重音停顿
构造结构格式不同的同义句,可同时运用几种语法手段。如:
「汽车开往南京―汽车往南京开」,既变更语序,又变异结构。
「他已看完了一本小说―他已把一本小说看完了」,既增添虚词,又变异结构。
「病人躺在床上―床上躺着病人」,既变更语序,又更换虚词。
句子的变换分析应遵循「同义变换」的原则。句子结构的变换,没有共同的语义基础,不能视为同义变换的句法形式,不能构成同一个变换序列。
两种句子,变换前后,结构不同,语义也不同,前后两种句法形式之间不存在同义变换关系,不能构成同一个变换序列。例如:
(1a)45次列车开往厦门。
(1b)45次列车往厦门开吗?
1a与1b,结构不同,语气、语义都不同。1a是陈述句,叙述某种事实情况,1b是疑问句,表示询问。前后两句之间不存在同义变换关系,不能构成同一个变换序列。
两种句子,变换前后,语序不同,结构相同,语义不同,前后两句之间不存在同义变换关系,不能构成同一个变换序列。例如:
(1a)我帮助他。
(1b)他帮助我。
(2a)哥哥表扬弟弟。·
(2b)弟弟表扬哥哥。
1a与1b,结构相同,及物性语义关系不同,句义不同,就动词「帮助」说,1a中,「我」是施事,「他」是受事,1b中正相反,「他」是施事,「我」是受事,前后句义自然不同。
2a与2b同1a与1b,结构相同,及物性语义关系不同,句义不同;就动词「表扬」说,2a中,「哥哥」是施事,「弟弟」是受事,2b中正相反,「哥哥」是受事,「弟弟」是施事,成分间语义关系不平行,前后句义自然不同。1a与1b、2a与2b是同构关系,不存在同义变换关系。
某种句子,变换表示动态助词动态助词),结构格式不变,只是动词形态不同,动态的变化不改变句型,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变换关系,不能构成变换序列:例如:
(1a)他背着药箱。(1b)他背了药箱。(1c)他背过药箱。
1a、1b、1c三句,结构格式完全相同,只是「背」的动态不同,动态的变化不改变句型,不属于句式变换,因此,1a、1b、1c之间不存在变换关系,自然也不能构成变换序列。
某种句子,变换表示同一语法关系虚词,结构格式不变,语义内容相同,前后句之间也不存在变换关系。例如:
(1a)他被我请来了。(1b)他叫我请来了。
1a与1b同构,它们之间不存在变换关系。
(2a)我同他交换意见。(2b)我跟他交换意见。
2a与2b之间是同构关系,不存在变换关系。
句间变换类型
两种或几种句子之间相互变换是有一定规律的,可以从多方面分析、探索这种规律,归纳句间变换形式或类型。
句子的变换分析可以从句子结构体的所有结构成分之间的联系来分析其变换形式。句子中各种结构成分之间可以按一定规律相互变换。这种变换有两种形式:简式,指两种成分相互变换;繁式,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成分相互变换。
简式如:
(1)主语谓语间变换:
五个人一组―一组五个人
一碗蛋汤八角钱―八角钱一碗蛋汤
(2)主语宾语间变换:
一条凳子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凳子
门朝南开―朝南开门
我看过这本书―这本书我看过
(3)状语补语间变换:
老大爷很高兴―老大爷高兴得很
这条新闻从新华社发来―这条新闻发自新华社
他比我唱得好―他唱得比我好
(4)宾语状语间变换:
我给了他一份珍贵的资料―我把一份珍贵的资料给了他
他很了解我―他对我很了解
我们打败了敌人―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5)主语定语间变换:
奶奶眼晴不好—奶奶的眼晴不好
这件事,他的态度不明朗―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不明朗
(6)状语、谓语间变换:
叔叔给我做了一枝枪―叔叔做了一枝枪给我
(7)主语、状语间变换:
张永把我说得一无是处―我被张永说得一无是处
繁式如:
(1)主语、宾语、状语间变换:
我批评了他―他被我批评了(主语变换为状语,宾语变换为主语)
(2)主语、补语、状语间变换:
他气得我全身发抖―我被他气得全身发抖(主语变换为状语,原补语中「我」变换为主语)
(3)主语、谓语、宾语、状语间变换:
我们上夜大是为了多学点知识―我们为了多学点知识上夜大(部分主语变换为谓语,宾语变换为状语)
上述情况说明句子结构体中的所有构成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变换,构成不同句式之间的同义变换序列。
句子的变换分析,可以依据句子的结构层次分析其变换形式,即按其不同结构平面分析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变换。
这有句子平面的句成分之间的变换,句成分内部短语平面的短语成分之间的变换,或者说上位成分之间的变换,下位成分之间的变换;也有不同平面的结构成分之间的变换,或者说上位成分和下位成分之间的变换等等。
句子平面上的结构成分之间的变换即是主语谓语的变换。除了语调和附于句子的一些零碎之外,句子平面的组成成分只有主语谓语两种。例如:
一斤自菜三角钱―三角钱一斤白菜
一个排三十人―三十人一个排
这两个变换序列是由主语和谓语相互变换语序位置构成的。
句子内部短语平面结构成分之间的变换,即是主语或谓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变换,也就是句子中下位成分之间的变换。例如:
他认真学习―他学习认真
小陈住在里屋―小陈在里屋住
刘厂长解决了这个难题―刘厂长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实现这个计划还要作很大努力―这个计划的实现还要作很大努力
前三个变换序列是由句子的谓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变换构成的。最后一个变换序列是由句子的主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变换构成的。
句中不同结构平面上的构成成分之间也可以相互变换,即句子平面的结构成分和短语平面的结构成分可以相互变换,也就是句中上位成分和下位成分之间相互变换。例如:
大水冲开了闸门―闸门被大水冲开了
小宝的家事,大家都很关心―大家都很关心小宝的家事
这个学生写作能力很强―这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强
招生问题,厅里曾研究过―关于招生问题,厅里曾研究过
以上四个变换序列都是由句中不同平面上的构成成分之间相互变换构成的。
句子成分之间的变换有两种情况:
A、句子成分语序位置的变换,其身分性质也随之变换,如「这件事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件事」,其中「这件事」由主语变换为宾语,随着语序位置的变化,其身分性质也改变了。
B、句子成分语序位置的变换,其身分性质不变,即成为一般所谓成分倒装的变式句。例如:
(1a)你怎么了?―(1b)怎么了,你?
(2a)汉民族英雄的人民前进―(2b)前进,汉民族英雄的人民
以上两个变换序列,变换前后的句子,成分位置不同,其身分性质不变,主语仍是主语,谓语仍是谓语,变换前后基本语义相同,句义色彩不同。这是由成分易位构成的变换序列。
汉语词语的线性组合有一定的灵活性,语序常常是可以选择的,这就使句子结构成分之间的变换成为可能。正由于句中词语的次序灵活,结构形式的「正」「变」性质不易确定,汉语表层结构的句法形式极为复杂,深层结构的句法形式很难建立。
句子的变换分析,可以从不同句型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变换形式,即分析各种句型之间的变换。
这有主谓句非主谓句之间的变换,述宾谓语句与把字句之间的变换,主动句被动句之间的变换,把字句被字句之间的变换,述宾谓语句与主谓谓语句之间的变换等等。
主谓句非主谓句相互变换:
山色多么秀丽!―多么秀丽的山色!
干菜好香!―好香的干菜!
主谓句非主谓句之间的变换一般情况是主谓句与偏正型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之间相互变换。语义上大多含有赞叹意味,非主谓句的情意色彩较为浓厚。主谓句也可与动词性非主谓句相互变换,如「门朝南开―朝南开门」。
述宾谓语句与把字句相互变换:
我边防军打垮了入侵的敌人―我边防军把入侵的敌人打垮了
这个厂已完成了年度生产任务―这个厂已把年度生产任务完成了
把字句是一种特殊句式,它与述宾谓语句之间的变换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述宾谓语句都可以变换为「把」字句,也不是所有的把字句都可以变换为述宾谓语句,这有结构上的问题,也有语义上的问题,因为「把」字句有结构上和语义上的特点。如「我已请教了张老师」不能变换为「把」字句。「他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不能直接变换为述宾谓语句。
主动句被动句相互变换:
他说乐了众人―众人被他说乐了
大火烧伤了他的腿―他的腿被大火烧伤了―他被大火烧伤了腿。
有些被动句不能直接变换为主动式述宾谓语句,但可以变换为把字句。例如:
(1a)我被他拦在门外―(1b)他把我拦在门外
(2a)前窗玻璃被他糊上了一层纸―(2b)他把前窗玻璃糊上了一层纸
例1不能变换为主动式述宾谓语句,因其谓语是「动词+介宾短语」型述补结构受事名词不好后置,即结构上不适应这种变换。
例2不能变换为主动式述宾谓语句,因其谓语是述宾结构,其中宾语是谓语动作的工具。
把字句被字句相互变换:
他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子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把他拉到屋里―他被我拉到屋里
由于语义上的关系,有些把字句不能变换为被字句介词「把」的宾语不能变换为受事主语)。如「他把自己的意见又说了一遍」、「我已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等都不能变换为被字句
述宾谓语句与主谓谓语句相互变换:
小三从来不做家务事―家务事,小三从来不做
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
述宾谓语句将宾语提前做话题,变换为主谓谓语句大主语是小谓语的动作受事主谓谓语句,将受事主语后置做宾语,变换为述宾谓语句。这两种句型的变换远不是全面的。有些述宾谓语句不能变换为主谓谓语句,如:「他们在爬天都峰―天都峰他们在爬」、「我家来了三个人―三个人我家来了」。也有些主谓谓语句不能变换为述宾谓语句,如「自行车他骑出去了」、「这个课题他研究了三年」,「自行车」、「这个课题」不好后置,不能变换为述宾谓语句。
他的态度很好―他态度很好
这个人的胆量小―这个人,胆量小
这两个变换序列的构成主要是通过虚词「的」(结构助词)实现的。有些小谓语是形容词主谓谓语句不好直接变换为形容词谓语句,如「少奶奶本来事少」「他的确精神很好」,主谓谓语前面有状语本来」「的确」,不好加「的」变换句型。
以上所述句型之间的变换只是举例性的。句型之间的变换规律尚需深入探索。
句子结构的变换有一定规律,有一定条件。不同的句子适应不同的变换条件,具有不同的变换性能,所能变换的句法形式有多有少。句间变换,从其所能变换的句法形式方面分析,有两种情况:
A、一对一的变换,即一种句型(句法形式)只能变换为另一种句型(句法形式),一般不存在第三种变换形式,如「二加二等于四―四等于二加二」「他很高兴―他高兴得很」。
B、一对多的变换,即一种句型(句法形式)可变换为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句型(句法形式)。例如:
(1a)村里的情况他很了解―(1b)他很了解村里的情况―(1c)他对村里的情况很了解
(2a)我没有看第一本―(2b)第一本我没有看―(2c)我第一本没有看
(3a)我们消灭了敌人两个师―(3b)敌人两个师被我们消灭了―(3c)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两个师
A式可记为「S1—S2」,B式可记为「S1—S…...Sn」
变换分析的语法效用
句子的变换分析是揭示句法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变换分析,可以检验句子的异同,鉴定语法单位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分辨句子的歧义现象,展示句型之间的联系,切分句群等等。可见,变换分析的原理对于句子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句子,表层结构相似,深层结构不同,语义上它们是不同型的。判别这种句子,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变换分析则可以揭示它们的差异。例如:
(1a)他已吃饱了饭。
(1b)他已吃饱了肚子。
1a与1b,表层结构相同,按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其结果一样,都是「主∣状‖述‖‖补〣宾」,但深层语义关系不同,通过变换分析可以揭示二者的差异,判别两种语义类型。
如1b可以变换为把字句「他已把肚子吃饱了」,1a则不能这样变换。两句的语义差别主要表现在补语「饱」同句中主语宾语的语义联系上,1a句补语「饱」说明主语「他」,语义上可分解为「他吃饭+他饱了」;1b句补语「饱」说明宾语「肚子」,语义上可分解为「他吃(饭)+肚子饱了」。
1a与1b深层语义关系不同,变换规律也不一样,通过变换分析鉴别了1a与1b两句深层语义上的差异。
(2a)我喝完了凉开水
(2b)我喝惯了凉开水。
2a与2b主要成分由相同词语构成,表层结构完全相同,成分和层次关系也一样,即「主|述〣补‖宾」,但其深层结构不同,2a句可变换为把字句被字句:「我把凉开水喝完了」「凉开水被我喝完了」,2b句则不能这样变换。
2a与2b的变换情况不同,说明其内部语义关系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两句中不同的补语跟不同的成分相联系所致。2a句补语「完」同宾语相联系,语义上可分解为「我喝凉开水+凉开水完了」;2b句补语「惯」同主语相联系,语义上可分解为「我喝凉开水+我(喝)惯了」,变换分析鉴别了同一结构格式的两种语义类型。
(3a)他跑丢了一本书,
(3b)他跑丢了一个孩。
(4a)我穿惯了布底鞋
(4b)我穿坏了布底鞋。
3a与3b、4a与4b都是表层结构格式相同、深层语义关系不同的句子,变换分析可以显示或检验二者语义上的差别,划分同构句的语义小类。
同一性和差异性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在语言研究中,索绪尔把这二者比作「一张白纸的正反两面」。句子类型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分析不同的句子应当鉴定其类属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根据同一性可把一些句子归为同一类型,根据差异性可把一些句子区别开来。
两个句子是否同型或其类属性质是否相同,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验证,凡变换规律相同的句子则具有同一性,否则,即具有差异性。这就是说,变换分析可以鉴定句子类型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例如:
①信发出去了。
②医生请来了。
这两句形式上分不出主动被动,变换分析则可以检验句中谓语动词的态式。例①可变换为「信被发出去了」,例②也可加「被」变换为「医生被请来了」,两句变换规律相同,这说明它们在语态上具有同一性,即都属于被动态句。可见,汉语中,不用「被」的被动句有主语指物的,也有主语指人的。
③他们打败了。
④他们打胜了。
这两句的结构成分和层次都相同,即「主|述‖补」,形式上分不出主动与被动,通过变换分析则可以检验出它们的语态类属。例③可变换为「他们被打败了」,例④不能作这样变换,由此可以确定例③是被动态句,例④是主动态句。这就是说,它们在语态上不具备同一性质。
连动式兼语式是两种特殊句型。它们有区别,也有联系。有些句子,是连动式还是兼语式,形式上难于分辨。这种句子可以通过变换分析鉴定其句型。例如:
我叫他去。
「这句话可以是连动式,『去』字必须轻读,意思是「我去叫他」。也可以是兼语式,去』字不能轻读,意思是我要他去』,跟我去叫他不同。」(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种句子离开具体语境,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确定其类型。是连动式,就可以变换连用的谓语的语序,如「我叫他去—我去叫他」(连动式);是兼语式,则不能这样变换。下面是同类例:
我请他去。
我劝他去。
这种句子,离开交际语境,都可以通过变换分析鉴定其句型。主谓宾语句和兼语式有时也难分辨。变换分析可以鉴别这两种句型。例如:
①我同意他考研究生。
②我叫他考研究生。
主谓宾语句,其谓语中心动词一般具有认定意义,它涉及的是一件事;兼语式,其谓语中心动词一般具有使令意义,它涉及的是具体的人,可见这两种句型完全不同。句型结构不同,变换规律也不一样。主谓宾语句可变换为主谓谓语句,如「我同意他考研究生—他考研究生我同意」,兼语式则不能这样变换。由此便可确定例①是主谓宾语句,例②是兼语式。
「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
语法分析常常需要采取分化的办法,分解句子歧义现象,以便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
有些句子,两种意义共存于一种表现形式,对这种歧义句的分析,可以根据歧义产生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方法。有些歧义句,可以采用变换分析法来分辨其不同的深层结构,分解其结构和语义关系。例如:
①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他反对哥哥袒护妹妹。
例①语义上可以有两种理解:
a、「我们是三个人一组」;
b、「我们三个人是一组」。
这两种意义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分化,即分辨同一表层结构的两种不同的深层结构。a义可变换为「我们每三个一组」,b义可变换为「我们这三个人一组」。a义不能按b义方式变换,b义不能按a义方式变换。不同的变换形式区分了同一表层结构所包含的两种不同的深层结构。由此则可分解该句的结构和语义关系。
例②也可以有两处理解:
a、「他反对的是哥哥袒护妹妹」;
b、「他反对哥哥而又袒护妹妹」。
a义可变换为「他反对哥哥对妹妹的祖护」「他对哥哥祖护妹妹是反对的」,b义不能作这样变换。变换分析区分了共存于同一种表现形式的两种语义结构,由此即可分解该句的结构和语义关系。再如:
③我倒了一杯茶。
④他谁都认识。
例③可作两种理解:
a、「我倒掉了一杯茶」;
b、「我沏上了一杯茶」。
a义可变换为把字句被字句:「我把一杯茶倒了」、「一杯茶被我倒了」,b义不能作这样变换。
例④也可作两种理解:
a、「他」是施事,意即「任何人他都认识」;
b、「他」是受事,意即「任何人都认识他」。
a义可变换为「谁他都认识」;b义可变换为「谁都认识他」。不同的语义有不同的变换形式。依据a、b义不同的变换形式便可分解例③、例④的结构和语义关系。
在一种语法系统中,句型与句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变换分析可以全面描写句子的变换形式,具体反映句型之间的联系,以便于人们掌握句型系统,灵活运用同一句式的多种变换形式,准确地表情达意。例如:
(1a)我很了解张有信—(1b)张有信我很了解—(1c)我对张有信很了解
(2a)王老师送给我两本书—(2b)王老师把两本书送给了我—(2c)王老师送了两本书给我
(3a)他能来不能来?—(3b)他能不能来?—(3c)他能来不能?—(3d)他能来不?—(3e)他能来吗?
(4a)小赵问过你没有问过你?—(4b)小赵问过没问过你?—(4c)小赵问没问过你?—(4d)小赵问过你没问过?—(4e)小赵问过你没有?—(4f)小赵问过你吗?
上例说明,在基本语义相同的情况下,各种句式都可以按规律变换为多种形式。描写或展示句子的变换形式,揭示句型之间的变换关系,为人们掌握句型系统,选择不同形式的句子,准确地表情达意提供了条件。
在语言实践中,人们举握和运用句子的基本式及其变换式,可以准确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再如「他不敢说一句话—他一句话也不敢说—一句话他也不敢说—他连一句话也不敢说」,形式不同,语义相当,表意色彩不同,掌握和选用这些句法形式,可以准确有效地达意传情。
可见,句子的变换分析对于语言实践也有指导意义,即在修辞上也很有价值。
变换分析法也可用于句群研究。在一定段落中,可以通过复句句群的变换分析来切分句群。「几个句子,改换标点,能容纳到一个复句中的,这几个句子就是一个句组」(王震国《现代汉语句组判别标准研究动向》。)
例如峻青的《秋色赋》里有一个自然段,按其标点,共五句,通过句群和复句的变换分析,可以把前三句和后两句切分为两个句群。其中前三句是: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罪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莲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
这三句,前后两句是复句,中间一句是单句,改换标点(把中间两个句号改为逗号),可以把这三句变换为一个多重复句,即可以把这三个句子的内容纳入到一个多重复句之中,由一个多重复句来表达。由此则可判定,这三个句子可划为一个句群,把它同下面一个句群切分开。
语法教学来说,句子的变换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语法教学中,可把变换法作为分析句子的手段之一,加强句子的动态分析,这样即可提高句法教学效果。
总括说来,在语法教学中,运用变换分析方法,
可以充分展示句子的句法结构形式,使人们尽可能地掌握同义表达的多种形式,可以具体说明句子的变换条件与规律,使人们切实掌握句型之间的变换关系;
可以深入揭示句子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更好地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析与掌握句法结构;
可以分辨、验证句子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使人们准确地掌握与运用各种表达形式。
总之,运用变换分析方法教学,有利于人们掌摇与运用句法规律,有利于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方法与本体
方法取决于本体。句子的变换分析是建立在句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基础上的。句型之间若无转换关系,便无从进行变换分析。变换分析的可能取决于语法事实本身。
鉴于上述认识,应当指出,句子的变换形式不应是理论上推导的,而应是语言中实有的。不是语言中实有的句法形式不能视为变换形式,不能进入变换序列。例如:
(1a)他问过老张还是没有问过老张?
(1b)他问过还是没有问过老张?
(1c)他问还是没有问过老张?
(1d)他问过老张还是没有问过?(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
依据理论推导,上例是同义正反选择问句的几个句法形式。1a是完全式,1b、1d是简化式,但1c是推导出来的,不是普通话中实有的句法形式,本身不能成立,因此,1c不能同la、1b、1d一起构成变换序列。
(2a)弟弟正在做作业吗?
(2b)弟弟在做作业吗?
(2c)弟弟正做着作业吗?
(2d)弟弟做着作业吗?
依据理论推导,上例是同义是非问句的几个句法形式。其中2d不是普通话中实有的句法形式,不能作为一种变换形式同2a、2b、2c一起构成变换序列。
(3a)他很关心我们的事业。
(3b)他对我们的事业很关心。
(3c)我们的事业他很关心。
(3d)我们的事业被他关心。
(3e)他把我们的事业关心。
依据理论推导,上例是同义陈述句的几个句法形式。其中3d、3e不是普通话中实有的句法形式,不能视为3a的变换形式,不能同3a、3b、3c一起构成变换序列。
句子的变换序列应当是句子的表层结构的基本式和变换式的汇集。如由动词舍得」所组成的句子,其基本式和变换式的汇集便构成一个变换序列。如:
(1a)他舍得买书。
(1b)书他舍得买。
(1c)买书他舍得。
(1d)他买书也舍得。
(1e)他书也舍得买。
1a是基本式,属「主—述—宾」格式。其余四式是变换式,用成分易位、语序调整等语法手段构成。五式汇集形成一个同义变换序列:1a—1b—1c—1d—1e。再如:
(2a)你认得他不认得他?
(2b)你认得不认得他?
(2c)你认不认得他?
(2d)你认得他不?
(2e)你认得他吗?
这是同义询问句的几个句法形式,2a是基本式,用「V不V」提问,2b、2c、2d、2e是变换式,用「V不V」、「V不」、「吗」提问。汇集起来构成一个同义变换序列:2a—2b—2c—2d—2e。
变换分析法是分析句法结构的基本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它不能代替扩展分析法、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等。
因此,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应当将变换分析方法同其他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研究课题及其目的采取相适应的方法。方法是手段,揭示规律是目的。手段与目的也是相对统一的。方法得当,手段适宜,有利于揭示语法规律,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04:25
目录
概述
词义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