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分析是指企业在
规定时间,对各个营销区域的各项销售工作进行的总结、分析、检讨及评估,并对下阶段的营销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对某些区域的
营销策略进行局部调整,甚至对某些区域的
销售目标计划予以重新制定。因此,市场营销分析工作,是企业
营销管理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主体内容。营销
职能管理从公司环境的总体分析开始。公司必须分析其市场和
营销环境,以寻求有吸引力的机会并避开
环境威胁;必须分析公司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当前可能采取的营销行动,以确保抓住最佳机会。营销分析把
信息传递给其他营销管理职能部门。有关营销分析将在第四章详尽阐述。
主要内容
市场营销分析就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产品,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基础。但产品力却被许多企业忽略,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
开发产品时,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不是缺少个性、
盲目跟风,就是
产品适应度低, 没有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把产品当作人民币,以为在国内任何地区都可以畅通无阻。
前几年,北方有个很不错的饮料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又是
立体广告轰炸,又是
终端促销,可不管怎样努力,销量始终与投入不成正比,做了4年多时间,最后还是草草收场。其实,只要对产品在上海市场的
适应度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上海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特有的味道很难接受。这是习惯使然,没有几代人是不可能改变的。
因此,对产品的分析,首先应集中在对当地市场的适应度上。中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消费习惯差异很大。这些差异性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一旦发现你的产品
销售业绩不佳是产品适应度不够所致,就应当立即调整
销售战略,重新设定产品的行销区域。
其次是消费者对产品的
关注度与喜好度。一般来说,广告投入多,消费者的关注度相应也高,但关注度高不等于喜好度高。因此,当你的产品的
品牌知名度与消费者对你产品的喜好度产生较大差异时,你就应当尽快查找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使局面尽快得到扭转。
另外,你的产品与当地市场主要竞争产品之间销售上的差异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尤其是一些市场占有率比你高、销售量比你大的竞争对手,更应当成为你营销分析的对象。
除此之外,对产品在销售上的稳定性,特别是一些大起大落的
量变现象,更应当加以重视和研究分析。因为任何一种
反常现象,一定是由某种原因造成的。如果无法掌握这种量变的原因,那你就会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
产品的价格,在市场营销上一直是个敏感点。在“
价格战”成风的市场现实中,任何一种价格的变化,都应当是事出有因的。而这个“因”,必须通过严谨的调查、周密的分析后,才能得出,而不是随意而为的。
由于国内许多企业在给产品定价时,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很少去作战略性考虑,使得一些产品的价格
伸缩性很大,被消费者视为价格“注水”。一旦
产品销售受阻或销量上不去时,降价似乎就成了他们的惟一选择。这样做不仅自己很被动,有时连经销商也不叫好,而且也使前期购买的消费者,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而使
品牌美誉度受到损害。
因此,稳定的价格有时就是稳定的市场保证。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降价。而我们在对
产品价格作分析时,必须在注重产品价格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对产品的
价格政策实施之中所产生出来的这样与那样的反应,做出分析和判断。它包括与同类竞品的
价格对比,价格实施中的扣率政策,以及经销商、代理商和终端消费者对价格的反馈。这其中,与同类竞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分析,尤为重要。
除了要想办法了解竞争对手所实施的一些扣率政策细则外(只要有良好的
客情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还应当掌握
同类产品在同一卖场内的销售变化,以及消费者在
现场选择产品时对价格因素的反应(这只需选择几个有
代表性的终端售点,在特定的日子派销售人员作现场蹲点观察记录,就可以获得第一手的准确资料)。
所以,在你的产品销售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对产品价格的分析和判断,更应当趋于理性而排除感性成分。而当你的产品销售处于良性状态时,对价格的分析会使你及时了解到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化。对竞争者可能构成威胁的降价举措,也可做出提前反应。
在具体分析时,还应当结合当地市场的消费者
购买力,以及当地市场的销售情况,尤其是同类竞品的价格变化(包括对经销商价格政策的变化),作综合分析,全面判断。
渠道,是产品通向消费者的桥梁。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采取经销制和委托代理制的销售方式。这类销售方式的优点是,
销售成本相比
直营要低许多,销售终端网络的建立也比直营来得快。但这类销售方式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
终端网络不为自己所掌控;企业一旦做出某些策略调整,市场反应比较慢;经销商一旦翻脸,企业在当地的
市场行为有可能前功尽弃。
虽然如此,经销制和委托代理制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销售方式。这是我们这个市场的特性所决定的。
既然营销是靠网络吃饭的。那么,网络的多与少、网络质量的优与劣,就将直接影响到产品销量的多与少、市场占有率的高与低。而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营销网络体系,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因此,营销分析中对渠道的分析,将重点体现在提升营销网络的
有效性与网络的运作效率之上。
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比较和分析,将一些只吃费用不见产出,或是那些高投入低产出的终端,从网络中清理出去,以降低
营销成本。
另外,对渠道的分析还要包括对经销代理商产品库存量的分析。如果企业无法掌握经销代理商所拥有的终端,那么对经销代理商产品库存量的分析,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因为库存量的多与少,直接说明产品在终端的销售情况。通过对经销商库存量的分析和掌握,还有助于企业内部的
产销协调。如果有可能,对渠道的分析中还可包括
客情关系、业务员客户拜访率等,因为这些都与渠道和终端建设有关。
4、分析广告与促销,推拉出销量
推广与促销是企业
营销费用投入最多的两个方面。而这两大投入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营销结果。因此,对
营销推广和促销工作的效果分析,是整个营销分析中的
重头戏。
由于对这两方面工作的效果分析,涉及费用这一敏感问题,因此,如果企业的广告宣传和
市场推广工作是由广告公司代理或
营销策划公司代理的话,那么在做此项工作时,就应当参考广告(策划)代理公司的每月工作(服务)总结(一般运作规范的广告公司每月会向所服务的企业递交一份月度工作报告)。
这部分工作包含两个方面,即广告和推广、促销活动。
对广告部分的分析,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广告
表达方式和
诉求点选择是否到位。通常,企业在委托
广告代理公司发布广告一个阶段后,都会要求对
广告受众作一个效果调查,以便及时掌握其
目标消费者对广告的表达方式和诉求点的接收与否。一般来说,这种
广告效果调查应当委托第三者执行,以求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2.媒体的选择是否准确。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它的优劣势,因此
广告代理公司在选择
广告发布媒体时,都会向所服务的企业提交媒体
分析报告,详细列出当地各类媒体的优劣势,以供企业判断决策。一旦媒体发布
计划实施后,无论广告发布代理公司还是企业自身,都有一个跟踪问题。集中体现在目标消费群对广告的反应上。如果发现所选择的媒体(包括时段、频道)并非是企业
产品目标消费群最佳的接收对象,就应当及时提出异议,并建议做出调整。
3.媒体投放量是否适宜。要使
企业产品的宣传广告产生一定的效果,除了要有独特的
诉求点、良好的创意制作和准确的
媒体选择外,其发布的频率和量,都是构成
广告效果的重要元素。同时,广告效果还有一个量的沉淀过程,忽略这些客观因素,同样会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
而对推广活动和促销活动的效果分析则主要体现在:
1.推广活动的受众面。任何一种产品(或品牌及企业形象)的推广活动,由于其活动的本身并不要求在活动的同时产生销量,因而其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参加活动的消费者的多与少,以及参与者对活动本身的反应上。
2.促销活动的“促销”效果。如果说推广活动因不带销量要求而属“软性”的话,那么,促销活动就因其直接与销售量挂钩而属于“硬性”了。所以,对促销活动效果的分析,就要看产品销量的增长与否,以及促销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同时还要看消费者对促销形式的反应及接受度。
以上便是企业作营销分析的主要内容。其它诸如:
产销协调分析,销售人员效率分析,
差旅费使用分析等,虽然都包括在
营销体系之内,但因其属单项分析,故不在此作介绍。
或许,企业(或经销商)在作相应的营销分析时,一开始会感觉无从着手。如果是这样,可以
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营销分析真的对你做好营销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这绝非是纸上谈兵,而是做好营销管理的必需。对于从事营销分析工作的人员,一定要选择从事过一定时间的业务工作,并且具有丰富的业务工作经验,思维敏锐,理性严谨,认真负责的人。如果流于形式,那么,一切都是空话。
案例
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案例
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星巴克在中国就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它所标志的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1971年4月,位于美国
西雅图的星巴克创始店开业。
1987年3月,
星巴克的主人鲍德温和波克决定卖掉星巴克咖啡公司在西雅图的店面及烘焙厂,霍华·舒兹则决定买下星巴克,同自己创立于1985年的每日咖啡公司合并改造为“星巴克企业”。
现在,星巴克已经在
北美、欧洲和
南太平洋等地开出了6000多家店,近几年的
增长速度每年超过500家,平均每周超过10000万人在店内消费。预计2005年,
星巴克在全球将有10000家店。目前,星巴克是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1998年3月,星巴克进入台湾,1999年1月进入北京,2000年5月进入上海,目前星巴克已成为了国内咖啡行业的第一品牌。
2003年7月,美国著名的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集团对外宣布:集团大幅提高其在台湾与上海
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增至50%。由此,星巴克集团的子公司“星巴克国际”和台湾的统一(星巴克)集团,将从授权关系转为事业合作伙伴。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宇表示,美方增持10倍股份的主要原因是看好台湾和上海的市场前景,愿意进一步
投资未来。
台湾、上海
星巴克股权之变使得“星巴克王国”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一个市场
跟进者,进入的又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完全成熟的市场,星巴克靠什么从一间小咖啡屋发展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请看本期“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案例”。
模式
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
★同
麦当劳的全球扩张一样,星巴克很早就开始了
跨国经营,在全球普遍推行三种商业
组织结构:合资公司、
许可协议、独资自营。星巴克的策略比较灵活,它会根据各国各地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以美国
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
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
泰国和
澳大利亚等地;
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
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
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
授权经营,比如在
菲律宾、
新加坡、
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
星巴克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不同,但是经营的品牌都是一样的。上海统一星巴克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宇表示,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它做很多事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一起做。”
★一般而言,美国
星巴克在某一个地区所持的
股权比例越大,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市场对它越加重要。另外,星巴克制定了严格的选择合作者的标准:如合作者的声誉、质量控制能力和是否以星巴克的标准来培训员工。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内地有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
咖啡有限公司行使其在中国北方的
代理权,台湾
统一集团行使其在上海、杭州和
苏州等
江南地区的代理权,
南方地区(香港、深圳等)的代理权则交给了香港的一家公司。
★1999年初,星巴克授权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场开设第一家分店,至今已在京、津地区迅速发展到36家。而“统一
星巴克”则于1998年3月在台湾开出第一家店,当时的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由“统一超商”、“
统一企业”和“美国星巴克”分别持股50%、45%与5%。2000年5月,两大集团再以同样的合资模式,取得在内地
江浙地区的
经营权,成立“上海统一星巴克”,在上海地区开出第一家店,目前已在上海开出26家店,年底计划达到30家店。
★正是出于这种灵活的
投资策略和合作模式,使得美国星巴克集团在看好中国市场时,看好这个市场上的合作伙伴,加大投资,将持股比例增加到50%。这表明了美国对这个地区的更加重视,今后会有更多的投入。之前,“统一”与“星巴克”之间是授权关系,今后,两大集团将从授权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
共同发展两岸咖啡市场。徐光宇说,股权的改变是更深的合作而不是对抗,这对于统一集团与美国
星巴克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直营
多以直营经营为主
★30多年来,星巴克对外宣称其整个政策都是:坚持走公司直营店,在全世界都不要
加盟店。
但是,也有质疑观点认为,在星巴克与世界各地企业的这几种合作模式中,星巴克不占股份而只是纯粹授权经营的模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加盟的
经营模式。对此,徐光宇表示,星巴克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比如新加坡、北京(授权经营星巴克在中国
华北地区的市场)等,寻找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大公司进行授权合作,双方是合作的关系,这种方式不属于平常所说的
加盟连锁。
★事实上,
星巴克的直营路子更多地体现在另外一个层面:星巴克合资或授权的公司在当地发展星巴克咖啡店的时候,“顽固”地拒绝个人加盟,当地的所有星巴克咖啡店一定是星巴克合资或授权的当地公司的直营店。
业内人士分析说,如果星巴克像国内多数盟主那样采用“贩卖加盟权”的加盟方式来扩张,它的
发展速度肯定会比现在要快得多。当然,也不一定比现在好得多。
★星巴克为自己的直营路子给出的理由是: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调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
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以说,他们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非经营品牌。
★直营与加盟店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直营店的所有权力均由母公司所掌握;而加盟店的老板有部分的权利,母公司只是提供技术或相关资源。
星巴克之所以不开放加盟,是因为星巴克要在品质上做最好的控制。比如,星巴克决不会吝啬报废物料,而只为了提供顾客最好的咖啡。但是如果开放加盟权,很难说每个加盟店的老板都会舍得一直增加成本报废,只为了提供客人一杯好咖啡。同时,推行
加盟连锁的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以应对与
加盟商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因此,为了让品牌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星巴克决定不开放加盟权。
广告
不花一分钱做广告
★
星巴克给品牌
市场营销的传统理念带来的冲击同星巴克的高速扩张一样引人注目。在各种产品与服务风起云涌的时代,星巴克公司却把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品发展成为与众不同、持久的、
高附加值的品牌。然而,星巴克并没有使用其他品牌
市场战略中的传统手段,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巨额的
促销预算。
★“我们的店就是最好的广告”,星巴克的经营者们这样对记者说。据了解,星巴克从未在大众媒体上花过一分钱的
广告费。但是,他们仍然非常善于营销。
徐光宇表示,星巴克除了利用一些
策略联盟帮助宣传新品外,几乎从来不做广告。因为根据在美国和中国
台湾的经验,大众媒体泛滥后,其广告也逐渐失去
公信力,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
星巴克故意不打广告。这种启发也是来自欧洲那些名店名品的推广策略,它们并不依靠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而每一家好的门店就是最好的广告。
★星巴克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行销管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广告。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徐光宇表示,星巴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员工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我们的员工犹如咖啡迷一般,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只有透过一对一的方式,赢得信任与口碑。这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做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另外,
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舒尔茨意识到员工在
品牌传播中的重要性,他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品牌
管理方法,将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使员工的流动性很小。这对星巴克“口口相传”的
品牌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格
充分运用“体验”
★星巴克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
咖啡店的体验。研究表明:三分之二成功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保持长久的
客户关系。相比之下,那些业绩较差的公司,这方面做得就很不够,他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
降低成本和剥离
不良资产上。
星巴克一个主要的
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视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服务员都要接受一系列培训,如基本
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要求每一位服务员都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
★另外,
星巴克更擅长咖啡之外的“体验”:如气氛管理、个性化的店
内设计、
暖色灯光、
柔和音乐等。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售卖欢乐一样,星巴克把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东西。
“以顾客为本”:“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一次只烹调顾客那一杯咖啡。”这句取材自
意大利老咖啡馆工艺精神的
企业理念,贯穿了星巴克快速崛起的秘诀。注重“oneatatime”(当下体验)的观念,强调在每天工作、生活及休闲娱乐中,用心经营“当下”这一次的生活体验。
★
星巴克还极力强调美国式的
消费文化,顾客可以随意谈笑,甚至挪动桌椅,随意组合。这样的体验也是星巴克营销风格的一部分。
★在一个习惯喝茶的国度里推广和普及喝咖啡,首先遇到的是
消费者情绪上的抵触。星巴克为此首先着力推广“
教育消费”。通过自己的店面,以及到一些公司去开“咖啡教室”,并通过自己的网络,星巴克成立了一个
咖啡俱乐部。
顾客在星巴克消费的时候,
收银员除了
品名、价格以外,还要在收银机键入顾客的性别和年龄段,否则收银机就打不开。所以公司可以很快知道消费的时间、消费了什么、金额多少、顾客的性别和年龄段等。除此之外,公司每年还会请专业公司做市场调查。
★
星巴克的“熟客俱乐部”,除了固定通过
电子邮件发
新闻信,还可以通过手机传简讯,或是在网络上
下载游戏,一旦过关可以获得
优惠券,很多消费者就将这样的讯息,转寄给其他朋友,造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
设计
异同的VI及店内设计
★星巴克在上海的每一家店面的设计都是由美国方面完成的。据了解,在星巴克的美国总部,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室,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专门设计全世界所开出来的星巴克店铺。他们在设计每个门市的时候,都会依据当地的那个商圈的特色,然后去思考如何把星巴克融入其中。所以,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又尽量发挥了个性特色。这与麦当劳等连锁品牌强调所有门店的VI高度统一截然不同。
★在设计上,
星巴克强调每栋建筑物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让星巴克融合到原来的建筑物中去,而不去破坏建筑物原来的设计。每次增加一家新店,他们就用
数码相机把店址
内景和
周围环境拍下来,照片传到美国总部,请他们帮助设计,再发回去找
施工队。这样下来,星巴克才能做到原汁原味。
★例如上海星巴克设定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因此在拓展新店时,他们费尽心思去找寻具有特色的店址,并结合当地景观进行设计。例如,位于
城隍庙商场的星巴克,外观就像座现代化的庙,;而濒临黄埔江的滨江分店,则表现花园玻璃帷幕和宫殿般的华丽,夜晚时分,可以悠闲地坐在江边,边欣赏外滩夜景,边品尝香浓的咖啡。
问题
急剧扩张后的潜在风险
★开设新店的投资压力巨大。据介绍,
星巴克在上海每开一家新店,投资都在
人民币300万元左右。这些投资主要包括从美国进口设备、报关费用、场地租金、人员招募、培训费用等。星巴克2000年5月进入上海以来,到现在开店26家,年底将达到30家,将近每月开一家新店的速度。以此计算,星巴克在上海一年用在开店上的投资就要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
★同时,由于星巴克不允许加盟,所以经营者非但不能像其他咖啡店那样靠
加盟金坐收渔翁之利。而为了吸引客流和打造精品品牌,
星巴克的每家店几乎都开在了租金极高的昂贵地段,租金压力也是经营中的一大风险。比如,星巴克在北京主要分布在
国贸、
中粮广场、东方广场、
嘉里中心、
丰联广场、百盛商场、
赛特大厦、
贵友大厦、
友谊商店、
当代商城、新东安商场、
建威大厦等地,在上海则主要分布在
人民广场、
淮海路、南京路、
徐家汇、新天地等上海最繁华的商圈。
★星巴克选择在黄金地段开店被有些人看作是在“圈地”。从上海
淮海中路“东方美莎”到“中环广场”,短短1000米的距离,星巴克就圈了四家店。业内人士估计,这个地段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应在2美元左右,再加上每家店固定30万美元的装潢费用,星巴克简直是在“烧钱“。这种做法是
星巴克刻意推行的,也延续了统一星巴克集团一贯的
大兵团作战方法,它同时成为了星巴克潜在的风险所在。
★现实和潜在的
竞争者众多。中国内地市场已有的台湾
上岛咖啡、日本
真锅咖啡,以及后来进入的
加拿大百诒咖啡等无不把星巴克作为其最大的
竞争对手,“咖啡大战“的上演已经不可避免。而
综合分析认为,星巴克面临的竞争对手不止于这些,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咖啡
同业竞争:连锁或加盟店如
西雅图咖啡、伊是咖啡、罗多伦咖啡及陆续进入市场的咖啡店及独立开店咖啡店。
2.
便利商店的竞争:便利商店随手可得的铁罐咖啡、铝罐包装咖啡、方便式随手包冲泡咖啡。
3.快餐店卖咖啡:麦当劳
快餐店、得州汉堡、
肯德基快餐店等以便利为主
咖啡机冲泡的咖啡。
4.定点咖啡机:驻立于机场、休息站以便利为主,随手一杯咖啡机冲泡的咖啡,或铁罐咖啡、铝铂包装咖啡。
★让习惯喝茶的中国人来普遍地喝咖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咖啡的年人均
消耗量只有0.01公斤,咖啡市场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咖啡市场还有巨大的增值空间。
星巴克在以
绿茶为主要饮料的国家的初步成功,也说明它的理念可以被不同
文化背景所接受。
但是,要将非本土的
咖啡文化融入国人的生活并非容易的事情。无论是星巴克还是真锅,大家的产品都很简单,就是咖啡,而
生产过程不外乎就是将
咖啡豆变成咖啡,没有所谓的
核心技术问题,一切完全由市场来决定,顾客喜欢,经常光顾,企业就活下去,否则就死掉。而国内的咖啡市场毕竟还刚刚起步,因此,不管星巴克与其他的咖啡店之间有多少的竞争,他们还是做一件共同的事情,那就是培育市场。
点评
星巴克能够盈利并且迅速推广的真正理由是什么?从产品角度看,它并不是产品制胜,替代性产品和
竞争性产品比比皆是;从服务角度看,也不是服务制胜,自助式的服务顶多让消费者感到“平等”,
个性化服务根本谈不上;另外,很多专业搞VI的人还曾质疑它的凌乱,除了星巴克的招牌统一之外,其他很多东西是违反VI理论的;在
特许加盟方面,星巴克也是一个“怪胎”,在北京很多人以为它是“美大”的买卖,在上海很多人以为它是“统一”的企业,它自己则说:“我们主要的经营模式还是直营。”
其实,星巴克的成功主要在于它是“市场下的蛋”,它的一切都是在市场这只“
无形的手”中雕塑完成的。如果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评判
星巴克,则可以说星巴克充分运用了目前最热门的“体验”来作为其制胜的“
营销工具”。在“
体验经济”运用巧妙的情况下,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在星巴克,产品并非完全是产品,它更多成分是“体验一种感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由此,产品的超值利润自然得到实现。
凌乱可以理解为“自然舒适”,据说它是
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星巴克的主流消费群目前已经习惯
多元文化的重叠感觉,坚持视觉统一的观点似乎又有些“老土”了。
关于是直营还是合作的争论,其实意义不大,如果能赚钱还能保持“核心竞争力”,
星巴克自然考虑让你加盟。如今加盟市场太乱,星巴克和
肯德基、麦当劳一样,都不敢轻易开放加盟市场。
中国移动的市场营销分析
经过近几年中国
电信业连续的分割重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已经成为实力最为雄厚、
移动通信业务收入
市场占有率居首位的运营商。伴随着
全球移动通信需求的飞速增长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移动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断推出新业务,创建
新品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吸引、留住用户,积累客户资本,打造核心营销能力,因此针对移动通信市场的营销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所指出:今天的电信业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创造价值的机会,但是许多尝试利用这些机会的公司正在遇到很大的挑战。一些公司在追寻新机会时,试图从它们已有的
市场地位和
业务组合中获取最大价值。另一些公司在集中优势创造强劲增长方面取得初步成功,并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这两类公司都发现,为了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它们必须做到攻守俱佳。事实上,今日移动通信市场的
营销策略,正与此判断相契合。未来营销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也因该朝此方向全面展开。
(一)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概况与趋势
2002年,
中国移动通信市增长迅速。截止11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98亿户,年增长超过6000万户。2002年5月,
中国移动的GPRS正式商用,并于10月推出彩信服务。中国的3G频谱划定,国家第三、第四张移动牌照颁发在即,
TD-SCDMA产业联盟宣布成立,
移动支付等新
增值业务发展迅速,中国的移动
通信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移动公司统计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用户规模和
网络规模已跃居
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虽然话音业务仍是目前我国移动通信业务中的主要业务,但以短消息、
WAP业务为代表的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则已进入了起步阶段。
从目前看来,移动数据基础网络正在建设之中,移动数据业务运作的
商业模式尚未出台,限制移动数据应用的速率瓶颈还未打破,无线互联应用仍欠丰富,这一切意味着,移动数据市场尚未成熟。然而,
移动运营商全面拓展数据业务、向
移动IP进军的努力正在加速这一市场的启动。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中国联通均推出了WAP业务。今年9月11日,将覆盖全国31个
省会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骨干网—期工程
签字仪式在京举行,移动数据的基础网络——
移动互联网呼之欲出;与此同时,
WAP平台也正在加紧建设,
短信平台已日益成熟。不久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联通分别在一些省市试开通GPRS业务,预计今年年底,最迟明年年初,GPRS将有望实现全国商用,这意味着,届时限制数据应用的速率瓶颈将被打破。
这一切迹象显示,我国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已经揭开新的一页。据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年底,全国移动
数据用户将达到80万户,2004年将达到4300万户左右,其中
手机上网用户数将占手机用户数的30%。
随着今年我国移动市场
竞争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
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新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发展的
驱动力,在这个驱动力下,今年移动通信市场的业务层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基于
智能网技术的预付费业务发展迅速,成为新的亮点。
今年年初以来,基于智能网的
预付费业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使这一针对低端用户的业务成为移动市场上的
新亮点,同时使新业务成为
移动用户神州行如意通“动感地带”(M-ZONE)是中国移动通信针对年轻一族的生活特点和
消费习惯推出的全新品牌,是国内第一个专门为年轻人设计的移动通信客户品牌。在动感地带(M-ZONE)里,年轻一族可以找到够酷够炫的图片和铃声,可以找到够新够奇的海量资讯,可以自主地选择更加自由的资费组合。以创新的短信套餐形式营造
现代文化理念,搭建生活沟通的新方式,开辟获取信息的新渠道。
动感地带(M-ZONE)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实施品牌化经营,有以下一个方面的原因:
(1) “动感地带”(M-ZONE)定位在新奇!
(2) “动感地带”(M-ZONE)拥有全新的
品牌口号—“我的地盘听我的”。
(3) “动感地带”(M-ZONE)以向手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为主,这些信息涵盖了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4) “动感地带”(M-ZONE)品牌专为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紧贴潮流的消费者而设计了超值优惠的“学生套餐”、“娱乐套餐”、和“时尚套餐”,还有更多、更眩、更超值的短信套餐和沟通计划供消费者选择。“
动感地带”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
语音通话服务,还有丰富的数据业务,超值短信、个性铃声
图片下载、走着玩的
移动QQ、***、移动FLAS等时尚、新奇好玩的各色东东应有尽有,消费者只需在“学生、时尚、娱乐套餐”中任选一款,即可获准进入动感地带,享受多种短信套餐及超值沟通计划,轻松玩转资讯世界!
近年来,全球移动通信电话市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92-1997年全球移动通信电话的平均
增长率为55%。1998年全球移动通信
电话用户数达 2.81亿。据ITU(
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10月底,全球移动通信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达到4.0亿。
我国的移动通信
市场发展突飞猛进。1987年以来,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以年平均增长80%--
100%的速度迅猛发展。1987年我国移动通信移动电话仅有3200个用户,1999年达到4324万户,截止2000年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26万户,当年新增用户4197万户,全国用户
普及率为 6.7%(具体数据如下表)。
笔者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移动通信
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总结起来,其实施的营销策略有好的方面,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优点和不足分别如下:
1、营销策略的系统性较强,表现在营销政策有着较强的
主动性、
连续性和对不同用户的营销政策平衡较好等;
2、较为注重社会公共关系管理,不惜大量运用赠机方式增强对重要
党政机构的影响力,力图形成“
示范效应”和“
口碑效应”;
3、新业务渐成气候,如短信、
动感地带、
无线上网等既有很高的认知度,其收入份额也占据
相对优势;
4、大量借助“
外脑”,依托社会咨询机构、
广告商来提高营销策划和管理水平;
5、较为注重市场情报的收集和对对手状况的准确掌握,在内部
运营支撑系统上加大投资力度,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
技术支持;
6、努力构建对
中高端客户的战略性
防御体系,力图通过
服务差异化来提高中高端客户的
忠诚度。
2、挽留中高端用户的措施更多地偏离通信本业,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发挥;
3、保持高
利润率的愿望和良好的市场
优越感可能会导致对其他竞争者(如中国联通)的战略性防御措施准备不足;
4、
营销理念有待深化:现有的营销理念仍带有很强的“推销”色彩,
交易营销而非
关系营销的特点仍很突出;
5、
营销对象有待细化,移动运营商还缺少清晰的用户定位或
区域定位;
营销管理尤其是战略性市场规划、
消费者行为研究、
渠道整合以及情报信息系统的完善等都还比较薄弱,对
促销活动的
事后分析和评估也重视不足;
6、
营销组织的整合有待强化,尤其是对社会代理渠道中的形象店面的规范和管理有待增强;
三、
中国移动实施新营销策略,提升基于客户资本的核心营销能力
(一)客户资本与核心营销能力定义
通信
市场竞争看似错综复杂、剑拔弩张,事实上均以争夺用户市场、获得更多的顾客为根本目标。可以说,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赢得客户,建立并保持
客户关系是
企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客户”是指
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客户资本”可以理解为
顾客关系的价值,包括组织以外的联系如
客户忠诚度、
商誉和
市场营销渠道等
经营性资产。当一个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和积累获得了相比竞争对手优质的客户资本,并能自主、有效地运用客户资本创造价值时,这个企业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基于客户资本的核心营销能力。但并非企业所有的客户资本都是其核心营销能力有效的组成部分,根据
核心能力的相关理论观点,它必须经过核心能力
特征参量四个方面的检验,即具有价值创造性、可
延展性、难以模仿性和自学习性的客户资本及其整合才是企业的核心营销能力。当一个企业拥有了创造的市场及其忠诚的客户,完善并物化的渠道,共享的
市场资源,那么它就拥有了基于客户资本的核心营销能力。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于2000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已经开拓了移动电话、“
移动梦网”
信息增值服务、17950/17951
IP电话等业务。其基于客户资本的核心营销能力
具体分析如下:
企业创造市场,获得客户
资本增量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
领先用户法和”导向“客户法”。“领先用户”是指假设一个产品或服务将在未来的市场上流行,现在就对其有强烈需求,并能从解决方案中获益的厂商或用户。“导向客户法”就是要超越客户的
需求导向。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一般主张生产以
顾客需求为导向,但在很多情况下,大众不知道哪些新产品具有可行性。所以真正优秀的现代企业不是征询他们需要什么产品,而是引导他们接受符合
市场规律的新产品。中国移动通过对
消费者行为和心理的分析,根据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发展的特点,不断推进着创造
市场价值的实践。
营销网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企业要使资源逐步转化为能力,必须加强对
营销渠道和网络的管理。通过营销渠道和网络选择、激励、控制、评估、动态优化和维护等,来保证营销网络的有效运转和不断延伸。
中国移动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从不同角度积极将
潜在客户转变为现实客户,进而建立与客户长久的良好关系,将满意客户转变为忠诚客户。
a、建设优秀的
企业文化,为实现客户忠诚奠定基础。客户忠诚的基础是优秀的
客户服务,这些归根到底要通过广大的企业员工来实现。因此,将对客户优秀的服务融入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而转化成为员工认可的价值观,在对客户的服务关系中加以体现和传播进而影响客户,才有可能实现
客户忠诚。
b、加强软、硬
服务质量。中移动高度重视客户的利益和需求,通过提升附加
服务价值,降低客户在时间、货币、精力上的付出,使客户在使用中移动的服务时,感到心情愉快、物有所值。
c、对各相对
细分市场认真分析和评估,并针对竞争对手因时、因地采取营销策略,使用户在与其他
服务提供商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到优越性。
中国移动在未进行电信分拆之前作为
中国电信的一个
业务单元而存在。在与唯一的竞争对手
中国联通的竞争中,它一直以主导
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的背景出现,因其网络
覆盖率高、
资金实力强、营销网点多而闻名。电信改组后,中移动继承了原中国电信的绝大部分
客户资源和移动
通信设备,依托原有的品牌优势,不断推陈出新,依据客户需要推出了“
全球通”、“
神州行”、“
移动梦网”、“
动感地带”等业务品牌,这些新旧
服务品牌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使得移动通信
主导运营商的地位和品牌获得了新生,创造了中移动基于客户资本的核心营销能力。
(三)实施新营销策略,提升基于客户资本的核心营销能力
拥有长期忠诚的客户以及由此整合的客户资本是一个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的任何
经营决策都必须将满足
用户需求、培养
客户忠诚度放在重要位置。
中国移动目前已不再处于简单的扩大再生产阶段,而是进入了
集约发展时期,只有实施合适的新营销策略,才能真正提升核心能力。因此新营销策略的制定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通常所说的营销策略是指采用多种营销手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模式和特征。按照菲利普.
科特勒(Philip.kolter)的营销理论,
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4Ps(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销售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在市场营销专家看来,企业的任何策略都是必须通过
营销战略的组合来实现。(、[美]
菲利普·科特勒 :《市场营销学-亚洲版》)
1、产品/服务策略
产品整体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产品应该包含
核心产品、
有形产品和
附加产品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即顾客的核心需求。有形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
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附加产品则指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保证、安装以及售后服务等。
一般而言,产品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竞争,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
市场环境下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市场上的新产品,竞争主要集中在核心产品上,然后随着
产品生命周期的变迁,竞争重点会逐渐转向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上。对于大多数的消费品和在目前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竞争基本上都集中在
附加产品这一层次上。
中国移动也不例外。
目前这段时间,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产品/服务策略,应该主要集中在向用户提供的
SIM卡上,以及其所能提供的各种
增值服务上,同时要不断积累
品牌资产,创建
强势品牌。
在服务方面,要考虑到我国消费者在消费时,容易受到群体和个人的影响。具体的说,比较关注每次的营销活动;强调节省,即
物超所值;强调共性,即人群偏好;强调地位,如高收入者偏好的影响;强调面子,如注重外观或
外包装;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如一个不良产品所引起的不良反映,会不止一个消费者,很可能是一大群的
连锁反映;另外还有个人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等。
结合上述因素,在当前
消费层次趋低,竞争对手具有相对价格优势,而
中国移动的优质网络在吸引低端用户时不足以抵消它的
价格优势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
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
服务营销策略。
在城镇市场,人群集中,商家集中,
服务意识相对较强,消费层次相对较高,针对签约用户,可以考虑采取
社会营销的产品营销策略,即
移动通信公司不只给用户提供基本的移动通信服务,还要吸引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和部门,来关心消费者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最大的便利和利益,体现“物超所值”。另外,考虑到我国已经加入 WTO,
电信市场会随着外资电信企业加入而变得更加激烈,移动通信公司现在必须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有效的社会营销战略,稳定现有的用户。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采取营销策略联盟,联系社会上与移动用户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店,比如
家乐福、银座、三联、贵和等
高端客户集中的商场,强强联手,开展联盟互动活动。只要是移动用户,在联盟店中均可享受到优质、低价(打折)的便利。同时还可以利用每月寄送的
话单,每月一期地向用户提供联盟
服务信息。
(2)成立和开展用户俱乐部活动,定期在用户中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如对
资信好的用户,可授予移动公司荣誉员工的称号,组织他们参观移动通信公司,以增强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感。开展诸如“短消息发送大赛”、“彩信发送大赛”、“百宝箱设计大赛”、“M-ZONE应用大赛”等活动,吸引年轻用户参加,以引导时尚潮流。同时积极配合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以在公众中树立“物超所值、关心生活”的良好企业形象。
(3)对月均话费超过200元的个人
大客户以及重点
集团客户采取
一对一营销服务,定期上门回访、推荐新业务、提供新的资费优惠政策等,在其心目中树立起
移动服务超值享受的感受。
品牌是企业的旗帜,品牌之旗插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版图。
在品牌方面,
中国移动做了较好的规划,目前已形成了“全球通”、“
神州行”、“
动感地带”三大全国统一的主导
产品品牌,分别涵盖高端用户、流动性较强的用户和收益潜力大的潜在中高端用户;此外还有大量针对
区域市场而推出的临时性品牌。
品牌经营是避开低层次价格竞争的有力武器,是电信运营商面向未来的
战略性投资,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所在。选择品牌经营,必将为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赢得通信市场竞争夺得先机。这是因为:“产品是在工厂里生产的东西,而品牌是消费者要购买的。产品可以被对手仿效,而品牌是独一的。产品会很快过时,而成功的品牌,若是管理适当则会永远存在。”选择品牌经营,其内涵在于实现品牌本体(企业预期的消费者感受)和品牌形象(消费者的实际感受)之间的和谐统一。品牌本体来自于企业对品牌的承诺,品牌形象来自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品牌经营就是通过企业优秀的
品牌承诺使消费者获得良好的
品牌体验,从而将企业及其产品打造成消费者心目中的名牌。
综合上述我认为,
中国移动应该持续走品牌经营之路,努力降低企业
营销成本、赢得用户忠诚,使企业轻松应对市场竞争。对于中国移动新推出的“
动感地带”,要继续树立清晰的
品牌定位、进行强大的
营销传播,扩大在年轻人中的声誉。
企业目标是
企业价格策略的
逻辑起点,企业在制定价格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要从特定的产品中实现什么目标,企业的目标越明确,价格的制定越容易。企业的基本目标有生存、当期
利润最大化、当期收入最大化、
销售增长率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市场利润最大化及创造高品质的声誉等几个。
但在当前的电信市场中,由于市场
成熟度不足,企业目标不明确,价格的制定比较混乱,中国的电信业正进入一个“
恶性竞争,管制不力”的怪圈。恶性竞争不断,作为较低层次的价格博弈一直是商家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移动市场VPN网的无限扩大、资费套餐、自主套餐的不断推出,以及
IP卡“跳水式”的折扣,都属于此类的竞争。各大企业的
价格策略都在围绕各种变相形式的降价,而这种
价格战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参与者拼个
刺刀见血,其结果也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国家、企业和产业的危害都是极大的。
专家指出,究诸如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本质,其实就是运营商之间
零和博弈的不
合作竞争造成的。零和博弈关系使各运营商互相攻击,直至双双陷入“囚徒”困境。因此可以说,
合作性竞争是电信业走出
恶性竞争泥潭的唯一出路。
作为电信行业的老大哥---中国移动公司应该勇敢的跳出这个恶性竞争的怪圈,充分认识到竞争的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不是你死我活。不要主张恶性竞争,不要主张竟相压价去获得市场占有率。要制订合适的价格策略,要讲究有效益的发展。对于公司的三大品牌可以采取鲜明的“
价格歧视”战略,即针对不同话费支出的客户制定差异性的
资费调整政策,所有价格策略的制定要注重有效益的发展。具体可以如下:
(1) 针对“全球通”用户,主要运用“套餐”的方式进行优惠,并且在“全球通”用户内还要根据贡献度大小而制定不同的费率;
(2) 针对“
神州行”用户,主要运用“
亲情号码”的方式局部适度降价;
(3) 针对“
动感地带”用户,实行新
业务捆绑策略来提高客户的
使用价值;
(4) 针对区域用户,实行限制业务功能来限制中高端用户的转网。
(1) 经销商的选择和渠道级数。经销商的选择不仅与
产品特性、生产上的实力有关而且与消费者的消费特性及市场环境有关。生产商应据情况综合考虑。
(2)渠道的
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在选定了经销商之后,就应该确定服务内容。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售前信息提供、售中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及协助消费者完成交易和售后的服务咨询联系几个方面。
(3)渠道的管理和控制以及生产商对经销商的支持。
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经销商的选择;二是销售渠道的控制和管理上。在经销商的选择这方面,
中国移动应广泛依靠
营业厅自办、社会渠道代办合办、
客户经理一对一办三种模式发展新用户和维系老用户。一方面依托原有邮电遗留下来的自有渠道,努力发挥其销售功能和示范功能,同时加大对自有渠道的投资,体现自身服务领先的战略追求;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社会代经销渠道,
延伸产品的
覆盖范围和
市场控制力。
在社会渠道的管理上,实施“百店”统一CI活动。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执行以移动营业厅为主的多元化
分销渠道策略,而代销点主要是各通信经营店,建议今后可实施“百店”统一CI活动,也就是凡是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代销点必须统一形象,并真正作到“布局合理、不留死角”。
中国移动应抓住零售商注重流通的特点,以差异化的
地区性产品来刺激最终市场,进而启动渠道的积极性。逐步提高自有渠道的数量和质量,与总体处于“
守势”的现状相适应。同时继续建设
排他性营业厅。可以采取自办、合办等形式,建设排他性营业厅。
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在广东推广时,由于采取了提高代办商提成的办法,使得移动的代办点大面积叛逃,给
广东移动造成巨大的损失。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还应加大排他性自办代办点建设力度,实现对销售渠道有效的控制。
所谓促销策略是指向消费者或销售渠道传达和宣传企业、品牌、商品的存在和特征、优点,以唤起需求,创造和维持其形象的活动。具体而言,是公关(public relation)、广告(advertising)、促销(promotion)、
营业推广(sales forcing)四个方面的综合。
如定价情况中所述,通常作为主要
促销手段的
价格杠杆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而言被明令禁止,为吸引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暗中采用了各种降价、打折、优惠、送话费、免费或优惠奉送其他相关服务等促销手段,尤其是在市场
竞争环境比较激烈的广东等南方省份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并且具有相当明显的促销效果。但是,这些手段毕竟违反了目前实施的相关法规,因此并不能作大张旗鼓的宣传与广告,并且在某些地区遭到了当地行业主管部门的处罚。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合法的促销手段主要是广告,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各种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媒体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的广告主要是企业形象广告,集中突出在服务质量、
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形象,以赢得广大用户和
社会公众的认知与支持。另外建议
中国移动多采用
灯箱广告、
路牌广告等诸多形式来加强公众的印象与认同。同时,在各类财经类、IT类专业杂志中,移动公司也要进一步加大版面的广告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