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三中学是创建于1705年的中学,解放前即是闻名全省的“湖北省立
汉阳高中”,解放后为
武汉市重点中学。
学校介绍
百年名校武汉三中坐落于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北路678号。初名汉阳府晴川书院,1905年为汉阳府中学堂,抗战胜利后更名为湖北省汉阳高中,1953年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近30年培养出全国、省、市
高考状元共4人。现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
文明单位,武汉市十所市区共管高中之一。获湖北省
依法治校先进校、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首届“群众满意的学校”、武汉市教育系统十佳基层党组织、武汉市
课改先进单位、武汉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2014获年清华大学“新百年
领军计划”实名推荐资格。是武汉市唯一一所连续三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在全市
高中教育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的学校。
学校位于汉阳区
钟家村一带,交通便利,距地铁4号线
拦江路站不足300米。学校
教学设施先进,每间教室均安装
电子白板,2014年理化生实验室全部升级为
数字化实验室。学校还配备有数学实验室、
微格教室等。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员工两百名,其中湖北省特级教师2名,省市区名师、骨干教师90余名。
学校依托百年老校的
文化底蕴,坚持“以人为本、师生
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提倡并践行“学问以人品支撑、业绩靠人文奠基”的人文涵育思想和“土壤文化”的育人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办教育,以人文的情怀育英才,逐步实现了学校
可持续性、绿色健康的发展,教育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五年,高考
重点大学升学率居武汉市前五,高考600分以上人数稳居武汉市前五,2018年高考重点本科升学率达95.8%。学校培养了1984年全国高考理科状元何立强,1994年武汉市理科状元范一,2007年武汉市理科状元徐懋祺,2014年湖北省文科状元陈君仪、榜眼黄可欣。2016年湖北省理科状元梅知雨。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
全面发展,体艺教育硕果累累。在2007年
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刘倩同学获女子跳高金牌,该生2008年以田径类
体育生考入清华大学,是武汉市
恢复高考33年以来第一人。2011年伍茵同学
全运会跳高金牌改写了湖北省十六年没有全国中运会金牌的历史,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保送清华大学。 2013年,
美术生顾佳楠同学高分考入清华大学。
学校锐意创新,稳步推进课改,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成为武汉教育知名品牌。
办学历史
书院时期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
汉阳府建晴川书院,院址初在汉阳城南纪门内。1742年(乾隆七年)取义学废址,扩充修建。1799年(嘉庆四年),郡守刘斌用赈济余款购置张姓民宅改建书院,晴川书院遂迁址至试院西(今武汉三中校址),“
晴川书院”为刘斌亲手所书。
1852年(咸丰二年),
太平军攻汉阳,书院毁于兵火,1865年(同治四年),郡守
钟谦钧率僚属集资重建。此时书院与地处凤栖山麓的凤山书院共有生员百人。书院仿效白鹿
等名院的训导制度,治学严谨,赏罚严明,学子举试多得功名。
我省著名学者
王葆心(1868—1944)曾任晴川书院院长(即“山长”)。王葆心,字季芗,一字晦堂,自幼勤奋,曾在
两湖书院修业五年,1894年夺取
优贡,学冠诸生,蜚声江汉。在任晴川书院院长之后,1903年以第三名考取举人,赴
礼部任职,兼京师书报局总纂及京师优级学堂教习。
民国后曾任
北京图书馆总纂、湖北国学馆馆长、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湖北通志馆馆长等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晴川书院是颇具规模的。据汉阳知县裘行怒《改建晴川书院》载:书院“栋宇南面辟崇门,入门为院落,地可五弓。延北为二门,门以内院宽半亩。再北为讲堂,宏敞轩豁,势极堂皇。东西列长案,为诸生应课设也。由堂而北为穿堂,再入为南楼,复有小院,缭以廊房。再北为二堂,山长设讲席。再为三堂,再为庖,隔为后院。又于讲堂后,由穿堂之西折西南有小屋,小楹中设神龛,作匡床式阶,植双桂如盖……其以晴川名者,本
崔颢诗也。”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
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急剧演变,西方文化侵入,国势倾危。许多有识之士呼吁
废科举,兴学堂,以教育强国。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制定近代
教育体制,汉阳各书院纷纷改制为新式学堂。晴川书院改制为“汉阳中学前堂”,与凤山书院改制的“汉阳中学后堂”共有男生300余人。学堂学制初订四年,后改为五年,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开设课程。但刚从封建书院脱胎而出的近代学堂仍有许多封建的
教学内容,课程中谈经论道的课时比重还很大,当然也新设置了
算学、历史、地理、外语、体操、图画、手工等课程。
1904年,在汉阳中学前堂内先后设汉阳府中学堂和汉阳府师范学堂,至此晴川书院完成了向新式学堂的演变,书院延续了近200年。其后,近代学堂向现代化中学的演变,又经历了百年之久。我们所言百年三中,是指学堂出现后的历程,若更深远渊源论,当为三百年。
民国--抗战复员前
1912年(民国元年),官立中学改省辖。省将汉阳府中学堂更名为晴川中学,学校实施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注重道德教育,以
实业教育,
国民教育辅之;更以
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
教育宗旨,开设了修身、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课程,学制为四年,首任校长为著名书法家、学者
宗彝。
宗彝(1875—1935),汉阳人,年青时为庚子、
辛丑并科举人,先后毕业于
武昌两湖书院及贵州
法政学堂。
光绪末年,在贵州任抚署文案,
学务处坐办和
余庆知县。1912年任晴川中学校长,次年任
黎元洪副总统秘书。1921年代理湖北省政务厅长,次年代理湖北省教育厅长。其书法古朴遒劲,非常有名气,今武汉关钟楼上“
江汉关”三字以及
武当山天柱峰上“一柱擎天”摩崖大字,为其手迹。
宗彝之后,先后有黄梅、胡柏年、孙锦章担任晴川中学校长。
晴川中学是由学堂到学校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办学才有了教育宗旨、学制及
课程计划等较为规范的管理。这应该说是学校历史上的一次大进步。晴川中学培养了不少杰出学生,其中就有革命烈士殷崇周。
殷崇周(1902—1930),汉阳人,16岁进入晴川中学读书。“五四”运动时,是汉阳城区学生联合会负责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他与中共川阳临时县委取得联系重新组建了汉阳永安、
奓山等地的党组织。1930年初,他任中共川阳临时县委委员兼汉阳区委书记,从事武装斗争和
苏区扩建工作。1930年7月,边区革命武装开赴洪湖,组织决定他留下坚持斗争,后不幸被捕,在
蔡甸惨遭杀害。解放后,
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923年,省库增加经费,调整学校,晴川中学易名为湖北省立第五中学。
1926年秋,
北伐军攻克武汉。次年春,省国民革命政府改组全省中等学校,建立综合制中学(即既含普通国民教育,又含
职业教育的中等学校)。湖北省立五中与省立工业中学校、商业中学校合并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分为高、初中部,其中高中部分为三个分校,商科两分校分别设于武昌、
汉口,工科分校(原省立工业中学校)设在汉阳杨家河针钉厂,省立二中的初中部即原省立五中。省立二中建成不久即又分开,其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合并又易名为湖北省立三中,校长是周子文。
北伐战争失败后,
国民政府废止
综合中学。1928年省立三中高中部改为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初中部改为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学。当年省十二中有初中六个班,三年毕业,校址在武汉三中校址东侧。
湖北省立十二中有一大片操场,其大小有近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是汉阳城区唯一的运动场。除学校使用外,整个汉阳地区民众的大型活动都在此开展。春节、
元宵等节日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汉阳人民亲切称呼“十二中操场”。解放初期,“
五一”、“十一”庆祝活动,纪念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大型音乐会《
黄河大合唱》,1953年3月的斯大林元帅逝世悼念大会都在此举行;在镇压反革命运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斗争中,十二中操场都是全区各界民众大型集会场所,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王任重等同志也曾到此出席群众集会。汉阳人民一直沿用着“十二中操场”的称呼,尽管省立十二中在抗战开始前即更名,但“十二中”及“十二中操场”都深深印入汉阳人民的记忆中,作为他们的一段
社会生活回忆,并影响着整整一代汉阳人。
著名的革命家张执一,是省立十二中的学生。
张执一(1911—1983),汉阳人,原名锦唐。1926年参加革命,次年5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1928年在省立十二中读书,并在此接上组织关系,转为共产党员。1932年组织武汉左翼青年联盟,
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在上海参加学运和工运,在鲁迅先生
追悼会上,他为先生扶灵。
1939年,张执一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1941年他任新四军五师第一纵队政委。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上海局文化、工商统战工委书记,建国初任武汉市副市长、中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中南
政法委员会主任,1953年创办了中南
民族学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执一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统战部党组书记。
1936年学制改革,省立十二中改名为“湖北省立汉阳中学”,校长为“北大”派系的项贡川(湖北
汉川人)。
1938年日寇侵占武汉前夕,湖北省立汉阳中学并入湖北省
联合中学,西迁
宣恩,陈诚任省联合中学校长。1939年春,省联合中学800余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军,抵御外辱,保卫家园,其中汉阳中学的学生即占百名之众,后来“战死沙场而成为无名英雄者,不知凡几”,这是汉阳中学的光荣。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省教育厅决定开办湖北省立汉阳临时中学,教育厅主任秘书樊树芬先生为校长。省立汉阳临时中学同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
1946年7月,汉阳临时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中学”,简称“省阳高”。省阳高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是“省阳高”是武汉三中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辉煌的阶段,它在老一辈人心中,在全省甚至海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省阳高有明确的
教育思想校长樊树芬是当时湖北省教育界
权威人士“
十人团”的成员.
省阳高的教师多毕业于名校,治学严谨。正因为如此,省阳高为初生的
人民共和国准备了大批有用之才。省阳高师生中涌动着进步思想。1947年武大“六·一惨案”发生后,省阳高学生愤起声援
游行示威。
1948年春,汉阳高中学运负责人胡学乾与同学陈实,最早投奔到襄南解放区,随后他们受命潜回武汉,动员了范青、吴克秀、张家遂,辜学海、罗谦慎、简志民、陈帮海、辜学甫等大批学生进入解放区。地下党组织还介绍了李光宇、李中核等一批进步学生通过
潜江、
监利等地到达解放区。当时在武汉地区的中学中,省阳高学生投奔解放区人数最多,他们先后有50多人进入革命学府“襄南公学”和“襄南军政干校”,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建国初期的地方党政干部。
1948年秋,阳高学生组织自治会,为争夺
领导权,进步学生与由国民党
青年军复员读书的一帮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进步学生代表徐近明当选为自治会负责人,后汉阳地区学联成立,徐担任学联办事处主任。1949年5月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企图将阳高校产裹挟南逃,阳高学生在地下党及其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进步社”的领导、组织下,坚决开展了护校保产斗争,学生徐近明、曾本邦、陈树东、刘丙申、蔡庶华、杨祥驹等50余人,在教师郑志云的带领下,手持木棒,日夜守卫在校门及其他重要部位,郑志云老师还持有一支手枪。他们集体吃在学校,睡在两间教室内的地铺上。5月12日凌晨二时,有人从学校大门缝中塞进人民解放军《入城公告》,
护校队立即复制,广为散发。5月17日,奉命解放汉阳的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独立旅尚在进军途中,由于国民党部队败兵的骚扰破坏,汉阳城区秩序一度混乱,生灵涂炭。省阳高教师杨春亭赶到汉口,经与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先遣
兵团一一八师政委李伯秋接洽,引导一个连队的解放军
指战员从集稼嘴坐木船突进汉阳,揭开了解放汉阳的序幕。
1948年5月22日,
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派出以魏克(原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黎智的夫人)为组长的三人小组,完成省阳高向人民政府的移交,宣布校长樊树芬及全体教职员工均留用,并着手复课。军管小组很快废除了学校的训导制度,废止了“公民党义”、军训、
童子军等课程,稳定了正常教学秩序。7月初学校正常放暑假,军管会又派出由肖震、张晓陆、徐铮组成的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组,连同武大的学生数人,在阳高办起“青年学园”,组织学生学文化、学政治、开展建团(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教育。地下党员黄怀智、进步民主人士张植安被派往省阳高,8月宣布省阳高由
湖北省教育厅直接领导。
1948年6月26日,武汉市学联第一届代表大会在武汉大学开幕,大会通过《关于当前学运任务的决议》,省阳高学生徐近明为市学联代表。
7月,接受意大利津贴的硚口孤儿院,因外藉
修道士紧闭门窗喷洒
滴滴涕灭蚊,致使200名婴儿死亡,省阳高学生组织前往抗议示威。阳高学生还参加了声援
文德女子中学学生与
教会学校当局的斗争。
8月,省阳高、省武昌高中、市一中、二中组织初中毕业班升学联考,
考试成绩公布于
汉口水塔,省阳高初中部毕业生
王作述、张国华、李久等名列前茅,阳高的
录取率高于其他学校。
1948年8月30日,青委工作组在“青年学园”骨干学生中直接发展团员,首批批准8人,其中有肖沛霖、陈树东、徐近明、杨骏唐、杨新才、刘作均等,他们全都是阳高学生。9月,阳高成立团支部,这是解放后汉阳地区学校中的第一个团支部,肖沛霖任书记,陈树东任副书记兼
组织委员。10月,团支部又发展了孙明汉、杨祥驹等11名团员,到
寒假前,团支部陆续发展了五批,团员分布在从初二到高三各年级,人数达百人以上。年底,阳高团组织的规模扩大为总支,肖沛霖任书记,陈树东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
1949年9月,共产党组织在校内公开,当时学校中党员仅一人,即黄怀智。11月,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少年儿童先锋队(少先队)的决定,校团总支在初一年级低龄学生中发展
少先队员,成立少先队大队部,选派团员骨干担任
少先队辅导员,并决定由团总支少儿委员负责工作,李先广等人曾是最早的少儿委员、总辅导员。
改革开放时期
1977年9月,邓小平指出:关于教育工作的“
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三中校园兴起批判“两个估计”的热潮。教师们指出,三中在十七年里贯彻了党的
教育方针,坚持了正确的
政治方向。三中有一支德艺双馨、愿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师队伍,他们保持着做贤人型教师、做学人型教师、做哲人型教师的传统。继五十年代初的名师群体之后,一支新的名师队伍又形成起来。胡鲁莎,曾任《
长江日报》编辑,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加上一副好嗓子,《赞歌》唱得字正腔圆;方常新,中央大学经济学高材生,艰深的数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王明毅,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懂好几门外语(调离三中后任中央司法部中国法律事务中心副总审律师,担任一系列
中央国家机关法律顾问和中国驻
联合国裁军大使法律顾问,曾在联合国讲坛上用英语为
中国妇女计划生育权利辩护);郑懋业,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能言善辩,学识广博;陈凤珍,博闻强志,历史观点新颖,经常到高校作历史讲座,学生们列队欢迎;许瑶卿,语文教得活,文章写得好,特别是
艺术才能有口皆碑(后调离三中任武汉市委宣传部副处长,
武汉电视台副台长,武汉杂技团副团长);谢惇,
北外高材生,参加马恩全集的编译;刘昌浩,1951年武大外文系毕业,他曾同英国
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思讨论《红楼梦》的翻译,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勃顿·华森讨论《史记》、《庄子》、《汉书》、《唐诗》等十余种经典著作的翻译,两位教授分别将这些著作的英译本寄给他,可见他的国学和英语底蕴;张寿龄,新四军队伍中的老知识分子,文章雄辩,讲课极具吸引力;还有杨祥驹(后调武汉市教研室任政治科主任)、唐柔明(后调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苏圣佑、肖秀仕、彭瑞儒、范建国、李德川、王培灵、夏述焕、邬冬生、张一清、韩德荣……,正是有了这些“星”,三中校园才星光灿烂。一位在
著名大学担任学院领导的校友回忆说,在那样艰难的年代,我们有幸遇到那样一群好老师,使我们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得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并引导了我们的一生。
办学条件
武汉第三中学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北路678号。学校有综合教学大楼、教学行政楼、科技实验楼、学术报告厅、学生公寓、食堂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术大会堂、塑胶运动场、篮排球场等,办学硬件完善,设施现代,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开办了省级科学与人文
实验班,培养既有
科学素质又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师资力量
雄厚,名师荟萃。现有任课教师202人,其中有
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武汉市十大名师1人、特级教师6人、
省管专家2人、市管专家10人、市区学科带头人42人、优秀青年教师44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5人、高级教师102人,有40余名教师(干部)受到国家、省、市级表彰奖励。有50余名教师参加了全国、省、市教学竞赛,成绩斐然。学生在各级各类
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教学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综合办学实力位居武汉市前列。
学校有很强的教学实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培养了1984年全国高考
理科状元何立强、1992年高考
湖北省外语类第二名(武汉市第一名)陈小凌、1994年高考湖北省理科总分第二名(武汉市第一名)范一、武汉市理科总分第四名李永茂等。高考成绩更是令人瞩目,实现了
跨越式发展:2003年600分以上12人,位居武汉市第六,其中詹纯、丁璇在全市理科、文科中分别排名第八,是当年武汉市文、理科都有学生进入前十名的三所学校之一,上
清华北大4人;2004年600分以上86人,位居武汉市第六,考取清华、北大3人,本科
升学率98.3%,位居全市第三,其中文科本科升学率为98.28%,位居全市第一;2005年640分以上5人,位居全市第四,考取清华北大4人;2006年,600分以上70人,位居全市第四,其中熊莺626分,位居全市文科第三,考取清华、北大4人,重本率45.7%,位居全市第五。
三中是全国学联常委学校,
学生会主席刘涛曾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并合影。近三年,学校在学生中发展党员21名,400多名学生递交了
入党申请书,获省、市
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团员称号者达100多人。
锐意改革抓机遇,勇于创新求发展。全校师生在市、区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正在为创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湖北省五十强学校而努力奋斗。
学校占地面积25481.8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411平方米(其中教室9000平方,实验室2335平方,图书馆、体育馆6000平方,宿舍食堂3370平方)。
2000年4月,三中新的综合教学楼落成。大楼内各教室的
监视系统(作为
国家考试必备)、
网络系统、音像系统一次到位,且三中是全市第一所所有教室、办公室、学生寝室都装备空调的学校。5月,三中挂牌成为“综合办学水平市级示范学校”。同时还被汉阳区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7月,三中成为全市第一家高考“清凉考场”.8月,高考揭晓,三中的重点本科率达50%,本科率81%,位居全市第五。秦姗姗同学物理考出满分(150分)。秦姗姗、李昊被
清华大学录取,
李健考取
北京大学。
香港国际智慧工程学会发起“科技中华行动”,向我校捐赠计算机50台,2001年6月,塑胶运动场竣工,三中为创建省级示范学校而进行的硬件改造工程便基本完成。
名师风采
汪玉明
武汉三中校长、党委书记。中共党员,
中学高级教师,武汉市优秀校长,武汉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市管专家,汉阳区拔尖人才。
夏述焕
中共党员,64年毕业于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市学科带头人、武汉三中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市物理学会理事,汉阳区物理教研会理事长。
范建国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武汉三中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数学教研会理事、汉阳区教育学会副会长、汉阳区数学教研会会长,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
张德琼
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武汉三中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市管专家,曾荣获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女职工、省优秀党员、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江城十佳女性等称号。
周正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武汉三中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中学学科带头人,曾被评为汉阳区
双文明建设标兵、汉阳区优秀党员标兵、汉阳区
职业道德十佳标兵。
王建军
196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今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民盟盟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三中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武汉市市管专家、市学科带头人。担任全国中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联合会理事、湖北省
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多次受到湖北省政协、省教育厅、省人事厅表彰。
中共党员,现年37岁,88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物理系,2002年武汉大学凝聚物理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参加了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学习。现为武汉三中高级教师,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市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市学科带头人,享受
省政府专项津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市优秀党员”、“市师德建设先进教师”、“武汉地区第四届优秀青年”、“市优秀青年教师”。在第三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对外交流
三中与
华中科技大学联办的英语特色班,对提高学生语言及
交际能力卓有成效。三中长期与美国
匹兹堡市斯威克利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对三中的开放办学和外语师资建设正发挥着良好作用。武汉三中
四新分校坚持“以德立校”,始终不渝以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三中精神教育学生,促进了
学风建设。学生在各类联考中成绩提升的状态受到有关方面的称赞,文科艺术班、外语班(与华科大联办)等
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高考成绩
2001年8月,三中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新生都要到军营参加军训。这一年高考,三中的重点本科率为52%,本科率为83.8%,本科上线339人,卢望彬同学考入北京大学。
2002年高考,三中重本率达40.4%,本科率73%,省线率95%,升学率100%,李晗同学以672分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2014年高考中,武汉市第三中学
陈君仪同学以657分摘得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第一名),黄可欣同学以649分摘得湖北省高考文科榜眼(第二名)。
2016年高考,
梅知雨以707分摘得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
科学与素质竞赛
1990年,学生王星参加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获湖北赛区一等奖,同年武汉市高中学生
数学竞赛一等奖共10名,三中学生李勇军获第一名,叶龙超获第四名。
1991年张德琼老师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学生崔劲松获湖北省少年信息竞赛第一名,全国青少年信息竞赛二等奖,学生蒋思军考入清华大学。
1992年,三中被命名为“湖北省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5月,学生徐红波以33.94米的成绩创女子乙组铁饼市中运会记录,三中获市中运会团体总分第二。同年高考,陈小凌获湖北省外语类总分第二名并考入北京大学,
刘波、夏芳考入清华大学。
1993年8月,学生会主席金奇参加全国学联第二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接见。同年,学生范一获全国
物理竞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学生刘维被清华大学录取。三中被命名为市德育先进学校。
1994年高考,范一以688分成绩名列湖北省理科总分第二名、武汉市理科第一名,李永茂以681分成绩列武汉市理科第四名。范一、周志强考入清华大学,李亮考入
北京大学,同年暑假,钱程等4位同学在北京不惧强暴勇斗结伙盗窃行凶的歹徒,英勇负伤,受到北京市综治委表彰。三中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1995年5月被确定为对外开放学校。在市中运会上,学生张晴以16分19秒5的成绩创女子乙组3000米竞走记录,以16秒1的成绩创女子乙组
100米栏记录。秋季,学生程铭保送清华大学。
1980年、1981年两年高考省线率逐年上升,刘志宏同学考入清华大学。1983年高中由二年制改三年制,三中没有高中毕业生,但这一年何立强在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武汉市物理竞赛第一名,三中并且取得市物理竞赛团体总分第一。1984年高考,何立强以总分630分获高考理科全国总分最高分。同时三中是整个汉阳唯一的体育合格学校,1982年在印度
德里第九届亚运会上,三中选送到省队的学生张金玉,作为主力(指挥桨手)获
四人单桨有舵手赛艇冠军,这是中国水上运动参加国际大赛的第一个冠军,同年七月他在意大利
米兰第4届
大学生运动会上又获1000米、2000米两项赛艇冠军。
1985年,三中被市政府授予“红旗单位”,为当年全市
教育系统的唯一一所,三中明确为
县处级单位,由总支升格为党委。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5年党委成立,三中党组织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纠正冤假错案做了大量的工作、1985年10月,高三学生林毅在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被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试验班保送录取。余斌被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李文敏被
复旦大学数学系录取。
1986年9月,学生柳芳被发展入党,三中开始长期培养党员。从1992年到2004年
发展速度加快,其间共发展学生党员33名。1986年,三中毕业进入国家
男子排球队的
陆诚在韩国
汉城第十届亚运会上夺得冠军。
教师成绩
98-2002年,在武汉三中
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学校共收集论文182篇,形成了《武汉三中教师论文集》四册。其中有14篇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56篇获省、市一、二、三等奖。教师著书说立说几十本,如《最新学生实用成语词典》、《创新作文训练序列》、《成长的足迹》、《谈诗朗诵艺术》、《教坛探微》等。近几年,在学校承担的19项国家、省、市、区级
科研课题中,有一大批课题已结题或取者阶段性成果。如《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对高中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思考》成果收入全国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等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武汉市下达“九·五”重点课题《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通过结题评审,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物理组承担了市级重点课题《中学理科课堂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被列为省级课题,学科
教学模式探索成果丰富,形成了《主体性教学模式集》。“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了课题1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3个,省、市重点课题6个。课题内容丰富,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学生
知识创新品质培养、
校本课程开发、美术、体育等。学校97年被授予“武汉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荣誉称号并挂牌,2000年成为武汉市教育科研五十强单位,2002年被授予省级教改名校荣誉。
三中教师队伍不仅具有较强的
教学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作为集体课题,1993年至2003年10年间,共完成全国、省、市重点科研课题七项,它们是:
《班级教育工作合力的研究》(1993)
武汉市教育学会一等奖,市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的调查与思考》(1994)获武汉市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刊载于全国《
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
《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研究》(1996,与市一中、省实验共同承担的八·五
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引导学生构筑新世纪人生价值观》(1996)评为全国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收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育重点研究课题优秀科研成果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评为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全国三等奖。
《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思考》(2000年,与市一中、省实验共同承担),收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研究课题
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对策研究》(2000年,与市教科所、市一中、省实验共同承担)获
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达到国内研究先进水平”。
《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2003,全国“十·五”重点课题的分课题)武汉市教科院院报全文刊登,参加全国学术
讨论会。
就个人
教科研成果而言,从2001年起,全校教师的国家、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达220余篇,其中
国家级刊物(全国性学会)上24篇。
1990年,范建国老师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这是三中的第一位省特级教师。到2001年,夏述焕、张德琼、周正、王建军先后被批准为省特级教师。8月,刘涛参加“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三中当选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一届委员单位”,
选票数居第二。刘涛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
规章制度
2012年8月27日早上8点30分,武汉三中领导班子、管理骨干以及各年级
核心小组成员一同来到梅子山
军事管理区召开行政学习
例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李忠同志主持,会上校领导班子分别对新学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与规划。
会议之初,校党委书记、校长汪玉明同志站在教育家和管理者的双重角度就全校工作进行了宏观部署和微观指导,打开了管理团队的工作思路,提升了管理团队的工作理念。汪校长围绕 “如何促进学校
持续性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从教师队伍的管理、教育
教学常规的管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
行政管理四个方面分层指导,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想法,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随后,刘平华副校长就其分管的教务处、教科室工作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要继续强力推进“131”教学模式的运行,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
积极探索和构建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模式;张才清副校长则从班主任育人、家校联合育人、
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三个方面谈了全员育人实施有效德育的具体措施;张劲松副校长以及党委副书记李忠同志分别就学校行政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此次行政学习例会的召开,将全体三中管理人员凝聚在一起,共谋发展,为三中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深信,在三中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管理人员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三中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发展道路。
所获荣誉
武汉市第三中学系湖北省示范高中,武汉市十所市区共管学校之一。
三中被评为市、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双文明先进学校,先进党委;校团委被评为市级红旗团委。
1987年,三中被市教委、市体委命名为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了既
文化课成绩好,又具有体育特长的优秀人才。同年高考,沈智红以文科604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1988年,汪劲松同学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湖北赛区一等奖。1989年代铁军同学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湖北赛区一等奖,五年间,三中三次问鼎这国内
中学数学最高奖项。89年5月,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三中获基层团体总分第一名,朱文忠同学以14秒3的成绩刷新男子甲组
110米栏记录。
学校中的民盟、
民进、民革、致公、九三等
民主党派先后恢复了组织活动,党委一班人统战意识强,充分调动民主党派成员参与学校建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002年9月,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曾庆红、纪登训、史绍典等同志来三中进行省级办学水平
综合督导评估,终以93.28分通过了复评。2003年2月21日,湖北省政府督导室[2003]1号文件批准三中为“省级示范学校”并正式挂牌。这是三中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2003年中考录取划线分前进到全市第8,而且由外区流入的考生首次超过本区外流的考生,实现了“
逆差”变“
顺差”。2003年高考,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全省600分以上只900余人,三中有12名;詹纯、赵爽、瞿清明、陈旭等4人考入清华、北大,丁璇、詹纯分别以596分、654分的成绩获得武汉市文、理科第8名;从招生入口看出口,重点本科、本科率都跃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三名。
2004年2月,三中将原十里铺中学并入并更名为“武汉三中分校”,派出副校长顿源诚任分校校长,在汉阳西大门扩大了办学影响。3月,三中向
市教育局申办国有民营的四新分校,作为与
武汉新区建设相配合的一种扩张措施。2004年高考,三中再创佳绩:600分以上86人,居全市第六;晏子律以683分成绩考入清华。王皎、汪昕考入北大。重本率居全市第八,本科率为98.3%,居全市第三,其中文科本科率为98.28%,居全市第一。
2021年6月,武汉市第三中学党委被授予“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3年2月,入选“2021—2022年度武汉市文明单位(校园)”候选名单。
文化传统
优秀传统
一百年来,三中屡经
社会变迁,几遭政治风雨,但她没有被岁月淹没,没有被历史淘汰,她依然光彩四射。这当然与她的文化渊源有关。汉阳拥
汉水,抱长江,坐守荆沙川沔门户,三中所在地的棉花街、
河泊所,曾记录过当年与川陕、湘鄂西商贸的繁华。
荆楚文化、
知音文化以及归元禅宗文化都汇聚于此,自然形成了厚重的“重教尚读”的
文化传统与社会风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三中在百年的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与学校精神。
——艰苦奋斗传统。三中多寒门子弟,生活朴实节俭,有劳动本色。长期以来办学条件简陋,环境的改善多为
自己动手。校园苦读风气浓厚,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自觉性很高。
——
素质教育传统。三中教师讲课多有文化韵味,不少教师多才多艺。对学生充分容纳个性,注意培养
独立人格和活跃的性格。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特色。
——教书育人传统。三中在不同时期都能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三中教师有做学人型教师、做贤人型教师、做哲人型教师的传统,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宽容但不放纵,诲人不倦。
——造福桑梓的传统。历史上汉阳地域广阔,影响远及川汉沔。群众中有的上下几代,有的兄弟姊妹数人,有的夫妻子女,皆为三中的学生,三中为汉阳子弟提供
亲情服务。任何一所
基础教育的学校都应扎根于本地区百姓的情感之中,学校的力量在于此。
精神建设
三中的精神,是在三中的传统、三中的校园文化以及由此积淀出的优良校风、学风的土壤上培育出来的。它成为三中人的精神特征和行动动力。三中的精神表现为:
——追求光明、献身祖国的精神。从殷崇周、张执一,从省阳高的
学生运动、进步学生投奔解放区,从抗美援朝、
援越抗美,从服从
国家需要放弃
个人理想,从踊跃上山下乡、投身
边疆建设……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身有残疾自强不息,身处逆境自强不息,遭受挫折甚至打击仍自强不息,正如
青年作家徐世立所说:人可以被放逐,但历史名校及她一脉相承的治学育人传统和精神是不会被放逐的,因为它根植在人心的深处。
——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本精神是教育的核心精神,三中的教育所以具有良效,就是把这种精神发扬到极致。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
线下生龚政上了上海交大,线下生梁定梁进了华科大少年班,线下生郑晓蕾成了汉阳文科状元,中考成绩不起眼的何立强夺取了高考理科全国总分第一名。三中的精神是塑造人、发展人、提高人。
——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诚敬勤朴”到“严勤礼毅”,从“严勤礼毅”到“励志、树人、发展、创新”,理念不断更新,制度不断创新,
教育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永远指引着三中人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中的传统与精神,是三中的力量所在,价值所在,是百年老校永远年青的底力。
历历晴川越百年,萋萋芳草碧连天。三中人锐意进取,勇求发展,决心进一步发扬百年老校优良传统,弘扬三中的文化与精神,朝着省级五十强名校,进而朝着全国一千所示范高中,奋斗,再奋斗。
知名校友
武汉三中创建于1905年,初名汉阳府晴川书院,抗战胜利后更名湖北省汉阳高中(简称阳高),1953年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现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文明单位。05年11月6日,省、市、区近百名领导参加我校百年华诞
庆典活动,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
程贻举、教育部
科技司司长
张酉水、省政协副主席
周宜开、湖北省副省长
韩宏树、武汉大学校长
刘经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
副厅长黄俭、
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壁、市委副书记
殷增涛、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市人大副主任胡国璋、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罗国轩、
谭仁杰、
靳雁、
谢世腰、汉阳区委书记刘传铁、区长
李诗伟等。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省政协副主席
王少阶、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等领导及国家教育部、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大学、
江汉大学等发来
贺电。百年华诞庆典活动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武汉三中又进入一个崭新发展时期。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