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一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指窑炉,二是指生产陶瓷器的窑口,三是窑器。烧制瓷器的窑口,各省各地可谓数不胜数,历代名窑也是星罗棋布。
瓷窑介绍
窑一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指窑炉,即焙烧陶瓷器的重要设施,它的形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陶瓷产品的质量;二是指生产陶瓷器的窑口,比如邢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三是窑器,即陶瓷器,如哥窑制品、钧窑制品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并无专门的瓷窑,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按形制来分,窑炉有馒头窑(圆窑)、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蛋形窑等多种.其中的馒头窑与龙窑是最为常见的,且沿用时间较长,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而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则多依山建造龙窑;下面就谈一下这几种形制的窑炉。
馒头窑又称“圆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而得名。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但由于它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
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多在30—80米之间,形似长龙,故称之龙窑。龙窑结构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
印纹硬陶,又烧制
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的特点是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降温都很快,容易维持
还原气氛,适合于
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小的
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
青瓷的摇篮。
阶级窑出现于福建
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
龙窑发展而来。它是以砖等材料依倾斜的山坡建筑,倾斜度在21度左右,由窑门、
火膛、若干个室和
烟囱等组成,各室依次相连,自下至底形成层层阶级,故称之“阶级窑”。它集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与
馒头窑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的优点于一身,同时具有节省燃料的长处,适合于烧制德化窑
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对龙窑做了较大的改造,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适合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蛋形窑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由元明时期的葫芦窑发展演变而成,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合理,所需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烧造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多类品种瓷器可
一次烧成;蛋形窑以柴做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它对于清
景德镇瓷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火焰走向,窑炉又分为
直焰窑、
倒焰窑、
半倒焰窑、平焰窑等。
烧制瓷器的窑口,各省各地可谓数不胜数,历代名窑也是星罗棋布。北宋时期,出现了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为“官窑”。其实早在五代十国
吴越钱氏宫廷垄断
越窑的部分生产,已经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但尚未形成具体的概念。史上著名的官窑如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的
北宋官窑,南宋的
修内司窑,明代的宣德窑、
万历窑、
成化窑,清代的康熙窑、雍正窑、乾隆窑等等。历代的
官窑瓷器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
官廷御用瓷,包括赐赍给功臣
国戚的赏瓷;二是对外交往的礼品瓷;三是用于海外贸易的商品瓷。由于官窑工匠的工艺水平较高,还有专门的监督官员来监督生产,并且会将产生的次品严格销毁,所以官窑瓷器一般比较精致,且存世量较少。
相对宫廷兴办的官窑而言,民间的瓷窑即称
民窑,历代绝大多数的瓷窑皆数此类,民间的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形成于民间制瓷业空前繁荣的宋代,元代继续发展。重要的如宋代八大窑系。各
窑系产品多以一个品种为主,如
定窑的白瓷、
磁州窑系的
白地黑花瓷、
耀州窑系的
刻花青瓷、
龙泉窑系的青瓷等,但有时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产品。相对于官窑产品必须代表皇家意愿,反映统治阶级心理需求的限制,民窑产品的造型、纹饰题材更加自由、丰富。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这时出现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
哥窑、
汝窑、定窑和
钧窑。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
景德镇窑系、
建窑系和越窑系。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是我国陶瓷史上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瓷窑在元代以前南北方分布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八大窑系,就是南北方各有四大窑系,而宋以后制瓷业的发展则出现了倾斜,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制瓷业随之衰落,瓷业的重心南移,许多窑工南迁。元代以后,江西景德镇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的雄厚制瓷技术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名扬天下的“
瓷都”。
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瓷产区分布广泛,由于各窑分布的区域不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各有差异,
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约着各窑的生产手段、工艺技术、装饰技法,使各窑产品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准确鉴别古瓷产地及其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瓷器出现于
东汉时期,距今已一千八百余午的历史,把瓷器出现的时间定在东汉,是有大量考古资料作为依据的。在浙江
上虞、
宁波,
慈溪,
永嘉等市县先后发现了
汉代瓷窑
遗址,在河南
洛阳、河北
安平、安徽
毫县,湖南
益阳,湖北
当阳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
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特别是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
延熹七年’(
公元164年)纪年墓中所出的麻布纹器系
青瓷罐,“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墓内出土的
青瓷耳杯,
五联罐,
水井,
熏炉和鬼灶,“
嘉平五年”纪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器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应该是比较确切的。
根据田野考古所得的资料,我国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在今浙江上虞,
宁波地区,年代属
东汉,浙江地区在古代有长期烧造
原始瓷的传统, 已发现的烧造原始瓷的瓷窑,其年代可以追溯到战国。
瓷窑结构
早年见过的,就象个倒盖住的碗,前面有个门。顶上有烟囱。师傅把泥胚摆放在里面。窑很厚,门到里面段距离,这也是烧火的地方。装完后封窑,门被砖切起。中上位留了个观察孔。下部也留个洞好添柴鼓风。里面烧到红红的。要好几天。
在“厦门历史陈列展”上,有一个还原宋代制瓷工人在汀溪瓷窑生产作坊内制作瓷器的场景,反映了制瓷的全过程,以实物作背景,人物栩栩如生,让我们看着看着仿佛有回到那个年代的感觉。
汀溪瓷窑是宋代南方
青瓷的重要代表,出产的瓷器通过汀溪水运到泉州港,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朝鲜、日本。由于日本高僧珠光(1422-1502)喜欢用青瓷饮茶,“
珠光青瓷”由此得名,这类青瓷在日本
镰仓时期遗址中有大量出土。经专家考证,“珠光青瓷”就是汀溪瓷窑的主要代表。
瓷窑价值
瓷窑-艺术和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
现代陶艺的独立与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的艺术。而中国的陶艺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电影。
瓷窑遗址
邢窑——
唐代 胎质细洁、釉色白润。 今河北省
内丘县(当时属
邢州) 。
邛窑——
隋代至
宋代,唐尤为著名 以烧制青釉、褐釉、绿釉、彩绘等器物为主,除烧制盘、碗之外,还有各种瓷塑玩具。 今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古属邛州) 。
越窑——唐、
五代至宋 釉色原以青中微黄,后改进为清水般的湖绿色,刻划有花鸟、人物或几何图案。 今浙江省
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古属越州)。
柴窑——传为
周世宗(
柴荣)时所烧造 据文献记载,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相传在郑一带尚未发现窑址和器物 。
定窑——唐代烧白瓷至宋而著名 宋代定窑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酱、
绿釉瓷器。器物装饰以
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器 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燕山村(古属
定州)。
钧窑——
北宋、金、元均
烧造 此窑利用氧化铜和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非常艳丽。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数目字。 今河南省
禹州市(古属
钧州)。此外,与禹州邻近的
临汝、
郏县、
登封、
新安、汤阴、
安阳以及河北
磁县等地瓷窑均仿烧
钧瓷器。
汝窑——宋代名窑,元佑初年曾为官窑 胎骨香灰色,釉色近于卵青。此类器物烧制的时间短,质高物精,目前尚未发现窑址。在临汝南乡等地发现另一种
青瓷,釉色较
龙泉窑深而带葱绿,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现称“
临当窑”。 今
河南省汝州市(宋代属
汝州) 。
磁州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 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兼有
瓷枕和玩具。
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器里多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
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 今河北省邯郸
漳河两岸的
观台镇、东艾村、冶子村附近。
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窑 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层
陶衣,里外皆挂釉,釉色洁白莹亮,衬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花纹以
缠枝牡丹为多。用绘花、刻花或剔花制成。此外,
绞胎技法具有独特风格. 今河南省
修武县当阳峪。
龙泉窑——宋代著名瓷窑。始于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 此窑继承
越窑传统,烧造
青瓷。南宋龙泉窑瓷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
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
粉青、
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
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
弟窑”,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
哥窑”。龙泉窑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炉等。 今浙江省
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哥窑——宋代名窑 龙泉窑的一种类型。相传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龙泉烧瓷器,兄名生一,所烧者称哥窑、弟名生二,所烧者称弟窑。传世的“宋哥窑”,胎薄,色黑铁,通称“铁骨”;釉面多有疏密不同的纹片,称为“
百圾碎”,口沿
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矿有“
紫口铁足之称”。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鹤壁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唐末开始
烧造,北宋中期以后为兴盛时期,元代仍在烧造。 唐代鹤壁窑瓷器多
白釉和
黄釉,唐宋的器形有盘、碗、壶、罐等,并能烧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
瓷枕。以白釉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绿彩的;用绘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简洁的花卉禽鱼等图案。器里往往写有赵、杨、张、刘等姓氏铭记。元代除烧制传统的品种之外,还仿制
钧窑的瓷器。 今河南省鹤壁市。
耀州窑——宋代名窑,自唐代开始烧造,北宋末为兴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 唐代烧造的是白釉或
黑釉瓷器。北宋后开始烧造
青瓷。器形以碗、盘、碟、罐盒、炉等为主。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花纹多
刻花、印花,装饰花纹丰富多样,有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纺鱼、鸭、龙、凤等。金元时期烧造的器皿胎釉粗厚,花纹图案较前简单。 今陕西省铜川市
黄堡镇附近(宋代属耀州)。
建窑——宋代名窑 所烧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为“
兔毫盏”。有的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 福建省阳县池墩村。
德化窑——明代著名瓷窑。始于宋代。 此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瓷。
德化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还有象牙黄和粉黄色的。更有贴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杰出。今福建省
德化县。
石湾窑——明代著名瓷窑,清代以后继续烧制至今 釉有灰黑、青绿、淡黄、灰蓝等色,常带有蓝、红等色的斑纹。此窑仿制的钧窑瓷器另有创造。 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
吉州窑(又称
永和窑)——宋代著名南方民窑。起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 有青釉、绿釉、白釉、
黑釉、彩绘瓷等。黑釉花样较多,有像滴珠、鹧鸪斑、玳瑁斑的,也有绘双凤、龙凤、
木叶纹的。纹饰运用洒釉、剔花、印花、贴花等手法,而剪纸贴印手法更是吉州窑的独特创造。 今江西省吉安市
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
景德镇窑——我国著名制瓷窑场。始于南朝陈时,经唐、宋、元、明、清至今。 唐代已烧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有景德镇之名。以产影青瓷器著称。元代青花、
釉里红等已烧制成功。到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一道釉和釉绘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
斗彩等彩绘瓷器的创造。到清代
彩釉更有改进和创新,能烧制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成的最精美,并各有其特色。 今江西景德镇市。
崔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为明隆庆、万历年间
崔国懋在此烧制而得名 崔国懋在此窑烧制的仿宣德、成化年间的瓷器,颇为精美。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周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人
周丹泉(名时臣,字时) 主要烧制仿古瓷器,所仿
定窑很逼真。又能制陶印、文具、连环等。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壶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因烧制人吴为(吴一作昊,别号十九),自称壶隐道人而得名。 善于仿造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瓷器,都很逼真。 今江西景德镇市。
臧窑——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烧制的
官窑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驻厂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识多写刘伴阮(名源)监制。釉色以红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郎窑——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
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瓷器 釉色以红宝石为最著。 今江西景德镇市。
年窑——清雍正年间景德镇
烧造的官窑瓷器,由于
年希尧掌管窑务而得名 釉色发明很我色
胭脂水釉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唐窑——清乾隆前期景德镇所烧造的
官窑瓷器,因唐英掌管窑务而名 所造各色
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著称。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磁州窑
概况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
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
磁县的
观台镇与
彭城镇一带,磁县
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
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
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
当阳峪窑,
禹县的
扒村窑,登封
曲河窑,山西介休窑,
霍县窑,山东
淄博窑,江西吉安
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
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
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
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
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
曹明仲的《
格古要论》、
王佐《
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
五杂俎》、清初《
磁州志》、《
明会典》、
朱琰《
陶说》、
兰浦《
景德镇陶录》和
许之衡的《
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
釉色、
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汉族
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
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
白釉,
黑釉,酱釉;和
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
剔花及珍珠地最为盛行.画花系以当地所产的
花斑石为绘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多以枝叶并茂的
折枝花红绿彩赋予创造性的
磁州窑铁锈花黑釉剔花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影响着后世。特别是
黑绘白地黑花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生动无比。形成了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在表现题材上,世俗所见、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无所不绘,真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图象。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
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发展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
烧制陶器,
彭城以北20公里的
磁山新石器时期的
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
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
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
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
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
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
唐代古窑址及化妆
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
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
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
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
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
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
铁锈花)、
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
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
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
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到了
元代,
彭城地区的
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
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
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一直以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
元代瓷器、
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
官窑,在磁州
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
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
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
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
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
磁州志》记载,“
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
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胎釉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
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
紫砂土、
耐火粘土、
水冶长石等。磁州窑瓷器的
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
雕塑、
拉坯、
盘条、
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
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
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
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从馆藏陶
瓷枕来看,
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
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
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
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
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
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
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
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
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烧制方法,多采用
匣钵装烧,
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
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
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
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
绿釉、
黄釉、
酱釉及
孔雀蓝釉、
红釉、
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
釉下彩绘,如:
白釉绿斑、白釉褐斑、
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
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瓷窑特征
瓯窑 古代瓷窑。在浙江温州、永嘉、瑞安一带,是浙江境内仅次于
越窑东瓯潘岳《
笙赋黄苞 婺州窑 浙江境内越窑以外的著名瓷窑。窑址在浙江金华。唐陆羽《茶经》列其为青瓷窑第三。始于三国,唐宋时窑场遍于金华、
兰溪、东阳、永康、武义等县,至元代仍有窑场继续烧造。婺州窑西晋晚期开始使用红色粘土做坯料,烧成后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由于使用白色
化妆土,釉层滋润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黄中微泛褐色。釉面开裂,并有奶黄或奶白色结晶体析出,是婺州窑
青瓷特有现象。宋婺州窑精品中,还有青翠、豆青、草青、粉绿等色,并有光泽感。婺州窑历代制品属民间用瓷,器类少于
越窑,主要是
盘口壶、罐、盆、碗、瓶等日用器皿,多数制作较为粗糙。三国西晋时曾生产猪圈、水井等明器,唐以后生产过多 角瓶、堆纹瓶等明器。瓷器造型类似越窑、
瓯窑,风格朴实大方;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
洪州窑 唐代名窑之一。在
江西丰城县
赣江西岸的罗湖。始于南朝末,终于晚唐。以烧
青瓷 铜官窑 唐代名窑。在湖南长沙
铜官镇瓦渣坪窑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
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
绿釉、
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以
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纹,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新增枣红、黑红等
色釉。1976年,创制了
炻瓷成套餐、花具,胎质细腻,釉面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
寿州窑 唐代瓷窑。窑址在安徽淮南市
上窑镇、马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
青州,故名。隋时为淮南窑所在地,烧制
青瓷茶色化妆土,釉层透明,釉面光润,开小片纹。釉色有蜡黄、
鳝鱼黄、黄绿等。器皿有碗、盏、杯、钵、
注子、玩具等。胎体厚重,器多平底。坯体制作有轮制、模制、手制三种。
邢窑 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窑场。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胎与釉之间,有一层
护胎釉内丘,当时属
邢州临城县祁村,发现唐白瓷窑址,证实了邢窑的存在。3 ^, f' H- ^5 E1 i, C& D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均窑钧州古钧台和
神后镇一带,古称钧州,故名。胎质细、性坚,体较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桔皮釉。以烧制
色釉窑变禹县外,邻近的临汝、
郏县、登封、
新安、汤阴、安阳和河北磁县等瓷窑,都仿烧钧窑瓷器,形成了一个
钧窑体系。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
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省
临汝县,古称汝州,故名。北宋时创设。胎土细润,体有厚薄,釉色近于雨过天晴,
釉水莹润,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也有豆青、虾青、天青和茶叶色等,尤以烧造的粉青色釉瓷,全身釉水更为匀净,烧造技术已完全掌握了铁还原。装饰技法,一般在釉下印花为多,刻花较少。图案内容以花鸟为主,缠枝花是汝窑最富特色的一种花纹。布局谨严,构图完美。宋元佑初年曾继
定窑之后为宫廷烧造瓷器,烧瓷时间短,但质量很精。在临汝南乡和东北乡,发现另一种
青瓷临汝窑汝窑梨皮粉青、虾青、茶青、天蓝等釉色,生产了各种
日用陶瓷器皿。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
格古要论》对哥窑产品作了描述。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
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在浙江
龙泉的
溪口、瓦窑墙等地发现有符合上述特点的窑址。产品造型及釉色与南宋
郊坛下官窑相近。《格古要论》认为是仿官窑的作品,并定名为
乌泥窑。与官窑区别在于:不用
支钉式托具支烧、釉面略现浮光,另有一种珍贵的传世
哥窑瓷器金丝铁线 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在唐代已烧制白瓷,至宋代而著名。定窑瓷胎薄而坚致,白色微黄,釉呈米色,
施釉极薄,可以见胎。产品以盘、碗为多,瓶、壶较少,
瓷枕罕见。定窑以
烧造白色素瓷为主。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形态自然,虽巧妙夸张变形,但构图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定窑装饰技艺的精巧,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定窑除烧白瓷外,兼烧黑、酱、紫和
绿釉瓷器。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除曲阳县外,山西
平定窑、
盂县窑、
阳城窑、
介休窑,四川
彭县窑也烧制白瓷,风格与曲阳定窑相近,均属
定窑系。
定窑白瓷后中断生产。1982年开始恢复,所制孩儿枕、狮子枕、
梅瓶、
五足熏炉、云龙盘、双凤碗等,在瓷质、造型、装饰上都具有宋代风格,同时还新创了瓷塑等产品。/ a/ g 0 4 N/ d1 h. i-
耀州窑 宋代名窑之一。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唐代已开始
烧造青瓷,北宋末为盛期。器形以碗、盘、碟、罐、盒、瓶为主,
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有的青如橄榄,有的稍绿,也有的微微闪黄。花纹多为自由流畅的
刻划花和结构严谨丰满的印花。内容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和凤等,其中以莲花为最多,风格粗放健美,笔触生动有力。同时或稍晚仿烧耀州窑青瓷的有河南
临汝窑、
宜阳窑、
宝丰窑、
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
内乡大窑店窑等,从而形成一个与
越窑风格有别的北方
青瓷窑系。金、元时期,耀州窑继续烧造,但质量已不如宋代,胎釉较粗厚,花纹也较简单。建国以后,在恢复宋耀州窑产品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龙泉窑 宋代名窑之一。南宋有
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
龙泉哥窑弟窑梅子青和
粉青开片百圾碎鱼子纹龙泉窑始于五代,烧制
青瓷。南宋时达盛期,除在今龙泉县境内有众多窑场外,并旁及邻境的
庆元、
遂昌、云和等县,形成继
越窑之后的一个新的青瓷窑系。元代,瓷窑范围扩大至丽水和永嘉等地,瓷器大量运销海外。明代继续烧造,清中期逐渐衰落。1959年后恢复生产,创造了青白结合、青瓷堆花、印花、点彩等新工艺,试制成功一批高档餐具、文具、案具、陈设瓷、艺术瓷、特大花瓶等新品种。
辽代官窑 已知有
缸瓦窑和
林东窑两处。缸瓦窑在今内蒙古赤峰以西的缸瓦屯附近,产品以粗质白瓷为主,细质白瓷较少,还烧
三彩及单色釉陶器,器物多系盘、碗、杯、碟等日用品,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划花、剔花,而以印花为主。林东窑在今内蒙古
巴林左旗的辽上京故城的皇城内,以烧制
白釉和
黑釉瓷器为主,也烧绿釉器物,产品有盘、碗、杯、碟、盂、盒、瓶、壶、罐等,所烧白瓷不仅水平颇高,且占比例不小。辽代官窑受北宋的北方瓷窑,特别是
定窑与
磁州窑的影响颇大。
御器厂御窑厂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多种
彩瓷与甜白、祭红、
孔雀蓝、
冬青等多种颜色釉,将古代制瓷技艺推到了顶峰。因
烧造秉承上命,故造型、装饰常受到限制。
龙凤纹颇常见,器物还多带年款。
景德镇窑 元代以后我国最大的瓷窑场。在江西景德镇市属各地区。陈朝时制瓷已有一定名声。五代所烧白瓷,
白度达到70%以上,
透光度也接近标准。宋代创烧了著名的
青白瓷景德窑昌南改名景德。元代著名制品有
釉里红枢府色釉和彩饰,空前丰富,有
崔公窑、
周公窑、
壶公窑等著名
民窑,官窑于洪年间创设,著名者有:
永乐窑,创烧甜白、鲜红等著名色釉,
压手杯、
僧帽壶、脱胎素白器名传于世;宣德窑,以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成就最大;
成化窑,以
斗彩最胜;
弘治窑,浇黄为著;
正德窑,
霁红最佳;嘉靖、万历两窑,盛行
青花五彩;隆庆窑,制瓷日益繁巧。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制瓷在明代基础上,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青花和釉里红
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色釉不断创新,品种繁多,以
郎窑红,
豇豆红、霁红、仿钧、胭脂水、
洒蓝、霁蓝、油绿等最著;
釉上彩更是丰富多彩,新创釉上蓝彩,釉上黑彩、粉彩、珐琅彩等。此期著名
官窑有藏窑、
郎窑、
年窑、唐窑。
景德镇瓷窑
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景德镇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镇四面环山,从
祁门的
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
溯源
北宋景德元年(
公元1004年),
真宗赵恒下旨,在
浮梁县昌南镇办
御窑,并把
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随着宋室南渡,南迁的工匠把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景德镇,景德镇在五代生产
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在宋代创烧了名扬天下的
青白瓷(也叫
影青瓷,青花瓷),并成为这一时期
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单一品种。青白瓷釉色纯正,青白淡雅,明澈光润,青中显白,白中泛青,胎体质坚细白,温润如玉;器壁刻有花纹,构图精巧;体薄透光,在光照下可以从背面透见花纹;造型挺拔秀丽,玲珑剔透。它一经问世,就立即和当时中国其他名窑一争高下,与北方的
定窑、南方的
龙泉窑等所生产的瓷器一起,并称宋代六大瓷系,景德镇瓷窑从此开始跻身于中国名窑之列。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
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润,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还远销国外。明代全国几大著名的瓷窑,均出现衰落的趋势,均无法和景德镇
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
釉上彩窑器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
鲜丽景德镇向来重视瓷釉上彩,这里的
颜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据史籍记载,宋、元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有300多座,颜色釉瓷已占很大比重。到了明、清时代,景德镇的
颜色釉取众之长,承前启后造诣极高,创造了
钧红、祭红和
郎窑红等名贵
色釉。
作坊营造技艺
如今景德镇已恢复和创制70多种颜色釉,如
钧红、
郎窑红、豆青、文青等已赶上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还新增了火焰红、大铜绿、丁香紫等多种颜色釉。这些釉不仅用于装饰工艺陈设瓷,也用以装饰茶具等
日用瓷近三十年以来,景德镇大部分的传统窑房作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被拆除,许多老建筑工匠也相继故去。据统计,景德镇市内仅余23处传统窑房、作坊,在世的
挛窑匠师仅有
古窑瓷厂的胡家荣等3人,传统窑房作坊建造工匠也只余十几人,景德镇瓷业建筑的营造技艺濒临消亡,抢救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