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学(SHIOLOGY)是
食事学的简称。食学(SHIOLOGY)的研究对象是
食事。食学是揭示人类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研究解决人类
食事问题的知识体系。食学的任务是:全面彻底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即延长人类个体的寿期,优化社会秩序,维持种群的延续。食学的基本结构为
食学三角,由
食者需求、
食物获取、
食事秩序三要素构成。食学体系的构成是“3-13-36”。食学揭示了“肌为食化”、“肌食耦合”、“食可致疾”、“食可疗疾”、“
五觉审美”、“食孕文明”、“
食事三角”、“
食事优先”、“食为二循”、“食乃序基”等十大原理,称为“
食事学原理”,简称“食学原理”。
学科名称
食事学,简称食学。英文为Shiology,用汉语拼音Shi和英文的后缀-ology,组成一个新单词,在英文语境里Shi=Eat+Food。
研究对象
食学的研究对象是
食事与
食事问题。食事是人类获取和利用食物的活动与现象。食事问题是人类获取、利用食物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疑难。
食事,包括
食者需求、
食物获取、
食事秩序三个领域,是大于
农事的概念。
食事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关系到人类的根本性、持续性的问题。食事问题错综复杂,依靠现有的相关学科无法全面彻底解决。
食事三角
食事三角是人类的食事范围。是由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构成。食事行为系统向食物母体系统索取食物,提供给食物转化系统使用,食物转化系统将食物排泄和尸体最终降解回归食物母体系统。由此构成的三角关系反映出人类食事的疆界,缺一不是食事全貌(如下图)。
食物母体系统是自然性的,它形成于约 6500万年前。它是食物的来源系统,它是食物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全人类共享的“大系统”。食事行为系统是社会性的,是一组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层系统”,从一个人的食事行为系统、一个家庭的食事行为系统、一个族群的食事行为系统,到一个国家国家的食事行为系统,再到地球村的食事行为系统,是多层级的N个系统。食物转化系统是自然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食物转化系统,每一个食物转化系统都是不相同的,今天世界上有80亿人,就有80个食物转化系统,它是“微系统”。
学科定义
从本质角度定义
食学是研究、揭示人类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食学是由人类食事认识的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系。食学是从
食事角度出发,研究人与生态及之间关系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功能角度定义
食学是研究、解决人类
食事问题的知识体系。食学因解决食事问题而生,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解决新问题,既要解决小问题又要解决大问题,既要解决显性问题又要解决隐性问题,如此等等。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是食学存在的唯一理由。
从关系角度定义
食学是研究、揭示人与食物之间关系规律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研究在人类饮食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体系。食学是研究人与食物之间关系及规律的科学。人的生存依赖能量的支持,食物是人与自然界能量转换的介质。
从发生角度定义
食学是研究、揭示人类
食事行为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揭示人类
食事行为与食事问题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食事问题大多都是由人类的不当食事行为造成的,食学是研究传承人类正确食事行为、矫正不当食事行为的知识体系。
学科任务
全面彻底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
应对食物与肌体的冲突,延长个体寿期;应对人类内部食事群体冲突,优化社会秩序;应对人类与生态的食事冲突,使种群可持续。通俗地说,就是既要端牢饭碗,又要吃出健康,还要持续久安。
学科结构
食学三角
由
食者需求、
食物获取、
食事秩序组成的食学体系的核心结构,名为“食事学三角”,简称“
食学三角”(如下图)。食学三角的价值在于可以将人类碎片化、区块化的食事认知汇聚成一个整体。
“
食者需求”是人对食事的生存、健康及社会和谐的要求。包括生存、健康、长寿需求,还包括社会食物分配公平、子孙食物供给安全等。
“
食物获取”是从物的角度出发、从谋获食物出发确定的。从食物源头到餐桌,包括食物野获、驯化、加工、流转等领域。这个产业链称为
食业。食物获取是保障人类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领域,是食物的生产效率的体现。
“
食事秩序”是从人的食事行为的角度出发、从人类内部及外部关系和谐的角度出发确定的。通过规范食事行为调节三大矛盾:一是调节食物获取和食者健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二是调解人群与人群之间的食事矛盾与冲突;三是调节人类食事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规范食事行为涉及经济、法律、行政、教育、习俗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传承正确的食事行为,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者需求是核心,食物获取与食事秩序都是服务于食者需求的。
食学三角第一次转动
远古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的食事系统是以食者需求为中心的,而近代工业文明的效率法则,促使食事系统以食物获取为中心。工业文明以追求高效率、高利润而行走天下,食物的生产环节毫无例外地“被高效”了,尤其是化学合成物的过度施用,威胁到了食物质量和食物利用效率,人类数千年形成的以食物利用为中心的模式,在近300年间被转向以食物获取为中心,这就是食学三角的第一次大转动(如下图)。
食学三角第二次转动
食学三角第一次转动形成的模式既不可靠,更不可持续。食物获取归根结底是为了食者需求,食物生产的效率必须服从食者健康的效率,食者健康效率就是食物数量、质量及吃法与生命长度的比值。通俗地讲,就是健康寿期的长度。这才是人类正确的选择。食学的任务,是要推动食学三角形的第二次转动(如下图),就是再转回到以食者需求为中心。这是一个回归复位的转动,以食者需求为中心就是以人类健康寿命、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学科体系
食学基本体系是“1-3-13-36”形式(如下图)。包括13门一级学科和36门二级学科,揭示出“食事认知”内部的106个属种与并列关系。食事学的构成,综合了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的41个一级学科,纳入了游离于现代科学体系之外的食学认知体系,新立了食学盲区的知识体系,并按照客观实际,重新确立其中的属种关系和并列关系,以食事、食物、食者等“属概念”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命名。“食事学”是继“军事学”之后第二个以“事”命名的知识体系。这是人类食事认知的首次大集合,标志着人类食事认知从“区块化”迈向“整体化”阶段。
分类学科
食者需求学:从人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角度设立,是研究揭示人的肌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获取学:从人类如何谋获食物的角度设立,是研究揭示人类生存与谋获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秩序学:从减少人类食事冲突的角度设立。是研究揭示人类食事行为条理性、连续性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一级学科
食者肌体学:研究揭示人的肌体结构、属性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成分学:研究揭示食物内在全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学,也称
食物转化学:是研究揭示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研究提高食物利用效率的知识体系。
食物生态学:研究揭示人类与食源体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野获学:也称食物直获学,是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驯化学:研究揭示人工控制野生食物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造食物学:研究揭示人工制造非天然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加工学:研究揭示人类加工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流通学:研究揭示食物贮藏、运输、包装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工具学:研究揭示使用器物提高食事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制约学:研究揭示利用强制手段矫正人类不当食事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教化学:研究揭示传承正确食事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历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食事经历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二级学科
食者体性学:是从“元性”的角度研究揭示人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者体构学:是从“结构”的角度研究揭示人体与食物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元性学:是从“性格”角度研究食物成分差异性,用验证方法研究揭示食物元性与肌体健康之间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元素学:是从微观角度研究食物成分差异性,研究食物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方法学:研究揭示进食方式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吃美学:研究进食行为与心理和生理之间和谐美好关系的学科。
吃病学:研究揭示食物、吃法与疾病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偏性物吃疗学:研究揭示食物偏性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合成物吃疗学:研究揭示合成食物与肌体健康之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生态保护学:研究揭示保护食物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
食物生态修复学:研究揭示修复食物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采摘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植物和菌类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狩猎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野生陆地动物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
食物捕捞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获得野生水域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采集学:研究揭示人类持续取得天然矿物性食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种植学:研究揭示野生植物性食物人工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养殖学:研究揭示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菌植学是研究揭示野生菌类食物人工繁殖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调物合成食物学:研究食物感官与合成物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调体合成食物学:研究疾病与合成物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食物碎解学:研究揭示用非热的物理方式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烹饪学:研究揭示用加热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发酵学:研究揭示用微生物提高食物利用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贮藏学:研究揭示食物存放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运输学:研究揭示食物移动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物包装学:研究揭示食物外部保护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手工工具学:研究揭示食事无动力器物制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
食事动力工具学:研究揭示食事动力器物制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经济学:研究揭示人类食物资源合理配置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法律学:研究揭示强制规范人类不当食行为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也称“食为法律学”。
食事行政学:研究揭示政府管理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数控学:研究揭示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食事效率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学教育学;研究揭示传授和传播食学知识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食事习俗学:研究揭示人类长期沿袭并自觉遵守的民间群体食事行为模式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野获食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利用野生食物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驯化食史学:研究揭示人类过往驯化食物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食事
食事学体系
食事学体系是食事认知内部的属种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整体,简称“食学体系”。以“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为结构的“1-3-13-36”知识整体。
食事问题
食事问题指人类获取、利用食物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疑难。
食事客体
食事客体指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与人类食物生产、利用相关的现象和活动的客观存在。
食事系统
食事系统指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结构联系组成的食事整体。 食事系统包括食物系统。
食事学原理
食事学原理指人类食事中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客观规律,简称“食学原理”。
食事行业
食事行业简称“
食业”,指从事食物获取、利用的法人和自然人等群体构成的社会体系。
食业
“食事行业”的简称。
食事业者
从事食事相关行业的人,简称“
食业者”。包括农民、渔民、牧民、厨师、食品工人及食事教育者、管理者等所有从事食事行业的人。
食事秩序
食事秩序指人类
食事行为的条理性和连续性。简称“食序”。
食事认知
食事认知指人类对食事客体的主观反应。简称“食知”。
食事共识
食事共识指人类对
食事的共同认知。即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寿,食皆求嗣。
食事行为
食事行为是人类有关食物生产、利用的活动。也称“食为”。
食为
食为系统
食为系统指人类食事活动的整体运行机制,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构成,是为满足人类食欲的种种行为的整体,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断变化的。从生存和延续的角度看,这个系统要远远重于人类其他的行为系统。
食为系统体系
由个体、家庭、族群、国家、区域和世界食为系统构成的整体。
食事制约
食事经济
食事法律
食事法律指由立法机关或国家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食事行为规则的总和。
食事行政
食事行政指国家对食物生产、利用的秩序管理活动。简称“食政”。
食政
“食事行政”的简称。
食事教化
传承正确食事行为、矫正不当食事行为的方法。包括教育和改善习俗两个方面。
食学教育
传授食事知识系统,简称“食育”。它包括食学通识教育和食学专业教育,扩大了现有的“食育”概念。
食育
食学通识教育
食学专业教育
面向食事从业者的食学教育。
食事习俗
食事习俗指民间长期沿袭并自觉遵守的群体食事行为模式及规律。简称“食俗”。
食事礼仪
食事礼仪指人类在食物获取、利用过程中的礼节和仪式,简称“食礼”。
食事历史
食事历史指人类过往的食物获取、利用的现象和活动,简称“食史”。
食事三角
由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构成的整体。
食事优先
食事疾病
食物或吃法引发的肌体不正常状态,简称“食病”,也称“吃病”。
食事疗疾
食事疗疾指人类利用食物和吃方法缓解、治疗疾病的行为,简称“食疗”,也称“吃疗”。
食事社会
食业文明
食事效率
人类获取、利用食物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简称“食效”。
食事工具
提高食物生产效率的器物,简称“食具”。
食事灾害
食事灾害指因自然与人为带来的食事领域的群体损害和痛苦,简称“食灾”。
食事互联网
食事互联网指由食物、食者、食业者、食具等节点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简称“食联网”。
食事数字控制
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食事运行效率,简称“食事数控”。
食物转化
食物转化指食物转变为肌体构成、能量释放、信息传递、以及废物排泄的全过程,简称“食化”。也称“吃物转化”。 消化是从人体角度出发,强调人体的消化过程。食化是从食物角度出发,强调食物的转化过程。消化是建立在现代医学维度的认知,食化是全维度的整体认知,食化的概念大于消化的概念。
食化
食化系统
食物转化系统(简称食化系统),指食物转化为肌体构成和能量释放及废物排出全过程的整体机制。包括消化、吸收、利用、排泄、释放等过程。它是一个智慧系统,它既是若干直接食化器官的工作系统,又是整个肌体的存在系统。它是从食物转化的角度来认知的生命系统。
食物
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存与健康的入口之物,包括真菌类、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及人造物类等所有以维持人体生存与健康为目的食入口中的物质。
食物母体
孕育食物的本体。包括阳光、土地、水域。简称“食母”。
食物母体系统
食物母体系统(简称食母系统),指食物的孕育系统,是从人类食物来源的角度进行表述的生态,一是表达食物孕育与人类的依赖关系,二是表达人类共享一个食物母体系统。食物决定生命,它来源一个母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原理所在。
天然食物
天然食物指在自然界生长的食物。包括野生食物和驯化食物。与
人造食物相对应。
人造食物
人造食物指非天然的食物,用化学合成等方式制成的可食物质。
野生食物
野生食物指未经人类驯化的生长在自然界中的可食物质。
原生食物
在未被人类干扰的原生态环境里生长的可食物质。
驯化食物
有机食物
不施用或少施用化学合成物的驯化食物。
本草食物
具有疗疾功能而没有充饥功能的天然可食物。
合成食物
用化学方式制成的入口物质。非天然食物。
偏性食物
胞殖食物
用动物细胞培殖出来的可食物质。
调物合成食物
改善食物感官效果的可食合成物。
调体合成食物
改善肌体不正常状态的可食合成物。
食物转化之脑
吃物
吃事
吃事3阶段法则
把吃前、吃入、吃出视为一个整体,才能健康长寿。
吃事3形态
吃养、吃调、吃疗。
吃事五觉审美法则
吃事是味觉、嗅觉、触觉(口腔)和视觉、听觉的鉴赏过程。
吃事审美
吃事审美是指进食过程中心理、生理愉悦的体验与感受。简称“吃审美”。也称“
五觉审美”。
吃事疾病
吃事疾病指因不当食物和不当吃法引发的肌体不正常状态。简称“吃病”。
基本原理
食学的客观原理主要集中在食物获取、食者需求、食事秩序三个领域。 食物获取领域的客观原理,大多已被农学、食品科学所揭示。食者需求和食事秩序领域共十个客观原理。还有五个从原理中延伸出来的引理。这十大原理是食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在人类已揭示的客观原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本原理。
1 “肌为食化”原理
人的肌体是由食物转化而来,包括骨骼、血液、内脏、肌肉、大脑、皮肤、毛发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极度智慧的系统。可以这样说,没有食物就没有肌体,没有食物就没有生命。“食化为肌”原理揭示了食物与肌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物是人肌体组成的基础,食物是人生存的前提,没有食物就没有生命,生命离不开食物。人从母体诞生出来,一般只有几斤重,成年后都在几十斤或一百斤以上,其实都是食物转化而来。人的肌体是由食物转化而来,这不是仅靠营养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食物与人的肌体之间物质形态转化的客观规律。以往常说吃是为了“充饥”,是为了解决饿的问题,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其实,吃的本质首先是“化肌”,特别是在儿童少年的成长期,然后才是充饥。“食化为肌”原理说明,要从生命、生存的角度重新认识吃事。以往食物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被低估了。
食物转化为肌体,需要基因、氧气、温度等因素的支持,这是一个极度智慧的系统。从它的智慧性来看,毫不逊色于头脑 (大脑),可以称为食脑,食脑不仅仅存在于消化系统,也不仅仅局限于肠脑、腹脑,其中的转化机理尚待深入地探索认知,这是一个 21 世纪需要正视的课题。从食脑与头脑的关系角度,可以引申出“食脑为君”原理,即“食脑决定肌体的生存与健康,头脑是在为食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食脑指挥头脑,头脑指挥不了食脑,二者是君臣关系,只有头脑服从食脑才能实现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威胁健康和生存”。
“食化为肌”“食脑为君”原理的价值,在当今头脑崇拜的时代里被严重忽视了,人们忽视了食物与肌体的本质关系,违背了吃事的客观规律,最终会伤害到身体的健康。
2 “肌食耦合”原理
每个人的肌体都不同,且一直处于变化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差异性,根据自己肌体当时的需求特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吃方法,找到食物与肌体的最佳耦合,才能吃出健康。违背这个原则就会发生疾病,威胁肌体健康。“肌食耦合 ”原理揭示了个体健康与食物、食法之间的本质关系。
“肌食耦合 ”原理讲的是食物与个体的耦合性。今天世界上有 80 亿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个体,且这个个体每天每时都是变化的。从食学角度来看,80 亿人就是 80 亿个不同的食物转化系统,对食物有 80 亿个耦合诉求。这不是用群体平均值可以解决的问题。
要拿到适合自己的吃事健康方案,需要遵循“七宜二验”原则,即吃中七宜、吃后二验。吃中七宜是指在吃饭的过程中,要从数量、种类、温度、速度、频率、顺序、生熟等七个方面适宜自己的身体,吃后二验是指吃完饭后,通过观察各类排出物和身体变化,检验上一餐吃的是否正确。由此形成一个吃事闭环,反复体验,逐渐找到自己与食物耦合规律。
在吃出健康这件事上,依靠统一标准、统一定量,不是最佳选择。只有做到因人而食,才能吃出健康寿期。
3 “食可致疾”原理
吃事是人类疾病的一个来源,不当的食物、不当的吃方法可以引发疾病,威胁肌体健康。正确的吃事可以预防疾病发生。“食可致疾”原理揭示了吃事与生病之间的本质关系。
人类生病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饮食、温度、运动、心态六个方面。饮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吃而带来的疾病,称为吃事疾病,简称吃病。这是一个新概念,指因不当食物或不当吃法引发的肌体不正常状态,既包括因食物问题引起的疾病,也包括因吃法问题引发的疾病。
吃事疾病主要来自缺食、过食 、污食、偏食、敏食、厌食等六个方面。长期缺少食物可导致营养不良;超过人体需求摄入食物是许多慢性病的根源;摄入不洁净食物会威胁肌体健康;长期只吃单一种食物会导致营养失衡;长期厌食的结果也是营养不良;食物过敏是天生体质问题,同样威胁肌体健康。
“食可致疾”原理的价值在于预防疾病发生。
“过食伤身”原理是“食可致疾”的子原理。指“长期吃入超过自己肌体需求数量的食物会导致疾病”。
4 “食可疗疾”原理
吃事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统干扰肌体失衡,是一个古老的发现与利用。吃事不仅可以治疗因食带来的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病因带来的疾病。“食可疗疾”原理揭示了吃事与治病之间的本质关系。
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食物指“可供食用的物质”。 按食物种类划分,利用吃事治病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天然食物治病,二是用化学合成食物治病。用天然食物治病,又分为充饥食物治病和本草食物治病。
为了分清食物充饥与疗疾的不同功能,把具有疗疾功能的食物称为药物 (口服),久而久之忘却了它的食物属性。
“食可疗疾”原理包含“食物偏性疗疾”“食药同理”两个引申原理 。“食物偏性疗疾”是“利用天然食物的偏性调节肌体的偏性,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代对食物成分的认知侧重于元素。其实,在显微镜发明之前,就有了对食物元性的认知与利用。食物元性,即食物本来的性格。食物是有性格的,且有平性和偏性之分。食物偏性能够作用于肌体不正常状态,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物偏性疗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调理肌体的平衡,抑制病苗发展;二是可以治疗“吃病”,恢复健康;三是可以治疗其他原因引发的疾病,恢复健康。对食物偏性的认知与利用是人类千百年积累的智慧,但是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以天然食物治疗疾病副作用小、成本低。对食物偏性早一天认知,早一天利用,就可以早一天受益。利用偏性食物治疗疾病是人类的普遍行为。
“食药同理”原理是对“食药同源”认知的升华。“药食同源”强调药物与食物来源的同一。“食药同理”是指“食物与口服药物都是吃入并通过胃肠作用于肌体的生存与健康,肌体并没有单独器官对其分区分别处理,二者的运行机制本质上是一样的”。从原理上说,二者都是在利用食物转化系统与生存健康之间的关系而发挥作用。明白这个道理,会吃食物就会少吃药物。
“食可疗疾”原理及“偏性食物疗疾”“食药同理”原理说明,整体认知食物摄入与肌体健康之间的普遍规律,及早发现疾病端倪,把握好吃事疗疾的基本顺序,先充饥食物,再本草食物,后合成食物。
吃是五觉审美,是通过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感知的,是以嗅觉、味觉、触觉(口腔)为主,以视觉、听觉为辅的审美过程。吃事审美的反应是双元的,即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强调美味与健康的统一。“五觉审美”原理揭示了吃与审美之间的本质关系。
五觉审美的本质是 3+2 的关系,味觉、嗅觉、触觉是吃审美核心,视觉、听觉是审美的辅助。吃审美也称食审美。
传统的美学理论只承认视觉、听觉的审美功能,没有把味觉、嗅觉、触觉纳入进来。其实,人类的审美源自于味觉而非视觉。“五觉审美”原理的提出,揭示了客观规律,打破了传统美学理论的禁锢。食物的味道、气嗅、触感、形色和声响,同时作用于人们的五官感受,这是其他形式的审美所不具备的,这是一种全感的艺术。
精通食审美的人被称为美食家,美食家有创造和鉴赏两类,一共可以分为五种美食家。精通烹饪产品制作人是烹饪美食家,也称烹饪艺术家;精通发酵产品制作的人是发酵美食家,也称发酵艺术家;精通食物品鉴的人是美食家,也称传统美食家;既精通食物品鉴又能吃出健康的人是现代美食家,也称健康美食家;既懂美食创造又精通美食鉴赏还能够吃出健康的人是大美食家,也称美食大家。
从食学的角度来看,品鉴领域的美食家的第一个标志就是要比非美食家们健康长寿。现代社会需要树立新的美食偶像,需要能够带领民众吃出健康来的美食偶像,这就是符合“五觉双元”的现代美食家。
从“二觉”到“五觉”、从“一元”到“双元”是对吃事审美客观规律的完整揭示,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补充与完善,其最大的价值是美味与健康的统一,让每一个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吃出更长的健康寿期。
6 “食孕文明”原理
食事早于文明,食事孕育文明。食事是文明的基础,食事支撑文明持续,不当的食事行为会威胁文明持续。“食孕文明”原理揭示了食事与文明的本质关系。
食事不仅与人的生存、健康相关,更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关。食事与文明的关系被忽视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有两个阶段,即文明要素阶段和文明社会阶段,文明要素的形成源于智人获取食物的行为;文明社会的形成源于食物的驯化 。文明源于食事,食事是人类文明起源的动能。
文明肇端的六要素形成于1万~550万年前。智、美、礼、权、序、嗣均源自于食物获取的过程中。智源于食事。人类之初,从树上走到地面,身体弱小,面对诸多更大体重动物的威胁,只能依靠群殴、陷阱、弓箭来抗争,这就是人类智慧的滥觞。获食工具的制作与使用,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美源于食事。人之初无美感,美感来自对客观世界的好感。人类最早的美感来自植物果实的甘甜和动物烹熟的醇香,源自嗅味觉。礼源于食事。礼的核心是谦让,人类最初谦让的是食物,谦让食物是人类礼仪的初端。敬是礼仪的重要内容,敬人、敬天、敬神都离不开食物。权源于食事。谁控制了食物,就获得了尊重与服从,这就是权力。嗣源于食事,族群的延续首先依赖食物的可持续供给。没有食物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子孙延续。
文明社会的形成源自于1万年前的食物驯化。食物驯化让人定居下来,让食物有了积存,让社会有了分工,出现了社会阶层,出现了城廓、文字、青铜器等,食物驯化是人类文明社会的起点。
食事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食事决定生存、生活、每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食事决定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食事是人类文明的主体。没有食事的支撑,一切文明形式都会支离破碎。食事问题的全面彻底解决,才是人类整体文明的首要标志。
食事问题是人类文明持续的重大威胁。在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 12 个与食事相关,可见食事问题是威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7 “食事三角”原理
人类的食事范围,是在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食物转化系统三者之间展开的。食事行为系统向食物母体系统索取食物,提供给食物转化系统使用,食物转化系统将食物排泄和尸体最终降解回归食物母体系统。由此构成的三角关系反映出人类食事的疆界(如下图),缺一不是食事全貌。“
食事三角”原理揭示了人类食事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物母体系统是自然性的,它形成于约 6500万年前。它是食物的来源系统,是食物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全人类共享的“大系统”。食事行为系统是社会性的,是一组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层系统”,从一个人的食事行为系统、一个家庭的食事行为系统、一个族群的食事行为系统,到一个国家国家的食事行为系统,再到地球村的食事行为系统,是多层级的 N 个系统。食物转化系统是自然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食物转化系统,每一个食物转化系统都是不相同的,今天世界上有 80 亿人,就有 80 个食物转化系统,它是“微系统”。
人类共享一个“食物母体系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物质基石。
食事久远,他事后来。食事是生存之事,生存之事优先,生活之事列后。食事优先,国泰民安。若他事占先,必内卷生乱。“食事优先”原理揭示了食事与他事之间的本质关系。
面对诸事,要做到把食事放到第一位,他事列后。食事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事,理应优先。若他事优先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这里说的他事指衣服之事、房屋之事、交通之事、医药之事、通讯之事、金融之事、航天之事、军火之事等。食事不仅在诸事之前,也在文明之前。文明从食事中走来,他事从食事中走来,诸事从食事中走来。
食事久远,文明后来。食事在先,诸事随后。这是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不容改变。
工业社会,他事增多。“他事在先”,当前的问题解决了,未来的问题会更多更复杂。从长远和整体来看,“他事在先”的行为,不仅会使社会整体运营效率降低,并且会威胁个体的健康和种群的持续。“食事优先”原理总结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法则和人类行为的要事权重,揭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食事优先”原理还可以延伸出一些引理。例如“
食在医前”原理,其内容是“食事是健康管理的上游,医事是健康管理的下游。抓上游管理事半功倍,抓下游管理事倍功半。医事管理也离不开食事”。这个引理揭示了食事与医事之间的本质关系。厘清食事与医事之间的关系,是把握健康管理主动权的关键。食事是主动健康管理,医事是被动健康管理。主动健康管理成本低、效率高,被动健康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言及健康,首先想到的是医疗,或者只是想到医疗,仿佛健康管理就是医疗。其实,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食事,健康的人不需要医事,人得病了以后才需要医事,并且食事也有疗疾的功能,在健康管理中食事的权重远远大于医事。
9 “食为二循”原理
人类的食事行为必须遵循食物转化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健康长寿,必须遵循食物母体系统的运行规则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食事行为不能任性所为,要及时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才能生存得更好,才能可持续发展。“食为二循”原理揭示了人类食事行为与自然机制之间的本质关系。
从历史角度看,显生宙生态系统的形成大约在5.4亿年前,其间经过了5次物种大灭绝。食母系统形成于约6500万年前,人类食化系统的形成在 2500 万年前,智人的食为系统的形成大约在550万年前。人类食为系统的形成时间晚于食母系统、食化系统10倍以上。人类的食事行为跳不出这两个以千万年为单位的运行机制。人类的食事行为既要遵循食化系统客观规律的约束,以维持、提高人类个体的健康寿期;又要遵循食母系统客观规律,以维持、延长人类种群的持续。
人类处于生物链顶端,食物母体系统被破坏,会危害人类自身。食物转化系统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系统,违背了食物转化系统的运行机制,人的生命质量将会严重下降甚至提前终结,人就不能实现健康长寿。人类的食事行为,须遵循这两个运行机制,才会有个体健康和种群持续。
近300年来人类的许多行为,干扰了食物母体的运行机制,也给食物转化系统带来伤害,特别是化学合成物进入食物链以来,在提高食物生产效率和食物感官效果的同时,给食物生态和个体健康带来威胁,这是一个挑战“食为二循”原理的典型事件。
“食为二循”原理说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时刻反思食事行为,及时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唯此,才能提高个体健康水平,才能维护种群可持续发展。
10 “食乃序基”原理
人类社会秩序起源于食物分配和食物资源占有。
食事秩序是生存秩序,食事秩序早于社会秩序,食事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没有食事秩序,其他秩序就会瞬间崩塌,文明亦会崩塌。“食乃序基”原理揭示了食事与社会秩序之间的本质关系。
食事秩序是食事系统的条理性、连续性、效率性的体现,食事秩序是人类秩序的最初形式,也是一切秩序的基础,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2021 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至少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重度粮食不安全是指生命或生计因无法摄入足够食物而面临直接危险。受冲突、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持续加剧。食物短缺是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起因,食事秩序的紊乱是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起因。没有食事秩序的和谐,就谈不上社会秩序的和谐。
“食乃序基”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秩序构建的基本规律。没有食物的合理分配,没有食物资源的合理占有,就没有和谐的食事秩序。没有和谐的食事秩序,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秩序,食事秩序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内容。从世界范围看,这个关系被严重地低估了。世界存在的诸多冲突,表面上和食事无关,是各种非食物资源的争夺。其实,最底层争夺的依旧是食物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秩序,首先是构建食事秩序。构建一个能够关照 80 亿人食事利益的新秩序,是 21 世纪世界秩序进化的基础。
价值
食学的确立,既具有整体认知食事问题的学术价值,又具有全面解决食事问题的实用价值;既具有对人类每一个个体健康的指导价值,又具有对整个人类前进方向的引领价值。食学的价值主要有八个方面:
其一,构建了对人类食事的整体认知体系。
在食学科学体系确立之前,人类对食事没有整体认知。食学体系将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纳为一个整体,对人类的食事给予整体化的认知和梳理。整体认知的价值大于部分认知之和。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对现代科学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其二,提出了人类食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人类的食事问题分为局部问题和整体问题。解决食事问题缺少一个整体的治理体系。食学科学体系的创建,给食事问题的整体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石。
其三,厘清了食事与诸事之间的关系。
诸事当前,要坚持食事优先。若他事优先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
文明源于食事。食事是人类文明六要素的源头。在食事与他事的关系上,食学给出了食事优先的答案。
其四,支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17个可持续目标(SDGs)中,有12个与食事紧密相关。食学在治理方式上也与联合国提出的“以综合方式彻底治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谋而合。食事问题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食学认为,食事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实现。食学既关注人类种群的可持续,也关注食物母体系统的可持续,有助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五,大幅提升人类的食事效率。
食事是人类生存的主要行为,7000年的文明史也是食事效率的提高史。食学指出,食事效率反映在食物生产、食物利用、食事秩序和整体社会四个方面。食事效率可分为人工效率、面积效率、成长效率、利用效率。其中,利用效率是核心,食产效率为利用效率服务,食事效率的提高,可以带动社会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生产效率领域的面积效率和成长效率已经接近极限;人工效率可以在当今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食事效率的整体提升,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
其六,可以使每个人的寿期得到延长。
食学的三大任务之首,是延长个体寿期,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食学体系设置了一整套与吃相关的学科,包括对食物、人体、吃方法、吃审美、吃病、吃疗的认知等,提出了“食脑为君,头脑为臣”“食药同理(口服药)”等原则。提出“吃前三辨”“吃中七耦”“吃后二验”的三个阶段管理,针对人类吃事的普遍性推出 《表盘吃法指南》。可以让人掌握科学的吃法,为人类寿期的延长做出贡献。
其七,提出了可持续产业划分法。
食学提出的“可持续性产业划分”,是从人类生存需求的角度,将社会行业分为生存必需产业、生存非必需产业和威胁生存产业三类。生存必需产业指食物、服装、住房、医疗等人类生存必需的产业;生存非必需产业指交通、信息、服务、娱乐等生活必须但非生存必需的产业;威胁生存产业指毒品业、军火业以及因科技失控形成的一些产业,对人类生存造成了极大隐患。食学主张,大力发展生存必需产业,控制发展生存非必需产业,抑制革除威胁生存的产业。
“可持续性产业划分”理论为步入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其八,提出了“食业文明时代”理论。
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食学认为,人类的下一个文明阶段是食事文明时代。食事文明也可以称为食业文明,食业文明是食事文明在历史时代表述时的代称。人类文明有史以来,食事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食业文明时代,是全人类的食事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和彻底解决的社会阶段。
把全人类的食事问题优先彻底解决好,整体迈入食事文明阶段,是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前提。
评价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对食学的评价是,食学与联合国17项
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2项目标高度相关,食学是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公共产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
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对食学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食事问题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探索整体治理。食学是开启整体解决人类食事问题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
松浦晃一郎非常赞赏食事教育体系。他说,当今世界忽视了对大众的食教育,食学提出的食业者与食者的双元教育结构,构建了人类食事教育的整体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白庚胜撰文“《食学》提升中国饮食文明”,对食学作出如下评价:食学不是食学史,也非食学概论,更不是饮食技法手册,而是围绕着食物生产、食物加工、食物利用、食物秩序、食事治理明确食学的性质、定位、任务、法则,正确引导人们的
食事、食为。它对人类饮食历史、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刻分析和生动表达,并结合作者多年的餐饮实践、技艺创新,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食学理论体系,并努力确立食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地位。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在“全面认知与解决食事问题——《食学》(第二版)读后”一文中对食学的评价是,食学与时俱进地发展了“药食同源”这一理论,认为药源于食、药食同理、食在医前、食廉医贵,不仅利用食物的特性来治疗疾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吃病”的概念,从病因的角度管理疾病、管理健康。这种按照病因命名的方式,可以让患者明白发病的原因,可以自我控制与治疗,研究了六种食源性疾病的种类与预防。
《解放军报》原总编室副主任牛明汉对食学的评价是,食学的创立是人类
食事认知史上的一次革命。食事问题的全面解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众多具象的理论构件支撑。在这些具象的构件支撑体中,食学提出的整体应对食事问题的食学体系,无疑是其中最接地气也是最坚实的一个。食学体系因人类的食事问题而生,为解决人类食事问题而立。食学学科体系,是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全球公共产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书长
倪健民对《食学(第二版)》的评价是:中国学者刘广伟构建的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整体认知体系,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特征。《食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群体、种群与食事的关系。不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和谐与可持续问题。食学体系是解决食事问题的全球公共产品,就如同今天令国人骄傲的5G、北斗。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
台湾果木文创出版发行人林慧美评价说,食学(Shiology)体系可以全面覆盖食物系统的问题,具有世界领先性和原创性,属于综合性的交叉科学。
食学的对象领域、分析视角以及基本任务,均与联合国2015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吻合。
第四届世界食学论坛成果——《海南倡议》指出,需要创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食学(Shiology),全面覆盖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食事问题,实现全面认知和整体治理,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学科位置
在我国率先确立食学 (Shiology) 为一级学科,非常必要。
从我国教育系统的学科目录来看,食学属于“学科门类”级别的知识体系,是在以“食事”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对“09农学”的拓展。
教育部意见
教育部在对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841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结合自身条件,自主设置食学一级交叉学科。同时,支持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食事问题研究二级交叉学科。意味着全国36所985院校可以自主设置食学一级交叉学科,3117所普通高校可以自主设置食事问题研究二级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