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
江西省辖地级市
赣州市,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是江西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Ⅱ型大城市三线城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章江贡江在赣州合流为赣江,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全市辖3个市辖区、1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898.81万人。
历史沿革
赣州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三国·嘉禾五年(236年),设置相当于市一级的行政机构——庐陵南部都尉。宋代分设南安、赣州两个政区,简称“南赣”。又因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亦俗称“赣南”。
据《赣州市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专家在赣南地区的于都、定南、寻乌等地陆续发掘出不少古文化遗址,这表明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先民在赣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赣南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已在赣州城郊发现了6处商周时期百越民族的居住遗住。对位于南郊沙石镇的竹园下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遗址除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及石器外,还出土了完整的陶盆、陶罐、陶簋、陶纺轮等。同时,还发掘出了6座土坑墓和100多个柱洞,柱洞是当时干栏式建筑的基址,可复原成6间大小不等的房子,这是一处十分典型的商周时期百越民族的村落遗址。
统一六国后的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南下五岭,其中一军驻守庾岭界,设立南壄县,隶属九江郡。这是赣州境内建立政权之始。秦汉时期,因地控闽粤,形势险要,朝廷曾派重兵驻屯赣南,自此开启了当地土著居民与外地迁民杂居的生活形态。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属楚。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县隶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灭楚,赣州开始被西汉王朝所管辖。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县,辖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雩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其中赣县、雩都县为新增设县。
西汉末年(9—23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
东汉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建安五年(200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雩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
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太康三年(282年),撤销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太康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朝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属于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开皇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辖赣县、雩都、南康、宁都4县。
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沿袭隋制。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庾县,虔州领6县。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天佑元年(904年),从雩都县分出象湖镇瑞金监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开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军州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辖13县。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顺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省直接下辖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州属赣南道,道治赣县,辖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现寻乌县)、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17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赣南道,省直接辖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行政督察专署驻赣县。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行政督察专署驻龙南。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督察区合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驻大余,后迁赣县,辖11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赣县;第八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
1949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昌,随后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国民党的江西省政府南迁赣县。不久国民党在赣州的统治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整个赣南而宣告结束。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设立赣州专区行政专员公署。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赣南各县,后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专区。其中赣州专区领18县(市):赣州市(8月析赣县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9月中旬,成立宁都专区,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由抚州专区划入);赣州专区领11县(市):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赣南分设2个专区。11月,赣州专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此外,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间,赣南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专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专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专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区,同时撤销赣州专区,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恢复赣州专区。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4年,南康、瑞金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
1999年7月,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2009年6月,赣州开发区成立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级南康市,设立赣州市南康区。潭东镇、潭口镇划归章贡区管辖。
2014年7月,赣州开发区更名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赣县,设立赣州市赣县区,以原赣县的行政区域为赣县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3月,赣州蓉江新区获批成立,是赣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区,是赣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建制。
2020年6月,国务院同意撤销龙南县,设立县级龙南市。
截至2022年10月,赣州市辖3个市辖区、1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定南县全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瑞金市龙南市。全市有9个街道、144个镇、140个乡(含民族乡1个),496个社区、3461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邻福建省三明市龙岩市,南毗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市抚州市。地处北纬24°29′—27°09′,东经113°54′—116°38′之间。纵距295千米,横距219千米,全市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占江西总面积的23.6%。距省会南昌市423千米,距首都北京市2021千米,距广东省广州市465千米,距台湾海峡360千米。
地形地貌
赣州市山脉的分布和走向组成地貌骨架。环绕赣州市四周的有武夷山、雩山、诸广山及南岭的九连山、大庾岭等,众多的山脉及其余脉,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势。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于全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98%。其中,全市丘陵面积2405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1%;全市山地总面积862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1.89%;兼有50个大小不等的红壤盆地,面积67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海拔高度,全市平均在300—500米之间,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50座,崇义、上犹与湖南省桂东三县交界处的齐云山鼎锅寨海拔2061米为最高峰,赣县湖江镇张屋村海拔82米为最低处。
气候
赣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流时间短、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赣州市总降水量平均为1318.9毫米,比历年同期少1.8成,属偏少年份(其中上犹、大余、兴国为正常年份,全南为特少年份,其他县市为偏少年份)。以大余1554.9毫米为最多,龙南1152.2毫米最少。赣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9.8℃,比历年同期高0.9℃,各县市年平均气温在19.1—20.8℃之间。赣州市年平均气温以于都20.8℃为最高,石城19.1℃最低;章贡区为20.2℃。
春季
阴雨连绵。3—5月,冷暖气流在赣南频繁交汇,天气变化无常,时冷时热,阴雨常现。一旦冷暖气流对抗剧烈,雷雨大风、冰雹、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均可发生。
夏季
先涝后旱少酷暑。初夏赣州市正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中,水汽充足,一遇到冷空气,降雨大且易集中。6月赣州市平均雨量为254.3毫米,最多的1968年6月高达534.2毫米,是全年月雨量之冠。该月平均暴雨17站次,是赣州市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汛期。盛夏7—8月,中部盆地白天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气温一般均在30℃以下,虽然白天较炎热,但少酷暑。
秋季
风和日丽天气爽。10—11月中旬约一周时间,常受北方南下的高压控制,大气层结稳定,天气晴好。月平均雨日只有6—8天,月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相对湿度70%—80%,是全年阴雨日数最少、温和气爽最宜人的季节。
冬季
冷而不寒少雨雪。赣南纬度较低,北面有高山阻拦冷空气直驱南下,入冬较迟,冻害较轻;又常受北方干冷空气团控制,少有云雨形成。白天太阳照射,气温较高;晚上辐射冷却,气温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浇冻。受强寒潮袭击时,可产生固体降水或冰凌天气,但机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数只有1—2天。
水文
赣州市四周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纵横。地势周高中低,南高北低,水系呈辐辏状向中心——章贡区汇集。赣南山区成为赣江发源地,也成为珠江之东江的源头之一。千余条支流汇成上犹江、章水、梅江、琴江、绵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9条较大支流。其中由上犹江、章水汇成章江;由其余7条支流汇成贡江;章贡两江在章贡区相会而成赣江,北入鄱阳湖,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另有百条支流分别从寻乌、安远、定南、信丰流入珠江流域东江、北江水系和韩江流域梅江水系。区内各河支流,上游分布在西、南、东边缘的山区,河道纵坡陡,落差集中,水流湍急;中游进入丘陵地带,河道纵坡较平坦,河流两岸分布有宽窄不同的冲积平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赣州境内大小河流1270条, 河流面积14.49万公顷,总长度为16626.6千米,河流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42千米。多年年均水资源量为33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90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高出70%。在水资源中,地表水资源为327.5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动量为79.13亿立方米,占河川总流量的24.46%。境内温泉53处,除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外,其余15县(市)均有分布,以寻乌县14 处为最多。水温最高 79℃的1处,出水量最大的为崇义县分水坳温泉每秒50升。
植物资源
赣州市境内森林野生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主要有3类220科2298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74种,裸子植物9科29种,被子植物180科2195种。在这些植物中,有乔、灌、藤本树种1600—1800多种,掌握的有134科1736种,采集有标本的126科384属117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500余种,灌木(含藤本)树种650余种,竹类20余种;有珍稀濒危树种124种,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树种40余种;引进树种200多种。赣州市树木园采种育苗上山造林和原有的树种保存13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131种。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岗地的林木树种多为马尾松、杉木、油茶、毛竹、黄竹、茅栗、白栗、樟树、苦槠、银木荷、南岭栲、红楠等;海拔500—700米的低山多为壳斗科的麻栎、锥栗、丝栗栲等,黄檀、拟赤杨、马尾松、毛竹、杉木、泡桐、漆树、深山含笑、乌桕、观光木、茶梨、猴喜欢、天料木、苦梓、杜英属、小山竹、黄樟、大叶楠、厚皮树、枫香等树种;海拔700—1000米的山地多为甜槠栲、钩栗、山合欢、椴树、冬青、光皮桦、化香、竹柏、黄杨、枫香等树种;海拔1000米以上低中山地多为天然灌木类,如杜鹃、鸟饭、檵木、小叶石楠、马银花、猴头杜鹃、野山茶、吊钟花、冷剑竹等树种。尽管赣南林地纬度相差2—3度,但林木树种水平分布上差异不大,树种分界线不明显。境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31种,其中Ⅰ级4种、Ⅱ级27种;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植物7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31种分别是:南方红豆杉(国家一级),伯乐树(国家一级),苏铁(国家一级),银杏(国家一级),香果树(国家二级),香樟(国家二级),福建柏(国家二级),金钱松(国家二级),华南五针松(国家二级),穗花杉(国家二级),榧树(国家二级),白豆杉(国家二级),厚朴(国家二级),凹叶厚朴(国家二级),半枫荷(国家二级),金荞麦(国家二级),红豆树(国家二级),花榈木(国家二级),毛红椿(国家二级),红椿(国家二级),长序榆(国家二级),任豆(国家二级),伞花木(国家二级),榉树(国家二级),苦梓(国家二级),闽楠(国家二级),浙江楠(国家二级),润楠(国家二级),楠木(国家二级),野大豆(国家二级),金毛狗(国家二级)。
动物资源
赣州市除森林昆虫18目130科912种,并发现有全国新种、江西新种69种外,赣州市有陆生野生保护动物125种,其中国家级保护的有48种,省级保护的77种。这些野生动物,既有南北广泛分布的种类;也有分布于华南亚区的种类;还有与西南亚区相似的部分动物种类。有经济价值较高的和稀有的华南虎(20世纪60年代前有,80年代后销声匿迹)、金钱豹、猕猴、水鹿、水獭、苏门羚、平胸龟、黄腹角雉、白鹇、穿山甲、棘胸蛙、蟒蛇等,也有国家名产云豹和金猫;还有新近发现的江西新种花姬蛙、三叶蹄蝠。据1997—2000年赣州市林科所按照全省统一组织、统一技术方法的调查结果显示,赣州市共有森林陆生脊椎类野生有经济价值动物336种,分别隶属于29目86科。其中,鸟类17目43科198种,属东洋界区系的103种,古北界的63种,白喉斑秧鸡等19种是江西的新纪录,雀形科种类占99种;境内常见鸟类有白头鹎、乌鸫、大山雀、灰胸竹鸡、八哥、画眉、环颈雉等10多种;在境内繁殖的鸟有125种,占鸟类总数的66.14%;冬候鸟51种,旅鸟13种;按80%可靠性对12种珍贵鸟类种群数量进行估算,大约灰胸竹鸡53193只、环颈雉27205只、画眉38799只。野生兽类7目23科55种,其中较为稀有的兽类有猕猴、棕鼯鼠、银星竹鼠、赤狐、豺、小灵猫、斑灵猫、金猫、豹、黑熊(群众反映有黑麂、华南虎、斑羚);栖息于山地的兽类47种,占85.45%;东洋界区系的45种,占81.82%;估计野猪的数量在13268—15824头之间。两栖类2目7科26种,优势种类有中华蟾蜍、沼蛙、泽蛙、黑斑蛙、花臭蛙、棘胸娃和大泛树蛙等。爬行类3目13科56种(蛇类调查于1992年5月至1994年10月,发现38种),其中优势种类有石龙子、北草蜥、赤链蛇、王锦蛇、草游蛇、水赤链、游蛇、小头蛇、灰鼠蛇、滑鼠蛇、中国水蛇、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等。赣州市的爬行动物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体,占85.71%。另据初步调查,境内有陆生非脊椎类野生动物昆虫类18目130科912种,主要为森林昆虫,其中鳞翅目最多,鞘翅目、半翅目次之。
矿产资源
赣州市发现矿产62种,其中有色金属10种,稀有金属10种(铌、钽、稀土、锂、铍、锆、铪、鉫、铯、钪),贵重金属4种(金、银、铂、钯),黑色金属4种(铁、锰、钛、钒),非金属25种(盐、萤石、滑石、透闪石、硅石、高岭土、黏土、瓷土、膨润土、水品、石墨、石棉、石膏、芒硝、重晶石、云母、冰洲石、钾长石、硫、磷、砷、碘、大理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燃料5种(煤、石煤、泥炭、油页岩、石油)。
森林资源
2023年,全市有森林公园31个,面积为14.84万公顷。其中,国家森林公园10个,面积为12.01万公顷;省级森林公园21个,面积2.83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76.2%。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赣州市常住人口为8970014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601574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2588060人。
截至2022年底,赣州市常住人口898.81万人,比上年底增加0.8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12.3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0%,比上年底提高0.65个百分点。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为986.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8.84万人,乡村人口637.39万人。
截至2022年末,赣州市户籍总人口为986.23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7.83‰。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末常住人口898.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23.02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18%,比上年末提高1.18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赣州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最多,此外,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 僳族、高山族、佤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独龙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鄂温克族等民族,共41个少数民族。分布在18个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赣州蓉江新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4523.6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0.8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822.59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2250.21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10.0∶40.3∶49.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92.57亿元,增长5.8%。
初步核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4606.2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6.7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804.1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2345.33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9.9∶39.2∶50.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936.21亿元,增长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245元,增长5.2%。
2022年,赣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分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7.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4%。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投资增长33.8%,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增长17.7%,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下降15.0%,私营企业投资下降3.0%,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长2.5%,外商投资增长19.9%。分领域看,工业投资下降0.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1.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6%。民间投资下降1%。
2022年,赣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6.06亿元,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174.52亿元,下降12.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7.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7.65亿元,增长6.9%。民生支出849.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2.6%。其中教育、农林水、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科学技术、交通运输支出分别达225.53亿元、134.03亿元、124.86亿元、34.56亿元、33.01亿元、28.24亿元,分别增长3.4%、2.5%、6.9%、37.2%、7.5%、2.7%。
第一产业
2023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0.96亿元,比上年增长5.2%。粮食播种面积756.47万亩,增长0.1%。油料播种面积106.82万亩,增长15.9%。其中油菜籽43.40万亩,增长43.0%。蔬菜播种面积226.41万亩,增长1.6%。
全年粮食总产量265.40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谷物产量238.20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17.28万吨,增长14.4%。其中油菜籽3.47万吨,增长33.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53.31万吨,增长5.6%。烟叶产量1.51万吨,增长10.7%。茶叶产量0.58万吨,增长6.2%。水果产量273.61万吨,增长11.0%。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8.07万吨,比上年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58.56万吨,增长1.1%;牛肉产量4.08万吨,增长1.5%;羊肉产量0.22万吨,下降16.4%;禽肉产量25.21万吨,下降2.1%。禽蛋产量7.90万吨,增长6.9%。水产品产量34.46万吨,增长4.8%。年末生猪存栏387.31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3%;全年生猪出栏718.54万头,比上年增长2.6%。
第二产业
2023年,赣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98家。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08.9亿元,比上年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0.7%,重工业增长14.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2.4%,集体企业增长2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4.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8.4%。分行业看,35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0.8%、汽车制造业增长42.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5.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7.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6%、食品制造业增长6.9%。新产业加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5.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3个百分点,占比为33.0%。
2022年,赣州市建筑业总产值671.1亿元,增长10.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96.9亿元,增长14.1%,占建筑业总产值的88.9%;安装工程产值44.8亿元,下降15.1%,占比6.7%;其他产值29.4亿元,下降3.8%,占比4.4%。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业企业共1066家,比上年增加203家。其中特级和一级总、专包企业39家,增加6家;二级企业206家,增加36家;三级及其他企业821家,增加161家。
第三产业
2023年,赣州市全年服务业增加值23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98.21亿元,增长7.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57.06亿元,增长10.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24.26亿元,增长7.6%;房地产业增加值325.24亿元,下降7.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
2022年,赣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0.01亿元,增长5.7%。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26.29亿元,增长14.2%,其中商品零售额583.2亿元,增长12.6%;餐饮收入43.1亿元,增长40.9%。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实现的商品销售额48.08亿元,增长64%。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分类中,粮油、食品类增长41.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5%,日用品类增长18.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7.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6.9%,汽车类下降10.7%,化妆品类、中西药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30.1%、17.6%和4.7%。
截至2022年底,赣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306.15亿元,比年初增加87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住户存款4918.87亿元,比年初增加642.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456.17亿元,比年初增加83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短期贷款943.73亿元,比年初减少16.60亿元;中长期贷款2787.03亿元,比年初增加253.62亿元。
2022年,赣州市保费收入141.20亿元,增长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6.71亿元,增长9.7%;人身险保费收入84.49亿元,下降0.6%。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2年,赣州市境内授予专利权1.57万件,PCT专利申请受理量27件。境内有效发明专利0.48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33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31个重点专项,33个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1个课题。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87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7.09亿元,增长68.0%。
2023年末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1个。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738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270.38亿元。
教育事业
2022年,赣州市研究生教育招生2950人,在校研究生8104人,毕业生1690人。普通高等教育(不含研究生)招生4.84万人,在校学生14.08万人,毕业生3.5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34万人,在校学生12.36万人,毕业生3.2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82万人,在校学生25.24万人,毕业生7.58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4.01万人,在校学生43.61万人,毕业生16.70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2.07万人,在校学生80.12万人,毕业生13.92万人。特殊教育(含送教上门及随班就读学生)招生1840人,在校学生9652人,毕业生2151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2.4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3.51%。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底,赣州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9.97%,广播人口覆盖率99.98%。共有文化馆19个,组织文艺活动2189次;乡镇文化站310个,组织文艺活动11292次;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个,演出场次3106次;公共图书馆19个,有藏书548.41万册,图书流通439.25万册次;博物馆21个,文物藏品7.94万件(套),参观人数694.40万人次。
国家一级图书馆:赣州市图书馆、章贡区图书馆、赣县区图书馆、大余县图书馆于都县图书馆会昌县图书馆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底,赣州市共有卫生机构8169个。其中医院1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6个,卫生院326个,村卫生室619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127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7个,妇幼保健院19个。卫生技术人员5.9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9万人,注册护士2.67万人。卫生机构床位6.2万张。
体育事业
2022年,赣州市共组织有影响的各类群众健身活动511次,参与人数超1000万人次;市级青少年俱乐部23个,市级体育社会组织71个(其中市级协会54个,市级俱乐部17个);二级裁判员发展人数300个,二级运动员发展人数252个;公共体育场地(市本级管理使用)9个,其中田径场3个,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广场1个,游泳馆(池)3个。共有少儿体育学校18个,在训学生8653人,专职教练员150人。
社会保障
2022年,赣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总额290.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总额35.32亿元,增加2.68亿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总额192.37亿元,增加8.75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总额46.5亿元,增加4.32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筹集总额2.09亿元,减少0.44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筹集总额2.57亿元,增加0.58亿元。
截至2022年底,赣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5.12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9.4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37.54万人,减少0.5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40.55万人,减少8.4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84.85万人,增加7.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人数819.7万人,减少15.9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7.17万人,增加5.7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6.5万人,增加6.3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1.31万人,增加6.94万人。
2022年,赣州市共有3.46万城镇居民和33.03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有综合福利院、敬老院和光荣院274个。其中综合福利院12个、敬老院249个、光荣院13个。共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68个。
交通运输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赣州被定位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2017年2月,国务院出台《“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赣州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2017年6月,《关于支持赣州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实施方案》获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赣州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赣州市已制定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连接,把赣州建成中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铁路枢纽建设,积极推动赣州黄金机场设立航空口岸,开通国际航线。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吉安—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州港。此外,赣州市在2010年初启动编制了《赣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经专家评审原则通过。该规划涵括了章贡区、赣州经开区、蓉江新区赣县区南康区等320平方千米范围。当前,赣州轨道交通建设仍处在规划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进入“八纵八横”高铁时代,赣州将升级为京九高铁与厦长渝两个干线通道的交汇点,进一步明确了赣州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地位。根据《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和《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赣州市将打造成为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022年,赣州市铁路货物运输量561.1万吨,增长19.9%;铁路旅客运输量1246.38万人次,下降23.1%。公路通车里程4546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赣州境内)通车里程1729千米。公路货物运输量22618万吨,比上年下降1.47%;货物运输周转量165.35亿吨千米,增长3.2%;旅客运输量1605万人,下降35.0%;旅客运输周转量13.07亿人千米,下降37.3%。民用汽车保有量137.2万辆,增长7.2%。年底私人汽车保有量129.48万辆,增长7.4%。
2023年,铁路货物运输量579万吨,比上年增长3.2%;铁路旅客运输量2308万人次,下降85.2%。公路通车里程44948公里。其中赣州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43公里。公路货物运输量23836万吨,增长5.4%;货物运输周转量172.78亿吨公里,增长4.5%;旅客运输量2315万人,增长44.2%;旅客运输周转量18.75亿人公里,增长43.5%。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45.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1%。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36.95万辆,增长5.8%。
航空
赣州黄金机场是江西省第二大机场,位于赣州经开区凤岗镇峨眉村,距赣州市中心16千米,占地面积2668亩,按4D级民用机场规划,能满足波音757空客A320等机型起降,总投资为5.2亿元,于2008年3月26日正式通航。2015年11月29日,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已全面开工,此次改扩建将新建一座T2航站楼和2号站坪等。2019年,赣州黄金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2019年9月29日,赣州黄金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T1航站楼已改扩建为国际航站楼,12月30日开通直飞泰国芭提雅国际航线。
2019年12月16日,赣州黄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万人次,正式迈入中型机场行列。
2019年,赣州黄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088731人次,起降17789架次,货邮吞吐量5664.9吨,同比分别增长了28.5%、18.6%、11.9%。
截至2019年12月,赣州黄金机场已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杭州南昌成都昆明海口厦门青岛常州南宁济南西安珠海宁波哈尔滨三亚郑州湛江南京贵阳遵义天津桂林温州长沙武汉延安国内航线以及泰国芭提雅的国际航线
2020年6月30日,瑞金机场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0月实现试飞通航。
此外,赣州还被列为全国支线航空发展试点城市,引进了航空公司地级市基地。
铁路
昌赣客运专线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建设,线路北起南昌枢纽,南至赣州西站,并引入与广东相接的赣韶铁路南康站,线路全长420千米,途经13个站点。项目总投资532.5亿元,设计时速350千米/每小时。2019年12月26日,昌赣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赣深客运专线又名赣深高铁,北起江西省赣州市赣州西站,南至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北站,新建正线全长436.37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每小时,是京九客运专线(京九高铁)的内地最南段部分,赣深客运专线已于2016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全线通车。2016年开工建设的兴泉铁路为国铁Ⅰ级铁路,设计时速160千米/每小时,全线正线里程数601.57千米,其中赣州境内121.4千米,途经赣州市的兴国宁都石城3个县的13个乡镇,将设3个火车站。兴泉铁路将结束宁都、石城没有铁路的历史,预计2021年全线通车。
赣州市境内已建成的铁路有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韶铁路赣龙铁路复线昌赣客运专线,还有已经开工建设的赣深客运专线、兴泉铁路,列入规划的长赣铁路赣郴铁路、赣韶铁路复线、赣广铁路、瑞梅铁路、赣龙厦高铁等将与现有铁路构成赣州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2019年,赣州站发送旅客832万人次,日均2.2万人次。赣州站现已开行至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福州南京南昌无锡景德镇福鼎等地的始发列车,通达全国各大中城市。
赣州西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高铁新区内,是一座大型高架跨线式火车站,车站一期总建筑面积91572.6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49864.7平方米,站台雨棚面积11943平方米。站房建筑共四层,分别为地下出站层、广场地面层、站台层和高架层。初期建设昌赣客专场按4台8线布置。赣州西站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京港通道与厦渝通道的交汇点,未来昌赣、赣深、长赣、赣郴、赣韶、赣龙厦等诸多高铁线将在此交汇。同时,赣州西站还将配套建设赣州西动车运用所。2019年12月26日,赣州西站建成并投入使用。2022年11月21日,长赣高铁开工建设。
赣州港位于赣州市南康区龙岭镇,是中国第八个内陆开放口岸、首个内陆监管试验区。赣州港于2014年10月开工建设,经过短短3年的发展,赣州港已经成为了“一带一路”重要物流节点和国家铁路物流重要节点枢纽。截至2018年6月,赣州港已开通18条内贸和铁海联运班列、18条中欧(亚)班列线路,通达中亚五国和欧洲经济腹地,成为盐田港、厦门港、广州港的内陆港,实现了家具、木材、煤炭、蔬菜和电子产品的多品种运营,全面对接融入“一带一路”。
公路
赣州市境内公路运输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国道323国道319国道206国道为骨架通达四面八方的公路网络,建成以G35济广高速、G45赣粤高速、G76厦蓉高速、G45大广高速、G72泉南高速石吉段、S66赣韶高速、G6011兴赣高速、S4503赣州绕城高速公路、寻乌至龙川高速公路(江西境内段)等为骨架的高速公路交通。
赣州市加强公路建设,支持G45大广高速赣州繁忙路段实施扩容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寻乌—全南、广昌—建宁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兴赣高速北延、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瑞金段)。赣州市加大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县县通国道,重点推进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
水运
赣州市境内位于赣江源头的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赣州港码头分布于贡江章江及合流后的赣江河段。港区流域面积5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467万平方米。2003年生产用码头泊位34个,总延长1350米,最大靠泊能力500吨,其中客运泊位1个,货运泊位33个,有石油泊位2个,杂货泊位16个,散货泊位15个。
公共交通
赣州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赣州公交”,成立于1957年10月,是赣州市中心城区唯一一家公共交通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包含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等业务。
截至2018年,赣州城区共有850辆公交车、72条公交线路,基本覆盖了“五区”。赣州城区公交车年运输旅客达6936万人次,日均运输旅客近20万人次,日均发班3644趟次。
截至2016年底,赣州市共有公交车1336辆,出租车1756辆,中心城区有出租车公司多家,出租车一律打表计费,起步价为7元/2千米,2千米后1.6元、2元/千米。
轨道交通
2015年12月15日,赣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项目中标公示等相关工作完成,初步确定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的中标单位。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和《赣州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2030)》确定,赣州都市区将形成以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干线为骨干,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组团内部公交为支撑的公共交通网络。为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2017年6月,《赣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草案正式出台,现已公示完成。赣州轨道交通远景规划4条轨道线路,总长度111千米,线路间换乘车站6处,轨道线网密度为0.35千米/千平方米,形成的“网格式”轨道交通网将覆盖章贡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蓉江新区赣县区南康区等1165平方千米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快速路
赣州市中心城区规划快速路网结构为“四横六纵一环”,快速路网的总规模为237.5千米(远景年),其中:新建快速路164.5千米(2030年)、“高改快”快速路73千米(远景年)。规划快速路网密度为0.79千米/平方千米,其中新建快速路网密度为0.55千米/平方千米(不包含高速公路改快速路)。
赣州快速路“四横六纵一环”的路网建成后,可覆盖超过300平方千米的建设用地,服务300万城市人口,连接章贡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蓉江新区赣县区南康区,与赣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一带、三轴、六区”空间形态相一致。
2019年1月29日,赣州首条城市快速路迎宾高架路正式通车。截至2020年3月,赣州已建成通车5条高架快速路。
历史文化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为江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重镇。文天祥周敦颐海瑞王阳明辛弃疾蒋经国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州主政过,赣州还是禅学理学心学的重要形成地。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周敦颐的《爱莲说》、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皆创作于赣州。
儒家文化
南赣地区位处闽粤赣湘四省交界地带,原先地广人稀,数十里不见民居。后来赣中福建广东等地的居民进入此地,与原住居民混杂在一起,形成一个成分复杂、流动性极大的流民社会。南赣地区历史上山民起义不断,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江西赣州爆发了以汉族陈三枪和畲族钟全为首的畲汉两族人民联合起义,起义军活动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坚持斗争至端平元年(1234年)才被镇压。明代中叶以前,闽粤赣边的主要居民是苗瑶语族山民,以及部分汉族流民。由于各色流民聚集一起,分群聚党,呼啸山野,掠劫郡县,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秩序,成为明代严重的社会问题。
王阳明平定南赣地区之乱后,凯旋回到赣州,颁布文告,兴办学校,推行《十家牌法》和《南赣乡约》,刻印儒学经典,提高教师待遇,还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这所书院在清末更名为阳明书院)。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城市带动乡村,书院带动民间社学、义学,江西省内外许多学者纷至沓来,王阳明自己也聚徒讲学,他的几部主要著作,包括《传习录》等,都刊刻于赣州。特别是对畲族的教化,当时与官府对抗的多为畲民。经过王阳明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的综合作用,闽粤赣交界处的畲民由此“去蛮化”,“梗化”“顽民”开始“新民向化”,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王阳明以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来整合南赣乡民的文化心理和行为规范,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条化盗贼为圣贤的道路。
赣州是阳明心学主要形成地、传习之地,是王阳明留存文化遗韵与遗迹最丰富的地方。经初步统计,全市王阳明的遗址遗迹主要有碑刻9方,书院和祠庙22处,古建筑与纪念场所21处,文献与著述200余篇。赣州阳明书院坐落于西津路8号,占地2300平米,是典型的三进式客家民居,是对王阳明心学进行研究、挖掘、传扬的专业书院。赣州市崇义县为了纪念王阳明,兴建了崇义县博物馆,是崇义县向外展示“阳明之城,王学圣地”。
红色文化
赣州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7日,在赣州瑞金叶坪村,诞生了一个“赤色中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故有“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之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彪炳史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奠基,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这里打响。赣州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多达10.8万人,占江西省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仅兴国一县就有烈士23719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有1.37万人,每千米就有1名兴国籍战士倒下。在共和国的第一代将帅中,十大元帅中有9位(徐向前除外)、十大将中的7位(粟裕陈赓黄克诚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都在赣南这块土地上生活过、战斗过。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一大批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赣州因此被列为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主要有著名的苏维埃三大旧址群、长征第一山长征第一渡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还有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兴国、邓小平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旧址等。截至2016年,已有中央和国家40多个部委在这里寻根溯源,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族瑶族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支,其中部分人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畲族是在畲、客共同反抗封建统治起义之后逐渐汉化并融入客家。南宋时期客家民系已初步形成,明代南赣平乱则完成了客家汉先民与畲瑶土著居民的最后融合,直接促进了客家民系的形成。
赣州市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赣州市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大部分地区和信丰县的嘉定镇以及其他几个居民点外,其余均属客家语地区,客家人占赣州市总人口的95%以上,有“客家摇篮”之称。据统计,赣南籍客家人在港台及海外有20多万人,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赣州市境内仍有600余幢客家围屋,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的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赣州有客家文化城,也有许多客家古村落如白鹭村
2013年1月6日,文化部正式发文,同意在江西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客家龙船会
明清时期,龙船会是赣南客家人喜庆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它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传承迄今。明清时期,太平堡属定南厅管辖,据清道光《定南厅志》卷六《风俗》记载:“端午悬蒲艾,划龙船,食角黍。”传承了500多年的太平堡龙船会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堡龙船会为期5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举行,迄今保留着祀奉龙神、请龙神、龙船会、扫邪、决赛、游船、龙神归位、送游船鸭等传统民俗活动事项。节日期间,江西龙南县、广东连平、和平县客家人纷纷前来参与,龙船会高潮时游人达数万人,五月初三和初五是龙船会的高潮。
客家服饰
赣南客家服饰的形成可追溯至宋代,在流变中相继吸收了中原“唐装”和赣南畲族、瑶族等土著服饰特点。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帽等,尤以客家蓝衫、围裙、冬头帕、吉祥肚兜、吉祥童帽等为典型代表,其制作原料以赣南生长的苎麻、葛草、蓝靛等植物为主。
以客家蓝衫(大襟衫)为例,其用蓝靛染成蓝色,蓝色是天之色,天即自然,体现了客家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蓝是素色,耐脏耐洗,适合勤劳的赣南客家人劳作习惯,其质朴无华不显张扬的色调,也符合客家人的习性。赣南客家服饰中的童帽和肚兜色彩艳丽,具有实用与祈求吉祥双重功能,如客家铃帽主饰有妈祖、八仙等神明图像,寓意吉祥长寿、避灾驱邪。故事、传说、诗歌等均是赣南客家服饰中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
客家山歌
龙南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南迁到龙南,与原土著畲族居民融合的文化产物。传统时期,龙南境内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飞禽走兽,出没无常,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客家山歌文化。龙南客家山歌音调高亢,感情奔放,即兴演唱,形式多样,有“四句七言体”,也有“五句七言体”,结构整齐、完整,调式特征明显,演唱艺术弥足珍贵,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群众基础,因此,2011年8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命名龙南县为“客家山歌之乡”。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种表演形式,源于明末清初,有400余年历史。流行地区有赣州、赣县、安远、信丰等市县和广东韶关、曲江、五华、新丰等县市。2006年,赣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赣南采茶戏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融合了汉族客家与畲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智慧。从古迄今,赣南采茶戏表演舞台上一直都有蓝、雷姓畲族艺人,他们是一股传承守护赣南采茶戏的重要力量;赣南采茶艺人将雷海青奉为祖师爷和保护神,畲族老俵也把雷海青列为信奉对象,而雷海青就是畲族人。许多赣南采茶戏艺人迄今保持着不吃狗肉的习俗,这可能与作为畲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盘瓠信仰存在某种关联。盘瓠作为畲民的图腾,其原型就是犬。
再者,与畲族相似,蓝色亦是赣南采茶戏服饰的色彩主调:丑角三花衣、小旦对襟衫、老旦的头帕、彩旦的围裙等都以蓝作底色。另外,角调式是畲族民歌中的一种特色调式,在浙南景宁、龙泉及闽东永泰、罗源等畲族聚居区均有所见。而赣南采茶戏中亦存在一些角调式曲牌,被赣南采茶戏予以吸收融汇。
客家擂茶
赣南客家盛行的擂茶,就是中原文化与土著等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品。根据土著人将细茶或粗茶之叶用擂钵捣碎做成药的基本做法,客家人再在其中加入油、盐、生姜、芝麻、花生仁等,然后炒香碾碎,制成茶泥,俗称“飨料”。饮用时再加入做熟剁碎的大蒜、青菜、煎豆腐、肉丁、香菇丁、粉干、粉皮以及油炸并碾碎了的花生米、豆子、糍酥等,就制成了色、香、味俱佳的待客饮品。
舞春牛
舞春牛是盛行于崇义县上堡乡的一种民俗活动。三百多年来,当地客家人用舞春牛的方式,祈愿合家安康、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牛的队伍一般为30人左右,主要道具是由竹篾扎形以纸或布料裹身而成的春牛。春牛由两人装扮,一人举牛头,一人举牛身,两边各一个牧童对牛头进行指挥。队伍中还有渔、樵、耕、读四个角色和乐队。2010年,崇义舞春牛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畲族文化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意为客人。球狮畲族村位于江西省信丰县正平镇西南部,是信丰县四个少数民族畲族行政村之一,是赣南畲族的主要发源地、江西省畲族居住地之一、我国畲族迁徙过程中重要的中转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族人民都会欢聚一堂,开展山歌对唱、跳竹竿舞、品乌米饭等多资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也就是三月三“乌饭节”,气氛不亚于春节!
赣州市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有摆字龙、会昌山歌擂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犹县平富乡横坑畲族村的擂茶称为“等伴茶”。瑞金市泽覃乡安治畲族村保留原始的畲族土楼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
瑶族文化
全南县瑶族花棍舞(也称“点兵棍舞”)就是来源于“朝皇”仪式中的一种民族舞蹈。舞蹈和着有时低沉婉转、有时高吭雄奋的山歌曲调,仿模瑶民在生产生活中打猎、筛米、擂茶、挖笋等动作。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花棍舞演变成娱神、乐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风景名胜
赣州市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形成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品牌。赣州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目的地;赣州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是宋明理学的奠基地,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宋城”;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被誉为“客家摇篮”;赣州是风景秀美的“生态家园”,是名扬海外的“世界橙乡”,是享誉世界的“堪舆圣地”。
宋城文化
赣州市是中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尤其是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走进赣州古城如置身“宋城博物馆”,故有“江南宋城”之誉。这里有“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有全国唯一的宋代铭文砖城墙,有沿用了近900年历史、由100条木舟用铁索连环而成的古代水上交通要道——古浮桥,有中国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统——古福寿沟,有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八境台、南宋词人辛弃疾留下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郁孤台等。
饮食文化
特产
赣南脐橙、于都烧卷子、禾丰珍珠粉、沙地板鸭梓山酱油会昌酱干龙南板栗南康甜柚寻乌蜜桔兴国灰鹅、赣州蜜饯、湖江蜜枣、上犹绿茶、客家糯米酒豆巴子龙南紫皮大蒜信丰红瓜子信丰萝卜干南安板鸭宁都肉丸、赣州苦瓜酒、酸枣糕、龙归茶。另外还有斋婆柚、上犹石鱼、包米果、九层皮、玉兰片、毛尖茶、桂鱼丝、竹笋干、五香麻鸡、美味鸡、多味花生、野生蕨菜、银杏精茶、花菇、通心米粉、豆干、红薯干、百禽腊鹅、梦里香红瓜子、小布岩茶、龙南恒泰香脆花生、茶树菇、莲子、阳埠腐竹、恒泰花生、黄元米果、汗头菜等。
客家名菜
三杯鸡、糯米鸡、生煎鸭、米粉鱼、鳝鱼馓子、陡水湖全鱼宴、赣南小炒鱼鱼饼、鱼粉皮、珍珠粉客家酿豆腐、蝴蝶鱼、荷包胙、蛋菇汤、兴国鱼丝竹筒粉蒸肠民间瓦罐煨汤豫章酥鸭四星望月等。
美食街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1994年赣州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魅力城市(2008年)
世界橙乡
稀土王国
世界风水堪舆文化发源地
中国恐龙之乡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2018年7月,赣州市新晋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列第88位。
2019年度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市
2017年9月,荣获“2013至2016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并被中央综治委授予第四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2017年11月,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7年12月,入选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8年7月,入选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88位。
2018年10月,获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
2019年8月,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2019年9月,国务院发文同意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9年9月,赣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2019年9月,入选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84位。
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地级市品牌百强榜第33位,“‘七五’普法先进城市”。
2019年12月,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2020年8月,被评为江西省双拥模范城;9月,入选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0月21日,入选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1月,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命名名单。
2021年1月,获评2020年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行业类)。
2021年2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支持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赣州振兴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2021年4月,获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之十大“心仪之城”。
2021年5月,入选“中国地级市百强品牌城市”榜单,排名第31位。
2021年8月20日,被江西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命名为2018-2020年江西省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城市。
2021年12月2日,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名单。
2021年12月15日,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赣州市被授予“长安杯”荣誉。
2022年3月,入选2022年度生态文明督查激励拟推荐地市名单。
2022年3月23日,入选2021年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拟激励对象名单,并予以公示。
2022年3月,入选“2022中国活力城市百强榜”,排名第45名。
2022年4月,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2022年6月2日,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效明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22〕21号)通报表扬。
2022年6月,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2022年6月15日,荣获“2021年度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设区市”称号。
2022年11月,赣州入列全国2022数字城市百强榜。
2023年4月,世界中餐联合会授予赣州市“国际客家美食名城”称号。
2023年5月,获批首批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13: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