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理是国家地理的学科分支。日本是位于中国大陆之东北偏北、
朝鲜半岛之东、
西伯利亚以南的
东亚国家,有效管辖范围介乎北纬20°25′至45°31′之间(未包含与
俄罗斯的
南千岛群岛主权争议领土
择捉岛,包含在内则最北端为45度33分)、东经122°56′至153°59′之间,所处时区是UTC+9,比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快9小时。
位置及面积
日本位于
欧亚大陆以东、太平洋西部,由数千个岛屿组成,众列岛呈弧形。日本国土被海完全包围,并无与任何国家的陆地相连。西面的
日本海对岸是
俄罗斯、北朝鲜及韩国,西南面的东海面向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省,南面面向
菲律宾海的美属
北马里亚纳群岛。
根据日本
国土交通省国土地理院资料,日本的领土四极是: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及统计研修所的《2012年统计年鉴》,日本于2010年领土面积有377,95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33,889公里,其中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的海岸线长度19,240公里。
日本的
领海范围是《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三条所规定的
领海基线起12海里,位于北海道
宗谷海峡、北海道与本州之间的
津轻海峡、九州以西的
对马海峡西、东水道,以及九州以南的
大隅海峡,则划作5个“特定海域”,领海以基线起三海里为界。日本的
排他性经济海域范围则是离
领海宽度基线200海里(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7条),但与韩国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所争议,正在进行协商。
领土争端
日本与邻国共有三处领土争端,分别是
南千岛群岛(和
俄罗斯有主权争议,由俄罗斯实际统治。日本称其为北方领土);
独岛(和韩国有主权争议,由韩国实际统治。日本称其为
竹岛);
钓鱼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主权。日本称其为尖阁诸岛)。此外,日本和中国及韩国在日本的
专属经济区范围上有不同见解。中国和日本在东中国海上的
专属经济区划界有分歧;中国认为
冲之鸟岛不是岛屿,而是岩礁,因而不认为冲之鸟岛附近海域是日本的专属经济区。2012年,
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承认冲之鸟岛北方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为日本的大陆架,但冲之鸟岛南方海域是否为日本大陆架则暂时搁置。
地质地貌
地质
日本列岛地处亚欧大陆板块、
北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及
菲律宾板块四个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北美洲板块和
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板块相互碰撞,使得日本列岛逐渐从海中突起。就地质学来看,日本列岛十分年轻。
中央构造线和
糸鱼川静冈构造线是横贯及纵贯日本的两大断层。糸鱼川静冈
构造线以东一带是日本最大的
地堑中央地堑带。在地质学上,中央地堑带的西侧是西南日本,东侧是东北日本。中央地堑带西侧附近的地层表面覆盖有历史较短的
火山喷出物,其下方则是诞生于
中生代及
古生代的地层,距今约有5亿5,000万年至6,500万年的历史。而中央地堑带一带的妙高连峰则诞生自2,500万年前,多为
堆积物及火山喷出物构成。显示在中央地堑带曾发生过巨大的地壳变化。西南日本以中央构造线为界,分为内帯和外帯。中央构造线北侧的是高温型的领家变成帯,地质以
片麻岩和花岗岩为主,而南侧是高压型的三波川变成帯,以结芯片岩为主。两条构造线迄今都仍在活动,也是日本国内火山和地震密集的地区。
地形
日本国土约75%属山地
丘陵地带,小规模的
山间盆地及平原散布全国,成为民居、耕种、
经济活动集中之处。山地面积占
土地面积最大的四国,为79.9%,其次九州占64.8%,本州有63.6%,北海道最低,为49%。日本全国最高峰则是位于太平洋沿岸
山梨县及
静冈县交界的
富士山,根据日本
国土交通省国土地理院山岳标高资料, 富士山的
海拔高度达3,776米。富士山自1708年之后就没有再大规模喷发过,不过仍然是一座
活火山。
日本国内平原面积不大,大多都是小规模的
冲积平原、
海岸平原和
洪积台地。当中最大的是首都
东京所在的
关东平原,面积约13,000km2。其他规模较大平原则包括
爱知县名古屋市一带的
浓尾平原、
大阪及
京都两府附近的
近畿平原、本州东北部
宫城县的
仙台平原,以及北海道西部的
石狩平原。因日本地狭人稠,在许多沿海的平原地区,日本通过开山填海以增加土地面积。
日本自北至南的四大岛屿是北海道、
本州、
四国和九州。北海道位于
日本列岛的最北端,南隔
津轻海峡与本州相对。北海道旧名
虾夷,原住民族为
爱努族,当地的很多地名也来自爱努语。北海道的主要山系有南部的
日高山脉和东部的
石狩山地,西部的
夕张山地等。北海道内的最高山峰是旭岳,海拔2291米。在山脉的中间有
富良野盆地、上川盆地、
名寄盆地、北见盆地等盆地。北海道东海岸平原较少,较大的平原有
十胜平原。西海岸的平原面积较大,其中最大的石狩平原也是北海道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较低的
人口密度使得北海道是日本森林面积最大的地区,森林面积占全道面积的71%,也是日本木材
生产量最多的地区。和日本其他地区相比,北海道的湖泊数量颇多,主要湖泊有
阿寒湖、
屈斜路湖、
支笏湖、
洞爷湖等。
本州岛是日本最大的岛屿。
北美板块和
欧亚板块在本州北部挤压
太平洋板块,形成了纵贯本州北部的
奥羽山脉。发源自奥羽山脉及其他山脉的河流在其中游形成盆地,下游则形成平原。奥羽山脉西侧的
日本海沿岸地区有大量
火山景观,主要火山有岩木山、
鸟海山、
月山。而奥羽山脉东侧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主要山脉有
北上山地,高度相对较低。
日本海沟位于本州东部的海域,海沟西侧发生过多次
巨大地震。奥羽山脉的南侧是日本面积最大的平原
关东平原,日本的首都东京也位于这里。关东平原人口密集,也是地震的多发地区。中央地堑带在
关东地方一带纵贯本州的中部,而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也位于中央地堑带。中央地堑带以西则是连绵险峻的高山,自东向西分别是
赤石山脉、
木曾山脉和
飞驒山脉,三条山脉合称为
日本阿尔卑斯山脉,山脉汇集的
长野县也因此成为日本地势最高的地区。而日本阿尔卑斯山脉以西的山势则比较平缓。以铃鹿山脉为界,以西是
近畿地方。近畿地方没有太高的山脉,位于平缓山脉之中的京都盆地和奈良盆地是
日本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近几地方以西是
中国地方。中国
山地横贯了中国地方,山脉北侧是山阴地方,南侧是
山阳地方。山阴地方平原较少且面积狭小,人口密度也较低。而山阳地方则人口密集,气候温暖,是日本重要的
工业地区。
四国位于日本西南部,北隔
濑户内海和本州相望,南为太平洋。是日本四大岛中最小的一个。
四国山地横贯四国岛中部且山势险峻,也是四国各县和主要水系的
分界线。由于四国山地的存在,四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北部的濑户内海沿岸温暖干燥,南部则高温多雨。
四国地方地形崎岖多山,交通不便,经济也
欠发达。
九州是日本四大岛屿中位置最南的。九州的中部是
九州山地,其核心
阿苏山周边为少见完整位于陆地上的的
破火山口。九州的地形可大体分为三个地区:北部和中部的界线是松山-
伊万里构造线;中部和南部的界线是臼杵-八代构造线。北部地势较平,而南部山地较多。中部则在数十万年之前都曾是濑户内海的延伸部份,因阿苏山的数次喷发而逐渐与其他陆地相连。九州是日本距离中国和
朝鲜半岛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国
大陆文化传入日本的重要地点。
自然灾害
日本地处四个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
火山活动十分活跃。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大小地震中,有约10%都是在日本附近发生。1996年到2005年期间,世界上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发生在日本。20世纪以来,在日本发生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大地震有1923年的
关东大地震(这场地震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是日本史上死者最多地震。地震给日本首都
东京带来毁灭性打击)、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此次地震都之后都市的
地震对策和建筑基准法的修订及防灾意识产生了
重大影响)和2011年的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地震所带来的海啸给
东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带来重大灾害,其引发的
核电站事故带来的严重影响仍未消除)。而在沿海地区,地震之后引发的
海啸常带来远超过地震的影响,英语中的海啸(Tsunami)一词就是来自于日语。1896年发生的明治
三陆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最高达38米,超过22,000人遇难或失踪。2011年发生的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引发的海啸最高浪高达40.5米,约2万人遇难或失踪。
除了地震和海啸之外,火山引发的灾害在日本也不少见。1708年富士山宝永大喷发时,江户市内也堆积了大量
火山灰。1986年伊豆大岛
三原山喷发,岛上所有居民都被迫离岛避难。1991年发生在
长崎县的云仙普贤岳喷发也导致43人遇难。而近年日本较为活跃的火山有
有珠山、
浅间山、
三宅岛、
阿苏山和
樱岛等。日本其他的主要
自然灾害还有
山体滑坡、
泥石流、洪水、台风、
雪灾和
低温灾害等。
天然资源
日本地理年龄年轻,地下埋藏的矿物品种众多,有“矿藏博物馆”之称。但日本的大部分矿藏难以开采利用或缺乏开采价值,是一个天然
资源短缺的国家,工业发展所依赖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等大部分都由外国进口。
2008年,日本的石油进口量达到20,243万吨,且石油进口对
中东地区依存度颇高;2006年,日本输入
液化天然气输入量达818亿6000万立方米。1973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在能源来源上对石油的依赖已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以及
原子能。南
关东地区有一些天然气埋藏于地下,但因其地处人口密集地区,开采受到限制。金属资源方面,日本对金属资源需求极殷。日本的铜产量曾经是世界第一,但现今和其他金属资源都已经采掘枯尽,因此也是极为依靠进口。2009年,日本
铁矿石进口量达10,547万吨,
铜矿进口量达4,776千吨,锌进口量达886千吨。日本过去曾有大规模煤矿开采,主要的产煤地点有北海道、
山口县、
福冈县等。在鼎盛时期,全日本曾有超过800处煤矿开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年产量曾达6000万吨。战后虽曾一度大幅减少,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又有回升。1950年之后,产量曾超过5,000万吨。不过随着石油地位的提升,加之日本国内开采费用高昂,日本国内的煤矿接连关闭停产。2002年之后,仅有
钏路煤矿还在开采,年产量约在60万吨。
行政区划
日本政府自1947年根据《地方自治法》将全国分成47个
一级行政区,称为“
都道府县”,分别为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县。47个都道府县如下:
都道府县以下,是称作“基础的
地方公共团体”的市、町、村。“市”的人口及工业化规模比“町”大,而都道府县要设置町亦有一定人口及工业化要求,“村”则没有此限。市、町、村均直接隶属都道府县,地位平等,没有互相隶属或
领导关系。在最近数年,因实施了
市町村合并,日本的
市町村数量大幅减少。
1956年起,都道府县的市可以设置“
政令指定都市”。政令指定都市人口超过50万,在经济和工业运作上具有高度重要性。政令指定都市虽然隶属道、府、县的管辖,但部分
行政事务则改为接受
中央政府直接指导,亦享有更高的
自治权及财政来源。政令指定都市可以内设“区”,以便自治行政。截止到2011年4月1日,日本全国共有19个政令指定都市。
1996年起,都道府县的市可以设置“
中核市”。中核市人口必须达30万,比一般的市拥有更高自治权力,但不及政令指定都市。截至2011年,日本全国共有41个中核市。2000年起,都道府县的市可以设置“
特例市”。特例市人口必须达20万,比一般的市拥有更高自治权力,但不及中核市。截至2006年,日本全国共有40个特例市。
东京都并未设有任何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及特例市。东京都东部、濒临
东京湾人口最密集的地域划为23个
特别区。特别区虽然和其他市、町、村一样,是具有自治权的
地方公共团体,而且各区人口也将近政令指定都市,但自来水、污水、消防等
公共服务则不会自行处理,改由东京都政府直接安排执行。
日本过去曾经设置名为郡的
地方行政机关,阶级为都道府县以下、町村以上。1920年代起,郡制已经废除,只用作概括描述行政区域或是书写地址之用,并无实际行政用途。
另外,部分都道府县会在市町村之上设置支厅。支厅不是地方公共团体,没有自治权,地址亦不会提及。支厅只用于协助都道府县政府于偏远或离岛地区执行行政事务。日本的支厅过去主要集中在面积最大的北海道,然而在2010年,北海道所有的支厅均被废除,改设综合
振兴局或振兴局。只有
山形县、东京都管辖的多个太平洋离岛与鹿儿岛县的一些离岛设有支厅。
日本的全国可划分为八大地区,分别为北海道、
东北地方、
关东地方、
中部地方、
近畿地方(又称
关西地方)、
中国地方、
四国地方和
九州地方。这些地域并无官方行政地位,不过是把日本划分为数大区域的常见方法,常见于地理书籍
分册、交通安排、民间习惯及
商业机构等。除了这种
划分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例如将中部地方分为
东海地方和
北陆地方,中国地方分为
山阳地方和山阴地方等。
自然条件
气候
主条目:日本气候
在
柯本气候分类法中,北海道属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本州、
四国、九州属
副热带湿润气候;琉球群岛属偏
热带雨林气候的副热带湿润气候。由于日本纵贯的纬度颇大,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而连绵不断的山峰纵贯日本列岛中央,使得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日本海沿岸地区气候差异很大。因日本地处中纬度大陆东岸,日本气候明显受到
季候风及
洋流交汇的影响。日本是岛国,
年温差较小且降水充沛,有明显的
海洋性气候特征。以上种种,均导致日本与相同纬度的朝鲜半岛、华北等地区的雨量有
显著差异。
日本一年四季分明。五月至九月,热带气流从太平洋趋向日本,加上
黑潮、
亲潮在周边海域交汇,为日本带来闷热、雨量充沛的夏季。标志着夏季开始的“
梅雨”雨季从南部开始向北部展开,这道降雨前锋称为“梅雨前线”。日本全国除了北海道之外均有梅雨现象。直到7月,太平洋季候风将
暖湿气流占据日本上空,雨季结束、盛夏来临。盛夏到初秋的这段期间,
北日本和东日本则会出现被称为“秋雨”的间歇雨季。日本在夏季和秋季也会遇上多个台风,每年平均会有十个台风接近日本,其中三、四个会登陆,并造成人员伤亡和破坏。11月底左右,
西伯利亚大陆的
冷空气集结成
高气压,趋向太平洋北部的
低气压。结果导致寒风从西面吹向日本,途径
日本海时吸收上空大量的湿气,为面向日本海的“
里日本”带来严寒与
暴雪。当中尤以
北陆地方(
富山县、
新潟县一带)的山间积雪最为深厚。在山脊另一侧的“
表日本”,风雪由于受到山脊阻挡,日本东部的冬日天气通常晴朗干燥,但气温仍然偏低。冬季结束后,春天开始,受热带大陆性
气团的影响,高气压和低气压交替通过日本上空。三月下旬日本各地的樱花相继绽放,民众纷纷举行一年一度的
花见活动。
日本全国可分为五个
气候区,分别是日本海型气候区、太平洋型气候区、中央高地型气候区、濑户内海型气候区和琉球群岛型气候区。日本海型气候区的范围的包括了北海道和本州岛的
日本海侧地区。在冬季因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使得日本海沿岸地区在冬季常有大量降雪,其降
雪量在世界也位居前列。太平洋型气候区包括了北海道、本州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和九州的大部份地区。其夏季因梅雨和台风的影响
降水量较多。而冬季气候则较为干燥。中央高地型气候区的范围是本州中部的山区地区,这一地区距海洋相对较远且海拔较高,因而
气温年较差很大且降水量较少,具有较强的
大陆性气候特征。濑户内型气候区的范围是指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这一地区因被山地包围,季风受到阻挡,全年降水量都相对较少。琉球群岛型气候区包括了冲绳群岛,位于日本的最南端,全年高温多降水,海洋性气候特点鲜明。
日本的传统
住宅建筑为了适应日本高温多湿的
气候环境,在设计上注重通风,往往不设固定的墙壁而使用
拉门,以促进室内各房间的空气流通。且在地板和地表间做一定间隔,使得湿气能从房屋下方通过。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日式房屋数量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使用
钢筋混凝土建造的西式住宅。这些住宅大多使用固定墙壁且注重
气密性。都市日益增加的
高层建筑使得大都市和其近郊的
热岛效应日益突出,冬季的气温过去和相比有所变暖,而夏季的高温酷暑也是严重的
社会问题。
海洋
日本周边海域分别为东边的太平洋、南边的
菲律宾海(日本多视作太平洋一部分)、西边的东海、西北边的
日本海,以及东北边的
鄂霍次克海。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海称为
濑户内海,当中散布多个海岛。日本国内的主要海峡则有北海道和本州之间的
津轻海峡、本州和九州之间的
关门海峡以及
宗谷海峡、
明石海峡、
鸣门海峡、
对马海峡。面积较大的海湾有
东京湾、三河湾和
大阪湾。
日本的海岸线长度居世界第六位。日本海岸线的曲折程度受地形的影响,各地区海岸线都有鲜明的特点。日本海沿岸地区的海岸线较为平直,长度也较短。
岩手县一带的
三陆海岸和长崎县的海岸属于
溺湾,曲折复杂,适宜展开养殖产业,也是著名的观光景区。而拥有众多岛屿的
濑户内海沿岸的县份也是日本海岸线较长的县份。
日本的太平洋海域有称为
黑潮的暖流由
南向东北流动,而它的支流
对马海流则会经过对马海峡,流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日本海。另一股称为
亲潮的寒流则从
北太平洋向南方流动。称为利曼海流的亲潮支流,则经
鞑靼海峡流入日本海。两条海流在
东北地方交汇,带来充分的
浮游生物,令东北地方海域渔藏丰富,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然而,对
渔业资源的
过度捕捞导致日本一些地区的
渔获量减少。此外,沿岸工业都市的污水排放导致日本一些海域存在
赤潮问题。
水文
由于日本地形狭长且多山,日本的河流普遍长度短、落差大、
流域面积小。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且在夏季常有在短时间内集中降雨的情况,使得日本的河流不时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带来一定的灾害。日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有1,700毫米,人均
年降水量约有5,200立方米,较世界平均的23,000立方米为低。加上日本的河流大多较为短小,降水很快就流入海中,难以利用。因而日本虽然降水量较多,人均
可利用水资源却较低。在濑户内海沿岸等气候较干燥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居民甚至需要修建
储水池以储备旱季用水。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及统计研修所的《2007年统计年鉴》,日本最长的河流是
信浓川,长度367公里。信浓川发源自
埼玉县、
山梨县、
长野县三县交界处的甲武信岳南侧,在
新潟市注入
日本海。日本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
利根川,流域面积16,840平方公里。利根川的主流发源于
群马县和
新潟县交界处的大水上山。在
千叶县铫子市和
茨城县神栖市之间注入太平洋。其流域面积占了关东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除了这两条河流之外,日本的其他主要河流还有北海道的
石狩川、天盐川;东北地方的
北上川、
阿武隈川、最上川;关东地方的
荒川;中部地方的
木曾川;四国地方的
四万十川;九州地方的筑后川等。
日本的湖泊数量不是很多,根据日本
国土交通省河川局
湖沼资料,日本面积最大的湖泊是位于
滋贺县的
琵琶湖,其面积达670.3平方公里。琵琶湖属于
构造湖,其历史相当长,生态系统多样,也是
关西地区重要的水源。而最深的湖泊是
秋田县的
田泽湖,最大水深423.4米。海拔最高的湖泊是
栃木县的
中禅寺湖,湖面海拔1,269米。因日本火山活动频繁,日本的湖泊中
火山口湖和
断层湖较多,如
屈斜路湖、
支笏湖、
洞爷湖、
十和田湖等。沿海地区则有一些湖泊是
海迹湖,如
八郎潟、霞浦、
滨名湖、中海等。为实现发电和河流开发等目的,日本也兴建有很多水库,规模较大的有
黑部水库和德山水库等。
自然生态
南北狭长的地形加上差异巨大的气候使得日本是一个极具
生物多样性的国家。有超过90,000种生物在
日本列岛上生息。其中
维管束植物约有5,600种(其中1,950种是特有种,固有率35%);
哺乳类91种(其中46种是特有种,固有率51%);
鸟类368种(其中15种是特有种,固有率4%);
爬虫类64种(其中28种是特有种,固有率 44%);
两栖类58种(其中44种是特有种,固有率76%);鱼类214种(其中52种是特有种,固有率24%)。日本列岛并未经历过因冰河导致大量
生物灭绝的情况。而岛国的地形又使得
外来生物较难入侵,岛上的生物则实现了独自的进化。然而
明治维新以来,因人类的捕猎和外来生物的入侵,一些珍稀的日本特有种已经灭绝或濒危。
日本狼即是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森林覆盖面积约有250,000
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约有66%,就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日本是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国家。日本的
森林面积中有约130,000平方公里是
天然林、100,000平方公里是
人工林,其他属竹林等。日本虽然是森林大国,然而由于国产
木材价格高昂加之林业后继者不足,日本的木材严重依赖进口。天然林中,
本州中部的高山及北海道的海拔较高的地区以
灌木林为主;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的森林以
针叶林为主;
东北地方和本州中部的山地的森林多是落叶林;而本州中部以南的森林则多是
常绿阔叶林。而日本的人工林则几乎都是针叶林。虽然日本森林面积广大,但森林荒废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日本在
二战后种植的大量人工林中,许多虽已到适宜采伐的时期,却因林业萧条而无人采伐。新种植的人工林也损害了旧有天然林时期的
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单调化,并且带来了严重的
花粉症问题。
由于日本的海域面积南北狭长温差较大,
海底地形复杂多样,加上暖流和寒流互相交汇,使得日本近海生息著多种多样的生物。据日本海洋
研究开发机构调查,在日本近海生息的
海洋生物物种数仅经过确认的就高达32,777种,占全世界约23万种的14.6%。其中有1,872种是日本特有种。日本近海的
真核生物种类数种排在
世界第二,仅次于
澳大利亚近海海域。可以说日本
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是世界前列。
日本共有四处
世界自然遗产,分别是
白神山地、
屋久岛、
知床半岛和
小笠原群岛。白神山地横跨东北地方的
青森县和
秋田县,拥有世界最大的
山毛榉原生林。屋久岛位于
鹿儿岛县南部,岛上有珍稀的
绳文杉,其历史超过6,000年,有“神木”之称。知床半岛位于北海道东部,亦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生息之地。小笠原群岛因其远离大陆,岛上生态系统独特,更有“东洋的
加拉帕戈斯群岛”之称。
土地利用
日本地形多山,使得日本可居住地面积比例较其他地狭人稠的国家相比要小很多。日本的可居住地面积仅有121,343.23
平方公里,只占国土总面积的32.1%。为了缓解用地紧张的情况,
填海在日本十分常见。日本东西的两大门户
羽田国际机场和
关西国际机场,千叶的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和东京的
台场等知名地点就是由填海得来。据统计,日本国土面积中有0.5%系填海得来。填海在扩充土地的同时,也带来了
环境问题。据日本
国土交通省2004年的《关于土地动向报告》,日本国土总面积为377,900km2,其中森林占66.4%、农地占12.8%、住宅地占4.8%、水面占3.6%、道路占3.4%、荒地占0.7%、其他用途占8.3%。而根据日本总务
省统计局及统计研修所的《2007年统计年鉴》提供2004年的数据,日本私有
土地面积有162,302 km2,其中可作
住宅用地面积有15,961平方公里、稻田面积有27,080平方公里、其他田地面积有24,885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有78,674平方公里、牧场面积有1,331平方公里、荒地面积有8,597平方公里、其他用途土地面积有5,522平方公里。
农业方面,日本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狭小,
生产成本高,日常农产品颇为依赖外国进口。除了稻米之外,日本所有农产品均不能自给。日本1994年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协定框架内继续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品质与数量的限制,例如进口大米控制在
市场占有率5%以内,并实行严格的检疫卫生措施等。另一方面,则对国内农业的
基础建设、技术、
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大额补贴。结果,日本农产品的
品牌形象以优质为主,即使价格偏高也取得国民爱护与信赖。日本政府的农业政策,不但确保国内粮食稳定供应,也推动日本
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稳定。日本主要的农业地区有北海道的
石狩平原,
本州的
关东平原、
越后平原、
浓尾平原,
九州的筑紫平原等。稻米主要在
日本海沿岸地区和
东北地方生产。大都市近郊则发展园艺农业、蔬菜栽培及酪农产业。
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国家。自
明治维新以来,以
纺织业为首的
轻工业率先开始发展。
重工业则在20世纪初期开始起步。在
二战爆发之前,日本的工业已取得一定发展,但在战争中
日本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战后,
日本经济快速实现复兴,工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日本有四大
工业地带,分别是京滨工业地带、中京工业地带、阪神工业地带和
北九州工业地带。这四个工业地带都处于
太平洋沿岸地区,四大工业地带已连为一体,合称太平洋工业地带。其中京滨工业地带位于
东京湾西岸,主要发展钢铁、石化和出版
印刷产业,是日本第二大工业区。中京工业地带位于三河湾沿岸,
支柱产业是
汽车制造业和化工产业,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地带,也是世界汽车大厂
丰田汽车的总部所在地。阪神工业地带位于
大阪湾沿岸,核心产业是
石化产业。北
九州工业地带位于
福冈县北部,主要产业是
钢铁工业。除了四大工业地带之外,日本其他的主要工业区还有关东内陆工业地带、京叶工业地带、东海工业地带、北陆工业地带和瀬戸内
工业地域等。而电子、IT等
高新技术产业则主要集中在东北地方的
高速公路沿线和有“日本硅岛”之称的
九州地方。
日本共制订过六次全国性的国土综合
开发计划。分别是1950年制定的特定地域
综合开发计划、1962年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9年制定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77年制定的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87年制定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1998年制定的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前三次综合开发计划均以开发大规模工业区为主要目的,虽取得了经济发展,却也因
公害问题引发了一些居民的反对。之后的开发计划则着重国土的均衡发展、缩小东京与地方的差距。国土综合开发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东京与地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未能解决,且引发了公害及环境问题。2005年,国土综合开发法被废止。
人口
据2010年
日本人口普查的数字,日本全国共有人口128,057,352人,其中男性有62,327,737人,女性有65,729,615人。和上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89,358人。总人口为世界第十名。其中日本人有125,358,854人,和上次调查(2005年)相比减少了37万人(0.3%)。
日本国土狭长且山地多,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仅有的
沿海平原之上。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类似,日本的人口高度集中于都市。三大
都市圈(东京圈、
名古屋圈、大阪圈)的人口达全国的49.7%。其中
东京都2005年人口为1,25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48人。东京都及其邻近的七个县(包括东京都、
神奈川县、
千叶县、
埼玉县、
茨城县、
栃木县、
群马县及山梨县)合称日本
首都圈,其人口达4,237万人。三大都市圈都位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合称东海道都市带,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市密集区之一。与此相对,面积最大的北海道人口却只有56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2人。可见各
都道府县人口不均极为显著。
日本的
人口结构也成为社会的隐忧。日本男性
人均寿命为78.64岁,女性为85.59岁,数字冠绝全球。这虽然反映
生活素质以及医学进步,但也反映
人口老化问题势趋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日本在1940年代末出现
婴儿潮,这些婴儿在20世纪成为日本庞大的
劳动人口,推动
经济发展。这些婴儿在1970年代诞下下一代,造成另一波婴儿潮。但随着时代转变,日本
出生率逐渐下降。1947年,日本正值婴儿潮高峰,
总和生育率达到4.54。1973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2.14,自此之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就长期处在人口置换水平2.1的下方。1989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降至1.57,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很大冲击,被称为“1.57危机”。2005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6,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数字,日本的总人口也从这一年开始负增长。2010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略有回升至1.39。现代日本人口面对“
老龄化”与“
少子化”(每户生育孩子数量下降)问题。1970年人口普查时,日本
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1%,进入
老龄化社会。1995年,老年人口已占日本总人口的14.5%,日本进入
老龄社会。2007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率达到21.5%,日本进入超老龄社会时代。随着首波婴儿潮人士开始退休,人口减少已经成为影响
日本经济及社会的危机。
日本人口最多的20个都市如下:
环境问题
在明治维新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
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足尾铜山事件可说是日本最早的
公害事件。在战后的高度经济发展时期,日本发生了数起
公害事件,俗称的八大公害有四起发生在日本(
痛痛病、
水俣病、
第二水俣病、
四日市哮喘),这些事件引发了日本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1993年,
日本国会通过了《环境基本法》,这是日本在
环境保护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日本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
水质污染、
外来物种增加等问题。
日本的
下水道普及率有75%,在
发达国家中属低水平。大量农业、工业和家庭废水未经充分处理就排入自然水体,使得日本的众多河流及湖泊出现过
富营养化问题。而装载有石油的大型货船也给途径海域带来了油污泄漏,使得日本近海海水污染问题严重。汽车及工厂排出的大量被污染的空气导致日本的部份都市在1970年代出现
光化学烟雾问题。1978年,日本制订了对
汽车尾气污染进行控制的法律,空气污染问题在日本得到了改善。
1997年12月,在日本
京都市举行了第3届气候变化框架条约
缔约国会议,并通过了《
京都议定书》。日本也加入了《京都议定书》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
世界各国合作面对
全球暖化问题。日本还参加了《
湿地公约》、《华盛顿条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全球性
保护环境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