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Forestry)是研究
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
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
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它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
应用学科。
学术概念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但它与其他矿藏资源不同,是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自然资源。林学是有关
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
应用学科。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
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
知识领域。林学概论则是这门学科的综合的、概括的论述。
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
工业技术学科。
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
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含诸如森林植物学、
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
造林学,
森林保护学、木材学、
测树学、
森林经理学等许多学科,有时也可称之为营林科学尤其是对于森林的重新认识,已经把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
经营理念渗透到森林经营中,重视的不是砍伐而是科学的经营手段。
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森林,它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经
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原始天然林,
原始林经采伐或破坏后
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
次生林,以及人工林。森林既是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生产基地,又是调节、改造
自然环境从而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
天然屏障;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
林业是一项古老的经营事业,但林业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异。古代的林业主要是开发利用原始林,以取得燃料、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中世纪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及森林资源渐次减少,
局部地区出现缺林少材现象,人们开始关心森林的恢复和培育,保护森林和人工种植森林逐渐成为林业的经营内容。近代的林业认识到森林资源,特别是木材的
永续利用的必要性,要使开发利用森林和培育保护森林保持相对的均衡,开始把
林业经营放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现代的林业则正在逐渐摆脱单纯生产和经营木材的
传统观念,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多目的综合经营森林和高效率深度利用森林资源为其特征。
林学是一门与浩繁的
生物界及多变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要掌握这门学科必须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善于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结合具体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和综合,得出适当的结论,以解决林业生产上的问题。
森林除了能直接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和多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
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保障农牧业的高产稳产,保护和美化人类的
生活环境、防治污染都具有重大作用。世界林业科学的发展,大体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的林业科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此后,
北欧、
北美和
苏联等国家的林业
科学研究也有了很快发展,从而带动了林业科学在世界内的
全面发展。中国林业及森林经营历史虽然可追溯到
尧舜时代,但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严重束缚了科技的发展,林业科技研究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世界林业先进国家。解放前,只有少数几所农学院和农业专科学校开设有林学课程。解放后,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林业科技事业才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己建立了一定规模的
林业教育和科研体,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在林业科学和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
随着
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也日趋全面,不仅要求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
经济效益,而且随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科学的发展,对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亦日益增高。实现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扩大无林少地区的森林覆被和城乡的绿化面积,建立游憩林场、森林公园等,以满足人类对森林的多方面需要是今后林业科学研究的总趋向。因此,林业科学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生产实践问题很多,牵涉的面很广,从整体上来说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
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深化相关关学科和专业的研究,进行多学科合作,才能有效。
林业科学中所设的各个学科(专业),有的侧重
基础理论,有的则以
应用技术为主,但相互间又有密切关系,各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都将促进邻近学科的进一步深化,围绕科学培育和经营森林资源。建设森林生态保障体系和林业的可待续发展的总任务,发挥各自的作用。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
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对森林实行遗传管理和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建立空间培育
林木良种和繁育的
技术体系;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营造和抚育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生态学、
土壤学和遗传学是森林培育的重要基础理论;森林保护学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
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森林经理学是研究
森林区划、调查、评论和讨论为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并扩大知识面。
学科设置
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18所,本次参评18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0所。 (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研究对象
森林,是指一个拥有高密度树木的区域。
俄国林学家G.F.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
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
森林群落学、
地植物学、植被学称森林为
森林植物群落,
生态学称之为
森林生态系统。在
林业建设上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这些
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
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球
生物圈当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理论上,森林可以出现在任何
经纬度,任何树木可以生长的地方,森林中通常拥有很多不同的树种,并具有不同的高度。而森林中拥有的植物、动物的种类往往比其他的植被系统多很多。森林通常根据存在于其中的
生物群系来分类,按照主要树木种类的
树叶寿命(它们是否常青的或落叶的) 来区分。按照生态学的
分类方法,森林通常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树林
3、丛林
6、温带针叶林
9、热带干旱森林
中国森林现状
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
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
针阔叶混交林,如下:
针叶林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
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
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
杉木林等。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
避难所。
它们分别作为
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
低纬度的
亚高山带植被类型。在
分布区和
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
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
辽东半岛,主要的
建群种有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赤松(P. densiflora)、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
白皮松(
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
类型很多,如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
云南松(P. yunnanensis)、
细叶云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
卡西亚松(P. kesiya)、
华山松(P. armandii)、
高山松(P. densata)、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冲天柏(
干香柏)(C. duclouxiana)、
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铁坚杉(K. davidiana)、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
南亚松(Pinus latteri)、
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
喜马拉雅长叶松(P.roxburghii)。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中国
温带地区的地带性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北
长白山和
小兴安岭一带山地,向东一直延伸至
俄罗斯阿穆尔州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主要建群种是
红松(P. koraiensis)和一些
阔叶树,如:
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紫椴(
Tilia amurensis)、
色木(Acer mono)、
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
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是
常绿阔叶林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一种
垂直带森林类型,主要有
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
铁杉(T. chinensis)与
壳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亚热带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间形成特殊的
针阔混交林带,喜马拉雅铁杉(T. dumosa)与
阔叶树混交林常常占据主要的地位。
阔叶林
秋天的阔叶林
广泛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广阔范围。主要的森林类型有华北、
西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栎林、
赤杨(
Alnus japonica)林、
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
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林;由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栗树林、
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林、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
次生林类型的山杨林和
桦木林以及发育在亚热带山地的
山毛榉林和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
Platycarya strobilacea)、
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
B.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湿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地带性类型,所含物种丰富,就
高等植物而言,约占中国种类的1/2以上。常绿阔叶林的
优势种不明显,经常由多种
共建种组成。有青冈林、拷类林、
石栎林、
润楠林、厚壳桂林、
木荷林、
阿丁枫林、
木莲林。
在
川西、滇北和藏东南一带曾为
古地中海的地区,有类似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残遗的群落存在,主要见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阳坡,一般山地常见的类型以滇
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
黄背栎(Q. pannosa)、
长穗高山栎(Q. longispica)林、
帽斗栎(Q. guayvaefolia)林、
川西栎(Q. gilliana)林、藏高山栎(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区常见有
铁橡栎(Q. cocciferoides)林、
锥连栎(Q. franchetii)林、
光叶高山栎(Q. rehderian)林和
灰背栎(Q. senescens)林的分布。
这类森林
种类组成相当复杂。它又可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分布在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见于东部
亚热带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等。
中国季风热带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类型,大多数分布在较干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区。它们多数属于长期
衍生群落性质。如
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林、毛
麻栎(C. tabularis var. velutina)林、
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林、
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林、
劲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林、
木棉(Bombax malabarium)林、
楹树(Albizzia chinensis)林、
海南榄仁树(Terminalia hainanensis)林、
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林、
枫香、
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林等最为常见。
多见于中国
热带地区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
海南岛一带山地以
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柯类(Lithocarpus)等为主,云南南部则多为
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
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主要见于广西南部,组成种繁多。
研究意义
森林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还能生产
果品、药材、皮毛、松香、
栲胶、
紫胶、
樟脑、桐油、
橡胶等具有很大
经济价值的产品。当然现代森林的主要生产功能还是表现为它是-个巨大的原材料供应者。木材及木制品(各种人造板、压缩木、纤维纸浆等)在建筑、交通、采掘、轻纺、水利电力筹许多
生产部门是不可缺少的物资。本材的
化学加工产品(酒精、
糠醛、
木焦油、
松香、
松节油)等等,及各种
林副产品(桐油、生漆、樟脑、
白蜡及各种果品、药材、毛皮等等)也是重要的原材料及出口物资。
森林中有极其丰富的
物种资源,仅
热带雨林中的物种就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50%。在中国的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又有很多油料植物,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现代的森林仍然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能源生产者。由于森林的面积大,同化层厚,又是多年生,它所固定的日光能量很大。据估计,地球上全部森林积累的
生物量(以
干物质计)为一万六干多亿吨,约占全部陆地生物量的90%,地球上全部森林的每年
净生产量约为七百亿吨,约占全部陆地年净生产量的65%。森林在史前的地质年代里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实质上现在所用的煤和石油等能源基本上都是过去的森林所固定积聚的日光能。用木材作为能源约占全世界总
能源消费约5%,特别是在
第三世界,近80%的木材消耗是直接用于能源的。近年来,由于世界上一些
化石能源渐渐枯竭,森林作为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正在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森林是土壤的绿色保护伞。茂密的枝叶能够截留降雨,减弱水流对土壤的冲刷;林下的
草本植物和
枯枝落叶层,如同一层松软的海绵覆盖在土壤表面,既能吸水,又能固定土壤;庞大的根系纵横交错,对土壤有很强的粘附作用。另外,森林还能抵御风暴对土壤的侵蚀。中国的有关观测结果表明,
有林地水土流失量比荒坡地小得多。森林能够蓄水
保肥,消洪补枯。
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森林是巨型蓄水库。
降雨落到树下的枯枝落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会被蓄积起来,就像水库蓄水一样。雨过天晴,大量的水分又通过树木的
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森林对于减轻旱涝灾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土流失区,由于肥沃土壤不断随水流失,最终使千里沃土变为瘠薄不毛之地,(黄土高原)从而丧失
农业生产的
基本条件。被冲刷下泄的泥沙,经过辗转搬运,填入下游的水库、湖泊,或淤塞江河、渠道,或堆积入海河口,减少了水库、湖泊的蓄水容量,阻碍了洪水的畅通流泄,很容易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成灾。另一方面,被冲刷的土壤对雨水的
渗透力很差,降雨后很快形成
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迅速流走,而土壤内部能够涵养的水分很少,因而泉源枯竭,河湖水量减少,甚至干涸。被冲刷的土壤面积愈大,地表的
径流量也就愈大,形成洪水的时间也愈短。这就使下游河流的河水易涨易落,使良性河流变为恶性河流。这也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一个原因。在坡度陡峭的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时还会发生塌坡和
泥石流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中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估计,中国水土流失面积约有150万
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流失的
土壤养分约相当于四五千万吨化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古代森林密布,土地肥沃,是
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对
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发和对森林的长期破坏,致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千里沃野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每年流入
黄河的泥沙高达16亿吨,使
黄河下游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给
华北平原造成严重洪水威胁。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绝对量虽然比西北黄土高原少得多,但是因为土层原来不厚,从其后果的
严重性来看,也是丝毫不能忽视的。
风蚀也是
土壤流失的一种灾害。风力可以吹失
表土中的
肥土和细粒,使土壤移动、转移。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更是风起沙飞,往往埋没了农田和村庄。风对农作物的直接危害更为普遍。在
防护林和林带的保护下,可以防止和减轻风的危害。当刮风时,气流受到林木的阻挡和分割,迫使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绕过,一部分气流透过林间枝叶,分割成许多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风力互相抵消,强风变成了弱风。据各地观测表明,一条10米高的林带,在其背风面150米范围内,风力平均降低50%以上;在250米范围以内,降低30%以上。1981年5月10~13日,
内蒙古赤峰县出现一场持续68小时的11级暴风。这个县的
太平地乡由于有较好的防护林网和成片固沙林的保护,全乡除了林带缺口附近和边缘地带的1000亩农地遭受严重灾害以外,其它6.5万亩农田苗全苗壮,秋收
总产量仍然达到无灾的1980年的水平。与这个乡相邻的哈拉道口乡,由于大部分土地没有营造
防风林带,播种的6.2万亩农田,在这次暴风中有4.7万亩的活土层被风揭光。有的地块被沙埋了半尺以上。
防护林带和农田
林网不仅能够降低风速,还能增加和保持田间湿度,减轻
干热风的危害。中国广大中原和华北平原是小麦的主要产区,每年5、6月份小麦灌浆时期,常常受到干热风的侵袭而使小麦逼熟、减产。在林网保护下的农田比无林网农田,小麦产量可以提高25%。
许多地区的
实践证明,在结构合理的防护林带背风面的15-20倍林带高度的范围内,森林的这种防护作用是明显的。如果将林带联成体网,并与衬宅植树、成片造林结合起来,形成
防护林体系,则其效果将更为显著。
森林的
社会功能和效益,首先是指森林能美化、净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游憩场所。随着
世界人口集中(
都市化)的发展进程及世界
森林资源的减缩,这个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有许多
发达国家已把相当大面积的森林划为自然保护区和
森林公园,以满足
生态平衡和群众游憩方面的需求。中国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有所开展,特别是在-些大中城市附近,对个发挥森林的
社会效益有迫切的要求。国外有些人还把森林的社会效益理解为开发林区.发展交通、增加
社会就业机会,促进以林为中心的整个林区社会的经济、
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领域。综上所述,森林作为一个陆地上最大的
生态系统,在生产、防护、社会各方面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研究林学就是要充分发挥这几方面的效益,为人类服务。
森林在改变大气候方面的作用,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对于森林能增加
水平降水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对于森林能否增加垂直降水是有争论的.尽管如比,已经出现了一些
森林破坏后引起大
气候恶化或增加森林覆被改善了大气候的实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基础。重要的是,森林确实能改善邻近地段的
小气候,如减少温差,增加
空气湿度,降低风速,减少
平流寒害,干热风危害及地表风蚀的危害,
⑴林内的
最高气温与
最低气温相差较小,一般特点是冬暖夏凉。这是由于林冠的阻挡,林内获得
太阳辐射能较少,空气湿度大,日间林外热空气不易传导到林内:夜间林冠又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冬夏温差小,林内最高气温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气温又比空旷地稍高或略低。
⑵林内的地表蒸发比无林地显著减小,一般只相当于无林地的2/5至4/5。这是因为生长期间的林内气温、
土温较低,风速很小,
相对湿度大。同时林地有
死地被物覆盖,土壤疏松,非毛管性孔隙较多,阻滞了土壤中的水分向大气散发。
森林是地球
生物圈中
大气成分平衡的主要调节者。森林是庞大的氧气
制造厂。人类、动物和一些微生物都吸收氧气,放出
二氧化碳,工业燃烧更要大量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如果大气中的氧气不足,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则不但对
人体健康有害,而且还可能引起地球气温上升.冰山溶化,
海平面上升等严重恶果。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这样才能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并具有强大的
固碳作用。要维持大气的成分平衡,主要靠
绿色植物,尤其要靠森林。
发展目标
中国是少林的国家,森林资源的贫乏和粗放利用,严重影响
国民经济的
持续发展,造成
生态条件恶化,林产品供需矛盾尖锐,
自然灾害频仍。虽然,中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但是由于中国领导重视林业发展,重视对林业方面的投入,使中国林业发展中以
木材生产为主向以
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
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实施和稳步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中国未来的林学
基础研究要关注林业生态建设,围绕中国林业
重大工程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索,促进
源头创新,使基础研究真正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引擎。
未来几年中国林学基础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旨在解决退耕还林和
天然林恢复和保护等林业重大工程中重要的基础问题。1998年,国家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和“
天然林保护”等重大
林业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绩可喜,但是由于对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缺乏认识,
工程建设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事倍功半。基础研究的滞后已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深入开展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对于促进林业重大工程实施的科学化,提高效率,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社会经济
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继拟南芥菜和水稻之后,
杨树是第三个完成
全基因组测序的高等植物,该序列已于2004年9月向社会公布。解读基因组序列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探讨树木生长发育的基础生物学规律已经成为国际林学基础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西方发达国家如
加拿大、
瑞典和美国等已先后将杨树
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作为林学基础研究的优先领域和
战略重点,启动和实施了各类研究项目。中国林学基础研究相对滞后,树木基础生物学规律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对林业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视,今后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杨树全基因组序列,大力发展树木基础生物学研究,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争取在一些领域获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森林生物灾害(包括病、虫、
鼠害)严重损害着
中国森林资源、
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威胁着人民的
生态安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为过度干扰,
人工林树种单一,境外危险性
有害生物频频传入等,中国森林
生物灾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是常发性森林生物灾害面积大并日趋严重;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因此加强森林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林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森林有害生物管理必须走可持续控制的道路。把森林有害生物纳入到森林大系统中去,将有害生物—寄主树种—天敌—
环境因子作为一个系统开展综合研究,揭示
生物灾害发生的机制,重视有害生物动态,发生与
环境变化的关系,发挥森林本身对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持续
控制能力,应用生态和
生物工程手段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调控。
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
虽然中国的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但存在着经营粗放、生产力低下、树种单一、结构简单、低产林面积大、效益不高等问题。展望未来,人工林的培育和可持续经营已成为中国木材
供应战略的必然选择。开展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了解森林生产力形成规律,科学合理地指导人工林生产,实现
森林经营的最优化,提高森林
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森林产品的需求。今后要加强和注重主要造林树种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学基础;人工林丰产抚育的最优化条件和可持续经营;
天然林、人工林等森林动态生长规律及调控的研究;主要
生态类型的森林可持续
经营模式及其原理;森林生长动态模拟及
预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
中国的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
人工杂交和选育,培养出了一大批速生、抗逆的人工林
无性系,特别在
杨树三倍体育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落叶松、
马尾松和
桉树杂交优势获得利用;主要树种的
地理变异模式、多世代遗传改良、分子辅助育种及
早期测定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树木性状改良已由单一性状向抗逆、抗病虫和材性改良多性状改良发展。然而,由于过去比较重视育种实践,而林木遗传理论和育种原理的研究相对滞后,对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缺乏认识,遗传改良理论和育种策略往往套用
一年生作物的,大大制约了
林木育种进程,成为林木遗传改良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入研究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建立、发展和完善多世代遗传改良理论,创新
木本植物育种方法,认识
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将成为中国林学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方面。
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既是林学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森林对环境变化的调节和
控制作用;二是环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林学学科更加注重
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森林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森林物质和
能量循环、利用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等
科学问题。
发展前景
林学专业虽是一个
传统专业,国内也有一些
农林院校设有林学专业,但
课程设置都偏重于传统林学,使得林学教育很难满足
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业方向
目前林学
专业学生如果要从事农林工作主要有几个去向:一是园林公司、种苗公司的基层岗位;二是基层从事的农、林业站的技术指导工作;三是农林业的研究、教育机构;四是与林业相关的公务员。从事农林类工作一开始工作虽然艰苦,但是只要静下心工作,大部分毕业生发展前途都不错,一般毕业生在2—3年内就可以升为部门主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像园林绿化、养护、花卉栽培、苗木繁育等岗位也在大量增加,那么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将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