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1589年/1593年—1644年1月17日),字玉绳,号挹斋,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明朝末年大臣,崇祯年间的
内阁首辅之一。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周延儒出身于宜兴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先周冲号静庵先生,是
王阳明的门人,正德年间中举人,官至
应城知县、唐王府
纪善,入祀乡贤祠。周冲的从孙周淳就是周延儒的祖父,嘉靖年间中举人,官至
太康知县。周淳长子周天瑞没有功名,但周天瑞第三子周延儒却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周延儒早年曾与
东林党人交游,尤其与
姚希孟、
罗喻义友善。后来其学问日益精进,被三吴士绅推为“艺林之冠冕”。
万历四十年(1612年),周延儒考中
乡试第二十二名。翌年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他连中
会元(会试第一)和
状元(殿试第一),授
翰林院修撰。周延儒长相俊丽,以此沾沾自喜,与同样少年得志的同年进士
冯铨关系很好,据说两人“连床共被,日事淫嬉”,在京城有“小唱(即小娼)翰林”之风评,后来他和冯铨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周延儒参与科举阅卷,录取
李应升,被认为是选拔了一个合适的人才。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周延儒迁右春坊右中允,掌管
司经局。上任后力推
孙承宗入阁,主持军政。后任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并调任南京翰林院。期间周延儒父母双亡,他连遭两艰,杜门谢客,得以躲过天启末年因
魏忠贤专权而风云诡谲的政局。在此期间,他曾给好友冯铨写信,援救被魏忠贤迫害的东林党人。
拔擢重用
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周延儒
终制。四个月后,
崇祯帝即位。周延儒补任詹事府正詹,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同年秋,
宁远、
锦州相继发生兵变,辽东巡抚
毕自肃自杀,督师
袁崇焕请发军饷。十月初二日,崇祯帝在
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大臣都请求动用内帑,崇祯帝不愿意。在场的周延儒揣摩上意,说:“以往边关守兵防止外敌入侵,而今要防士兵了。宁远士兵哗变,发军饷,锦州士兵哗变,再发军饷,这样下去,镇守边关的部队都要学样了。”崇祯帝询问对策,周延儒说:“情况紧迫,不得不发,但得想个长久之策。”崇祯帝认为周延儒说得有道理。十一日,崇祯帝又询问边军军饷问题,周延儒说:“军士要挟,不止为少饷,毕竟别有隐情。古人罗雀掘鼠,军心不变。今各兵止少他
折色,未尝少他月饷,如何辄动鼓噪?此其中必有原故!”暗示骄横的武官闹事来胁迫袁崇焕,崇祯帝深表赞同。当时“天威震迅,忧形于色”,大小臣工都不敢回答,唯独周延儒的回答能令崇祯帝满意,所以他“由此荷
圣眷矣”。
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初三日,因大学士
刘鸿训罢官,崇祯帝指示吏部
会推内阁增补成员的候选人,开出的名单包括吏部左侍郎
成基命、礼部右侍郎
钱谦益等人,钱谦益最有望入选。周延儒认为此番会推阁员自己如能被提名,必定会被崇祯帝点用。他除了在外廷积极活动,还走后门结好于外戚
郑养性、
万炜以及东厂太监唐之征作为内援,志在必得。但结果名单却没有他(据说是钱谦益的门人户科给事中
瞿式耜的阻止),也没有礼部尚书
温体仁,两人便把矛头对准了钱谦益。周延儒散布流言,称这次会推完全是由钱谦益的同党把持,温体仁更是上了一道《直发盖世神奸疏》,揭发与钱谦益有涉的
钱千秋科举舞弊案,崇祯帝召见百官询问此事时,温体仁、周延儒都称崇祯帝被钱谦益的同党蒙蔽。崇祯帝本来也希望周延儒能入阁,看到名单没有周延儒就很怀疑,于是就相信温体仁、周延儒所散布的钱谦益结党的说法,将钱谦益逐出朝廷。从此,周延儒与东林党反目成仇。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某日,崇祯帝在文华殿单独召见周延儒,从午后一直谈到深夜。此次召对与往常截然不同,翰林院记注官也不得在旁记录,所以君臣之间到底说了些什么,人们不得而知。不过敏感的言官还是揣测到了一点眉目:崇祯帝因钱谦益案件而暂停会推阁员,此番单独召见周延儒,显然有意让他入阁辅政。于是言官们纷纷上疏抨击周延儒,试图阻遏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南京兵科给事中
钱允鲸等人向崇祯帝揭发周延儒一向与“
阉党”逆案中人冯铨狼狈为奸,目的有两个,一是“以图大拜”,即进入内阁;二是“以图翻局”,即推翻逆案。周延儒立即上疏为自己辩解,称言官所说都是莫须有之事。崇祯帝迫切需要一个能总理朝政的大臣,他很看重周延儒的政治才干,因此态度明显偏袒,对于钱允鲸等人的奏疏只是“
报闻”而已,而对于周延儒的答辩奏疏却“
优诏答之”,意在给言官们泼冷水,让他们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说三道四。言官们并不气馁,御史
刘之凤等人在几天之内联名上疏,对崇祯帝单独召见周延儒一事表示异议。崇祯帝只是淡然批复“不得渎奏”四字,只字未提召对之事。到了十二月,人们对此事逐渐淡忘,崇祯帝趁内阁次辅
钱龙锡引疾致仕之机,命周延儒以礼部尚书兼
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崇祯帝又给周延儒及与他同时入阁的
何如宠、
钱象坤加太子太保衔,改为
文渊阁大学士。周延儒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向崇祯帝推荐自己的姻亲
吴宗达以及同僚温体仁入阁。崇祯帝也以为温体仁“孤忠可任”,在同年六月下旨,命温体仁与吴宗达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周、温两人联手把持朝政,在幕后主使迫害钱龙锡、打击东林党(一说钱龙锡在周延儒叩头恳求下免死);又指使锦衣卫官员张道濬等攻击内阁首辅
成基命,迫使成基命辞官而去。到了九月,周延儒就成为
内阁首辅,崇祯帝还加他
少保衔,进
武英殿大学士。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吏部尚书,进
建极殿大学士。
周温倾轧
温体仁对周延儒表面奉承,暗地谋夺其首辅之位。吏部尚书
王永光罢官后,温体仁起用他的同乡亲信
闵洪学取而代之,掌控人事权,又起用御史史𡎊、高捷及侍郎
唐世济、副都御史张捷等为心腹,处心积虑欲攻倒周延儒。于是温体仁与周延儒的矛盾逐步激化,他们互相倾轧的第一回合,是围绕崇祯四年(1631年)春的会试而展开的。周延儒的姻亲
陈于泰会试廷对第一,他的老友吴琨之子
吴伟业则考中会元,同时中试的有名士
张溥、
夏曰瑚等。这次会试的主试官就是周延儒。按照惯例,内阁首辅因为政务繁重,主试之事应由次辅担任,周延儒以首辅出任主试官的越例行为,使次辅温体仁抓住了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把柄。这次会试,周延儒之所以亲自出马,是想收罗名儒作为自己的门生,以扩大自己在朝廷的权力基础,所以秘密嘱咐各分房考官在呈卷前偷看中试封号,从中舞弊。吴伟业的本房师
李明睿仰承周延儒之意,把吴伟业的卷子作为第一名,做了些手脚,终于使吴伟业高中会元。这一舞弊行为被温体仁的亲信
薛国观故意泄漏于朝廷,御史
袁鲸正准备具疏参论,周延儒抢先一步,把吴伟业的卷子送给崇祯帝御览。崇祯帝阅后很满意,批了八个字“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既然崇祯帝已经表态,御笔钦点吴伟业为会元,人们就不好再说三道四了。
当时,周延儒所提拔的大同巡抚
张廷拱、登莱巡抚
孙元化等,都被外界认为是向周延儒行贿得官,引起舆论不满。他的子弟家人横行乡里,激起民愤,受到言官的纠弹。他的兄长周素儒冒籍
锦衣卫,搞到个千户的职位,他的家人(奴仆)
周文郁成了副总兵,都遭到舆论的抨击。这些问题日积月累,终于在崇祯四年(1631年)闰十一月由言官掀起一个弹劾周延儒的高潮,陕西道御史
余应桂、户科给事中
冯元飚、山西道侍御史
卫景瑗、四川道侍御史
路振飞等纷纷上疏列举周延儒贪赃枉法、专横跋扈之事。但崇祯帝都予以驳回,当周延儒一再上疏辩解并请求罢官时,崇祯帝还温旨慰留。不久后,
吴桥兵变爆发,毛文龙旧部
孔有德、
耿仲明、李九成等在
登州发动叛乱,登莱巡抚孙元化被俘,舆论哗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重用孙元化的周延儒。余应桂再次上疏弹劾周延儒是吴桥兵变的罪魁祸首,崇祯帝下旨切责,将余应桂降官三级,以示惩处。恰巧这时,西协监视太监
邓希诏与蓟辽总督
曹文衡互相攻击,引起言官们反感。工科给事中李春旺强调,邓希诏与曹文衡互相攻讦,语侵辅臣周延儒,这实在是国家治乱盛衰的大漏洞,因此不仅督臣曹文衡可去,阁臣周延儒也不可留。在这一连串言官攻击周延儒的背后,是温体仁在暗中指使。而崇祯帝虽然都驳回对周延儒的弹劾,但对周延儒的信任也有所动摇了。
吏部尚书
闵洪学是温体仁一手提拔的,每做一事都为温体仁收买人心,而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周延儒身上。一时间官僚中捷足先登者无不奔走于温体仁门下。周延儒的亲信对闵洪学恨之入骨,给事中王绩灿与御史
刘令誉、
周堪赓先后上疏攻击闵洪学,而尤以兵部员外郎
华允诚最为激烈。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华允诚在议论国事“三大可惜、五大可忧”的字里行间,攻击内阁次辅温体仁与吏部尚书闵洪学朋比为奸,驱除异己。崇祯帝一方面下旨剥夺华允诚半年俸禄,另一方面批准吏部尚书闵洪学回籍养病,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堵住双方互相攻击的势头。并且对周延儒、温体仁躲在家中避风头的做法进行批评:“辅臣大半偃卧私第,殊非政体。”周温倾轧的第二回合,双方打了个平手。
其后,周延儒指使翰林院修撰陈于泰打着“陈时政四事”的幌子,指桑骂槐攻击温体仁。温体仁则指使宣府太监王坤弹劾陈于泰盗窃科名,牵连周延儒。周延儒上疏自劾求去,被崇祯帝挽留。另一方面,周延儒的亲信给事中
傅朝佑上疏,指责太监王坤“妄干弹劾之权”,而且文词练达,机锋挑激,必有小人背后主使,影射温体仁在幕后操纵。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王志道也上疏附和周延儒,由于王志道在奏疏中谈到“终不忍开
内臣轻议朝政之端,流祸无穷,为万世口实”,引起崇祯帝不悦。翌日即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初八日,崇祯帝在文华殿召见群臣,专门为此责问王志道。王志道还是坚持他日前所说“内臣越职”的观点,并进一步把问题挑明:辅臣(周延儒)为王坤所参,举朝惶惶,为纪纲法度担忧。崇祯帝再三声明,遣用内臣原非得已,言官们却把参劾内臣当作护身符,王志道也不例外。在场的周延儒一看苗头不对,赶紧出来打圆场,主动承担责任:“臣等辅理无状,表率无能。”但是无济于事,第二天崇祯帝即以王志道“肆意诬捏,借端沽名”为由,将其革职为民。此外,崇祯帝在召对时对周延儒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卿昨辩王坤疏,日后录入史书,甚是好看!”周延儒无言以对。温体仁见崇祯帝不再信任周延儒,便趁机唆使刑科都给事中
陈赞化于同年三月弹劾周延儒招权纳贿,周延儒辩解后,陈赞化再上一疏,揭露周延儒曾对原任内阁首辅
李标炫耀他可以左右崇祯帝的旨意,并说崇祯帝是“
羲皇上人”。崇祯帝对此极为敏感,立即责问陈赞化此话从何处听来。陈赞化举出了上林苑典簿
姚孙榘、给事中
李世祺以及前湖广副使
张凤翼为人证,使周延儒无法抵赖。周延儒被迫于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引疾乞归”。温体仁利用票拟职权,代皇帝拟旨“准予休告”,于是周延儒回到宜兴赋闲。他对温体仁恨之入骨,便推荐已经致仕的
何如宠出任内阁首辅,但何如宠畏惧温体仁,辞退任命,于是温体仁接任内阁首辅。
再任首辅
温体仁接任首辅四年后,因执着陷害钱谦益而被崇祯帝怀疑“有党”,遭到罢免,其后三年仍由其亲信
张至发、
薛国观出任首辅。在这几年间,明朝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局面日益糜烂,而以
复社为首的江南士大夫与温体仁一派有隙,遭到排挤,郁郁不得志。复社成员礼部员外郎
吴昌时写信给周延儒的门生、复社领袖张溥,劝他怂恿周延儒复出。为此,吴昌时、张溥等花费六万两白银,结交崇祯帝身边的宦官
曹化淳、
王裕民、
王之心等,推动周延儒复出。当然,崇祯帝本人也是有意再次起用周延儒。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崇祯帝下旨,召前大学士周延儒、张至发、
贺逢圣入朝。周延儒奉旨由大运河入京,途中在山东遇门生
杨士聪登舟拜谒,周延儒对他说:“自知再来必至祸及,而不敢不来!”九月十二日,周延儒与贺逢圣进京,次日得到崇祯帝召见,随即入阁。周延儒官复原职,出任内阁首辅,翌年七月进少师,升为
中极殿大学士。
周延儒正式复出前,张溥给他密疏救时十余事,要他再出必行,周延儒慨然允诺。入京后首次朝觐皇帝时,周延儒把施政纲领作了简明陈述,诸如释漕粮白粮欠户、蠲免民间积年拖欠赋税、凡兵残岁荒地方减免今年田赋、宽宥戍罪以下人犯、复诖误举人、广取士额、召还因言事而遭贬谪的官员等。崇祯帝无不应允,并赐宴为之洗尘。待周延儒离去,崇祯帝大喜曰:“还是他!”可见崇祯帝对周延儒所寄予的厚望,期盼在他的辅佐下能干出一派中兴气象。周延儒复出后,确实兑现了他的很多承诺,提拔了一批有声望的士大夫,取得了一些政绩,以至于被朝廷内外称赞为贤相。崇祯帝总是称呼他为“
元辅”“先生”而不直呼名字,频繁赐坐、赐膳。周延儒呈上
阁揭时,崇祯帝基本上当天就认真批复,偶尔延至第二天批复,崇祯帝还会补充延迟原因,并写道:“朕倚先生如左右手,不可以朕一言一事之失轻弃朕。”他对周延儒的倚重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一日,崇祯帝在皇极殿接受群臣朝贺完毕,在仍然穿着
冕服的情况下特地召见阁臣,待之以师席之礼,向他们说:“古来圣帝明王皆崇师道,今
日讲官犹称先生,尚存遗意。卿等即朕师也,敬于元旦
端冕而求。”说罢即下御座,面向站立在西面的阁臣作了一个长揖,说:“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理在卿等。自古君臣志同道合,而天下治平,朕于先生有厚望焉。”崇祯帝寄予厚望的只是周延儒,而非贺逢圣、
张四知、
谢升、
魏照乘、
陈演等阁臣。周延儒退朝后忧心忡忡,说:“此非佳事,上责备将益深矣!”
欺君误国
当时,兵部尚书
陈新甲向崇祯帝建议对清媾和,获得崇祯帝的首肯。不久,明军在
松锦之战中败北,清方在秘密和谈中要求明朝承认塔山以东归属清朝,并每年送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五月,崇祯帝召见周延儒,征询他关于此事的意见,追问两次,周延儒始终一言不发,崇祯帝非常失望。实际上周延儒对明清和谈的算盘是“安享其成,成则分功,败不及祸”。果然到七月,和谈之事泄露,引起舆论哗然,崇祯帝杀了陈新甲,也对不愿挺身承担责任的周延儒宠信渐衰。崇祯帝与阁臣谈及周延儒时,说:“朕恨其太使乖!”
蒋德璟把崇祯帝这句话透露给周延儒时,周延儒说:“事如此英主,不使乖不得也!”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初四日,清军越过长城墙子岭,第六次入塞大掠,是为
壬午之变。十一月初九日,京师戒严。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一筹莫展,于是效法
杨嗣昌故智,建大法道场于
石虎胡同口,让僧道百人奉诵《
法华经》第七卷。清军征战数月,身不解甲马不离鞍,困乏已极,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初进入山东
莒州(今莒县),养马于野,人皆休卧,而明廷竟一无所知。一直到四月初三日,才得到清军饱掠之后准备北撤的消息。四月初五日下午,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周延儒等阁臣,声色俱厉地说:“朕欲亲征!”周延儒赶忙跪奏:“臣愿代皇上。”崇祯帝不表态,只是抬头仰视,频频摇头。陈演、蒋德璟都表示愿意去督师,崇祯帝都摇其头。周延儒有所领悟,再次跪请督师,崇祯帝这才冷笑道:“先生既果愿去,朕在宫中有过
奇门,正在此刻,一出朝门,即向东行,慎勿西转。”周延儒不得不谢恩领命。四月初四日,崇祯帝命周延儒以阁部督师,断敌归路。此时,针对周延儒的诽谤已经出现,北京城墙贴着一些匿名榜,上有“终日召,召出一个大
曹操;终日对,对出一个大
秦桧”的对联,预示了周延儒之后的悲惨下场。
周延儒深知崇祯帝对此前阁臣
吴甡受命督师讨
李自成后故意拖延时间的做法十分不满,就反其道而行之,朝受命而夕起行。当他于四月初六日赶到
通州时,清军东起津门,西至
涿鹿,横亘三百余里,车载骡驮,浩浩荡荡北撤,明军只是在远近城楼日夜不停地鸣炮恫吓而已。周延儒在通州城内,每天忙于和幕僚、随从、统兵将帅饮酒作乐,勤王四总兵
刘泽清、
唐通、
周遇吉、
黄得功轮流在绛色幕帐内大摆筵席,宴请周延儒及随征四臣(
方士亮、
蒋拱宸、
尹民兴、刘嘉绩),四臣又回请四总兵“陪酌”周延儒,大家都置战事于不顾。每天午后,督师衙门为了应付门面,开门办公,收受公文,然后早晚两次向宫中飞报“大捷”,最后还收取诸将贿赂,为他们叙功。当时有人作诗讽刺周延儒:“虏畏
炎熇归思催,黄金红粉尽驼回。出关一月无消息,昨日元戎报捷来。”说的是周延儒奉命督师,从来没有一天亲自指挥作战,并不断谎报军情,声称连战皆捷。周延儒所上捷报的确多不属实。例如,四月二十三日他奏报斩杀清军百余,其实当时清军拆毁边墙,把在近畿地区掠夺来的子女玉帛全部捆载出境,车马往来如织,而周延儒麾下明军不敢拦截;五月九日,他向皇帝奏报自己半夜冒警自顺义抵密云,督促各督抚驱逐清军出塞,崇祯帝下旨慰劳。五月十三日,周延儒还朝觐见,
独对良久。翌日,崇祯帝在中左门设宴,亲自举杯为他洗尘。崇祯帝还命他不必上缴敕谕,留下来纪念其勋劳,并加封他为太师,赐金币,荫其子为中书舍人,周延儒辞去太师,崇祯帝批准。不久,锦衣卫都督
骆养性和东厂太监王之心等把他们刺探到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五月二十一日,崇祯帝向周延儒询问可否以
吕大器代替
袁继咸出任九江总督,周延儒不答,崇祯帝对他的怒火彻底爆发,当晚就下令五军都督府、兵部等大臣对周延儒“蒙蔽推诿”等情况从公察议。有关衙门从公察议后,崇祯帝又不忍心严惩,当周延儒
席蒿待罪、自请戍边时,崇祯帝于五月二十五日下了一道极其温和的圣旨,说周延儒“佐理多年,朕不能尽其
谋猷,皆朕之过”,让周延儒得以体面地致仕回乡。
获罪赐死
周延儒回乡后,崇祯帝对他仍耿耿于怀,曾在一次召见大臣时叹息“周某负朕”,随后流泪,并诉说周延儒的种种
佻巧之状。与此同时,攻讦周延儒的奏章也纷至沓来。清兵第六次入塞期间,山东武德道兵备佥事
雷縯祚上疏揭发督师
范志完纵兵淫掠、克扣军饷、勾结大党。崇祯帝一面命兵部查核淫掠事实,一面命雷縯祚再上疏详细揭露。雷縯祚起先对范志完与周延儒的门生座师关系还有所顾虑,后获悉周延儒下廷议的消息,立即揭发范志完不过当了两年佥事(分巡关内)之类小官,骤然升为督师,如果没有“大党”做后盾是绝不可能的,把矛头直指周延儒。崇祯帝览奏,马上下令逮捕范志完。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初八日,崇祯帝在中左门召见群臣,命雷縯祚与范志完对质,雷縯祚不仅将范志完的罪状一一指出,而且还举报了周延儒通过其幕客
董廷献招权纳贿的种种劣迹。崇祯帝命锦衣卫缇骑速逮董廷献。另一方面,兵科给事中
郝䌹揭发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等窃权附势,纳贿行私,作为周延儒的义子,凡内阁票拟、国家机密事事都预先知道,并称周延儒是天下的罪人,而吴昌时等又是周延儒的罪人。御史
蒋拱宸也揭发吴昌时作为周延儒的幕僚,与董廷献表里为奸,无所不至,同时提到吴昌时结交内侍李瑞、王裕民,刺探机密。“通内”(结交内侍)触碰到了崇祯帝的逆鳞,他于七月二十五日亲临中左门审讯吴昌时,命其与蒋拱宸当面对质,并对吴昌时使用酷刑,最后斩了吴昌时。
在审理吴昌时的前一天,崇祯帝命锦衣卫派人催促周延儒从宜兴来京候旨。周延儒预感此去在劫难逃,临行前把他贮藏珍宝的楼阁三楹付之一炬,火焰五彩斑斓。行至
济宁时,致仕阁臣
黄景昉曾登舟拜访,周延儒询问崇祯帝对自己的看法,黄景昉只提到崇祯帝嫌他太巧。周延儒说:“巧之一字,我不敢辞。上如此圣明,岂一味
拙直所能伏事?委曲弥缝,亦将以求济也。”周延儒于九月二十五日进京后,在
崇文门外下头条胡同关帝庙内暂住,次日又搬至
正阳门内关帝庙,四周有兵丁看守。十月初八日,移居
宣武门外二庙,期间周延儒上疏请求戍边,崇祯帝不理。十二月初二日,崇祯帝命令
三法司共议周延儒之罪,限三日内具奏。都察院左都御史
李邦华对周延儒复出后的政绩予以肯定,然后指责他不能“永矢精白”,按罪定议,罪应下失误封疆一等,何况有“曾居首辅,宽其拿解”的明旨,希望崇祯帝从宽处置。大理寺卿
凌义渠则毫不顾及周延儒复出后的政绩,揭露其为政为人的奸邪品格,认为法律虽有“
议贵”之条,也不能为其宽恕。刑部尚书
张忻则倾向于李邦华,最终三法司拟周延儒充军终身。崇祯帝推翻此判决。亲自下旨将其赐死。圣旨下达后,阁臣
蒋德璟等上疏申救,强调周延儒的政绩,请求宽大处理。但崇祯帝毫不松口,再次重申前旨,表明勒令自裁已经是从轻发落了。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初七日(1644年1月16日)深夜,周延儒听太监宣读圣旨。念到“姑念首辅一品大臣”一句时,太监故意稍作停顿,周延儒以为崇祯帝尚念旧情,自己能活命,便反复叩头,连称“圣恩”。太监接着就念“着锦衣卫会同法司官,于寓处勒令自裁”一句,他顿时失魂落魄,左偏右倒,不停地绕屋而走。锦衣卫都督骆养性见状,命两名锦衣卫官兵把他抓住,拖到
四更才上吊自缢。周延儒平日喜欢喝
参附汤,气绝后四肢仍暖润如生,骆养性为防万一,用铁钉钉入其脑门,然后才回宫复命。周延儒临终前还“求笔墨占句”,留下一首绝命诗:“恩深惭报浅,主圣作臣忠。国法冰霜劲,皇仁覆载洪。可怜惟赤子,宜慎是黄封。替献今何及,留章达圣聪。”周延儒死后,崇祯帝追赃十二万两,由其弟周肖儒、儿子周奕封缴纳。后南明
弘光帝减其赃银三万两。
主要影响
周延儒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第一次是崇祯三年(1630年)九月至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第二次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其政绩主要实现于第二任期,他按照复社领袖张溥等所提出的建议施政,实行了如下举措:
周延儒的一系列善政使“中外翕然称贤”“天下称颂太平”。但这些小修小补之举无助于挽回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局势在他任内继续恶化,诸如明军在松锦之战中溃败,清军第六次入塞大掠,而
李自成在河南、
张献忠在南直隶和湖广均有很大进展,
孙传庭在
郏县之战中战败,这些事态都在加速明朝的灭亡。而且周延儒裁抑厂卫和宦官的措施让他得罪了特务机构和宦官,尽管不久又恢复厂卫,但锦衣卫提督骆养性、东厂太监王之心都十分忌恨周延儒,宫中宦官也在崇祯帝面前对周延儒多有诋毁。周延儒自恃有崇祯帝的信任,不以为意,但最终因为他们的密告与陷害而倒台身死。
历史评价
史籍评价
名人评价
李逊之:盖政府自乌程(温体仁)之后,继以淄川(张至发)、韩城,皆祖述故智,媢疾贤才,盈廷重足,久无乐生怀矣。宜兴甚忧之,惟济之以宽……使天欲平治,则循此不变,岂非
救时宰相?即继美国初
三杨无愧矣。乃美不克终,竟使身名与国运同尽也,悲夫!
陈盟:延儒之再入也,引用吴昌时为吏部,浊乱朝政,逢迎窥伺,一以蒙饰为巧,至于在廷寮窠阴阳操纵,备极牢笼。壬午南闱,子弟姻戚俱登贤书,虑门户人不为己用,欲援夙昔同好者继之,知廷臣甚畏渝州(陈新甲),每每操之以
市重。卒之兴化(吴甡)甫入,随挤之出;科臣
熊开元、台臣
姜埰交章论其欺饰诸状,俱被杖革职。已而渝州竞起门户,乃群起攻之,不遗余力。由延儒上下蒙徇,生齿涂炭已极,而惟贿是闻,偷安旦夕,身死未几,而国亦随之矣!
王世德:延儒两入相,受恩最深,而壅蔽圣聪,奸贪误国,一死不足以尽其辜也。
杨士聪:上即位以来,命相三四十人,其中非无贤者。求其精神提挈得起者,惟宜兴与乌程二人,但俱不轨于正耳。其初入门,更无少异,惟宜兴近和,乌程近刻,其以自遂一也。
王夫之:妖孽作而妖言兴,周延儒是已。万历后作小题文字,有谐谑失度、浮艳不雅者,然未至如延儒以一代典制文字引伸圣言者,而作“
岂不尔思”“逾东家墙”等淫秽之词,其无所忌惮如此。伏法之后,闺门狼籍不足道,乃令
神州陆沉而不可挽,悲夫!
计六奇:事凡捍御、凡民生、凡用人理财,无不极其讨究,极其调剂,至望恩请恤、昭忠铭节等事,向期期不予,复核至再,以限于格、限于分、阻滞停阁者,沛然弗吝,天下仰望风采。考选四十六位,悉登台省以示宠,人亦乐归之,诵太师者无间口。使天意向平,安在非救时之宰相!
赵翼:周延儒不过一庸相耳,以之入奸臣传,未免稍过。其始入阁,未见有败检事,特以不由廷推而得,故谤议纷然。其再出也,蠲逋赋,起废籍,撤中使,罢内操,救黄道周,颇多可称。……究之传中所载,不过信用吴昌时,致其招权纳贿,及与吴甡相轧而已。无论
严嵩之险恶、温体仁之阴贼,非延儒所能及;即嗜进无耻之
万安、倾陷善类之
张璁,尚觉罪浮于延儒。而延儒乃列入奸臣,此非以甚延儒之恶,转为延儒增其身分也。
爱新觉罗·弘历:延儒稔恶已久,其失势内惭,与万安之夜望三台何异?张溥等乃欲以易辙相要,冀其复收桑榆之效,真不啻痴人说梦!其尤可怪者,人品之贤奸,朝廷纵茫无鉴别,而
赐环起废,何至以昌时等一二
憸人交通内侍,遽得预操升庸大柄?东林铮铮者尚有所交关,于延儒乎何诛?而当时所谓清流者亦可知矣。
轶事典故
童年聪颖
周延儒年幼时有“神童”之称,但生性顽劣。有一次他犯了错,他的老师罚他顶着盛着水的石砚下跪。老师有一个叫雷一声的朋友正好来拜访,为周延儒求情,并让周延儒写一篇诗文,周延儒请其命题,雷一声说:“即以顶砚为题。”周延儒说:“一片石,一勺水,压住乌龙难摆尾。今朝幸遇一声雷,扶摇直上九万里。”雷一声惊叹道:“此乃大贵之才!”老师却说:“贵则贵矣,但奸人耳!”雷一声询问理由,老师说:“乌龙乃贼龙也,何不言人龙?”后来周延儒果然高中状元并位极人臣,但最终因奸佞而赐死。
周延儒九岁那年,在赤日下行走于江边,被
吴宗达看见,吴宗达派仆人将周延儒邀请到船上。不久,周延儒枕着船上的书睡着了,吴宗达说:“将书作枕,千秋贤圣共头眠。”周延儒看了下吴宗达手中的纸扇,一面写着“天文”,一面写着“地理”,于是对下联:“把扇轻摇,一统乾坤随手转。”吴宗达大惊,问他是否会写
八股文,周延儒回答能,吴宗达就以“小子”两字命题,周延儒顷刻写出一篇八股文,吴宗达阅后更加惊讶,知道周延儒不是常人,准备把自己弟弟吴宗逸的女儿嫁给他,后来又让周延儒到自己家塾读书。周延儒生性顽劣,常在外面玩到深夜,吴宗逸的夫人不喜欢他,命令门房锁紧正门,周延儒只好从后门回去,吴宗逸夫人经常埋怨吴宗达,但吴宗达说:“请勿躁。此子功名当出我上也。”后来周延儒果然中了状元,并奉旨归娶吴宗逸之女,到妻家时不肯从正门进,而是拆掉后门,改建为容得下
高车驷马的大门,以此羞辱岳母。
夺魁征兆
相传周延儒出生前一晚,祖父周淳梦见家中突然出现一个大池,又有百鸟翔集于门前竖立的大牌坊,牌坊上有“武魁”两个金字,因此给周延儒取乳名“武人”,并说武有“大”的含义。周延儒长大后,果然考中状元(
大魁)。
后来周延儒之父周天瑞梦见已故的宜兴籍内阁首辅
徐溥(其妻子的五世祖)对他说:“你的第三个儿子怎么会在我前面?你应该教他谦抑之道!”所以周延儒定号为“挹斋(挹同抑)”,以与徐溥的雅号“谦斋”相对应。
周延儒中举后北上,寄寓于
浦口陈店的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历来有鬼,周延儒晚上睡不好觉,听到有声音说:“会元、状元在此,不可惊闹!”同时,周天瑞梦见双臂上长出翅膀,飞到
嵩山和
华山的顶峰,结果周延儒果然连中两元。
周延儒参加会试前,常常梦见出游,前摆衣捶打金灯。考前又梦关帝送贺礼,而且金子叫“殿金”,古有“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之句,由此应梦。“殿金”也是“
殿元”的误写。会试放榜前晚,周延儒坐着休息,忽然梦见少年中会元的
唐顺之,醒来后就听到自己高中会元。
亡妻告凶
崇祯十四年(1641年),周延儒在宜兴家中接到崇祯帝召他出山的圣旨,忽然梦到已死去十年的夫人吴氏,极力劝阻他出山,他不明其意,吴氏说:“既不信吾言,可同我暂至一处。”他随往,见一老僧,颈系一根绳索,悚然惊醒。此外,周延儒之子周奕封也梦见吴氏托梦告知周延儒赴京必有祸。即便如此,周延儒仍然执意进京,最终身败名裂,并遭赐死。
不劝松锦
崇祯十四年(1641年)周延儒再次被召入内阁前,适逢崇祯帝打算派蓟辽总督
洪承畴统率八镇十三万兵去救松山、锦州,都督
杜文焕跑到周延儒家,告诉他说:“首辅得到召命后,按惯例都会先上疏推辞。现在事情很急了,流寇和胡人内外夹逼,形势容不得兼顾两方。现在关键在于松山的援军,稍有差池,就会误了大事。您在上疏推辞时,应该附上密奏,将松山援军撤回,守好山海关,养精蓄锐,仍然可以支撑。如果您当上了首辅后再来谋划,就已经过了三四个月,这时松山就危险了,山海关能够单独抵御吗?皇上很信任您,必然听得进去,希望能马上做。”周延儒敷衍过去,但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等他当上首辅后,明军果然在松锦之战中大败。
勾结外戚
周延儒拜相后,与崇祯帝
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
周奎互认同族,常派门客
董廷献与周奎之子周鉴赌博,周鉴非常高兴,常常将董廷献留下喝酒,董廷献就趁机探得宫中消息,告诉周延儒,所以周延儒总是能事先迎合崇祯帝的旨意。据说,他还结交崇祯帝所宠爱的
田贵妃,有一次崇祯帝看到田贵妃有一双精巧的绣花鞋,拿起来仔细看,发现上面写着“臣周延儒恭进”。崇祯帝很不高兴,从此鄙薄周延儒。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周延儒最后一次进京时,自知大祸临头,贿赂周奎十万两,让周皇后替自己求情,周奎没等到周皇后,便找到了皇太子
朱慈烺,朱慈烺在某日向崇祯帝请安时提到“近来久不见周先生”,崇祯帝表示“此非好人,今不得称先生”,周延儒通过外戚来求生的算盘由此落空。
宦官背叛
周延儒素来收买宫中宦官为己用,崇祯帝后来逐渐发觉周延儒的奸佞,但左右侍者都得到周延儒的贿赂,因此找不到端倪。有一天,崇祯帝在德政殿召见周延儒,屏退所有大臣和宦官,与他秘密谈话,但谈的都是很寻常的内容,周延儒感到奇怪。等他离开后,崇祯帝就斩了一个太监,这个太监一向老实,从没犯错,在宦官中很有人缘。宦官们怀疑是周延儒在秘密召对时让崇祯帝杀了他,于是转而忌恨周延儒,向崇祯帝举报周延儒的阴事,以致周延儒最终被赐死。
一字千金
周延儒晚年愈发贪婪,文武大臣
易名时,他先拟一谥,然后又改成其他谥号(大臣谥号为两字),因此每次赐谥时都会收四千两贿赂,他曾自夸说:“吾笔底一字千金!”
灵颖善对
周延儒非常聪明,反应很快,以“灵颖善对”著称,与
何如宠一起被视为崇祯朝阁臣中最擅长应答者。他第二次任内阁首辅时,崇祯帝曾抱怨言官王士鑅弹劾温体仁等为“四凶”,周延儒马上回答了句“尧有四凶”,崇祯帝皱紧的眉头才为之舒展。崇祯帝又要重惩言官
马嘉植,让周延儒拟旨,周延儒说:“此皆新进外臣,感特拔之恩,有闻入告,不觉过激,若一经申饬,自不敢妄言。”然后在票拟中大骂言官,最后表示既往不咎,于是触怒崇祯帝的言官得以免罪。
还有一次,崇祯帝在宫中游艺堂突然思考为什么交易会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派宦官去询问翰林院的学士们,学士们都回答不了,唯独内阁首辅周延儒回答:“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勿与者,此不待交易,故惟言买东西。”宦官复命后,崇祯帝对周延儒的回答十分满意。
不过,周延儒敏捷的应答最后也惹祸上身。崇祯十六年(1643年),崇祯帝梦见
朱元璋给他写一个“有”字,醒来后单独召见周延儒,询问是何征兆,周延儒说“有”字拆开是“大明去半”,是不祥之兆。崇祯帝听了后很不高兴,让周延儒保密。但周延儒却泄露出去,以致传遍整个北京城。崇祯帝震怒,最后赐死周延儒也包含了这一因素。
死后对联
南明大臣
马士英被清军抓住,
剥皮揎草,有人用周延儒和马士英作了一副讽刺对联,传诵一时。内容是:
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宛同狐狗之尸;
马士英,号瑶草,家藏瑶,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周延儒著有《周挹斋稿》《片野堂诗》(均佚)。此外有其评注的《二十三史绮编》(
周玉绳先生家藏二十三史绮编),收藏于湖南省
祁阳县图书馆。
周延儒的书法作品有“
明周延儒行书五言扇页”(收藏于
浙江省博物馆)和他应邀为
徐霞客之父
徐有勉所撰的
像赞《题豫庵徐翁像》(刻于晴山堂石刻)等传世。
后世纪念
宜兴明代相国牌坊,又名会元状元坊,原立于宜兴文庙前,为旌表周延儒“连中两元”而建。牌坊主体用汉白玉建造,建筑形式独特,雕刻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牌坊毁于“文革”初期的1966年。2013年复原,展出于
宜兴市博物馆。
人物争议
生年争议
周延儒的生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生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其依据是刑部尚书
张忻在结案时说他时年五十五岁,《
明三元考》也说他登科时二十五岁。此外,
阮大铖在周延儒五十岁时所写的祝寿诗也被收入其《
咏怀堂诗集》的“戊寅(1638年)卷”。
其二是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其依据是
计六奇《
明季北略》中称“壬午(1642年)十月二十日为延儒半百之诞辰”。这与阮大铖祝贺周延儒五十大寿的年份矛盾。不过周延儒登第后才娶妻,如果二十五岁的话则在当时而言年龄偏大,二十一岁则相对合适。因此可能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周延儒的
官年,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周延儒的
实年。
政绩争议
周延儒第二次任内阁首辅时,有一项被时人称道的政绩就是劝崇祯帝赦免黄道周。曾为明朝官员的
孙承泽详细记录了周延儒劝崇祯帝赦免黄道周的对话;周延儒的门生杨士聪则补充崇祯帝谈及
岳飞时,周延儒趁机进言岳飞是因为
秦桧害死他而身价倍增,黄道周如果死在瘴疠之乡,也会像岳飞一样享受后世的美名,促使崇祯帝决定赦免黄道周。还有就是裁抑厂卫和宦官。这几项政绩后来都被写入《明史》。不过,曾在崇祯朝任锦衣卫指挥佥事的王世德表示,赦免黄道周出自崇祯帝的主意,与周延儒无关;周延儒从未提过罢内监、撤厂卫,当时的厂卫一直在暗助周延儒。
破坏和议
根据一些明遗民的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清议和破裂、陈新甲被杀,与周延儒有莫大的关系。按照规定,皇帝与重臣密议时,司礼监太监和内阁首辅应在场。但陈新甲与崇祯帝谈论对清媾和时,却屏退了首辅周延儒和司礼监太监。周延儒通过所结交的内侍探知崇祯帝曾给陈新甲下过三道手敕,于是又用一百两白银引诱陈新甲所亲信的仆人,让他偷走三敕,周延儒由此得知密议的是对清媾和,后来又拒绝把三敕还给仆人。周延儒在奏疏故意写了一些三敕中的内容,崇祯帝怀疑陈新甲泄露,让他缴还三敕,可是陈新甲已经找不到。不久,陈新甲所派密使
马绍愉回到京师,周延儒派人要挟马绍愉给他三万两,马绍愉和陈新甲十分惊恐,不知所措,没有按周延儒的意思给他行贿。于是周延儒就让亲信言官
傅鼎铨弹劾马绍愉在通州公然打出金字打牌“奉旨和边”。崇祯帝大怒,杀了陈新甲,和谈之事也破裂。马绍愉后来也将和议破裂的责任归咎于周延儒,称崇祯帝指示周延儒写国书、派大臣前往清朝谈判,周延儒“畏言路纷纭,伏地不应”,导致和议流产,并说崇祯帝赐死周延儒有这层因素。有人认为周延儒之所以破坏和议,是因为陈新甲受到崇祯帝宠信,一旦和事成功就会入阁,威胁周延儒的权力,所以周延儒必除之而后快。
但另有一些当事人记载,对清媾和之事是崇祯帝与所有辅臣都商量过的,其中只有
谢升支持,包括周延儒在内的其他辅臣都未明确表态。后来马绍愉的报告被陈新甲的仆人当成
塘报传抄出去,导致陈新甲被杀,而此时周延儒也极力援救陈新甲,称按照国法,敌兵没有兵临北京城下就不能斩大司马(兵部尚书),但崇祯帝表示陈新甲用兵不当,造成七名藩王遇害,比兵临城下还要严重,最后杀了陈新甲。《明史·陈新甲传》及现代多数史籍都采取后者的说法。
定性奸臣
周延儒死时身败名裂,被时人普遍视为亡国权奸。清朝
顺治帝也认为“明亡于延儒”,因此还影响到周延儒之子周奕封入清后的仕途。康熙年间
万斯同、
王鸿绪等所修《
明史稿》中虽然称周延儒“贪邪”,但并未列入“奸臣传”。雍正年间定稿的《明史》则将他与
温体仁作为崇祯朝的两大奸臣列入“奸臣传”。乾隆年间的
赵翼则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周延儒虽非贤臣,但也谈不上是奸臣,甚至还有一些政绩。他认为周延儒是因为在督师拦截清军时出现了他收贿纵敌的谣言,因此遭到举世唾骂,修《明史》的史官受此影响,将其列入“奸臣传”。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