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
根本法,是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
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
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
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
社会制度、
国家制度的原则和
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
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发展历程
概念的产生
“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n,本是组织、确立的意思。
古
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帝王的“诏令”、“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欧洲“封建”时代用它表示在日常立法中对
国家制度的
基本原则的确认,含有
组织法的意思。
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建立了
代议制度(当然这种情况在中国
先秦时期是没有的),确立了国王没有得到议会(
代议机关)同意就不得征税和进行其他立法的原则。后来代议制度普及于欧美各国,人们就把规定代议制度的法律称为宪法,指确认立宪政体的
法律。
“宪”、“宪令”、“宪法”等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法”同义,日本古代“宪”也指法令、制度,都与现代“宪法”一词含义不同。
19世纪60年代
明治维新时期,随着西方立宪政治概念的传入,日本才有相当于欧美的概念出现。
早期形式
1898年,中国
戊戌变法时,以
康有为为首的
维新派要求清廷制定宪法,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
1908年中国
清政府颁布以1889年《
大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的《
钦定宪法大纲》,从此“宪法”一词在中国就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专用词。
它是17世纪中期
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争夺政权过程中互相妥协的产物。通过一系列逐步限制王权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宪法性法律,如《
权利法案》《
人身保护法》《
王位继承法》《
国会法》等,这些宪法性法律同政治惯例、司法判例一起构成了英国宪法,确立了英国
立宪君主制政体和
议会内阁制。
美国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
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76年由各州的代表参加的
制宪会议草拟了《
邦联条例》,经各州批准后于1781年3月生效,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
成文宪法,开创了一个成文宪法时代。1787年9月通过的《
美国宪法》于1789年4月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
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制度和以
三权分立为核心的
总统制。1791年法国制定了
欧洲大陆第一部宪法,把1789年
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作为宪法的序言,在这部宪法的基础上建立起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国家,但
英国宪法没有制定出一部统一的,完整的
成文法典,而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法院判例和国会惯例所组成。
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是以1776年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的《
独立宣言》和
联邦条例为基础,于1787年在
费城制宪会议上制定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宪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
钦定宪法大纲》,由
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内容上有“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组成。
三个阶段
从传统的国家学来看,宪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警察国家时期
国家与社会并未真正区分,统治者作为国家的代表,与代表人民生活环境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同家父长,统治者拥有至高权力,国家可以为
人民等,规范以上事项之宪法即为“固有意义的宪法”。
此一时期由于思想的启蒙、
中产阶级兴起,国家与社会逐渐区分开来,此一时期的思想认为社会先于国家存在,且基于
私法自治(即
契约自由原则)而
自发性形成,国家是为了使社会运作完善而产生的,因此政府对于社会的干预越小越好,透过
天赋人权、
议会制度、
司法制度的确立,国家间接使社会运作顺利,人民权利透过间接的方式受到宪法的保障,所以又称为“形式法治国”。在此一时期,
行政法开始出现,
依法行政、
法律保留、
特别权力关系等概念逐渐出现。
社会法治国家时期
鉴于前一时期国家任务范围狭隘,在私法自治及
契约自由等前提之下,经济力强大的社团或财团造成
市场垄断,对于人民权利侵害过巨,因此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非完全重叠,也非完全分立的二元,而是应有适度的混合,国家形成
社会秩序同时,也要对人民权利予以最低的保障,强调人民
基本权利可直接以宪法为保障根据,并且宪法应加入
基本国策,以补充性原则保障人民福利。此一时期,不只国家,社会的一般人民也要遵守宪法对于基本权的保障规定,但随着时间转移,因而使国家修改宪法的可能性增加。
分类
近二百多年来,自
美国宪法制定后,世界上存在过的和当前存在着的各国宪法,其总的数量十分可观。每一部宪法的历史背景以及内容均各有差异且各有千秋。如欲对这样大量的宪法文件逐个地加以研究,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而如果从这些宪法中抽出某些共性,形成某种标准,就可以对某一我们并不熟悉的宪法文件做出一项大致准确的判断,并对制定这一宪法的国家的
政治制度究竟属何种类型做出大致公允的评价。进一步说,我们还可以在学术意义上判断哪种类型的宪法更为优越、更能反映时代或其本国
国情的要求、更有利于实施。这就是
宪法分类的目的。详细地说,所谓宪法的分类问题,是在学术上确立某种标准,将
客观存在的为数浩繁的宪法加以分门别类,简化成少数几种类型,以便将近似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宪法归并研究,探索它们所特有的规律。
宪法分类属于一种典型的理论虚构,主要是为了学术上的方便,它并不能真正影响一国宪法的实施,即分类既不能使一个国家的宪政更有成效,也不能使一个不民主的国家更民主或一个民主的国家变得不民主。所以,宪法分类也就是宪法的形式分类。正因为宪法分类无关民主和宪政,故而由于学者设定的标准不同,分类的方法也不同,甚至可以说,分类的方法和标准之多,几乎可与宪法文件的数量相媲美了。
传统
传统的宪法分类即早期宪法学者对宪法所作的
分类方法,其中有些方法甚至在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那里就出现了。
(1)
成文宪法与
不成文宪法。从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进行的分类。对法律的这种分类早在
古罗马时代就有了,前者是指
法典化的宪法,后者是指非法典化、主要由
单行法律和习惯构成的宪法。由于不成文宪法是“自然生长”的宪法,其中也包含成文的
法律文件,所以,也有些法学家认为成文与不成文宪法的区别不科学,把这种分类精确为“法典化宪法”和“非法典化宪法”。成文宪法以美国宪法为典型,不成文宪法以英国宪法为典型。英国宪法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各种
历史文件,如
大宪章、权利法案等;含有宪法内容的议会
制定法;宪法性判例和宪法惯例或习惯。其中宪法惯例是由英国历代权威法学家,如布拉克斯通(W.Blackstone)、
白芝浩(W.Bagehot)、
戴雪(A.V.Dicey)和
詹宁斯(SirI.Jennings)等予以总结的。
(2)
刚性宪法与
柔性宪法。这是从宪法的效力和
修改程序的简繁而作的分类。典型仍是美国宪法和英国宪法。凡是效力最高,且修改程序比较严格和复杂的宪法,就叫做刚性宪法;凡是与
普通法律效力相等,后法优于前法,且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相同的宪法,就叫做柔性宪法。这是英国学者布赖斯(Jarnes Bryce)对宪法的分类,他认为英国宪法优于美国宪法,因为英宪“柔之如水”,能适应各种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当然,实际上这种分类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美国宪法因判例而变柔,英国宪法因传统的束缚而变刚。
(3)
钦定宪法、
协定宪法和
民定宪法。这是从制定机关的不同而作的分类。19世纪的欧洲有许多钦定宪法的情况,如
路易十八颁布的1814年法国
宪章、1851年的
普鲁士宪法、1889年日本
明治天皇颁布的
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它们都是秉承君主的意志制定的或由君主制定的,都是为了维护
君主专制或集权统治的。协定宪法是君主与人民(议会)妥协而产生的宪法,反映了双方的意志和利益,如1830年法国“七月王朝”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统治时的宪章,目的是为了防止巴黎人民夺取政权。凡由国民的代表机关、制宪机关或者由“
全民投票”表决通过的宪法称为民定宪法。民定宪法是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形式,是人民意志的反映,美国宪法、法国现行宪法等皆属。
传统的宪法分类方法从形式上或者从某一侧面说明各种宪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因此这一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
学术价值,且为历来的宪法学著作所接受。
现代
无产阶级宪法在20世纪出现之后,
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家根据国家的类型,根据宪法的阶级本质的不同,把宪法区分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
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揭示了宪法的
本质属性,因而是科学的分类方法。
还有的学者承认宪法应分为资本主义宪法与社会主义宪法,但是资本主义宪法还可以具体分为:资本主义发展成熟、又有自上而下的市民革命的社会所产生的宪法(英、法、美等国的宪法);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市民革命也较晚的社会所产生的宪法(德意志宪法);资本主义发达但市民革命没有成功的社会所产生的宪法(日本);资本主义
不发达市民革命也不存在的社会所产生的宪法(大多数
第三世界国家的宪法)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宪法也还可以具体分为:历史上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但因外部力量而社会主义化了的国家的宪法(
波兰等
东欧国家的宪法);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较差,但有本国主体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产生的宪法(
苏联宪法);从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的宪法(亚洲各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等。
列宁曾经说过:“当法律同现实脱节的时候,宪法是虚假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宪法便不是虚假的。”(《列宁全集》第15卷,第309页)有的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根据
列宁的这一观点,把宪法分为虚构宪法和非虚构宪法。不过宪法条款同现实脱节与否,实际情况非常复杂,需要作
具体分析,所以这种分类方法尚不被宪法学界普遍采用。
二战以后,由于
亚非拉地区的
民族独立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果,出现了大量的新成立的国家和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宪法,从而为宪法
分类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各国学者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标准,种类繁多,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宪法现象,同时证明某种分类比较合理。较著名的如卡尔·娄文斯坦,他在1969年写的论文《东
西方国家的宪法和宪法性法律》中提出“
存在论分类法”,以政治社会学观点对当代的各国宪法加以分析,认为现代宪法有以下三种(1)规范宪法,认为多数西方国家的宪法是作为组织国家并规范权力
运行机制的有效法律而制定的;(2)
名义宪法,指的是亚非拉新
独立国家本无宪政经验,因而从
欧美输入“宪法制成品”,但实际上这些宪法缺乏西方宪法的
精神实质;(3)语义宪法,主要是指前
苏联及东欧各国的宪法,停留在宪法的表面宣言上,只是把宪法作为掌握权力的
宣传手段。他的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很明显是“冷战”的产物,因而有损于其客观公允性。
此外,包括娄文斯坦在内的东西方学者,如惠尔、沃尔夫—菲利浦斯、科瓦奇斯等,也提出了许多其他的分类标准,主要有:(1)创成宪法和
派生宪法,也叫
原始宪法和传来宪法,前者反映
国家意志和
政治权力形成的实际,是
政治过程的法律化,只有少数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宪法属此,后者则是借用前者的原理制定的宪法,多数国家的宪法属于此类;(2)生来宪法和外来宪法,前者是“自然长成”的,符合本国国情和需要,后者要么是外部强制的结果,要么是模仿他人的结果;(3)显在宪法和潜在宪法,以宪法条文记载重要
政治行为或组织的存在和程度为标准做出的分类,如政党问题,在西方国家宪法中通常是潜在规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是显在规定的;(4)意识形态纲领性宪法和意识形态中立—实用主义宪法,也有简单表述为纲领性宪法和确认性宪法的,前者主要指以前苏联1936年宪法(对资本主义各国人民是行动纲领)和1977年宪法(对本国亦为发展的纲领)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后者指西方的“
自由民主主义宪法”;(5)竞合宪法和统合宪法,实施和理论研究上有多种势力并存且互相竞争的宪法为前者,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为后者,后者规定某些个人或集团的权力没有争辩的余地,如海尔?塞拉西皇帝当政时,
埃塞俄比亚宪法规定,“皇帝的权能没有议论的余地”;(6)有条件宪法和无条件宪法,以有无特定的
宪法修改程序为标准,前者是有特别修宪程序的宪法,后者则正相反;(7)优越的宪法和从属的宪法,以宪法修改与立法机关的关系为标准,宪法修改不以立法机关意志为准,而有特定修改程序的宪法为前者,宪法可由立法机关以普通
立法程序修改的宪法为后者,这实际上与“有条件”和“无条件”宪法的区分相似;(8)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和形式意义上的宪法,前者指不管有无成文宪法典,只要具有成文或不成文的、约束国家权力运行规范,这些规范也就具有宪法的意义,如
英国宪法;后者仅指有宪法典的宪法,不管宪法典是否能够约束国家权力;这种分类被人们广泛运用,对于认识一个国家的宪法很有帮助。
宪法还分为
平时宪法和
战时宪法。是以宪法的适用时期为标准对宪法所作的一种分类。在正常时期或和平时期制定并适用的宪法是平时宪法。平时宪法与战时宪法相比较,它的特点是,规定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全面、周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比较有法律保障,国家任务重在经济建设,
国家机构的设置比较正规化,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较严格,贯彻施行稳定性比较强。世界上各国的宪法基本上都属于平时宪法。在平时宪法中,有的国家宪法特别规定不发动战争,不保持
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等有关内容,如1946年
法国宪法在序言中宣称,法国尊重国际
公法规则,不发动任何带征服性的战争,永远不使用武力侵略其他民族之自由。1946年
日本国宪法第2章规定放弃战争。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2章第26条规定禁止
侵略战争。
宪法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没有明文规定,随着历史的发展,习惯形成的。例如
英国宪法不是一部单一的法律,而是由包括《
大宪章》、《英国
权利法案》、大量
国会法案和相关法律,再加上很多习惯、判例累积组成。
亦有学者依据宪法内容而分为“宪章”与“宪律”;宪章为制宪者制订宪法时的核心理念,例如美国宪法里的联邦国、
中华民国宪法里的
五权分立、各国宪法里出现的各种人权保障等如是;宪律则为制宪者依据宪章、当时制宪时空以及背景所做的思构,例如中华民国宪法里有关边疆地区人民的生存、发展、参政等规定如是。
宪法是一个与主权紧密相连的概念。主权是指不受任何限制,也不从属于其他权力的权力。因此,只有国家才拥有主权。欧盟虽然在很多方面具有和独立
主权国家的能力和特征,但它不能适用宪法。它的最高
规范性文件不是“宪法”。其成员国把部分
国家主权交给欧盟(如
军事指挥权),但各成员国地位平等并拥有退出欧盟的权力。
相反,
香港是一个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特别行政区”,其最高规范性文件来源于中国宪法的授权。比如香港人称《
基本法》为“小宪法”,其中隐含意义即是基本法的条文及法律地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对,一如
欧洲联盟的《
欧盟宪法》是建基于国家的授权。
原则
资本主义
主权观念最先由法国的波丹提出,后来
卢梭创立了
人民主权学说。
(2)人权原则
近代
分权学说是英国洛克首先倡导而由法国
孟德斯鸠所完成的。
社会主义
(1)人民主权原则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
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
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确立了基本人权原则。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也成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表现
成文
宪法典是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大多数国家以一部统一的
法典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典的国家是美国。
法律
宪法性法律是指一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不是统一规定在一部法律文书之中,而是由多部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主要有两种情况:
(1)在不成文宪法国家中,有关宪法规定的内容不是采用宪法典的形式,而由多部单行法律文书予以规定的法律。
(2)在成文宪法国家中,由国家立法机关为实施宪法而制定的有关规定宪法内容的法律。
惯例
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有
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结合。
宪法惯例多见于不成文宪法国家,但成文宪法国家也存在。
创造
在
普通法系国家存在“先例约束原则”,法院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可以创造规则。
运行
(一)制定宪法
制宪权,即
宪法制定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由于制宪是一种
主权行为,所以制宪主体应该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近代以来的宪法历史表明:人民是制宪主体,但人民并不直接行使
制宪权,而是通过或主要通过
间接民主的形式制定宪法。
2.制宪机关
人民作为制宪主体总是通过特定的机构进行制定宪法的工作,这种为了宪法的制定专门成立的机关就是制宪机关。我国1954年制定宪法的时候,成立了一个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事实上成为我国的制宪主体。1954年9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标志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3.制宪程序
制宪程序是指制宪机关制定宪法时所经过的阶段和具体步骤。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为了保证制宪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制定宪法一般包括如下程序:
(1)组织制宪机关,设立宪法起草机构。
(2)提出或公布宪法草案。
(3)讨论、审议并完善宪法草案。
(4)通过或批准宪法。
(5)颁布宪法及其生效的日期。
(二)修改宪法
宪法修改是指在宪法
实施过程中,随着
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出现宪法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时候,由有权机关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删除、增加或变更宪法内容的行为。
1.宪法修改的方式
宪法修改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各国宪法规定不一,有些国家的宪法甚至没有规定。从各国宪法规定和各国宪政实践看,宪法修改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全面修改。全面修改亦即对宪法全文进行修改以新宪法取代旧宪法。如1946年
日本宪法、1958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和我国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等,都属于全面修改。
(2)部分修改。部分修改亦即对宪法原有的部分条款加以改变,或者新增若干条款,而不牵动其他条款和整个宪法的修改方式。
(3)无形修改。无形修改亦即在形式上没有对宪法条文内容进行修改,但在实际上却变更了其含义的修改方式。在我国,宪法的无形修改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发展,党和国家的某些政策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况,而宪法的有关条文却还并无改变。
2.宪法修改的程序
从各国宪法规定和宪政实践看,宪法修改程序一般包括提案、先决投票、起草和公布修宪草案、通过和公布五个阶段,但并非所有国家都必经这些程序。
(1)提案。
(2)先决投票。
(3)起草和公布修宪草案的程序。
(4)宪法修正案的通过程序。
(5)宪法修正案的公布程序。
作用
1.权力作用
(2)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
2.法制作用
(1)为法制的统一奠定基础
(2)为法制的完善奠定基础
3.政体作用
(1)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4.经济作用
(2)促进经济的发展
5.必备条件
(1)宪法的充分实施
(2)法制的健全和完备
内容
1.审查法律、法规及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
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合宪性
3.审查各政党、团体、企业事业等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
性质
1.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的表现
宪法是
阶级斗争的产物,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掌握
国家权力的阶级所制定,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权,是这一阶级的胜利成果。从宪法的阶级实质来看,现代宪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
在英国、美国和法国,较早爆发了
资产阶级革命,这3个国家也最早出现了资产阶级宪法。它们的
政治制度并不完全相同,而阶级本质一样,都建立在
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的经济基础上,都以保护资本家的
私有财产为神圣职责;在政治上都是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确认资产阶级的
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尽管个别条文有所差异,但都是资产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也需要用宪法来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但它们的阶级本质一样。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以发展生产力和保护
公共财产为首要任务;都是为了巩固
无产阶级专政,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都是无产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的宪法不尽相同;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法也有变化。除了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和民族历史特点等因素外,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资产阶级宪法体现
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宪法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资产阶级宪法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可分割。“立宪政体”、“立宪政治”、“宪政”,都是以代议制度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别名。资产阶级宪法正是在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冲破
封建制度的束缚,实现买卖自由、
契约自由、等价交换。这种
生产关系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建立标榜自由、平等、人权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其宪法上规定的,则是人民主权、权力划分(见
三权分立制度)、尊重
基本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资产阶级宪法上规定的民主制度,都是为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它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把保护资产阶级私有制和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作为它的首要任务。这样,
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但为了欺骗无产阶级,他们讳言专政,在宪法里不作明文规定。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同样需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制定宪法来巩固政权,维护
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宪法是作为
法律手段来巩固和发展这一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宪法公开承认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包括对剥削者的专政和在
劳动人民内部的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制是最高类型的民主制。但社会主义民主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宪法也就必然会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把适合中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其根本任务就是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也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本质上同
普通法律一致。但因为它是根本法,又与普通法律有所不同,具有其特殊属性,表现在下列4个方面。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有的国家因此就把宪法称为根本法或
基本法。宪法除规定
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规定
国家政权机关组织和确认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由于宪法所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和制度,宪法就成为
立法机关进行日常立法活动的法律基础。因而宪法又被称为“母法”、“最高法”,普通法律则被称为“
子法”。但是宪法也只能规定
立法原则,而
不能代替普通立法。
意义
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的根本制度
2.有利于健全法制
3.有利于真正发挥宪法的作用
效力
宪法在内容上所具有的国家根本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于
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
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为近、现代实行宪政制度的国家所公认,许多国家的宪法对此都有明文规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5条还规定:“一切法律、
行政法规和
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1946年的《
日本国宪法》规定:“本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规,违反其规定的法律、命令、诏敕以及关于国务的其他行为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均属无效。”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一般都有
特别程序宪法就其文字形式上分,有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指有
明文规定的宪法典,由一个或少数几个
法律文书构成。如《
美国宪法》就是一部成文的宪法典,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则包括了三个
宪法性法律。不成文宪法指没有明文规定的宪法典和独立的法律文书的宪法,其内容散见于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法律或历史上形成的惯例之中,如
英国宪法。
成文宪法一般规定了特别的起草和修改程序。为了起草或修改宪法,有的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如宪法起草委员会、制宪会议、
立宪会议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宪法是由1980 年9月成立的
宪法修改委员会负责修改的。美国于1787年5月由55名代表组成制宪会议,负责起草美国宪法提交各州批准。许多国家还规定了通过或批准宪法的特别程序。中国1982年宪法草案,经宪法修改委员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并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再经修改,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美国早期在全国只有13州时,规定宪法要得到9个州的批准方能生效。
由于修改程序的不同,成文宪法又可分为
刚性宪法和
柔性宪法。刚性宪法指宪法须经过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的程序才能加以修改。绝大多数国家成文宪法的修改程序都比修改普通法律复杂。中国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美国宪法》规定,经过
国会两院2/3议员同意,或者2/3的州议会的请求,可以提出宪法修正案,修正案要经过3/4的州议会或修宪会议批准后,才能生效。有的国家还专门作出宪法某项内容不能修改的规定。对宪法修改程序
作比较严格的规定,有助于保持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但成文宪法也有的不是刚性宪法,如意大利1861年统一后,以1848年制定的《撒丁王国宪法》作为
意大利王国宪法,这部成文宪法没有规定特别的
修改程序,可以按照修改普通法律的程序进行修改。凡可以按照修改普通法律的程序进行修改的宪法,称柔性宪法。不成文宪法无所谓修改程序,属于柔性宪法。
宪法的特别规定为了保持宪法的权威性,避免造成适用上的困难,有时需要有关国家机关对宪法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界限进行具体的明确的解释。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宪法中对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归属问题,作了专门规定。
宪法的解释权和
监督权的归属,根据各国宪法规定,大致有以下3种体制:①
立法机构解释制。有的国家由议会,有的国家由最高
权力机关或其
常设机关行使
宪法解释权和监督权。中国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解释宪法。②
司法机构解释制。这
一体制始于美国。
美国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是否符合
联邦宪法。最高法院的这种权力在宪法上没有明文规定,而是在审判实践中形成的
宪法惯例。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取司法机构解释制。③特设机构解释制。由专门设立的
宪法委员会、
宪法法院或宪法法庭之类机构行使这一职权。
凡有权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机构,一般都有权对法律、法令、法规以及
行政行为等是否违宪作出裁决。这种制度通称违宪审查制度或宪法审查制度。
特性
“从理论上讲,宪法的效力高于本国其他法律和法规。但在现实里,宪法并不是在所有国家中都具有权威性。为保证宪法的权威性,需要相应的一套体系来确保宪法没有被违背。这套体系称之为宪法
审查制度。在现代民主国家,由于宪法审查制度的实施,一条法规如果和宪法相抵触,就不能得以应用。而在非民主国家,宪法的最高效力经常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以至于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北京在明首席
杨在明说。
使一条和宪法抵触的法规不能得以应用的方法有多种,根据宪法审查制度的不同,可以
事先审查,也可以
事后审查。即使获得通过,经过被撤销,或在审理的时候不被法院采纳。这条体系最早由
奥地利的法律学家凯尔孙最先提出。依据这个的理论,法律和法规以及宪法构成一个金字塔。宪法位于塔顶,拥有最高权威;而法律由
立法机关通过,其效力仅次于宪法;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颁布,它的效力最低,因此位于金字塔底。因此一条法规不能违背高于它的法律和宪法,否则它可能被撤销(除非它背离的法律违背了宪法)。同样,一条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它应被撤销。
现代概念中宪法是公民与国家的
契约,它在国家的
法律体系中拥有最高的地位,因此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拥有最高的
法律效力。宪法规定的事项主要有国家政治架构,
政府组成与职能,
权力制衡模式和公民的权利等。有些国家的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义务,但大多
宪法学学者认为,宪法规定公民的义务,不仅没有必要,而且难以实行。宪法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部权利宣言书。《
美国宪法》是这一表述的最好的注解。但对权利的列举式规范并非宪法的绝对要件,美国宪法在订立之初并无权利条款,法国第五共和的宪法也未明列权利条款,但这都无损于它们是有效
宪法规范的事实。
各国的宪法
中国宪法
习近平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
法律地位、
法律权威、
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
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
民主建设与
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一部宪法除序言外,包括总纲,
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4章106条。 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附图:毛泽东在杭州起草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到达杭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起草第一部宪法草案。他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的
根本法,从党的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将来我不当国家主席了,谁当也要按照它做,这个规矩要立好。”
在杭州的3个多月时间里,宪法起草小组从起草宪法草案到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一共完成了4稿,并提交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修改。对于宪法草案的内容,
毛泽东在《宪法草案初稿说明》中进行了总结:一是宪法草案从法律上保证实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是宪法草案从法律上保证发展国家的民主化;三是宪法草案从法律上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四是宪法草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五是宪法草案的结构和文字力求简明,字数连序言不足1万字。
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在吸收各地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修正稿)》。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一致同意将它提交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标志着宪法起草工作胜利结束。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此,1954年12月30日我国发行了一套
纪念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枚
第二部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四个存在”、“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基本路线”以及“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为理论指导,是一部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宪法。如把“文革”产物“四大”写进宪法第十三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
人民群众创造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第二部宪法共4章30条。
第三部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这部宪法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的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本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记载在序言中。这部宪法比1975年宪法有了重大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第三部宪法共4章60条。1979年7月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1980年9月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
第四部
1980年下半年,在
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修改,并经过全民讨论,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第四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
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其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部宪法分为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个部分,共4章138条。
现行宪法修缮
为了适应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2018年3月对这部宪法逐步进行了修改、完善。
1988年4月12日,第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
宪法修正案,对
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对
土地使用转让的问题作了补充规定。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9处修改,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将“
国营经济”修改为“
国有经济”;将“国家在
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
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修正案内容还涉及政协制度、县市级
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等。
1999年3月15日,第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次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6处修改,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国家现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和
分配制度以及
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等写进了宪法。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修改。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
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
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
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
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作出关于
紧急状态的规定,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增加对国歌的规定等。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共21条,包括12个方面:(1)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2)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3)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4)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5)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6)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7)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8)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9)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10)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11)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12)修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
意志的集中体现。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力保障了
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
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国外宪法
1918《
苏俄宪法》共6篇,其中第二篇“总纲”明确规定了
信仰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结社自由,
居留权等公民的基本权利
英国
英国是
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发生
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由于
英国历史革命的特殊性——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资产阶级稍有软弱,导致了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英国宪法在形式上为
不成文宪法。所谓的英国宪法是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
宪法性法律和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
宪法惯例、判例而成。1215年《自由
大宪章》并不是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法律,但它对英国宪法的发展与
宪政体制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
美国
1787年制定的
美国宪法是世界第一部
成文宪法。1776年
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
独立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称之为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1787年
费城制宪会议制定的《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由序言和7条宪法正文组成,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以“
三权分立”和
联邦制为原则的
国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共和政体。1791年通过了一条由10条宪法修正案组成的《
权利法案》,才明确、详细列举了公民的
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