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集》是1996年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由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本书主要是一部综合性的
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
出版日期
内容简介
《毛泽东文集》是继《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之后的又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的
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弥补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没有文集这个空缺。这部《文集》的编辑工作从1992年开始,至1999年全部完成,历时8年。《文集》共八卷,由
人民出版社出版,分3次陆续出齐。《文集》只选内容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文稿。对手稿和已经
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
记录稿,编辑工作主要是作史实的核查考订和文字、标点的校订。对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还要花较大的工夫进行文字上的技术性整理。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出版第一、二卷,1996年毛泽东逝世20周年时出版第三、四、五卷,1999年7月1日出版第六、七、八卷。第一至五卷为
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第六至八卷为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全部选稿803篇,其中民主革命时期504篇,社会主义时期299篇。本书是对《毛泽东选集》的重要补充。凡已收入《毛泽东选集》的著作,一般不再收入。只有一篇例外,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全文共八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已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本书按精选原则选编。其中有少量文稿,带有个别不正确的论断,因内容重要也酌情编入。
书中著作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有些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的重要文献,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反投降提纲》(1939年6月)、《
目前时局与党的政策》(1940年7月)、《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1943年12月)、《关于路线学习、工作作风和时局问题》(1944年3月)、《时局问题及其他》(1945年2月)、在中共七大的多次报告(1945年4、5月间),
解放战争时期的《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47年12月)、《在
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1948年9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1949年3月),等等。本书还第一次公开发表了许多讲话和谈话记录稿,有着丰富的内容。特别是第六至八卷,共有几十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7月29日)、《
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1954年7月7日)、《
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年12月19日)、《在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年4月28日)、《
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1956年12月7日)、《
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3月)、《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1958年11月9日、10日)、《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11月23日)、《西藏平叛后的有关方针政策》(1959年5月7日)、《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1月13日)、《
总结经验,教育干部》(1961年6月12日)、《关于人的认识问题》(1964年8月24日),等等。
本书第一卷收入1921年1月至1937年6月的著作67篇,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内容包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关于革命的
领导权、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调查研究、军事问题、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
战略转变等方面;
第二卷和第三卷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188篇,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的
战略方针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建设和整风运动、关于发展生产力、关于党的七大等方面;
第四卷和第五卷收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249篇,主要内容包括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战术、筹建新中国、政策和策略问题等方面;
第六至八卷,收入1949年10月至1975年5月的著作299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
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党的思想路线等方面。
本书比较全面和充分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展示了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新探索,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
科学价值。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
湘潭韶山冲一个
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36年-1976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年-1945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1976年任中央委员会主席,1949年-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195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图书目录
第一卷
给蔡和森的信
所希望于劳工会的
更宜注意的问题
外力、军阀与革命
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
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
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
给林彪的信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党的组织问题
党内教育问题
红军宣传工作问题
士兵政治训练问题
优待伤病兵问题
第二章 寻乌的交通
第三章寻乌的商业
第五章寻乌的土地斗争
《东塘等处调查》前言
分青和出租问题
《兴国调查》前言
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二怎样办《时事简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
抗日救国宣言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给高桂滋的信
给杨虎城的信
给宋子文的信
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
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
给叶剑英、刘鼎的信
给傅作义的信
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给阎锡山的信
为徐特立六十岁生日写的贺信
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
抗日民主与北方青年
给何香凝的信
第二卷
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
对国防问题的意见
同各方接洽要有谦逊态度
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与任务
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
关于在山西开展游击战争的意见
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
关于华北作战的战略意见
在山西应坚持普遍的游击战争的方针
关于差别和矛盾问题
关于华北作战的补充意见
关于没收汉奸财产问题
必须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
目前的时局和方针
向全面抗战过渡期中八路军在山西的任务
在统一战线中进一步执行独立自主原则
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
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的演说
给范长江的信
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
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
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
放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同世界学联代表团的谈话
抗战与外援的关系
关于目前战争局面和政治形势
妇女们团结起来
抗大三周年纪念
永久奋斗
反投降提纲
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
研究沦陷区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
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目前时局与党的政策
对待反共派俘虏的政策
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
目前的国共关系和我们的策略
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
抗战中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实行一拉一打政策
八路军新四军应取长期斗争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关于农村调查
《文化课本》序言
中宣部宣传要点
关于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员的关系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关于整顿三风
山东有可能成为战略转移的枢纽
关于精兵简政问题给谢觉哉、陈正人的信
历史教训
第三卷
争取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党建立和平局面
请各地总结整风学习的经验
妇女工作者应参加经济工作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的要点
致印度国民大会的信
给何凯丰的信
中共中央关于何时打败日本问题的宣传工作的指示
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
在今后三年中应力求巩固,屹立不败
给彭德怀的信
英勇斗争的二十二年
防奸工作的两条路线
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
关于公布《评<中国之命运>》一文
关于发动反对中国
法西斯主义的
宣传运动给董必武的电报
切实执行十大政策
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
反特务斗争必须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方针
关于宪政问题
关于路线学习、工作作风和时局问题
陈毅在内战和抗战时期是有功劳的
给周扬的信
必须做好经济建设工作
给李鼎铭的信
向国民党提出的二十条谈判意见
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
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
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讲话
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
关于时局近况的通知
请各地调查和答复十项问题
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
对华中部队整训的意见
给秦邦宪的信
坚持为人民服务
驳国民党政府提示案
同赫尔利的谈话
给郭沫若的信
给陈毅的信
给谢觉哉的信
给邓宝珊的信
时局问题及其他
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
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说明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
中共不出席四届一次参政会
在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上的演说
评国民参政会关于国民大会的决议
关于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的电报
准备应付必然到来的内战局面
第四卷
关于赴重庆谈判问题复蒋介石的电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目前党的方针及新四军的工作部署
在重庆机场发表的谈话
同国民党谈判的十一条意见
给柳亚子的信
中国只能走和平一条路
夺取平绥战役的胜利意义重大
在山东华中打几个好的歼灭战
在抗大七分校的讲话
同国民党谈判的补充意见
增兵东北之部署
先解决受降、伪军、自治三大问题才能恢复交通
抗战胜利三个月来的局势和今后若干工作方针
给蔡博等的信
关于时局的四条分析
在东北进驻地区要十分注意政策
纠正群众工作中错误的几个问题
东北作战须统筹全局作长期打算
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
关于练兵的指示
力争东北停战及制止全国内战的对策
反对美国对蒋军事援助法案的声明
正确对待军调执行小组的国、美人员
国民党一切布置是打,暂无和平希望
国民党大打后晋察冀军区的基本任务
“七七”宣言发表后应采取的策略方针
对付美蒋的主要政策不是让步而是斗争
中原军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外线牵制敌人
中原军的战略任务是在敌后创立根据地
在鄂西鄂北豫南灵活作战建立根据地
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勉强作战
战役战斗上不要平均使用兵力
采取围城打援办法歼敌有生力量
同三位西方记者的谈话
新年祝词
关于彻底粉碎陈诚向鲁南进攻的建议
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蒋介石驱我至黄河以北而歼灭的方针将归于破产
击灭胡宗南夺取大西北的两个方案
在小河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做好到国民党区域作战的准备工作
在今后四个月内争取整个军事形势的转变
在黄河、
淮河、运河、平汉之间创造根据地有重大战略意义
陈粟部在一两个月内应只打小仗不打大仗
给毛岸英的信
西北战场作战经验
组织野战机动兵团及分散作战的部署
我们完全有把握彻底打倒蒋介石反动集团
在土地改革中注意纠正“左”倾错误
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第五卷
应向全军施行政策与纪律教育
对粟裕部在宽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指示
边区政权机关不应只代表农民
新解放区土改斗争策略
对中央一月决定的补充意见
南线三军三个月的作战方针
老区半老区实行土地法应有所不同
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关于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的指示
新解放区土改斗争策略的运用
人民的革命力量才是真正的优势
各地应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
政策和经验的关系
今后不要提倡新式富农的意见是不对的
《山西崞县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一文按语
在宽大机动中大量歼灭敌人
政策和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
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
给李济深、沈钧儒的信
粟裕兵团暂不渡江,集中主力在中原歼敌
对知识分子应避免唯成分论的偏向
关于对外订立有借有还商业性协定问题
多方调动敌人,创造歼敌机会
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应向中央报告的事项
变敌人的假和平运动为人民的真和平运动
复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电
对中间派倒蒋活动应取的策略
攻济打援的初步设想
不同意毛泽东主义的提法
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
济南战役的目的和兵力部署
战争第三年的歼敌任务
做好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
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取锦州
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是正确的
即刻部署全歼廖耀湘兵团
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
向国民党军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
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
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
对部队进行地理常识教育极为重要
把南北通船通航通邮诸事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
关于我军渡江时间的考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
关于工会工作的方针
必须维持上海,统筹全局
关于各地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指示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六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开好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必须充分注意召开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关于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
对苏贸易应从统筹全局出发
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联合国及
安理会的
合法权利致联合国电
驳斥艾奇逊的无耻造谣
征询对待富农策略问题的意见
转变时期力争不要破坏不应当破坏的事物
关于春耕、土改和干部整训工作的意见
如实查报苏南征粮、春耕和救灾情况
省以上各级党委必须经常讨论财经工作
对私营工商业要有所不同、一视同仁
关于土地改革报告的修改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不要四面出击
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给马叙伦的信
要根治淮河
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
朝鲜战局和我们的方针
关于派志愿军入朝参战问题
人民解放军必须进入西藏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
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
坚决站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立场上
中国人民志愿军必须越过三八线作战
给陈叔通的信
关于镇压反革命
朝鲜作战必须作长期打算
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加强城市工作,依靠工人阶级
对东南沿海设防和构筑工事的意见
土改工作应注意的主要之点
土地改革要有秩序分阶段进行
给黄炎培的信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
大城市必须有计划地修建居民住房
关于志愿军实行轮番作战的方针
组织民主人士参观或参加土改、镇反工作
给李达的信
正确解释对旧人员“包下来”的政策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在庆祝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宴会上的讲话
给达赖喇嘛的信
对美英军目前只宜打小歼灭战
停战谈判期间军事上应采取的对策
必须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
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文学艺术界开展整风学习
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
不要因领导重点转移而放松对土改工作的领导
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半工人阶级也是领导阶级的提法必须改正
关于试办集体农庄的意见
元旦祝词
现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
给黄炎培的信
对民主同盟工作的意见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正确对待单干农民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关于重要土特产和副食品的经营问题
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代表的谈话
给石城乡党支部、乡政府的信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农业合作化的全面规划和加强领导问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七卷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对学术问题的不同意见不应禁止谈论
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
论十大关系
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关于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问题
我们党的―些历史经验
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
纪念孙中山先生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给黄炎培的信
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的提纲
限期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和执行
情况报告中央
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
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
独立自主地搞建设
同黑非洲青年代表团的谈话
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
同巴西记者马罗金和杜特列夫人的谈话
关于国际形势问题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
关于读书的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
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
一个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三告台湾同胞书
第八卷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
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党内通信
党内通信
党内通信
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
西藏平叛后的有关方针政策
关于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
印度不是中国的敌对者,是中国的朋友
发展商业和副食品生产
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
如实公开报道灾情
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
粮食问题
关于特赦一批罪犯的建议
不能把台湾问题上的国际问题同国内问题混淆起来
争取比较长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
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
加强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领导
反对官僚主义,克服“五多五少
帝国主义是不可怕的
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给田家英的信
日本人民斗争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反对两个平均主义
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给李井泉、陈正人的信
给张平化的信
总结经验,教育干部
给邓小平的信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忆秦娥?娄山关》的写作背景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受压迫的人民总是要起来的
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两个中间地带
中国人民坚决支持日本人民伟大的爱国斗争
对《毛主席诗词》若干词句的解释
中法之间有共同点
支持被压迫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
同斯诺的谈话
关于绘画、雕塑使用模特问题
给陈毅的信
胜利的信念是从斗争中得来的
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党的文艺政策应当调整
诗词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⑴。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间,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军团从江西、福建根据地向
陕北进军,经过了11个省,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一万八千余里,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这一首七律便是这一伟大事件的
艺术概括。
注释
(1)等闲:犹言一般、寻常、随便。
(2)乌蒙:山名。
(3)走泥丸:像滚动的泥丸子。
赏析
长征在
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的写照和热情的歌颂。它集中的表现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壮阔艰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诗,是
革命浪漫主义和
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五律一首
一九一五年五月
鸟啼枫径寂, 赫曦联韵在,
木落翠微冥。 千载德犹馨。
一九四二年
外侮需人御, 浴血东瓜守,
将军赋采薇⑴。 驱倭棠吉⑶归。
师称机械化⑵, 沙场竟殒命,
勇夺虎罴威。 壮志也无违⑷。
题解
1942年2月,日军为了切断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运输线--
滇缅公路,向
英国殖民地缅甸大举进攻。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国民党政府派遣
远征军3个军约10万人赴缅参战。3、4月份,远征军多次重创日军,第五军
戴安澜将军所率200师表现最为突出;5月份因作战失利而总退却,撤退途中,戴安澜师长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不幸殉国。这是毛泽东为其撰写的挽诗。
注释
(1)赋采薇:指赴国难。
(2)机械化:200师是机械化部队。
(3)东瓜、棠吉:缅甸地名。
(4)无违:没有背离。
赏析
首联二句,直书事始;颔联、颈联写将军所率部队奋勇战斗,实是烘托将军;尾联二句,收笔回写将军本身,哀悼其赍志以终,显示挽诗主题
送纵宇一郎东行
约一九一六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我返自崖君去矣。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⑴起苍黄⑵,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⑶,天翻地覆慨而慷。
题解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
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2)苍黄:变化翻覆。
(3)今胜昔:如今胜过以往。
(4)情:指情感用事而沽名钓誉。
(5)老:朽。
(6)沧桑:引申为革命。
赏析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正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祭母文
一九二三年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⑴,索句渝州⑶叶正黄⑵。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题解
柳亚子∶名弃疾,字安如,号亚子。第一次与毛泽东交往在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雄。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灌。头颅早悔平生贱,
肝胆宁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
捷报,
分湖便是
子陵滩。”
分湖为柳亚子家乡,意为他要回家隐居。毛泽东和的是另一首诗。
注释
(1)饮茶粤海未能忘∶柳亚子一九四一年诗寄毛泽东∶“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
(2)索句渝州叶正黄∶指致柳亚子的诗《
沁园春·雪》。
(3)渝州∶重庆。
(5)
富春江∶指东汉初年,
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赏析
祭黄帝陵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送瘟神
其一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⑸。
红雨⑹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⑺铁臂摇。
题解
作者附注云: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
余江县⑴消灭了血丝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注释
(1)余江县:在江西。
(2)枉自多:
杜甫《
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3)遗矢:同遗屎。
(5)尽舜尧:《
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
(6)红雨:桃花雨。李贺《
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忆重庆谈判
一九四二年秋
有田有地皆吾主,
无法无天是尔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
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
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遍地血,
无非一念救苍生。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别梦⑴依稀咒逝川⑵,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⑶高悬霸主鞭⑷。
为有⑸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⑹。
题解
韶山,毛泽东的故乡。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由于革命工作的繁忙,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才得重返故乡一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欣今慨昔,感而赋诗。
注释
(1)别梦:指往事。
(2)逝川:比喻过去流失的岁月。
(3)黑手:指反动势力。
(4)霸主鞭:形容反动派对农民群众的镇压。
(5)为有:因为有。
(6)下夕烟:由暮霭中下工归来。
赏析
首以“别梦”开端,暗示回到故乡,而又荡开到“三十二年前”;末以“喜看”作结,正面形象歌颂;前咒后喜,自然对应。中间两联四句,一正一反,一反一正,正好把三十二年的历史发展按序表述出来,由咒而喜,绾合结尾。真情壮采,自然浑成;句句都是直抒胸臆,恰到好处。
和周世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⑴大江边,
跃上⑵葱茏⑶四百旋。
云横九派⑷浮黄鹤⑸,
浪下三吴⑹起白烟。
陶令⑺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题解
毛泽东此次登
庐山,是为了召开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登临纵目,有感于“江山如此多娇”,挥笔赋诗,遂成此律。
注释
(1)飞峙:飞来耸立。
(2)跃上:乘车飞驰而上。
(3)葱茏:草木青盛貌,指青山。
(4)九派:古书中的九条江。
(5)浮黄鹤:指引起浮黄鹤的意象。
赏析
全诗前后两联,起的突兀有气势,收的完固有神力。中间两联,南北东西,联类而及;远近上下,自然成对。首颈颔尾,层层相生;现实理想,丝丝入扣,表现出对
新时代新社会的歌颂及充满信心。
五云山
一九五五年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⑴爱武装。
题解
民兵组织在
中国革命史中具有光荣传统。我党一贯重视建立和发展民兵工作,这是由毛泽东关于
人民战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所决定的。
注释
(1)红装:女子盛装。
观潮
一九五七年九月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⑴。
斑竹⑵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⑶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⑷里尽朝晖⑸。
题解
这首诗背景不详,但诗中所写均为湖南故实。可能是写给一位多年不见面的住在长沙的女友人。
注释
(4)芙蓉国:湖南的代称。
(5)尽朝晖:到处从满生气。
赏析
诗中使用古代神话传说,描写故国山水风光。以柔和的色调与舒缓的抒情,通过幻想创造了一幅优美的图像。全诗以革命现实主义与
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通过描写友人的身世与遭遇,赞美友人的高贵品质。
七绝一首 改陆放翁诗一首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人类而今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题解
庐山仙人洞,在
牯岭西,佛手岩下。李进的这张照片,曾在1964年1月11日的《
文汇报》上发表过,李进另送他原照一张。
注释
(1)李进∶即江青。
读报有感
一九五九年
反苏忆昔闹群蛙,
喜看今日大反华。
凶神张口吐烟霞。
神州岂止千里恶,
遍寻全球侵略者,
惟余此处一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