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
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长城遗迹
齐长城(The Great Wall of Qi)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
简介
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齐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齐长城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从齐长城现存遗迹的考察中可见当时整个长城建筑之一斑。
对齐长城的综合考察研究,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齐长城的全面考察研究,可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发达和繁荣的盛况,也是对当时齐国综合国力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齐长城,建国后曾有诸多专家进行过实地考察和专题研究,多有成果问世,为世人所瞩目。山东省利用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文献典籍记载对齐长城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者,当首推王献唐先生。1952年路大荒、王献唐先生曾对齐长城作过实地踏查,在此踏查的基础上王献唐先生对齐长城进行了全面研究,并著有专文。山东大学张维华先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所置长城,从文献典籍所载进行了系统考证,1963年所著《中国长城建置考》一书,有专文考证齐长城。
1976年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在研究淄博主要城镇的起源与发展时,对齐长城也做过实地调查,并进行了专题研究。近有高思栋、蒋至静、华松、鲁海和鲁军、罗勋章诸学者对齐长城也做过实地考察和专题研究。1996年10月19日至1997年10月21日泰安市路宗元等同志对齐长城全线又进行了实地考察,实测了齐长城的长度,考证了齐长城的起止点、调查了齐长城的关隘、城堡、烽燧、建筑形成及特点,是历年最完整的一次对齐长城的考察。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齐长城淄博地段现存遗迹的踏查为基本材料,结合其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齐长城的建筑缘起、建筑年代、建筑规模和结构、齐长城的历史作用诸问题进行探讨。也被列入世界级地质遗产
建置缘起
关于修筑齐长城的因由,张维华先生指出:“春秋间,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谋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于战国,车战之制渐息,徒骑之用渐广,战争范围,益为扩大,于是有长城之兴筑矣;齐国因设齐长城,当与此相关。”关于齐长城建置的缘起,罗勋章先生也指出:“在长期频繁的战争实践中,齐人或从防的御敌功能得到启示,萌发了建筑不是周圈封闭式的城墙联想,在平地筑起与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筑土墙。其动机已不是为了障水,而是为了御敌。长城于是产生。”此言甚确。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奴隶制逐渐衰亡,封建制兴起,各国依据其国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因而出现了长达几百年大规模兼并战争。据史载在春秋战国间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内,就发生过规模不同的战争四百八十余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扩大国土,增强势力,故而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称霸争雄局面。而各国间的不断战争,又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当时修筑长城是各国通用的方法。地处东方的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因鲁晋春秋时为强国,齐鲁交界所处又有泰沂山脉相隔,具备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故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防御而修长了长城。
齐国自周初封国,经西周时期的着力经营,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齐国东邻黄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鱼盐贸易之便;故齐国自建国之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依据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先发展了工商业和鱼盐业,使齐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时期齐国铁制工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齐桓公时期,由于管仲的改革,采取农工商并举的政策,铸行刀币,鼓励经商,使齐国强盛,成为东方之大国,并首霸诸侯。春秋晚期齐国先后灭掉了纪、谭、莒、莱等诸国,使齐国的地域扩展到东方海滨,使齐国的开放型沿海工商经济和内陆农业经济得以同步发展,为齐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⑨。齐国对东部地区的开发也逐渐消除了东方的敌对势力,把战略防御进攻重点转向南邻的鲁楚,西南的卫、晋、宋以及北邻的燕国。
故《国语·齐语》记载:“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棠、潜……。’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侵台、原、姑与漆里……。’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①’”由于齐国和燕国交界处地势平坦,又有清、浊河为自然屏障,故无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春秋时期燕国在经济军事力量上也弱于齐国,故而当时齐国的敌对势力主要在南邻的鲁国和西南方的晋、卫、宋诸国。时鲁晋诸国均为强国,春秋时期甚为强大,这从《左传》、《史记》诸史书所载齐鲁、齐晋之战的实例即得证之。试举如下: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左传》宣公十七年载:“十七年春,晋侯使郄克征会于齐。”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侯伐齐,将济河。”
《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晋士匄侵齐,及谷,闻丧而还,礼也。”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侯遂伐晋,取朝歌。”
综上所言,春秋战国时期称雄争霸的政治形势,齐国与鲁、晋、卫、宋诸国的强盛和军事上的对峙,春秋时期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齐鲁交界地处泰沂山脉相隔的历史地理条件,为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创造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条件。
建筑年代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关于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史家多有考述。张维华先生查检文献后指出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其说有四点:即齐长城已存在于齐桓公时代;从姓氏编钟铭文推测有战国初年和春秋中叶之说;齐长城建于齐威王初年;齐长城建于齐宣王之时。经考证,张维华先生提出:“齐长城西南之一段始因于防,其后因军事上之重要,故首先筑为长城。其南界之长城当建筑于齐威王之时。”王献唐先生指出:“齐长城从春秋时期开始修筑西段,在鲁襄公十八年早已完成;战国齐又向东展修一段,齐宣王时复向东修至海滨,全部完工,使一千多里的长城,衔接起来,作为齐国南境国防线。”蒋至静先生指出:“我国古代修筑长城,……只能起源于春秋中叶的齐国。”罗勋章先生在分析齐长城的产生起因和防与长城的区别后指出:“西道防或钜防一段长城修筑时间下限不过公元前555年,其上限当在齐桓公去世后,即公元前642年。……齐长城大规模续修的时间,其上限推测为楚灭莒的公元前431年。”依据《管子》“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记载,首先确认齐长城的始建年代当在春秋时期。洛阳城东约三十五里的太仓古墓曾出土*羌编钟一套,共十三个,其中五个上铸有铭文:“征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的记载。平阴即指古平阴城,《平阴县志·疆域志》云:“孝里铺南有村曰东长,西南三里有村曰广里,……古平阴城,即相传谓今东长村即其地,遗址犹存。”据实地调查齐长城的西起点在今广里村东北500米处的“岭子头”,东经116°34.5′,北纬36°21.6′。
据此铭文所记是指鲁襄公十八年齐晋之战,鲁襄公十八年,即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所指长城即指齐长城,说明此时齐国早已修筑有长城。专家又从《管子》:“方五百里,……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记载分析,其齐国的地域范围亦当在春秋中叶以前。
春秋晚期齐灭莱、纪诸国,国土疆域已扩大至东海沿崖,当时齐国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齐地方二千里了。此文献与出土文物铭刻所载互为印证,是证春秋中叶以前齐国已有长城存在。齐国春秋时期所筑西部长城,时称的防或钜防,与战国时期向东延修的东段长城在性质、用途方面相比,是否有防或长城的严格区别?专家认为春秋所筑西部长城,因是土筑而成,其工程浩大,世称钜防,其用途虽有障水之用,但已在堤堰障水设施上加固连接重筑,其主要作用已用于战争之御敌,所以专家认为应是齐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长城东西两段,虽所筑时间有别,但用途和功能却是相同的。
从齐国历史发展和当时经济繁荣的情况分析,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是符合当时齐国的历史情况的。春秋齐桓公时期,齐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齐国奴隶经济的最后繁荣时期。管仲改革税收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使封建制生产关系较早地在齐国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特别是管仲提倡鼓励经商,发展农业,使齐国的农业经济和沿海工商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因此齐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的局面。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中国历史出现了诸侯称霸的局面,为争霸诸侯,各国采取筑城卫国,对外兼并的政策,以扩大国土,增强国力,以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地位。
此时齐为东方之大国,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在春秋之初为了争霸,必南征北战,而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巩固后方,增强国防能力,始将境内的军事要冲地带的障水堤堰设施加固连接,以用于御敌,即开始修筑长城钜防。
齐长城是一条东西连亘千余里规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绝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依上述所论我们认为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先后筑城历时达二百六十余年。从齐长城的建筑规模及作用分析,春秋中叶以前齐长城仅完成了西段修筑,即当时齐鲁两国相交界地段。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有遗址。”又据《水经注》“大岘山”条(卷一)载:“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据此认为齐长城的东西两段分界处在今淄博市的博山。关于齐长城的东段西段分界处,王献唐先生据《章丘县志》“相传齐所筑长城以御楚”的记载以及对莱芜章丘交界地带的实地考察,认为是否东段长城从这里开始,尚不能定。齐国由莱芜博山出青石关(莱芜境内)向南是通往鲁国曲阜交通要道和齐鲁两国交界地,由以上记载和莱芜博山所处地理位置分析,齐长城的东西段分界处应在莱芜博山一带,今莱芜沂源以东即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所续修的东段长城。
战国时期军队主体由骑兵代替战车,步兵取代甲士,使新的战争方式的出现,战争规模及时空也随之扩大。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战国齐威王初年始将原来的长城向东展修,齐宣王时方最后完成,筑长城至黄海海滨。关于战国初年齐威王修筑长城的情况,文献所载有如:
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纪年》云:“梁惠王二十年,刘闵王筑防以为长城”。
《水经注》汶水注(卷二十六)云:“梁惠成王二十年,齐长防以为长城。”
《史记·赵世家》云:“(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
吕氏春秋·权勋篇》云:“文侯可谓好礼士矣,……东胜于长城。”
而有关齐宣王埋藏修筑长城的史载亦有如: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一,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
山东考古录》考楚境及齐长城条云:“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筑长城,沿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
又考杞梁妻条亦云:“……长城筑于宣王之时,去庄公百有余年,而齐之长城又非秦所筑之长城也。”
以上史载是证战国齐威王和宣王之时均修筑过长城。战国时期,齐为强国,雄据东方,威震天下。威宣之时,为齐之鼎盛时期,也是七雄之一,时楚已先后灭鲁以及鲁南诸国,掩有山东东南部地区,对齐国形成直接威胁,所以随着形势的发展,齐威王时接原有西段长城,继续向东展修,宣王续之,修至滨海,作为对楚的防线。时楚亦为强国,七雄之一,国势强盛,灭鲁胁齐,故战国时期整个齐长城已主要防御楚国了。
综上所述,齐长城工程浩大非一时之力所能完成。专家认为:齐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业已完成,前后共修建了一百余年(约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长城亦由西向东渐修,长清以西的板筑长城墙当为最早所建,后接山岭渐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叶完成西段长城修筑。战国初期齐威王时又接博山段长城,始向东续修,齐宣王时方将长城修至海滨,最后完成数条长城修筑。东段长城共修筑了七十余年(公元前356—284年)。
齐长城经春秋战国近一百七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使一千余华里的长城东西衔接,终于完成了齐国南境国防线的长城建设。
结构规模
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米,全1237.8华里。此军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历经平阴县济南长清区、肥城市、泰安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济南市历城区、济南市章丘区、济南市莱芜区淄博市博山区、淄博市淄川区、沂源县、临朐县、沂水县、安丘市、莒县、五莲县、诸城市、青岛市黄岛区共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办事处。
关于齐 长城的东端,《括地志》、《水经注》、《泰山郡记》均载:齐长城在“琅琊台入海”;《通典》、《太平寰宋记》、《齐乘》则记“大珠山入海”;道光胶州志》载:“小珠山东徐山之北入海。”据实地调查,齐长城沿小珠山北峰鹁鸽山大顶山、经徐山东去,在于家河村东北入海。此处现为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保税区东侧;东经120°11′,北纬35°59.5′。关于齐长城的沿线走向,历经数代多次实地考察,与史料所载无大差异,
而各地的考古调查沿线均发现了多段(处)长城遗址,这些依稀可见的齐长城残迹除确证长城建筑沿线走向外,还可窥观整条长城之全貌。
关于齐长城的建筑结构及制度,《管子·度地篇》云“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随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松华先生依据文献记载,对齐长城的施工时节,施工地点,工程体制、施工进程、工程的管理与维修等方面进行了考述。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长城所经沿线亦有平坦之地,所以做为齐长城的整体建筑结构设计、城墙结构各有异。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或城墙的建筑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岭地段所长城墙,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带,因无石便取,即用土筑。如今筑的少。齐长城从军事防御功能考虑,又有城墙、防门、关塞、燧、亭、烽火台实地调查发现齐长城在长清与肥城边界的大石关、博山区鲁山之北的县青石关、临朐与河水边界的大关有三条复线;发现了12处重要关隘、9处便门,城堡、兵营遗址50余处,烽燧12处,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齐长城建筑充分利用山险代替长城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寒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此处一般修筑两层城墙处,还多配设关卡和防门。今五莲县长城岭村东西两山顶处各设有一座烽火台,高约5米,直径达20米。在沂水和临朐交界地带的大岘山上修筑的穆陵关,比关筑两道城墙,格外坚固,因此处是齐国当时通往南部的重要门户,由此向北可直达齐都临淄。据罗勋章先生实地调查,长城所经的临朐、安丘、沂水境内地段城墙,多为南北两道城墙,且两道城墙的修筑结构相同,故而证明长城要冲地带设计是有意重点加固的。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故而现今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渠防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现存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不见,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处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3—4米宽的土少或碎石,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这们即起到了防设作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长城中是仅见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也是仅有的。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广里乡广里村南的防门,历经山东十三县,东至青岛市黄岛区的于家下河入海,全长达千余里,路经有山区平地,建筑由城墙、关塞、防门、烽火台组成。从其设计施工到最后完成,是一项综合性的浩繁工程,它规模宏伟,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在当时诸国所置长城是仅见的。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勤劳智慧的齐国人民就能设计并组织实施如此浩繁的庞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历史作用
长城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国争夺战争的需要而修筑。关于设置长城的功能,张维华先生指出:“原夫长城之设,即可以为界,亦可以为防,对于当时各国疆域分合的形势,甚有关系。”此言甚确。我们从齐长城的整体设计和分段施工情况分析,齐国之所以修长长城,主要是从军事防御需要考虑和组织实施的。齐长城的疆域又不限此界,仅以此为守界;即战时自防守于此,利时又可以以此界进攻尽取它国之地,即所谓能攻易守。这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多次越过长城攻侵它国的实例得以证之。
杜宇孙敬明先生依据齐地出土兵器地点考证,战国时期齐国南部疆域已达江苏北部,鲁南的汶、泗流域及枣庄一带是齐比较长期稳定的地区也可证之①。春秋时期齐鲁均为大国,国势强盛,又为邻国,故齐为防鲁国而修筑了西段长城;楚灭鲁后又为防楚又续修了东段长城。从齐长城的建筑结构上多设烽火台、防门、关塞、关卡等设施上分析,也主要从军事用途上考虑的。此设计可以做到战时能及时发出信号,也能做到出入便利,易守难攻,使齐国南部长达千余里的国防线连片成为一体。这与当时楚筑方城,燕、赵、魏诸国分段筑城的情况迥然有别,这不能不说是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军事防卫设施上的一大奇迹,充分说明当时齐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这也与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曾出现管仲孙武田穰苴孙膑等一批著名的军事家有关。齐长城的修筑在春秋战国时期防鲁备楚及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使齐国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动荡战乱中立于不败之地,胁鲁楚,伐燕赵,攻卫宋,争首霸,取七雄,成为泱泱大国。
战国策·齐策苏秦齐宣王早:“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前已论及,春秋时期齐国的主要防御对象在南界,从地理条件而论此有泰沂山脉已是齐国南界的天然屏障,又修筑了长城,更格外坚固。
平阴、长清地带的长城西端,即无山岭屏障,又无河道为阻,而此处又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齐国不惜耗费巨工在此用土坯长成高厚的城墙,故史称钜防。钜防西端设防门,筑两道城墙,为重要门户,中间设关卡,战时可以关闭。《史记·苏秦列传》“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即指此。至于战国晚期,燕军伐齐,由西北入境,长驱直入,攻占齐城,当另有别因。南部因有长城钜防,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内未发生此类灭国之灾,是证长城作为南界军事防御工事,确实起到了筑城卫国的作用。
为了发挥齐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在依山借助泰沂山系地利的科学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泰沂山系有一条东西绵延近二百里的山脊线上。在长城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利用泰沂山脉天然屏障的地理特点,贯彻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军事思想。因山系沟谷切割,峰顶岩坡峭拔,陡险异常,在当时以车战为主的战争中,无需在此处再修筑城墙,所以在调查时不少山系顶峰地段无城墙残迹,这样即起到了防卫作用,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低谷河流平坦地段均设防严固,在谷地尽头修筑长城,可以拒敌国门以外。
齐长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脉自然山势的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齐陵堤防,必处其而右背之”的军事原则,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科学的先进和体现军事防御这一军事主导战略意图
当然,科学设计如此庞大的工程绝非易事,需要精心计算,通盘考虑。但组织实施此项浩繁的工程更为不易,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的协调组织,配合施工方可完成。能设计此项工程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不可能的。于此体现了齐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经济基础的雄厚,也反映出东方大国的气势雄风。正如司马氏所言:“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长城随着秦统一战争的开始和齐楚相续被秦所灭,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但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强盛齐国的见证和中国最早的长城遗迹,将永载史册。
齐长城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故属平阴县)境内,位于长清与肥城、平阴交界处,西傍黄河,东与泰山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山东省旅游资源中一处新景点。
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济南市长清区境内有两条齐长城,即主线和复线。主线西起孝里,经双泉、马山、万德与泰山相连,复线均在主线以南长清与肥城、泰安交界线上。两道长城之间为屯兵营房和石砌通道,城墙一般高5米,厚2.5米,城墙内侧有守城马道,高4米,宽2米,马道下依墙建石屋。长清境内齐长城共约97.8公里,翻越山头294座。
长城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大峰山峰顶有齐长城遗址1300余米,是全国齐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又因大峰山曾是鲁西抗日根据地和长清第一届县委诞生地,亦是有大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奎文阁、金蟾洞等30多处人文景观和60多种珍禽异兽生活在万亩林间形成的自然景观的省级森林公园。济南市长清区委、区政府决定把齐长城旅游区的开发作为西线旅游建设的龙头,成立了长清县齐长城旅游区管委会(后改为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旅游区管委会),并着手修复齐长城,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及中国长城开发的第二个旅游区。
齐长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布局已经专家论证,制定了为期6年分3期工程建设的方案。旅游区分为游览观光区、休憩娱乐区、服务接待区、生活管理区、生态保护区共5个功能区。其中旅游观光区又分为齐长城景区峰云观景区、璇玑洞景区、三教堂景区、黄崖寨景区、烈士陵园、党史纪念馆等。
齐长城旅游区内现已修通了4公里进山沥青路、上山石阶路,修复峰云观古庙群,新建峰云别墅、“荷塘月色”以及停车场、门票房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济南市长清区委、区政府热情欢迎到齐长城旅游区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城池介绍
涌泉齐长城
涌泉齐长城风景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涌泉村,占地面积30余万亩,海拔500余米,三面环山,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景区内有以孟姜女当年寻夫走过的小道为基础修建的孟姜女景观大道齐长城遗址保护公园、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孟姜女文化园、达摩堂、孙膑歇马堂佛教文化区等国家级历史遗迹数十座,圣泉龙王庙景观群百年古树群、佛坐圣山等多座自然景观群以及鲁中最大的野外生存拓展基地双龙谷齐兵营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基地,同时,景区内还拥有涌泉山庄休闲度假区石磨坊齐长城原生态食品生产基地等,使游客能够充分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原生态礼物。
孟姜女景观大道。是涌泉齐长城公司为纪念孟姜女传说被核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便于游客观光参观,沿孟姜女当年寻夫的小道为主线建设成绕主要景区的观光路线,并命名为孟姜女观光大道。该路全长3公里。起点为老井,途径儿童乐园、孟姜女故居、龙王庙、齐兵营拓展基地、望家岭、达摩堂、孙膑歇马堂、涌泉大佛、观音、梨树园、楷树林、孟姜女文化公园等观光景点。沿途梯田层层、古树成林、风景如画。
齐长城遗址保护园,位于涌泉劈山山顶,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齐长城遗址,园内有古齐长城遗址、劈山关、烽火台、一线天以及孟姜女哭倒长城断墙处、姜女台、连心桥等历史遗迹,是齐长城最好的写真和缩影。同时也是孟姜女哭长城留传了二千年故事的根基所在。
孟姜女故居纪念馆,位于景区的东南方向,相传,齐人姜女为寻夫沿齐长城来到劈山脚下,饥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脚下,被一孟姓夫妇搭救,养病半年有余使得康复,为答谢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并认其为义父义母,因此史传“孟姜女”。姜女住过的孟宅后来也称“孟姜宅”。现恢复为孟姜女故居,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纪念馆”。
孟姜女文化园,位于劈山岭,是为纪念爱情女神孟姜女而建的纪念性文化园,也是游览涌泉风景区齐长城遗址保护园中天门的承前启后的纽带,是到达古齐长城与南天门的起点。公园内有纪念孟姜女的雕塑群、纪念亭、望夫石、石瓢、孟姜女石屋、牵手树、岩画群、中天门、古登山口、哨亭、姜女庙夫妻树以及观音大士留下的足迹和孟姜女化神的石印等景点。
达摩堂生态景区,包括达摩顶,达摩岭,达摩堂。相传为帮孙膑,达摩显圣此地,按照祖师指点将士挖掘出了泉水,为纪念达摩之恩孙膑亲命地名。一段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已成为风景。一棵棵古老大树,一块块万年巨石,人们从这里走过,就好像穿越着时空,在一个神化世界漫游。
孙膑歇马堂佛教文化区,包括歇马堂、涌泉大佛、慈悲观音、梨花园等景点,相传孙膑率兵鏖战、孟姜女寻夫均受佛祖及观音指点帮助。马连台战役后,孙膑选择风景如画的涌泉劈山东谷休兵度假,并亲取名曰歇马堂。时值当年风调雨顺村民安居乐业,为感谢神佛保佑,百姓纷纷解囊欲塑佛祖及观音,以表感激之情。孙膑闻后大喜,指令大师勘察,确认歇马堂东南山岭建塑佛祖,谷内修建观音,并引栽青竹护卫。尔后,将军率官兵与村民工匠大干月余建成涌泉大佛及慈悲观音神像,相传神佛圣灵,香火盛旺。几经沧桑,原佛像毁于战乱。公元2008年齐长城公司顺从民意,投善资托请京城专家在原址重塑神像。
圣泉龙王庙景观群,包括圣泉、龙王庙、山花峪、望家岭等景点。相传公元341年,孙膑率部到此休整,一日将军正在一楷树下小睡,梦中忽见达摩祖师乘金像飘然而至,手指西南曰,此处有一神泉。孙膑醒后急命将士挖掘不到1米,泉水喷涌而出,官兵饮后神清体壮。孙膑即命山泉为涌泉。多少年来不管天气如何变化,泉水长流清澈甘甜,村民行人喝后神清气爽,因此被人誉为圣泉。由于古代涌泉风调雨顺,为感谢上苍,涌泉及附近村民在明末集资建设龙王庙。每逢天旱少雨,村民自发聚此祈求龙王布云施雨,传说有求必应。此庙曾几次翻建,现庙为齐长城公司顺应民意投善款于公元2008年12月在原址修建。
百年古树群。涌泉的树不仅多,古老。而且稀有树种特别多。据考证,涌泉村建村于明代,由临淄南磨房迁入于姓单姓。清初孟氏由邻村迁入。村庄在过去就是树木参天的林区。随着迁居村民的增多,开荒种粮放牧等原因,一些普通木本树种逐渐消失了。但是经济林木却一直完好保存下来并不断增加。几万棵有着几百年树龄的树,树,海棠树,柿子树,山楂树,车梁树和楷(读jie)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里村外,坡上谷底,路旁和堰边,年年开花结果。有些树看似老态龙钟,却依然年年吐芽绽绿结硕果。这些经济林木已成为村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人们奉献着甘甜的果实。由于这一片片古老果树的存在,构成了山村最靓丽的风景线
涌泉双龙谷齐兵营生存拓展基地,坐落于山东涌泉齐长城风景区内,东接鲁山山脉,基地四面环山、峭壁悬崖、群峰林立、植被丰富。海拔800米的绿地20万亩,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生存拓展训练基地。专业的拓展场地野外拓展的设施齐全完善。这里有鲁中“第一崖”的老鹰崖,以及极具挑战性的高空滑索天梯、断桥、攀登云梯、浑水摸鱼、徒手捉鸡、野营、野炊、烧烤、特色烤全羊等极具园区特色的体验项目,既可体验时尚刺激的欢乐,又可享受农家野趣的闲情逸致。
涌泉山庄休闲度假区,位于涌泉齐长城风景区内,分为南、北两个区,是一个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度假区。涌泉村海拔低点五百米,高点近八百米,国际社会学专家研究表明海拔500米的坡地丘陵是人类最宜居住的区域,住在此中,除却有了一份“闲”外,还有一份“静”,更多一份“养”。这里有环境优美的独立院落,周边空气清新,犹如置身天然氧吧自然景观优美怡人,对于工作节奏高度紧张的现代人来说,它不仅可以缓解疲劳,放松身心,还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在这里客人们既可以关闭院门自己择菜做饭,也可以电话预约送饭上门,山庄内二十四小时供应优质矿泉水,热水洗浴,游人们到村如到家。优美的田园风光,四季新鲜的各种蔬菜野味,水果小吃,小桥流水,让习惯了都市喧嚣的人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不远处的儿童游乐场,是孩子们向往的好地方……
沂水齐长城
长城越过风景秀丽的东泰山——沂山,从气势雄伟的泰薄顶进入沂水县境内,横跨五个乡镇,筑于崇山峻岭之上,俯临鲁南丘陵平川,逶迤 120多华里。沿线有高处不胜寒的烽火台、点将台,群峰迭翠的沂山森林公园,巍峨肃穆的穆陵关,庄严雄浑的常将军庙,孔子周游列国时留下的行教堂,威震边关的韩通城等名胜景观。登临古长城,揽胜沂蒙山,千古风云,尽收眼底;极目远眺,万山奔涌,林海卷翠,沂沭凝碧,彩云流飞,农田村落,炊烟飘渺,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长清齐长城
长清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它最早载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为齐桓公所建,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
五莲齐长城
五莲县齐长城,西自汪湖镇的河西水库入县境,途径汪湖、高泽、许孟、洪凝、松柏、户部等乡镇,横贯两河和近百座山头,全长50余公里。经2300多年的沧桑巨变,仅存许孟镇山王庄村西岭和松柏乡前长城岭村后两段遗址。西岭一段高2.5米,下宽6.5米,顶宽3.5米,长约15公里,略呈南北向,皆用沙土夯筑而成,长城岭一段残墙1.5米,墙基宽6米,村东西山上各有峰火台一座,高5米,直径20米。
齐国古长城,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的军事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莒县五莲县齐长城遗址,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
齐长城文化
2012年12月,“齐长城文化带”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齐长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在保护方面,先要制订总体保护规划,而后开始齐长城墙体保护工程。齐长城沿线两侧自然山谷以上的山坡区域自然环境恢复治理和相关的军事设施、村镇兵营的保护也要进行。沿线的黄石关、青石关、锦阳关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程。 
马向阳效应
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在涌泉齐长城风景区拍摄了六个多月,于2013年9月在淄川涌泉杀青。该剧融入了许多淄博元素,如:太河水库、涌泉、齐长城、劈山、淄博陶瓷、新星超市、黄河龙酒、手工煎饼等。9月下旬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热播期间正值国庆黄金周,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云集淄博特别是拍摄地涌泉。南部山区的旅游景区出现了好多新疆、内蒙、河北、河南、浙江、北京、黑龙江等省市的旅游车辆及游客,看马向阳登齐长城游淄博的外地游客大幅度增多,促进了淄博特产和当地农副产品的畅销,沿西河镇、东坪、岳阴、淄河、小口头、幸福、亭子、南股到涌泉的山区特产销售长廊迅速形成,南部景区及沿线居民收入得到提高。尤其是淄博池梨山楂、红、越夏蔬菜等山区农副产品的售价翻番,个别特色品种已开始从周边地区向景区及沿线集散。沿路特色饭店、商店的营业额成倍增长。整个黄金周涌泉沿线及周边地区,整体社会收入创新高,马向阳下乡记从文化现象逐渐转化为社会现象
国家文物局
2020年11月,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参考资料
齐长城遗址.中国五莲——五莲县政府门户网站.2011-03-3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4 18:4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