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位于
辽宁省东南部,
辽河口与
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黄海、
渤海之间。整个半岛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北部的
本溪连山关至南端的
老铁山角,长达340千米,北宽150千米,面积2.94万
平方千米,向南渐窄,南端为
大连港,
千山山脉从南至北横贯整个辽东半岛,最高点高于1000米,半岛
沿海地带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岛屿,最著名的有
小龙岛(
蛇岛),
长山群岛等等。由于海洋
气候影响半岛上冬暖夏凉,夏季是避暑胜地。辽东半岛温暖的气候使半岛成为良好的水果出产地。半岛上产煤。主要城市有
大连、
鞍山、
营口、
丹东等。辽东半岛属温带
季风气候,年均
降水量650~950毫米。
历史变迁
据说在30亿年前,辽东半岛像世界其他淹伏地区一样,淹伏在海洋下面。随着
地壳运动演化,多次发生
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一些火山沉积岩系,堆积形成岛屿。
距今6亿年前的晚元古代末期,
陆表海沉积区曾有过短暂的平稳抬升,形成广袤平原环境。此间,辽东半岛持续上升,
渤海地区由
早第三纪的淡水河湖环境过渡到
晚第三纪的
湖海环境,
河流作用逐渐减弱,湖泊逐渐加深。距今300万~200万年的第四纪以后,辽东半岛继续抬升,接受风化剥蚀。辽东半岛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曾有过较大的冰川活动,几度被冰川覆盖。辽东半岛
亚热带植物南迁,
草本植物有所增加。由于世界性的冰川活动,
海平面高度大幅度地或涨或落。
冰期来临时,大洋水大量地转入陆地冰川,海面下降;
冰川消融,
冰川水回归海洋,海面回升。海平面的动荡,对黄渤海产生巨大影响。海面下降时,半岛两侧变成渤海湖、渤海洼地和黄海大平原,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朝鲜半岛及
日本列岛相连,海面回升时,发生
海进,渤海洼地和黄海大平原重新变为渤海和黄海海域,
第四纪渤海共发生四次
海退、四次
海侵,最后一次海进发生在距今9000年。距今6000年至5000年前后,黄
渤海海峡及渤海的
地貌形态基本形成,辽东半岛海侵达到高峰。
白垩纪后期辽东半岛地层隆起,下
辽河、渤海地层断陷,奠定了辽东半岛现代地貌的地质基础。第三纪初,
胶辽古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
造山运动,当时的辽东半岛地区发生了广泛的拗曲、断块、隆升和岩浆喷发。中更新世后期,渤海海峡断裂陷落,与山东半岛分开而形成两个半岛。
地理位置
辽东半岛在辽宁省南部。辽河口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黄海、渤海之间。整个半岛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北部的
本溪连山关至南端的
老铁山角,长达340千米,北宽150千米,面积2.94万平方千米,向南渐窄,南端为
大连港,是中原与东北交流的必经之路之一,是中原与东北腹地相联系的纽带,半岛南端老铁山隔渤海海峡,和
山东半岛遥相接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北部可以
鸭绿江口和
大清河口联线为界,习惯上包括
沈丹铁路以西到
浑河、
大辽河地区。
辽东半岛的地理范围以
辽河入海口和鸭绿江入海口的连线为界,以南地区为今称之为辽东半岛的范围。大体上包括
大连市、
营口市、
鞍山市、
丹东市、
辽阳市的部分地区。“辽东半岛”这一名称是今人的称谓概念。
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中,
辽东半岛地域范围都记于“辽东”这一称谓之中。明代的“辽东”东抵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北抵
开原、南达
旅顺口,其疆域相当于现辽宁省的全境。清代辽东半岛属于
盛京的辖区范围。
地质构造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北部。
千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纵贯半岛,成为地形骨干。濒海10~20千米的地域内,为
丘陵地带;高程多在300米以下,沿海多孤立的山峰。平原狭小,主要分布于西北和东北部海滨。海岸线总长约1500千米,其中濒临
渤海的岸线600余千米,黄海的岸线800余千米。
海岸性质,自英那
河口经老铁山西角至长兴岛段为基岩
港湾海岸,山丘临海,
岬角突出,深水逼岸,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英那河口至
鸭绿江口和
辽河口至盖
平角段为淤泥质
平原海岸,沿岸低平,岸线平直,海涂广布;盖平角至长兴岛段为
沙砾质海岸。黄海沿岸,由老铁山西角至鸭绿江口,较大的自然港湾有
旅顺港、塔河湾、
大连湾、
大窑湾、小窑湾、南海湾、东海湾、青堆子湾等;近岸有岛屿约270余个,其中,位于半岛东南侧的
长山群岛,为黄海的最大岛群,
直接控制海域北部,成为半岛东南侧重要的前哨基地。渤海沿岸,由老铁山西角至辽河口,较大的自然港湾有营城子湾、
金州湾、
普兰店湾、复州湾等;有岛屿170余个,较大的有
长兴岛、
西中岛、
凤鸣岛、
交流岛等。位于半岛西南侧的长兴岛面积约250
平方千米,为中国长江口以北沿海最大岛屿。辽东半岛东北与
长白山脉毗连,中部为千山。大部为
低山、丘陵,个别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为
步云山1131米)。沿海分布有
海蚀阶地和
冲积平原。地形破碎,河流短促,河谷狭窄。
碧流河、
大洋河等都独流入海,一般洪峰易消,不易成涝,偶有台风过境,可形成局部灾害。
大连市
金州区以南的部分,称
旅大半岛。附近的金州湾、
大连湾为两个
构造盆地,在最近
地质时代曾下降,形成弯曲的海岸线,有
旅顺、大连等良港,为中国北方少有的
不冻港,是中国北部海运、渔业的重要基地。
在
中国行政区划中,辽东半岛属于
东北地区,但在综合
自然地理区划中,它却地处华北区,因而,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就成为本区
自然地理的显著特征。
辽东半岛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华北
植物区系,植被以
油松、
赤松和多种栋为建群种,如辽东栋、蒙古栋、
麻栋等,此外,还有不少
东北区植物,如
赤杨、
枫桦等。人工栽培林以麻栋为主,多供饲养
柞蚕之用。本区土壤的
成土过程以
粘化作用为主,
地带性土壤是
棕壤,较高山地为
暗棕壤,低地分布着
草甸土等。
海岸地貌
辽东半岛海岸线包括岛屿长达900千米,多港湾和岛屿,
海涂广阔。
海岸地貌可分为
海蚀岸和海积岸两种类型。
海蚀岸分布于半岛南部,大致在长兴岛和
皮口镇一线以南,属于海蚀港湾海岸,其中在旅大半岛沿岸海蚀阶地发育,东西两岸均存在7-8级海蚀阶地。大连市即建于最低一级
阶地面上,在海呷之间的梅湾沉积物不厚,海水较深,因而成为著名
港口,长兴岛和
皮口一线以北的海岸属于海积平直海岸,其中长兴岛至盖平角之间为沙砾质海岸,
熊岳附近的
仙人岛为一陆
连岛,连岛的沙拦高度小,宽度也窄,反映了这一带
海积作用并不旺盛。
皮口至鸭绿江口为
淤泥质海岸,来自鸭绿江及其它河流的悬移物质受到
长山群岛的阻挡,在皮口以北的
海岸带形成广阔的淤
泥滩,在大洋河口附近,近几十年来泥滩外展5-6千米。
根据建造与后期改造,辽东半岛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史可划分为四大阶段:
新太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古—
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新元古代—
古生代陆块盖层发展阶段以及中—新生代滨
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发展阶段。
水文情况
辽东半岛上,河流分布密集,重要的河流有
大洋河、
英那河、
碧流河、
大沙河等注入黄海,
大清河、
熊岳河、
复州河等注入渤海。这些河流均属独流入海河流,多数流程短、坡度大、水流急、调蓄能力差。大洋河是该地区最大的河流,
流域面积6174平方千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29.18亿立方米;碧流河流域面积281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9.39亿立方米;英那河流域面积91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61亿立方米;复州河流域面积162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53亿立方米;大清河流域面积148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亿立方米。
半岛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8.05亿立方米,其中
地表水86.13亿立方米,地下水15.36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水量13.44亿立方米。
辽东半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34立方米,略高于辽宁省人均占有量,但在时空分布上差别较大。半岛
东部地区的大洋河、英那河流域水资源量较多,占半岛
水资源总量的64%;而
中西部地区水资源量较小,只占半岛水资源量的32%。
辽东半岛地下水开采率为66%,但沿海地区
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严重,尤以碧流河
金州以
南段更甚。由于持续开发地下水,引起
地下水位下降,
海水入侵。据1991年对大连滨海地区海水入侵普查结果,金州以南地区海水入侵递增率较快,入侵面积达300.4平方千米。土壤中
氯化物最高值达12200mg/L,分布在沿海的
水师营、
土城子、
革镇堡、金州镇、四十里堡等地;熊岳镇地下水受
工业废水影响,污染严重,不能饮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后
矿化度高,农田荒废,严重影响
农业生产。
据对各河14项监测结果,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评价,各河流上游水质属Ⅰ、Ⅱ类;中下游由于受城镇排放废水影响,水质较差。复州河、
登沙河下游的水质属于Ⅳ类。各河下游局部污染严重。
辽东湾较大港口有
营口港、
丹东港、
秦皇岛港和
葫芦岛港。附近的金州湾、
大连湾为两个构造盆地,在最近地质时代曾下降,形成弯曲的海岸线,有
旅顺、大连等良港,为中国北方少有的
不冻港,是中国北部海运、渔业的重要基地。
土壤分布
辽东半岛棕壤大都发育在花岗岩、
片麻岩、
千枚岩之上,质地偏砂,土体疏松,除了棕壤外,还有
滨海盐土、
水稻土、草甸土和暗棕壤等。滨海盐土主要分布在东港、庄河等地的沿海地区,由盐渍淤泥发育而成。滨海盐土虽已脱离潮汐和波浪的影响,但因其
成土母质为海相沉积物,地下水又为海水,故土壤表层
盐含量可达0.6~3.0%,经常出现白色
盐霜,心土和
底土中的盐分含量也很高,呈中性至微
碱性反应。
滨海盐土除存在强烈的积盐过程外,尚有较弱的生草过程和潜育过程,往往只生长一些稀疏的耐盐植物,如
碱蓬、盐篙和
芦苇等,有些地方则寸草不生。草甸土和
沼泽土面积较小,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的
低洼地及河口附近。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东沟等县,原为棕壤、滨海盐土、草甸土和沼泽土等,后经栽培水稻演变而成。
辽东半岛在地貌上属于低山丘陵,半岛因伸入海洋,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属
暖温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温热多雨,受海洋调剂,很少出现酷热天气,滨海为避暑胜地。
平均气温9~10℃;年平均
降水量550~900毫米,60%集中在夏季。无霜期在180天以上。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降雪期,全年降
雪量为300~600毫米。冻土时间4~5个月,深度500~800毫米。冬、春季多北、
西北风,夏季多南、
东南风。5~8月沿海多雾,黄海沿岸年雾日30~40天,渤海沿岸为15~20天。渤海沿岸为
不正规半日潮,黄海沿岸为
正规半日潮。
平均潮差由南向北增大,
老铁山复州湾沿岸仅1~1.5米。辽河口附近为2~2.5米,鸭绿江口达4~4.5米。冬季沿岸结冰,辽河口和鸭绿江口
冰情较重。辽东半岛三面环拥着渤海、
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其漫长曲折的海岸线都是
热带气旋可能登陆的地区。
矿产资源
辽东半岛的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和
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已知探明的有铁、煤、锰、铝、镁、
金刚石、硼、玉石、
滑石等63种,其中铁矿储量占全国22%;硼、镁、滑石、玉石、金刚石的储量都居全国首位,有
鞍山和本溪钢铁、
大石桥镁矿、辽南建材等。
渔业资源
辽东半岛
大陆架面积辽阔,沿海多为浅平海底,且有鸭绿江、大洋河等河流淡水入海,亦将大量滋养物质带入海中,使沿岸海区水质肥沃,
浮游生物和
底栖生物滋生,形成鱼虾产卵和索饵的场所,因此成为我国重要渔场之一,主要经济
鱼虾类有
小黄鱼、
带鱼、
鳝鱼、
对虾毛虾等。
辽东半岛有
淡水鱼类102种,隶属于34科4属,其中土著纯淡水
鱼类5种,
洄游鱼类11种,
河口鱼类26种,外来鱼类14种。沿海岛屿有淡水鱼类14种,隶属于5科14属。
本区的
海涂资源集中分布在
东港和
庄河两市及普兰店湾附近海岸,广泛用于
水产养殖,
围海造田、
晒盐和种苇等。水产养殖主要有
贻贝、
文蛤、
海带和
海珍品如海参、
鲍鱼扇贝,近年来已开始发展
港养对虾。围海造田主要在东沟、庄河一带,已成为黄海沿岸重要的稻田区。
本区盐田也有较久的历史,据记载,远在汉代就已在现
盖州市境内建有盐场,盐场主要有普兰店湾、旅顺、
皮口等。苇田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大洋河的入海地区。
发展历史
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距今40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劳动、生息。进入
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辽东半岛农业开始出现,
铜石并用时代是辽东半岛农业发展的第一个
高峰期,这一时期渔业仍占有重要地位,制石、制玉、制陶等
手工业均达到了史前最高水平。晚期
青铜时代除制陶、制玉等技术外,各种生业和技术都达到了史前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
燕国于此设
辽东郡。
秦汉时期,中原
汉文化全面系统地输入辽东半岛,使这一地区出现了繁荣的城市文明,开创了辽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数以千计的汉墓和数十座汉代古城与遗址被发现,说明了辽东半岛的汉化过程在汉代已经完成,基本实现了由土著
东夷文化、
秽貊文化向汉文化的重大转型。隋唐后几经割据。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
金朝,金朝统治者占领辽东半岛之后,在各族人民中强制推行
猛安谋克制度以取代辽朝所实行的
州县制,辽东半岛地区在金代几乎全部属于东京路的管辖范围之内。而今大连市
金州区和
普兰店区的部分地区,属于金代上京路遥领的
曷苏馆路。
明朝,统治者将辽东半岛归于辽东
都指挥使的统辖之下,设立
卫所进行管制。随着辽东半岛上金、复诸卫的设立,形成了管理军事和民事的两套机构,管理军事的卫所隶属于
辽东都司,管理民事的分守辽海东守道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派“遣
断事官吴立往宣诏,置辽东卫于得利赢城,以益为
指挥同知”。这是明朝在东北正式接收和承袭元朝
辽阳行省统治权的开始。由于大兴屯田,辽东的屯田迅速增加,至
嘉靖中期,已经增至约29158顷66亩之多。
明朝时期的辽东地区在
行政区划上,一直属于
山东行省的东北部,因此,在民政与司法监察上,辽东半岛地区接受着山东行省布、按二司的管理,山东布、按二司在辽东各自设有自己的派出机构,其
管理体制在正统年间以后渐趋正规化、系统化。
后金天命六年(1620年),后金攻下了辽东半岛的金、复、海、盖等七十余城,努尔哈赤进入辽东之后,以温情主义的
怀柔政策代替武力征服,实行“计丁授田”政策,通过“计丁授田”的实施,将满汉人丁都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将大量辽东民众北迁,同时,将辽东土地编成拖克索,分给诸王及其下属的
八旗官兵。在顺治迁都之前,
清政府裁撤明代辽东半岛
诸卫,实行
府县制。
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在辽东半岛上,设置了
辽阳府,领辽阳、
海城二县,因明清战事的影响,辽东半岛
汉民大量逃亡,所以辽东半岛人烟稀少,只设海城一县,后因招抚、鼓励垦荒等政策的实施,使辽东半岛人口日益增加,而逐步增设州县建制。
鸦片战争以后,英、
法军先后多次侵犯辽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1860年6月,英海军舰队184艘舰船,载陆军1万余名,入侵大连湾,部分英军在
大孤山、和尚岛、
青泥洼等处登陆侵扰。光绪二十年(1894年),
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辽东半岛成为列强侵略中国、互争利益的战场。
1894年日军2.4万余人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并先后占领金州、大连,攻陷旅顺。另支日军渡鸭绿江,占
九连城、安东(今
丹东)。1895年3月攻占
旅大的日军发动了辽河攻势,先后占领鞍山、
牛庄、
营口、
田庄台,控制整个辽东半岛。清政府被迫于4月17日签订《
马关条约》,辽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897年,
俄国舰队强占
旅顺军港,成为其太平洋舰队的基地。
1904年的
日俄战争,辽东半岛也是主要战场。8月下旬,日、俄军各出动16万人在辽阳地区展开激战,9月,日军攻占辽阳。日军另一部自6月下旬扫清旅顺外围据点,8~12月间向驻守
旅顺要塞的俄军发起攻击,1905年1月俄军投降,9月5日,日俄签订《
朴次茅斯和约》,历时1年半的日俄战争遂告结束。1928年属辽宁省。
1949年后,设
辽东省和
旅大市(东北人民政府直辖),1954年后重设辽宁省,半岛为其辖区。
旅游指南
长兴岛
大连
长兴岛是长江口以北第一大岛,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大连
瓦房店市西侧,四面
环渤海,仅一桥与陆地相连,是中国海岛中最佳的小岛。长兴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这里有丰富的
人文景观和
自然资源,是镶嵌在渤海东岸的一颗璀璨明珠。
长兴岛属
暖温带湿润
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年
平均气温10℃,
平均风速4.5米/秒,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
日照率60%,
相对湿度67.5%,年均雾日18.3天(
能见度≤1000米)。长兴岛濒临渤海,具备发展
海洋经济,走向
国际市场的特殊
地理位置。东与大陆仅一桥相连,距岸358米,东距
沈大高速公路关屯出入口29.6公里,南距
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120公里,北距省会
沈阳312.6公里,西与
秦皇岛、
北戴河隔海相望,距
韩国仁川港339海里,日本长崎港646海里。
金石滩
金石滩国际
旅游度假区,位于大连市区的东部,距
老市区58公里,乘坐旅游
快轨车52分钟。1992年正式建区,被评为
国家旅游度假区。2000年成为全国首家AAAA级旅游度假区。金石滩在娱乐、餐饮、住宿等方面已市民化,让游人备感亲切。在
黄金海岸,上千个防
紫外线的沙滩凉亭、帐篷、
阳伞全部由金石滩管委会
统一管理,是没有
个体经营的海滨浴场。
金石滩
绿化覆盖率46.2%,年平均
空气质量指数为20,黄金海岸被评定为全国15个健康型
海水浴场之一,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批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金石滩四个
旅游中心:绿色中心、蓝色中心、银色中心和彩色中心。金石滩
奇石馆是中国最大的藏石馆,号称“石都”,内藏珍品200多种近千件,其中的浪花石、
博山文石、昆仑
彩玉等均为中国之最。金石滩的石头比金子还要贵重,因为它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世界极其罕见的,地球不可再生的。它是
地质学家的公论。
金石滩号称“奇石的园林”,大片大片粉红色的礁石、金黄色的石头,像巨大的花朵分别被称为玫瑰园、
金石园,粉红色的礁石是7亿年前藻类
植物化石堆积而成的,石碑上的“玫瑰园”三字是我国著名的作家
老舍的夫人所写。玫瑰园方圆千余平方米,由一百多块高达数丈的奇巧怪石组成,
涨潮时,它们衬着湛蓝的海水,像花儿开得格外惹眼。朝落时,踏着光华如玉的
鹅卵石,仿佛走进一个梦境般的世界。金石园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发现于1996年,因为是金黄色,所以称为“金石园”。东部海岸景区海岸长8公里,虽然不长,却浓缩史前9亿年至3亿年的地球进化历史。朝海的一面望去,沉积岩石、
古生物化石、
海蚀崖、
海蚀洞,海石柱、石林等
海蚀地貌随处可见,如此佳境大约60多处。
龟裂石像
乌龟的
甲壳,上面布满了巴掌大的方格,每个方格里面是红色的,边线则成绿色。他是闻名中外的金石极品。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世界地质学著名专家美国的
克劳德教授参观后,曾多次在世界地质滩上讲,世界山最大、最美的龟裂石在中国大连的金石滩,不但是中国的一绝,也是世界的一绝。形成于6亿年前的
震旦纪,是世界上发现的块体最大、断面结构显露最清晰的
沉积岩标本。至于像大象吸水、大鹏展翅、猛虎扑食、
恐龙吞海、贝多芬头像等动物的造型石头比比皆是,共有三百多种,逼真极了。
吴姑古城
在大连市
普兰店区
星台街道北,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巍霸山,茫茫峰间有环绕群山一周的古城,被称为
吴姑古城。山坳中有座古刹,被称为吴姑庙。有辽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寺院——
清泉寺。这些古迹已有千年历史,是大连地区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这古老的城垣原名为
巍霸山城,始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是守卫北疆的军马屯兵之城,在
隋唐时期,北方
少数民族高句丽占据辽东时又加扩建,形成规模。之后历朝历代都曾驻兵于此,为古代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城取自然山势,依势构筑,山谷幽深,流泉不竭,安营扎寨于城中,
进可攻,退可守。山城为巨大花岗岩石块垒砌,最高处9.4米,内壁高1.24米,
顶宽3.29米,原东西城墙已倾倒,旧迹依然,其他地方保存完好。城内建有紫禁城、点将台、
梳妆楼,
烽火台、练兵场及饮马湾等,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割据的重要山城之一。
传说
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时,击败高句丽,曾屯兵于此。从出土的文物看,有绳纹红瓦陶片、环首铁刀、
开元通宝古钱币以及大量的
魏晋时期的花纹砖。考古研究表明,这些文物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战国至魏晋,三四百年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而巍霸山城在当时作为地方政权,管理周边地区,这对稳定辽东及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