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
江苏省辖地级市,
特大城市,位于中国
华东地区,江苏省东南部,东傍
上海市,南接
浙江省,西抱
太湖,北依
长江,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和太湖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市境内,为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辖5个区(另有1个功能区,非行政区划建制),代管4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姑苏区三香路998号。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1295.80万人。
历史沿革
苏州市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
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
少卿山遗址、
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
罗墩遗址等,其中
赵陵山遗址在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商朝末年,中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
古公亶父之子
泰伯、
仲雍,避位让贤,从岐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与当地居民结合,建立“
勾吴之国”。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
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
周章,封其为诸侯。“
勾吴”遂成为
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
寿梦继位称王,
吴国始有确切纪年。从寿梦起,吴国国势日盛,并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跻身大国争霸的行列。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
诸樊,国都南迁。周元王三年(前473年),
越国灭吴,吴地悉归越国所有。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国,吴国、越国之地尽属楚国。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楚相春申君
黄歇被封于江东,吴地遂成为
春申君封地。
战国末年,秦国在其辖境行
郡县制。秦王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将
王翦俘楚王
负刍,以长江以北楚国之地建
楚郡;二十五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国在长江以南之地,遂将楚郡分为
九江郡、
鄣郡、
会稽郡;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正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
三十六郡,吴地属
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
苏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设
吴县,为所辖二十六县之首邑,吴县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项梁、
项羽在吴县起兵反秦。秦亡后,
楚汉相争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梁、楚等九郡,会稽郡亦属楚。
汉朝高祖五年(前202年),
刘邦攻灭项羽,汉将
灌婴乘胜过江,攻破吴县,略定会稽。同年,刘邦封
韩信为楚王,会稽等郡属楚王封地。次年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封地东部会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
荆国,以其从兄
刘贾为荆王,领会稽郡,都吴;十一年(前196年),
英布反汉,杀刘贾,占领荆国封地。次年刘邦平定英布之叛,废荆国仍复为会稽郡。同年封
刘濞为吴王,会稽郡遂属吴国封地。文帝前元九年(前171年),
鄣郡并入会稽郡,郡治一度由吴县移至鄣郡(今浙江
安吉县与
长兴县之间),7年后复治吴县。景帝三年(前154年),
刘濞谋叛伏诛,废吴国,复为会稽郡,领县二十四,吴县仍为首邑。元封五年(前106年),
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会稽郡属
扬州刺史。此时州尚不属正式行政区域。
王莽篡汉建
新朝,改吴县为泰德县。王莽新朝覆灭后,东汉
光武帝于建武元年(25年)复改泰德县为吴县。
汉顺帝时因会稽郡幅员辽阔,不便管理,遂于永建四年(129年)析郡地东北部另置
吴郡,西南部仍为会稽郡。新置吴郡领县十三,吴县为首邑,郡治在吴县,而会稽郡治则徙往
山阴(今浙江
绍兴)。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兴平二年(195年),
孙策部将
朱治攻占吴郡,入城领太守事,自此吴地一直属三国
孙吴政权。领县十五,吴县为首邑。
孙皓宝鼎元年(266年),从吴郡中划出
阳羡、
余杭等五县与
丹阳郡的数县另置
吴兴郡(今浙江
湖州)。
西晋时期,吴郡、
丹阳郡、吴兴郡号称“三吴”。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十九州,吴郡属扬州刺史。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置
海虞县(今
常熟一带)。东晋咸和元年(326年),
晋成帝封其弟
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置
内史行太守事。其后司马岳虽徙封
琅琊王,但吴国之名却一直延续到东晋末。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废吴国之名复称吴郡。南朝曾在南方广置侨州侨郡,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以吴郡属侨置
南徐州。次年仍隶扬州。萧梁天监六年(507年),析吴郡地置
信义郡。大同年间(535——545年)置
昆山县,隶信义郡,大同六年(540年)改海虞县为常熟县,从此昆山、常熟二县得名。太清三年(549年),
侯景作乱攻陷郡城,改吴郡为
吴州。次年又恢复原置。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割吴郡所属
海盐、
盐官、
前京县置
海宁郡;后又割
钱唐、
富阳、
新城县置钱塘郡;割
建德、
寿昌、
桐庐等县属
新安郡。吴郡辖地骤减,仅领吴、昆山、常熟、嘉兴四县。祯明元年(587年),析扬州地增置
吴州,以原属扬州的吴郡、钱塘郡等改隶吴州,于是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
隋朝建立后,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
姑苏山之故,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下辖吴、
昆山、
常熟、
乌程、
长城县(
长兴县);十一年(591年),因反叛骚乱频繁,危及苏城安全,故
杨素于苏城西南横山(七子山)与黄山之间另筑城廓,州、县治悉移新廓,今该处地名仍称新郭。大业元年(605年),复苏州为吴州;三年(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吴郡为苏州;七年(624年)将隋代迁出的州、县治迁回原址。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苏州属
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苏州属
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改苏州为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苏州,并改隶浙西道,节度使署也驻苏城。大历十三年(778年)苏州被升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光化元年(898年),苏州成为
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
钱镠分吴县南部地另置吴江县,吴江建县自此始。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钱镠又奏请升中吴府为中吴军,设节度使,领常、润等州,直至宋初未有变易;同年,钱镠在
嘉兴设置
开元府,嘉兴从此自苏州分离出去,领
嘉兴、
海盐、
华亭3县。
宋朝开宝八年(975年),吴越王
钱弘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隶
江南道。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
政和三年(1113年),敕升苏州为
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宣和五年(1123年),置浙西提举司,建炎四年(1130年),置浙西提点刑狱司,治所均在平江城。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江淮行省,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次年即改宣抚司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十八年(1281年),升平江路为达鲁花赤(蒙语长官之意)总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划江而治,江南设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苏州属之。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县为州。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
张士诚入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平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平江路。
明朝太祖吴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为
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书省。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南京成为陪都,以江南为
南直隶省,苏州府属之。
清朝以后改南直隶为
江南省,置左、右两布政使。苏州仍称府,属县不变,隶右布政使。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右布政使自江宁移驻苏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太仓州为直隶州。三年(1725年),分江南省为安徽、江苏两省,于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长、元、吴三县县治同驻苏州一城。咸丰十年(1860年)
太平天国李秀成进驻苏州,以苏州为省会,建
苏福省,实行省、郡、县三级制。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攻陷苏州,恢复建置如旧。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太湖西山置
靖湖厅,隶苏州府。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爆发。11月5日,苏州宣布独立,原江苏巡抚
程德全自称苏军都督,设都督府于苏州。12月3日,改苏军都督为江苏都督,实行军民合治,称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府所设苏州。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苏州府,复将长洲、元和二县及太湖、靖湖二厅并入吴县,同时将
震泽县并入吴江县,
昭文县并入常熟县,
新阳县并入昆山县。从此,地名称苏州,建置称吴县。民国三年(1914年),实行省、道,县官制,分一省为数道,于苏、常之地设
苏常道,治所苏州,吴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建都
南京,江苏省会迁至
镇江,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同年6月,成立苏州市政筹备处。次年11月,县、市分治,在苏州市政筹备处基础上,正式建立苏州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江苏省政府以紧缩开支为由,又撤销苏州的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江苏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吴县属于第三区,区署设苏州。同年十二月,第三区改称无锡区,区署驻
无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无锡区改称第二区,仍隶
吴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1月19日,苏州沦陷。次年5月,日伪江苏省政府在苏州成立,管辖苏南地区十六个沦陷县城,吴县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南东路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将东路地区先后划分为三个级六个行政区,苏州均隶属于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在常熟东塘市成立。次年2月,苏州县政府成立,苏州县人民自卫会撤销。由于日伪残酷清乡,民主政权相继撤销。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在苏西北行政办事处的基础上,吴县抗日民主政权恢复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伪江苏省消亡,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苏州仍称吴县,隶属江苏省江南行署。后江南行署撤销,又隶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苏州市为省辖市,设立
苏州专区。1958年8月25日,原由省直辖的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1962年,苏州市改为省辖市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2023年9月,苏州发布情况说明指出,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乡分类代码进行了更新,按照此次调整的统计口径,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来算,苏州城区常住人口为512.51万人。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这意味着,苏州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下设13个镇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1950年5月各区公所撤销,由公安部门接管。1951年11月初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市政府决定按原区公所辖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
1953年1月1日,苏州专区辖常熟市和常熟、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无锡、宜兴、江阴、太湖办事处(相当于县)1市8县1处,专署驻苏州市。设立
松江专区。松江专区辖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川沙、松江、宝山、嵊泗、上海10县,专署驻松江。同年,太湖办事处改为震泽县,苏州专区辖1市9县。同年6月26日,嵊泗县划归浙江省领导。1954年,常熟市改为省直辖市,并仍接受苏州专署督导。1956年,将宜兴县划归镇江专区,原辖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入苏州专区,辖9县。
1958年8月25日,撤销常熟市,并入常熟县。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武进县划归常州专区。4月8日,撤销松江专区,所属的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6县划入苏州专区。4月12日,原江苏省松江专区管辖的嘉定、宝山、上海3县划归上海市管辖。11月21日,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6县,划归上海市管辖。苏州专区辖1市7县。
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1961年,设立沙洲县(驻杨舍镇)。1962年,原由无锡市领导的无锡县划入苏州专区,辖8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沙洲县划归苏州市领导;常熟县撤销,改设常熟市;苏州市共辖1市5县4区(平江、金阊、沧浪和郊区)。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沙洲、昆山、吴江、太仓(1993年)4县,改设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4市。苏州市共辖5市1县4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
较大的市”。
1983年3月1日,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将原属苏州地区的江阴、无锡二县划归无锡市,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划归苏州市。苏州市领五县一市。
1983年,撤销常熟县,改设常熟市。1986年,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1989年,撤销昆山县,改设昆山市。1992年,撤销吴江县,设立吴江市。1993年,撤销太仓县,设立太仓市。1995年,撤销
吴县,设立吴县市。
2001年,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同年,撤销吴县市,分设吴中区、相城区。
2011年,昆山市被列入江苏省省直管县(市)试点,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有关单位直接管理昆山绝大部分经济社会事务。
2012年,撤销苏州市
平江区、
沧浪区、
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苏州市下辖5个区(另有
苏州工业园区,属于功能区,不是行政区划建制),代管4个县级市,共有46个街道、51个镇,其中,苏州市区有35个街道、20个镇;市人民政府驻姑苏区
三香路99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苏州市,位于
长江三角洲中部、
江苏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东傍
上海市,南接
浙江省嘉兴市、
湖州市,西抱
太湖与
无锡市相邻,北与
南通市隔江相望,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苏州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苏州分别隶属于两个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
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苏州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
阳澄湖和
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5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
穹窿山最高(342米),还有南阳山(338米)、
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
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
七子山(294米)、
天平山(201米)、
灵岩山(182米)、
渔洋山(171米)、
虞山(262米)、
潭山(252米)等。
气候
苏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22年,苏州市区平均气温18.1℃。
水文
苏州市境内的苏州古城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
漕湖;东有
淀山湖、
澄湖;北有
昆承湖;中有
阳澄湖、
金鸡湖、
独墅湖;
长江及
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
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泽;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
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
东方威尼斯。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苏州市2022年降水量1004.2毫米,雨量充沛。
生物资源
苏州市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林果等。低洼塘田较多,出产莲藕、
芡实、
茭白等水生作物。特产有
鸭血糯、白蒜、柑橘、枇杷、板栗、梅子、桂花、
碧螺春茶等。
长江刀鱼、
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
白鱼、
银鱼、
白虾等为著名水产品。
矿产资源
苏州市矿产资源有
高岭土、瓷石、硫、花岗石、石灰石、
石英、煤、
天然气、铜、铁、铅、铟、镉、银、磁铁等16种。矿产以非金属为主,其中高岭土、花岗石以储量丰富、质量优异名冠全国。
人口
截至2022年,苏州市户籍总人口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0.6‰,比上年下降0.88个千分点。常住人口1291.1万人,比上年增长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12%。
截至2023年6月底,苏州市实有人口1619.6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81.08万人,流动人口838.61万人。上半年,共有8.97万人新迁入苏州,成为苏州户籍人口,较2022年同期增加3.79万人,增幅73%。
截至2023年末,苏州常住人口为1295.80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4.7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为1068.82万人,城镇化率为82.48%,比2022年末提高0.36个百分点。0-14岁人口为167.28万人,占比12.91%;15-59岁人口为876.96万人,占比67.68%;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1.56万人,占比为19.41%;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5.49万人,占比为14.31%。苏州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81年,比2022年末提高0.13年。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经济
综述
苏州市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1994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苏州工业园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2023年,苏州4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其中昆山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
2023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53.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1541.4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12916.8亿元,增长5.5%。苏州市是长三角制造业强市,当前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和新时代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以文化和经济“双面绣”提升城市竞争新优势。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76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89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85元,增长5.9%。
2023年,苏州市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6.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税收收入2087.2亿元,增长10.0%,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2125.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1.1%。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2023年,苏州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全年粮食总产量95.1万吨,比上年增长2.9%,粮食产量创七年新高,其中夏粮产量26.9万吨,增长6.8%;秋粮产量68.2万吨,增长1.5%。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37万吨,比上年增长31.5%,其中猪肉产量2.15万吨,增长40.0%。蔬菜产量203.8万吨,增长1.0%。预计水产品产量14.6万吨,增长1.7%。年末地产生猪存栏22.4万头,全年地产生猪出栏27.1万头,比上年增长33.6%。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3.6万亩。年末全市拥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分别达841个、223个和17个。
第二产业
2023年,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4万亿新台阶,达到4434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全市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行业产值分别达1.42万亿元、1.34万亿元。汽车制造业全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3075.4亿元。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3%、3.2%和3.4%。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试点示范,电子氟材料、多肽类生物药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民营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0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百强企业实现产值15377.9亿元,比上年增长8.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个百分点。智能手机、传感器、3D打印设备、智能电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1%、62.8%、16.2%和10.9%。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苏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8823.4亿元,增长5.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59.5亿元,增长18.6%。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093.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310.2亿元,增长47.5%,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28.4%,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智能手机、金银珠宝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9.5%、69.1%和10.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9%。苏州跻身十大首店城市行列。苏州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经验在全国推广,连续两年在中消协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居第一。
对外经济
2023年,苏州市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4514.1亿元,比上年下降4.6%,其中出口额15081.6亿元,下降2.5%;进口额9432.5亿元,下降7.9%。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0305.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2.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进出口额1075.6亿元,下降28.5%;民营企业进出口额9682.4亿元,增长17.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5%,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额13755.8亿元,下降13.7%。从贸易市场看,对东盟、美国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0.7%;对印度、俄罗斯、中亚5国等新兴市场进出口额分别增长14.5%、6.9%和30.2%。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
2023年,苏州市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市场采购贸易额22.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63.4%。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62.6亿美元,增长7.6%。
2023年,苏州市新设外资项目1339个,比上年增加97个。实际使用外资69.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9%,其中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29.9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达43.3%,比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年末175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设立了486个项目。全市新增省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9个,累计达210个,占全省的53.2%。新核定外资研发中心及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173家。中新、中德、中日和海峡两岸平台建设持续深化。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新增3项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中荷科技创新港正式启用,中国·沙特中心落户苏州。
2023年,苏州市新增对外投资项目528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27.0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增长51.8%,占协议投资额比重达63.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年开行中欧班列521列,比上年增长3.6%。
金融保险
2023年,苏州市新落户及升格持牌金融机构12家,年末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045家。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4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10%,达10.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36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707.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2432.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7%和10.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25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市域、全领域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落地消费应用场景超110万个,累计交易金额超3万亿元,交易总量在全国各试点地区排名第一。
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共有保险公司主体89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741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702.6亿元,增长14.9%;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56.2亿元,增长7.5%。保险赔付支出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
邮政电信
2023年,苏州市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3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发送快递27.9亿件,增长14.7%;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77.8亿元,增长11.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2.7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49.54万户,其中5G在网用户1015.56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57.46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842.16万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苏州市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7所,新增学位4.6万个。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94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所;在校学生185.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3万人;毕业生39.0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8.0万人;拥有专任教师12.4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034所,比上年末增加19所,在园幼儿35万人。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60所。实施中考招生制度改革,首次开展普通高中市区跨区招生试点工作。专职校医和心理教师实现中小学全覆盖。
科学技术
2023年,苏州市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269.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0.3%。成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累计16家。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40家,累计1284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4家,累计1540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0家,累计161家。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5家,累计424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7家,累计106家。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120家。
2023年,苏州市拥有效高企数达1.57万家,比上年增长16.7%。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0家,累计达40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4万家。上榜国家独角兽企业17家,入选江苏独角兽企业17家,认定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224家。年末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达2.5万家,比上年末增长13.2%。加计扣除额11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284.3亿元。首创“科贷通集群贷”新模式,“科贷通”全年为3326家企业解决贷款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拥有各类人才总量3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2万人。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13个。年末有效发明专利量12.99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4.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0.25件,比上年末增加19.31件。全年PCT专利申请2866件。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2项。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23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立项。
文化事业
2023年,苏州市成功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长江文化节、文博会、戏曲百戏盛典、费城交响乐团访苏交流等活动。5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13个作品(项目)入选2023年度省艺术基金。新增81个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获评国家级示范园区。全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4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座,备案博物馆46座,文化馆11座,文化站99个。建成国内首个集齐中国348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苏州全书》编纂取得阶段性成果。
体育事业
2018年,举办国际田联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
冰壶世界杯苏州站;
2019年,与北京、南京、武汉、广州、东莞、深圳和佛山共同举办第二届
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
2023年,苏州市新建改建体育公园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3平方米。新建健身步道42.1公里。精心举办苏迪曼杯、中国足协杯、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举办省级以上赛事120项,其中全国性赛事63项。苏州健儿在第19届亚运会和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获得佳绩,获得金牌31块,银牌17块。全年体育彩票销售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39.9%。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84家,其中医院266家、卫生院66家。全市新增三级医院2家、三甲医院1家、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市康复医院、市疾控中心新址启用。年末卫生机构床位8.4万张,其中医院7.3万张、卫生院0.8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51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1.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4万人、注册护士5.1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7人。全年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1.0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4%。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苏州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601.6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36.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4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54.76万人、633.82万人和569.18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115元/月。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655元/月。全市最低工资标准2280元/月。全年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房3766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57万套。改造提升农贸市场86个,累计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2个。
2023年苏州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765张,养老机构备案床位50991张。全年完成12912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1万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新建助餐点66个,累计2105个。建设166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市老年病医院正式挂牌。年末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202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178家,儿童服务机构17家。年末托育机构752家,托位4.45万个。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
交通运输
公路
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公路总里程1132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19.9公里。
铁路
截至2021年,苏州市区共有
苏州站、
苏州北站、
苏州园区站、
苏州新区站、
唯亭站等5个铁路客运站及一个货运站
苏州西站,除此之外郊县还有
昆山站、
昆山南站、
阳澄湖站等3个铁路客运站。苏州站是上海铁路局直属站,是
京沪铁路中办理旅客运输的一等站,位于苏州古城区北端外城河北岸。
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铁路客运量11140.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39.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8.1%和136.2%。铁路货运量246.5万吨,货物周转量15.4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4.1%和4.4%。
航空
水运
苏州港是2002年由原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张家港港、
常熟港和
太仓港三港合一组建成的新兴港口,原三个港口相应成为苏州港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苏州港投入使用100个左右的万吨级码头,张家港港和太仓港区年货物吞吐量均超过1亿吨。
2023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33.4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2.8%。其中太仓港货物吞吐量2.7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03.9万标箱,太仓港区外贸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苏州入选全国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公共交通
公交车普通车单一票价为1元,空调车单一票价为2元,多为无人售票车。部分市郊线路实行“翻牌票价”,价格不一,一般为3~5元。
地铁
截至2024年12月,苏州轨道交通已开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和11号线,总长约350千米。规划7条轨道交通线路,远期规划为9条线路,规划总里程(含延伸段总长)380千米。
有轨电车
截至2021年,苏州高新区共规划有轨电车8条线路,总长116km。总体定位为高新区内部公交骨干系统;是满足客流需求,适应并引导城市发展,展示高新区特色风貌的生态公交系统。2012年9月11日,
苏州高新有轨电车1号线开工建设,2014年10月26日建成通车。2018年4月28日,苏州高新有轨电车1号线延伸线开通试运营。2018年8月31日,
苏州高新有轨电车2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2023年8月28日,
苏州高新有轨电车T5线开通运营。
桑塔纳、帕萨特起步价均为12元(含燃油补贴2元)(3千米以内)
3—5千米,桑塔纳为1.8元/千米,帕萨特为2.0元/千米
5千米以上,桑塔纳2.7元/千米,晚上23点至次日凌晨5点为3.24元/千米
帕萨特3.0元/千米,晚上23点至次日凌晨5点为3.6元/千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
姑苏山之故,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
风俗民情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名
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
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
牛郎和
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面粉加糖拌和结实,切成2寸左右长条,扭成芒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曰巧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吴地还有用茶杯盛鸳鸯水(井、河两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搅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晒,待水面生膜,姑娘们各将小针投入,使针浮于水面,视水底针影,若成云龙花草状,为“得巧”,如椎似杵者为“拙兆”。尚有用线穿针孔以辨目力好坏等节俗。
苏州龙舟竞渡最早起源于“胥门塘河”,从纪念伍子胥逐渐演变为端午节当地最热闹的风俗活动。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更是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竞渡时,水珠飞溅,鼓乐杂奏,彩旗飘扬,观者如堵,宁静的河道两岸一时成为姑苏最热闹的去处。苏州传统的端午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光是节日装饰就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
节庆活动
方言
苏州话,是
吴语的一种,隶属
汉藏语系-
汉语语族-
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州话为吴语标准语,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方言。
吴语是中国形成最早的方言之一,现代吴语仍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古字词。吴语的最主要特点在于保留全部的
浊音声母,具有
全浊音,
塞音三分。吴语保留全部
入声,
平上去入因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一般具有七到八种声调,是为最正朔的
平仄音。苏州话区分
尖团音,箭-剑、清-轻、酒-久这些都是不同音的。
苏州话以优雅著称,所谓
吴侬软语就常用来形容苏州话。一种方言好听与否,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词汇等方面。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苏州话的发音有些
低吟浅唱的感觉。
吴语已有三千年历史,吴语区有长达千年的经济文化中心史。吴语保留众多正统汉语因素,而苏州话是吴语的核心。
绘画
苏州的绘画历史源远流长,从五六千年良渚文化的玉、物上刻画和描绘的装饰图案开始,到明代以吴门命名的“
吴门画派”,无不散发着艺术的光辉。唐代最为突出的画家有
张璪、
朱景玄、
朱审。两宋时期,苏州一带花鸟画家的成绩比较显著,山水画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到了元代,苏州画家们响应了赵孟頫的“
文人画”思想,用写字的笔来绘画山水、花鸟和人物,借以抒发性情。此时的
黄公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巨作《
富春山居图》是世界美术史中不多见的杰作。受文人画的发展,元代的花鸟画也开始向水墨方向发展。
明代的苏州绘画形成了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相结合的绘画艺术风气,强调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等要素,作品多为即兴抒情之作,提倡清新素雅而趋于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这些近乎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又积极地推动了文人画风气的蔓延,到了
正德、
嘉靖时期,由于
沈周、
文征明、
唐寅、
仇英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有着广泛影响的“
吴门画派”,成为明代绘画的主流形态。到了明代晚期,吴门画派的画家们重视继承古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师法自然,重视写生的优秀画家,
张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明代苏州画家精湛的笔墨技法和师法自然的绘画思想,对后世画坛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吴门画派引领画坛,600年间从未中断,人才辈出。
诗词
戏剧
苏州是
昆剧和
苏剧的故乡。昆剧是中国首个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
昆山、
太仓一带,自明代
隆庆、
万历之交,至清代
康熙、
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坛二百余年。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传奇剧本。如昆剧《
牡丹亭》、《
窦娥冤》,其中《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于2004年4月重新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巡演一百多场,场场爆满,并且登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
苏剧有《
醉归》、《窦公送子》,京剧《
李慧娘》,
滑稽戏《满意勿满意》等。
宗教
苏州有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和
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场所有:佛教有
西园寺、
寒山寺、
北塔报恩寺(位于人民路)、
文山寺、
灵岩山寺(
木渎镇)、
包山寺(吴中区西山岛)园区
重元寺、来风寺、常熟虞山
兴福寺、张家港凤凰山
永庆寺、
香山寺、
双杏寺、吴江平望镇
小九华寺、昆山海藏寺等寺庙;道教宫观有
玄妙观(位于
观前街)、
玉皇宫(园区)、城隍庙(位于景德路)、
穹窿山上真观等;其他宗教的有
圣约翰堂、使徒堂、
杨家桥天主堂、石路
太平坊清真寺等。
风景名胜
苏州市以
拙政园、
山塘街为代表的
苏州古典园林和
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以
周庄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太湖绝大部分景点分布在苏州境内。
截至2021年,苏州市有2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2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
周庄、吴江
同里、吴江
震泽、吴江
黎里、吴中
甪直、吴中
木渎、太仓
沙溪、昆山
千灯、昆山
锦溪、常熟
沙家浜、吴中
东山、张家港凤凰),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
黎里、
盛泽、
平望,太仓
浏河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
陆巷古村、
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
平江路、
山塘街。
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拥有5A级景区6家,4A级景区36家。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累计57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累计70条、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累计100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85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6%。年末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获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江南水乡古镇:
周庄、
甪直、
同里、
沙溪、
千灯、
锦溪。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
园囿。
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
东晋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现有
拙政园、
留园、
狮子林、
沧浪亭、
环秀山庄、
艺圃、
耦园、
网师园、
退思园等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区另有
怡园、
五峰园、
惠荫园等73处园林遗存。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一区占地1000多亩,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和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一批景点。瞻仰广场占地1.33万平方米。
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
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北山,主体工程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纪念馆分三个篇章,展现了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初建、重建、扩建时期的曲折历程。馆内不仅陈列了新四军战士用过的生活用品、作战工具、信件等,还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芦苇沟、通信船以及联络站,让人身临其境。
特产美食
饮食文化
特色小吃
苏州玄妙观小吃与南京夫子庙小吃、上海
城隍庙小吃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一起并称为“中国
四大小吃”。“
松鹤楼”是老字号的苏式餐馆;“老苏州茶酒楼”以传统
苏帮菜而闻名;“
朱鸿兴面馆”和“绿杨馄饨”等物美价廉,比较适合大众消费。遍布苏州的面店,表明浇头品种很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条是广受欢迎的小吃。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