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
中国湖北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1377.40万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0011.65亿元。
历史沿革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江夏县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兴师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朝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明末清初,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汉水以北地置夏口厅,治所即今汉口。至此,汉口与汉阳城区、武昌城区统称“三镇”。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夏口县。民国三年(1914年),同属江汉道。据民国九年(1920年)5月16日《日日新闻》:当时汉口人口为40万人,汉阳8万人,武昌31万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设立市政筹备处。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厅),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4月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汉口为省辖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特别市。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组建武昌市政委员会。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员会改为武昌市政筹备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武汉光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1日,武昌市政府成立,市辖区域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176379人,市区范围东北至任家路,西南至白沙洲,东南至洪山口,西北至长江中线,辖中正、大朝街、宾阳、粮道街胡林翼积玉桥、金白洲、徐家棚8个镇公所。12月1日,将镇公所改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汉阳城区划归武昌市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一八师解放汉口,17日,四野一五三师从葛店进入武昌市区,武昌解放,同日下午,江汉军区独一旅从蔡甸进入汉阳城区,汉阳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1950年,武汉市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武汉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武汉市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
1992年7月,武汉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199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为继中关村科技园后中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3月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5年,武汉市被国家定位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同年7月,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16年3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复函要求武汉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知名的美丽宜居城市。
2017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在东湖高新区挂牌。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9年,原孝感专区所属孝感、通城、应山、蒲圻、大悟(驻二郎店)、嘉鱼、黄陂、汉阳(驻蔡甸镇)、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云梦、崇阳、安陆等16县划归武汉市领导。
1960年,撤销通城县,并入崇阳县;撤销嘉鱼县,并入武昌县;撤销蒲圻县,并入咸宁县;撤销云梦县,并入安陆县。辖12县。1961年,将孝感、应山、大悟、黄陂、汉阳、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崇阳、安陆等12县划归孝感专区。
1979年,原属咸宁地区的武昌县(驻纸坊镇)和原属孝感地区的汉阳县(驻蔡甸镇)划归武汉市领导。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孝感地区的黄陂县,黄冈地区的新洲县划归武汉市。
1984年,设立武汉市汉南区;同年5月,武汉市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市
1992年9月12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区人民政府驻蔡甸镇。
1995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区人民政府驻纸坊镇。
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陂县、新洲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至此,武汉市下辖13个行政区。
2022年2月28日,武汉长江新区正式成立。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另设有6个功能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新港),武汉市人民政府驻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武汉的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山街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
地形地貌
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气候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水文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水资源丰富。水域总面积达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1%。市域内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条。有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其中,城区内有湖泊43个。汤逊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千米),面积33.9平方千米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
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
武汉市淡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是全国大城市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40倍,全球人均水平10倍。武汉市总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1%。各类水库277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总容量9.25亿立方米。共有塘堰8.51万口,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据测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下水静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达714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降雨径流3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704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万千瓦。
湿地资源
武汉市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千米,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千米。武汉市共有6个国家湿地公园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城市。
生物资源
武汉市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有106科、607属、1066种,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份。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主要树种,长江、汉江以南以樟树、楠竹、杉木、油茶叶茶、女贞、柑橘为代表,长江、汉江以北以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栎、柿、栗等为主。
武汉市有畜禽、水产渔类、药用、毛皮羽用、农林害虫及天敌、野生动物等动物资源。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多个品种。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武昌鱼”(团头鲂)是经济名贵鱼种。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其中,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特种水生物有白鳍豚江豚等,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2年11月,发现丽星鹩鹛
2024年4月,武汉新发现一种野生淫羊藿“时珍淫羊藿”。
矿产资源
武汉市已发现矿产33种,矿点154处,潜在经济价值8400多亿元。其中,冶金辅料和建筑材料储量最大,拥有全国最大的熔剂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砂岩基地,膨润土矿储量1.18多亿吨,居全国第一位。优质矿泉水、热泉已发现8处。此外,还发现金矿点11处,铜矿点9处,锰矿、磷矿点各2处,并有5处发现石油、天然气的“油气显示”。。
人口
武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武汉市少数民族总人口数为8.844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9%。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中超过1000人的民族有12个,其中土家族30215人,回族21777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汉市总人口124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995万人,为特大城市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武汉城区总人口达到1080.64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
2023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377.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7.9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4.79%,比上年末提高0.1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49.52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经济
综合
2023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0011.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3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6800.91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36.36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2.5∶35.6∶61.9调整为2.4∶34.0∶63.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471元,比上年增长5.3%。
2023年,武汉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从分类看,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衣着、居住、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4%、2.4%、1.1%、0.6%、0.6%、0.5%,食品烟酒类价格与上年持平,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2.0%。12月份,武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0.3%。
2023年末,武汉市市场主体206万户,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企业89.37万户,增长14.1%;个体工商户115.98万户,增长16.5%。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42.25万户,增长19.6%,其中,新登记企业17.46万户,增长9.1%;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4.75万户,增长28.6%。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武汉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96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1.20亿元,增长6.4%。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298.35亿元,增长4.7%。
第一产业
2023年,武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粮油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总产量91.19万吨,比上年增加1.31万吨,增长1.5%。其中,夏粮产量3.49万吨,增长3.1%;早稻产量8.53万吨,下降0.4%;秋粮产量79.17万吨,增长1.6%。油料产量15.91万吨,比上年增长5.5%。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21.38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猪肉产量15.96万吨,增长5.7%;牛肉产量0.33万吨,增长6.5%;羊肉产量0.05万吨,增长8.8%;禽肉产量5.04万吨,增长1.3%。牛奶产量1.95万吨,增长1.8%;禽蛋产量12.18万吨,增长6.2%。全年生猪出栏203.77万头,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130.63万头,增长1%。蔬菜瓜果供应稳定,全市园林水果产量16.49万吨,比上年增长3.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842.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养殖凸显绿色高效,全市水产品产量47.36万吨,增长4.5%,累计发展塘流道养殖、集装箱养殖、“零排放”圈养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规模40万立方米,增长30%。
第二产业
武汉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2016年2月至11月,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相继获批,落子武汉。2018年11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正式上线。2019年9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正式揭牌。2021年9月26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搬迁武汉大会在汉举行;同年11月,武汉地区首个5G+F5G的智慧工厂项目在烽火通信投入试运行。
2023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6个行业大类中,有9个行业产值过500亿元,4个行业过千亿元;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58户,创历史新高。主导行业支撑有力,全市电子设备、汽车行业生产恢复明显,2个行业共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烟草、石油加工、电气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1%、17.2%和12.1%,3个行业共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6.3%。
第三产业
武汉市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资中部的首选城市,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大。武汉是法国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城市,占法国在华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比利时安海斯-布希英博、德国拜尔斯道夫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总部设在武汉,美国威瑞森电信、德国博世将中国区总部落户武汉。武汉是同时具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三要素的城市之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中部地区唯一的跨省级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所在地(辖鄂湘赣三省),也是除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外唯一合法的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的中国首个扩容试点城市。
武汉市是近代中国兴办博览会的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之前,武汉就是中国四大会展中心城市。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是中国最早并较为正规的商品博览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博览会。截至2021年,武汉共有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武汉科技会展中心等四座专业会展场馆。“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中国汉口北商品交易会(简称“汉交会”)等定期在武汉举办,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第47届国际规划大会、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11次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届旅游部长会议、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等国际展会相继在武汉成功举办。
2023年末,武汉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8483.8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13754.51亿元,住户存款16344.52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7517.12亿元,增长7.1%。其中,消费贷款9884.7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贷款30962.07亿元,增长10.4%。
2023年末,总部设在武汉的金融机构35家,比上年增加4家。在汉设立或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42家,比上年增加9家。上市公司102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23家,境内上市公司79家。
2023年,武汉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96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3.13亿元,增长8.2%;人身险保费收入765.31亿元,增长13.0%。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330.05亿元,增长31.9%。其中,财产险赔付137.89亿元,增长21.1%;人身险赔付192.16亿元,增长40.9%。
2023年末,武汉市A级旅游景区57个,比上年增加5个。旅游厕所710座,星级以上宾馆43家。全年接待游客人数33345.50万人次,增长62.4%。旅游总收入3769.85亿元,增长69.5%。乡村休闲游综合收入211亿元,增长31.4%。
2023年,武汉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736.36亿元,比上年增长6.2%。交通区位优势凸显,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速超过20%,中欧班列(武汉)开行突破1000列,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79万标箱,稳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均超两位数;其中,工业设计业快速发展,营业收入增速近20%,“设计之都”名片更亮。生活性服务业多点开花,全市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近2倍;文化会展、演艺活动需求旺盛,音像制品出版、体育场馆管理等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100%。
2023年,武汉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1.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占限额以上社零额的比重为29.3%。从商品类别看,全市21个限额以上主要零售商品类别中,13个零售额实现正增长;智能手机、计算机及相关产品、可穿戴智能设备、金银珠宝、书报杂志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1.7%、51.6%、15.9%、14.5%和13.9%。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快速复苏,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零售额增长12.6%,其中,仓储会员店、专业店和购物中心店分别增长86.6%、37.7%、29.3%;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36.4%和19.3%。
2023年,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5%,占全部投资比重42%。重点领域投资质量提升,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1%,高工业投资增速15.9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55%;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投资比重10.9%,较前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8.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9%和29.1%。
2023年,武汉市进出口总额达3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出口2167.3亿元,增长1.9%;进口1438.9亿元,增长4.3%。“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1460.1亿元,增长6.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3.08亿元,增长6.0%。全年实际使用外资比上年增长2.0%。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78家,增长32.6%。
2023年,武汉市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3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快递业务收入173.34亿元,增长8.9%。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8.8亿件,增长1.9%。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01.7亿元,增长25.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27.7万户,其中5G用户849.7万户,5G用户增长44.7%。年末固定宽带接入用户617.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8%。
数字经济
多年来,武汉市坚持以数字技术推动经济、社会、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2024年2月29日,武汉市数据局成立,标志着数字武汉建设迈入全新“数据时代”。
交通运输
综述
武汉市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200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将武汉列为陆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空港型等5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1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武汉获批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3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额4.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完成货运量71299.69万吨,增长15.9%;货物周转量3010.77亿吨公里,增长12.1%。全市民用航空航线221条,其中,国际航线14条,国内航线207条。中欧(武汉)国际班列到达国家40个;到达城市115个,比上年增加8个。中欧班列开行数量1005列,增长64.8%,比上年增加395列。全年旅客运输量9924.01万人,比上年增长112.6%。旅客周转量356.16亿人公里,增长123.7%。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45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34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391.38万辆,增加29.51万辆。年末轨道交通线路长546.04公里,比上年增长7.1%。全年地铁运营总里程486.34公里,增长5.6%。轨道交通客运量135284.1万人次,增长51.3%,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为66.4%。
2024年8月,《武汉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以下简称《规划》)传递出重要信息:三环线以内码头退出货运功能,布局客运码头体系。
公路
铁路
武汉是中国铁路的重要枢纽,位于京广高速铁路沪渝蓉高速铁路两条国家级高速铁路大动脉及众多普速铁路快速铁路城际铁路的交汇地。
武汉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武汉铁路枢纽仅次于北京铁路枢纽上海铁路枢纽广州铁路枢纽
武汉是中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武汉铁路客运量仅次于北京广州上海,位居全国第四。
截至2024年,武汉中欧班列已拥有55条国际物流通道,辐射40个国家和地区,117个城市,初步形成了可深入亚欧大陆的国际多式联运服务网络,成为国内外贸企业进出口的重要运输通道之一 。
武汉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之一,也是湖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车集散中心,日办理列车能力超过3万辆。
武汉动车段是中国四大动车检修基地之一,具备400组动车组的检修能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动车检修基地,约占全国动车组检修任务总量的40%。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武汉将建设成为全国铁路的路网中心,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两纵两横两连”十二个方向的客运铁路网络和“一环八向”的货运铁路网络,构建武汉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1小时”、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他城市“2小时”、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城市“5小时”的高铁辐射圈,并建成新汉阳站武汉天河站长江新区站,启动武汉新城站前期的研究工作,与现有的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武汉东站一起形成全国独有的“五主三辅”铁路客运格局。
航运
武汉市是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武汉还是中国内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启运港和到达港,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通江达海的优质航线,阳逻港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长江沿线港口。2010年,武汉新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此外,武汉还是在长江流域澜沧江以西(含澜沧江)区域内行使水行政主管职能的派出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部所在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船舶生产基地。武汉航运交易所是继上海、重庆、广州后成立的中国第四个航交所。
航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1995年4月15日启用,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门户机场、首个4F级机场,也是国家公共航空运输体系确定的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距市中心(武汉长江大桥)26千米。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民用航空航线200条,比2018年增加13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63条,新开通4条,国际航线航点覆盖全球五大洲;国内航线137条,新开通9条。2019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715.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310.6万人次,连续7年蝉联中部第一,同比增长15%;货邮吞吐量24.3万吨,同比增长9.8%;起降架次20.3万架次,同比增长8.2%。2024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三千万人次。2018至2020年,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内实施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顺丰国际机场“客货双枢纽”发展战略。
市内交通
轨道交通
主词条:武汉地铁
武汉地铁(Wuhan Metro)是服务于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其首条线路武汉地铁1号线于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使武汉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截至2024年10月,武汉地铁运营线路共有12条,包括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含二期)、6号线、7号线(含纸坊线、前川线)、8号线、11号线、16号线、19号线、阳逻线,共303座车站,总运营里程达502.88千米。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第四期建设规划批复,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2049年)线网总长约1100千米,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与土地集约开发相协调,多元复合、衔接高效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实现“60/60客运目标”,即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轨道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60%。到2024年,武汉将建成12号线等项目,形成14条线路运营、总长606千米的轨道网,全面实现“主城连网、新城通线”。
主词条:武汉公交
武汉最早的公汽是从双墩开往五福路的1路。截至2020年底,武汉公交总里程 2783.8千米,营运公交车9588辆。公交单人票价为普通车1元(刷卡0.8元),空调车2元(刷卡1.6元),双层车1.5元。
2023年9月26日上午10时,光谷空轨旅游线开通运营,正式对外开放迎客。自开通次日起,首班车为早上8点,晚班车为晚上8点,发车间隔为10分钟。可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购票,并通过手机刷码或刷脸进站上车。已开通的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0.5公里,共设6个站点。空轨列车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运营,最高运行时速60公里。
武汉有“百湖之市”之称,因三镇隔江鼎立,江湖阻隔,因此桥梁众多。在武汉已建成1300余座桥梁中,包括人行天桥立交桥、过江公路桥、公铁两用桥等各类桥梁,涵盖三塔斜拉桥、双塔斜拉桥、双塔悬索桥、拱桥、连续结构桥、双曲桥等各种桥型。横卧于武汉市武昌蛇山汉阳龟山间长江江面上的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桥梁。武汉还拥有“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万里长江地铁第一隧”——武汉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万里长江公铁第一隧”——武汉长江公铁隧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武汉是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2023年,武汉市在校研究生20.88万人,比上年增长5.7%;本专科在校生116.11万人,增长2.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78万人,下降1.0%;普通中学在校生44.76万人,增长7.5%;小学在校生80.48万人,增长7.7%;幼儿园在校生36.72万人,下降5.3%。
科学技术
2018年4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在武汉烽火科技集团正式挂牌成立;10月,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在武汉启动。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城市。2021年11月23日,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正式投入运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首个被批准合法合规开展人类遗传资源保藏活动的第三方样本库。
2023年,武汉地区共有科技研究机构9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5人。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4712项,增长6.9%;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2198.43亿元,增长62.2%。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4500家,其中本年新增18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94.48亿元,占GDP比重为27.5%。全年专利授权量7383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2751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有效量47486件。每万人口专利拥有量275.23件,增长17.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4.25件,增长21.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有效量34.56件,增长23.0%。国际PCT申请量1303件,增长21.8%。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武汉有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等出版集团,出版有《最小说》《今古传奇》《知音》《小学生天地》《特别关注》等杂志。
2023年,武汉市共有市直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498.42万册,接待读者287.04万人次;市直博物馆10个,接待观众715.52万人次;市直艺术表演团体机构8个,新排上演剧目15台;市直专业剧团获国家奖12个;市直艺术单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809场。全市共有电影院165家;电影放映场次210.50万场,比上年增长37.7%;观影人数2990.10万人次,增长90.6%。
医疗卫生
武汉是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个可颁发国际认可的创伤急救资质证书的城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亚洲首家通过德国KTQ医疗质量认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等综合三甲医院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专科医院实力均居国际前列。2020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2023年,武汉市共有卫生事业机构6981个,床位10.61万张。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6.64张。卫生技术人员13.60万人,增长4.9%;其中医生5.05万人,护士6.62万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66人。年末共有三级医院80个,其中三甲医院30个。年末共有疾控中心19个,妇幼保健机构16个。
体育事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人在汉口兴建了西商跑马场。武汉东方马城国际赛马场是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赛马场,是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马术协会唯一马术与速度马训练基地,在此举办的武汉速度赛马公开赛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常年赛马赛事,武汉国际赛马节则是中国赛马第一品牌。武汉每年举办的常规赛事有WTA超五巡回赛武汉网球公开赛(2014至2028年)、中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等,同时也是2007年中国女足世界杯、2010年世界男排联赛、2012年汤尤杯羽毛球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第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二十六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国际国内大赛的举办地。2019年,武汉市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109个国家9308名军体健儿同台竞技,赛事规模、竞技水平创历届之最。
截至2022年,武汉市共有体育场馆160个,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555人,优秀运动员49人。全年举办国际国内赛事活动15场。体育重大比赛获金牌数9枚,其中世界级比赛获金牌1枚,国家级比赛获金牌8枚。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体育场馆
人民生活
2023年,武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05元,比上年增长5.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693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60元,增长7.7%。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372元,比上年增长8.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673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771元,增长11.1%。
社会保障
2023年末,武汉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690.91万人、603.50万人、338.17万人、450.14万人和379.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5%、6.1%、3.3%、4.5%和7.6%。社会保险净增参保人数69.01万人。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99.38%。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上调135元。
2023年,武汉市拥有社会福利机构280个,床位49110张。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3万人,累计支出5.00亿元。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6万人,累计支出5.22亿元。全年新改扩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156个,比上年增长2.6%。
历史文化
方言
主词条:武汉话
武汉方言属北方话系统,但与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及中南地区的湖南、广西的方言更接近。就武汉方言内部而言,汉口话因汉口镇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而闻名,被称为“汉腔”。
饮食
主词条:武汉八大名吃
武汉饮食,可谓一早一晚,过早宵夜最为经典,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汇聚东西南北精华,菜品丰富多样,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武汉特色小吃有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米粑豆丝欢喜坨鸭脖子武昌鱼排骨藕汤洪山菜薹炒腊肉糍粑等。
艺术
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发源地。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艺术教育学堂、中国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之一,因此武汉也成了中国近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武汉主要艺术表演场馆有武汉琴台大剧院武汉琴台音乐厅湖北剧院武汉剧院洪山礼堂等。
2017年11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批准,武汉市正式入选2017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至此,武汉在原有的定义上,又多了一张世界级名片——世界设计之都
1992年建成的武汉杂技厅是中国第一座可供进行国际杂技马戏表演的观演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杂技厅,在此举办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齐名的全球三大国际杂技节,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七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汉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外,武汉还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
汉剧旧名楚调、汉调,约有300多年历史,有“京剧之母”的美誉。武汉地区其他剧种还有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另外,武汉还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京剧谭门”的故乡。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5月27日,美商汇喇洋行“美国精巧新奇影戏”在老跑马厅放映,电影开始在武汉出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单独出演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武汉人谭鑫培是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清宣统三年(1911年),反映辛亥革命纪录片《武汉战争》是中国最早的纪录电影。2012年,武汉成为中国院线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票房高地。
宗教
武汉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武昌宝通寺莲溪寺、汉阳归元禅寺、汉口古德寺并称为武汉近代佛教“四大丛林”。全市共有宗教活动场所600多所,其中全国重点寺观有佛教归元禅寺、宝通寺,道教长春观;湖北省重点宗教场所有佛教莲溪寺、古德寺,伊斯兰教汉口民权路清真寺、二七街清真寺、武昌起义门清真寺,天主教汉口上海路教堂、武昌花园山教堂、汉阳显正街教堂,基督教汉口荣光堂救世堂武昌堂青山堂。此外,黄陂木兰山有佛教大佛寺、华严阁、大雄宝殿、道教金顶、玉皇阁、木兰殿、斗姆宫,以及新洲的佛教报恩禅寺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武汉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282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9年10月,武汉有盘龙城遗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等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项目
风景名胜
武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举办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自然风光独特,四季气候分明,拥有其他大都市罕有的166个湖泊和众多山峦。武汉的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
截至2021年,武汉市有A级旅游景区51个,比上年增加4个。旅游厕所674座,星级以上宾馆56家。全年接待游客人数27150.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8%,其中入境游客人数53.69万人次,增长237.46%。旅游总收入2920.84亿元,增长0.5%。乡村休闲游综合收入148.45亿元,增长18.12%。
对外交流
综述
2024年12月,2024年中英清洁能源合作论坛在曼彻斯特举行。论坛期间,武汉同曼彻斯特市签署了《2025年合作行动计划》。
驻汉机构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4月,英国委任金执尔为驻汉领事,在武汉设立第一个总领事馆,此后,美、俄、法、葡、荷、日、德、比、意、丹、瑞典、挪、墨、芬等14国先后在汉设领事馆、总领事馆,奥、西、瑞士、刚果、菲律宾等国也在汉开办领事业务。1998年,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正式开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家设立在中国中部地区的外国领事机构。2016年9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表示俄罗斯将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加上迄今设立的法国、美国、韩国、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四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都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
友好城市
1979年,武汉市与日本大分市建立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截至2023年末,武汉市共发展国际友好城市29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85个,友城规模和交往活跃度均居中国内地城市前列。2018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于11月14日在武汉开幕,这是友城大会首次在中部地区城市举办。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17: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