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韦氏,是中国中古时期一个以
京兆郡为郡望的
士族,唐代长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
京兆杜氏为“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西汉时
韦贤、
韦玄成、
韦赏连续三代人位至三公,家族遂为关中名门。东汉时已号为三辅冠族。两汉、魏晋、
南北朝,京兆韦氏历代都不乏公卿、宰辅、尚书、高级将军等重臣,因此成为关中郡姓的代表。进入隋唐,京兆韦氏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唐一代,京兆韦氏先后诞生了17位宰相(另有使相2人)。
家族起源
西汉初年,
韦孟被任命为楚元王
刘交的太傅,韦孟在楚王
刘戊时期多次规谏,却不起效果,韦孟因此辞官,举家迁至山东邹鲁一带。韦孟的玄孙
韦贤不仅精通《礼》、《
尚书》,并传习《
鲁诗》,产生了韦氏《鲁诗》一派,奠定了家族的
经学传统。韦贤后被征召为博士、给事中,为
汉昭帝傅,又出任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汉昭帝驾崩后,韦贤与
霍光等共同尊立
汉宣帝继位,赐爵关内侯,任长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年),韦贤升任
丞相,封扶阳侯,食邑七百户。韦贤有四子,除第三子韦舜留居邹鲁守家族坟墓外,其余诸子均迁至长安平陵,韦贤第四子
韦玄成后继承扶阳侯爵位,先后任太常、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永光二年(前42年)任
丞相,徙居
长安杜陵。韦玄成之侄
韦赏又因任
汉哀帝定陶王时期的太傅,被提拔为
大司马、车骑将军,封关内侯,仅西汉一朝宗族中担任二千石一级官吏的就有十余人。京兆韦氏在西汉父子丞相、三世三公、四世封侯,已成为关内著名大族。
房支
西眷房支
东眷房支
其他房
定著房
西眷、东眷、逍遥公房、郧公房、南皮公房、驸马房、龙门公房、小逍遥公房、京兆诸房韦氏合称为韦氏定著九房
唐朝及五代宰相
发展
京兆韦氏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士族之一。西汉时韦贤从鲁国邹县迁居关中,韦贤、韦玄成均位至丞相,韦赏位列大司马,其家族在西汉三世三公、仅西汉一朝官至两千石的就多达十余人,已经成为关中名门。东汉至魏晋,京兆韦氏长盛不衰,先后有鸿胪卿韦彪、太仆卿韦端、凉州刺史韦康、中书监韦诞等重要人物,维持了公卿世家的地位。
永嘉之乱之后,京兆韦氏大部分成员因思想文化、家族积淀等方面的因素留居关中。在前秦灭亡及刘裕北伐后,也有不少韦氏族人为避乱南下。实际上西晋末年已有京兆韦氏族人参与东晋政权,据《
晋书》卷七十《应詹传》载,京兆韦泓在东晋初年由应詹向
晋元帝举荐,被辟为少府卿。《梁书·卷十二·韦睿传》:“散族弟爱。爱字孝友,……高祖父广,晋后军将军,北平太守。”
苻坚灭后,京兆韦广房支遂南北分途。至晋末宋初为止,南方的京兆韦氏先后有
韦泓、
韦罴、韦肃、韦轨、
韦惠度等房支,集中于襄阳。此后京兆韦氏族人又在北魏、北周、隋朝时期纷纷北迁,如韦惠度、
韦崇、
韦道福、
韦鼎、
韦思谦祖先,等等。
进入隋唐,京兆韦氏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为:有唐一代韦氏家族有17位成员拜相,势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极高,尤其是高品级官吏的仕宦人数颇多;家族成为皇室通婚之重要对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进行婚姻来往;家族广泛与山东、关西地区的高门士族联姻,此举密切其与各地士族的交往,扩大家族影响,韦匡伯、
韦嗣立家族可谓典型。导致家族繁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凭藉门荫与科举,双轨并进,占据宦途要津,保持家族政治地位之不坠。二是充分利用家族固有影响,通过婚姻关系,扩充其政治关系和影响。此二者,如鸟之双翼,共保韦氏家族在唐代的富贵。由于受到科举取士制的影响,韦氏家族文化的文学性逐渐加强。其成员在
诵习经书的同时,文学修养亦日渐提高。此外,从其交往的情况看,有唐一世但凡知名的文学家皆与韦氏成员有过诗文交往。而且,从唐代文人的接受角度看,韦氏家族成员的作品亦多为雅俗两界所称赏。最后,就具体创作情况言,韦氏共有诗文总数千余首(篇),留有姓名的文学家近百人,为后世所激赏的作品数十篇,并产生两位著名的诗词名家,即
韦应物和
韦庄。有唐一代,韦氏家族在文学创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于当时享有盛誉。
韦应物、
韦庄、
韦绚、
韦瓘等是韦氏家族诗(文)名较著的成员。
韦应物是唐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成果颇多,通过对
韦应物诗的深入分析,着重探讨韦应物的族内交往诗和悼亡诗中所透射出来的家族情怀和家族意识。韦庄是
晚唐时期韦氏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其文学活动进行研究,着力发掘晚唐五代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其相关文学活动的文学史意义。整体来看,韦氏家族在唐代不仅具有较高的家族地位,而且其
家族文化也异常繁荣,其家族文学活动更是对唐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名人
西汉
韦贤(前149-前60年),字长孺,鲁国邹县(今山东
邹城)人,汉昭帝时迁居
关中。 西汉时期丞相,大儒
韦孟曾孙。 个性质朴,笃志求学,精通《诗经》、《礼记》、《尚书》,号称邹鲁大儒。
汉昭帝即位,授五经博士、给事中,迁光禄大夫、太子詹事、大鸿胪。 元平元年(前74年),联合大司马霍光拥戴汉宣帝刘询即位,赐爵关内侯,迁长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出任
丞相,封扶阳郡侯。为相五年,以老病辞官,开启汉代丞相致仕制度。神爵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二岁,谥号为节。
韦玄成,字
少翁,丞相
韦贤第四子、大儒
韦孟玄孙,位至
丞相。随父迁居关中,后定居杜陵县(今西安市区南部)。少好学,明于诗、论语。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
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
都尉。徙为
太子太傅。父贤死,
玄成佯狂
让爵于兄。
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而后失之
列侯;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封于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迁此。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因此,
邹鲁为之谚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于汉元帝
建昭三年,谥工候。
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
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其家族在西汉官至二千石的有十余人。
韦方,京兆杜陵人,韦贤之孙。西汉
大鸿胪、长乐卫卿。
韦赏,韦贤之孙,东海太守
韦弘之子。汉哀帝为定陶王时任
太傅,汉哀帝即位后任
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
东汉
韦彪,字孟达,东汉大臣。西汉丞相韦贤的玄孙、东海太守韦宏的曾孙、大司马
韦赏之孙。为
儒学宗师,汉章帝时,历任左中郎将、长乐卫尉、奉车都尉、
鸿胪卿。著有《韦卿子》十二篇。
韦文高,名浚,字文高,清河太守。生三子,
韦顺、
韦豹、
韦义,号“韦氏三君”。
韦著,字休明。京兆杜陵人。韦贤的六世孙,韦玄成的五世孙,韦彪的族孙,韦豹之子。
汉灵帝时任东海相。孙韦胄,曹魏詹事,为韦氏东西眷之祖。
韦端,字休甫,京兆杜陵人。东汉末年曹操当政时,历任凉州牧、
太仆卿。其子
韦康后为凉州刺史,其子
韦诞后为著名书法家、曹魏光禄大夫。
三国魏
韦诞,字仲将,京兆杜陵人。太仆卿
韦端之子,曹魏宰辅重臣。历任武都太守、
侍中、
中书监,以
光禄大夫致仕。三国时期著名
书法家,有“草圣”之称,著有《笔经》。
两晋十六国
韦泓,京兆杜陵人,
东晋初年被
应詹引荐给
晋元帝,官至
少府卿。
韦謏,字宪道,京兆杜陵人。雅好儒学,善著述。十六国前赵时任黄门郎,
后赵时任散骑常侍,六在
尚书、四为
侍中,再任
太子太傅,封京兆
郡公,为后赵重臣。冉魏时,任
光禄大夫。永兴元年,韦謏劝谏
冉闵,因此激怒冉闵,连同儿子一起被杀。后冉闵悔悟,追赠韦謏为
大司徒。著有《伏林》三千余言。
韦楷,京兆杜陵人,
韦阆祖父。晋
建威将军,长乐、清河二郡太守。
韦昶,京兆杜陵人,东汉凉州刺史
韦康的玄孙。
东晋著名
书法家,官至颍川太守、
散骑常侍。
韦钟,京兆杜陵人,韦玄祖父,南梁
韦睿的先祖。
前秦时期大臣,历任魏郡太守、青州刺史、
尚书。子
韦谦、韦华。韦谦后奔晋。
韦逵,京兆杜陵人,韦楷子,韦阆父亲。
后燕慕容垂时任
大长秋卿。
韦逞,京兆人。其父母曾被
石虎迁移到关东。后仕
前秦,官至
太常。
韦儒,京兆人。
前秦时期大臣,历任散骑侍郎、绣衣使者。
韦罴,京兆杜陵人。前秦时期大臣,丞相
王猛女婿,历任丞相长史、东海太守。
苻坚死后前往南朝。
韦华,京兆杜陵人。前秦大臣
韦钟之子,南梁
韦睿的曾祖。
前秦时任黄门侍郎、仆射,
后秦时任
中书令、
尚书左仆射、
司徒。
南朝
韦祖征,京兆杜陵人,韦睿伯父。南朝宋时为
光禄勋、
光禄大夫。在乡里颇有威望,
柳世隆显贵以后也常常拜见他。
韦睿(叡)(442-520),字怀文,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曾祖时迁至襄阳。齐末为上庸
太守,南朝
梁武帝时任豫州
刺史、雍州刺史、
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进封永昌侯。后迁侍中、
车骑将军,未拜而卒。获赠侍中、车骑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韦睿指挥果断,谋略过人,备受梁武帝的礼敬与器重。被后世誉为有
光武、
周瑜之风的名将。明代
杨慎称赞曰:“六朝人才,韦叡为冠”。
韦放(474-532年),字元直,京兆杜陵人,韦睿的长子。南梁时历任盱眙太守、通直郎、轻车中兵参军、镇右谘议参军、襄阳太守、竟陵太守等职,袭封父爵永昌县侯。普通六年(525年)以贞威将军职参与北伐。次年,协助中护军夏侯亶收复寿阳。普通八年(527年)升明威将军,大破北魏军五万,降涡阳。韦放历佐诸王,治州有方,为政以和洽明理著称,颇有声绩。累官至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
信武将军、
持节。
韦棱,字威直,京兆杜陵人。韦睿第三子。著《汉书续训》三卷。尤其擅长五经。性恬素,以书史为业,博物强记,当世之士,咸就质疑。起家安成王府行参军,稍迁治书侍御史,太子仆,官至
光禄卿。
韦黯,韦睿子,南梁南豫州刺史、
太府卿、
轻车将军,加
持节,追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韦粲,韦放子,韦睿孙。南梁时袭爵永昌县侯,任
太子左卫率、
领直、
散骑常侍。侯景之乱时战死,
梁简文帝追赠护军将军、谥忠贞。
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
韦睿之孙,
韦正之子。最初任梁朝邵陵王法曹参军起家,升任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侯景叛乱的时候,任命为建威将军、寻阳太守,跟随都督王僧辩往东讨伐
侯景。出使前往东阳、晋安,招降安抚留异、陈宝应等人。于是韦载被任命为信武将军、义兴太守。
陈高祖总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和他谋划计议。永定元年,任命韦载为和戎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永定二年,加封他为
轻车将军。接着加官至
散骑常侍、
太子右卫率。天嘉元年,因病不再担任官职。
韦鼎,京兆杜陵人,韦载弟,
韦正子,
韦睿孙。南朝陈时任
太府卿。
陈朝灭亡后入长安,仕
隋为上仪同三司、光州刺史。作有《韦氏谱》七卷。
韦爱,京兆杜陵人,韦睿族弟。南梁时,任
辅国将军、
骁骑将军、宁蜀太守,卒赠
卫尉卿。子韦乾向,官至骁骑将军、征北长史,汝阴、钟离二郡太守。
韦翙,京兆杜陵人,
韦爱之孙。南朝陈骁骑将军,领朱衣直阁,封清源
县侯。子韦弘,有文学,陈亡后入隋。
北朝
韦阆,字友观,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晋朝建威将军韦楷之孙、
慕容垂大长秋卿韦逵之子。世代为三辅冠族,年少有器望。慕容氏政乱时避难在蓟城。太武帝
拓跋焘平定北方之后,得到太武帝赏识,担任咸阳太守,转武都太守,镇抚氐族。杏城镇将郝温和盖吴反叛时期,关中大乱。韦阆尽心抚纳,百姓得以存活。在郡十六年,去世,获赠雍州刺史。子
韦范,历镇西大将军府司马,试守华山郡,高宗时赐爵兴平男。子韦俊,字颖超,早有学识,事祖母以孝闻名,性温和廉让,为州里所称,太和中袭爵,除荆州治中,转梁州宁朔府长史,还,为太尉外兵参军、本州
中正,迁都水使者,世宗崩,领军于忠矫擅威刑,与左仆射
郭祚、尚书
裴植同时遇害,追赠中垒将军、洛州刺史。
韦俊有子十三人:长子韦荣绪,字子光,颇涉文史,官至除员外散骑侍郎、齐王萧宝夤仪同开府属;韦荣绪之弟韦荣茂,字子晔,官至
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韦荣茂之弟
韦子粲,为南汾州刺史、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韦子粲少弟韦道谐,官至南兖州刺史。
韦真喜,京兆杜陵人,韦阆兄长的儿子。起家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冯翊太守。韦真喜之子韦祉,卒于太府少卿;韦祉子韦义远,出帝时,为岐州刺史,没关西;韦祉弟韦祯,有识干,起家奉朝请,历任尚书郎中、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廷尉少卿、给事黄门侍郎、
光禄大夫,卒赠
安西将军、秦州刺史;韦祯子韦文殊,官至员外散骑侍郎,早卒。
韦道福,京兆杜陵人,韦阆从叔。父韦罴,为苻坚丞相
王猛所器重,以女嫁之,后任前秦东海太守。前秦灭亡后,南下归宋,在刘宋任
辅国将军、秦州刺史。道福有志略,历刘骏盱眙、南沛二郡太守,领镇北府录事参军。时刘宋徐州刺史
薛安都谋划拥州内附
北魏,道福协助其事。后以功除
安远将军,赐爵高密侯,因此仍家于彭城。卒,赠征虏将军、兖州刺史,谥曰简。子韦欣宗,以归国勋,别赐爵杜县侯。高祖初,拜彭城内史,迁大将军、宋王国刘昶谘议参军。广陵侯元衍为徐州刺史,又请为长史,带彭城内史,抚绥内外,甚得民和。世宗初,除通直散骑常侍,出为河北太守,不行。不久转任太中大夫、行幽州事。卒,赠
龙骧将军、南兖州刺史,谥曰简。韦子欣子韦元叡,武定中任颍州骠骑府长史。韦欣宗从父弟韦合宗,卒于东海太守。韦合宗子韦元恢,有气干,孝昌初,值刺史元法僧据州外叛,元恢招聚同志,潜规克复,事泄,为法僧所害。时人伤惜之。
韦崇,字洪基,京兆杜陵人,韦阆从子。父韦肃,字道寿,刘义真镇关中时辟为主簿,随刘义真南下,历任刘宋魏郡、弋阳二郡太守、豫州刺史。年十岁时父亲过世,母亲郑氏以河南已入北魏,故迁居河洛。年少时为舅兖州刺史
郑羲所器赏。解褐中书博士,转司徒从事中郎。魏高祖纳其女为充华嫔。后任南颍川太守,把郡治理得一派祥和,高祖(孝文帝
元宏)听闻后嘉赏,赐帛二百匹。高祖迁都洛阳后以韦崇为司州中正,不久授右将军、咸阳王禧开府从事中郎,复为河南邑中正。韦崇频居衡品,以平直见称。出为乡郡太守,更满应代,吏民诣阙乞留,复延三年。在郡九年,转司徒谘议。久之,授华山太守,卒。子韦猷之,释褐奉朝请,转给事中、步兵校尉,稍迁前将军、
大中大夫,卒。韦猷之的弟弟韦休之,起家安州左将军府城局参军,转给事中、河南邑中正,稍迁
安西将军、
光禄大夫,韦休之贞和自守,未尝以言行忤物。韦休之的儿子韦道建,北魏武定末年任定州仪同开府长史,带中山太守。韦道建的弟弟韦道儒,北齐时任文襄王大将军府东閤祭酒。
韦道逊,京兆杜陵人,韦崇之子。与兄长韦道密、韦道建、韦道儒都以文学著称。北齐时官至通直常侍。
韦伯昕,京兆杜陵人。以才智优于裴植,常轻之,裴植疾之如仇。北魏时封云陵县开国男,官员外散骑常侍、中垒将军。
韦瑱,字世珍,京兆杜陵人。世为三辅著姓。曾祖韦惠度,
后秦姚泓时任尚书郎,后跟随刘义真南下,在刘宋政权担任镇西府司马、顺阳太守,行南雍州事,后于襄阳归北魏、拜中书侍郎,赠安西将军、洛州刺史。祖父韦千雄曾任略阳郡守。父韦英,曾任代郡守、赠兖州刺史。韦瑱少年即聪敏,有夙成之量,乡里人都敬之异之。笃志好学,善骑射。北魏孝明帝时累迁谏议大夫、冠军将军。魏孝武帝
元修于关中建立
西魏,韦瑱随孝武帝保驾,被加授前将军、太中大夫,封长安县男。535年任行台左丞,加授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不久升任使持节、都督南郢州诸军事、南郢州刺史,复任丞相行台左丞。以干练闻名。大统三年(537)韦瑱参加对
高欢作战有功,被加授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河桥之战后再晋爵为子。大统八年(542)高欢派兵攻汾南,韦瑱随宇文泰出征,不久任蒲州总管府长史,后被召回朝任
鸿胪卿。由于出身望族,韦瑱被授以兼领乡兵、加帅都督衔,又升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代行京兆郡守职务。西魏恭帝初年,韦瑱晋级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二年被赐姓宇文氏。三年,于河西走廊任瓜州刺史,瓜州为东西方贸易门户,韦到任后,善抚军民,防御严密,人民安居从业。宇文觉建立北周后,韦瑱进爵为平齐县伯,增邑达千户。周明帝时以才干擢升为侍中,加
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约武成二年(560)卒于官。周武帝天和二年追封为平齐公,食邑增至3000户。其子韦峻袭爵位,后位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韦峻弟韦师,官至蒲州总管府中郎、行河东郡。
韦峻,京兆杜陵人。韦瑱之子,继承了平齐公爵位,官至
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
韦祐,京兆山北人,世为州郡著姓。父亲韦义,曾任上洛郡守。
西魏时,韦祐拜车骑大将军,后为
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韦旭,京兆杜陵人。韦敻、韦孝宽之父。北魏时,官至右将军、南豳州刺史,追赠大将军、司空、冀州刺史。
韦夐,北周名士、学者,韦孝宽的兄长。备受北周明帝、武帝的推崇。北周明帝号之曰“逍遥公”。
韦孝宽(509-580年),名叔裕,字孝宽,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
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
西魏、北周的军事家、战略家。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升迁,后为西魏
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镇守东西外交界的军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统十二年(546年)
东魏高欢率大军进攻包围玉璧,韦孝宽军力为劣势,但运用地形和战术守城,高欢运用各种战术攻城皆不克,东魏军围城五十余日,兵力损失惨重,最后退兵,高欢回师后病死。
玉璧之战为东、西魏实力消长的关键战之一,原本较弱小的西魏,经此战后粉碎东魏想要灭亡西魏的企图。577年北周武帝接受
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
尉迟迥于
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580年韦孝宽在长安去世,追赠使持节、太傅、上柱国、怀衡黎相赵洺贝沧瀛魏冀十一州诸军事、雍州牧,谥襄公。韦孝宽有六子。
韦总(548-576年),字善会,京兆杜陵人,韦孝宽第三子。北周大臣,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征北齐时,战殁于并州。获赠上大将军、河南郡公、柱国、五州刺史。
韦寿,子世龄,韦孝宽第四子。北周时,官拜
仪同三司,封滑国公。隋文帝受禅后,历任恒、毛二州刺史。
韦瓘,韦敻之子,韦孝宽之侄。北周时,官拜
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任隋州刺史。
韦暮:北周时辅助杨坚,以定策之功授
上柱国,封晋安
郡公。
隋唐
韦世康,韦夐之子,韦孝宽之侄。北周时位列
上开府、
司会中大夫,出任绛州刺史。隋朝时,历任
礼部尚书、
吏部尚书,进爵上庸郡公,出任荆州总管(隋朝四大总管之一)。
韦洸,韦敻之子,韦世康兄弟。北周末年,拜柱国,进封襄阳郡公。隋朝时,历任江州总管、广州总管,追赠
上柱国。
韦艺,韦敻之子,韦世康兄弟。隋朝时,官拜
上大将军、
上开府、营州总管,进爵魏兴郡公。
韦冲,韦敻之子,韦世康兄弟。隋朝时,官拜
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历任南宁州总管、营州总管、
民部尚书。
韦节,
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
韦园成,北周太傅韦孝宽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之长子,
韦贵妃韦珪之父。官至隋
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
韦匡伯(573-617),是韦总的次子,韦园成之弟。
韦尼子之父,贵妃
韦珪的叔父。在隋朝时为尚衣
奉御、
舒国公。
韦圆照,韦总的第三子、韦氏姐妹的叔父。尚隋
丰宁公主杨静徽
驸马都尉。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泽,
京兆杜陵县人。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
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韦孝宽的曾孙女,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的孙女、隋
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韦圆成的女儿。先嫁隋朝户部尚书
李子雄之子
李珉,二人之女就是
定襄县主(
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后,韦贵妃再嫁
李世民,生十王子
李慎(纪王),650年,立为纪国太妃,死后陪葬
昭陵。
韦尼子(607-656年),京兆
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太宗
昭容(
正二品),可能初嫁
王玄应,
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其曾祖父为韦孝宽,祖父为韦总。她的父亲韦匡伯是韦总的次子,即为贵妃
韦珪的叔父。韦尼子是韦贵妃的堂妹。死后追封正一品。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唐高祖平京师,署陇西公府
祭酒。贞观朝历
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封
扶阳县男,贬象州
刺史,卒年五十八。韦挺,小时与
隐太子建成关系不错。后因事与
杜淹、
王珪都流放
越巂。太宗进入东宫后,征拜他为主爵郎中。贞观初年,王珪几次举荐他,于是迁为
尚书右丞。拜御史大夫等。太宗将韦挺女儿许配给了齐王
李祐为妃子。韦经常与
房玄龄、王珪、魏征、
戴胄等一起当顾问,参议政事。不久改授
银青光禄大夫,行
黄门侍郎,兼魏王府事。当时
李泰受宠,太子承乾过失较多,太宗稍有废立的想法。
中书侍郎杜正伦以漏泄宫中
禁语被贬。当时,韦挺也参预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对他说:“我已贬了
杜正伦,不忍心将爱卿置于法律下”。于是原谅了他。不久迁为太常卿。
韦范,字元礼,隋朝淅州刺史、郿城县公。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州
刺史。弘机仕贞观时为左
千牛胄曹参军,使
西突厥,
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
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
朝散大夫。累迁
殿中监。
显庆中,为
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脩学官,画孔子、
七十二子、汉晋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
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
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宦者犯法,杖乃奏,帝
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
司农卿。任司农卿兼
将作监,为唐高宗建造了上阳,
宿羽,高山等离宫。上阳宫位于洛阳,四面彼临洛水,
谷水,皇家禁苑和宫城,其正门正殿皆东向,临洛水作横亘一里长的长廊,并作虹桥跨
洛水与西上阳宫相连。宿羽宫和高山宫亦辉煌壮丽,承高临深,有眺望之美。因宫室过于壮丽,被指责为诱导皇帝弃俭从奢,获罪丢官。但其在建筑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应被埋没。如临洛水作长廊是园林建筑艺术手法的发展,宿羽,高山宫则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
韦正矩(?-663年),或作韦政举,唐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韦庆嗣的儿子,属于韦氏的东眷房。驸马
长孙诠被杀后,在
东阳公主的推荐下尚
唐太宗最幼女
新城公主。史称
韦正矩“遇主不以礼”,
龙朔三年(663年)三月,使
新城公主暴薨,
唐高宗将
韦正矩杀死,流放他一族,按皇后的礼节把
新城公主陪葬
昭陵。不过,之后
唐高宗又允许
韦正矩与公主合葬,
韦正矩的墓碑存至宋代。
韦思安,雍州(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驸马,出身雍州韦氏,即后来的京兆韦氏,官至岚州(今山西岚县)
刺史,尚
唐太宗第十三女
晋安公主,与公主陪葬昭陵。
韦肇,唐代
京兆人。
韦贯之之父。
穆宗朝官至
吏部侍郎。
韦绶,唐代京兆人。韦肇之子,韦贯之兄。以
散骑常侍致仕,
德宗朝
翰林学士。有《郡治楼望黄山》一首传于世。
郡斋北望春光好,平楚无云秋望宽。清气爽时尘外见,碧飞飞处静中看。争高千仞山皆让,并秀三峰色也寒。莫怪寓名同岳号,暂图瞻眺近长安。(参看《石门岩志》)
韦贯之,名纯,唐代京兆人。韦绶之弟,
宪宗朝宰相。避宪宗讳
以字行。
武元衡与韦贯之同年举进士。德宗贞元初登贤良科,授
校书郎。武拜
门下侍郎,韦罢长安尉,
赴选,元衡以为万年丞。过堂日,元衡谢曰:“某与先辈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滥居此地。使先辈未离尘土,元衡之罪也”。贯之呜咽流涕而退。后数月,除补阙。是年,元衡帅西川。顺宗永贞时累迁
尚书右丞,宪宗时以本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贯之同日宣制(出《续定命录》)。迁
中书侍郎,罢为
吏部侍郎,
穆宗朝为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二,赠右仆射,谥曰贞,后更谥曰文。
韦温,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韦皇后从兄。年十一举两经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校书郎,累迁尚书右丞,出为陕虢观察使。武宗立,召拜吏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
韦皇后:名果儿,京兆万年人。唐中宗
李显后,其子懿德太子
李重润,女儿
安乐公主李裹儿。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勾结
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纵容女儿
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景龙四年(710年)毒死中宗,立温王重茂为帝,
临朝称制。不久临淄王
李隆基发动政变,拥其父相
王旦复位。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
庶人。
韦凑,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一年任杭州刺史。开元中太原尹。
韦见素(697-762),字会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韦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景龙中,授相王府参军。天宝五载(746年),为江西、山南、黔中、
岭南道黜陟使,有威望。擢累
谏议大夫,迁
吏部侍郎。天宝十三载,
杨国忠用为宰相。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院学士,兼
左相,封
豳国公。天宝十四载,再三奏请迁禄山为
平章事,调其来京。后
安禄山反,从玄宗入蜀,至
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杨国忠、御史大夫
魏方进被杀,韦见素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有人喊道:“勿伤韦相公”。才免于一死。九月初,自蜀中奉命与
房琯、
崔涣送传国玺及册命,来至灵武,
肃宗出城恭迎。因附杨国忠,被肃宗冷落。后拜尚书右仆射,罢知政事,授
太子太保,加开府仪同三司。
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有子韦谔。
韦坚,字子金,唐代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长安县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742年(玄宗
天宝元年)擢升为陕郡太守、水陆
转运使,时运进长安的
江淮粮食财帛均经
渭水(
渭河),但渭水曲折淤浅,不便
漕运,韦坚主持征调民工,在汉漕渠和隋
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壅渭修建
兴城堰,引渭水入渠。向东作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渠道,在华阴县
永丰仓附近复与渭水汇合,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又在禁苑之东筑
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运,使每年至江淮载货之船舶在潭中集中,借以取得皇帝之欢心。后升兼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又兼
御史中丞。后为
李林甫所谄,被长期流放岭南,后遭害。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
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
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
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
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
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
江州刺史、
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
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
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
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
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
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
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
谢灵运、
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偃(公元8世纪),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
远过乃父,与
曹霸、
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唐
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韦偃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干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杜甫曾赋诗对其画备加赞赏,元
鲜于枢诗云:“韦偃画马如画松。”所画笔力劲健,骏尾可数,如
颜鲁公书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画山水风格高超,属王维一派;所写松石更佳,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
翳薄,风雨飕飗,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蟠龙之状,千枝万叶,非经岁不成;画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笔擦,云烟变幻,远岸长陂,丛林灌木,笔力有余,而景象不穷;人物则高僧奇士,禽兽则牛羊群驴,无一不尽其能。画迹有《
双骑图》《牧放人马图》《三马图》《散马图》《沙牛图》《松下高僧图》等27件,著录于《
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百马图》卷,
李公麟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韦皋(746-806),字城武,唐代
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
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
刺史、
奉义军节度使等职。韦皋始仕为建陵挽郎。
张镒节度
凤翔,署
营田判官。
唐德宗狩奉天,授陇州刺史。置奉义军,拜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贞元元年,出为
剑南西川节度使,当四川安抚史前后
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
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
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
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诗三首,以文翰之美,冠于一时。南诏得其手笔,刻石以荣其国。贞元十七年(801年)尝撰并行书金铜
普贤菩萨像记。卒年六十一。谥曰忠武。《唐书本传、金石录、云笈七签》
韦绶,
唐穆宗以绶精粹辩博,有
先儒之风,可作
秩宗。官至
穆宗朝吏部尚书。
韦景骏,京兆人。
韦弘机之孙,景龙中年任肥乡令,后迁房州刺史,唐代循吏。
韦述,京兆人。
韦景骏之子,唐朝史学家,位列
唐玄宗时期
十八学士的第八位。韦述小时就将家二千卷书阅尽,“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中进士时年纪还小,身材还不高。考功郎
宋之问说:“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韦述对曰:“性好著书”。宋之问说:“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开元时,诏
秘书监马怀素编次图书。
怀素乃奏用韦述、
元行冲、
齐浣、
王珣、
吴兢等二十六人,同于
秘阁详录
四部书,五年始成《唐书》一百卷。
张说引他任
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韦述在书府四十年,任史职二十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简记详。
萧颖士将他比作
谯周、陈寿之流。安史之乱时,流亡至渝州卒。韦述好谱学,撰有《开元谱》二十卷,著有《
两京新记》。
韦贵妃,
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的贵妃,
唐武宗之母,后被追尊为宣懿皇后。
韦庄(约836-910年左右),字端己,
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唐末五代后蜀诗人。唐末进士,唐初宰相
韦见素之后,诗人
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
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
后蜀宰相,谥文靖。著《
秦妇吟》长诗,有名于世。
韦丹(753-810年),字文明,京兆郡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时期循吏、水利专家, 郧襄公韦孝宽六世孙,赠虢州刺史韦政之子。举明经进士,选授峡州远安县令。通过制科考试,授雍州咸阳县尉,迁邠宁(张献甫)军佐、监察御史,入为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起居舍人。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叛乱,拜河阳军行军司马,迁驾部员外郎。七年,迁吏部司封郎中、御史中丞,册封新罗国君。回国后,出任太中大夫、容州刺史、容管经略招讨使。唐顺宗嗣位,拜谏议大夫,号为才臣。唐宪宗即位,历任梓晋洪三州刺史兼任观察使,进封武阳郡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颇有功绩。 元和五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葬于万年县少陵原。
学术研究史
早期
研究主要集中以社会、政治为重点。
王伊同:《
五朝门第》,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关京兆韦氏作品。
毛汉光:台湾学者,《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第一篇《中古核心区核心集团之转移》,《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三篇《中古家族之变动》、第四篇《中古士族性质演变》、第八篇《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第九篇《唐代大士族的进士第》以及《唐代统治阶层的社会变动》等论著也对京兆韦氏有精彩论述。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大陆新时期
个案分析:
陶敏、
王友胜《
韦应物集校注》和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注》对
韦应物的研究奠定基础。傅漩琼《
唐代文学丛考》中《韦应物系年考证》和《唐才子传校笺》,又对京兆韦氏之重要人物韦应物的生平履迹和交友行踪有所考订。
刘金城《韦庄词校注》和聂安福《
韦庄集笺注》的出版,又将人们对该家族另位知名文学家—
韦庄的研究推进一步。
韦氏家族的系统研究与评价:
李浩《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一书的第五章《唐代关中文学群体的构成》中,对包括京兆韦氏在内的关中著族的文学创作予以详细阐释,并将京兆韦氏列单节加以研究。其另一著作《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第四章《唐代文学士族的地域构成》,又特设“关中士族群体”一节,又大篇幅论及京兆韦氏的文学文化活动,将京兆韦氏置放于大的文化场景中加以宏观观照并把京兆韦氏与关中、山东、江南等文化区的著族文学进行比较。
吕卓民在《长安韦杜家族》从韦氏家族的兴起、鼎盛和衰落三个方面着手,对韦氏自汉至唐的发展概况做了详细介绍,惜其未对韦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和家族变化发展的内外原因进行深入论述。
杨东晨《
韦姓史话》也对唐代韦氏加以介绍,细分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等部分,读来有趣,但学术性差。
研究论文
以韦氏家族为对象的论文仍为数不多,在这当中主要涉及韦氏家族的起源及发展历史、迁徙、文学作品的整理、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业绩、相关考证、个别韦氏成员的文学创作成就和作品等方面。
墓志资料的发掘和整理:
张蕴:《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初考—平齐公房和郧公房成员》(《
文博》1999年第6期)《关于西安南郊毕原出土的韦氏墓志初考一逍遥公房和李夫人墓志》(《
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据考古出土的碑志石刻对唐代韦氏家族的房支加以梳理。
周伟洲:《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释》针对近年出土的韦戚夫妇、
韦彪夫妇等四方北朝墓志加以考释和疏证。
牟发松:《新出四方北朝韦氏墓志校注》(《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又重新对
周伟洲文进行校正,并附墓志拓片图版,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韦姓人物在南北朝时的活动情况较有意义。
陈尊样:《唐韦几墓志考》(《
文博》1994年第4期)。
宋英:《唐韦情墓志考述》(《
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3期)。
焦杰:《韦待价西征土蕃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刘呆运:《唐长安南郊韦慎名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
王家佑:《大足韦君靖碑与韦君靖史实考辨》(《
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周腊生:《唐代状元韦灌生平事迹辨正》(《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马骥:《新发现的唐韦应物夫妇及子韦庆复夫妇墓志简考》(《
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
陈尚君:《韦应物一家墓志的学术价值》(《
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
李浩:《韦应物家族墓志补论》(见《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版))。相继问世,韦氏家族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对韦氏家族这一群体加以关注:
杨东晨:《论韦姓宗族的形成与迁布》(《
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对夏商以来韦姓因国得氏及春秋以降韦氏宗族的迁移进行具体说明,从而为我们解读京兆韦氏房支族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琳:《南朝时期侨居雍州的河东柳氏与京兆韦氏发展比较》(《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则探讨了作为南朝
雍州侨居大姓的河东柳氏和京兆韦氏的发展轨迹。
荣新江:《韦述及其两京新记》(《文献》2004年第2期)对韦述的生平事迹,《两京新记》的撰著年代、体例、内容和影响加以详细研究。
马微:《韦后的女性意识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分析》(《
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认为韦后许多措施,包括改易制度、大造符瑞舆论、参与大祭等,皆透露出女性意识。
韦氏家族文学研究:
韦应物与韦庄是韦氏家族人物中最受学界关注的作家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2006年间,大陆地区对这两位作家的研究论文就有近450篇,其中包括硕士学位论文6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
对有作品存世的绝大部分韦姓文学家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如张侃《韦孟韦玄成诗之雅颂余风与赋化倾向》(《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钟来茵《论“下笔如有神”是杜甫赠韦见素的诗》(《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张志烈《杜甫与韦僵》(《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方坚铭《韦昭度之死与吴融的诗歌创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浅水《韦灌的行辈在李德裕之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