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
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
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
马王堆的
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
理学鼻祖
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
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
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
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文化渊源
湖湘文化是一种
地域性的文化。南下的
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包括
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
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
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
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
从
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
民风民俗,
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
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
区域文化形成。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
周敦颐、
张南轩,还是
王船山、
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
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
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
儒家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
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这里是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
荆蛮之地。“四塞之地”上如何会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要源泉的湖湘文化呢?
继先秦、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之后,两宋时期兴起了
理学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要求重新解释儒学经典,力图使
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振兴。另一方面,它又大量汲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将其补充到
儒家学说中去,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
思想体系。由于理学能够振兴儒学,发展儒学,适应了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需要,故很快成为了一种站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直至延续到晚清时期。
北宋时期,有理学鼻祖
周敦颐的
濂学、
张载的
关学、
二程兄弟的
洛学;到了
南宋,则有
朱熹的
闽学,后朱熹在
岳麓书院讲学,史有著名的“
朱张会讲”,使发端于湖湘的理学在湖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文化源头
文化遗迹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
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
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
炎帝文化氛围。
早在公元976年
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
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
炎帝陵”,至此,湖南
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
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
九嶷”,《
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
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
离骚》,《
九歌》,《
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
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
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
唐玄宗委派
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
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
宁远县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
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考古认证
我国考古学界认定,距今一万至五千年前是我国
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器过渡的时期,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炎、黄二帝既是氏族首领,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称号,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即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此前的湖南,还拥有数十万年
旧石器文化的历史。
湖南气候温湿,其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
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
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超乎一万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
稻谷,其中稍早的为野生稻,略晚的为
栽培稻,还保留有野生稻、
籼稻和
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这说明,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
稻作文化的希望。
旧石器晚期的
长江中游,已经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纽带。渡过湖北江陵一带,便是湖南洞庭区土质松软的
澧阳冲积平原,具有发展规模稻作文化的
自然条件,从旧石器晚期始,先民们陆续进入这个平原。八九千年前的
澧县彭头山就有文字发明前的
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
八千年左右的澧县八十当遗址,发现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谷物发现最多的地方;还有木耒、木铲和骨铲等农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与《周易·系辞》“
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记载完全暗合,和战国中期《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续三皇本纪》载炎帝称帝“五百三十年”的时间之和也大体相当。由此可见,神农氏族从陕甘迁入澧阳,创造的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定居农业的基本
经济形态,将稻作文化发展到了规模农业阶段。制陶工艺亦相当娴熟,以多种形式的釜和
白陶,彩陶最具特色,其辐射光芒波及沅、湘和鄂西等周邻。湖湘文化从此更不断创新。
6500年前,澧县
城头山古城和稻田的被发掘,证实了神农氏“日中为市”的传说记载。澧县八十?遗址发现一些台基式建筑,其中一座房基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约40厘米,四角向外伸出呈犄角状,平面呈海星状。这种礼仪中心遗址提示人们:澧县八十?原是神农时代的中心所在。第一代神农当是从这里出发南巡为民治病,因误尝
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神农氏族因缔造
农耕文明而被拥戴为中心氏族,其子孙也就受延揽而衍于四方。最后一代炎帝
榆罔部落因败于
阪泉之战,叶落归根于其先祖的寝陵附近。这样,整个神农时代的湖湘文化因在神农中心氏族的心脏地区发展起来,也就浸透了神农氏族文化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氏族从黄河流域兴起,与炎帝氏族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炎黄联盟,成为古代中国最强盛的部落群。炎帝神农氏是这个联盟的奠基者,尔后黄帝取而代之,统一
中原,拓展四方,炎黄集团从此进入国家产生前夜的
酋邦时代。黄帝成为首任酋长,继续高举炎黄联盟大旗,将炎帝开创的
原始文明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奠定了一个世界上民族和人口最多,垂数千年稳定统一的
文明古国的巩固基础。湖湘文化也就随之融合发展成了
炎黄文化。
文化影响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
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
价值取向和
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
民族利益高于
个人利益的
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
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
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上述三个层面更共同锻造了从
周敦颐、
胡宏到
王船山的
哲学思想,及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的哲学方向。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早期
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文化本质
本质介绍
包含内容
南下的
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包括
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
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
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
周敦颐、
张南轩,还是
王船山、
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
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
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学的学术思想总是透露出湘人那种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
拼搏精神,而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
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三重演进与湖湘文化的因缘。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以后。历史上,湖南“北阻大江,南薄
五岭荆蛮主要内容
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
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
张拭、
王船山、
曾国藩、
谭嗣同、
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
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
屈原忧国忧民的
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以曾国藩为首的“
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
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
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
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湖湘学者从宋代的
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
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
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民俗民风: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
历史沿革、居住地域、
生产方式和
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
丰富多彩的
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
民俗文化。
湖湘科学技术:由于对实践与实用的重视,湖湘科学技术素称发达。早在商周,青铜冶炼已具相当规模。近代的锑都,更为全国冶炼之冠。马王堆
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将湖湘文化独特的科学品格尽现无遗。
湖湘文化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敢为人先”。
历史发展
两宋之时,
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这三重演进对湖湘文化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两宋之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已经超过了北方。尤其是到了
靖康之乱以后的
南宋,有名的文人均在南方从事
文化教育活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派、建立了许多著名的书院。
两汉时期儒学亦很鼎盛,但兴盛的契机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识形态。根本上来说,汉代儒学是一种统一的儒学。宋代复兴儒学的思潮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术
文化思潮,它不是通过中央或
地方官学,主要是通过地方的书院来开展学术研究与传播。一批批立志于重振
儒家信仰、重建儒家
知识体系的
新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于是,一个个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就形成了。在
北宋时期,有周敦颐的
濂学、
张载的
关学、
二程兄弟的
洛学;到了南宋,又有了
朱熹的
闽学、胡氏父子及
张栻的湘学、
陆九渊的象山学等等。
理学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一种更具有综合性的
新儒学的文化形态出现,又由于文化重心南移和儒学地域化,必然使这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在南方繁衍、发展。最终,中国文化的这三重重要演进促使以
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并在日后大放光彩。
基本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
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
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
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
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
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
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具体表现在:一是湖湘文化的
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从宋代
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
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
屈原。继为
贾谊。三是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
创新精神代表人物
湖南之省,中国腹心之地,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占据非同一般之地位。自
春秋战国始,楚繁衍于斯,屈子赋辞,成就楚辞之不朽;长沙太傅,
贾谊哀鹏,壮志未殇,定忧民爱国之情操;宋之
程朱,创书院、传理学,集湖湘学派之
大成;清之曾左胡彭,湘军突起,叱咤历史风云,赢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之称。湖湘大地,人物风流之精神,文化精髓之传承,赢得中原文化之尊重,铸就
中华文化之一脉。
楚荆之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神炎传说,创华夏之文明,彪炳史册;
汨罗江畔,
屈子沉吟,赋《
九章》而作《
离骚》,忠贞深厚之爱国情操激励后人,留楚词文坛之圣地。东汉
蔡伦,史称其才学,又造树肤、麻头及敝布、
鱼网以为纸,有功于中
夏文化升降之迹,泽被后世。唐之
欧阳询与怀素,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成就楷书与草书之巅。宋之
周敦颐,设
濂溪书院,
孔孟之绝学始继,是为
宋明理学不祧之祖。
胡安国、
胡宏,一门两父子,承濂溪之学,融
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合,卒开湖湘之学统。弟承师学,
张轼主持
岳麓书院,授徒讲学,集湖湘学派之大成。衡阳
王船山,
六经责我开生面,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蔚为一代宗师。明清湖湘文化一脉相传,至近代,骎骎昌盛,英才豪杰辈出,不同的
人才群体,各领风骚数百年。鸦片战争前后之清朝
嘉庆、
道光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以
陶澍、
贺长龄、
魏源为代表,主政事,倡改革,
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强以自立,引领中国近现代
启蒙思想之先。
太平天国时期之清朝咸丰、
同治年间,湘军人才群体,以
曾国藩、
左宗棠、
郭嵩焘为代表,融合程朱理学之坚定信仰和经世务实之作风,勇当天下之责,声誉之大,功勋之著,成就晚清历史显赫之一页。
维新变法时期之清朝
光绪年间,资产阶级
维新派人才群体,以
谭嗣同、
唐才常、
熊希龄为代表,尽显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之英勇斗争精神和无私无畏、锲而不舍之献身精神。辛亥革命前后之清朝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
黄兴、
宋教仁、
蔡锷等为代表,自强不息、坚忍不磨、不畏艰险,引领历史潮流之前进。五四运动后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为代,缔造新中国,神州大地别开生面换新颜,成就中国不朽之业,历史功绩,永垂不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潇湘之地,山环水绕,古往今来,人文荟萃,
湖湘人物人才遍及三湘四水、大江南北,人才之盛,称誉天下。江河绵延,万古长流,在于不断地融
汇百川的新流;
文化传承,昌盛不衰,在于不断承旧开新的勇者。湖南历代人才,披精沥沙,承旧革新,塑造湖湘
人文精神之特质,引领湖湘文化之发展,于
中国文化与历史之进程中功不可没。不负“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荆楚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自
屈原以来,哲人辈出,群星灿烂,名作争辉,著述如林。著书立言,言为心声,湖湘浩如烟海之著述,凝聚潇湘名人学者、圣贤豪杰之聪明睿智,汇集湖湘文化之精华。湖南之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建置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尽罗其中,作为湖湘文化之重要文献载体,是湖南悠久历史之沉淀与缩影。
考古出土的
马王堆帛书和秦、汉、三国、晋代简牍,充分见证了湖南文献之渊源流长及重要价值。丰富的湘人文献,从中寻绎其思想之相沿、承前启后之历史脉络,湖湘文化之共有特质,尽显其中。一则,《
楚辞》之作,忧愁幽思,奏出湖湘大地古老而悲壮的爱国乐章;
贾谊伤怀,《鹏鸟》抒志,与
屈原一脉相承,奠定湖南文化心怀天下,爱国忧民之精髓,陶冶一代代湖南志士之情操,启发一代代湖南文人之诗词创作。一则,《
太极图说》、《
通书》之理学阐发,推
阴阳五行之理,以儒学为宗,融佛、道于其中,开创理学学派,成为湖湘文化之奠基者,其学说被奉为官方哲学,历代谥封、褒荣不断提高。一则,船山哲学之荟萃,
朴素唯物主义和
朴素辩证法之结合,集中国古代
唯物主义哲学之大成,成为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贵思想矿藏。其所倡求实理之学、重实践之学、务实用之学,成为士大夫文人关心政治、民生、着眼
社会发展之思想资源,影响湖南几代人,经
陶澍、
魏源、
曾国藩、
谭嗣同、
黄兴、
蔡锷、毛泽东等辈发扬光大,形成一种根基深厚、万物昭苏之文化沃土。一则,经世致用之著述,《
皇朝经世文编》,风行海内;《
海国图志》,变法图强以制夷;《
曾国藩全集》,完美诠释霸蛮精神与经世致用之理念,其立德、立功、立言多为后世效法。诸类著述,治经世致用之学,实践经邦济世之治。一则,革命文献,
黄兴、
宋教仁、
蔡锷、毛泽东等诸作,记录革命者与缔造者之
心路历程,承载革命之曲折与艰辛,见证
中国历史之进程,为新时期建设者借鉴之源头、依据之根本。湖湘著述,汗牛充栋,诗词
文赋、哲史篇章、书法墨迹、科技教刊、类政从书、省县地志之
纂辑,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尽呈湖湘文化汇合百家,兼收并蓄之博大精神。
湖南
山川秀丽,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名篇钜著,湘人乃至国人之心性修养、衣食住行、文事武备,功勋史迹,无所不包。作为潇湘人物智慧之结晶,湖湘人文精神之沉淀,为湖湘文化谱写了一曲源远流长的历史篇章,成为中国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中一个缩影或者符号,为构筑中华文明大厦做出了一定贡献,成为
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遗产之瑰宝。
人文环境
三湘四水的灵动多彩,蕴育着激越冲突型的文化思想。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
马蹄形的地域。冬季:凛冽的
西伯利亚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达南岭的脚下
郴州永州一线,被阻于南岭;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
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
气郁积而不得散发,致使盛夏酷暑可达41
摄氏度,夜晚的气温仍可高达33摄氏度。而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的
冷锋控制,时而受
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因此,尽管湖南号称为鱼米之乡,自古却属于居住条件恶劣的荒蛮之地,以至于
贾谊分配
到长沙作王太傅,自视为流放而痛苦早逝。在古代相对于
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古人云“深山大泽,实产
龙蛇”,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
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
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汉代以后,湖南逐步开发,虽然成了鱼米之乡和粮仓,三湘人民祖祖辈辈所感受到的气候的恶烈,冬寒夏暑,春秋两季变化无常,培养了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如楚辞中的
离骚、
天问、招魂,
湘楚巫文化中的祭祀,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
漆画等,其不同于
黄河流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追求对称和工稳,而是更跳跃、更激情、特别是表现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适应和反抗精神。二千多年过去了,湖南的地理和
自然环境依旧,则从
屈原到
欧阳询、怀素,到
王船山、
魏源、曾、左、彭、胡,到
谭嗣同、
王闓运、
齐白石,到
黄兴、
蒋翊武、
蔡锷、毛泽东,这种情怀和精神一以贯之。我们在面对湖湘文化的时候,决不能低估了这种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文化内容
美术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
帛画是
中国画的源头之一,西汉彩绘漆画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画。
湖湘大地孕育了怀素、
易元吉、张宜尊、
齐白石、
周令钊、
黄永玉等美术大师。
体育
奥运湘军,2000年,
悉尼奥运会28枚金牌中湖南代表团夺得7块金牌。
金牌:
杨霞:女子举重53公斤级
占旭刚: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单冠军
龚智超:羽毛球女子单打
刘璇:
女子体操平衡木熊倪:跳水男子三米板 熊倪/
肖海亮:跳水男子三米板双人
李小鹏:体操男子
双杠2008年,北京
奥运会3块金牌 李小鹏2枚,
龙清泉1枚
音乐
送神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娱神的痕迹。
1993年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大奖赛中,有500余人获奖,获奖作品达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
拉着中华妈妈的手》、《我们是株冶人》、《太阳雨》、
舞蹈音乐《踏水谣》、《南燕驾着春风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音乐评奖的金奖。
在音
乐理论研究方面, 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理论成果和优秀理论人才。在省以上
公开刊物发表的音乐学术论文200余篇, 出版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
戏剧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
中州韵,长沙
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
湖南戏剧包括:
祁剧、
辰河戏、
衡阳湘剧、
武陵戏、
荆河戏、
巴陵戏、
湘昆、长沙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
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
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
纽约、华盛顿演出。美《
华侨日报》、《华语快报》、《
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
长沙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倾誉
东瀛。
舞蹈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
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现有近400多个舞种,舞蹈节目多达几千个。湖南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湖南民族
民间舞蹈艺术之花,萌芽、生长于
楚文化和湖南原
土著居民文化的艺术土壤。隋唐以来,《绿腰舞》、《白狞舞》、《
柘枝舞》等著名的盛唐宫廷舞蹈,也流传到湖南。唐人
李群玉曾在长沙看到过南国佳人的舞蹈。他作《长沙9日登东楼观舞》一诗,描述了其时的情景。这些外来歌舞与当地的
楚舞和民间歌舞相融合,铸就了
丰富多彩、风情独具的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姿。
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着
苗族、
土家族、
侗族、
瑶族、
壮族、
回族、瓦族等许多
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各各不同的舞蹈艺术。苗家舞蹈有《
跳香舞》、《
接龙舞》、《
盾牌舞》、《先锋舞》、《茶盘舞》、《
傩愿舞》、《渡关舞》和鼓舞、
芦笙舞等。土家舞蹈有《
摆手舞》、《毛古斯》、 《
八宝铜铃》、《
仗鼓舞》、《跑马舞》、《造旗舞》、《团鸡舞》、《梅嫦舞》、《八幅罗裙》、《
跳丧》等。 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
多耶》、《冬冬推》等。
瑶族舞蹈主要有《伞舞》、《刀舞》、《盾牌舞》、《羊角短鼓》、《香火龙》及多种
祭祀舞。
文学
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的南楚到明代,为古代湘楚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
屈原、
阴铿、李群玉、
胡曾、
周敦颐、
王以宁、
乐雷发、
冯子振、
欧阳玄、李东阳等;第二个时期,从清代到
中日甲午战争,为湖湘经世文学时期, 其文学代表人物有
王夫之、龄前
魏源、
曾国藩、
何绍基、
郭嵩焘、
邓辅纶、
王闿运等;第三个时期,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为
资产阶级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
谭嗣同、
陈天华、宁调元、
易顺鼎等;第四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前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新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
欧阳予倩、
田汉、
丁玲、
沈从文、
张天翼、周扬、康濯、莫应丰、古华、谭谈、
孙健忠等。湖南籍的港台文学家在
中国文学史上面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其中有著名台湾作家
龙应台,
琼瑶等。
屈原的辞赋,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写下了许多描述湖南山水景物、风土人情、
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辞章,表现了古代湘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开创一个与《
诗经》
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
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
当时著名诗人
李白、
孟浩然、
王昌龄、
杜甫、
韩愈、
柳宗元、
李商隐等都曾流寓湖南, 并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伟大诗人杜甫还客死在
湘江的一叶孤舟上。宋元明时期湖南著名的文学人物有
周敦颐、
王以宁、乐雷发、
冯子振、欧阳玄、李东阳等。
在乡先贤
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的理论遥相倡导下,湖南文士得风气之先,经
陶澍、
贺长龄、
魏源弘扬光大后,形成了以
曾国藩、
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经世派文学群体。他们以功业自许,以实务为先,写诗作文则提倡介入生活。也就在这一时期, 湖湘文化走向成熟,趋于繁荣。在散文方面,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
桐城古文
湘乡派,涌现了
吴敏树、
邓辅纶等一些著名作家,他们宗法桐城而不固守桐城
义法,明确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范畴,认为文章除了必须讲究义理、考据、
词章外,还应当力矫空疏,经世致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何绍基、
王闿运等名家。他们都是门人弟子甚众,文采风流,
盛于一时,交相辉映在三湘天宇, 造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的奇丽景观。
资产阶级文学时期,时间上为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之大文豪”
陈天华熟练地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及浅显的
白话文,写作了《猛回头》、《
警世钟》等作品,为辛亥革命起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文物
长沙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晚唐时,长沙窑的产品已远销朝鲜、日本、
东南亚和
西亚, 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陶瓷产品之一。
较重要的有西汉牛镫、魏晋
人形吊灯、五代
马殷铁盆、马希广和马希范铜镜、宋代铜则、
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玉春瓶、双鱼大盘和清初的铁炮等。
湖南是南方发现商代晚期的铜器最多的省区之一,总数约有300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有
宁乡县月山铺转耳仑的
四羊方尊,
黄材寨子山的
人面方鼎,
醴陵狮形山的
象尊,
衡阳市包家台子的牛尊,
湘潭县九华金盆养鲤的
豕尊,华容、
岳阳、
常宁的牺首
兽面纹尊等。这些青铜器以体形高大厚重,纹饰优雅秀丽,造型雄奇,铸造精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
青铜文化宝库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马王堆西汉古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
长沙市东郊
五里牌,为一马鞍开
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
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
棺椁葬具保存完好。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
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
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
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
黄帝内经》(
成书于
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长沙西汉王室墓的发掘出土、长沙
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牍的出土,分别被评为1992年、1993年、1996年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传媒
作为
湖南文化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湖南的传媒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湖南省广电集团率先在全国成立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的
湖南卫视,
湖南经视,
金鹰卡通,等等
电视频道在全国掀起了电视改革的高潮。在动画国产化的进程中湖南也是现行军,长沙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卡通影视生产基地,国产动画三分之二的产地都为长沙。
出版业方面,湖南人也不甘人后,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系列丛书,(包括斯蒂芬霍金的《
时间简史》大陆唯一
发行权)在全国产生了不俗的影响。而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纸质体育传媒——体坛周报社也诞生于湖南,其《
体坛周报》在1994年后借助中国甲A联赛和
欧洲足球联赛的大量报导,逐渐开始占据
中国体育传媒市场。曾于2001年中国
世界杯出线时创下期发量262万份的纪录。传媒正在作为湖湘文化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给湖湘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湖南艺术家贺一二发起的
首都爱心网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善行文化,推动
湖南精神善行行动主流公益门户网,向外展示湖湘文化的魅力,体现湖湘文化大爱精神具体表现 。
发展现状
湖南按区域特点确立了“一区(长沙)三带(
京广线、潇湘流域、
大湘西)
四轮驱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两翼齐飞(旅游、会展)”的
文化产业战略布局。构成了全省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产业集群化又遍地开花的
空间格局。
近些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种“湖南
文化现象”,“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湖南卫视
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湖南出版成为了
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
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湖南《体坛周报》占据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日发行量达100万份。
长沙天心广告
创意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湖南
广告产业已蓄势待发,10月份结束的第二十届广告节,湖南代表队都有很好的表现,代表公司有创办十三年,集
广告设计、
活动策划、媒介投放、品牌定位推广
一站式服务的木林森文化等。
同时,湖南文化产业百花齐放,广电、出版、报业、动漫、演出、娱乐等已形成优势,数字媒体、
电视购物、
手机报、网络等新兴业态悄然崛起,创造了大湘网、
红网、
湖南在线、
华声在线、
星辰在线、
网日传媒、女性在线、
金鹰网等有影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