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㬎
南宋第七位皇帝
宋恭帝赵㬎(1271年11月2日—1323年5月31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赵禥次子,宋端宗赵昰弟,宋末帝赵昺兄,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咸淳七年(1271年)九月二十八日,生于临安府皇宫,母亲是全皇后
咸淳九年(1273年)十一月,被授予左卫上将军,受封嘉国公。
即位为帝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初九,宋度宗赵禥驾崩,赵㬎奉遗诏即皇帝位,时年四岁,改次年为德祐元年,由谢太后临朝称诏;初十,命平章贾似道独班起居;二十八日,下诏安抚三边将士,命令州郡举荐遗逸之士,免除浙西安抚司、两浙转运司、临安府现正追究的赃赏钱,下诏征求对国家政事的意见。
天灾严重
咸淳十年(1274年)八月初十,接连下大雨,天目山崩裂,雨水汹涌流进,安吉、临安、余杭百姓淹死者无法计算;九月初五,发米赈济余杭、临安两县水灾百姓,余杭灾害特别严重,再给米二千石;十五日,免除遭水灾州县当年田租;月底,闽中旱灾;冬十月底,闽中发生地震。
元军南下
赵㬎即位之时,蒙古铁骑已将四川拿下,长江中上游基本被元朝占领,南宋已经风雨飘摇。
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于德祐元年(1275年)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内外大震,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呼吁“师臣”亲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样取得“再造”之功。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元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打算法”来排斥异己,刘整为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听说刘整死后,他才高兴地说:“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请求出征。
贾似道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约相当于现代长度的40公里)。二月,行至芜湖,与夏贵会合。夏贵一见贾似道,从袖中抽出一张字条,上写:“宋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历时已近320年,国势已尽,不要为它丢了性命。贾似道心照不宣,点头默许。
贾似道到达前线之后,率后军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3500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仍然幻想走开庆元年(1259年)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释放元朝俘虏,送荔枝黄柑等物给伯颜,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南宋,称臣纳币已不能满足元人的贪欲,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
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讽之曰: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
贾似道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棉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一生。
经过鲁港之役,南宋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伯颜继续沿江东下,德祐元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颜在此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奋勇抵抗。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对常州进行了屠城。常州大屠杀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今苏州)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谢太后严厉谴责了这些不忠之臣,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如今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然而,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员在朝堂上出现。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擅权误国的贾似道已被罢免,此时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终于陷入万劫不覆的深渊。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长期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七月份,他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要求朝廷在这一地区给他安排职务。他拒绝朝廷派来请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无奈,亲自给他的母亲写信。在他母亲的干预下,陈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职。太学生对陈宜中的逃跑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指责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两面派,是和贾似道一样的误国之臣。
陈宜中当国,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懦弱怕事,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投降蒙元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初五,派遣监察御史刘祒奉表称臣,上大元皇帝尊号为仁明神武皇帝,每年缴纳银绢25万,请求保存疆土以奉祭祀祖先之礼;十八日,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奉上国印投降;二月初五,率百官在祥曦殿拜表,诏谕郡县投降,元朝使者进入临安府,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和百司印符、告敕、罢除官府和侍卫军;五月初二,在上都朝见元世祖忽必烈,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书省奏请皇帝将瀛国公迁居到上都,元世祖批准了这个建议。
遁入佛门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瀛国公赵㬎已有十八岁了,元世祖下诏,派遣赵㬎入吐蕃,学习梵书西蕃字经。元代高僧释念常所著《佛祖通载》记载:“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十二月赵㬎启程,从脱思麻(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带)进入乌思藏(是藏区传统和文化上的一个地区,范围大致相当于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清朝以来称为卫藏,后改称西藏)。
赵㬎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㬎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曾经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㬎已经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赵㬎的结局只在《佛祖历代通载》汉文版里提了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算起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4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亲属成员
母亲:度宗皇后全氏
妻子:孛儿只斤氏(元公主,见拉施特史集》之忽必烈汗纪、陈霆《两山墨谈》、谈迁国榷》等)
儿子:赵完普,出家为僧
史籍记载
宋史本纪第四十七
十一月癸酉,以朱禩孙为京湖、四川宣抚使丁丑,命沿江制置使赵溍巡江策应,赐钱百万激赏战功。戊寅马廷鸾力辞浙东安抚使、知绍兴府,诏依旧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赠赵文义清远军节度使,与其兄威武军节度使文亮共立庙扬州,赐名传忠。庚辰,以陆秀夫为淮东安抚制置司参议官壬午,削诸班直溢额人。癸未至乙酉,覆试特奏名士人。丙戌,以王?龠为左丞相章鉴右丞相,并兼枢密使。似道自九月乞命左右丞相,至是从之。以张晏然兼京湖、四川宣抚司参议官。己丑至庚寅,覆试特奏名士人。壬辰至癸巳,如上覆试。甲午,括邸第戚畹及御前寺观田,令输租。丁酉,加安南国王陈日煚宁远功臣,其子威晃奉正功臣。十二月癸卯朔,命建康府、太平州、池州振避兵淮民。以隆寒,劳赐京湖及沿江戍守将士。甲胡,诏淮西四郡水旱,屯田未输之租其勿征。提举兴国吕师夔请募兵江州,诏知州钱真孙同募,尚书省以钱米给之。癸丑大元兵攻阳逻堡夏贵以兵力守,武定军都统制王达战死。乙卯,大元兵夜以偏师乘雪渡青山矶丙辰都统程鹏飞鏖战,被重创,归鄂州,都统高邦宪屯马家渡,弃舟走,被执。大元兵复攻夏贵于阳逻堡,都统制刘成定海水军战死。贵败,沿江纵兵大掠,归庐州。朱禩孙将兵至鄂州,闻鄂兵败,夜奔江陵府。己未权知汉阳军王仪以城降。吕文焕以北兵攻鄂州。庚申,程鹏飞及权守张晏然以城降。幕僚张山翁不屈,诸将欲杀之,丞相伯颜曰:「义士也,释之。」诏钱塘、仁和两县民年七十至九十已上者,赐帛及酒米癸亥,诏似道都督诸路军马,以步军指挥使孙虎臣总统诸军,所辟官属皆先命后奏。诏天下勤王。甲子,起李芾湖南提刑乙丑,以高达为湖北制置使兼安抚、知江陵府。诏:「边费浩繁,吾民重困,贵戚释道,田连阡陌,安居暇食,有司核其租税收之。」赠王达清远军承宣使庚午,度宗梓宫发引至浙江上,俟潮涨绝江,潮失期,日晡不至。程鹏飞以北兵徇黄州,知州陈奕遣人请降于寿昌军。李庭芝以兵勤王。辛未,命州郡节制驻戍经从兵。
德祐元年春正月癸酉朔,大元兵入黄州。甲戌,陈奕遣人下蕲州,并招其子岩于安东州。丁丑,知蕲州管景模遣人请降于黄州。戊寅,诏浙东邸第出米,减价粜民。壬午,葬度宗于永绍陵。大元兵入蕲州。癸未,似道以吕师夔权刑部尚书都督府参赞军事,任中流调遣。乙酉,以陈宜中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吕师夔、钱真孙遣人请降于蕲州。丙戌,大元兵徇江州。知安东州陈岩夜遁。邳州降。知寿昌军胡梦麟寓治于江州,丁亥,自杀。戊子,知南康军叶阊遣人请降于江州。似道出师。知德安府来兴国以城降。夔路安抚张起岩与其将弋德攻开州,复取之。己丑,知安庆府范文虎遣人以酒馔如江州迎师。乙未,附度宗神主于新宫。以孙虎臣为宁武军节度使。戊戌,赦京畿罪。池州都统张林遣人请降于江州。大元兵入安庆,范文虎降,通判夏椅仰药死。是月,知达州鲜汝忠以城降。
二月癸卯,似道以宋京为都督府计议官,使大元军中。甲辰,以黄万石为江南西路制置使,加湖北制置副使高达检校少保庚戌,大元兵入池州,权守赵卯发自经死。宋京如军中,请称臣、奉岁币,不得请而还。辛亥,赠刘成清远军承宣使。乙卯,五郡镇抚吕文福遣所部淮兵入卫,降诏褒之。丙辰,诏劳贾似道,命都督府岁举改官如史嵩之故事。己未,加张起岩福州观察使,弋德以下各转五官。庚申,虎臣与大元兵战于丁家洲,败绩,奔鲁港,夏贵不战而去。似道、虎臣以单舸奔扬州,诸军尽溃,翁应龙以都督府印奔临安。壬戌,大元兵徇饶州,知州唐震死之。故相江万里赴水死,通判万道同以城降。沿江制置大使赵溍、知镇江府洪起畏、知宁国府赵与可、知隆兴府吴益皆弃城遁。知和州王喜以城降。建康都统翁福出迎大元兵。甲子,大元兵至临江军,民尽去,知军鲍廉死之。似道上书请迁都。乙丑,下公卿杂议,王?龠言己不能与大计,遂去。张世杰将兵入卫临安,道饶州,复取之,其将谢元、王海、李旺、袁恩、吕再兴皆战死。江西提刑文天祥起兵勤王。丙寅,以天祥为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趣入卫。诏募兵。以谢堂为两浙镇抚使,谢至保宁军节度使,全永坚、谢垕并检校少保。戊辰,征两浙、福建诸郡厢禁兵之半入卫。湖南提刑李芾以兵勤王。知江阴军郑弃城遁,知无为军刘权、知太平州孟之缙皆以城降。己巳,大元兵攻嘉定九顶山,都统侯兴战死。以陈宜中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曾渊子同知枢密院事、两浙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文及翁签书枢密院事,倪普同签书枢密院事。召王?龠为浙西江东宣抚招抚大使,使居京师,以备咨访。遣大元国信使郝经等归。庚午,加夏贵开府仪同三司,令以所部兵入卫。令长吏给经过兵民钱米,一切勿征税。应编配、拘锁人,除伪造关会、强劫盗放火者,余悉纵之。放免浙西公田逋米及诸文武官在谪籍者,并放自便与叙复改正,放参亲民。加张珏宁远军节度使,昝万寿保康军节度使,张世杰和州防御使,令将兵入卫。陈宜中乞诛似道,诏罢似道平章、都督,予祠。赵与可除名,令临安府捕案之。招似道溃兵。辛未,右丞相章鉴遁。
三月壬申朔,诏复茶盐市舶法。似道诸不恤民之政,次第除之,以公田给佃主,令率其租户为兵。殿前指挥使韩震请迁都,陈宜中杀之。震所部兵叛,攻嘉会门,射火箭至大内,急发兵捕之,皆散走。癸酉,都统徐旺荣迎大元兵入建康府,镇江统制石祖忠请降于建康。命浙西提刑司准备差遣刘经戍吴江,两浙转运司准备差遣罗林、浙西安抚司参议官张濡独松关山阴县丞徐垓、正将郁天兴戍四安镇,起赵淮为太府寺丞,戍银树东坝。湖北安抚司计议官吴继明攻通城县,复取之,执县令以归。遣使召章鉴还朝。甲戌,以似道为醴泉观使。大元兵至无锡县,知县阮应得出战,一军皆没,应得赴水死。诏发兵戍吴江。乙亥,发兵戍独松岭、铜岭。诏谕吕文焕、陈奕、范文虎使通和议息兵。以王?龠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闽中地复大震。丙子,下诏罪己。以陈宜中为特进、右丞相兼枢密使。罢章鉴官,予祠。侍御史陈过请窜贾似道并治其党人翁应龙等,不俟报而去。监察御史潘文卿、季可乞从过所请,乃命捕应龙下临安府狱。罢廖莹中王庭、刘良贵、游汶朱浚、陈伯大、董朴。责洪起畏镇江自效。丁丑,知滁州王应龙以城降。己卯,杖翁应龙,刺配吉阳军。命王?龠、陈宜中并都督诸路军马。加吕文福福州观察使。庚申,赠唐震华文阁待制。削万道同三官,罢之。壬午,复吴潜向士璧官。知常州赵与鉴闻兵至遁,常民钱訔以城降。甲申,大元兵至西海州,安抚丁顺降。乙酉,知东海州施居文乞降于西海州。知平江潜说友、通判胡玉林镗以城降。加张世杰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丙戌,知广德军令狐概以城降。徙浙西提点刑狱司平江府。张世杰遣其将阎顺、李存进军广德,谢洪永进军平江,李山进军常州。丁亥,张德以下各转官有差。谢元等赠十官。有星二斗于中天,顷之,一星陨。己丑,滁人执王应龙归于扬州,杀之。加吕文福保康军承宣使,趣入卫。文福至饶州,杀使者,入江州降大元。庚寅,左司谏潘文卿、右正言季可、同知枢密院曾渊子、两浙转运副使许自、浙东安抚王霖龙相继皆遁。签书枢密院文及翁、同签书枢密院倪普讽台臣劾己,章未上,亟出关遁。知安东州孙嗣武以城降。雨土辛卯,命在京文武官并转两官,其畔官而遁者,令御史台觉察以闻。阎顺战安吉县,复取凤平。张濡部曲害大元行人严忠范于独松关,执廉希贤至临安,重创死。壬辰,岳州安抚高世杰军洞庭中,大元兵攻之,世杰降。癸巳,攻岳州,总制孟之绍以城降。甲午,诏褒谕张世杰、阎顺,诸将各转官有差。乙未,免安吉县。
田租,有战没者,县令、丞恤之。丙申,顾顺攻广德军,复取之。以陈合同签书枢密院事。丁酉,赠边居谊利州观察使。戊戌,赦边城降将罪,能自拔而归者录之,复一州者予知州,复一县者予知县,所部僚吏将卒及土豪立功者同赏。罢章鉴祠官并夺宰辅恩数,曾渊子削两官,夺执政恩数,陈过、陈坚、徐卿孙各削两官,夺侍从恩数。赵与鉴追两官罢之,遇赦永不收叙。罢许自、王霖龙。令淮东制置司用标由。庚子,徙淮东总领所江阴军。加吴继明阁门宣赞舍人。
四月壬寅朔,赠赵卯发华文阁待制。贬陈过平江府。雄江军统制洪福率众复镇巢军。甲辰,赠江万里太师,谥文忠,辍视朝二日。乙巳,大元兵入广德县,知县王汝翼与寓居官赵时晦率义兵战斗山,路分孟唐老与其二子皆死,汝翼被执,至建康死之。王大用赠三官,王虎臣赠两官,官其二子。丙午,大元兵破沙市城,都统孟纪死之,监镇司马梦求自经死。戊申,京湖宣抚朱禩孙、湖北制置副使高达以江陵降,京湖北路相继皆下。张起岩提兵保飞山己酉,命刘师勇平江府。辛亥,顾顺诸将各转三官,孟唐老赠三官。壬子,以高斯得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总统张敏与大元兵战丰城,死之。癸丑,赠五官,官其一子。阮应得赠十官。乙卯,以福王与芮为武康、宁江军节度使、判绍兴府。丙辰,王?龠来,令如文彦博故事,自朝参起居外并免拜。以枢密副使召夏贵提兵入卫。丁巳,总制霍祖胜攻溧阳县,复取之。戊午,赠张资眉州防御使,侯兴复州团练使。乙未,文及翁、倪普并削一官,夺执政恩数;潜说友削三官,夺侍从恩数。庚申,令狐概除名、配郁林州牢城,籍其家。知金坛县李成大率义局官含山县尉胡传心、阳春主簿潘大同、濠梁主簿潘大PO、进士潘文孙潘应奎攻金坛县,取之。镇江统制侯岩、县尉赵嗣滨复助大元兵来战,成大二子及大同等皆死,执成大以归。壬戌,大元兵攻真州,知州苗再成、宗子赵孟锦率兵大战于老鹳觜。癸亥,加知思州田谨贤、知播州杨邦宪并复州团练使,趣兵入卫。有大星自心东北流入浊没。乙丑,荧惑犯天江。提举太平兴国宫常楙请立济王后。丁卯,加李庭芝参知政事。戊辰,诏宜兴、溧阳民兵助战有功,特免田租。江阴民被兵,其租亦勿收责。庚午,大元兵至扬子桥,扬州都拨发官雷大震出战死。是月,常德、鼎、澧皆降。
五月辛未朔,命宰执日赴朝堂治事。旌德县城守有功,免其民田租。癸酉,大元兵至宁国县,知县赵与?唐出战死。甲戌,淮安总制李宗荣、知庆远府仇子真将兵来勤王。乙亥,加苗再成濠州团练使,赵孟锦扬州都统司计议官。以洪福知镇巢军。丁丑,诏赵溍统军民船屯江阴。刘师勇攻常州,复取之,执安抚戴之泰,司户赵必佮、总管陆春战死。戊寅,淮东兵马钤辖阮克己将兵来勤王,加左骁骑中郎将。己卯,赐婺州处士何基文定王柏承事郎。加张珏检校少保、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庚辰,赠雷大震保康军节度使。辛巳,加刘师勇濠州团练使,其将刘圭以下各转官有差。戊子,赠潘大同等官,余有功人并转两官。辛卯,贬潜说友南安军,吴益汀州,并籍其家。罢李珏,送婺州。籍吕文焕、孟之缙、陈奕、范文虎家。甲午,饶、信州饥,令民入粟补官。罢市舶分司,令通判任舶事。淮东、西官民兵各转一官。丙申,诏张世杰、张彦、阮克己、仇子真四道出兵、遣使告天地、宗庙、社稷诸陵、宫观。己亥,劳军。吴继明复蒲圻通城崇阳三县,加带行带御器械、权知鄂州,令择险为寓治。赠鲍廉直华文阁,官其一子;赵与?唐直华文阁。
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既,昼晦如夜。昝万寿以嘉定及三龟、九顶、紫云城降。知叙州李演将兵援嘉定府,遂解归,战羊雅江,兵败被执。辛丑太皇太后诏削尊号「圣福」字以应天戒。复魏克愚官,太学生萧规、唐棣并补承信郎。知嘉兴府余安裕坐闻兵求去,贻书朝中,语涉不道,削一官送徽州。徐卿孙削一官贬吉州。命侍从官已上各举才堪文武者五人,余廷臣各举三人,虽在谪籍,亦听举之。丙午,王应麟言:「开庆之祸,始于丁大全,请凡大全之党,在谪籍者皆勿宥。」从之。己酉,免广德军田租及诸郡县未纳纲解。王应麟缴还章鉴、曾渊子录黄,言韩震为逆,二人实芘之;且渊子芘翁应龙致有逸罚,又尝窃府库金以遁。庚戌,命削鉴一官,放归田里,渊子再削一官,徙吉州,诛翁应龙,籍其家。辛亥,铨试。甲寅留梦炎入朝,王?龠请相梦炎,乞以经筵备顾问,陈宜中请相梦炎,乞祠,诏二相毋藉此求闲。以?龠为平章军国重事,一月两赴经筵,五日一朝;宜中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梦炎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乙卯,诏求言。知叙州郭汉杰以城降。丙辰,疏决在京罪人。免引见。戊午,知泸州梅应春以城降。己未,以李庭芝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庚申,知富顺监王宗义以城降。王应麟复缴还曾渊子贬吉州录黄,癸亥,贬韶州。丙寅,吴继明诸将各转官有差。丁卯,朱禩孙除名,籍其家。
七月庚午朔,江西制置黄万石移治抚州,诏还隆兴府。辛未,张世杰诸军战焦山下,败绩。甲戌,徙似道居婺州,廖莹中除名贬昭州,王庭除名贬梅州,徙曾渊子雷州宁国吏杨义忠率义兵出战死,乙亥,赠武功大夫。丁丑,徙似道建宁府。太白入东井。庚申,加知高邮军褚一正阁门宣赞舍人,知怀远军金之才带御器械,知安淮军高福阁门祗候,知泗州谭与阁门宣赞舍人,知濠州孙立右卫大将军,赏守边功。壬午,太白昼见。诏饶州被兵,靖州,知州康玉劫之,通判张起岩入杀玉,复靖州。癸未,拘内司局钱饷兵。丙戌,令权籴公田租,每石以钱十贯给佃主,十贯给种户,其镇江、常州、江阴被兵者勿籴。庚寅,谪似道为高州团练副使、贬循州,籍其家。籴浙西邸第、寺观田米十之三。追复皮龙荣官。监司、郡守避事不即到官者,令御史台觉察以闻。辛卯,王?龠子嗾京学生刘九皋等伏阙上书言:宜中擅权,党似道,芘赵溍、潜说友,使门客子弟交通关节,其误国将甚于似道。宜中去,遣使四辈召之,皆不至。谢堂乞罢两浙镇抚司,不从。张世杰乞济师,不报。壬辰,下刘九皋等临安狱,罢王?龠为醴泉观使。癸巳,以夏贵知扬州,朱焕知庐州。甲午,遣使召宜中还朝。乙未,以陈文龙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通判婺州张镇孙闻兵遁,罢其官。贬胡玉连州、林镗韶州,并除名。沿江招讨大使汪立信卒。丙申,削李珏两官、贬潮州。以开庆兵祸,追罪史嵩之夺其谥。戊戌,遣使召宜中还朝。
八月己亥朔,总制毛献忠衢州兵入卫。辛丑,疏决临安府罪人。壬寅,右正言徐直方遁。加夏贵枢密副使、两淮宣抚大使,李芾湖南镇抚大使。总制戴虎破大南砦,转三官。加张起岩太府寺丞、知靖州,刘用以下立功人各转官有差。大元兵驻巴陵县黄沙。乙巳,吴继明复平江县。戊申,试太学上舍生。己酉,拘阎贵妃集庆寺、贾贵妃演福寺田还安边所。庚戌,刘师勇攻吕城,破之。癸丑,复《嘉定七司法》。丁巳,遣使召宜中还朝。加张世杰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总都督府诸兵。戊午,加刘师勇和州防御使。荧惑犯南斗。赵淇除大理少卿,王应麟封还录黄,言昔内外以宝玉献似道,淇兄弟为甚,己未,遂罢之。甲子,以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乙丑,扬州文武官转两官。加吴继明湖北招讨使,朱旺诸将各转三官。
九月己巳,陈宜中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左司谏陈景行请令讲官坐讲陪宿直,从之。辛未,加田谨贤福州观察使,杨邦宪利州观察使,趣入卫。己卯,陈宜中乞任海防,不允。辛巳,有事于明堂,赦。李成大被执,不屈死,壬午,赠五官。丙戌,命文天祥为都督府参赞官,总三路兵。会稽县尉郑虎臣部送似道之贬所,至漳州,杀之。大元兵至泰州,知州孙虎臣自杀,庚寅,赠太尉。免靖州田租。辛卯,徙李珏梧州。乙未,刘良贵再削两官、贬信州。张彦与大兵战败被执,以城降。
冬十月己亥,加张世杰沿江招讨使,刘师勇福州观察使,总统出戍兵。壬寅,宜中来。癸卯,玉牒殿灾。丁未,以梦炎为左丞相,宜中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都督。城临安。辛亥,以张世杰为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兼浙西策应使。丁巳,太白会填星。戊午,领户部财用常懋、中书舍人王应麟请立济王后。赠夏椅直秘阁。征绍兴府处士陆应月为史馆编校文字。壬戌,大元兵发建康,参政阿刺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右军出四安镇,趣独松关,参政董文炳、范文虎将左军出江入,江阴军,丞相伯颜将中军入常州。荧惑犯垒壁阵。癸亥,张全、尹玉麻士龙援常州,士龙战虞桥死,全奔五牧。朱焕至庐州,贵不内。焕归,复以为淮东制置副使。陈合坐匿廖莹中家资,夺执政恩数。甲子,尹玉战五牧,死之,张全不战遁。丙寅,趣赵溍、赵与可、郑所募兵。诏中外官有习兵略者,各以书来上。是月,李世修以江阴降。
十一月丁卯朔,铜关将贝宝、胡岩起攻溧水死,赠宝武翼郎,岩起朝奉郎。庚午,以陈文龙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黄镛同签书枢密院。命诸制司各举才堪将帅者十人,不限偏裨士卒,如不隶军中者,许投匮自荐。辛未,起居舍人曾唯辞官不允,去。癸酉,赠尹玉濠州团练使、麻士龙高州刺史,免张全、朱华临陈退师罪。丁丑,诏被俘将士能率众来归者,以人数补官,能立功者予节钺;诸阃以下官,以所招人多寡行赏。戊寅,大元兵破广德军。己卯,破四安镇,正将胡明等死之。召文天祥入卫。辛巳,曾唯削一官免。太白犯房。壬午,大元兵至隆兴府,黄万石弃抚州遁,转运判官刘盘以隆兴降。癸未,大元兵破兴化县,知县胡拱辰自杀。甲申,中书舍人王应麟辞免兼给事中,不允。大元兵至常州,招降不听,攻二日,破之,屠其城。知州姚訔通判陈炤都统王安节皆死,刘师勇溃围奔平江。乙酉,改宜兴县为南兴军。礼部侍郎陈景行辞官不允,去。丙戌,赠济王太师、尚书令,进封镇王,谥昭肃,令福王与芮择后奉祀,赐田万亩。丁亥,独松关告急,趣文天祥入卫。戊子,调民兵出守余杭、钱塘。己丑,独松关破,冯骥死之,张濡遁,邻邑望风皆遁。通判平江府郑畴遁,庚寅,通判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遣人迎降于常州。辛卯,大元兵趋抚州,都统密佑逆战于璧邪,兵败,死之。癸巳,以张世杰为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甲午,权礼部尚书王应麟遁,黄万石提兵走建昌军。乙未,左丞相梦炎遁。丙申,遣使召梦炎还朝。赐余杭、武康、长兴县民钱,并免田租。郑畴降一官,罢通判。抚州施至道以城降。
十二月丁酉朔,诏许似道归葬,以其祖田庐还之。戊戌,复赵与可为都督府参议官,放李珏自便。己亥,赠王汝翼朝奉郎。庚子,以吴坚签书枢密院事,黄镛兼权参知政事。遣柳岳奉书诣大元军中,称盗杀廉尚书,乞班师修好。癸卯,以陈文龙为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赐谢堂同进士出身,同知枢密院事。甲辰,赠姚訔龙图阁待制,其父希得赠太师,陈炤直宝章阁,冯骥集英殿修撰嘉兴府告急,给封桩库钱为兵备。命赵与侲戍缙云县。复季可官,令如龙泉县募兵。乙巳,以陈景行为浙东安抚副使,戍处州。起方逢辰淳安县。丙午,追封吕文德和义郡王。丁未,出安边封桩库金付浙东诸郡为兵备。大元兵入平江府。起吴君擢为太府少卿,提点临平民兵。遣使召梦炎、应麟,皆不至。戊申,张世杰入卫,加检校少保,降诏奖谕。王?龠薨,辍视朝二日。乙酉,括临安府州县马。庚戌,柳岳还。癸丑,遣宗正少卿陆秀夫、刑部尚书夏士林兵部侍郎吕师孟使军前。诏吕文焕、赵孟桂通好。己未,方兴、丁广、赵文礼兵皆败归。庚申,以柳岳为工部侍郎,洪雷震为右正言,使燕祈请。大元兵破大洪山,知随州朱端履降。权吏部尚书丁应奎、左侍郎徐宗仁遁。癸亥,遣使召梦炎,不至。
德祐二年春正月丁卯朔,大元兵自元年十月围潭州,湖南安抚兼知州李芾拒守三月,大小战数十合,力尽将破,芾阖门死,郡人知衡州尹谷亦举家自焚,帅司参议杨霆及幕属陈亿孙、颜应焱等皆从芾死。守将吴继明、刘孝忠以城降。宝庆降,通判曾如骥死之。陆秀夫等至大元军中,求称侄纳币,不从;称侄孙,不从。戊辰,还。太皇太后命用臣礼。己巳,嘉兴守刘汉杰以城降。庚午,同签书枢密院事黄镛、参知政事陈文龙遁。以谢堂为两浙镇抚大使,文天祥知临安府,全永坚浙东抚谕使。辛未,命吴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常楙参知政事。
赞曰:司马迁论秦、赵世系同出伯益。夫稷、契、伯益其子孙皆有天下,至于运祚短长,亦系其功德之厚薄焉。赵宋虽起于用武,功成治定之后,以仁传家,视秦宜有间矣。然仁之敝失于弱,即文之敝失于僿也。中世有欲自强,以革其敝,用乖其方,驯致棼扰。建炎而后,土宇分裂,犹能六主百五十年而后亡,岂非礼义足以维持君子之志,恩惠足以固结黎庶之心欤?瀛国四岁即位,而天兵渡江,六岁而群臣奉之入朝。汉刘向言:「孔子论《诗》至'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后嗣,是以富贵无常。」至哉言乎!我皇元之平宋也,吴越之民,市不易肆。世祖皇帝命征南之帅,辄以宋祖曹彬勿杀之言训之。《书》曰:「大哉王言,一哉王心。」我元一天下之本,其在于兹。
诗文作品
(1)
赵㬎
寄语林和靖(2),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3)下客,应是不归来。
注释:
⑴在燕京作:原诗见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标题为《宋诗纪事》所加。燕京,大都。
⑵林和靖:即林逋北宋著名诗人,隐居西湖,在孤山种梅甚多。
⑶黄金台:燕昭王曾筑黄金台以待贤士,遗迹在今河北蓟县,此处代指燕京。
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又被送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去学佛,法名合尊,又称为木波讲师。他在大都作“客”十二年,出家时才十八岁。出家前十二个年头,在俘虏生活中长大,从汪元量读过些书,学会了做诗。这首诗应当是“客”居大都时所作的。(或云此诗系送汪元量南归之作,实误。此从《南村辍耕录》。)
人物争议
传说一
后世传说宋恭帝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之生父。宋恭帝成年后为了表明自己归顺元朝不再有反叛之心,决定出家当一名僧侣。他带着家人前往西北地区学习佛法。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西北地区的周王,也就是元仁宗的侄儿。周王看上了元朝的公主也就是宋恭帝的妻子,因此强夺过来纳了王妃。宋恭帝已经是出家人,对这个倒也没什么意见,但是这位元朝的公主当时已经怀有身孕。因此周王纳了王妃后生下的孩子竟然是宋恭帝的骨肉。这个小孩也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元顺帝是宋恭帝的儿子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传说的。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赵㬎的妻子去世后,赵㬎出家到西北地区,遇到了郡王阿儿厮兰家族。他们见赵㬎没有妻妾,就把年轻的迈来迪许配给了赵㬎。而不久赵㬎又遇到了周王,周王看到了年轻貌美的迈来迪就把她占为己有,当时迈来迪已经怀孕身孕。迈拉迪生下儿子后就去世了。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元文宗曾布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称元明宗漠北时,素谓太子(妥懽帖睦尔)非己子,遂徙於高丽,後迁静江。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谓瀛国公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封地位於汪古部旧地及居延一带的赵王曾以一回回女子与之(即顺帝生母迈来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时值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㻋(即位後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明代以後,此说遂成确论。至清代,四库提要认为此说乃宋遗民伪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覈以事实,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近时学者有谓瀛国公在移驻甘州之前,可能居於谦州吉利吉思地界(今叶尼塞河上游)。当时周王和世㻋自陕西至岭北过金山(阿尔泰山),流亡於察合台後王封地,地理上与谦州接近。
传说二
关于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的传说。
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帝长的相似。
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待了几个月,与宋恭帝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经蒙古研究会证实:将元顺帝后裔与赵宋后裔进行基因鉴定及比对,结果表明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元顺帝是元明宗之子。
影视形象
2012年纪录片《书简阅中国》第六集:赵㬎扮演者不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21: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