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Western Taiwan Straits Economic Zone),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
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
长江三角洲,南接
珠江三角洲,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规划简介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或海西)是中国
福建省政府于2004年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5月4日公布,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
原则通过《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过进一步修改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文发布《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将海峡西岸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成为中国新的
经济增长极。
2011年7月29日上路的福建省内的9个
城市居民赴金门、
马祖和
澎湖个人游,不得中转至
台湾本岛(俗称:
小三通自由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海峡西岸经济区20座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福建就曾提出过
闽南金三角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 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
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
1992年8月,那时的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
闽东南地区开放开发。那年10月底,那时省委五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指出“加快
闽南金三角地区、
湄洲湾和
闽江口地区开放开发,逐步形成海峡西岸的经济繁荣带”,这是福建改革开放进程中探索发展路径的又一重大阶段性成果,通过梯度推进、山海协作,实现
经济起飞,带动全省发展。
重要意义
它的确立和实施,对推动福建改革开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
2003年下半年,时任福建省省长卢展工在福建广大群众等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福建发展战略新定位——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2004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福建省省长卢展工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004年3月,福建省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建设的建议。
2004年5月,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赴
闽考察,并专门就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扩大
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向7月召开的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提交视察报告。此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
民主党派、
工商联的领导同志纷纷来闽就支持
海西建设展开调研。
2004年6月,那时的福建省委和
经济日报社联合在京举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
2005年,那时省十届
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
2006年9月,那时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指出“四个专题”调研的成果集中体现为全省上下形成了“四个重在”的共识,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2007年1月,那时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海西建设进入全方位推进阶段。
2007年11月,那时省委八届三次会议提出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新要求,要求努力把海西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2007年12月,海峡西岸经济区19城市20家党报首次召开党报协作会议,成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党报协作网,齐心协力向全国、向全世界,发出海西共同的声音。一年之后,协作网扩大到20个海西城市21家党报。
2008年“6·18”,
福建、
广东、
浙江、
江西四省19个城市成立海峡西岸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联盟,建设人才网络合作平台,定期举办面向海峡西岸的大型
人才交流会。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7月29日,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
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城市范围
共计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主体范围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地理范围包括福建福州、厦门、
泉州、
漳州、莆田、宁德、
龙岩、三明、南平,江西
上饶、
鹰潭、
抚州、
赣州,广东
汕头、
梅州、
潮州、
揭阳20个
地级市。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
台湾海峡西岸,以
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
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
地域经济综合体。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基本要求是
经济一体化、投资
贸易自由化、
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广东、江西2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
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四个基本
一基本构想
建设对外开放、
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基本思路
“四个三”、“四个二”、“八项举措”、“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
1.“四个三”
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
战略通道。同时,省际间的开放力度还有待加强,外省在
福建投资不多,
闽货在
国内市场份额不大;省内经济发展也
不平衡,占全省70%人口的山区,其
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2%。为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福建省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提出了建立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福建发展的构想,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福建省
区域发展的
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福建独特的
地理位置,要求要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的
区域分工与协作,在出省通道建设、
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
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福建省对外开放的优势,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
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三条战略通道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通道,是产业延伸的通道,是陆运、水运、空运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
城市化进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条战略通道是统一的整体,覆盖全省,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个层面
按三个层面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
福州、
厦门、
泉州3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
莆田、
漳州和
宁德3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
三明、
南平和
龙岩3市。
2.“四个二”
实施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夯实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础;
建立选人用人和反腐倡廉两个机制。
3.“八项举措”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
县域经济、加快
产业集聚、提升
民营经济、转变
政府职能、建设
海洋经济强省。
4.“九大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
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
改革创新、
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5.“一项根本建设”
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各部门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凝聚发展合力,强化
大局意识,在主动对接、服务全局中作出新贡献;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
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在发挥
区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中展现新格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创新
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在提高
发展质量、推进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提升;互动联动、统筹协调,拓宽合作领域,强化整体推进,在加强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力求新作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进一步拓展“基本态势”。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发展壮大
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加快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闽东北一翼要发挥福州省会
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形成以福州为中心,周边
卫星城紧密连接、分工有序、规模协调的
城市体系,促进闽
东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与长江三角洲对接。闽西南一翼要发挥厦门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发挥泉州创业型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强
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融合,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通过延伸南北两翼,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两个三角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和对台合作优势,强化福州、厦 门、泉州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
莆田、漳州、
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突出特色、累积实力,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
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等闽台合作载体平台,不断拓展闽台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依托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全面提升闽港闽澳合作水平。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
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建立统一有序
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
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
外延拓展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就是对全省而言,要找准福建在
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中的定位,紧紧把握
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主动地融入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发展。对各级各部门来说,就是要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层次来考虑自己的定位,主动融入、主动响应、主动对接,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明确自己的发展角色、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发展动力,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本省的开放优势、对台优势、
港澳侨优势、连接优势、港口优势、民营优势、人才优势,抓住当前
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更加深入地参与
国际分工,提升
产业结构;抓住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挥
后发优势;充分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
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实现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以及
所有制实现形式等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积极整合
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人文优势,以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
区域经济结构更加科学、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就是坚持走省际区域对接和
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径,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
市场扩张,增进经贸技术互补、产业结构融合、多方位对接联动的战略平台,在与两个三角洲的优势互补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内陆省份的优势组合,拓展
经济腹地;深化闽港澳合作,促进
经济要素更快流动、集聚与整合。就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注重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意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坚持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就是继续发挥本省对外开放的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
开放战略,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
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融合,促进区域发展目标、
战略布局、重大举措的联动,特别是要与
长三角、
珠三角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实现东部
地区经济板块的协调快速发展,共同繁荣。就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不断打破行政壁垒和
市场分割,努力把区内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统筹在一起,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带动,区内互动、区际联动、连片开发,两岸融合,
两岸三地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格局。
四个关键
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以“活”开拓发展之源,
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
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意见》,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
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交通概况
高速公路
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
公路网非常完善,国家高速主线有:
G15沈海高速、
G25长深高速、G70福银高速、
G72泉南高速、G76厦蓉高速、
G78汕昆高速、G3京台高速、G1523
甬莞高速等
2012年,
福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实现了各
设区市到省会
福州“四小时交通
经济圈”,基本建成
海西高速公路网。
国家支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广东东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 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汕头四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 划的具有地缘
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福建省是在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到2009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力促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区的总体实力。过去的5年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5年,福建省
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到首超万亿,达到10863亿元;
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到突破1500亿,达到1516亿元;海洋
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3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
会议指出,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会议要求,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
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四是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
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会议决定,《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发布。
总理考察
2009年5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凝聚方方面面力量,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抓住机遇,扎实工作,认真落实《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
温家宝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酝酿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意见》的出台饱含着福建省委、
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的心血,也饱含着国家有关部门作出的很大努力。希望福建干部群众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把《意见》贯彻落实好。
温家宝指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从根本上讲要靠改革,就是建立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要靠开放,不仅要向台港澳地区开放、向国际开放,也要向全国开放;要靠创新,就是努力
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管理技术。为此,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建设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在当前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中,要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
直接贸易,两岸携手共渡难关。特别要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培育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集群,推进
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海洋产业,形成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促进
欠发达地区发展,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
长效机制,形成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解决
民生问题,更加注重促进
社会公平,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自主创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体制机制要争创新优势、对外开放要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要实现新突破,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面向台港澳、面向世界。
温家宝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福建省委、省政府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明确职责,各有关地区要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意见》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支持力度,认真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共同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文件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09〕24号
【发布日期】2009-05-06
【生效日期】2009-05-06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国发〔2009〕24号
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
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
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
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
独特优势。
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
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
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
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
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
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
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
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
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
文化资源优势,增强
武夷山、闽西南土楼、
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
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
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
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
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
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
协调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
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
台商投资区和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台湾相关
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以
厦门湾、
闽江口、
湄洲湾等区域为主的
产业对接集中区。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试验区、
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
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
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
推动对台
离岸金融业务,拓展台湾
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合作迈出
实质性步伐。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
旅游线路,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与台湾
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
实行更加开放的
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贸易。健全涉台
法律法规,依法保护
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制定相关
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交流基地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
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加快推进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
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深化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合作。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
闽南文化、
客家文化、
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规划建设对台
交通通道,推进对台直接航运。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
大通关机制建设,实现福建电子口岸
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两岸人流、物流往来的便捷有效
管理机制,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直接往来。增设直接往来货运口岸,推动空中直航,把该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运输通道
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
交通走廊。整合
港湾资源,形成以
厦门港、
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间的
断头路,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尽快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将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
发展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加快建设
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铁路,规划建设北京至福州、
昆明至厦门
高速铁路以及
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
铁路支线,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
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
运输通道。完善厦门、福州等机场两岸空中直航的设施条件,合理布局
支线机场,开辟国内外新航线,形成以福州、
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充分利用优良港口条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强化能源保障,优化
能源结构。结合沿海煤运港口的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适时推进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建设。进一步完善核电厂址
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德、
福清核电等
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力、潮汐等新能源。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与华东电网的联网,加快开展与
南方电网联网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加强
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和
联合开发。结合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输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
覆盖率。
城乡建设
改善
城市间道路
交通条件,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衔接。完善城市内道路
路网结构,提高
路网密度。推进福州、厦门、泉州等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
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
健全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
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
承载能力。努力改善乡村交通、饮水安全、
人居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
水利枢纽。合理规划和建设跨区域、跨流域
水资源配置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适时推进向金门、马祖等地供水、供电及铺设
海底通信缆线工程建设。
创新建设
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
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
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多元化
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整合
科技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
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
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支持台商投资
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台湾
科研机构和
科技人员共同创建创新平台。建设海峡西岸
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
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
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
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
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
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自给能力不降低。大力发展
畜牧业、
园艺业、林竹产业、
水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
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
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
农业产业化。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土地产出率、资源
利用率。加快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造行业
坚持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
发展水平。着力发展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
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
消费电子、
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
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
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重点骨干
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建立与台湾
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
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
原辅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
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
中心城市、
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
交通枢纽和
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
物流节点和一批
现代物流中心。依托
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
专业配送中心。依托
保税港区、
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福州、
厦门软件园,发展
软件服务外包、
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
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积极发展
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
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
会展业。以
滨海旅游、生态旅游、
红色旅游和
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
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
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
旅游产品,开拓
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海洋产业
充分利用
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临港工业、
海洋渔业、海洋
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沿海港口作为大型
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以厦门湾、湄洲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
养殖模式,建设
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加强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援协作机制,完善台湾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科技
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
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临港经济密集区。
五、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略)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
社会发展动力活力(略)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略)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略)
【共32条】
国务院
二○○九年五月六日
台办支持
2009年5月17日,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
海峡论坛大会上发言。首届海峡论坛重要活动,海峡论坛大会上午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
中国台湾网发)
中国台湾网2009年5月17日厦门消息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大会上表示,海峡论坛在福建举行,是福建与台湾结下的可喜良缘,中台办、国台办将全力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中取得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
王毅指出,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厦 门和金 门更是近在咫尺。无论是血脉联系、经济交往还是
语言文化、
民间信仰、乡间习俗,闽台两地都有着悠久渊源。
“人们常用‘
五缘’来形容闽台关系之密切。海峡论坛在福建持续办下去,又与台湾结下了新的不解之缘,这是一个可喜的良缘。”王毅认为,国务院刚刚正式公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则为新形势下加强闽台交往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
王毅称,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首先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将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中,实行更为灵活、更为开放的政策。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必将有力地促进两岸民众交流迈上新的台阶、提高到新的水平。
王毅表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将全力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为深化两岸民间交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海峡论坛大会由中台办、国台办等26个国家部委、
群团组织、
民主党派和
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28个民间社团机构联合主办,是首届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近2000名两岸嘉宾参加了大会。
质检支持
据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透露,国务院正式发布《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支持海西建设的20条具体措施,即:推动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扶持福建
经济结构调整和
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质量
宏观管理;加强标准化、计量和
认证认可工作;探索建立便捷
检验检疫通关模式;支持闽台产业对接;支持闽台扩大农业合作;支持福建台商投资项目建设和发展;简化从台湾
进口食品化妆品检验检疫监管手续;促进对台小额贸易的健康发展;支持福建企业更多更早获得出口注册;帮扶福建空港、海港卫生创建工作;支持莆田木材
检疫处理区和厦门进境水果
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口岸
安全屏障;支持福建口岸建设;支持福建会展经济发展;加强涉台质检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支持质检技术机构建设;推进福建电子检验检疫和“
金质工程”建设等。
战略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
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
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
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
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
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
高速公路、
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
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
台湾同胞对祖国的
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
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三纵八横
三纵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
第一纵
国高“沈海线”
福鼎(
分水关)至
诏安(
汾水关)段,是沿海对接两洲、连接港澳的交通
大动脉。线路起于
福鼎分水关(闽浙界),途经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和沿海主要县区,终于诏安汾水关(闽粤界)。全长649公里,已建成通车,其中,福泉厦漳路段269公里正在拓宽。
第二纵
“沈海复线”福鼎(
沙埕)至诏安(霞葛)段,是海西沿海区域内陆县市间的交通大动脉。线路起于福鼎沙埕(闽浙界),途经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和沿海山区县市,终于诏安霞葛(闽粤界)。全长690公里,其中分别利用福州环线
连江浦口至
闽侯南屿段90公里、第七横厦蓉线漳州
长泰至天宝段23公里,实际规划里程577公里,福州湾边至南屿段4公里在建。北段新增宁德
蕉城至福鼎沙埕路段,满足沿海公路主通道的
交通量发展需要、浙江沿海公路主通道对接要求,解决福鼎分水关雾天
交通瓶颈问题,并促进闽浙边界产业协作发展。
第三纵
国高“长(春)深(圳)线”
松溪至
武平段,是山区对接两洲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松溪旧县(闽浙界),途经南平
松溪县、
政和县、建瓯市、南平市区、三明
沙县、三明市区、永安市、龙岩
连城县、
上杭县、
武平县,终于武平岩前(闽粤界)。全长475公里,已建成南平至三明段74公里、
建瓯至南平53公里、三明至
永安51公里,永安至武平195公里(
上杭至武平段42.59公里已于2009年9月29日通车运营)。
八横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
第一横
国高“宁(德)上(饶)线”宁德至
武夷山段,是
宁德港通往
赣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宁德
湾坞,途经宁德
福安市、
周宁县、南平政和县、
建阳区、武夷山市,终于武夷山分水关(闽赣界),通往江西省
上饶市。全长300公里,其中利用第二横京台线建阳将口至兴田段4公里,实际规划里程296公里,宁德湾坞至福安段32公里已建成,武夷山兴田至枫坡路段4公里在建。
第二横
国高“(北)京台(北)线”
浦城至福州段,是北京通往台湾的战略通道。线路起于浦城上巾竹(闽浙界),途经南平
浦城县、武夷山市、建阳区、建瓯市、宁德
古田县、福州
闽清县、
闽侯县,终于福州青口(与第一纵沈海线相接)。全长381公里,其中利用福州环线闽侯白头至下荷洋段3公里,实际规划里程378公里,已建成闽侯下荷洋至福州青口段30公里、浦城至建瓯191公里。
第三横
国高“福(州)银(川)线”福州至
邵武段,是
福州港通往
南昌、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主通道。线路起于福州青口,途经福州闽侯县、闽清县、三明
尤溪县、南平市
延平区、三明沙县、
将乐县、
泰宁县、南平邵武市,终于邵武沙塘隘(闽赣界),通往江西省
南昌市。全长346公里,已建成通车,其中
重复利用第三纵长深线南平跃村至沙县际口段36公里、第二横京台线闽侯下荷洋至福州青口段30公里。
第四横
海西网莆田至
永定高速公路,是龙岩、
粤北通往
湄洲湾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莆田湄洲湾,经莆田市区、
仙游县、
永春县、泉州
安溪县、龙岩
漳平市、龙岩市区、
永定县,终于永定
下洋(闽粤界),通往广东省梅州市。全长362公里,龙岩、莆田段已开工建设。
秀屿至莆田段24公里已于2009年11月30日建成通车。
第五横
国高“泉(州)南(宁)线”泉州至
宁化段,是
泉州港通往江西
吉安、湖南等中西部地区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泉州
晋江,途经泉州
南安市、永春县、
德化县、三明
大田县、永安市、
清流县、
宁化县,终于宁化五里亭(闽赣界),通往江西省
吉安市。全长338公里,泉州至永安段215公里已建成。
第六横
海西网厦门至沙县高速公路,是厦门港通往三明、江西
南昌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厦门
集美,途经厦门同安、泉州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三明尤溪县、沙县,终于沙县际口(与第三横福银线相接)。全长247公里,其中利用第五横泉南线新琼至
蓬壶段6公里,实际规划里程241公里,厦门集美至田厝段6公里已建成,永春蓬壶至德化13公里在建。
第七横
国高“厦(门)成(都)线”厦门至
长汀段,是厦门港通往江西
赣州、湖南等中西部地区的主通道。线路起于厦门
海沧港区,途经厦门海沧、漳州
龙海市、
长泰县、漳州市区、
南靖县、龙岩市区、上杭县、连城县、
长汀县,终于长汀隘岭(闽赣界),通往
江西省赣州市。全长286公里,漳州天宝至长汀段228公里已建成。
第八横
海西网
古雷至武平高速公路,是漳州古雷港区通往赣州、粤北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
漳州古雷港区,途经漳州
漳浦县、
云霄县、
平和县、龙岩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终于武平禾仓坑(闽赣界),通往江西省
赣南地区。全长304公里,其中分别利用第一纵沈海线杜浔至云霄段11公里、第二纵沈海复线安厚至大溪段18公里、第三纵长深线上杭至武平十方段23公里,规划实际里程252公里。
发展规划
一体化攻略:大陆住建部在该《规划》中明确提及“协调范围”包含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台湾地区,亦意味着此次
城市群规划具有明确的两岸指向。
据悉,构想中的“
海峡城市群”核心圈由
台北、高雄、
台中3大都市圈区与福建福州、宁德、莆田、泉州、厦门、
漳州6个都市区构成。
之外,还涵括潮汕都市区和梅州、龙岩、三明等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对接长珠三角洲,辐射
长株潭、环
鄱阳湖、武汉、
合肥等
都市圈,形成两岸
城镇密集区。
据悉,该《规划》将成为未来闽省内部
专项规划与城镇
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海西城市群已明确构建福州、泉州、厦 门三大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明确提出平潭综合实验区要以两岸共建等合作方式实现合作规划、合作开发、共同受益,争取在2020年前建成两岸合作的
国际旅游岛和两岸贸易特别区。
城市群建设
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宁德、龙岩、三明、南平
广东省:汕头、揭阳、潮州、梅州
以上20个城市组成的海西城市群与台湾
台北都市区、台中都市区、高雄都市区共同组成“
海峡城市群”。
旅游发展
《
规划》明确提出,用12年左右的时间,将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成为
中国旅游发展的又一个
增长极,成为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
旅游中心,并携手海峡东岸,共同打造
世界级旅游目的地。